㈠ 本科非电影专业,想考电影及相关方面的研究生,要如何做
引言:当许多人高考之后,会选择一些专业,有的人会选择一些电影专业,当你是本科电影专业毕业之后想继续提升学历去读研。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当你本科是非电影专业,想考电影方面的研究生需要该怎么做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所以这个时候你想通过考研转专业,而且想上电影方面的研究生学校就需要更加的努力了。首先你要把自己的英语和政治学好,而且要过分数线,过分数线之后才能选择学校和专业,并且只可以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自己慎重考虑。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专业考察的内容从而进行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所以在课余时间一定要对这个专业有所了解,将其掌握才能有希望考入电影方面的大学。
㈡ 影视后期制作研究生
研究生主要是理论研究,可以考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相关学科单纯是影视后期制作,如果你以后想从事该专业研究,那么建议你考取专业硕士(mfa)它的考题(英语、理论等)比较简单,分数低,但是考试会要求作品展示或软件操作。如果你所说的“后期制作”是指电脑特技效果制作,你可以考虑动画学院的相关专业,但是对美术有一定的要求。
想要成为一名及格的剪辑师并不简单,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来支持,建议大家先领取个限时免费学习剪辑的名额,做一个初步了解会对你的职业发展更加有帮助→点击领取限时免费学习卡
如果是只想学习影视后期制作,这是属于技术型,可以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质量有保障。天琥目前专注于互联网视觉设计培训,拥有自主研发教材的团队,研发课程包括UI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电商设计、室内设计、影视特效、营销推广等设计课程,课程均受著作权保护。
作为专精于设计课程的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上必然更加专业。好的课程配上优质讲师,双剑合璧,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天琥在全国有800多名实战讲师,采用线下面授教学+线上点评作品结合的方式,推行实战化教学,让学员技能跟就业需求无缝接轨。
㈢ 我想明天考上海大学电影学的研究生!我现在很迷茫!只能先学英语我要从哪里下手!我想知道考研的书目和题
上海大学电影学的参考书目:上海大学研究生部的招生信息里有详细的信息 可以自己查询
主要是 《影视批评:实践与理论》 陈犀禾 吴小丽 上海大学出版社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丁亚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 陈犀禾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影理论史评》尼克·布朗 中国电影出版社(参考) 等
往年题目需要找去年考这个专业或者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或者你还可以有别的途径
英语应该先背词汇 然后是背诵材料和真题 网络上可以搜寻到很多考研英语的经验 也会有推荐很多合适的书籍 新东方啊 王长喜啊 神马的 大多意见都很中肯 可以看一看
我是上海大学的 也准备考研 一开始也很迷茫 但是考研需要巨大的信心和耐力 所以不管怎样要先静下心来 一步一个脚印 大家一起加油呀~
㈣ 我想学电影研究 不知道看什么书好 我也不知道什么方向 就是兴趣爱好 希望大家推荐推荐
郭敦顒回答:
电影的编剧,导演,表演(男女主角、配角不同人物的表演),化妆,道具,灯光,特技,剪接,策划,制做,营销,等等方面的书都可阅读。了解一下电影学院都是学什么教什么的,有那些教材、教科书一类的,这就够多的了,按照你的兴趣尽可选择。在选择时,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到书店看新书,看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所需资料,可以“网络一下”,定可让你满意。
㈤ 研究电影应研究电影的哪方面,也就是如何研究电影研究性学习要,拜托了
首先当然从片名开始,一个电影的最重要的印象是它的名字,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想继续观看的冲动;然后看画面,画面层次感要强,每次暂停不会有模糊的画面出现状况;然后看影片主题,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有没有突出的催人思考的哲理或者人生观点;再就是情节,丰富多彩也好,主导情节也好;还有字幕,电影下面的字幕是很重要的,看影片的质量,这个也要考虑;还有对导演了解一下。
㈥ 影视类型学对哪12种电影进行研究
对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推理片、黑色电影、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动作武打片、灾难片和喜剧这12种电影类型进行了研究。
1.《影视类型学》是郝建所著,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系列之一,是类型电影学习和研究必看的一本书,也是很多学校类型电影课程的教材。
2.本书前三章类型电影及其背景、形成原因做了介绍,从第四章开始具体分析举例了以上12中类型电影,最后两章讲解了好莱坞对类型电影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下的类型电影。
㈦ 什么是电影研究
电影研究产生大量类型研究,检验它们的主题、形式特征、地位等。
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类型框架提供了一个生产决策的样板,类型的相对稳定推动了片厂生产的标准化。"类型熟悉度"能够减轻拍片的风险性,考察世纪之交十年(1991—2000)间发行的好莱坞电影我们会发现:熟悉度越高的类型电影(如剧情片和喜剧片),明星力量与批评家的评论效应对于票房的影响就越小;相反,熟悉度越低的类型电影(如科幻片和外语片),越强的明星力量与越正面的评论对于票房的影响就越积极。
同时,基于文化产品的快速废弃,为了确保重复消费,类型需要革新。因此在一个"消费者需要熟悉度来理解他们所看但是又需要享受新奇"的电影工业中,类型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年来缺乏好莱坞电影类型趋势的分析。
电影研究产生了大量类型研究,检验它们的主题、形式特征、地位等的演变,但是没有提供一种对电影类型的频率与流行度的短期及长期趋势的统计学概览。电影工业内部对于类型趋势的经济学研究也是极少的,尽管许多国家电影局对类型与票房收入都做了数据收集。
