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的姐姐好看吗
好看。《我的姐姐》是春天3月以来,最好看的一部电影,感人、催泪,触及社会热点和痛点,有姐姐的人,更值得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共情和流泪,情到深处的感触,感同身受的温暖,都会击打在你柔软的心上。
❷ 我的姐姐豆瓣评分多少
7.2分。《我的姐姐》在豆瓣的评分是7.2分,这部电影有着很高的观看热度,不仅可以看到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可以看到姐弟情深的场面,把当今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显露的很真实,另一方面就是姐弟情深了。这部电影有着深度的内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现如今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那种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但是每一个人看后的感受是有所不一样的,内容让人深思。
❸ 为什么《我的姐姐》给人的观感这么不好对此你怎么看
由于这不是每个“姐姐”想要的结局!假如你站在姐姐的视角,站在女人的立场,你会发现姐姐的愤恨有理有据!父母生了弟弟和姐姐断的挺洁净,姐姐本人挣学费生活费,基本就是曾经独立了,这个泥潭一样原生家庭,她原本曾经快要挣扎着进来了!在弟弟出生这件事上,姐姐也是无辜的!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猜想的出,姐姐安然最终是把弟弟交给了抚育人,她去追逐幻想去了。看完本视频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结局猜想,但不论是哪一个都是共情的激起。不少观众看完电影都觉得在故事中很多点都是和本人或者和身边人很像,这种情感的共鸣滋长了大家的泪点。本故事没有彩蛋,大结局也是开放式的,留给观众很多想象,将结局交给观众也算是一份惊喜,这也是本视频一个精彩的中央。
❹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影片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即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3] 。该片的开放式的结尾可以称得上“绝妙一笔” [25] 。(社会学家李银河评)
影片中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 [23] 。(澎湃新闻评)
影片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目前它或许不能也无法解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对“姐姐”这一身份的审视,对女性困境的正视,对重男轻女的透视,远比一个理想的结局更重要、更深刻 [24] 。(红星新闻评)
该片能够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在于对于人的复杂情感的准确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后的相处中那种双向的靠近,原本受伤害有怨气的姐姐在纠结中对于亲情的丝丝体会,一切繁复微妙都被创作者细腻准确地呈现给观众 [25] 。(中国新闻网评)
该片是对于青年女性成长经历一次深刻剖析,并且尖锐地触及很多令人关注的社会议题 [26] 。(新华社评)
电影后半部分感受亲情血浓于水,在抚养和放弃之间的挣扎抉择是非常直戳泪点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非常立体出彩。导演和编剧做这部电影想传递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展示,让观众看到,这种困境中的女孩真实经历的痛是什么。这是对特殊语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女孩们的缩影折射。
❺ 《我的姐姐》好看吗
好看。
1、电影评分高。《我的姐姐》感人、催泪,触及社会热点和痛点,会共情和流泪,情到深处的感触,感同身受的温暖,电影评分高,很好看。
2、票房高。《我的姐姐》是殷若昕执导的剧情电影,一经上映票房就突破了七亿,票房高,很好看。
❻ 《我的姐姐》好不好看,不重要
引子
3月份就看到不少声音,预测《我的姐姐》会是后春节档的第一个国产爆款。
说实话,我个人映前的感受是:
看完预告和MV,对电影本身的期待值其实并不高,但对它所承载和由此延展的话题讨论空间,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昨天看完,大概也印证了我的这个判断。
豆瓣开分是7.7,现在掉到 7.3 ,基本算是一个客观中肯的分数吧。
看了很多评论,称赞的、批评的,都有不少,包括李银河老师,也从 社会 学角度肯定了电影对 中国女性困境 的呈现。
从昨天看完到现在,我一直在想,到底该怎么评价《我的姐姐》?直到反复想起影厅里的一个画面,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方向:
我看的是早场,所以上座率一般,大概十几个人,女性为主,算上我有四个男的。观影中不时前后传来女性抽泣的声音,与此同时,两位男性则全程捧着手机打 游戏 。
现在回想,总觉得这个画面,就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脚。
所以,尽管我对这部新片有一些失望之处,但它出现的时间节点,和试图表达的主题,都注定让《我的姐姐》成为今年最重要的国产电影之一。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
1.
