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影讯 > 电影的元素怎么写

电影的元素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9-12 13:34:09

① 电影中的造型元素指什么

造型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力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她最主要的组成就是剧作、导演、摄影和美术。在一部影片中,美术的作用尤为重要,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整体视觉效果。电影美术师要依据影片整体的构思、主题和剧本的要求,为导演和摄影、表演等部门通过场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等等造型基本元素,提供强有力的叙事空间和运动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提供保障。这些元素运用的得当,有助于整部影片的剧情的发展、主题的体现、人物性格的表达,并且使画面视觉效果得到很好的表现。反之,如果造型元素运用得不恰当或只是一味强调个体的突出,而忽视了整体的表达,将大大削弱影片的整体效果破坏了主题的表达。下面仅就场景、服装、特技三种造型元素的表现力做简略的说明。场景 场景是展开电影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是美术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众所周知每一部影片在进入正式的拍摄之前都会由导演、摄影和美术根据剧本提供的具体要求,比如:时代背景、地域特征、影片风格等等进行选景、制景的工作,这可以说是影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场景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剧情展开的具体地点,关系到影片整体风格的确立。比如《红磨房》和《巴黎最后一班地铁》这两部片子虽说都是以巴黎这个大环境为背景,但根据剧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红磨房》是表现巴黎十九世纪社会底层的艺术家,舞女、画家、舞台设计师、诗人等等生活的一部带有写意风格的歌舞片,并带有一种轻喜剧的特色。所以选择了巴黎著名的蒙马特区的歌舞厅红磨房为主要场景,在场景的布置和色调的调配上着意强调非写实的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利用华丽但略现俗气的舞台及舞女化妆间和寝室的装饰、道具等等这些造型元素来营造气氛,表现特定时代和特定人群的特征。相反《巴黎最后一班地铁》因其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巴黎被德军占领期间,主人公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景是剧院而且是被德国人查封的犹太导演的剧院,所以在色调上采用一种灰暗的光效,营造出一种阴霾而压抑的效果。场景的布置上简陋而破旧,体现时代的特点反映主人公的处境。试想如果两部影片的场景颠倒,那将完全违背了剧本的要求,产生了不伦不类的效果,而现在恰恰是表达得很到位、恰当,因而使两片均成为受到好评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见场景造型元素表现力的重要。 又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霸王别姬》《老店》虽然反映的均为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但因其剧情内容的不同,在场景选择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侧重点都不一样。《城南旧事》多选取富有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胡同、井窝子、门洞、垂花门、四合院、门墩等普通百姓市井生活的场景;《老店》则根据剧情要求选择了全聚德作为该片的主要场景。《霸王别姬》的众多场景中除了胡同、四合院、小街道其中最主要的场景是老北京的戏园子,这些场景的选取带有浓郁的地区特色,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景象。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服装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具体到电影美术中,服装不单单是人们个人的穿衣打扮的爱好和兴趣这么简单的问题了。服装的选择和穿着要根据剧作对人物的要求反映其性格特征和身份,以及时代地域、民族等情况。因而服装是电影美术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 《花样年华》是一部精彩的爱情经典。其中女主角张曼玉在115分钟的片长中所穿的旗袍数量多达26套之多,普通的观众可能只是会惊叹于那些美丽旗袍的色彩和花样,但作为电影美术的一个重要元素,这些旗袍在这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不光是展现演员娇好的身材、愉悦观众的视觉,更是起到点题的作用。正如女主人公身着的多姿多彩的旗袍一样,她年轻貌美花样的年华,但却被现实的残酷、爱侣的背叛、生活的孤独、寂寞、无聊所淹没。旗袍在这里起到了反衬的艺术效果。60年代的香港,太太小姐们大多穿着西式衣裙,而本片的设计者恰恰让女主人公穿着传统款式的旗袍,这些旗袍色调高雅、图案美丽而不俗气,正是要表明她是一个有知识文化和涵养并崇尚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女性,因此在其遭遇感情的失落之时,面对个人的名誉、家庭的责任和对爱情的忠贞观念,她无法摆脱现实,更不敢寻求个人的幸福。在此部片子里旗袍这个造型元素的表现力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刘忆苦们穿着的绿色军便装,背着的军挎,脚蹬的片鞋这一切无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米兰的浅兰色连衣裙代表着她的纯洁和脱俗,成为马小军心中的偶像。特技 随着电脑二维、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电影特技美术的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成为电影美术造型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维电脑特技的参与,银幕上出现了史前侏罗纪时代的活着的恐龙,当巨大、凶猛、强悍的霸王龙张着血盆大口冲向镜头的一刻,它们的“复活”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大大加强了画面的张力。无论是三维仿真的恐龙、外星战士和即将沉入大海的巨轮还是表情夸张的金·凯利、在空中飞舞的羽毛亦或是众多的迪丝尼动画片中的二维人物、动物他们都是靠着电影特技的手段才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的。成为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特技这个造型元素在影片中的表现力达到了更加完美的境地。综上所述造型元素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是塑造影片的艺术形象,直接参与表现主题的强有力的手段。

②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C—I—C—A—D:电影元素的构成体系

来源:银海 作者:不详
http://www.ssav.cn/write/wri_pagess/wri_pages01_22/wri_page01_2201.asp

