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云为何力荐《绿皮书》这部电影
在现如今电影市场纷繁换乱的局面下,拍出这样有社会责任的影片并配以“绿皮书”这样的电影名,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样被电影中所传递的温暖所感染。每年中国的电影出产率很高,商业片泛滥,又有多少人为了呼吁,为了理性,为了让人们快速的思维放慢下来,静静考虑我们还是个人而努力着呢。抛开马云这个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名字。单纯的看待电影本身,我们找到些心里的那些温暖,怀揣的,努力着去实现,这就够了。我想这就是“绿皮书”带给我的意义。绿皮书爆冷胜出一举获得第91届奥斯卡奖,可是饱受争议啊。这部电影目前还没有在中国上映,但是在美首映的时候获得了94%的烂番茄观众好评度。
这部电影在国内还没有上映,但是在去年11月已经在美国上映,讲述的是白人司机为黑人钢琴家驾车前往南方巡演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争吵和笑料,最终放下偏见收获了友谊。剧情有点像《触不可及》不同之处在于这次黑人是雇主白人成了服务者,对于美国这个种族和肤色歧视的国家可是一次勇敢的挑战和尝试。这部电影虽然是简单的公路电影,但是不少观众反应看后是笑中带泪,在大笑之后,心里会泛起一股暖意,好的作品最能触动人的心灵,相信绿皮书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很高兴今天在网络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⑵ 万达电影引入阿里和腾讯投资!是好在哪里
根据此前王健林与孙宏斌的互动频率,外界一直猜测:“在万达电影重组过程中,标的资产中或将有乐视的一席之位。”
然而最终“牵手”的却是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据《中国企业家》了解,这次合作实际上也是由万达集团牵头。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家合作方,文投控股也是A股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是北京市国有企业,此前已投资过耀莱影城、怀柔影视基地、环球影城等项目。
如果说万达电影在这次合作中能获得的是资金和其他资源支持,那对阿里来说,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就是万达院线。
在这之前,万达院线作为在线售票网站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模糊中立的地带。
而与万达合作之后,对于阿里影业旗下的票务平台淘票票,意味着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快发展速度。
阿里影业日前发布公告,鉴于旗下业务淘票票的市场竞争态势,计划近期投入必要资源,加速拓展并进一步巩固淘票票的市场领先地位。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樊路远更明确指出:“2018年是淘票票的全力进攻期,成为行业第一是淘票票的进攻方向,淘票票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电影行业最大的在线票务平台。”
不久前在万达年会上,王健林也曾表示,国内的万达电影一半开在非万达物业,单屏收入是国内平均水平1.9倍,线上收入近9成,会员收入9成。
同时,万达电影财务数字也显示,在2017年其营业收入为132亿元,会员数量突破1亿,拥有直营影院516家,4571块银幕,占全国电影票房市场的14%份额。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以万达院线为后盾,阿里在竞争中就能处于先手,可能获得的好处之一就是淘票票在票务上的优先权。”
当然,除了在线票务,阿里在电影发行、影片投资、衍生品开发等方面都将有很大想象空间。阿里方面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也表示:“和万达电影合作的过程中,它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院,而是以电影院为载体的生活服务入口。”
此外,在影院排片方面,阿里势必也将获益。早前,冯小刚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就因为在万达排片只有10.9%,引发过华谊方面的不满。但这次阿里和万达合作之后,将来若有阿里参与的电影排片时,可能会拥有更多话语权。
唱过摇滚撒过泪,王健林每年在万达年会上的表现总能传递出许多信号,比如今年他就表示影视产业要继续保持高增长,补上内容短板。这就要看不久的将来,万达电影能否挑起大梁,成为万达的新支柱企业?
⑶ 华谊兄弟有难,阿里影业7亿相助是情义相挺,还是另有所图
前段时间,华谊兄弟发了这样一个公告:阿里影业拟向华谊兄弟提供7亿元借款,借款期限为五年。
公告称,华谊兄弟将与阿里影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公司主控影视项目、艺人发展、衍生品开发、营销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并且华谊集团保证,在协议生效后的5年内,华谊集团至少完成主控并上映10部院线电影的产能。
讲真,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是有点不相信的,华谊兄弟向阿里借款7亿元?华谊什么时候沦落到"借钱"的地步了?
不过后来仔细想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曾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落寞。
2018年对于华谊兄弟来说,绝对是"不平静"的一年,各种负面消息缠身。
去年,崔永元一番"猛操作",不仅让范冰冰人设崩塌,也把华谊兄弟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华谊兄弟此前曾表示:所有合同均合法合规,并依法及时缴纳了相关税款。
可范冰冰的"打脸"就在眼前,实在让公众很难信服。
当然,华谊如今的境况可不是崔永元一人的"功劳",华谊的危机,其实早就开始了,崔永元顶多算是推波助澜。
华谊陷入危机最早可以追溯到"王京花出走"。
2005年,在与华谊五年合约期满后,王京花带着几十个艺人一起从华谊跳槽到橙天,这其中还包括陈道明、刘嘉玲、梁家辉、夏雨等大牌艺人。
媒体们都惊呼:华谊被掏空了!
不过当时华谊倒是很刚,王中军还放出狠话:"换成是我走了还差不多,华谊缺了谁都可以!"
不过这还只是开始,从2010年开始,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明星也相继出走。
2011年,连"当家艺人"葛优也走了。这一来二去的,虽不至于"挖空"华谊,但要说一点没影响,我是不信的!