关于当代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两项研究,曾经分析了1967—2006年四十年间美国票房前二十名的不同类型的出现频率。研究发现:最常出现的五种类型是动作、冒险、喜剧、惊悚和剧情片。但是在研究时段以外,剧情片从1967—1971年间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衰落为2002—2004年间出现频率最低的类型;西部片、战争片、音乐片、浪漫喜剧的出现频率也在下降;与此同时,科幻片与动画片广为流行。
本研究在票房趋势上将着重参考的一项研究,是尼克·雷德芬引入统计学分析的《美国电影票房的类型趋势(1991—2010)》,对二十年间每年美国票房收入前五十名所做的样本分析,这是目前类型研究中非常匮乏的一种实证研究。聚焦在不同类型出现的频率及排名、不同类型的票房收入与发行模式以及好莱坞大片厂的发行规律等。旨在考察新世纪美国最卖座影片的类型趋势,类型如何塑造了美国电影市场,尤其是不同类型问鼎票房榜的频率;通过考察票房排名的趋势,来确定特定类型上升或下降的模式。
5. 喜剧片在票房前五十名中的数量有小幅回落,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也持续保持在50%以下,但是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急剧下降,从14%降至7%。因此,进入票房前十名的喜剧片比例也减半,在2005—2010年六年间这一下降趋势更为显著:2006年之前,喜剧片只有一年未能进入票房前十名;但是2006年之后,五年有四年没有一部喜剧片进入票房前十名。因此,我们可以说此类电影数量还像以前一样多,但是在票房榜上下降。
6.恐怖片没有特定趋势,大部分归因于它们在票房前五十名上出现的频率低。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恐怖片数量下降了一半,由1991—2000年间的14部降至2001—2010年间的7部。电影数量保持稳定,但是这一类型自2005年起就没有一部电影进入票房前二十五名。很少有恐怖片进入票房前十名,1000部样本中只有4部。
7.浪漫爱情片在美国票房榜上的数量也很少,二十年间只有11部进入票房前十名,包括《泰坦尼克号》。11部电影中,7部是2001年前上映的,4部是2001年后上映的;2000—2010年间十年有六年没有浪漫爱情片进入票房前十名。
8."其他"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因此对于言说这些电影在票房榜上的趋势意义不大。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高居美国票房榜首;《珍珠港》在2001年票房排名第七;《芝加哥》在2002年票房排名第十。除此之外,没有影片进入票房前十名;这一类进入票房前二十五名的频率也很低。9.狭窄类型主导了美国票房。
进入每年票房榜的数量是明显的,进入1000部电影的票房前二十名的数量也如此。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中有8部奇幻/科幻类型,而许多其他电影也有很强的奇幻或科幻元素:如《怪物史瑞克2》《阿拉丁》《圣诞怪杰》被归类在家庭电影,但是明显也可被视为奇幻电影,许多动作/冒险电影如《蜘蛛侠》《黑暗骑士》等也有很强的科幻主题。
㈧ 2022电影学研究生出来干嘛 就业方向是什么
电影学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电影行业,娱乐行业等从事电影的制作、策划等工作,还可以到艺术类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电影学是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
电影学在国际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艺术日益成熟而逐渐兴起。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产生联系,又与美学以及艺术学其他分支相互影响。50~6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渐开拓,电影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相互结合更趋密切,出现了一些新的分科,如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诗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和电影符号学等。
1、艺术类院校。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条件最少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但因为影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在一些北京之外的地方院校,影视专业的门槛相对较低,电影学硕士还有少许的就业机会。
2、新闻出版机构。这包括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等单位。就这两年来看,到新闻出版行业的师兄师姐似乎是最多的,像高教出版社、新华社等。
3、相关国家机关和行政单位。这主要是指国家广电总局、中影公司、地方广电集团(局)以及文联等单位。进入这些机构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考试。
4、影视传媒行业。到电视台以及各种影视传媒公司等,从事影视娱乐文化制作,宣传工作都可以。
5、演员。如果对表演感兴趣,自身实力和条件也比较好的话,也可以当一名电影演员,也是不错的就业选择。
㈨ 电影学专业是指什么
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电影学在国际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艺术日益成熟而逐渐兴起。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产生联系,又与美学以及艺术学其他分支相互影响。50~6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渐开拓,电影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相互结合更趋密切,出现了一些新的分科,如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诗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和电影符号学等 电影学 (法国)研究感知影片的一般规律而不考虑具体作品或作者的法国电影理论。1946年,法国美学家艾迪安·苏里奥在巴黎大学建立“电影学研究所”,出版《电影学国际评论》杂志,吸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生物学家参加研究工作。法国电影学的主旨是与影片分析和批评迥然对立的。