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殓师》的影评,从影视的赏析角度,谁看过求影评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当影片画面和配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快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2. 《入殓师》你觉得哪里值得欣赏
影片中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3. 入殓师影评
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直面世人比较忌讳的关于死亡的话题。影片大量运用近距离镜头详细地展现一个个普通而又庄严的入殓过程,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的入殓仪式,打动了不少观影者的心。
影片围绕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礼仪式展开,讲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为入殓师助手后的成长经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直击各种形式的死亡,从侧面角度去观察逝者家属的或悲或悔的复杂心情,把这个沉重的话题拍得自然得体而又不失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影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足以证明影片的成功获得国外评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回归理性的死亡仪式之外,还掺杂了夫妻之间的误解与原谅的感情主题,以及略带冷笑话的喜剧效果,使这部电影看起来轻快放松却又感人至深。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奖项。
2021年10月29日,《入殓师》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4. 日本电影《入殓师》凭什么获得奥斯卡奖
因为入殓师不管是从剧情上还是从整体的场景,都非常棒设计的很好,因此才获得了奥斯卡奖。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主题通俗易懂
《入殓师》是松竹出品的传统家庭故事片,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影片侧重于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能获取日本本土中老年观众的好感。但《入殓师》还有新奇成分,就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美学,如入殓过程。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大提琴等内容更不会产生隔阂障碍。关键一点,在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入殓师》与宗教的牵连则几近于无(影片社长有一句与此对应的话,称不信三大教),这显然提供了另类的东方视角。
影片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至于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南方都市报》评)
5. 入殓师电影简介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由于乐队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就此失业。他和妻子美香(广末凉子饰)一起离开东京回到了老家山形县。然而即使在山形,没有实用一技之长的大悟还是很难找到工作。
“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一张条件惹眼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悟,不料当他拿着广告兴冲冲跑到NK事务所应征时却得知——“啊,那个是误导,我们要找人给去那个世界的人当助理。”事务所老板佐佐木(山崎努饰)向大悟说明了工作性质,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负责将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化妆。
大悟踌躇良久,但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含糊其辞地对美香说自己当的是婚葬仪式助理,让她误以为是婚礼助理。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亲、带着无数吻痕寿终正寝的老爷爷,在各式各样的死别中,大悟渐渐喜欢上了入殓师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后,和他吵了起来。
《入殓师》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2021年10月29日,《入殓师》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入殓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加以艺术化呈现。这样入殓师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殓师与遗体之间建立了艺术处理的关系。
影片设置大悟自幼练习大提琴,安排他在蓝天雪山下独奏,即是常见的主题升华,同时还对应大悟的“入殓艺术”,煽情之余进一步表现了入殓的正式与庄严。
6. 小伙给漂亮新娘入殓不小心亲到脸,一下子瘫在地上,是什么电影
回答:
关于入殓的电影,
个人看过的
很有名的是电影
《入殓师》
7. 《入殓师》有哪些戳中你的细节