Ⅰ . 参照系:戏剧表达、叙事学与结构样式。

研究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似乎是一个可笑的话题。因为于纯艺术片而言,且不论伯格曼、费里尼等根本不用电影剧本,风格化的本文本身也决少剧作意义上的共性的构成元素;而于常规电影而言,剧作的构成元素又成为一个已然盖棺论定的理论体系,不外乎电影剧作的特殊表现手法、剧作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对白等,更何况即便有新的发掘,这也完全是一本论著的选题范围,岂是区区万言的论文所能涵盖?这种疑惑也正是笔者需要首先建构以下关于“戏剧表达”、“结构主义叙事学”以及“电影剧作结构样式”三个参照系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对象无庸置疑乃是商业电影的剧作,因为正如上文所言,企图通过分解出纯艺术片的剧作元素的共性学习其创作方法,姑且不论是否能够分解,即便有,于创作也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然而既然研究商业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首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便是,商业电影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实践性的理论话语里,如果仍然使用诸如“物质现实的复原”等抽象的理论命题作为前提,恐怕是难以搪塞的。这便引出了本文的第一个参照系,——戏剧表达。这个参照系的引出来源于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的一本名为《戏剧剖析》(An anatomy of Drama)的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

“……戏剧(舞台剧)在20世纪后半叶仅仅是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比较次要的一种形式;而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在论述笔者所需要的第一个参照系之前,不妨先理解一下马丁·艾思林的“戏剧表达”的表述,因为这种表述至少是目前国内比较少见的关于电影与戏剧的本质共性的一种提法。关于戏剧的本源,有模仿说、游戏说、意志表现说等,但从根本上讲,人类发明戏剧(Drama)这种东西,无非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的、可听可视可感知的表演,对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环境进行一次直觉的形象的再体验,从而娱乐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升华自己。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游戏。而电影仍然是对人生进行“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这种戏剧表达乃是商业戏剧、商业电影、商业电视剧共同的本质属性。这样,我们需要关注的就变成了马丁·艾思林所说的“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关于“戏剧表达”的第一个参照系:既然商业电影可以被看成一种对人生的有意味的表达、甚至一种游戏,那么,“全部的表达技巧”、也就是游戏规则到底应该怎样表述呢?如果说对应着电影导演创作,电影拥有视听语言这样比较严格的语言体系,那么对应着电影剧作,其构成元素及其互动就成为实践理论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而本文的落脚石便也正是选择了 “全部表达技巧”中对应着剧作元素的部分。之所以使用该参照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元素分析中,有诸多元素的名称来源于古典戏剧理论。使用这个参照系作为理论前提,正是为了说明本文并非使用了戏剧学的方法论研究电影剧作,而是因为两者在“戏剧表达”的统一观念中拥有一些类似的表达技巧和剧作元素。其实,将这样的理论研究反过来,亦即使用分析外部动作式电影剧作的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戏剧中的传统剧作(比如《玩偶之家》等),也同样是成立的。

本文的第二个参照系是结构主义叙事学。这个参照系的引出源于对所谓“戏剧表达”的“全部表达技巧”的分解以及诸多形式主义文艺流派的启示。首先,如果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方法论,将电影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则无论研究叙事亦或造型的“全部表达技巧”,都需要分清究竟是仅研究能指、仅研究所指或是两者兼备。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以来诸多形式主义流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无论俄罗斯的的形式主义、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还是英美的“新批评”,都强调语言、形式本身的美学结构研究,尽管有失偏颇,但其重视能指自身审美意义的观点却是值得借鉴的。对应着电影剧作研究,有传统电影叙事学和当代电影叙事学、也就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之分。前者仍然依附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核心的传统叙事理论,缺乏当代品格和深层逻辑。这也正是笔者试图重新建构关于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体系的根本原因。虽然本文并不是完全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方法论研究剧作元素,但结构主义叙事学却构成了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怎样处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是第一符号学的一种固执的发展,没有解决表意问题,仅关注能指的组织结构,而把所指完全排除在外。它的方法论基础就是能指和所指的截然对立。任何叙事语段在实际表现中,都具有言语(Parole)性质,它们属于“这部”影片。然而尽管它带有一种个别特性,但在它背后却存在着该社会文化中比较共同的语法规则,因为它是一种语言(Langue)。我们要研究通过电影叙事言语的分析进而发现它深层次的叙事语言结构,从而研究这种语言结构是如何形成并决定电影的叙事语言的。尽管对于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的批判提到了其缺乏对陈述者、也就是社会语境的重视,没有把陈述的过程当作一个话语的本文来看待(更准确的说,是简单的将陈述者等同于导演),但因为本文需要研究的仅仅是剧作本体意义上的结构元素而非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因此,使用结构主义叙事学作为第二个参照系意味着本文在研究剧作的构成元素时将重点研究能指层面。当然,由于作为符号三要素之一的能所连接的存在,研究能指层面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相应的所指层面,这种研究方法也正是对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的批判性继承。

由于以上研究前提的确立,本文将略去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中对于电影作者、电影叙述者的声音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关系这些本体以外的研究内容,而着重研究叙述内容和叙述话语。传统的诸如情节、人物等元素在这里应该有新的定位和新的涵义层次。

