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调音师结局解析(从影片的视听语言解析结局之谜)
文 六衡 字数:3726 建议用时:6分钟
看过印度版《调音师》的朋友们,一定要记着看看原法语版的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和改编后的印度版相比,法语版无论是从电影的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以及设置的悬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筹!
毕竟,这是一部仅仅凭着13分钟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呈现,就被二十多万网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时,这部短片还获得了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并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么这部短片究竟是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问,男主最后被杀了吗?
下面六衡将结合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说自己对电影的结局、电影悬念的设置和电影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无疑!尽管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已经通过至少3个方面细节暗示了调音师的结局。
细节1:调音师的自我独白
“ 在我演奏期间她不会杀我 !”此时的调音师仍在战战兢兢得弹着钢琴,而房主太太拿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此前的调音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满客户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可能已经暴露,而这个是房主太太识别他“装瞎”的关键所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合情理的内心独白,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很慌乱,大脑已经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调音师不可能永远得弹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句独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骗,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乐肯定会停止,他也肯定会被杀 !
细节2:电影背景音乐的转换
调音师入场时的主旋律音乐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条主线,同时承担着很重要的叙事成份。 电影开场,弹琴的音乐即出现,然后以主角独白的方式进行闪回叙事,最后又通过这首音乐回到弹奏现场。
从始至终,主旋律没有更换过。然而,在最后一幅电影画面结束时,黑色字幕出现后,音乐却被悄悄换成一首类似装潢声音的音乐。
这个音乐和上面六衡说的细节1中的独白台词相呼应,意在告知观众, 调音师弹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处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装潢工具和材料处理现场!
细节3: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
画面定格在一面镜子里的三人画面间。镜子中,房主太太拿着钉枪在调音师背后对着他占据了大幅画面,而右上角处则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诡异得坐在沙发上。
最后的画面
有网友从房主太太丈夫安详的死状推测她的 丈夫应该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这点我是赞成的。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安详得接受太太的钉枪从自己的左边太阳穴附近穿过。
而此时,房主太太的钉枪则对准调音师的后脑勺。调音师并非真瞎,他是装瞎,但他后脑勺没有眼睛。他此时听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声音,但并不知道身后的人在谋划着什么。 同时,他因胆怯和慌乱,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认为只要自己不动,房主太太就会依旧像之前一样“安静”。
所以,调音师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样,被她用钉枪毫无声息的从后脑勺解决掉,最后诡异地坐在钢琴前,就像沙发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短片里主角的内心独白,还是背景音乐,或者最后的画面,都能推测出调音师被杀的结局。这是从视听语言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信息推测而出,也是导演所作的暗示。
尽管这部短片没有印度长篇版本悬念多,但这里的悬念则更加紧凑,设置得也更巧妙严谨。 尤其是开场的前两分钟的镜头表达。下面结合电影里闪回前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举例说一说。
举例:多处特写镜头的铺垫和暗示
特写1 :钢琴弹奏时的音箱共振,钢琴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道具,从主角的身份职业,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和钢琴有关。
特写2 :调音师身体部位的特写,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写,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写。这里面的弹琴时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观众心理设下一层悬念 。
多处特写镜头
举例2:出场的三个人物构图
整部短片以声音入场,有音乐声和主角的独白声,而第一个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物则是一个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这是一个中近景镜头,老人处于画面中右侧,视线看向左侧,这里采用了常规的九宫图构图,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右侧,同时利用眼神引导观众视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左侧,也就是接下来调音师弹琴的位置。
镜头随着视线的引导来到主角钢琴师的位置,画面呈现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写镜头,呈中心对称。同时身后有一个只看得见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写镜头头顶一般都会进行少量的留白处理,而此处却没有,这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人物紧张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则让调音师背后的“黑色背景墙”显得更突出和神秘。
