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二战军舰造价
二战中德国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冲锋枪,V1V2飞弹,BF109战斗机,ME262喷气战斗机,多拉卡尔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点就是质量好了产量却始终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产量不到100,ME262喷气战斗机性能非常优异,据说在空中只被击落过一架,但是只造了几百架。相反,苏联的东西性能虽有差距,但是产量惊人,T34坦克整个二战中造了十万零三千四百辆,波波沙冲锋枪制造了八百万支,各种口径的迫击炮超过三十万门,巨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性能上的不足。
二战期间的6年间,世界各国共生产并装备了约29万辆坦克
===================================
岁月轮回,斗转星移。几十年的世事沧桑,往日的敌人成了朋友,昔日"一个战壕的战友"又成了敌人,令人大有"30年河东,40年河西"之感。
历史就是这样翻开了一页又一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中的一批英美等国的坦克,成了历史的见证。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页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用列宁同志的话说,是"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法西斯轴心国的崛起,使苏联和英国、美国等国家变成了同盟国,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根据二战期间的战时租借法,苏联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笔者在这里,较全面地介绍一下二战期间西方援苏坦克的史实。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半个多世纪,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已经泛黄。但是,在战胜德国法西斯57周年的今天,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美、英、加拿大等国向苏联提供了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的1981辆在海运途中损失掉,美英的运输舰也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付出了装备和人员的代价。这就是战争!运抵苏联的20000多辆外国坦克装甲车辆,占到二战中红军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20%。
1941年,英美启运了第一批援苏坦克,包括:487辆"范伦泰"、"提特拉奇"等英国坦克以及182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等美国坦克。这批坦克参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对德军的作战。要知道,当时是苏联最困难的时期。在"巴巴罗萨"作战中,苏军损失了18000辆坦克。这批援苏坦克,数量虽然不多,但确是"雪中送炭"之举。
1942年,海运的数量更大,包括2487辆英国坦克和3023辆美国坦克。虽然当时有一部分单独用军援坦克编成的坦克部队,但是多数军援坦克是和苏制坦克混合编成的。例如,1942年,苏军第38坦克旅中,有30辆"马蒂尔达"坦克和16辆苏制T-60轻型坦克。1943年,苏联红军的坦克旅中,完全装备苏制坦克的占61%~68%,混合装备的占19%~22%,单独装备英美坦克的占10%~17%。1944年~1945年中,援苏坦克中主要是美国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二战期间,援苏的卡车和军用汽车等,数量更为巨大。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嘎斯"等军用汽车343624辆。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解放初期街上跑的苏制"嘎斯"51汽车,用的全是木质蒙皮,钢材等作战物质的匮乏可见一斑。而美国援苏的军用汽车和卡车就有501660辆。其中包括:77972辆吉普车,151053辆一吨半军用卡车,200662辆两吨半军用卡车。在二战后期,这些军援卡车在运送作战物质和兵员方面,比苏制卡车发挥的作用更大。
在如何看待军援坦克发挥的作用上,苏联学者和英美学者有着微妙的差别,当然是在战后。苏联的史学家认为,英美援助苏联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上有限",质量上也不如苏联的T-34坦克。而英国的史学家则认为,由于援苏,英国军队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况且英国的"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不仅远远优于大量装备的苏制T-60坦克,也比得上1942年以后装备的T-70轻型坦克。苏联学者还认为,美国的M3中型坦克"不怎么样";而美国的学者则认为,M3中型坦克在北非"干得很出色",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比T-60和T-70轻型坦克要强得多。