这样,在完成了前两个参照系的建构之后,本文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乃是电影剧作全部表达技巧当中的能指层次,通过详尽的元素分析确定剧作构成元素的体系。第三个参照系——关于电影剧作结构样式——的提出则显然是为了解决如何研究、如何分析的问题。因为即便是限定了商业电影作为研究范畴,但诸多文本之间依然在外部形态上相差甚远,分析各个元素的共性的剧作意义不免以偏盖全之嫌。所以,通过在外部剧作形态上的分类,建构以剧作形态为纬、以剧作元素为经的剧作体系才是完备的理论话语。而对于电影剧作形态的划分,无疑需要涉及到电影剧作的结构样式。当下关于电影剧作结构样式的提法诸如戏剧式结构、线性散文结构、块状散文结构、心理结构等虽然在名称上依附于文学,但显然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程度上的合理性,并能为电影剧作形态的划分提供参考。比如戏剧式结构的剧作形态一般都是外部动作式的,而线性散文结构和块状散文结构则往往对应着人物关系式和人物经历式的剧作形态,至于心理电影,一般呈现为时空交错的外部形态。但电影剧作的结构样式只是一个参照系,对于剧作形态的划分应该更有利于后文对于剧作元素的归纳,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依附。笔者将电影剧作的外部形态从总体上分为单元式和多元式两大类。单元式的剧作形态是基本的,又可以分为外部动作式和人物关系式;而多元式的剧作形态虽然复杂,但细细分解,往往都是由单元式的剧作形态经过并行的或线性的连接组合而成的。比如人物经历式剧作形态就往往是一系列人物关系或外部动作的线性连接;而尽管时空交错表现人物心理的电影在外部形态上显得散乱和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每个时空段落本身依然是单元式的,只不过是通过顺时序的、或倒时序的、或意识流的线索穿插起来而已;其他诸如史诗电影、散点透视式电影以及其它各种结构形态杂糅的电影,只要细致分析,在形态上都是由这两种基本的单元式形态构成的。

作为单元式剧作形态之一的外部动作式剧作形态对应的剧作结构往往是戏剧式的,即强调外部动作性,一般由二元对立项构成冲突,经过一系列动作体系以及不断变化的失衡—平衡的情节转变、随着外部危机的加剧,最终到达高潮,并在这里完成消元。其剧作结构十分规整,对应的片种往往是警匪片、法律片、西部片、爱情片等。而人物关系式剧作形态则往往没有二元对立项、甚至没有冲突,只有人物性格的差异或抵触,在情节安排上也不是由动作体系构成,而是通过有效场景的累积达到性格或关系的质变,高潮则往往水到渠成而来,在情感的高潮中感染观众。这种剧作形态主要表述人物关系,因此剧作中的人物关系往往复杂多变,并构成电影的主要内容。相应的,对应的片种往往是爱情片、市井生活片等。有些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人物关系的剧作,因为三角或多角的人物关系构成了二元对立冲突、并且能够形成动作和反动作的交替进展,也是外部动作式的,比如《雷雨》、《泰坦尼克号》等。

在完成关于剧作形态的划分之后,分解出电影剧作中具有共性意义的构成元素便成为本文的课题。在笔者将要建构的理论话语中,所有的剧作元素将在一种互动的体系中存在,而不是像传统叙事学中的那样各自为战。两种基本的剧作形态——外部动作式和人物关系式——也将拥有相同的剧作元素体系,这便是笔者简称的C—I—C—A—D体系,——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动作(action)和细节(detail)。

Ⅱ . C—I—C—A—D:电影剧作元素的构成体系

“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动作(action)—细节(detail)”的剧作体系虽属个人话语,但对于分析电影剧作构成元素却有着相当的便利性。笔者将要着重分析的,是五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性格、动作两个层面的具体元素构成。但笔者首先要介入的,却是五个层面中唯一本体以外的层面——文化(culture)层面。

所谓文化层面,实际上是指以当代电影理论作为方法论从电影剧作中读解出的深层次文化涵义,诸如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笔者之所以将这个本体以外的层面纳入剧作体系,是因为尽管大多数电影作者们未必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文化理论于创作,但至少应该能以特有的微妙的感悟力和发达的艺术直觉抓住当今国际艺术和理论思潮发展的主流、进而将影片本文纳入当代理论的寓言式剧作框架中,而这种创作状态下出现的作品则往往能够成为当代电影理论的读解范本。具体分析,在这个“文化”层面中,与剧作直接相关的应该是结构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和第三世界电影批评,因为对于这几种理论的关照将会影响到剧作情节和人物的定位;而其他诸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等,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文本之后的社会文化含义的理论,因此笔者不将其纳入“文化”这一层面进行研究。

