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节期间电影院怎么全是垃圾国产电影我也是醉了
因为是中国的节日啊,都想着拿到好的票房!~
Ⅱ 我为什么觉得最近电影院上映的都是国产片了,美国火爆大片去哪里了
最近是国产片的主场。好莱坞最近也没什么火爆电影啊,除了mad max不过这一部太火爆没引进。没出意外的话过几天就来了,有《碟中谍5》
Ⅲ 广州电影院怎么只放国产电影
主要就是因为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所以大都上演一些主旋律电影
今年国庆长假,很多人的休闲方式是选择到电影院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电影。虽然这八天内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但广州本地票房仍然高达4456万元,远超历史同期,其中《风声》和《建国大业》两部献礼片就占了大约八成。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号称有172位明星坐镇的《建国大业》却以微小的差距输给《风声》,只能屈居亚军。
火爆:下午6时已买不到票
国庆又逢中秋,再加上近年影市的持续火爆,今年的“十·一”长假彻底变为“电影黄金周”。处于商业旺地的飞扬影城八天收获322万元,成为广州各大影院中的票房冠军。中华广场电影城、岗顶电影城和北京路青宫电影城分别以181万元、145万元和129万元紧随其后。其他老城区的电影院同样收获颇丰,各影院的总票房加起来比今年初的春节档都高。
黄金时段电影票难买,是很多观众在长假的共同感受———有些影院甚至到了下午6时就不得不打出所有场次“全部售罄”的字样。很多人只好选择上午和下午的非黄金时段观影,但同样需要“抢票”,因为国庆期间单位包场的情况也在增多。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广州两大院线不断建设新影院,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观众,不懈的努力终于赢来了“收获季”。而今年长假天气持续晴好,也是观众乐意走进影院的一大因素。
牛气:两部献礼片双雄争霸
《建国大业》和《风声》两部献礼片,毫无疑问成为观众的第一选择,包揽了广州票房的八成。但长假期间《风声》险胜《建国大业》,不少业内人士连称“没想到”。据了解,《风声》在广州的票房超过1800万元。
分析个中原因,《风声》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策略以及影片的良好口碑,都为其“以小胜大”打下了基础。一位业内人士说:“《风声》的明星虽然不多,但几乎每个人都有突破性演出,而且影片在上映前就营造了种种悬念,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但他又补充强调,这并不代表《建国大业》的受欢迎程度不及《风声》:“毕竟前者上映时间比后者早将近半个月,大部分广州观众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把这两部片子都看了。”
另据消息,《建国大业》截至10月5日,全国总票房冲破3.34亿元,超过《非诚勿扰》的3.25亿元,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此外,该片在香港上映六天走势强劲,票房已直逼500万港元,击败同期多部好莱坞大片,连日来均为单日票房冠军。《建国大业》还将参加于10月17日开幕的东京电影节,这将是该片首次在国外放映。
不过看新闻,国产片市场还不错吧
Ⅳ 为什么最近电影院老是没大片,都被国产霸占了,好像独立日2才上几天,就变得好像快要下映一样只有几场,
因为现在是属于国产保护月,能来一个口碑还行的《爱宠大机密》就已经很不错了。知足吧。
至于那些国产烂片,呵呵,不去看不就行了呗。反正人家拍出来就是为了骗那些脑残粉丝的钱的,和咱这些普通观众无关,还是不要去凑热闹为好。
现在咱们还是一起天天待在家里倒计时吧,毕竟离23号《谍影重重5》上映就只有8天了!!!