槽点
不妨先从电影的那些槽点聊起。
《我的姐姐》之所以有现在这样一个还不错的票房和热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选中了一个非常当下的痛点话题,也就是女性困境。
而它被吐槽的那些问题,也大多和这个主题息息相关。我大概扫了一下豆瓣评论,下面这几条基本囊括了差评的主要方向。
比如,设计感太强,台词表意太过直白。
设计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张子枫这个人物,她和她的生活,简直就是当代中国女性困境大集合:
亲情困境 ,父母重男轻女,把她拴在身边不说,24岁了还有个压根不熟悉的6岁弟弟,而在父母车祸身亡后,所有亲戚都觉得养弟弟是她的责任;
爱情困境 ,有个交往五年的男友,是个家境不错但优柔寡断的妈宝男;
职场困境 ,想做医生而不得,做护士被走后门的关系户医生穿小鞋,个人理想更是被从天而降的家庭责任束缚;
生存困境 ,在医院工作,见证女性被当做生育机器,“保小不保大”,为生男孩不惜豁命;姑妈当年也曾为弟弟做出巨大牺牲,放弃个人理想,一生蹉跎。
再了,就是弟弟这个人物,同样过于工具和刻意。
他的变化弧线,从蛮横到可怜到理解,全程配合着姐姐的成长;他的台词,说着一些诸如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只有你了”这样明显是拿来点题的金句 (当然张子枫说了更多不太自然的点题金句) ,等等等等吧,可以说编剧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存在感非常之强。
包括“我的姐姐”这个片名,电影其实并不是以弟弟的视角叙事。 “我的”俩字已经挑明了,它就是在直白地和所有观众做互动和共情。
再比如,结尾过于煽情、乃至三观不正。
很多观众吐槽结尾,我很能理解。
因为抛开女性独立的时代潮流,电影在一开始还给张子枫设置了一大堆的甩锅理由,比如父母重男轻女、亲戚爹味十足+吃相难看,自己和弟弟毫无感情基础,以及,她是一个如此渴望靠自己过上理想生活的现代女性。
这些加在一起,让张子枫的观众缘变得非常之强。
从类型片的技巧,这个人物是要自带主角光环的,也就是最后必须要打破身上的枷锁,获得自由和新生,使观众得到情绪释放的快感。
所以,当看似开放的结尾,预示着张子枫还是放弃了个人理想,决定成为“扶弟魔”时,可以想见观众预期落空、情绪没能释放后的那种失望和憋闷。
以上这些问题,我都能理解,也或多或少有些同感,但是呢,《我的姐姐》作为一部电影的那个致命伤,压根就不在这。
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俩字, 视角 。或者说,问题还是出在创作出发点上。简单说就是:
导演和编剧有意无意地,把一个 社会 问题,拍成了家庭伦理。
事实上,一个多数人可能压根没来及想的问题是:
为什么这个6岁的孤儿,必须要由他的姐姐抚养呢?
从银幕外的观众,到故事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如此,我们都觉得,这就是身为姐姐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电影本该讨论的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孤儿抚养是个很大的 社会 问题,难道就应该由姐姐一个人承担吗?
电影里,张子枫也的确反复发出这样的诘问,为什么是我?
但遗憾的是,编剧完全没有试图去更深入、更复杂地探讨这个 社会 议题,而是将重心完全放在了亲情撕逼上。
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姑妈,姐姐和舅舅,可以看到,电影在这三对核心人物关系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孤儿,每个 社会 都有各自的一套标准救助流程。而只有在 社会 救助介入的基础上,去谈论姐姐所面临的困境,才能真正呈现女性所注定无法走出的困境。
但这部分,《我的姐姐》是完全缺失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无解的、翻来覆去的中国式亲情扯皮。
有人说,人家就选择拍成家庭剧,不行吗?中国老百姓就爱看这个。
当然可以,但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回避现实、放大狗血,的确会更安全、更有卖相,但也终究让电影沦为 廉价的煽情 ,艺术价值打了不少折扣。
在我看来,这有些可惜。
2.
