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弘都演过哪些三级片
1. 1990年《夜魔先生》该片讲述了主人公刚扒卖从大陆来港,重遇其父及其同乡阿娣,后又认识了同住房客庭。阿娣被逼还高利贷,娃救之并接其回家暂避,发觉娣不只借高利贷,还吸毒,后还偷去柴叔及阿庭毕生财物的故事,于1990年在香港上映。
拓展资料:
周弘,北京出生的著名艺人,1990年凭选亚洲小姐入行的周弘,1991年与亚视解约,三点尽露伙拍叶子楣接拍经典三级片《玉蒲团之偷情宝鉴》,1994年下嫁于消防队长,据悉育有一女的她今天已是署理消防局局长夫人。曾出演电影1992《我来自北京》 1994 《玉蒲团之偷情宝鉴》 1999《聊斋之艳蛇》等。
㈡ 叶子媚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电影作品
1988年 《霸王花之中华警花》
1989年 《神勇飞虎霸王花》(饰 Susanna)
1989年 《奇迹》 (客串)
1989年 《富贵开心鬼》 (饰 波波)
1989年 《鬼媾人》
1990年 《监狱不设防》 (饰 女囚)
1990年 《聊斋艳谭》
1990年 《师兄撞鬼》 (客串 警官)
1990年 《救命宣言》 (饰 咪咪)
1990年 《尸家重地》 (饰 阿媚)
1990年 《天师捉奸》 (饰 飘红)
1990年 《妓女警察》
1990年 《哗鬼住正隔篱》 (饰 曾碧波)
1990年 《龙的传人》
1991年 《女机器人》 (饰 安妮)
1991年 《情圣》 (饰 Apple)
1991年 《聊斋艳谭续集五通神》 (饰 狐仙)
1991年 《玉蒲团之偷情宝鉴》 (饰 玉香)
1991年 《夜生活女王霞姐傅奇》 (饰 阿霞)
1991年 《跛豪》 (饰 楣楣)
1991年 《龙的傅人》 (客串 发型屋老板)
1991年 《千王1991》 (饰 叶莉莉)
1991年 《老表发钱寒》
1991年 《僵尸福星仔》
1991年 《著牛仔裤的钟馗》
1992年 《五湖四海》
1992年 《特区爱奴》
1992年 《龙猫烧须》
1992年 《庙街十二少》
1992年 《不文骚》 (饰 小楣)
1994年 《地下裁决》
㈢ 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时近盛夏,正是京城西瓜上市的季节。据史料记载,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汉代前即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故称“西瓜”。因其汁多味美,甘甜爽口,形制硕大,被誉为“瓜果之王”,为夏令消暑之佳品。西瓜是何时传入北京的,史书未见确切的记载,北京地区农业考古资料中也鲜有记述。
900年前北京地区已有西瓜种植
辽圣宗时期“内果园”已植种枣栗桃杏梨西瓜
有史学家考证,西瓜传入北京与古代幽州成为契丹在华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王朝将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朝在华北平原上重要的政治中心。在此情况下,幽州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增多。此前契丹已有“种出西域”的西瓜。故此西瓜再从契丹传入幽州地区,并逐渐得以推广。
作为辽代陪都的南京城,位于今天北京市区的西南部。当年辽朝的帝王,如太宗、圣宗、兴宗、道宗等均驻跸过南京城。为了向皇宫进贡时令果品,朝廷在南京辟建内果园。史载:“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驻跸南京,幸内果园宴,京民聚现。”在“内果园,植种较多的有枣、栗、桃、杏、梨等,还有西瓜。”(见《北京通史》第三卷)这说明在辽太平年间(1021年至1031年),今天的北京地区已经开始栽培西瓜了,但种植数量较少,仅仅是皇家果园中的珍品。
另传,道宗耶律洪基在位46年,曾多次在南京城久居。尤其是夏季,西瓜是他最青睐的果品。为此在南京城丹凤门外三里许(今菜户营南侧)辟御果园,“植夏(西)瓜,(农历)三月植苗,七月采之,形如蒲圆,色极青翠,味甘多汁,以为膳用。”卖晌据传道宗曾在皇城的元和殿内设“西瓜宴”,大宴群臣,并请文人雅士助兴,以西瓜为题吟诗作赋,“凡佳作者赐御(西)瓜十枚”。
据《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载:1979年8月17日,京西门头沟斋堂乡西斋堂村东发现一座辽代古墓。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其中的《侍女图》上有两个侍女,双手托盘,盘内盛有石榴、桃、西瓜等时鲜瓜果,正准备呈给主人。尽管年代久远,但壁画上硕大的西瓜仍格外新鲜。经考证,此墓系辽晚期贵族墓葬,约为1050年至1125年间,也就是说至少在900年前,北京地区已有西瓜种植了。
明代西瓜为皇宫贡品
《明史》记顷镇载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
到了明代,西瓜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已不断扩大,其中主要产地集中在京城的南部和西南部,尤以今天大兴一带最为著名。