Ⅳ 我发现最近一段时间电影院全是国产片了,外国片都推迟了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
Ⅵ 为什么去电影院看了很多国产电影都感觉被骗钱了
中国电影市场真是一个热中有冷,烂中开花的神奇存在。高票房电影已经被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个透,炮灰电影看似“沉默的大多数”,但仔细打量这些奇葩,同样是观察中国电影的一个维度2013年就要过去了,票房赢家们很怀念它。截至今年12月8日24时,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在2005年,全年总票房才刚刚过20亿元,2010年则刚过100亿元。就算再外行的人也看得出来,中国电影市场正热得满脸通红,眼瞅着就要发烧。另一组数字是,2013年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15%,投入市场的影片有700多部,其中能盈利的不足10%。
国产惊悚:“你神经病啊”
以前人们还可以说,国产惊悚片就是中国足球,但现在恒大得了冠军进了世惧杯,只留下国产惊悚片孤独地扮演着扶不上墙的阿斗。在2013年票房炮灰电影里,国产惊悚片是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有将近20部,票房在几百万到一千多万不等,七成以上都是赔钱的。这些电影的网站评分几乎都在5分以下,评论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早就知道国产惊悚片全是烂片,我就是犯贱/脑子抽了/闲得蛋疼才会来看。”国产惊悚片=烂片已经是公认准则,但每部烂片都各有各的神逻辑。霍思燕主演的《午夜火车》里,女主收到一张不知道哪里来的火车票,莫名其妙地上了车,车上有个男的,限制级镜头时有出现。最后发现自己失忆了,原来她小时候玩烟花爆竹烧死了包括自己小玩伴在内的一车厢人,而这趟火车就是当年那个列车长承包的,聚集起死难者家属,一起去上坟。当女主角意识到我国铁道部还没有提供包火车业务时故事就结束了。最让观众疑惑不解是,车上的男人是她自己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但这段跟最后揭开谜团完全没有关系。吐槽无力的观众只能认为这是为了展示影片的宣传口号:“不只有恐怖,还有感情和爱。”关于这部电影最生动的影评标题为:《朋友是影城的经理,我想看,她告诉我说这电影没人看除非你包场》。
中国国情是,不允许电影里真的有鬼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因此国产惊悚片只能不断制造灵异事件,把恐怖因素指向一个又一个神经病。日子久了观众也对这种模式有所准备,有点蛛丝马迹他们就立刻明白了,这就是赵又廷的台词:“你神经病啊!”《搏击俱乐部》式的精神分裂桥段也被导演们重复到泛滥,在《咒·丝》、《女蛹》等片中都有这种剧终才揭秘某个角色只是精分人格的故事模式,非常地“走进科学”。在神经病们中还经常跳跃着莫名其妙的激情戏,纯是为了放在预告片里增加噱头,多半和情节没有关系。当“神经病梗”被用滥之后,更奇葩的桥段出现了,那就是做梦。
《校花诡异事件》专门讨好学生中爱惊悚的人群,打出“女高怪谈中国版”的宣传语,安排校花女主角在一个诡异的旅店里不断遇到恐怖事件。恐怖桥段变笑点,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电影的惊人创意在于,旅店里的人都变成了鬼,校花以紫薇自杀的姿势坠崖,这时忽然逆转,校花在做噩梦。下一个镜头一秒钟变小清新,男女主角演了一点校园纯爱MV,电影结束了。创作上固然有限制,但创作者的思路匮乏,对“惊悚”的低层次理解也显而易见。参加过国产惊悚片宣发的小鱼说,国产惊悚片常见的宣传手段就是渲染恐怖,但最近几年受众见多识广,刺激点不断提高,再加上这个类型的国产片几乎是“臭名在外”,创作者几乎已经才尽。大批量粗制滥造的国产惊悚片不断涌进影院,和前几年部分电影的成功有关。2009年的《午夜出租车》成本200万,票房1200万,2010年同等规模的《午夜心跳》收获了3200万的票房,2011年《孤岛惊魂》撞了杨幂走红的大运,票房收获9000万元人民币。这几年是国产惊悚片的开荒年,没有知名演员、导演,甚至没有好剧本,只要宣传吓唬人就有票房,因为惊悚片爱好者是一个固定人群,很容易被忽悠进电影院。开荒时代的惊悚烂片赚得盆满钵满,热钱涌进了这个行业,国产惊悚片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大部分惊悚片不需要大投资,急功近利的资方拼命压缩成本,让这个类型的电影成了不知名导演和演员的集中展示区。这时惊悚片粉丝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些电影的含金量,不再因为恐怖的海报和通稿而进影院,国产惊悚片们沦落到院线不想排,观众不看也直接打一星的境地。
大家一起“囧”
国产电影宣传有一套固定的庸俗语汇:超强阵容、贺岁巨献、老戏骨、万众期待、网络热议……这几年他们最爱用的一个词,非“接地气”莫属。学院派对此的评语是:“戏剧是反现实叙事,接地气什么时候成了好电影的标准了?”接地气可以是某一种电影风格,却被跟风跑的中国电影人用成了一个褒义词。但凡都市题材的电影,动辄就标榜自己“接地气”,你们考虑过“地气”的感受吗?
