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外封神,国内被骂,西瓜视频解读《星球大战》43年IP不火原因
对国外电影最具争议的就是《星球大战》系列IP了,这部在国外被封为神作的“星战系列”,在中国却始终无法生根发芽,甚至一度被人视作文化糟粕。在西瓜视频创作人电影核心的作品《【核心杂谈】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星球大战》?》中,他详细解读了这个问题。
艺术是不分国界的,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星球大战》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观众不接受它呢?这位西瓜视频创作人给出了详细的解读。
在作品的开始,作者借助多年前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为《星球大战》开了篇。报道中,当时的中国媒体并不看好美国在特效的高投入,认为这会让美国的电影事业身陷囹圄,但结果告诉了我们,好莱坞发展的很好,只是《星球大战》却被当时的媒体一语中的。借助新四部《星球大战》系列的票房分析,不难看出一部不如一部的IP黄昏正在来临。
中国观众对于影片的包容度是极大的,并没有国外所说的那衫丛么狭隘和偏见,无论是特效大片、战争、巨兽、文艺等等,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准一直处于前列,因此影片不火的原因不应该是从观众身上发现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在影片本身。
《星球大战》系列的人物造型过于低龄、剧情的伦理化、布景方面的简单和粗糙以及角色设定的种种问题,都是被人诟病的原因。虽然以现在的眼光去回顾其同时代的影片,确实是难逢敌手,但是对于《星球大战》在国内的环境而言,它一直都是落后一个时代的。
在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上映的时候,中国正百废待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国外正在迎来《星球大战》热潮的时候,我们正在埋头为建设祖国做贡献,谁有那么多的精力来看电影、卖电影呢?中国影迷正式与国际接轨的时间在80年代,许多的电影制片厂落地,才开始真正的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期,这个时期许多的国外优秀电影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而《星球大战》早已经三部曲完毕,也就是说中国影迷并没有真切感受到80年代初《星球大战》的划时代魅力。等到1999年《星球大战》的传记电影在国内上线,中国影迷已经不是1977年的“萌新”了,《终结者》施瓦辛格的暴力美学,以及《黑衣人》等一系列硬核科幻的洗礼下,中国观众的品味愈发的高了,对于一个陌生的《星球大战》还是个传记电影,又有多少人会很感兴趣呢?
说到陌生,就不得不提到《星球大战》这个系列的电影庞大的世界观,我们从美国影史来看,世界观越大、越复杂、越恢弘的电影,他越难得到认可,甚至到了2020年挣不开这个设定。比如大火的《哥斯拉》系列、漫威系列等等,无一不是设定简单,连著名的丧尸IP的设定都仅限于打怪兽、救世界这个桥段,反观《星球大战》,你如果不是从最开始就跟进了解,突兀的看电影你会非常的无法理解,然后被劝退。
除了同代其它优秀电影的竞争与影片本身的观影难度问题,这部电影的观影顺序也是让人极其无语。如果你先看后拍的前传,那么你一头雾水下先不说看不看的明白,就是你先优后劣的影片体验你就受不了,要知道正传的《星球大战》特效来自于几十年以前,你能指望它有多出色?
而且在近些年迪士尼依旧没有放下《星球大战》的IP,推出了几部外传,如果你真的愿意从头看到尾的来浏览整个封神IP《星球大战》系列,那么你第一部要看的就是“星战”著名烂片《游侠索罗》,从第一部你就会毫无兴趣,这又怎么能吸引中国观众呢?因为70年代时候中国观众的错过,以及90年代竞争时期的落寞,《星球大战》系列始终无法在中国观众心中大范围的生根发芽,少部分星战迷们此时已经不再年少,就如同国外1997年成立的501军团一样,大家早已是年近中年了,威廉姆斯那震撼人心的乐章响起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旋律,而留给他们的,是回忆。
正如这位西瓜视频创作人电影核心所说,电影的核心,是电影,和心。我们无法确定中国错过《星球大战》时代是一种遗憾,还是中国能自行孵化电影文化的幸事,毕竟在电影史上这样的遗憾并不在少数,比如当年的《沙丘》如果真的被拍了出来,或许欧美的电影市场迎来的将不是“星战时代”,而是沙与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