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共组织我们11个人,到山亭汉诺庄园集体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屋搭山、地连边的邻居,沂蒙六姐妹的发源地蒙阴烟庄与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详。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里的女人》的诗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情最浓 爱最深/为了保家和卫国/甘洒热血献身心/沂蒙红嫂挤乳救伤员/英雄美名传至今。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B. 沂蒙六姐妹 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共组织我们11个人,到山亭汉诺庄园集体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屋搭山、地连边的邻居,沂蒙六姐妹的发源地蒙阴烟庄与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详。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里的女人》的诗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情最浓 爱最深/为了保家和卫国/甘洒热血献身心/沂蒙红嫂挤乳救伤员/英雄美名传至今。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C. 祖秀莲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公映
齐鲁网2014年6月9日讯(通讯员 李成臻)由沂水县委组织部、沂水县委党校等联合拍摄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近日公映。这对提高全县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为沂水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年初,针对沂水县红色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沂水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决定拍摄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影,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颖教材。经仔细斟酌,电影最终定名为《祖秀莲》。二三月份,校领导会同组织部等部门紧锣密鼓的筹备电影的剧本、演员、装备等工作,四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开始拍摄,历时近一个月,于四月底杀青。该片主要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回到沂蒙山区奉养祖秀莲终老的感人故事。广大党员干部观看此片后,深受触动,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工作实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展现自身良好形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D.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