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推荐几部讲精神病的电影
1,《飞行家》
本片根据Howard Hughes的生平改编,讲述航空天才大亨的一生,推荐原因,好像应验了上进青年热爱当强迫症患者的理论,有强迫症的人,对于专业跟细节的追求,简直变态!可人家最后....因连续工作、吸食毒品而精神错乱,电影画面很美,但也真的很神经病。
2,《雨人》
相当经典的自闭症主题电影,这类电影一贯的温馨家庭情感路线,强调自闭症患者高记忆力甚至是高智商高想像力的光环,讲述丧父的坏儿子为了骗取傻儿子继承的遗产,接近自闭症哥哥,最后在纯真的手足之情当中,找回真善美的正能量故事。
3,《惊魂记》
经典到不能在经典,一部明明是黑白片,还是1960年的老片子,莫名其妙55年后,依然可以把一票平常看多了重口味电影的年轻人吓得哇哇叫,既然是惊悚片,那就别剧透太多了,只能说...扭曲黑暗的人性,比妖魔鬼怪更加令人毛骨悚然,此片还扯到了男权女权家庭教育影响,希区柯克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充满令人玩味的乐趣。
4,《搏击俱乐部》
就不多说推荐理由了,我知道,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片了,所以...........直接说这是部精分电影,应该不会有人想拿砖拍我说我剧透吧?
5,《禁闭岛》
莱昂纳多又是你!小李子同学真是专注演精神病二十年,为了个影帝,小李子也是够拼了,不剧透不剧透,坚决不剧透,自觉智商不够用的,请看两次以上。
6,《飞越疯人院》
Ⅱ 微电影制作存在哪些误区呢
情节设计平淡,缺少戏剧张力。许多公益微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公益味有余,电影味不足。如《三个儿子》讲述三个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能让人有所震撼的主要在于三位老人的“回答”,但是三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显然表现得过于单调了——他们只是坐在老人面前,听他们说话、帮他们理理衣服、擦拭眼泪……该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三个爸爸》,在创作手法上与前片如出一辙:爸爸们去福利院看望脑瘫的患儿,给他们带去很多玩具,并不时地抱起小孩们玩亲亲……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儿子”和三个“爸爸”的确就是这么做的,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琐碎却充满温情的事情,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这样的情节显然缺乏感染力和艺术张力,总给人缺点火候的感觉。也就是说,当这些真实的事件作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必须有所处理,有所转换,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个艺术化的表现。正如著名学者陈晓云所言,“所有媒介都有长处和局限。并非所有让你觉得感动或震动或轰动的人或事都可以转换或直接转换成电影叙事。电影叙事的核心仍然与‘戏剧’相关:外在的戏剧冲突,或,隐含的戏剧张力。”所以,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如果要通过影像艺术表现出来,“戏剧性”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其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夸张。
公益理念流于形式,缺少感人细节和实质性的努力。公益微电影《星星的孩子》是一部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微电影。拍摄手法比较简单,实际感觉远没有宣传得那么感人,只是用字幕在反复强调“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平行的,没有交集”……片子在反复强调“他们”与“我们”的不同,却缺少如何走入他们内心、真正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找到沟通点的努力,即片子太过于强调不同,而缺少了面对不同的态度。这使得公益的诉求流于表面,除了反复出现的蓝丝带和结尾放飞的孔明灯这些符号化的形式,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努力和作为,这是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的最大欠缺之处。这样的问题在同类公益微电影创作中不在少数,包括一些获奖作品。如同样关注自闭症患儿的微电影《会唱歌的鱼》,虽然总体风格比较清新,突破了人们对“公益”的刻板印象,但是整个片子节奏缓慢,细节也不够丰富,展示母亲为小鱼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和痛苦的场景少得可怜。所以这位母亲最后情感爆发的段落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从情感逻辑上看,难免显得矫情和隔靴搔痒。我们无法指望观众花将近35分钟的时间去坚持看完一部节奏缓慢、流于形式又缺少感人细节的公益微电影。这让我想到常被人诟病的主旋律影片。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的主旋律或公益性而降低它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对细节和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为它们的主旋律或公益性才更需要有丰富的细节和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变观众对此类影片的刻板印象。与一般影片相比,它们的细节应该更丰富,故事性应该更强,在观赏性上所下的功夫应该更多。