结构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和第三世界电影批评这三种理论对于电影剧作的文化层面的影响乃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并非本文的论述重点。然而这里不妨以女性性别角色为例,看看当代电影理论于剧作的构成元素方面究竟有怎样的作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格雷马斯动素模型理论和女权主义中的性别与话语权利的关系的理论是影响故事片甚至动画片中女性角色定位以及人物谱系的最重要的理论。以好莱坞动画片制作的两大潮流——迪士尼和梦工厂的作品为例,作为经典好莱坞继承者的迪士尼的动画大片中,女性始终处于格雷马斯动素模型中客体的位置,作为欲望对象的女性的善与恶对应着经典好莱坞的“天使”与“妖女”,即便在《大力神》这样的迪士尼试图突破传统的登峰造极之作中,依然严格的保持这样的人物谱系,缺乏当代品格。相反,在试图与传统好莱坞、尤其是传统迪士尼针锋相对的梦工厂的作品,比如《埃及王子》中,女性不再处于客体位置,也不再是男性的英雄仪式完成后的奖品,而往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定位,游离于主线之外,比如《埃及王子》中的撒普拉,——即便完全删去撒普拉这个角色,也不影响主线的进展。有趣的是,梦工厂的角色观念的转变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的转变,而他早年的一部《夺宝奇兵》正是格雷马斯动素模型理论的范本性读解对象,其女性的标准的客体位置(正是从那里开始,女性与宝物实现了同构)成为诸多影评的攻击目标。这个意味深长的变化似乎便可以成为本文将“文化”层面纳入剧作体系的合理性的注脚,——当代电影理论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完全脱离实践理论的范畴而成为 一种纯文化理论,相反,无论像本文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在潜意识领域,或是干脆在意识领域中,对作者的创作都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也正是笔者需要将文化层纳入分析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一个简单的格雷马斯矩阵似乎还显得过于单薄,那么女权主义的观念对于角色的渗透则更加深刻和普遍。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其性别角色的划分也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理性的。也就是说,电影剧作中的女角色往往充当着男人,而男角色往往对应着女人。其划分标志当然是话语权的归属。在《致命的诱惑》这样的女性中心意识的影片本文中,正是女性拥有绝对的视点权利(视听语言中的窥视者/正打镜头的一方),主动的、一步步的诱惑着男性,完成着性别秩序的倒置。而笔者最感兴趣的乃是另一部有着同样精彩的性别游戏规则的《新龙门客栈》。在那里通过复杂而有意味的性别的倒错与认正,实践着对女性角色以及武侠电影的反思。在全片四天(六个半天)的故事时间内,一男二女的角色不断更替着真实的性别定位,如下图所示。

周淮安(男角色)莫言(女角色)金香玉(女角色)

第一夜 无 男性 女性
第二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二夜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三日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三夜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四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影片在裂解和颠覆传统武侠格局(选择了英雄逃难作为叙述对象、全部的最高任务就在于如何逃跑)以及一男二女的人物谱系的同时,强调的正是一种话语权利的重要;话语权对应在片中体现为出关的密道,掌握了密道也就掌握了男性所需要的关键,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利,也因此控制了男性,掌握了主动;这也正是本文剧作中实现性别倒错与认正的深层涵义。而选择《新龙门客栈》作为本文的例证,也更进一步说明了当代电影理论对创作的影响,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情节与人物等,甚至从一开始的题材阶段(比如这里的选择英雄逃跑的题材)就开始了。分析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文化层面并非本体研究,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

在简略分析了文化层面之后,本文将通过不断逐层分解,研究思想、性格、动作和细节层面的具体剧作元素及其互动关系。笔者之所以在剧作体系中将传统的诸如情节、人物、结构等概念完全抛弃,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概念的模糊表述以及缺乏深层逻辑联系的天然缺陷正是阻碍众多剧作元素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联系进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剧作体系的原因。首先,情节是传统叙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认同的关于情节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表述,也就是高尔基的所谓“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即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更有甚者,有些文艺理论论著将这个定义简化成“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类似这样的定义,在纯理论表述上似乎还有立足之地,但于实践创作中却漏洞百出。一旦涉及如何安排情节并促使性格发展的问题,还原高尔基原有的完整的定义就成为了必然。因为在高尔基那里,正是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关系及其变化构筑情节并使性格发展。但这样一来,通过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来定义情节,又进入了一个循环定义的怪圈。既然情节是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史,那么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呢?答案是在情节中随情节的发展而发展。这样通过性格定义情节、再通过情节确认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于创作便只能是越来越混淆了;只有通过情节本身(而不是性格或其他别的元素)定义情节才应该是更有价值的。《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便似乎吸取了这种教训,将情节定义为“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显然是受到英国作家福斯特那个著名的关于区分“故事”和“情节”的比较的影响。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这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则是情节。”这样,这种新的关于情节的定义便汲取了一些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合理内核,从情节本身的结构构成来定义,似乎也解决了问题症结。但如果仔细解读这个定义,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既然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那么事件便成为基本的叙述单元,这也完全符合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但这样一来,情节便失去了方向性;因为事件本身不是一个矢量,没有方向性,情节如果依托于事件,当然也就没有了进展。如果这样的论述显得抽象,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来看。“大闹天宫”、“黛玉葬花”都是事件,而如果将事件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则应该是类似林冲“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等,这也的确构成了情节。这样的文学例证不免让我们想起了对应着中国电影史上的最相似文本形态——谢晋电影。比如《天云山传奇》里的“竹林初遇”、“古寨墓碑”、“白马定情”、“板车之歌”等等,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笔者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症结。诸如罗群、周瑜贞这样的人物的性格实质上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圆心不断扩大,是定型化的,没有明显的线性进展,而所有这些事件也都没有方向性,只是平面化的累积,更直接的说,这些人物的性格是静止的。而这些事件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那么,这究竟有没有情节呢?事实上,《天云山传奇》的情节的成立正是由于宋薇的性格的前后转变而成立的,这依然依附于传统的情节的定义。以事件为基本单位定义情节、也就是从情节本身出发下定义,却没有吸取传统情节定义中的合理内核,也就失去了检验情节是否运动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正如前文所说的,事件不是一个矢量,而传统情节定义中的性格是一个矢量,有方向性,至少可以用来作为情节运动的参照。于是这两个观念、思路完全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义就处在了自相矛盾的位置上,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封神演义》中除了“哪吒闹海”一个段落外,其他的部分是否可以算成真正意义上的“情节”?因为在那些部分里,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化、模式化的,但是却有逻辑性,表层的叙事逻辑就是“讨伐纣王”,并因此组织了一系列的打斗场面。这样的两难可能会使一些学者做出这样的改变,——将情节做一个多层次的界定,将两个定义综合,既顾及本身结构中的事件层面,也纳入传统的性格参照。其结果在理论表述上似乎更完满了,但于创作更加含混,因为定义本身的两个层面就缺乏逻辑的统一,如何运用于指导创作?这种传统叙事学元素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就是双重定义)同样出现在人物这一更关键的元素上。