头顶无留白
短片的前两分钟,对整个故事中的悬念设置处理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主角的独白台词也是悬念一层扣一层,台词和镜头语言以及画面的配合,让故事的悬念越发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这些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观众的心有设下层层悬念和谜题。
看到有一个关于这部短片主题的高赞评论: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钢琴考试比赛失败之后,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条“自我欺骗”之路。他伪装成失明的调音师,以弱者的姿态示人。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补偿心理,获取利益。他从身体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着自己是奥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这个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并且为此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这是对他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过着心安理得的虚假生活的惩罚。
他是一个懦弱、胆怯的可怜虫,他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我,这是他悲剧的原因。
那么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达影片的主题呢? 下面从两点来具说一说 。
1.第一人称叙事,以主角钢琴师内心独白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狂妄且胆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让角色更加真实的走入观众内心,观众的注意力会紧紧跟随着主角的叙事,会因为他的紧张而紧张,因他的窃喜而窃喜。
但同时,因为第一人称,他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他的独白和对自我的评价并不一定就客观,他可能在自我修饰或者夸大自己的弹琴技术。 试想,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是个“天才”般的人物,那么应该也有足够应付考试的心理素质。然而他并没有,而是被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胆怯打败。同时,这也暴露了他学艺不精和夸夸其谈的性格特征。
主角的紧张
当然,体现他狂妄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如为难服务员和等候红绿灯过马路时对身旁老奶奶说的话,都显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的交叉使用,非常规的构图法。
在主角进入礼堂考试的一幕中,首先以远景作为这个场景的定场镜头,在广角镜头下,钢琴师显得渺小而卑微。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的主角,紧接着中近景背影一闪而过,再接着对手部扶凳、擦拭琴键、发白的面部、颤抖的双手进行特写,刻画出了一个紧张而胆怯的人物。
下一场景直接出现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镜头,同样是俯拍的视角,而主角从位于画面中央中心对称的位置,转向右侧的侧身方位。这个场景的布景构图也别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头是两个黑白钢琴键拼凑在一起的,此时因为主角位于两个枕头中心位置,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键盘枕头呈倾斜线条,而当主角侧身之时,枕头钢琴琴键分裂两半。此处的“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内心的状态,表现出钢琴比赛失败对他的重创。
钢琴键盘枕头的倾斜
而下一个摄影机的角度已经从俯拍的垂直角度转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这个画面中,通过演员双手交叉的拒绝式姿态、透过鱼缸拍摄的扭曲变形的眼睛、行单影只困在玻璃鱼缸游来游去的金鱼布景。多方位展现主角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中,扭曲变形的眼睛这点设置非常巧妙。 这样创造性的视觉表现了主角“非正常的状态”,“扭曲变形”暗指主角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和扭曲,他开始处于一种虚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变形和遮掩,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扭曲和封闭。 从此处起,暗示主角开始将自己放置一个虚假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虚荣心,以弱者的姿态骗取别人的同情获得利益,最后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没有遇到这个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这个“高手”后,他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点,葬送了性命。 他将自己骗死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失去了识别真实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装瞎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他的不诚信、欺骗、隐藏自我、沉溺于虚无,也在警醒着世人。这样的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生存经历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现实意义。
人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要想改变命运 ,请真实的生活,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劳动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凭借小聪明获得一时的小恩小利!
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无论是从剧本结构,还是电影的台词设计,声音元素的运用、镜头的设计剪辑、场景的布置和细节的铺垫等方面,都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巧妙安排和创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精彩的悬疑又富有深刻主题的短片,带给人视听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电影!
B. 同样是走红毯,徐璐被赞女神,胡冰卿却被吐槽,为何待遇如此不同
