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电影产业怎么那么落后
我想可能和文化有关吧,由于岛国那方面文化的发展,现在好多年轻人都选择单身,导致老龄人口剧增,新增人口减少,在日本,多胎是受鼓励的,并且还会有额外的补助。电影产业,都体现在AV上了。
Ⅱ 日本电影现在在世界是一个什么地位为什么日本人的电影拍摄的内容差异那么大
日本电影,领先亚洲的水准,其中不乏一些好片可以和奥斯卡获奖影片竞争。也许那些所谓的特效大片不如国外,但是日本的电影胜在剧情。可以说如果给世界家庭感情电影排名,十名里面有四名是日本的影片,不是开玩笑的,不谈之前老派导演,就是是枝裕和拍的几部情感片,很少有人能做到那种平凡之中不乏温馨情感,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视觉疲惫的效果。
Ⅲ 日本电影业衰落的原因
日本独特文化难以取得共鸣
电视剧制作发行主要靠电视台,很少开拓对外发行的渠道
与美国的娱乐影视有较大距离
Ⅳ 日本的电影业为什么那么差
日本的电影业是空白???这位童鞋你知不知道全球有多少位大导演在自己的影片里向日本的导演致敬过啊???有一部电影叫做“寻找小津”,是向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作品,中国,就是亚洲能称得上大师的又有几人??侯孝贤,杨德昌算两个,中国的,包括香港的导演我就不说了。。。
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超过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今村昌平,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大岛渚 ,甚至中岛哲也哪一个手里没有响当当的作品??连岩井俊二这种现在在中国都有一众粉丝了。日本电影界的大师现在是死得差不多了,但不代表是空白啊,至少有段时间那是相当的辉煌的~
可能是日本电影的风格你不太喜欢,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追捧者的。。。。
再说了,恐怖片谁能拍过日本??好莱坞不还是乖乖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买版权翻版吗??结果呢??钱砸进去不老少,没一部超过原作的。还有青春片,日本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什么台湾青春片,那是拾人牙慧好不好
+++++++++++++++++++++++++++++++++++++++++++++++++++++++++++++
过去的不代表是不存在的,你说日本电影业是空白,这就是你说错了。
我已经说过了,日本电影界的大师是死得差不多了,但是有过辉煌的时候。你把我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是什么意思?
而且你吧日本曾经有过的辉煌叫做一点点星光,我看我还是没有和你争论的必要了。至于你说你是日饭,你指的是动漫吧~
并且,李安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偏偏你提名的绿巨人是我认为他拍的最差的。
看来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另外小朋友,火气不要太大,老伙是你们的方言吗?还是你想说“老家伙”??我思想是不是停留在20世纪不用别人来揣测,至少我尊重别人过去的辉煌,而不是随随便便用一句“空白”就抹杀了人家的历史
Ⅳ 日本电影电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动画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其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战前草创期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段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二、战后探索期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级的题材,应有尽有。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像1970年《无敌铁金刚》就是一部典型的烂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剧情很差,这带给了日本动画不良的影响。 三、题材确定期 题材确定其(第一次动画热爆发)--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我们不予置评。《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该片在电视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风"。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继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机动战士》在1979年开始上演,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严密,受到动画迷热烈的支持。该片后来的三部电影非常卖座。但自些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四、画技突破期 画技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动画发展至本时期结束时(1987年),剧情、内容、画技皆已达到极高的水准。于是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答案补充
五、路线分化期 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及《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获得1988年日本动画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该年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另外还有《天空战记》,《机动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战记》曾获得1989年动画排行第一名)。当日本动画发展到此后,有人认为幼年观众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该考虑制作年龄路线。于是自1987年后半年以来,电视上的高年龄层动画逐渐减少,而转向动画电影。以致于造成目前日本电视上找不到几部好片,而电影几科部部精彩的情况。答案补充
六、风格创新期 风格创新期--自1993年到现在。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弃以往动画明快轻松的风格,阴郁百压抑,冷酷带有对命运的困惑,与人类虽然身处高科技社会,但却无法摆脱不安的未来的彷徨与孤独相呼应。答案补充