美国的学者更认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在性能上和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而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却要强于T-34中型坦克。看来各家都说"自己的西瓜最甜"。我们不想评论这一场"唇枪舌剑"的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它公正的评价。尽管不能说援苏的外国坦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几万辆坦克和几十万辆卡车,决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装备在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同样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历史将记住这一页。
援苏坦克一瞥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援苏的英美坦克的有关情况。
"范伦泰"步兵坦克
它是英国援苏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其中,英国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2394辆,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1388辆。也就是说,英国生产的"范伦泰"坦克的29%援助了苏联,加拿大生产的"范伦泰"坦克几乎全部用于援苏。苏联红军往往把"范伦泰"坦克上的2磅或6磅火炮换装为76.2mm火炮,以增强火力。但是,由于"范伦泰"坦克的炮塔较小,装上76.2mm火炮后,炮塔内显得十分拥挤,这项改装不算很成功。
"马蒂尔达"步兵坦克
在援苏的英国坦克中,"马蒂尔达"仅次于"范伦泰"坦克,达1084辆。不过,"马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在冬季。红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丘吉尔"步兵坦克
英国从1942年起,援助苏联"丘吉尔"步兵坦克,总数共301辆。"丘吉尔"坦克的性能比"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要强得多,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有35辆"丘吉尔"坦克参加了战斗。
"提特拉奇"空降坦克
1941年,英国经伊朗向苏联提供了20辆"提特拉奇"空降坦克。由于其数量有限,仅起到宣传作用而已。
通用装甲输送车
援苏的通用装甲输送车共2656辆。其中,英国提供的1212辆,加拿大提供的1348辆,美国提供的96辆。由于它的履带中心距较窄,雪地行驶的性能较差,它发挥的作用不如美国军援的半履带式装甲车,一般用于输送人员和物资、侦察及战场联络。
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美国从1941年起向苏联红军提供了1676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红军的坦克兵不喜欢它的"高大的外形轮廓"和"不便使用的前机枪",但北非的英国坦克兵却视它为"沙漠情人"。它的总体性能要优于T-60/T-70轻型坦克。
M3"李"中型坦克
美国军援总数为1386辆,为M3A3型。另有以M3中型坦克为底盘的M31坦克抢救车115辆。苏联的坦克兵不喜欢它那高大的外形轮廓,常常谑称为"6个坦克兵的活棺材"。
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它是美国援苏数量最多的坦克,总数达4252辆,包括装75mm火炮和装76mm火炮两种类型以及少量以M4中型坦克为底盘的自行炮架、坦克歼击车等。应当说,在二战的最后阶段,苏军的"谢尔曼"坦克和T-34坦克一道,在向德国老巢的进军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半履带式输送车
美国援苏的半履带式输送车包括M2/M3/M5/M9装甲输送车和M15A1、M17多管迫击炮车,共2278辆。由于半履带式装甲车的越野性能和通行性能远优于轮式车辆,这些半履带式装甲车在苏德战场上获得广泛应用。苏联人还将M3半履带式装甲车加上Su-57火炮,改装成T-48坦克歼击车,用来对付德军的轻型装甲车辆。
M3A1侦察车
这是一种4×4的小型侦察车。美国援苏的M3A1侦察车共3340辆。作为侦察、警戒、指挥和通信联络用的小型侦察车辆,它是苏制BA-64装甲车的重要补充。
回眸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事件,援苏坦克,易北河会师,雅尔塔会议、波斯坦公告......,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http://www.e-zine.com.cn/dayall.asp
右栏分类对比查询
二战轻型坦克 二战中型坦克
二战重型坦克 二战坦克杀手
二战自行火炮 二战装甲车辆
❷ 五一自驾游宜昌,在冷门景点葛洲坝,发现一件尘封已久的丰功伟绩
五一自驾游三峡,第一站是位于宜昌市区的葛洲坝。
和人潮汹涌的三峡大坝以及西陵峡景点相比,葛洲坝的游客寥寥无几,显得十分冷清。
不过这样也好,可以静静地欣赏风景,看轮船过船闸。饿了就可以到附近的葛洲坝中心市场吃点好吃的。
01
看到一艘大船,引出一段往事
在葛洲坝岸边吃西瓜的时候,看到从三峡里驶出一条装满了 汽车 的大船。
这艘船算是我们在葛洲坝看到的最大的船了,就拍了一些照片。
当时就觉得这船叫民朴,名字起得很有文化啊。