男主第一次想辞职,上楼找社长,社长在一片葱绿中烤着河豚的鱼白,说撒上盐更是“好吃的让人为难”。男主吃了一口直嘬嘴,然后也没就想过辞职了。
后面圣诞节吃鸡肉的特写亦是如此,吃的这么认真……
生死事大,食色性也,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吃点好的有什么错,看着瞬间的感觉就是去TMD减肥,真是美食不可辜负。
看着师父帮死者入殓: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目睹每一次的生死离别,舒缓,完美,深深的打动着我。
在影片中大悟的妻子在得知大悟从事的是入殓师这个行业时,甚至用“恶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厌恶与恐惧。不过放在现实中,妻子的反应其实并不见怪,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爱人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剧中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更多的是放在神态与动作之上,当大悟在面试完得知自己要从事入殓师行业后,为了不让妻子知道,早上上班时都是在出门后才系上领带,这一点小小的举动,不仅能够感受得出大悟对妻子的爱,怕她知道承受压力,也能体现出大悟对这份职业的内心挣扎。
剧中大悟本是一个大提琴表演家,但因乐团解散,为了谋生而回到乡下,之后成为入殓师的起因也是因为工作的高薪,整体给人以生活的现实感,而大提琴也成为影片比较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当大悟从事入殓师,回家拉起大提琴时所阐述的情感偏为悲伤与怀念,回忆儿时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场景,给情感加了一份温暖的劝慰,铺垫了之后大悟对入殓师的慢慢接受与重新定义。而在与社长一起为死去的人入殓时,社长眼里的尊重与温柔耐心,以及对死者家属情绪波动的理解包容,让大悟感受到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珍贵之处,入殓入殓,不仅仅是为了让逝世的人能够体面安详地离开,更是为了能够安抚失去亲人的家属的心,让他们得以慢慢缓解悲伤...大悟在重新认识理解了入殓师这一职业后,在田野演奏起大提琴来,这时的曲声不再充满悲伤与迷茫,有的,是坚定的温暖和愉悦的信仰,与天地自然融合弹奏,大悟此时已放下了对入殓师的偏见,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的敬仰和热爱。
人死不能复生,对于死去之人最后的尊重与耐心温暖,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爱,也使它十分打动人心,惹人频频落泪。当大悟为因过度劳累而倒下的浴堂老板娘入殓时,为老奶奶戴上了她生前最喜爱而常常戴着的丝巾,这一幕让人心酸,之后请子女们上前为老奶奶擦拭面目时,大悟看向了妻子,此刻妻子的眼神温暖而欣慰,两人递接毛巾时,在动作的交接下蕴育着妻子对大悟职业的包容与理解,妻子在亲眼看到丈夫入殓时的样子后,终于放下了对这份职业的偏见,甚至为大悟感到欣慰。这一画面是影片的一大转折点,却是仅仅通过动作来完成情感的转变,实为本剧亮点。
剧中的另一个情感转变工具,是鹅卵石。影片在中间大悟与妻子的交谈中指出了鹅卵石的特殊寓意。父亲在大悟年幼时,与人出轨离开家,抛弃了母亲和大悟,这让大悟自小在心里就对父亲感到冷漠和恨意,那唯一愉快相处的记忆也被大悟逐渐忘记。但是这一份自影片开始便处于大悟内心情感的线
8. 电影入殓师中,故事情节潸然泪下,入殓师对尸体有着怎样的态度
入殓师是一部非常好的日本电影,使我看后很久都沉浸在对于“生命”的思考之中。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奖项。
但最令我心中升腾起感动的,是小林大悟对逝者的敬重和关怀——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优雅,那么唯美,让观众通过他那行云流水般的一套入殓仪式,体味到生命的可贵,也感受到他对已经失去生命一个个逝者的敬重!
我是盛余,欢迎关注@盛余——余生漫漫,持续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9. 《入殓师》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OK 我就知道这些 满意的请把我采纳了 谢谢四簇灯光由远及近冲破浓重的大雾推向镜头,画外音告诉我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和入殓社社长(山崎努饰)正驱车在山形乡下的路上。紧接着频幕切换到白雪皑皑中的一座房屋里,在这儿小林在社长殷切的目光中第一次开始他回乡下平淡无奇失业两个多月后的入殓师工作。只见他那双曾经演奏大提琴的手轻柔地按摩死者的脸部,神情肃穆而庄重,一整套如同茶道剑道富有日本文化的细致入微的擦洗穿衣化妆等入殓程序后,隆重推出片名:《入殓师》。
��
��这样的开头定位了影片的基调,也让观众带着探求好奇的心理想往下看个究竟。《入殓师》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在影片里给我简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大提琴师小林大悟因为剧团解散失业了,携妻子回家乡歪打正着做了一名收入颇丰的入殓师。用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 “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开始这项工作时小林有过不适恶心懊恼沮丧,尤其是妻子(广末凉子饰)知道后嫌他手脏不让他碰她的身体并离家出走时,小林曾痛苦彷徨哀怨失落,想要辞职,是社长的循循善诱让他坚持了下来,之后小林以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亲友们的理解。
��
��那么,这位曾经为生活的欢乐而演奏大提琴的帅小伙是怎样调整人生状态转换角色送逝者安然上路使得其亲属释然感怀的?这项特殊的工作他又是如何得以胜任,由艺术到入殓期间有多少心理障碍要克服有多少亲人和朋友的眼光要面对?随着影片的徐徐展开,随着小林大悟送走一个个逝者时穿插期间的或隐或现的简短小故事,各种情感以悲或喜的状态呈现在了影片中。使人们在观看时不得不随着剧情的层层跌宕递进感慨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不易。
��
��这样一个独特的题材生动地给我们演绎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死问题。小林因为只会拉琴要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很难,当了入殓师后,第一次体验当尸体的惶恐和刚刚看到尸体的惊慌失措,以及隐瞒妻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其饰演者本木雅宏的表演拿捏得非常准确,让我们看到了顶着诸多压力他内心疯狂的挣扎,看到了生之艰难。那么,死呢?死了一了百了,只是在眼泪中化为一撮灰烬而已。生与死其实只隔着一扇门近在咫尺!就像小沈阳在春晚小品《不差钱》里所调侃的:人的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生时的爱恨情仇在死时的一瞬间化为了乌有。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人们往往在生的时候却看不开,为官为财去争去斗身心具败,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理论记仇耿耿于怀,为病痛受屈郁闷无奈怨声载道。影片中有这么一段镜头让我记忆深刻:有一天,对当入殓满怀憋屈的小林站在桥上,望着河里拼命逆流而上的鱼发怔,突然上游飘来了几条死鱼,于是,他对一个正好路过此地的朋友感慨道:“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他的朋友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对于生死的感悟,影片没有布道式的说教而是用一种东方式的启迪引发观众去思索。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多地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不必太在意一时的得与失,这样才会在死亡降临时不至于有太多的遗憾。小林与他父亲的关系更是让我们看到,宽恕与痛恨只在转念之间。
��
��父亲在小林六岁时与一个女人离家出走。三十年后突然接到死讯,小林曾恨恨地想,父亲长什么样都记不起来了,他与这个人没有关系了。后来在入殓社同事讲述她丢下幼小儿子悔不该当初的往事,恳求小林一定要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否则他会为一时的冲动后悔遗憾的,在社长让他挑一个喜欢的棺木与妻子赶紧上路的期待中,小林改变初衷跪在了在父亲的遗体前,在掰开父亲紧握的手看到那颗他小时候送给父亲的小石头时,父亲让他拉琴与他在海边玩耍互送能表达心意的鹅卵石的往事历历在目,此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父爱如天。爱恨在瞬间完成了转换!这是影片最后的几个镜头,没有任何对白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有小林满含热泪默默地为父亲做完了全套的入殓程序,妻子跪在一旁,神情里悲痛中露出了欣慰。影片的长度有限到此戛然而止,而我们的思绪却因而无限地陷入深深的思索。。。。。。。
��
��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小故事:一头掉进陷阱的老驴怎么用劲也爬不上来,主人嫌他老了也懒得救他自顾自走了,老驴于是也放弃了求生的希望。陷阱里不断有人扔下垃圾,老驴开始很生气不停地抱怨——为自己的掉入陷阱、为主人的无情丢弃、为垃圾的臭气熏天使自己连死都不得好死。有一天,老驴突然想开了,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闭上了成天抱怨的嘴巴。每天,它把垃圾踩在脚下并且寻找残羹来维持生命,终于老驴在某日里重回了地面。现实中有多少和“老驴”一样的人,在失意、病痛、屈辱、无望面前埋怨命运的不公。其实,你只要重新选择你的态度,你便重新把握了你的人生。即使生活给予你的是垃圾与困苦,你一样可以把它踩在脚下,提升自我。这个世界只在乎你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着巨人的肩膀上去的,还是踩着垃圾上去的。《入殓师》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悲悲切切,却含而不露地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小林从提琴手到入殓师的角色转换,靠的不是抱怨而是重新抉择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直面现实,为之努力。观看《入殓师》是北京一位记者朋友几次三番煲电话粥催促我的。因为片名的缘故总以为它的内容是沉闷憋屈充溢着死亡气息的,某天晚上在迅雷上找到该片刚看个头还是退出了。拖到清明时节,因了半个多月的身体欠佳,整天大门不出浑浑噩噩地过着蓬头垢面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境况下,观看《入殓师》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悟良多。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说得好:“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能容纳那么多的让人感慨万分的关于生死的重大主题,演员又那么精湛而恰到好处的把它表现了出来,加之大提琴在其间低沉婉转拨动人心的旋律的氤氲。难怪在继1951年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之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座小金人今年重又被日本电影人捧在了手上。《入殓师》无愧于这样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