人物在传统叙事学中起着双重的作用——行动元和角色。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直到格雷马斯的《行动元、角色和形象》一文才真正明朗。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的进展过程产生推力。这就是人物的“行动元”作用。而人格特征的塑造以及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又构成其“角色”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性格。成功的角色则成为典型人物。行动元决定着人物“做什么”,而角色决定着人物“怎么做”。这也就意味着,人物并非而且远远不是终极元素,至少我们可以再细分为行动元和角色(或者说性格)两个部分,而行动元至少又有A—B元之分(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项),而B元往往又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比如《西游记》中的B元的组成就不断更迭(表现为各种妖怪)。可见,传统叙事学的两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元素——情节和人物,在构成上、在定义上、在可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含混性。传统叙事学作为实践理论而非文化理论,却对电影剧作产生不了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其构成元素本身的含混性以及缺乏深层次逻辑关系和互动正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的 C—I—C—A—D剧作元素体系正是在这种理论前提下建构的。为了彻底摆脱不必要的复杂定义和实践层面的含混,笔者启用了一些自亚里士多德到布轮退耳直至易卜生经典戏剧理论时期的概念,比如动作体系、自觉意志、元动力、二元对立等,也加入了一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概念,比如最高任务、规定情境等。在理论论述过程中,还以当下国内比较有实践价值的两种电影剧作理论译著——霍华德·劳逊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和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作为比较蓝本,通过关键概念的比较,比如霍华德·劳逊的“必需场面”和悉德·菲尔德的“情节点Ⅰ、Ⅱ、Ⅲ”等,将诸多理论概念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起以“文化—思想—性格—动作—细节”为框架的理论话语。

笔者首先以“动作”和“性格”两个层面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和“人物”的概念。后者的缺点正是笔者选择“动作”和“性格”作为名称的原因。“动作”(Action)在经典戏剧理论的很多论述中完全等同于情节(这实际上是关于情节的又一种定义),而笔者剧作体系中的“动作”的内涵和外延却有所缩小,实际上是对上文所说的情节的后一种代表性定义(即“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变形重写。动作也是一些列的事件,而且必须有逻辑组织,同时它必须有发出者,即动作应该由二元对立项中的某一元发出,发出的动作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这植根于发出者的自觉意志;由于人物的自觉意志是有方向的矢量(目的即方向),所以对应着的动作也是一个矢量。这样的界定就避免了情节定义中的无方向性。动作的界定也可以看成是情节的“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定义和人物的“行动元”亚元素的综合。而情节的传统定义和人物的“角色”的亚元素则综合成为笔者剧作体系中的“性格”层面。性格层面可以检验动作层面是否运动,即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是否有进展;这种对应关系也正可以适用于分别进入动作和性格两个层面的人物的两个亚元素:行动元是否推动动作发展正需要通过角色(性格)是否变化来检验。

用“性格”取代传统的“人物”甚至“角色”的概念,同样是出于更适合于指导创作的考虑。因为 “人物”或“角色”的概念,对于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及其变化没有多少帮助;而“性格”的概念则有用得多。《电影艺术词典》中对性格下了这样的定义:性格是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术语,一般指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创作中非常有用的性格的组成因素——人物心理、人物动机。比如《七宗罪》的开端,Somerset想退休,这是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是性格;而Mills到这个城市来是为了成为英雄,这是人物“入世”的行为动机,也是性格。而性格的定义中本身又已经包含了人物关系的因素。“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产生各种人物关系,这当然也是性格层面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和关系都在运动,而笔者关注的,则是这两者的运动究竟是怎样和动作层面的运动结合的;也就是说,从“性格”到“动作”,这中间是否应该还有若干重要的剧作环节。

正如上文所述,性格的构成中包含有人物动机这一层次。而当人物将采取行动的欲望提高到自觉的水平时,动机就成为了自觉意志。如果说性格是一个广义的元素,那么自觉意志则是一个“特异”的元素,它是人物性格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性格,在叙事规定的特定情境中就会产生相应的自觉意志。在自觉意志产生之后,必然产生发出动作的元动力。这是一个更具体的元素,直接连接着下一环节的剧作元素——动作。这样,“性格—自觉意志—元动力—动作”就构成了连接“性格”层面和“动作”层面的元素链。由于外部动作形态的电影剧作中二元对立项的存在,两种不同的性格造成的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动作之间就构成动作体系,动作和反动作之间的冲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冲突。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从性格层面到动作层面的元素连接。