绝大多数这类电影只是对高票房电影的机械模仿。《人再囧途之泰囧》走红之后,囧字成了低成本国产喜剧最喜欢的字眼。《临终囧事》明明是讲殡仪馆的故事,硬要往“囧”上攀,最后搞成了四不像。男主角小时候被雷劈过不会笑,观众以为导演要搞雷喜剧了,话锋一转说他家祖传开棺材铺,从大山走进城找的工作还在殡仪馆。你以为导演要来中国版《入殓师》了,男主角却在殡仪馆里各种见鬼,观众刚准备迎接一部国产惊悚片,温情戏紧接着又来了。如此天马行空,宣传方却说这是
“接地气”、“展现小人物悲欢”。另一部囧字头的《囧人之越挠越囧》,铁了心要复制泰囧式的繁复挫折,设计了一对七年之痒的夫妻,丈夫靠妻子发家却在外面包小三,妻子找侦探拍证据想要丈夫净身出户。两夫妻相互算计,小偷骗子全用上了,故事却单薄到只靠相互追着跑来解决。喜欢看轻松喜剧的人冲着“囧”进了电影院,看得一头雾水只记住了一个“跑”字。难道一直在地上跑就是“地气”的精髓?直接用网络热词的电影更是烂出了新水平。先请体会一组片名:《光的棍》、《午夜微博》、《负二代》、《不要迷恋姐》、《别跟我谈高富帅》……不祥的气息扑面而来。创作者们一个人在家里憋创意,网络上亿万人一起攒创意,电影从网络里得灵感也无可厚非,但通常简单粗暴地移植热词意味着拙劣地追逐“潮流”,最终形成极其土鳖的文化产品。鉴于电影有生产周期,他们
呈现的是半年到一年前的热门段子。演员们面瘫地来一句“太给力了”,基本上就把电影送进了亏钱的绝路。《别跟我谈高富帅》里,白富美和男朋友吵架,进山度假遇到了男屌丝,先吵架再相互了解再陷入爱河的俗套剧情再次上演,她的闺蜜一直忠心耿耿,忽然一变脸就成了勾搭前男友的坏女人。白富美住的旅馆是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农家乐,整个画质看上去像中学生DV作品,碰上了忧愁,白富美就脱光了跑到河里去边洗澡边思考,导演借此顺利展示了肉体。整部戏看上去
像胡闹,一位观众看完的感想是:“拍这戏大概几百万吧?大家站在黄河边上把300万人民币换成硬币往河里扔,扔一个小时也比拍这电影有意思。”据“中国电影票房吧”数据,这部电影的票房是2万。有了这些电影的衬托,《富春山居图》还是挺好看的。“跟风、模仿,是国内每个行业的通病,不只是电影。”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说。他发现在《致青春》之后,同类型题材电影项目明显增多乃至泛滥,而因为80后都市情感题材的热门,明年“闺蜜题材”必将大热,跟风者众。但他对大多数赶时髦的电影都不看好:“今年上半年的几部片子都有其特殊属性,例如《致青春》能引发全民怀旧。但跟风者做不到这些,只有市场才能去教训他们——必然血本无归。”另一方面,陈砺志也认为市场环境在变化,以小博大的电影胜算在降低:“平均每周有七八部电影上映,其中一定有大片,这样的市场容量留给小片的机会越来越小。”想成为黑马显然不能只靠跟风乱贴标签。
电影中的三聚氰胺?