旅游 回来后,好奇就查了一下民朴号货轮的情况,结果网上信息很少。但却发现了一段尘封的 历史 ,一项由宜昌人民在抗战时期创造的丰功伟绩,也是深刻影响了四川的一件大事。
而曾经的民朴轮就是这场丰功伟绩的缔造者之一。
02
长江大撤退的收官之战
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这标志着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已经无可避免。
11月19日,国民政府宣布重庆为陪都,显然在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大战略之下,长三角地区包括首都南京的沦陷,也已成定局。
而在此之前,沿海的各种战略物资和人员已经开始向四川转移。
这就是长江大撤退。
那时四川与外界的交通,只能依赖长江航运。这样一来,扼守三峡峡口的宜昌,就成为了咽喉要道。
1938年6月11日武汉会战爆发,更多的物资和人员涌向宜昌,并在宜昌形成了大面积的拥堵。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8月23日上书蒋介石,称在宜昌积压7万余吨货物。到了10月下旬积压的货物已有9万余吨,且有10余万难民滞留。
长江大撤退到了关键时刻:宜昌作为收官之地,不仅仅面临日本侵略者的压迫,长江枯水期在12月份就将到来,届时航运将停滞。
能否成功让这些战略物资和人员安全撤离,为中国保留更多实力,为抗战赢得更多胜利砝码,宜昌成为大撤退成败的关键。
03
险滩难过,无法完成的任务
虽然直到上世纪中叶,长江水道依然是进出四川的主要途径,但是这条路却是异常艰险困难的。
天然河道不可能一路平顺,礁石、险滩,成为航运的最大阻碍。
特别是在三峡地区有着三个著名的险滩,它们是整条航道的瓶颈。
凑巧的是它们都在宜昌境内,从宜昌向巴东方向数,依次是崆岭滩、青滩、泄滩。
长江航运枯水期无法行船的关键,就在于险滩难过。
而三险滩中,又以青滩最为难行。
木船时代,几乎每天都有船在青滩翻沉,杜甫入蜀所乘坐的船就在此被礁石刺穿船底,想必当时也是惊心动魄。
杜甫为此在《入蜀记》中称,青滩为“峡江最险处”。
在机械动力船时代,过青滩同样是高风险。比如峡江第一艘中国人运营的蜀通号轮船,就曾在此触礁倾覆。
险滩的存在导致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运输能力存在巨大落差,因此大量物资和人员滞留在宜昌。
据估计,1938年10月下旬,积压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输到重庆,最少需要一年时间。
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0天左右。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4
众志成城,创造奇迹
早在1937年冬天的枯水期,一名叫段崇高的船员就提出了三段航行的建议:
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加船舶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加货物周转速度。
不过分段运输方案遭到兵工署反对,军用物资需要直接运送到重庆。
再加上随着局势吃紧,大量人员聚集在货运处争抢船舶仓位,港口的运输工作受到极大干扰。
这才导致大量物资和人员积压在宜昌。
1938年10月23日卢作孚受命到宜昌督办运输事宜,他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停止交涉”以便“办理运输”。
卢作孚连夜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制定了严密的运输计划。
在这一系列有效的举措之下,在宜昌长江沿岸上万工人的努力之下,到12月初枯水期来临之时,宜昌积压的物资和人员已经撤入峡江。
虽然后续从长江沿岸运往重庆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归是完成了。
而宜昌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仅民生公司就有177人牺牲、76人伤残,22艘轮船中有16艘受损或被毁。
宜昌大撤退也被人称为是“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
另外需要记住的是,宜昌从1938年4月到12月,共转运难童1.5万余人。
而专门接收、养 育儿 童的保育总会旗下,共有儿童保育院61所(包括延安儿童保育院),1938年时共有儿童29486名。
05
历史 是一条持续流淌的河
据记载,民朴轮就曾参与当年的宜昌大撤退,是民生公司的二十二艘船之一。不过更详细的信息就无从得知了。
2019年,三峡枢纽累计通过旅客16万人次,货运量1.47亿吨。
三大险滩随着三峡大坝蓄水,而沉入了深深的水底。昔日艰险的长江航线,已经变成了坦途。
三峡沿岸的城镇也全部改变了模样,有些甚至彻底消失在 历史 长河之中。
长江大撤退的结果,也间接塑造了如今的四川和重庆。
当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文化的精华与精英大多沿长江入川。虽然很多在战后离开,例如西南联大的开设和停办,但也为蜀地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例如,最后的四十天抢运的物资当中,就包括后来的泸州化工厂、重庆钢铁厂等现代工业设备,成为四川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
历史 是一条持续流淌的河,没有一个片刻是相同的,不变的是永恒的流逝,但是有些事物不应该被忘记。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相逢就是缘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