思想层面对应着传统理论中的主题。电影剧作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作者肯定的一种美学精神。比如悲剧模仿严肃的行动,表现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但肯定一种悲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剧作的主题思想。剧作体系中的“思想”层面同样和“性格”、“动作”两个层面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古希腊有众多的戏剧元命题,比如俄狄蒲斯—杀父娶母,这是动作,而“俄狄蒲斯情结”就是主题。同样的,安提戈涅、扼勒克特拉等都是如此。希伯莱先知们的“上帝”、希腊悲剧家们的“命运”、近代人的“自然的法则”都是一种“残忍”,残忍就是主题,而残忍的方式,比如爱与死、复仇与死的冲

③ 影视作品的画面元素有哪些

点、线、面、体是影视画面的基本空间构成元素,对于画面构成元素在影视中的运用,早在电影诞生初期,就有先驱者尝试以纯视觉元素来创造作品,从而达到对新颖艺术形式、风格和题材标新立异的追求。

这种共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先锋派电影,比现代主义绘画或诗歌晚了一二十年。可以说先锋派影片源于反叛传统的现代西方艺术流派达达主义。

基本流程

1、构思阶段

核心人物:制片与编剧。

目标:完成整个作品的构想,并确保可行性。

制片(procer):负责制定整个拍摄计划,做好财务和组织工作。

编剧(screenwriter):完成剧本。

2、准备阶段

在商业制片中,这个阶段又被称为“前期制作”(preproction)。

核心人物:导演与制片。导演是完成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总负责人。

目标:组织整个拍摄剧组。挑选演员、勘景;按前期计划确立拍摄进程;布景、道具、服装、造型等的准备工作;以及预视化的过程,如“故事版”、“动画版”等。

3、拍摄阶段

在工业化的方式下,拍摄阶段一般会将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合作。有导演组、摄影组、录音组、美术组、制片组。

4、组合阶段

剪辑和合成。

④ 电影艺术中的音乐元素 怎么写这个主题的论文。怎么入手呢

美国电影<亡命夜巴黎>。夏理逊褔主演。讲述一美国医生夫妇去巴黎度假,在机场取错了一巴黎当地妙龄女子的行李,经险故事由此而起。原来这妙龄女子是为某中东国家带货赚钱,带的是核弹起爆器的电子元件,但也被以色列特工知悉,为取得起爆器,两帮特工斗法。医生妻子遭挷架,医生为寻妻,与妙龄女子一起经历过一段“生死”之交的过程。结尾时妙龄女子中枪而结速生命,哪医生身为医生却救不了她。这时的音乐仿诉似的响起,是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如此年轻就消失而叹息而怀念,直至片尾字幕结速,几分钟的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有一岀电影<午夜快车>,也值得一者,结尾时直至片尾字幕结速的音乐也是好听得令人击节。犹其当中的一段钢琴演凑,仿似是概叹逃岀生天后的喜悦与遗憾,遗憾浪废了多年的青春岁月,但也从此获自由,使人意识到自由世界是那样地珍贵。
上面的,可在网页搜。
当然,还有更多好看的电影,好看的电影必有好听的音乐。写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是多看电影,认真地看,看得多了,自然就晓下笔评论了。

⑤ 构成电影的元素是什么对《夜宴》电影的元素评价!

我觉得《看电影》上有一篇写得很客观贴切。如下:

凡是一道菜,都讲究色香味意形,缺一便不完美。冯导这回请大家吃一席高水平大制作的《夜宴》,我们便借此概念,来看看这宴席的功夫,究竟如何。

色。诗境完美。叶锦添的美术设计,美仑美奂,搭配莎翁悲剧主题,布景施以浓墨重彩,效果阴郁黯淡。宫廷里的蜡烛火光恍惚,外景大都天空阴沉。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夜宴的美术,近乎完美。

香。水满则溢。香味,可渲染菜之意境,仿佛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谭盾的音乐悦耳动心,开场先有《越人歌》,美不胜收;随后精彩打斗场面的音乐,铿锵激昂。此后,每一段乐音也皆以无限热情表达确切的主题。但本已情绪饱满的影片,却盛不下这些喧宾夺主的音符。就像影片中马蹄踏水,四处飞溅,没有节制。音效亦是如此,不论是棍打忠臣,或是马球球杆触球,抑或是刀枪剑戟碰撞,全部振聋发聩但无分轻重;震撼人心却不知所谓。

味。中规中矩。若将酸甜苦辣比作情感,那么就要从角色身上迸发出来。片中角色都有一个性格定势,演员也认真且较成功地朝这个定势表演。另一方面,角色性格却从来没有因为激烈到足以触动人心的剧情变化过,若非奸诈到底、就是单纯到死。这样剧烈的戏剧冲突中演员一成不变,戏打心眼里就平坦了。此外,袁和平的武术指导水平自然高超,只是硬枪硬棒中慢镜头一起,就与影片中的舞蹈颇为神似。好看有余,但似轻飘。