Ⅲ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心理学电影
Ⅳ Hello!树先生 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看不懂求高人给解释一下
链接: https://pan..com/s/13EBVmJQcWf3022XWhznvBw
《Hello!树先生》是由博纳影业集团、上海电影集团、西河星汇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贾樟柯监制、韩杰执导,王宝强、谭卓、何洁等主演的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乡村青年“树”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能够挣钱,过上城里人的“未来生活”。在神奇的前景召唤下,他经历了一段有趣的冒险,最后成了预言家的故事。该片于2011年11月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Ⅳ 韩国2019最好看的电影是哪部
2019年刚刚到了4月份,个人觉得还不错的几个电影是这些,要说最好看的就是最后要介绍的《证人》啦
NO.1《逃组》
见人见己
当律师对上女孩,剧情以敌对的立场出发,郑雨盛相信死者出于自杀,金香起则目击死者被佣人所杀,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律师刻意的接近少女,去了解她眼中所看见的世界,并从中找出话里的破绽,哪怕是一场公益官司,金钱世界中的肮脏污秽越陷越深,是不懂还是不想面对。
这是最温暖的案件,「信任」是电影的主题,「倾听」是电影的回应,「良心」是电影的正解,在各自活下去的世界之中,我们曾经遭遇背叛却还是相信,我们曾经面对困难却还是努力,只因为对这个世界还有爱,爱人也爱自己。
这部电影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一部韩国电影,不过今年会播出的韩国电影非常的多,后续一定会有更加优秀的,拭目以待吧。
Ⅵ 自闭症或语迟妈妈都是如何自我救赎
怎么说呢?用“救赎”二字好像不太准确,很多母亲自责,认为孩子得了自闭症,是自己的责任,其实自闭症不是母亲的错。
自闭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很多相似发育问题都存在同类原因)。不仅家长存在疑惑,学术界也销唤携没有一种理论能完美解释其成因。
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孤独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有一种说法叫做“冰箱妈妈理论”,意思是母亲冷淡的养育方法会使孩子患有孤独症。这种说法已经被科学和事实推翻,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与父母抚养方式无关。
既然与抚养方式无关,何谈救赎呢?
说道自我救赎,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情况。
家有自闭症宝宝,太难了!
宝宝的康复、教育是个大问题,重要的是背后的家庭也在担负着不可想象的重压!毫无疑问,当妈的最辛苦,几乎需要一生的守护,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极大的折磨,很多家庭因为负担沉重,充满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破裂。而自闭症宝宝最终可能被遗弃,或送到孤儿院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的需要“自我救赎”。
如果你看过《第十七次抛弃》这部公益微电影,一定深有感触!
这部微电影只有8分钟,但是却把一位母亲面对自闭症孩子的无奈与痛苦,演绎的淋漓尽致,因为数年的煎熬,看不到希望,决定遗弃孩子,但是每次都没有成功,十七次的遗弃,十七次的自责,十七次的救赎,这就是一位自闭症母亲的绝望挣扎。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果有机会就把病治好了。还需要你经常不停地对他(她)予以关心和帮助,并且全部用宽心安慰的话语来和他(她)交流沟通。这就是很多自闭症孩子家庭最需要的 健康 心态和康复观念。
心态很重要:
这个问题之前也困扰了我好久,因为易易两岁了,说话还只停留在:爸爸,妈妈,这个,那个的阶段,老母亲真的焦虑了,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法,出门也是四处打听同龄孩子语言发育,熬不住的焦虑,在网上查了下关于语言发育的 育儿 书。
