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影讯 > 南京话看怎么说电影

南京话看怎么说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02 08:14:58

⑴ 《乔家的儿女》南京话怎么说

跟普通话很接近,只是带有腔调。

乔家的故事的开篇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南京城,因此剧中有相当数量的“南京元素”,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鸡鸣寺、浦口火车站旧址等众多南京地标性建筑都在剧中“闪现”。

此外,“干么事”“摆的不得了”“算活拉倒”“脑袋滑丝”,剧中角色一口标准的南京普通话,也让人倍感亲切。为了还原最地道的南京味儿,不少演员在进组之前还特意学习了南京话,当剧中角色将这些熟悉的方言挂在嘴边,他们鲜活得仿佛就像是你我在这南京城里的身边人。

角色介绍

1、乔一成

演员白宇

乔家大哥,他善良刚毅,却也有着被生活逼迫出来的坚强、吝啬和偶尔的冷漠。他的家庭里妈妈去世得早,爸爸冷漠且缺失责任感,他只能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角色。他对内是弟弟妹妹的保护伞,时刻冲在前头为他们遮风挡雨;但对外又有自卑怯懦的一面。

2、乔四美

演员宋祖儿

乔家最小的女儿,敢爱敢恨,她有着无限热情,敢于拼尽全身力气追求自己所爱,是活在梦幻里的女孩子。对待颜值有很强烈的要求,所以见到长相帅气的戚成钢就义无反顾的去追求,为了见到戚成钢不惜亲自跑去西藏。最终和戚成钢结婚,后离婚,独自抚养女儿。

3、乔三丽

演员毛晓彤

乔家的大妹妹,她平凡但个性坚韧独立,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着生活的智慧。在技校认识了腼腆的王一丁,后与之结婚并育有一子,二人生活过得平淡朴素,但又幸福。

⑵ 电影里有有讲南京话的电影有哪些

南京南京

⑶ 金陵十三钗的南京话怎么怪怪的

解放前的老南京话就是现在的六合话,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南京官话。南京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应该说的是吴语,但大明国建都南京后,因为朱元璋是安徽人,所以从北方来了大量的移民融入了当时的“南京都市圈”,包括现在的南京市区,六合,浦口,江宁,溧水等。由于统治阶层说的都是江淮方言,南京的吴语最终消失了,仅在现在的高淳还保留着。虽然南京的吴语基本都消失了,但在现在的六合,浦口,江宁,溧水等地的方言当中,任然会发现吴语的痕迹,比如“去”读作“key", “哥哥”读作“guoguo"。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南京话”是近些年的产物,完全被“普通话”了,已经失去了南京本来的特色。那是因为南京市区现在的80后有很大一部分是北方(如满洲,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移民的第二代,这些人的父母来到南京市区后将普通话与老南京话相融合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南京话。由于这种新南京话非常好学也更容易懂,所以大家也都跟着说了。但如果爷爷奶奶都是从小在南京长大的话,他们的孙子辈应该都能听得懂电影中的老南京话,但移民的二代很有可能就听不懂了。电影中的老南京话仍然流行于现在南京夫子庙,六合,浦口,江宁一带。

⑷ 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独白是南京话吗

是的 ,应该算南普。

⑸ 南京话怎么说

用南京话说普通话的字面不太合适,应该结合意思用南京话的方式说出来,注意南京话大部分都是平音,一句话最后一个字是升调。
我说说看,只看发音:你好,西万能有过机会货你货做,我会努力滴,西万你能给我借此机会乃,谢谢奥。

