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荐关于中国留学生的电影吧。。
刘烨和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的 暗物质
影片题材取材于真实故事,其蓝本是发生在1991年曾轰动国内外的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一案。刘烨出演留美学生卢刚,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被卢刚枪杀的衣阿华大学副校长安·柯莱瑞教授。 安·柯莱瑞是衣阿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她的父亲曾到中国传教,她出生在上海,对中国很有感情,并对中国留学生相当爱护。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中国留学生卢刚在刚刚获得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 开枪杀人的卢刚是北京市人,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选拔,毕业后旋即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衣阿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时年22岁。聪明但自负的卢刚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获得诺贝尔奖学金,但因学校人际关系纠纷从而对导师心怀不满,最终酿成悲惨血案。
⑵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在哪有那九个版本啊!
一、1938版 主演Curigwen Lewi和Andrew Osborn,这是第一部奥斯汀影视作品,是BBC制作的,全剧长一个小时,已经没有任何资料遗存。
二、1940版 主演:葛丽亚.嘉逊和劳伦斯.奥利弗,这是第一部奥斯汀小说的电影版。
葛丽亚.嘉逊,第一印象,人高马大,但仔细看下来,我认为她表现出了丽兹可爱机敏,言语俏皮,落落大方的一面。只是有时候显得十分无礼,对达西有些高傲地过了头。比如刚刚拒绝达西的跳舞邀请转身就答应了威汉姆,留下可怜的达西在那干生气。
劳伦斯.奥利弗,从第一印象来看,我感觉是所有版本中最接近原著的一个,因为能够不笑都显得那么英俊的,似乎只有他一个。据说如果把那3个版(当时05版还没有问世)的剧照放在一起,由一个只看过原著而没有看过任何改编作品的人来挑选达西,中选的总是我们的奥利弗爵士。那一身掩盖不住的贵族绅士气派,也是其它几个所不及。不过,形象归形象,与原著一对比,就属于最不像的一个了。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傲慢不足,殷勤有余。看标题下那张贴图也可知,老爵士对“这一个”也是很不满意的。此外,费雯丽与本片的失之交臂,更让我遗憾。
三、1949版 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这是一个三幕舞台版电视剧,全剧也是一个小时。故事以简奥斯汀的旁白展开剧情。电视一开始,简坐在一张书桌后面执笔沉思,画外音问她在构思什么故事呢?简的开场白就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然后进行人物介绍,将观众带到了舞会,人物依次登场。主要内容和对白都与小说类似,不同点是, 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是在彭伯利,伊丽莎白随舅母出游是意外来到此处的。故事的结尾是达西第二次求婚成功后,对丽兹说:“我就是爱你的‘偏见’”,丽兹回应说:“我就是爱你的‘骄傲’”。
由于时间非常有限,该版删去了大量人物,班家五个女儿只保留了三个,没有玛丽和吉蒂。此外,也没有凯瑟琳夫人,没有达西小姐,连考林斯先生也没有出现,只是用“丽兹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一语带过。
四、1952版 主演Daphne Slater和Peter Cushing。
这是BBC拍的第二部,剧长3个小时,共六集。剧照见标题图片。目前没有该版的相关资料。不过,男主演曾出演过福尔摩斯,后又主演了大量恐怖片(我们应该眼熟得很),被称为恐怖片大王。所以,这个版本的达西,很有可能是个“恐怖”版。:)
五、1958版 主演Jane Downs和Alan Badel。
它几乎也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当年的一些剧评批评这个版太过闹剧。
六、1967版 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BBC的第四个改编版,是为纪念奥斯汀去世150周年而作,是第一部《傲》剧彩色版,也是第一部有外景镜头的电视版。全剧同样是六集共3个小时,有些人物改动,只有四姐妹,没有了玛丽。添了一个夏洛特弟弟的角色,让他总是跟班纳特太太斗嘴。加重了卢卡斯太太的戏份,成天与班太太较劲,看谁早一天把女儿嫁出去。达西的求婚被安排在罗新斯的舞会之后。影片的结尾是达西夫妇完婚后前往彭伯利,到达后,达西说:“到家了,达西夫人!”光看照片的话,我觉得这个丽兹有点儿像原著的感觉。
七、1980版 主演:Elizabeth Garvie和David Rintou。
迄今被公认最忠实原著的版本,在1995版问世之前,它一直被看作是最经典的《傲》剧。
Elizabeth Garvie的丽兹,娇小玲珑,随和近人,举止永远都是那么庄重文雅,出门走路必随身带伞。总是面带微笑,讲话俏皮,有时也自我嘲弄一下。每天不是与家人玩牌下棋,就是一起做针线,一个人的话就写信看书。我很喜欢她在卢卡斯家及罗新斯花园唱的两首歌,并非什么名曲,但却是那么优雅动听。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就是我小时候总觉得她没有原著插图里的丽兹那么美,而且要承认,她的眼睛也的确没有后来的詹尼弗那么漂亮。
David Rintoul,腰板永远绷直着,绅士味道十足。初看时,达西显得有些木呐,他看丽兹的眼神,也确如书中所说,“好像发呆,心不在焉,连费茨威廉也笑他干嘛总呆头呆脑”。可是,当他在结尾处笑起来的时候,却是那么英俊,当年完完全全地迷倒了我。这些天,再度重温了一遍,十几年过去,感觉依旧。他一直被认为是永远的“达西先生”,一直到15年后科林的出现。
我这里借用一张咖啡猫的鱼的贴图,让我倾倒的正是这个笑容。