形。只起不伏。影片剧本作者一位主攻电视剧,另一位主攻文艺片,这回到了主流商业片中,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剧情结构没有高潮,或者,永远是高潮。这样,到了最后真正应该极尽渲染之能事的“夜宴”戏,却没了地盘发挥,影片主题到此冲淡。那一句句精辟而有深意的台词,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台词一样有舞台剧意味,辞藻华丽,只是冯导的市民口吻频现,将宫闱之庄重感打破,没了统一。却不如全部像话剧表演般抑扬顿挫,夸张丰满,能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意。瑕瑜不让。意境是个意会大于言传的玄乎概念。但意境之高低,总还是靠前面的各种真材实料酝酿出来。冯导在《夜宴》制作中接受采访时曾说,拍这样的大制作,就是一份“算计”。编剧、美术、武指,都可以请来最好的,合起来便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大片拍起来,相对容易。现在看来,算计变成了“计算”,像组合家具,形式大于意境。好的部分各自很好,差的地方也咄咄逼人,几相加合,却没有生出满幅生动的气韵来。

所以,冯老师这次意欲打造一桌绝世美味,味道尽管还不错,但总不如他之前独自烹调的家常土菜可口爽心。只希望冯导以后别下手太重。谋杀了自己的菜,观众就没有口福了。

⑥ 紧急求助:电影元素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元素,例如古装戏,历史是它的元素;科幻片,未来是它的元素。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相同的元素,亲情、爱情、友情,人性的黑暗与光明,就是一种共同的元素。

⑦ 电影的几个要素是什么

电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所有创作人员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同 时也要求很多电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导演在整部影片的创作全过程中是一个枢纽, 也就是说导演是摄制影片过程中最重要的创作力量。当电影从发明到成为一种 艺术时,也就转变成为电影导演以及影片创作者的艺术。电影导演在创作他(她) 的电影艺术作品时,编剧、演员、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以及其他剧组创作 成员都在电影导演的指导和协同下进行影片的摄制。 虽然,从客观上看创作一部影片的过程是大同小异,然而,由于每一位电 影导演对电影元素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电影艺术中就相应的出现不同 导演风格的影片。并且,每位电影导演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导演本人对 电影元素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深入,或者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变换等都会直接或 间接促成导演风格的转变。 电影主题是每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内容的核心。 打个比方,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时一定要有个议论主题,不能只靠导演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任意发挥,所以电影导演想表现的意图通常是导演本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 思想。而且这种意图即主题,往往贯穿或者重复于同一位电影导演的影片中。 当然,如果导演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思想有所变化时,他(她)所表现的主题也就 会在改变。 编剧就是对电影或故事的处理是电影风格的第二元素。一般来说电影剧本 主要部分由编剧所完成,而编剧一定要贯彻和了解导演的主观思想,以导演的主 观为基础,才能和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很好的合作,但电影分镜头剧本通常由导 演本人亲自创作或者导演与其他创人员进行联合创作,但不管剧组选择哪种电影 剧本创作方式,最终是以体现电影导演的意图为主。 电影艺术又称之为视听艺术。一个完整的电影镜头是包括画面元素和声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电影导演没有丰富而且专业的视听积累和经验,是不可能创 作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谈不上在电影艺术领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创新。电影导演对电影画面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摄影运动方式的处理,不 同的电影导演在选择摄影运动方式时,有的擅长于静态摄影,而有的则喜欢运 用运动摄影,更有的则把静态摄影和运动摄影创造性的结合起来。然而,电影 毕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方面的元素有时几乎已 经反客为主,许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对画面和音响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电影本 身主题的了解,其实当电影发展到今天,不管是传统的胶片电影,还是现代的数 字DV 电影,都是把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相结合起来,将电影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以视听语言为方式传递给观众,但仅仅是对电影主题的辅助,我想这也是每一位 优秀导演的初衷.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艺人,演员是为导演而表演, 通过导演认可的演员,才能够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并且衡量一位导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驾御演员的表演是很关键的因素。从本质上看,是导演自己在 创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员,演员只有在完全领会导演的意图下,才 能去进一步创造角色,发挥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员在贯彻主题的同 时也能对导演创作思维进行直接的影响和改变.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员和一名天才 的导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当电影导演在完成电影分镜头剧本的时候,这部影片的剪辑风格就已经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创作过程进行到后期制作时,剪辑师便在导演的创作意图下 进行影片的剪辑。电影导演和剪辑师在剪辑影片时,往往比较关心时间、节奏、 视听关系等元素。通过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长或压缩一个动作的时间,而运用光 学效果能够连接不同的场面,从而来控制影片时间长度、故事跨越时间、观众 心理时间。而在剪辑师和导演共同控制影片时间时,一个相应的问题就会出现- -节奏。所以当我们在观赏影片时,有的影片给观众的感觉是节奏慢,有的影片 给观众的感觉是节奏快。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视听要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许多观众对画面和声音的关心已经超过了对电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电影的视听是服务于作品本身的主题,一名优秀的导演是把主题和主观思想传 达给观众,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悦于观众,我想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结言: 一名成熟的导演都会有自身独特的体系风格,通常都会体现在主题、电影剧 本、视听语言、表演、剪辑等上述诸多元素中。而当作品受到观众和媒体接纳 和好评时,再想转变其自身的风格,是难上加难的,一方面是受导演本身电影素养 的有限,二则观众已经对他(她)的作品风格了然于胸,如果突然转型,难保不会成 为票房毒药.