⑹ 看完金陵十三钗,感觉电影里面的南京话好好听啊!大家有同感吗

是南京话,本人安徽的,临近安徽的马鞍山和芜湖话就和南京话差不多了。看此片是很亲切

⑺ 想听民国时代的南京话

南京,(东)吴(东)晋故都;南京话理所当然地应是标准的吴语。然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南京话却是地道的江淮土语。为什么吴国的都城不说吴语,地处江南的南京却说起了江淮话?
要回答这问题只能到近代南京的百年历史中去寻找。
从1853年到1938年,85年的南京经受了三次灭绝性的屠杀,老的、原生原长的说吴语的南京人在这三次屠城中被杀光了(少数未被杀掉的逃走了),吴语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这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大都市。出于对清朝统治的愤恨,或出于对将要成为都城的政治上的安全的需要,太平军从攻城到进城一路清洗;清人对此的一些记述可能有些夸张,说太平军在南京“日屠万人,旬日不绝,”南京人“为避长毛而溺江者尸被江面十里无水”纭纭;被淹死的南京人的尸体真的把长江蔗的十里路看不见江水,那情景还了得呀!但当时的南京被杀掉了几万人是可能的,而更多的是逃走了。------这是南京近代史上的首场浩劫。
11年后,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天京)。南京随之经历了新一轮的屠城。因太平天国不剃头,清军入城后见到留发的男人格杀勿论(城陷之前亦不敢剃头,剃了头太平军见了也要杀头)。曾国藩的日记里就有“辙斩长毛首十万级”。从逻辑上分析,清军屠戮的人数比太平军要多的多。-----这是南京近代世上的第二次浩劫。
南京在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浩劫便是众所周知的日军“南京大屠杀”。
短短的85年时间,南京就遇上了如此悲惨的劫难,能有几个人活下来?侥幸活下来的人有几个还敢继续留在城里而不逃亡外地?
同样的原因使南京的人口组成发生了变化;太平军入城带来了大量的外地人,清军陷城后又把大量的湘军、淮军留在了城内;后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又引入了大量的外地人,更主要的是,由于几次浩劫,使南京的人口锐减,大量的操江淮土话的江北流民或被组织、或自动的就近涌入南京,成了南京今天语言形成的成因。
通过对南京方言变异的探讨,能否管窥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又动荡不安的民族之一斑?