喜羊羊走上大银幕,每年春节都能轻松顺利过亿,儿童片再度成为投资热点。喜羊羊给了资方无穷的想象:成本低、受众广、制作不麻烦,甚至情节也不费脑子,不就是狼抓不到羊嘛。儿童片,不管是动画的还是真人的,就此成为低质量电影的重灾区。和皮克斯那些全家观看的高分动画电影不同,国产动画电影几乎都是孩子爱看,家长陪睡玩手机的状态,电影网站上关于此类电影的低分评价都是被迫进电影院的成年人留下的。今年8月上映的《高铁英雄》票房78万,由常州电视台和东京电视台合作出品,购买了1998年著名日本动画片《铁胆火车侠》的版权,但CG效果惨不忍睹,表情僵硬动作缓慢,高铁侠形象简单得像儿童画,剧情则是幼稚的“拯救世界”。带孩子看片的家长认为“直接把98年电影放上银幕也比这个好”。动画片太幼稚,真人儿童片却太不像孩子。主打今年暑期档的儿童电影《小神来了》,山寨《小鬼当家》,讲述三个孩子在家碰到蠢贼的故事,小童星们装腔作势地在家商量捉贼大计,过分地卖弄可爱,完全是“大人臆想的可爱的小孩”,而没有孩子该有的稚气、纯真以及说话的磕磕绊绊。再加上柳岩和邱启明在片中扮演一对情
侣,让电影气氛更加奇怪。暑期档里这部电影仅有65万票房。一部名为《西柏坡2:王二小》的动画片,用动画做了个儿童版的抗日神剧。王二小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他和小女孩枣花一起出抗日奇招,最终牺牲,票房40万。纵然有炮灰,但也有运作得好的儿童片成了票房黑马。《我爱灰太狼2》有喜羊羊系列的噱头,动画当引子,主要是真人演,剧情在大人看来没有逻辑,上线18天收
获票房7251万;《洛克王国2圣龙的心愿》累计票房6556万元;《巴啦啦小魔仙》4702万元,靠的都是已有游戏、电视剧的品牌效应。成年人频频以“弱智”、“低级”来形容国产儿童片,最严重的说辞是“电影中的三聚氰胺”。指导最新一部“小魔仙”系列的导演于人觉得这些意见情有可原:“确实存
在太多剧情简单的作品。”于人很早就从事儿童影片工作,早年国内的工作习惯是“一定要寓教于乐”,以说教姿态拍电影,自然比不上迪士尼的吸引力,但这几年有电视动画的示范,影片又渐渐趋于低幼处理。尤其是用已经形成产业链的品牌做电影,对创作者的限制更多,于人就听说某儿童品牌要拍电影,对导演最多的要求就是展示玩具环节不能少,重复动作以带动儿童消费习惯。
瑞格奇迹副总裁邢芳正从事儿童动画工作,她直言国产儿童片从创作到技术还都很不成熟,“产业整体水准落后”。“从《大闹天宫》到现在创作者的断档,折射出来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教育的失败:原创力量枯竭,学外国又学不到根基和精髓。”
作者:王英俊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Ⅶ 为什么电影一上映就是 美国大片,或国产片,韩国也会有,,那其他国家都没有吗
都有的。有些国外片子不符合国内口味,广电局觉得可能不值得就没有购买引进。还有些直接就是欧美大片,这样就囊括了很多国家,你会以为都是美国的。像泰国印度日本的电影虽然很少但还是有几部值得一看的,网上也到处能找到!
Ⅷ 为什么电影院放的外国电影都是国语的
国语的叫做译制片,英文的是原声电影。早期中国有非常优秀的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大量的经典外语片,很多外国明星如格利高里派克,高仓健等都曾亲自会见过这些幕后配音演员。21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优秀配音员去世,流失。中国的电影配音质量越来越差,再难有佳作出现。所以大部分观众更倾向于看原声电影。 一般影院有外语片上映时会有两个版本,原声和译制,供观众自行选择
Ⅸ 为什么在国内院线里常见国产电影与美国大片却很少见韩国日本电影呢
韩国全球文化产业学会会长李永求在「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说,韩国华语电影市场并不景气,要把韩国观众聚集在银幕前观看中国电影,首先还是要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其对中国电影的评价。
你看《星球大战》、《阿凡达》、《速度与激情》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流,场面够大,受够了国产五毛渣的我们,像吃了一顿朝天锅似的,过瘾啊。相对而言,韩国电影就缺少这个基因了,即便有,观众也不相信邻居家的制作水准。《铁线虫入侵》、《汉江怪物》等,基本能代表的韩国特效水平了,韩国人哇哇地为之自豪,但我们看后不过尔尔,在中国上映后,票房可怜得也只有705万+1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