法国电影学的三项研究重点是:1�研究对影片的心理和生理的感知,尤其是视觉感知,中心论题是影像的真实性和由活动影像造成的似真现象;2�建立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儿童对影像序列的理解力,研究智力水平对理解影片的作用。人类学家通过电影研究“原始”人群的智能信息,电影学研究则从医学角度重视影片对儿童的记忆过程的影响;3�从比较美学角度为电影研究的一般美学观念奠定基础,从现象学出发,把握电影世界,研究银幕感知,包括平面性、连续性、恒定幅度和客观时间延续性,与纯想象性的故事性感知的分离。 电影学专业就业前瞻连续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每年推出300部电影的产量飞速发展,日益壮大的电影产业需要大量的电影人才,这无疑为电影学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的电影学研究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电影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视传媒行业。很多报考电影学的考生都怀有影视梦想。去影视传媒行业工作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目前影视行业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硕士学历还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收入比较高,但中国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因此进入影视圈发展的电影学研究生并不多。 进入各级电视台以及各种影视传媒公司,是影视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毕业生,可以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者文化传播公司,从事策划、编剧、灯光师、录音师、场记、导演、摄像等工作。当然,毕业生也可以自己创业或者是选择做独立艺术家。 如果要从事影视工作,最好报考专业的电影院校,因为这类院校的毕业生机会比较多,师兄师姐等校友都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多到一些单位锻炼,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人脉资源,这于将来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如今开设影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呈现遍地开花的势态。新专业的开设需要大量师资力量的补充,这就为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另辟了一条渠道。如果喜欢影视并且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还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但由于影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且地方院校的影视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所以电影学硕士毕业生到高校就职,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电影学专业毕业生到地方高校就职。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都很重视科研能力,所以即使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最好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发表论文,多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闻出版机构、相关国家机关和行政单位、企业、公司宣传部门。新闻出版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国家机关主要是指国家广电总局、中影公司、地方广电集团(局)以及文联等单位,这些都是不错的部门,进入这些机构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考试。大企业、大公司的宣传部门(主要是媒体宣传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要进这些部门最好有一定的实习经历,而且企业很看重实干能力,强调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体而言,电影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错,特别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无论进公司、机关,还是拍电影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㈩ 影视研究的三大理论
影视研究的三大理论:悲剧;喜剧;悲喜剧。
这类院校的电影学专业一般开设时间较晚,且硕士学科规模相对较小,研究方向也比较单一。不过这些院校依托地域优势,社会实践机会较多。如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在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此外,这类院校办学理念灵活,专业设置与人才引进与国际接轨,很多教授都具有跨国家跨文化的学术经历,具备审视中国影视业的多维视角。如上海大学电影学专业导师陈犀禾教授,是我国第一代电影硕士研究生,在中美两地进行教学和研究。
影视研究机构:
除了以上几类院校,国内设置电影学硕士专业的还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两个专门性研究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最早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生,之后三年一招,11年后改为一年一招。
这类研究机构招生人数少,外界对其了解也相对较少,考研具有难度,且近几年报考人数逐渐增加。当然,研究机构少了一些“学校学习”的氛围,在那里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电影资料馆,学生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国内外影像资料,同时该机构还拥有比较完备的电影资料室,其中解放前的电影历史资料是全国最完备的,这一优势是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在内的任何学校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