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工作专业必看的书和电影
电影 迫在眉睫 海洋天堂 桃姐 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导论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保障
『贰』 可爱的社工的介绍
《可爱的社工》是2005年上映的中国香港喜剧电影,由卢芬执导, 钱佳乐、 钟淑慧、王书麟等主演。《可爱的社工》讲述了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林伯乐,在小学教书。但由于身性自大,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所以便放弃了工作,想出去找找理想。经过一番波折后他终于做到自己想做的社工,令他兴奋不已。
『叁』 请问有关社工小组工作的书籍(除了其概论外)或电影有哪些
这里有些 社会工作书籍 里面肯定有小组工作的
《小组工作手册》刘梦
《小组工作》吕新萍
《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扎斯特罗
《社会工作技巧手册》科内耶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里瓦斯、
电影的话《生命因爱动听》《流氓社工》、《癫佬正传》、《死囚168小时》可能有
『肆』 如何评价香港社工电影《流浪汉世界杯》
很感人,让流浪者们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
对于这些流浪者来说 也许他们的精神寄托就是足球了。他们不需要场地不需要设备 一个球一伙人。足球无国界无贫富 时时刻刻在打动全世界的人,每个人为了胜利都奋不顾身。影片里 一个老头奋力去追求然后自己失去平衡摔倒的时候很冲击人的心灵,
『伍』 找一个电影。男女小时候认识,后男主到女主那里因受罚做社工,然后happy ending
护士也疯狂
爱情 / 剧情
年代:2016
地区:大陆
演员: 张蓝艺 李雨阳 孙心娅 马歇尔 刁彪 李一鸣
导演: 姚雨鑫 李晓谦
『陆』 社工的电影 及其 内容
《庸人哈尔》 涉及你要的社工内容! 女主角是个社工!
剧情:年轻的哈尔(杰克·布莱克饰)在老父临终的病榻前,答应父亲以后只会约会世界上最年青、最美丽的女子。年届三十的贺尔一直坚守着这个“原则”,他只欣赏女子的外表,奇怪的是,当他遇上身型肥胖、没有样貌可言的萝丝玛莉(格温妮丝派特洛饰),竟从心底里爱上这个女人,多年道行不保,这...
幕后/花絮该片有一个很好的创意点子:让浅薄至极的主角只看到他人的心灵美,即把心灵美视觉化。广而言之,在千百万观众身上做一个小小的心理试验:如果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只看到人的本质,那么魔鬼身材是否因此失去诱惑力?这个故事照理应该很好笑,但奇怪的是,它只是一般的好笑,似乎在全片中不断重复着同一个...
『柒』 社工电影的介绍
社工电影是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一种获得心灵体验的平台和方式。心灵体验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启发,一种对自我和人生的反省,一种融入感情的评论。对于社工来说,亦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和技巧的启发。
『捌』 99年-03年之间的一部香港电影。主角是不良少年,爱上比他大的女社工,最后在街头斗殴中被砍死。
香港电影 《头号人物》,女主角是张可颐
『玖』 为什么要学社工
在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难以言状、无法聚焦的疲惫,思考着选择学社工的原因和意义。 我一直觉得学社工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家里就教育要有同情怜悯心,要乐于助人,小学开始就去福利院做义工,到了大学,之前一年一直在学校公益社团活跃,接触了不少校内校外的公益伙伴——我选择我喜欢的,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喜欢?其实做了很多服务,之前的暑假东奔西走,接触着各式各样的孩子,看过那些风景,经过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很美好,像张和清老师说的那样,在那些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意义,而我也发现,自己在做的时候,疲惫也快乐,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力量的渺小,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们的美好而产生的无奈与愧疚。我在想如果学习社工,是不是就能寻求到一种自信去回应他们。 不可否认,社工的确更强调实务,至少在中大是这样的,中大社工有很强的实务背景。我也的确是更喜欢或者说习惯thinking by doing的人,很多事情我想不通,就索性先尝试做做看,在做的过程中再思考,再重构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社会学与社工都有了解过,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偏向,大一一年在课堂里,我也觉得两个并没有特别的偏向,但在课外的实践中,我必须承认,公益这片土壤的确是培育公民社会的非凡场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思考着什么才是公民,我要做一个怎样的公民,我想在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那么我要处在什么位置上去发挥…… 社会学努力的看透,社工则奋力的做通。