八、1995版 主演:Jennifer Ehle(发音Aly)和Colin Firth。
这是由BBC和A&E联合制作的,因而北美人都习惯称它为A&E版,就像咱们国内很多人喜欢叫它BBC版一样。这也是一部迄今最长的版本,全剧300分钟,比80版多出一个钟头。
九、2005版 主演:Keira Knightley和Matthew Macfadyen。
一个时隔65年以后才出现的电影版,一个不再单纯讲究剧情,更注重艺术氛围,并且增添了一种更浓味道的新版。看来鉴于95版是拿达西开刀,那么05版便从丽兹下手了。既然允许有那么一位"迷人的"达西先生,那么来一个有些"野性"的丽兹也未尝不可。
这个版的丽兹,被认为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漂亮的一个。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不需要跑跑跳跳,你就能感觉得到。她身上,也实在有不少95版的影子,更多了几分“tom-boyish”,更少了几分淑女味----钢琴弹得最差的丽兹。
⑶ 一个电影的名字 我不知道叫什么 讲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到国外留学时的一些令人辛酸的故事。那个主角叫肖扬
你说的是《我自己的德意志》
⑷ 到中国留学
中山大学大部分学历课程(含本硕博),无论是中文授课课程,还是英文授课课程,均招收外国留学生。其中,最受外国留学生欢迎的本科课程有:汉语言(商务/教育)(Chinese Language)、英语授课临床医学(MBBS)、英语授课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硕士课程有:英文授课国际工商管理(IMBA)、英文授课电子与通讯工程(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国际关系等。
报名时间:3月1日至6月5日。
报名材料根据层次、专业皆有不同要求,建议在线填报 http://application.sysu.e.cn/member/login.do
⑸ 你为什么要到中国留学
来自罗马尼亚的小姐姐们说:“中文太有意思了;中国的历史太有意思了;中国人也太有意思了!”所以她们想来中国学中文。而孟加拉共和国的小哥,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在未来20年里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嗅到中国商机的他,决定到中国到学习济学。深谋远虑的孟加拉小哥还说,他的同学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歪果仁。所以他不仅可以发展中国人脉网,还能发展世界人脉网。这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说,来中国前她的一些朋友跟她说中国人特别多,环境不好很臭、但她来到中国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人没有特别多,可以接受。
⑹ 中国影片在海外受欢迎度低,《长津湖》为什么却受到海外欢迎
这是因为《长津湖》所描述的故事的确让世人震惊,而且也能够达到海外观众的预期。我国的很多影视作品的确能够拥有更高的口碑和票房,并且也能够获得观众的点赞和支持。因为这些影视作品的确特别优质,而且也能够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虽然国产影视作品比较优质,而且也能够极大的吸引国内观众的注意力,但是这些影片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海外人士的认可,而且也达不到他们的标准。中国影片在海外受欢迎度低,《长津湖》为什么却受到海外欢迎?我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这部影片符合海外观众的审美标准。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打破记录,并且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该影片的确能够成为质量更高的作品,而且也能够真正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当这些观众能够观看这部影片时,他们就能够感受到这部影片带来的精神力量,并且也能够为之震撼。
以上是我分析的原因。
⑺ 到中国留学
建议她去深圳或者上海,两个城市都是经济很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深圳虽然楼主没有提到,但我个人认为它是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教学的水平,还是将来的就业都会对她有积极的影响。另外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这点无论从城市历史还是人口比例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所以这是个比较适合年轻人生活学习的地方。
其次就是上海了,一些名牌大学都在上海,而且上海是中国经济贸易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所以在上海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如果学汉语的话,深圳的普通话还是比较普及的不像广州,而上海的普通话也比较普及只不过有些上海人说普通话时带有上海口音。
⑻ 求中国学生到外国留学的电影,像时差七小时之类的,不要电视剧
啤酒花
我自己的德意志
⑼ 为化解一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单是西方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有偏见,中国人对外国文化,对外国也有很多的误解和不了解.文化方面偏见的消除应该是相互的.上回我听BBC,里面主持人问几个嘉宾:怎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一个尼日利亚人说:如果世界上每个人每年至少读两本关于别国文化的书,这个世界就能变得更好。 (不知道这句话对解答楼主的问题有没有帮助?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