在1983年时,日本动画市场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简称OVA)-《DALLOS》,为动画在电影,电视市场外,开辟了一个新市场--录影带市场。OVA,顾名思义,就是不在电视或电影院播出,而只出售录影带。除非该片大受欢迎,才有可能在电影院公开而升格为电影。OVA自1983年至现在,已成为动画的重要市场。其中佳作不胜枚举,如《88战区》,《幻梦战记LEDA》《渥太利亚》、《银河女战士》系列、《银河英雄传说》系列、《五星物语》、《古灵精怪》等。
Ⅵ 日本影视业已经衰落了中国影视可以取代吗
感觉还是有难度
Ⅶ 《花木兰》日本档期再次调整,电影行业在疫情影响下有多大的损失
电影《花木兰》是由迪士尼拍摄,刘亦菲等主演的一部电影,但是由于疫情的出现,电影《花木兰》的档期不断推后,不仅是在日本档期被调整,而且在中国这部电影都还没有放映。由于数码技术的转向正在如火如荼发生,著名的电影学者在经过多方面的论证下得出结论:“电影死了”。早些年间,她还只是说电影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或者说电影正在死亡,但是目前电影行业的确形势不容乐观。那么,《花木兰》日本档期再次调整,电影行业在疫情影响下有多大的损失?
因此,以《花木兰》日本档期再次调整为例,电影行业在疫情影响下的损失是很大的。
Ⅷ 为什么今年引进那么多日本电影细算下来到现在足有十来部,这在往年是绝无仅有的。
特征一:引进的日本电影数量成倍地增长
可以说,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9部日本电影,已经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态势。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电影市场的变化。
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来说,表现疲软的电影市场似乎已经将潜力透支殆尽,2016全年突破600亿票房的目标已经难以实现。此外,截止2015年,中国影院数量已经超过6000家,银幕数量超过3万块,高速发展的电影行业也导致了对内容的巨大需求。
在今年引进的9部日本电影中,除《垫底辣妹》之外的8部电影均是与二次元有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电影行业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以日本电影为代表的细分领域开始获得了市场的关注,更多的二次元相关的电影也自然地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特征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内容
这些被引进的日本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在中国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有制造市场话题讨论的潜力。
目前在中国的电影荧幕上,已经集结了火影忍者、航海王等知名日本动漫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早已被中国的年轻观众所熟知,根本无所谓二次元还是三次元。有消息指出,像《机动战士高达》、《银魂》等名作的剧场版动画,也已经有公司想要引进。
特征三:低成本和低风险并行
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仍然是以好莱坞为主,这些日本电影在被引进的过程中,引进方显得非常的谨慎。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被引进的日本电影,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个“老电影”。《火影忍者博人传》、《垫底辣妹》、《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F》,这些电影其实早就在日本上映并发售了BD/DVD,不少粉丝也早已通过各种盗版资源看完了这些电影。
“老电影”的好处有二。一是早已经过市场的验证,几乎所有引进的电影票房均在20亿日元以上,这个成绩在日本电影市场中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二是因为早已在日本下映,BD/DVD这类实体光盘也销售得差不多了,引进价格其实相当便宜。
有趣的是,正常情况下批片的指标是每年大约30个左右,然而有消息指出,由于今年日本电影的批片申请太多,有关部门正研究是否要给新申请的日本批片放行。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而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变,不仅对中国的二次元们是一个利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
Ⅸ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的发展
日本电影起步萌芽时间历程(1896年~1918年)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购入摄影机。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
1899年日本本土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闪电强盗》将当时社会上流传广泛的新闻话题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最早迎合时尚的故事片。横山运平遂成为日本第一个电影演员。
1903年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年,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但这类影片只是连环画式的电影。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公司)成立,拍摄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旧剧”电影。松之助原是巡回演出的歌舞伎演员,1909年被牧野省三发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盘忠信》问世后,使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武打演员,有“宝贝阿松”之称。1914年,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成立,最初以摄制彩色电影为目的,但因仅有两种颜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电影,并且仍以拍摄“旧剧”影片与日活相抗衡。当时日活的向岛制片厂已在拍摄现代题材的“新派剧”。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二十世纪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年),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