价值
说了这么多问题,如果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
现在的国产电影,虽然越来越多在尝试触及现实主义题材,但多数其实还停留在“伪现实主义”的层面,更多是靠卖惨和煽情博取流量。
但对这部《我的姐姐》,说实话,我思来想去,还是不愿意把它和“卖惨”、“伪现实主义”这些词放在一起。
不管有多少问题和遗憾,电影都切切实实传递出了中国女性长久以来的那个困境。
单这一点,它的现实意义,就值得肯定。
一个很微妙的现实是:
不知道是不是重男轻女这样的观念,在中国过于根深蒂固了,以致于愿意去认真探讨的国产电影,一直没有多少。
所以,当《我的姐姐》做了这样的尝试,哪怕是刚才提及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也都是可以原谅的。
比如设计感太强,话题太满。
考虑到电影的整体表达就是传递女性困境,虽然父母双亡这种设定过于戏剧性,但极端的矛盾下,那种 走不出去的困境 感才更扎心。
包括姐姐和姑妈的两代女性形象,一个认命,一个硬刚,看似刻意,其实也是一个更全面的呈现视角。
两人吃西瓜那一场戏,我很喜欢,展现女性困境之外,女性之间的和解与相互扶持更是动人。
比如结局太煽情,甚至三观不正。
如果真的能做到共情就知道,现实中姐姐或许可以离弟弟而去,但电影是一定不能这么拍的。所以当结尾张子枫抱着弟弟哭泣时,我更愿意理解为:
她的泪水是,是 五味杂陈 的。
爱弟弟,发自内心地想要抚养他;却也因此明白,自己的命运亦将由此彻底改变。
关于女性对这部电影的共情,我想是无需多言的,也正因为此,我更想说的是:
更该去看看《我的姐姐》的,是广大男性。
或许有男的会不喜欢电影中几乎全负面的男性形象塑造,或许更多人就像我看的那场,那两位全程打 游戏 的老兄一样,对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漠不关心。
有时候我也在想,男性是真的不知道、不理解、不关心那些女性困境吗?
可能,也不是。
一方面,身为男性,从小到大就生活在那样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当中,你说是习以为常,也没问题;
另一方面,身为既得利益者,很多男性即便意识到了,也的确很难去做出什么实质行动。
虽然一部电影不可能改变什么,但在当下这个男女平权的大思潮下,《我的姐姐》不失为其中一个很好的补充,除了女性自己的参与与呼吁,如果有更多男性愿意做出一些改变,哪怕只是看过电影后去 做一些思考 ,这部电影就没白拍。
3.
现实
关于两性平权话题的讨论,倒是可以多聊几句。
刚才说了两个男性对女性困境不闻不问的潜在理由,习以为常和不愿改变。转念又多想了想,觉得真正的现实,不可能这么简单。
难道问题的根源,就是女性可怜,男性傻逼?
就像之前杨笠被男性各种围攻,看了很多力挺杨笠、大骂屌丝男的文章,也觉得,事情不可能是那么非黑即白的。
在谈论两性平权的话题时,我们似乎天然将讨论对象,单纯划分为男性与女性,但我必须提醒大家的是,现实比这个复杂得多。
真要划分,也应该是,精英男、普通男、精英女、普通女,四个群体。
换言之,两性平权不仅是一个性别议题,更是一个 阶级议题。
这里面的逻辑,复杂就复杂在:
不管是哪个群体,大家都觉得,自己太惨了。
杨笠调侃男性“小脑袋瓜”,“普通却自信”,我这个自诩理性的普通男,虽然不至于被冒犯,但也不会多么喜欢。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我把杨笠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精英女来看待了。
所以很多男性的怒气,我想不止来自于被一个女人调侃,也有被一个精英调侃的不爽。
于是,很多男女对立背后,更多的,我想还有一个阶级对立的问题存在。
正因为如此,我对当下的这个女性平权思潮,举双手支持的同时,却也没有那么乐观。
当很多对话发生在精英女vs普通男,或者精英男vs普通女之间,多数讨论的结果,只会是鸡同鸭讲,一地鸡毛。
因为阶级的差别,大家的思维是不在一个维度的,所以对话也注定是无果的。而这一切,跟性别的关系,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现实,远比阶级矛盾更为复杂。看看最近的两个新闻:
成都女生因为在饭店要求邻桌男性不要吸烟,不仅被骂还被泼不明液体,随后甚至遭遇网暴炸号;
清华姚班中年男网上征婚,没见有什么过分要求,结果还是被网友喷成了筛子。
你们说,这些男对女、女对男的网暴,和阶级矛盾有关系吗?
