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比较催泪的留守儿童电影吗越多越好喔。越悲哀越好,纪录片,微电影都行,主要是比较催泪,谢谢。留守
《一米阳光》微电影
《这个冬天有点冷》微电影
《新年愿望》微电影
《老树》微电影
《守望的天空》微电影
《爸妈不在的时候》纪录片
《等待》纪录片
《留守娃娃》纪录片
《留梦》纪录片
《路》纪录片
《我的爸爸会盖楼》
《大山里的孩子》
《留守的天空》
《小小擦鞋匠》
《城市候鸟》
《红纸船》
《遥望南方的童年》
《留守孩子》
《妈妈的手套》
《空巢里的孩子》
《不想长高的孩子》
《霸王时代》
《心愿》
《念书的孩子》
《坏小孩》
❷ 励志微电影《山那边》介绍
励志微电影《山那边》介绍
每年的12月6日,是欧洲传统的“圣·尼古拉斯日”(St. Nikolas day)。传说每年的这一天,尼古拉斯都会给孩子们带来糖果和小礼物。在2014年的这一天,中国首所免费大学——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中国首所免费大学-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创始人姜岚昕老师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山那边》在京举行首映式,这部影片被称为中国首部纪录式励志微电影。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后代”,现在的姜岚昕已经成为青年人心中勇于奋斗和承担责任与使命的典范,而这部影片,则是献给那些有大爱之心热心公益人士的一剂强心针,是献给天下老师、父母、孩子宝贵的精神励志食粮。
电影放映前,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学生献上了自编自演的舞蹈《谢谢你》,以此来表达对观众和一直鼎力支持免费大学教育事业的爱心人士的由衷感谢。姜岚昕老师认为:“人生最伟大的不是辉煌的成果,而是开始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草创”影片由此拉开序幕。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现场观众随之感叹、感动,甚至有的泣不成声。贫苦的生活、至爱的亲情、淳朴的民风、坚强的斗志,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着同样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人们。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姜岚昕老师更乐于放下区别心,以拔别人的苦为去己苦,以予别人乐为己乐。这三年来,姜岚昕老师对于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子一直抱有特别的关注,并以极强的使命感和大爱精神推动了免费大学这一公益慈善事业的成立和运转。电影中,一个真实的镜头感人至深。2011年11月11日,姜岚昕在“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现场深情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深山,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同处一片教育的蓝天;梦想有一天少数民族孩子走进校园同铸民族情谊;梦想有一天农民工后代的孩子同享免费的教育。请所有的世人见证:我要投入一生的心血、倾注一生的智慧、整合一生的资源、贡献一生的财富将免费大学的事业进行下去,我将用我的生命全身心的投入……”
首映礼最后,姜岚昕老师无比虔诚地感谢在座的观众和每一位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给予帮助、鼓励和支持的`人们,并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说:“人的一生中最原始的力量是‘感恩’的力量,因为感恩,我们找到了奋斗的动力,找到了奋斗的基因,找到了奋斗的源泉;而人生中更伟大的力量是‘相信’,就如同我当初决定办免费大学,我追随了自己的内心,追随自己的直觉,我越来越坚定,免费大学这份事业也许几十年之后才会有所建树,但是我相信,所以我会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最后,而且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传承下去。”
现场观众纷纷表示看完这部微电影对姜岚昕老师和免费大学又有了新的感受:“姜岚昕院长虽然出生贫寒,但是他并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用自己一生的力量奉献教育事业,这种大爱天下的善心让人敬佩:希望姜院长的事业能长长久久,能一直把‘免费’放在‘大学’的前面。这份任重道远的责任,不仅需要姜院长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奉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充满大爱的事业能永远持续下去。”
据了解,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于2009年被姜岚昕代表的世华智业投资集团收购,并于2011年11月11日起宣布实行免费办学。学院严格按照“三特公益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优选,只有具备“特优、特长、特困”条件的学生通过学院组织的优选考核正式录取后,就能享受免费教育。
;❸ 微电影观后感
微电影观后感篇一:微电影《迷路的孩子》观后感
看完微电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这里说一说。
感一:感动
感动有两。第一,被大山里孩子们的纯朴善良感动。孩子们从未见过花露水,当秋老师把花露水放在讲台桌上忘记拿走时,孩子们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来一一闻过,一不小心打碎了。他们紧张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现实生活已使他们明白留住一位老师不容易。打碎了老师的花露水,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打碎了老师继续留下来的热情。孩子们马上想办法补救,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凑钱重买一瓶。火根自告奋勇承担了买花露水的重任,却因路途太远在夜晚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回来后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下来。一个小小的孩子,为了把老师挽留下来,他承担了所有的一切。这份纯朴善良和担当,实在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同学们当众说明,秋老师不会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为事先不知道,秋老师在明白时才会特别感动,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选择。第二:被秋老师选择留下来感动。秋老师来这里支教的初心,是为了更方便考研。来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艰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马上离开。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顺离开的理由,她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但就在这当口,火根的纯朴打动了她,可爱的孩子们的纯真让她决定留下来。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责任担当和之前理想的牺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热情,特别是对一个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且对这里的艰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秋老师的选择让人感动。
感二:不解
校长指责秋老师的言语举动,我觉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导演想要展示给公众的价值理念。校长的语言行为透露给公众的理念是:支教,应该是纯粹的奉献,不该带有个人的利益目的。能这样当然很好,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是,国家就不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们去支教,通过支教获得相应的优惠。秋老师支教,就是在优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这不应受到指责。相反,她响应国家号召去支教,应该得到表扬。要求大学生们支教必须是纯粹的奉献,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哪个不是对未来充满华丽的憧憬?他们的未来景象里也许有过大山里贫瘠的土地上几十个基本没受过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场面,但他们肯定没想过这场面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与自己有什么长久的关系。他们涉世未深,还不可能拥有