对于娱乐圈的明星来说,尤其是女明星,在各种颁奖典礼盛典走红毯上是一个重要表现自我的环节,因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比拼名气和流量,更是一个展现自己时尚品味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被赞女神,有人被吐槽,比如徐璐和胡冰卿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她们的待遇为何如此不同呢?
纵观徐璐和胡冰卿走红毯的表现,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自己,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关注,从而获得一波热度。但两人相较之下,徐璐的行为稍微有点底线,从而得到了观众不同的待遇对待。
C. 《负重前行》——重如山的父爱
这周本来想写推测《妇联4》的发展走向的,因为发现网络上很多朋友的观点和看法非常新颖,虽然有些想象力太过浮夸,但是却有理有据,也让哥想要加入这样的“讨论”中。
但是在偶然的契机下,还是接触了这一部堪称温柔丧尸片的电影—— 《负重前行》 。
这部电影说实话也期待了好久好久,前段时间看到终于上映了,激动得不行。
有很多不知道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评价,好像之前有看到过类似的一部短剧,也是讲诉父爱变成丧尸然后如何表达父爱的伟大的,不用怀疑,这一部确实就是由Andy Rodoreda扮演的短片《负重前行》改编而来的,而也定义为短片同名微电影的加长电影版。
电影《负重前行(Cargo)》,由我们的老朋友—— 马丁·弗瑞曼 饰演男主角,没错,就是我们的潮爷。
曾饰演过很多著名的角色,最让哥印象深刻的还是在《神探夏洛克》里面和卷福处CP的时候。
故事框架类似,讲诉故事定位在未来,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家人驾着船行驶在湖面上漂泊,逃避着已经面目全非的这个世界。
而后妻子不幸被咬,自己在送妻子寻找医院的途中也被咬到,离变成丧尸只剩下48个小时的男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奋力地在这个世界寻找一条希望的道路……
从一部7分钟的短片拍成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
从原本几名演员到邀请潮爷加盟。
不得不说是值得期待的。
豆瓣评分7.0,IMDb评分6.4,毒舌评分6.5,总分还是稍微偏低,与短片比起来,但是还是高于81%的恐怖电影。
我们这次主要来看这部电影。
影片又译 《父爱无僵》 ,哥觉得也非常贴切。
末日来临,世界陷入可怕的丧尸危机。
只剩下妻子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男主Andy的任务只想保护好这个家,这是他的责任。
一家三口乘着船漂泊在凄凉的湖面,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这样残存的幸福,在一次搜寻物品的时候被打破。
妻子被丧尸咬到了腿部,Andy不想要失去妻子,一家人想要寻找能够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一家人离开“安全区”的海面,强行上岸,将希望放在未知的远方。
在开车寻路的过程中,碰到以为是正常人的丧尸,为避免撞人,最终自己的车却撞在旁边的树上。
妻子在副驾驶位上已经死了,而当Andy醒来时,妻子已经变成丧尸,并且给了他猝不及防地一口咬。
就这样,只剩下48小时的Andy并没有绝望,他背起孩子,坚定了走下去。
时间所剩不多,Andy只能寄希望在其他的人群身上,前后找到了最开始遇到的河边的一家人,和被困的变态男子。
河边的家人,父亲已经被感染,他选择和Andy不同的道路,自杀了。
而碰到的第二家人是一个变态男主导的“圈子”,通过以活人为诱饵、囚禁别人女人、陷害自己队友等方式存活了下来。
也在这样的情况下,Andy差点也成为了变态男的下一个牺牲品。
就在这里救出了黑人小女孩。
经过不停走访,时间已经不给Andy任何机会,最后的Andy并没有放弃,即便变成了丧尸,也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负重前行,这个重量,是父爱的重量,如同泰山一样坚定的步伐……
影片中内容细节更多,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看电影,以上只是做个简单的剧情陈述。
这部电影,看到这样的评分,其实哥心里也有数。
我们先从它优秀的点入手:
潮爷饰演的Andy可以说是把人物性格描写得非常细腻,他个人的演技也是毋庸置疑,在夏洛特中饰演XXX的时候就可以看出。
在面对食物不足的情况下,Andy表现出来的表情,虽然略有担忧,却又安慰着妻子不用担心,自己会想办法,从他一闪而过的表情,可以读出他内心其实也并不知道,甚至也对这样的世界心存恐惧,但是在妻子和孩子面前,他是个男人,他是个父亲,不应该表现出懦弱的一面。
在面对妻子感染的情况下,Andy故作镇定,让妻子也能够镇定下来,他边帮妻子处理伤口,边告诉安抚她的心情,然而自己突然又感到失控,嘴里骂着,可以看到他强忍着悲痛,又继续用言语安慰妻子,短暂的时间,复杂的人物内心被诠释得很完美,这一情节哥内心有点波澜。
在被妻子咬伤之后,他绝望地坐靠在车尾,想要自寻了断,但是想到孩子,一瞬间眼神中的迷茫变得坚定,这也是Andy开启了漫长之路的起点。
对于细节细腻的把控,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
如河边一家人的父亲、变态男住所中那个女人一出场的表情等等,
仔细去看,其实都是细节。
影片相比7分钟的短片,内容与角色增加了不少,但每个人物的描写,都是非常鲜明与深刻。
黑人小女孩的叛逆、变态男的疯狂、河边一家人最后的选择、选择等死的女老师等等。
电影中每个人物,即是独立的个体与性格,又是这个世界大背景下的一部分。
看似分散,却又对立。
每个人面对丧尸危机,选择道路各不相同。
俗,毕竟丧尸电影是前几年超火的电影提前,放到如今可能对于大众来说热潮已过。
但是电影题材却不仅在丧尸这个点上。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温情。
与大部分丧尸、惊悚、恐怖题材电影不同的是,它升华了故事中人性的情感表达。
是啊,曾经那一部短片可以说是人口接传,口碑爆棚。
小小的短片,拍出了大格局,这个格局,是人性。
人性是脆弱的,千万别考验它。
这个命题在很多故事内容中反复被提及,丧尸题材著名的《行尸走肉》可以说是对这个丧尸世界里,人性黑暗面的最完整表述,也是哥最喜欢的美剧之一。
放弃真的很容易,坚持真的很累,但是我们生而为人,要为了活而活,不是为了死而死。
在影片中,人性是世界末日下的议题。
面对危机时,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人选择伤害别人,有的人选择远离孤立。
相信大家还记得《釜山行》,一部完全不同套路的丧尸电影,它 议论、讽刺着人性 。
是什么让成为丧尸的Andy依旧坚定着步伐,朝着前方走去,有人说是未完成的使命感,有人说是面前的那块血肉,还有人说是因为残存的人性与父爱,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影片结尾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而在哥看来,这也并不需要答案。
说完电影优秀的点,再来客观说说美中不足的点。
7分钟变成105分钟的难度,不仅在于故事内容的扩充,还要对于电影节奏与细节的把控。
故事变得冗长,也是造成这部电影容易让人产生观赏的疲惫感,虽然整体上丰富,连剧情的饱满度都更高了,细节也更加细。
但是还是略长,毕竟电影不是短片,电影需要埋伏不同的高潮点,才能激起大众的情绪。
而电影也更适合耐心细心的观众。
在长剧情的框架下,父亲与孩子互动相对较少,对于父爱的渲染没有人物本身、细节描写那么细腻与深刻。
最让哥感觉到的,是被黑人小女孩称为“智者”的人,这部分的描写确实有点奇怪。
还有其他几处地方,嘛,见仁见智吧。
有人还说Andy的老婆智商不在线,真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