说白了,就是 底层互掐 。
于是,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精英和普通人之间是没法理性对话的,而普通人之间,更是没法理性对话的。
最后,只剩下一群精英自嗨。
这就是现实。
结语
回到电影。
面对复杂无解的现实,电影选择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密集矛盾,背后则是满满的如履薄冰。
但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里面的很多细节,现在回想——比如多次出现的足球——都是很精妙的隐喻。
以及,很多人不喜欢电影对死去父母和舅舅的洗白,我大概能理解创作者的苦衷,毕竟,国产电影不管谈论什么沉重话题,最后终归都要回到正向上来。
借用同档期另一部新片的片名就是:
明天…会好的。
❼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写好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大家对这个题目都深有感触,关于这个节日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好作文并不是抄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我的姐姐作文,看完就快动笔吧!
留着一头长发,一副清秀文静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就是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是一个关爱他人的女孩。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她总会很耐心地教导我,帮我解决难题;在生活上,她对我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还记得那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到千灯湖散步。那天天气非常凉爽,一阵风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刮起了大风,天空中乌云密布,好像即将下雨了。我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被凛冽的寒风吹得直发抖,艰难地走着。爸妈看见我这副模样,问道:“宇燕,冷吗?”我点了点头。妈妈走来拉着我:“跟妈妈走,妈妈给你挡风。”可是,我还是感觉到非常冷,打着寒颤。这时,一件大衣披在了我身上,紧接着就听到了姐姐那亲切的'问候,“燕,冷吗?我出门前穿了大衣,现在给你穿着,姐姐不冷。”于是,便拉着我,跟我一起走。
披上大衣后,我感到温暖极了。“咦,姐姐的手怎么那么冰冷,是因为冷吗”我想,我感觉到了姐姐的手的冰冷。“姐,你冷吗?”我问道。姐姐微微一笑,摆着拉我的手,说:“不冷。”走在路上,姐姐双手不停的摩擦,双脚也直发抖,看着姐姐这样,我说:“姐姐,你一定冷吧,我还是把大衣给你披吧!”姐姐听了,害怕我把大衣脱下,焦急地说:“我不冷,不用了,大衣你披着吧!不然你会感冒的。”路上,我曾一次次地想还姐姐大衣,但她都依依地拒绝了,要我披着。
第二天,姐姐感冒了,我对他说:“姐,你是因为我才感冒的,我真得很感谢你!”姐姐欣慰地说:“为自己的妹妹牺牲一点又值得什么呢?”我感动极了。
姐姐总是那样的关爱我,如今,我已经上中学了,她还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我感谢我的姐姐,我也为有这样一个姐姐而自豪。
我的姐姐是一个类似骆驼性格的人。就拿他坐火车的事儿来说吧。我的姐姐在哈尔滨读大学,每次放假的时候,她就会乘坐火车回来和家人团聚。
别人,人家上了火车,是和临床的伙伴打个扑克儿、吃个泡面之类的,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嗨!上了火车……
一不吃,二不喝,坐在铺上,一动不动,我姐姐说,这样能很好的保存体力,减少新陈代谢。我就真那梦儿了,从哈尔滨到呼和浩特市27个小时,27个小时不吃不喝,会是什么感觉?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就靠两袋QQ糖,就回来啦!其中一袋还是回来以后我“替”她吃的,真是不可思议!
骆驼在沙漠里走的时候,半个多月不吃不喝;我姐姐也是,坐在火车上,27个小时不吃不喝。虽然比不上骆驼,但也够牛的哦!