纯粹奉献的灵魂高度。再说了,在物质喧嚣甚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纯粹的奉献?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来支教呢?校长传达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在支教的同时考上研究生,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长眼中,为什么秋老师不能去考研而且还没有资格当老师?火根去买花露水彻夜没回,秋老师并不知情啊,再说,也不是秋老师要求他那样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会让孩子们那样做的。知道孩子不见了后,秋老师也是心急如焚到处找,校长怎能说出那样的话?难道在校长眼中,必须是纯粹的扎根山村教学才能受到歌颂?否则就必须受到指责?如果这样,还有哪个大学生敢去支教?校长凭什么能抢走秋老师的录取通知书?连国家都明文规定她可以边支教边考研,这说明通知书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谁赋予校长那样的权利?校长自己扎根于山村小学,为山村教育做贡献,为孩子们操各种心,这值得赞美。但他凭什么要求别人也必须像他一样只能纯粹奉献,而不能在奉献的同时还拥有积极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长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言外之意就是这意思)?校长的指责无厘头,校长的要求很霸道。情节安排校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买花露水迷路了,间接要表达的是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了。对于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之说,我不认同。如果说导演安排校长那样做是为了给秋老师敲响警钟指明方向,可我认为,秋老师并没有迷路,她奔着容易考研的目标去支教,方向明确,无可厚非。虽然后来孩子们的纯朴与善良让她对人生、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改变主意,那也只能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第二次选择,同样也是方向明确。并不能就此论断说之前为方便考研来支教就是心灵
的迷路,后来选择留下来就是心灵的正道。她能选择留下来助力山村教育当然值得赞美,她选择去读研也同样值得尊重。如果她读完研后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改变山村教育,给山村带来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吗?或者她毕业后在其他地方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不错的。难道这些就不是心灵的正道吗?选择读研与选择留在山村,焉知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焉知哪个选择更为高尚?校长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校长,他用自以为是的道德去绑架秋老师,这怎么可以呢?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合法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长的做法严重干涉了秋老师的选择,强迫了她的思想,可见校长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变,校长的思想同样需要拯救。如果校长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许会阻断了大学生们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观影的感受。
微电影观后感篇二: 《心墙》 观后感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有些事情还没有经历,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微电影观后感篇三: 青涩而充满激情的青春
何双兰
进入2014年岁末,非毕业年级的学生经过精心准备,认真编排,师生激情出演,终于在全校师生面前揭开其神秘面纱。复兴中学第二届微电影节拉开序幕,我和其他老师观看了23部由各班学生自己创作的微电影,主要是关于梦想、责任、蜕变、青春等主题。各班有各班的创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给我的感觉也不同!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看着他们前进路上的纠葛、迷茫和苦闷,感受到他们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成长的烦恼,感受他们的艰难的蜕变,情节虽然简单点,但学生们领悟了自己的责任,放飞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蜕变让他们活力四射。
责任,是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之下,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没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产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职责》还是受到大家的好评。小演员自然本色的表演还是很出彩,无论是演技还是主题无疑是略高一筹的。《职责》讲述的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班长由于过分严厉,因而得不到大多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同学们的指责和不满溢于言表,班长被迫“下台”,但后来班长积极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并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支持。
这个素材很有生活,这是现实中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矛盾的一个折射,它从初中生的角度写出了孩子们眼里的职责,作为一名班长既要做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还要扮演好一个监督的角色,这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着实不易。孩子们没有成人的那种做事圆滑,也没有成人会说的委婉措辞,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心理的虚与委蛇,而是实实在在的展露出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小演员本色表现真实自然,毫无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个小班长的直率干练与泼辣展现出来,看得很舒服。至于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实,初中部最好的微电影非《责任》莫属。
欣赏学生们拍的微电影,感觉总体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视角展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音乐青春梦》和《蜕变》
高一3班《我的音乐青春梦》讲述了一个男孩儿追逐梦想的过程。男主人公从小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考上音乐学院。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亲失业,如晴天霹雳,妈妈在重压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让他再学音乐的要求,他失望又气愤地离家出走,曾一度绝望至极,在朋友的开导下才逐渐重拾信心。在老师的策划下,同学们开始准备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恰逢学校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同学们纷纷鼓励他参加大赛。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决定参加。获得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奖状的同时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孩子自己的坚持,家长的努力,终于圆了孩子的梦!