这两者密不可分,从发现问题、分析和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社会学在努力,社工也在努力,社工只不过是更加直接和专注的去回应需求、解决问题罢了,两个学科的终极目标是有一致性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了一个觉得更能让我发光发热的平台而已。 助人自助,这是社工的核心理念(之一),今天上课的时候,讨论到这个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助人自助”三者的关系。在没上大学前就听说过这个理念,反思以前自己的认识,一点点澄清着现在自己的认识,这里可以姑且说手: 社工很多时候被看做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东东,很多人都觉得社工是在做好事,说得抽象一点就是“助人”,但如果仅仅是助人的话,那社工与志愿者、义工就很难区分开,因为这些人一样是抱有慈悲怜悯心在做着一些利他的事情。社工是一个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在我看来,社工是最自私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助人上,整个过程中他们的收获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在过程中他们成长着、充盈着,而他们把这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仅仅是利他那就真是太“上帝”了~ 对“自助”的理解,其实是目前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有句话说“我好了,世界就好了”,学社工或者做社工的人,自我的成长是必须的。我们毕竟不是上帝,我们也是人,所以我们也会有困惑、有苦恼,有不足,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在做社工的过程中去回应自己的一些困惑、弥补自己的一些不足。社工在做的事情是人与人互动的事情,我们不是在施舍给服务对象帮助,我们在介入影响他们,他们也同样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这一点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越来越深入他们的平凡世界后尤其有感触,小人物的多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不过“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对这合起来的四个字,我听过不少人很多版本的解释,目前我对“助人自助”的理解还是比较官方的版本:帮助服务对象获得一种能力,使其能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赋权(充权)。我记得上学期末古学斌老师在社工前沿的课堂上讲过“权利与文化宰制”的话题,其中他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充权?充的是什么权?怎么充权?坦白说,这三个问题至今我还没厘清,所以上面所谓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不过是照搬其他人的理解中我相对比较能接受的一种而已。 我希望有一天能对“助人自助”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它是吸引我加入社工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北大艺术系(是否准确有待考证)的毕业季微电影,从知道、到懂得、到行动,这需要多长的时间,没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都在努力的知道,用心的去懂得。 我记得在不同的场合我不止一次的听到过“社工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句话,社工所谓的“单纯”,要怎么解读?今天小组工作的课上,大家大致把它拆解为“有理想”“有良心”“有坚持”三个词。也大致是我目前的想法,我们在用这样的“单纯”面对着这黑暗的世界,这是幸还是不幸?无解。过了多年,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这些东西还能剩下多少?无解。有人坚持了三年,有人坚持了十多年,我在思考着为什么?其实这同时也就在思考着是什么吸引我像社工靠近。是因为这个社会,现在这些精神或者说品质越来越缺失?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了冷漠还习惯了为自己的冷漠找合理的借口?因为自己那点小小的倔强、打抱不平? 这些问题,不是这三年大学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的,看看那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他们绝大多数也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理解(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是不存在唯一正解的,只需有自己的理解便是一种成就),要经历多少事多少人才能理解,我不清楚,但我渴望尝试。 零零乱乱的又写了一通,闭着眼睛,回想着进入大二以来第一周关于社工的种种,有欣悦、有不安也有批判。大学还有3年时间,匆匆过去。当看到新生涌入校园,他们有的兴奋、忐忑与迷茫、混沌,不久前的自己也有,却也已经是很久以前了。羡慕着他们的冲劲和好奇,也倚仗着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和眼光,有点百感交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