我的姐姐除了行为上很像“骆驼”,但是品质上也有点像。骆驼能沉得住气,慢慢的嚼,总会吃饱的,慢慢地走,总会到达目的地。从来也不着急,走一步是一步,很稳当,很淡定,偶尔遇到近期时刻,说不定能跑上两步。我姐姐也是,说话、吃饭、做事也都很沉稳;不像我,一有个什么事儿,喳喳呼呼的,特别的激动,而我姐姐呢?嗨!跟我那是个截然不同。干什么事儿都有条有理的,一点一点的,不是很快,但是质量很高。
再举个例子吧!我能在十天内把一个假期的作业全部“搞定”;而我姐姐却说:“着急什么?一个假期,50多天,一点一点写,既不累,有能很好的巩固知识。”切!我才等不及呢!
有的时候,我看见她一点一点的做事,都快要憋死了!干脆我替他做了得了,省的看着姐姐心痒痒。所以,我姐姐的事大多数都是我帮她完成,比如说下楼买袋儿醋,没等姐姐穿好衣服,我就已经把醋买回来了,一般这样的事情都是我抢了风头。
但是,当姐姐去哈尔滨读大学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儿舍不得,舍不得我这个“骆驼”姐姐。
❽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总地来说,故事的取材很真实(那又怎样,这么多年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翻来覆去拍,题材也仅仅是贵在真实、早就不新颖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是导演的提线木偶,更别提6岁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现,仿佛就是导演抢了这么一个小孩的身体在念台词。
女主面对着本就亲情断裂(从小打骂的爸、背着自己改高考志愿、大学之后就没花过一分钱)的原生家庭、一年没见过几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说陌生的6岁弟弟,很多行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差点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医学生,我们差点就买账了。
女主就算18岁高考毕业,护理专业读了4年或5年,考证参加工作,按照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阅历了,这时候至少也25岁了。这还是假定女主是本科护理。如果是专科,还要先专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岁吧。
你说你是性格原因不愿意说话也就算了,电影前半段小孩再怎么捣,女主要么是躲躲躲,要么就说的话几乎没几个字是在点上的。正常人面对一个这样没有教养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该,“你爸妈已经死了,肉包子?自己买去。敢锁门?反手把你关门外面,你闹去?”
熊孩子敢来捣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一开始是用手捣,女主就换位置,换姿势,然后是爬到沙发上用脚捣,左脚捣完右脚捣……我都看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巴掌甩脸就算好的了。对这个情景中的姐姐来说,小孩不能碰别人东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后他还使劲烦你。你指望着平白无故就把6岁小孩感化了?得亏这是在电影里。
看到有别的答主说,女主缺爱,是弟弟给了她爱。敢问弟弟给了她什么爱?6岁,幼儿园都没毕业,跟姐姐一起过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子系鞋带,还是依然那么闹腾,你说他懂烧水泡姜?
6岁的小孩会说“我就想你陪我?”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还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几声姐姐,就心软了?跟弟弟的互动戏,还有跟父母的怀念戏,压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础,硬是发展起来了。
男朋友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的贡献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顶多也就是想着赶紧结婚,给生个儿子罢了。刚跟家长见第一面就说起两米二的大床和婴儿房了,这也有点太司马昭之心了。
且不说舅舅是怎么精准定位到女主是从哪个单元门走出来的,舅舅指示小孩跑过去叫妈妈,是个什么动机?6岁小孩懂不懂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谈恋爱?这一段除了让观众看到小孩的令人讨厌、舅舅的无厘头和女主回家之后又双叒叕没有爆发的闷炮,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尾”——自己好生备考考研,孩子都给别人家养了几个月了,结果你考上了,机票买好了临走前一天了,才来签协议,然后你又不舍得了?又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去踢球?
这如果也能说成是“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别”——导演好不容易煽情,给了那么久的慢镜头看子枫妹妹如何把眼泪憋出来,手颤颤巍巍了那么久愣是没签下字,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舍不得,出去疯跑一圈又给孩子送回来了,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还说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说什么不影响追梦,真是搞笑,6岁的小孩,完全抚养成人还需要多久?12年,前面说过女主已经至少25岁左右了,25+12=37,女主怎么自己带?更何况现在还是6岁,就算卖了房子有点钱,就一定能比养父母给他更好的生活吗?将来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会有“你当初为什么要带走我?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当我爸妈吗?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这样的问题出现。这压根就是异想天开。
❾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
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影片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即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该片的开放式的结尾可以称得上“绝妙一笔”。
影片中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