⑻ 不知道有没有以南京方言为主要语言的电影

电影没有,南京地方台自己搞的电视剧和
谈话类节目
倒是有

⑼ 常见的南京话有哪些呀

南京方言

一 生活类方言
衣 穿衣磨鞋:泛指穿衣穿鞋,为家庭生活中的常用口语,如“你这娃儿穿衣磨鞋真费。”褂子:泛指上衣,长大褂,即长衫。单鞋:布鞋。
食 馆子:即餐馆、饭店。阳春面:调料齐全,但不放各种菜、肉的面条。金刚脐:类似面包,有五只角,五十年代前多见。油球:油炸食品,外裹糖麻酱或果酱。麻们:米粉裹以糖心或芝麻酱,外表沾芝麻,入油锅炸成的食品。干饭:米饭。粥:稀饭。蒸饭:糯米熟饭。夹裹油条。角鱼:甲鱼。鲲子:即一种鱼,如青鲲鱼、草鲲鱼。口条:猪舌头。核桃肉:卤菜,即猪嘴两侧的球状瘦肉。芦蒿:一种野生植物根,可炒食。菊花涝:春夏季做汤的莱。秋油:酱油。吃下周:即中餐与晚餐之间的零餐。茶食:糕点的通称。抬石头:打牙祭,改善伙食。筒子面:挂面、面条。干面:面粉。。
住 房干:堂屋的东、西两间。厢房:堂屋外东、西两房。房东:房主人。房客;租住者。
用 褥单:床单。手勒儿:手帕。刹鞋:拖鞋。钮子:钮扣。箩:装米、菜的竹编制品。筷儿筷子。极吸板儿:木拖鞋。杌子:一种方板凳。煤基:蜂窝煤。腰围子:做饭时用的围裙。纸头:纸。条把:扫帚。戳簸:扫地装赃物的簸箕。银颗子:硬币。戒箍子:戒指。
行 杆子车:自行车。小包车:小轿车。泥巴路:土路。老虎灶:街头烧开水处。闹海:洗澡。老痕:身上的脏灰。
医先生:看病时指医生。现已改称医生、大夫。抓药:买中药。煨香茶:熬中药。
娱 瞧戏:看戏。玩城楼:上城墙去玩。五月节:端午节。八月节:中秋节。
二 生产类方言
糖坊:旧指糖稀作坊。豆坊:旧指豆制品作坊。开店:店铺开门或新开张。老板:厂主、店主。帐房生儿:算帐的人。小开:旧称老板的儿子,如大开、小开。作生活:干工作、作工。打:灌,如打酒、打油等。揍:打。茶食店:制作、卖售茶食处。够味:够朋友。讲义气。铜板:铜钱。进馆:旧指上学。过:洗衣、菜时用清水漂。
三 交际类方言
洋盘:神气、得意的样子。抠:吝啬。胎气:大方。漏脸:出风头。兴:神气十足。无歹:差劲,多用以形容人品不好。赖白儿:赖皮。我阁:差意。歹:多。一豆儿:少。兮兮:助词,如神经兮兮、二五兮兮。甩料:骂人语,指乱出风头或办事缺德,或反映。行动迟钝。能豆儿:逞能意,南京人多以“二亩地就出你这个能豆儿”语讥讽人。二糊:笨。刷刮:办事利索、快当。古漆:意指深色,不发亮,如“看你身上脏的,古漆多厚的”。拿乔:拿架子。如“看你拿乔的呕!”犯嫌:讨厌,如“这个人真犯嫌”,即这个人真讨厌。讨喜:被人喜欢。蛮好:正好、很好。打脚骨拐子来气:很生气。来气:一般生气。来事(发丝音):会出点子、想办法。兴得一头核子(核发户喜):得意忘形。哈:阿臾奉承意,如“他就会哈老板”。浓冬:笨、累赘,如“这个人真浓冬”。雷堆、雷大妈:均指笨。盖得勃儿:好。通吃:统统、全部都好的意思,如“你这次考试如何?”“通吃!”邪头八角(角发旮音):指言行不端。二五郎当:马虎。脏污:蛮横无理。少一窍:不聪明。猪头三:饥人用语,称胖人。芦柴杆儿:形容某人干瘦。老白儿:朋友。挺尸:懒,不肯起床。死;口语中用“死”字时,多表示“非常”、“特别”意,意为到了极点。过世:人去世、死。翘辨子:贬语,指人死。光郎头:光头、秃头。耳朵毛子:旧指妇女剪的一种短发型。巴巴头:妇女的一种发型,即把头发梳拢,打结于脑后。哪块:哪里。这块:这里。老车(发菊音):老练、纯熟。如“他做事真叫老车”。拉呱:脏、邋遢。异怪:令人作呕。玩把戏:耍手腕。马即:立刻、马上。出:奸滑,如“这个人太出”,即这个人太奸滑。小奸小坏:形容人耍小滑。孬好:好和坏,如“不管孬好,能用就行”。歹怪:巧合、巧遇、碰巧。装(发肿音):贬义词,指贪吃。行瘟:无精打采。夹巴螺丝:乱插嘴。烧包:卖弄、炫耀。咂味:取笑。笃定:即稳拿,很有把握。糊里巴涂:糊里糊涂。沓:说,如“随口一沓,他就信了”。丧德:缺德。嘀嗒:交往、罗嗦意。透鲜:适意、惬意。砸锅:坏了事。楼:差、不行。哨:咕叨、夸夸其谈。邪头邪尸:刺头,不走正道的人。花干儿:沾花惹草之徒。搬家家:一种儿童游戏。癞蟆古子:蟾蜍。恶癞:恶心、不好看。刮白儿:拉家常。抄:急。须:急,如我“须死了”,即“我急死了”。十达:不正经,如“你少十达”。胖兮:长相好看,轻佻语。刷:打。刷色:丢脸,如“这事真叫我刷色”。牙疼话:即无关痛痒的话。二哥:贬义词,六十年代中期较流行,专用对农民的戏称。挑高箩的:收破烂的人。鸡头果:小,小东西,如“这孩子真象个鸡头果”。颗颗:疙瘩。十三拳头高:形容人矮。誊嘴:接吻。啬:吝啬、抠,如“阿狗爹啬死了”。不成猴子耳朵;不象样,如这个人做事简直不成猴子耳朵”。翻秋:没事找事做,讥人语。翻尸倒骨:贬义词,意为闲的无聊而滋事。和尚道士:无正经事,游手好闲,如“张三一天到晚和尚道士的”。老混:耳光,如“打了他个老混”。揉(发四声):买账、理睬,如“我揉都不读你”。二根:打小报告,如“他来个二根,够你受的”。救火龙:救火、消防车。

阅读全文

与南京话看怎么说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潮汹涌像哪个韩国电影 浏览:455
洛基被绿巨人摔是哪个电影 浏览:853
电影中如何写好人物对话 浏览:377
宋小宝电影发财日记图片大全 浏览:970
爱尔兰人电影天堂迅雷 浏览:537
老电影美女图片 浏览:769
电影院装饰图片 浏览:388
蜀山战纪ed2k电影天堂 浏览:721
世界是平的电影爱奇艺 浏览:437
玩性玩具电影手机看版 浏览:429
重庆话小电影小孩 浏览:673
再见吧妈妈是哪个电影的主题歌 浏览:700
长白山太岁电影免费 浏览:786
老电影武打片主题歌曲 浏览:714
机车微电影 浏览:157
手机vr在线电影 浏览:147
无间道的电影主题曲叫什么 浏览:564
远征的爱电影免费看 浏览:58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西瓜电影 浏览:357
uc浏览器怎么缓存不了电影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