有史料记载:大兴、宛平两县所产西瓜作为皇宫内廷贡瓜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另说元代)。按明代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明史》五十卷),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传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庙社、郊祀、宫殿落成,“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北京“太庙每月荐新各品物,除大兴县分办一半外,本县该办:……六月份,共该银三两。西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根据明《宛署杂记》第十四卷的这段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庞各庄西瓜即被选为皇宫太庙荐新供品,所以人们把庞各庄西瓜叫做“贡瓜”。
北京的西瓜因何多产于大兴呢?这主要与土质适合种植西瓜有关。大兴地处永定河流域,多为沙土地,水源充沛。其瓜因墨绿色并有隆起的脉络而有“黑绷筋”之名,其皮薄、籽红、黄沙瓤,吃起来脆沙甜,数百年来为人们所青睐。
据传,嘉靖皇帝非常爱吃大兴的西瓜,为此令人专门给他开辟了一个小瓜园。因为他生性多疑,总怕有人害死他,所以每当西瓜花落定果后,就派亲信太监在瓜园里看守,直到采摘后亲自送到宫里供他食用,而其它瓜园所进奉的“贡瓜”他一概不吃,以防有人下毒,而是将“贡瓜”赏赐给众臣,以表皇恩。
清代南苑辟有瓜园
乾隆撰联“雀配粗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
远在明代,南海子(即南苑)中除繁育鸟兽、栽种林木外,还大量种植菜蔬瓜果。到了清代,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有增无减。从康熙年间开始,苑囿中就辟有瓜园两处,其中西瓜的种植面积最大。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在南苑驻跸时,多次到瓜园里巡视。20多年前还尚存一处瓜园遗迹,位于当时的大兴县红星区太和庄乡屈庄。据传,清康熙年间,曾在此地辟建瓜果园,有一满族屈姓苑户在此世代种植西瓜,供内廷享用。这里产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著称,颇受后宫娘娘们的青睐。后经几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称“屈庄”。
有一年七月初,乾隆皇帝驻跸团河行宫,此时西瓜已上市。一天他与大学士纪晓岚走出行宫,微服私访。君臣二人走了一程,来到一个瓜店前。卖瓜的人一看这二人的打扮和气质,像是个买卖人,便将他们让进店里,随手切了一个西瓜,让二人品尝。当二人吃完后发现都没带银子。乾隆言道:“这瓜不能白吃,送您一副对联如何?”掌柜的并不介意,便取出纸墨。乾隆皇帝提笔写道:“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掌柜的一见,这字写得凝厚稳健,俊逸潇洒,神韵十足,越看越喜欢,随即请人制成匾额悬挂于瓜店门楣之上。此联一挂,便吸引许多路人驻足观赏。这副对联写出瓜店里的西瓜鲜活水灵,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瓜之人络绎不绝。
慈禧太后对西瓜情有独钟
“西瓜盅”是其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
清朝帝王多视大兴西瓜为消暑之佳品,慈禧太后更是青睐有加。据说当年庞各庄有一个专为慈禧种植西瓜的园子,由老瓜把式“奉旨种植”。每年的六月西瓜一下地儿,就隔三差五地往宫里送一回。每次都是瓜农赶着马车,太监押车。车上插着一面黄龙旗,一块绣着龙的大苫布把一车的西瓜盖得严严实实。过去皇宫每至夏天,特别是入伏前后,都要从冰窖里取出冰块,拿到皇宫里用于防暑降温。西瓜送进宫里后被暂存在一个四面封闭的殿堂里,里面放置许多冰块,以达到降温的作用。老佛爷想吃西瓜了,就到此提取。为什么要送这么多的'西瓜呢?原来这老佛爷吃西瓜忒苛刻,她吃西瓜时只吃瓜瓤中心的那么一点点儿,也就是又沙又甜的那一部分,除此之外,一概不吃,所以供她享用的西瓜一天就要数十个。
“西瓜盅”是慈禧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最早叫“一卵双凤”,又称“西瓜双凤”、“瓤西瓜”。其做法是把西瓜瓤儿挖出,然后把切好的火腿、鸡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仁、杏仁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水用文火炖一个至一个半时辰。其味清醇鲜美,沁人心脾,尤其是果味浓香,能解油腻,系夏令御膳佳品。据说这制作“西瓜盅”的西瓜,非庞各庄产的西瓜莫属。
老北京人吃西瓜有讲究
先上市的称“水瓜”“水蔓瓜” 后上市的叫“寒瓜”
悠久的西瓜种植历史,使北京人对西瓜情有独钟。每年六月西瓜一上市,城门脸儿、树荫儿下、胡同口儿,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上了,那叫卖声抑扬顿挫,自成风韵。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云:“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旧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水蔓瓜”,后上市的为“寒瓜”。西瓜水头最大,又能利水祛暑,在夏季食来,最能令人胸襟一爽。