梦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种下一棵梦想的树,用坚韧不变的信念,浇灌养护,终有一天它们将枝繁叶茂。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蜕变,也是微电影的一个主旋律,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追求进步与自己的惰性常常产生矛盾,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们常常在现实中沉沦,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前进的动力,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渐渐成熟,它促使孩子们成长,使他们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
高一8班的《蜕变》讲述了一个不学无术的经常动不动就打架的坏学生,在一次上课时梦到自己高考仅考了100多分后,在惊吓中醒过来,幡然悔悟,从此励志学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两年后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最后当了校长。虽然情节有点夸张,但他的蜕变告诉了我们有错就要改正,现在努力为时不晚,一个有担当的孩子 ,要知道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也知道花要开在当下,过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无法绽放最年轻最美丽的花朵了!
蜕变,过程是残酷的,结局是温暖的,背后,是心灵的成熟,是对人格的升华!蜕变常常伴随着痛苦。树的伤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坚硬的疤,鸟儿因不断地试飞、不断地摔跤才实现了它的梦想,
人走过无数次痛苦的经历,成就了坚毅的性格和繁华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动荡中变得成熟并走向前进;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在蜕变中走向成长。
总之,这次微电影节给学生们以施展才华的空间,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表演能力,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使得学生们明辨是非,知道美丑,在学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活动。
❹ 走出大山的路观后感他对你有什么关系
认真观看《走出大山》微电影后,我被这部贴近生活、朴实感人的电影深深打动了。影片中的刘书记、李大叔及李大叔的儿子,他们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之初,山里的一位妇女村民,由于山路交通不便,被迫低价卖出了品质优良的山货,这一幕被李大叔看到,激起了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他不怕困难,虚心向年轻同志学习网店经营经验。经营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李大叔仍坚持不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走向了成功。他是我们广大贫困农民学习的榜样,人穷志不能穷,贫困农民要有发奋的决心,不甘于贫穷,才能拜托贫困面貌。
刘书记他为民服务,热心帮助李大叔,为李大叔创业路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是为他联系物流公司,再是帮助李大叔创业贷款,帮他度过难关。精准扶贫工作要做到实处,刘书记做出了政府当下精准扶贫的好榜样,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块难啃的大骨头,刘书记是我们的政府、党员、扶贫者对待扶贫对象的真实写照。我们政府,党员都应该像刘书记那样,真扶贫,扶真贫,切切实实为民办事,为贫困者解决实际问题,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❺ 看《大山小燕》读后感 作文大全
今天我看了部钦州人自己拍的公益微电影《大山小燕》。
故事的开始,时间就倒流到了1998年8月的某一天,一阵阵婴孩的啼哭声打破了浦北平睦一个小山村的宁静。哭声久久不止,围观的村民唏嘘不已,原来是个弃婴,最后终于有一个好心的村民把弃婴抱回了家。
一转眼,小女孩长大了,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于是她的爸爸,也就是她的养父,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梁燕。希望她长大以后飞得高高的。
父女俩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清贫,但他们感到很幸福,很快乐,他们都希望这种生活能长久下去。但天有不测风云,梁燕的爸爸在山里劳作时不小心摔下山坡摔断了腿。梁燕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悲伤地痛哭起来。
本来就家徒四壁的家少了父亲这个劳动力后生活更加拮据了,但小小年纪的梁燕咬紧牙关,坚强地承担起家务和照顾父亲的重担。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挑水做饭,照顾父亲,然后匆匆地赶去学校,中午还要从学校赶回家做饭给父亲吃,然后又匆匆地赶往学校,就这样一天来来回回地跑18公里。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多大的数字啊,不说是一天,就是几天我们也跑不了那么远,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
但很有孝心的梁燕从不怨天尤人,全心全意地照顾养父。养父为了不拖累孩子,便告诉梁燕真相,叫她去找亲生父母。养父对她恩重如山,视同己出,梁燕心想人不能忘恩负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
看完这部影片,我有很大的感触。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有时候还很任性,也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心理和行为让我羞愧不已。梁燕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舒适环境下的孩子要学习和发扬的。中国是个讲究仁义孝心的国家,我们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好好学习,并将这个好传统传承下去。
❻ 微电影《山那边》主要讲的是什么
《山那边》根据姜岚昕老师真实的人生经历改编而成,该片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姜岚昕老师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经历重重苦难后,最终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并将大学时代的“免费大学梦”付诸实践的故事。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后代,姜岚昕老师对于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子一直抱有特别的关注,并以极强的使命感和大爱精神推动了免费大学这一公益慈善事业的成立和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