《语迟的孩子也聪明》讲的是一个关于语迟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儿子也是属于语迟孩子,讲了一些语迟孩子的案例。
其实大家都知道语言的输出是需要一定量的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输出。
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我挺认同的,语言的发育是在大脑发育的后期,也就是说大脑发育完善后,语言才会输出。这也符合大多数语迟孩子交流和思维能力都不错的现象。
我的建议是,语迟应该尽早干预,但亏伏家长也不要过分焦虑,等待花开。
希望可以帮到你,我是易妈,分享有用的 育儿 经验。
开始都是崩溃过的。十多年前,某专家,全国人大链森代表,说我儿子只能上特殊教育学校。我被N个学前幼儿园拒收。理论书籍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再往下看我就确定要自杀了。把破书卖了废品。让专家的话滚犊子。我没钱,没文化,没理论,我就无知无畏了。白天孩子上正常幼儿园,回家我自己教。看到啥教啥,走到哪教哪,把自己磨练成唐僧。啥都讲。因为有被学前班拒收的经历,人大代表说他上不了小学。我就特别害怕,以上正常小学为目标努力。学前报了英语,认字,美术班,这几个班是长期学的。有时候实在不知道教他啥了,我就教课本知识。我儿子学前认识2000多字,能独立写小短文,读课外书很多,我家从来不爱看绘本,我也不喜欢绘本。我儿子爱看 历史 故事和科学类书籍。数学基本到小学一年级下册水平。英语基本有小学三年级水平,能和外国人简单对话。画画我是觉得他画的还不错的,可惜后来上学后没坚持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就是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吧。可以写成文,但是说不好。这是学前。到底在正常年龄上了正常小学。孩子明显没有其它孩子懂事。老师说话他不怎么听。上课也不听讲。老师第一天就给我留下谈话了。我就跟老师保证哪不行我回家肯定努力教。勉强留下我儿子。老师第次找我谈话就是“你儿子不听课”给我也愁死了,他确实没有专注力,但是有些知识真的在学校学的,不是我教的,我在家教的再多,不可能把学校知识都教到,他能学会还是听课了。我就哄着老师,哄着学校,第一学期我儿子考了全班第四。才算勉强收下他,不劝退了。然后稍大点,能打点比赛了,什么作文,英语的比赛,获点奖牌,老师还挺高兴的。自闭症孩子去打英语辩论赛,你们想象不到吧?管你对方辩友说啥,我就一句“你们说的都不对”开头,然后就拿我强大的记忆词汇量喷你们。管你们听不听得懂。反正在场外我儿子跟外国评委扯淡扯一个小时了。俩人从法国扯到葫芦岛。我文盲也听不懂。最后得了个铜牌。小学阶段靠着给学校争点小光,磕磕绊绊反正混下来了。初中老师就找我一两回,我儿子学习还行。初三孩子判逆,跟我干了一年架,各种不听话,不服我。成功的给自己干到普通高中去了。原来我还寻思考个重点啥的呢。高中以后就好了,也不跟我别扭了,自己也知道学习了。老师根本就没约谈过我。偶尔在路上碰到老师一回,老师说我儿子放哪都行,都放心。终于泯然众人了。高中我儿子自己选的科,告诉我将来的计划和理想。现在是高中第一个寒假,订了自己认同的网课,安排自己每天做多少题,做几科。就是一个普通学生了。到现在为止,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刚知道孩子有问题到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等到小学结束往后就是越来越好。我觉得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什么自闭啊,迟缓啊,他只是一个启蒙阶段需要多教N遍的孩子,别人教一遍就懂了,他教10遍还迷糊呢。就是需要随时,大量的教。另外不要把未来想的太难了。孩子学100以内加减法都费劲,将来可能哪也考不上。智力有问题。我儿子现在100以内加减法也费劲,也不耽误他学二次函数啊。数学还挺好呢。另外中国话说不明白,还学外国话呢?对我儿子现在中国话说的也不咋地,中考英语108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初中以后也许会惊艳到数学和物理老师。不能总用我们的想法给孩子画框框。你不行,不代表你自闭症的儿子不行。事实证明,我儿子就是比我强。这是我的自我救赎,还是孩子救了当年那个曾经绝望的我呢?
自闭症的孩子,两岁之前很难发现,本来一个 健康 活泼的孩子,忽然一下被诊断为自闭症,一辈子都有可能离不开家人的照看,甚至不能自理,加上每月上万的康复费用,和几年、十年甚至一辈子都需要康复,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沉重的压力和难以接受的现实让父母的眉头难以舒展开来。
既然事实已经存在了,家长就要从崩溃的状态中调整过来,向前看,听从医生的指导和意见,陪孩子一同康复,一起努力学习进步,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只要努力,就不会太差。
不管什么样的生活,有一种生活,叫享受,还有一种挑战,叫每天……“来战”。
加油,星星的父母们,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态度,努力,生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