老北京人口儿高,吃西瓜也有讲究。一是要精挑细选。早年间讲究吃“黑鬼子”,就是黑皮黄沙瓤的,甜味适口,为瓜中上品。此外还有“大三白”,皮瓤籽皆白色,以及“绿三白”等。最好吃的是庞各庄的“贡瓜”,被称为西瓜中的佳品,味美沙瓤。此外也有外来的,如保定的“花皮瓜”、“锦皮瓜”,山东德州的“枕头皮”等。挑西瓜讲究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这样就不容易买到生瓜和娄瓜了。二是吃冰(水)镇西瓜。也就是西瓜买到家里后,并不急于吃。有钱的人家多是到冰窖买些碎冰,放进特制的木箱,然后将西瓜置于碎冰之上,待西瓜通体清凉之后再吃。而一般的人家则多用“井拔凉”镇西瓜,俗称“凉水镇西瓜”。也就是到胡同里的井窝子(井水)打水,那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带着阵阵寒气儿,倒入盆中后把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四小时,其间还要再换一两次水,直到把西瓜泡得清凉,再捞出来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先切下瓜顶上一片,擦擦刀,再把西瓜切开分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你一牙儿,我一牙儿,吃得畅快淋漓。
㈣ 叶子楣演过哪些电影
据说是“卿本佳人”
叶子媚(原名叶苏群),1966年7月1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影视女演员。
卿本佳人中,叶玉卿饰演的雯雯,从舞女出道,到卷入乔治设下的陷阱,再到对林嘉星萌生爱意,沉浸其中,最后以灰姑娘变身白天鹅的苦情戏码作为收场结局。这个套路在上世纪也是颇为流行的辩枝肢桥段之一,富家子爱上穷姑娘的翻版情节。
1985年,成为亚洲电视台的特搭和约演员,从而进入演艺圈携世。1987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奸人本色》。1988年,与亚洲电视的合约到期后,叶子楣加入嘉禾电影公司。1991年,叶子媚主演的情色古装片《玉蒲团之偷情宝鉴》上映。1992年,主演了朱延平执导的剧情片《五湖四海》;同年,她与骨科医生吕锡照交往。1994年,主演动作电影《地下裁决》后退出影坛。
㈤ 叶子媚会不会复出
对于叶子楣的复出呢,我还是期待的。
不过依旧很担心她的复出会破坏大家对她的美好回忆。
毕竟在那个青春的岁月里,叶子楣还是我们最鲜活的记忆。
㈥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陵碧。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东北三省)
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 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猛闭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尺知举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香袋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五毒图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一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㈦ 求一部香港老电影鬼片 两个小偷在冰箱里翻,西瓜 一堆瓜之后说了一个毛瓜 结果是人头 还有个小公主 将军
漫画奇侠
目录
基本信息
演职员表
剧情简介
制作发行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片名】:《漫画奇侠》
【类型】:动作/神怪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国语/粤语
【片长】:86分钟
【上映时间】:1990年6月28日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导演】:文隽
【监制】:陈欣健
【第一稿编剧】:林超荣
【编剧】:文隽?陈欣健
【制片】:李锦文?张少萍
【统筹】:黄秀娴
【武术指导】:潘健君?江道海
【美术指导】:符致仲
【造型设计】:马荣成
【摄影】:马官华
【音乐】:黄耀光
【剪辑】:马仲尧
(台湾外景组:)
【统筹】:吴梦麟
【摄影】:张惠恭
【服装】:潘美丽
【主演】:
吴大维?饰?王将
王祖贤?饰?朱可儿
楼南光?饰?朱大力
大?象?饰?血魔
陈卓欣?饰?小公主
【联合出演】:倪匡?张坚庭?叶子楣?卢敏仪?雷宇扬?杨以和?文隽
编辑本段
剧情简介
朱大力与朱可儿在一次野外烧烤中,巧遇清朝武士王将。身受重创和失去记忆,于是救了他回家,后来得知王将身世,便决定帮助他寻回小公主。而小公主同时也被硬天师救回工场中,朱大力认为王将是大陆偷渡客,收藏大批黄金,更加努力四处寻找。误打误撞间,王将及小公主终能在电视台里从缝,但因为二人是二百年前的人,血液不新鲜,唯一的方法是寻回千年珍珠及宝剑才能救回二人。众人遂出发,回到支洞处,却碰上一路追杀小公主的血魔,正邪交锋,展开连场惊天动地的生死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