⑧ 什么叫做电影元素

电影元素是组成一部电影的,有七个元素:语言,故事,结构,思想,角度,情绪,镜头。

电影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结构指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我们不但要静态地研究结构形态;还要动态地研究结构生成;微观研究结构成分;宏观研究结构网络。

结构主义领袖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整体性指若干 电影胶片成分建构体系的组成规律;转换性指结构是动态的转换体系(而非静态的形式);自身调整性指结构转换不会越出结构边界之外,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解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

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他还认为,“根本不存在文学独创性这种东西……所有的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

编辑本段叙事结构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

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


(8)电影的元素怎么写扩展阅读

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⑨ 电影元素是什么包括什么

组成一部电影的,有七个元素:语言,故事,结构,思想,角度,情绪,镜头.
语言 如同音乐与文学一样 电影也有自己的语言 也如同一般语言具有无数元素一样 电影的语言也具有它自己的组成元素 比如汉语有很多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和字 这些词语和字就是汉语的组成元素 这些元素被有目的的运用 就形成了语言 电影语言的组成元素是许多有相应意义的声音 音乐 镜头 它们被有目的的运用的时候 也就形成了电影语言.

故事 故事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电影要讲的是什么 也就是电影讲了个什么事情 它是电影的核心 是语言被有目的运用的对象 也是其他五个元素产生的基础

结构 结构是与故事关系最紧密的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相应的结构 而这些结构是遵循其内在标准而存在的 电影的结构是什么 就是在事件确定下来以后 你打算以什么形式去讲述这个事件 举例说 我们故事讲的是两个人物经历的平行发生的两个事件 你打算怎么去讲呢 是利用蒙太奇穿插得同时讲这两个事件 还是先讲一个然后再让另外一个人以回忆的方式去讲 或者讲完一个然后让他(她)去假想另一个人的经历 然后再让对方否定呢 电影中故事被讲述的形式 就是电影的结构

思想 思想这个东西 是最博爱的 它不偏爱某一样东西 也不与哪个东西走得更近一些 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思想 静态视觉类也如此 因为他们的创作者创作时在方向上也是有倾向性的 不过我要特别说一下 各种艺术门类中的思想 包括电影中的思想 并不只是那种被高度概括的哲学类和科学类思想
思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它涉及这个世界的所有方面 也就是说有关这个世界的被总结出来的认识就是思想 电影中的思想也就包括有关哲学的 人文的 人性的 社会的 先锋的 认知的 结构的... 包罗万象 电影中表现的任何有关这个世界(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整体的)的理解(不论客观与否)也就是其自身的思想

角度 角度在喜好上与思想是最相近的 它也不是哪个艺术门类独有的 我们所说的电影的角度 是指电影的创作者对于故事所保持的角度 是电影镜头所呈现的对于故事的讲述的角度 是创作者对故事中的事件所保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例如有的电影 它表现的是一种主观的情绪 那么它的角度很可能是与故事中的人物合二为一的 很可能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就是其创作者的思想 而有的电影 喜欢客观记录事实 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事件中的人物而已 创作者甚至对于人物的思想也未必认同 而是站在一个能俯瞰事件的全部的角度高高在上的默默观察

情绪 我曾经讲过 情绪有三种 人物情绪 镜头情绪 影片情绪 我们这里把电影解剖了独立作为元素来讲的 是镜头情绪 因为人物情绪并不是电影的独立元素 它是依附于故事的 甚至是故事的一部分 而影片情绪是一个整体 是一种风格 是构建在各种元素的有机结合之上的 不是一种独立的元素 镜头情绪与角度最近 但它们有本质上的一点区别 任何一个单独镜头都具有情绪 而这些情绪有的可能表达的是剧中人物的感觉或态度 这个感觉和态度实际上于创作者的态度未必是一致的 甚至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情绪与角度的区分 是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标准的:电影角度的出发点一般是创作者本人的态度 而镜头情绪的出发点是摄影机的对于影片中事件进行记录的身份

镜头 其实镜头是电影语言组成元素中的一种 我把它归纳为电影的一个独立元素 是由于任何一种语言的组成元素在独立存在的时候都不能称为语言 只有在它们被有机结合的运用的时候才产生了语言 而任何一个单独的镜头设置时 人们对于电影景别和镜头角度都有选择 而且不同的导演在景别选择和镜头角度方面都有倾向性 也就形成了镜头风格 如果说 在纵向上看 镜头是电影语言的组成元素 那么横向看 它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所讲的镜头就是这种由于景别选择和镜头角度方面的倾向造成的镜头风格

阅读全文

与电影的元素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朋友还钱电影片段 浏览:976
给我一分钟微电影 浏览:465
适合翻拍的微电影 浏览:284
第三方电影播放器哪个好用 浏览:562
抖音发电影片段怎么去水印 浏览:265
红河谷电影音乐赏析 浏览:654
一个玩死亡游戏的电影 浏览:273
万达电影排片什么时候更新 浏览:560
微电影少奶愉下人 浏览:132
除爆电影资源 浏览:156
学生如何电影拉片成长 浏览:185
漫威电影有哪些英雄人物 浏览:976
电影多少亿指什么 浏览:199
3D电影有近视眼镜怎么办 浏览:589
我看电影了怎么办 浏览:576
泰迪熊是哪个电影 浏览:68
北京哪个频道播老电影 浏览:566
微电影元芳很忙 浏览:985
查理主演电影全集 浏览:886
中国女排微电影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