如果说大批艺人出走只是小痛小痒,那么冯小刚的"衰败"就是大动筋骨了。
作为国内第一个累计票房过十亿的导演,冯小刚对华谊来说,绝对是"摇钱树"的存在,王中磊那句"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真不是玩笑话。
要知道早年间,华谊连续投资了冯小刚12部电影,每一部都是赚钱的。
不过这个好运气并没有延续下去,2012年,冯小刚《1942》上映,可票房却远远不及预期,两个交易日华谊市值就蒸发了13个亿。
这也是第一次,冯小刚的名号失灵。
而这次失利,华谊兄弟也开始意识到:只依赖某个"导演或明星"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们开始另辟蹊径。
2013年,王中军提出了"去电影单一化"的目标,开始发展互联网、实景 娱乐 等周边业务,想借此摆脱对电影行业的依赖。
可最后的结果是:周边业务没做起来,主营的电影业务倒是走下坡路了。
2014年到2015年,华谊电影业务遭遇滑铁卢,出品的好几部电影接连遇冷,除了2015年的《寻龙诀》还行,其他都没什么火花。
两年尝试以失败告终,华谊兄弟只好临时刹车,接着把目光放到了明星的流量上。
2015年,华谊兄弟先后"高价"收购了浙江东阳浩瀚影视 娱乐 有限公司和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
其中,东阳浩瀚的股东包括艺人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明星,东阳美拉的股东则是老搭档冯小刚。
这意图很明显了,收购公司只是表面,最主要是跟明星们的利益捆绑,而这确实也有些效果。
随着明星们的"努力",华谊的情况开始好转。
2017年,华谊全年营收达38.71亿元,同比增长10.49%,票房方面凭借《摔跤吧!爸爸》、《芳华》、《前任3》也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讲真,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华谊要想恢复曾经的"辉煌"还是有机会的,可谁知半路杀出了崔永元这个"剑客"。
2018年,崔永元曝光了"阴阳合同"内幕,紧接着华谊股价持续下跌,刚刚好转的业绩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电影方面也没有好的作品,2018年下半主控的电影中,不是亏本,就是游走在亏本边缘。
最后也就演变成了"2018年亏损近10亿"的惨状。
很多人猜测,这次华谊兄弟怕是要凉了,可事实证明,虽然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但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凉是必须的,但还不至于彻底凉凉。
今年1月8日,华谊发布了9条关于申请银行授信公告,授信金额累计达到25亿元。如今,阿里影业也"伸出援手",借款7亿帮华谊解了"燃眉之急"。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电影行业,为什么阿里影业会出手帮华谊呢?
华谊兄弟有难,阿里影业来相助。
对于阿里借款给华谊的举动,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可后来一查发现:阿里和华谊早就分不开了。
据悉,早在2004年以前,在马云与张纪中合作推广雅虎搜索时,就已经跟"华谊兄弟"王中军王中磊有所接触了。
2006年6月,马云正式入股华谊兄弟,所占股份还不少,哪怕是后来马云成立阿里影业,股份有所削减,但双方还是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当然,阿里影业之所以借款给华谊兄弟,可不光是为了"友谊"—— 与其说,阿里帮了华谊兄弟,倒不如说阿里是在帮自己。
这些年来,华谊兄弟并不是阿里唯一参股的,博纳影业、光线传媒、万达集团、大地影院等行业巨头,阿里都有入股。
再者,阿里影业还表示,这次与华谊的合作,其实是为自己的"锦橙合制计划"助力。
这个计划是阿里影业2018年11月提出的,大概内容就是:阿里影业将以主投、主控或主宣发身份,和一流制作团队合作,扶持青年导演、编剧等, 在国内四大电影档期,5年内上映20部电影。
之前凭借"啥是佩奇"刷屏的《小猪佩奇过大年》就是"锦橙计划"的产物。
有人猜测,这或许是阿里影业在填补在电影内容上的空缺。
虽然阿里影业在历经连续亏损后,情势有所好转,接连押中《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飞驰人生》、《流量地球》等爆款电影。
但大多以投资、联合出品方的身份,代表性的主控项目几乎没有。
不难看出,阿里是在下一盘"大棋"。
但任谁也没想到,在这盘大棋里,曾经的电影巨头华谊兄弟,居然成了棋子一般的存在,也是不胜唏嘘!
不过,这也很难说,毕竟 娱乐 这个行业一向变化莫测,说不准什么时候,华谊就突然走出了低谷期。
不到最后一步,谁是谁的棋子还不一定!
END
【今日话题】
#你觉得华谊兄弟能度过"寒冬期"吗?#
⑷ 阿里影业投资靠谱吗
不靠谱,网上的影视投资都是骗人的,没有一个是真的。如果回报率这么高,这么多的大明星,大导演怎么不投资呀!这么天大的好事还能轮到你吗!
⑸ 阿里影业未来一两年会有那些电影
日前(10月29日),为期6天的第二十届全国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在横店开幕。全国51条院线、超50家影投公司及各发行方、制片方代表等齐聚横店。阿里影业一口气推出了《赤狐书生》《拆弹专家2》《刺杀小说家》《外太空的莫扎特》等一系列优质影片。
这些影片涵盖了未来电影市场不同阶段的内容供给。在即将到来的贺岁档中,由陈立农、李现主演的《赤狐书生》和由刘德华监制并主演的《拆弹专家2》两部商业力作将首先推向市场;2021年春节档中,国漫《哪吒重生》、路阳执导的奇幻悬疑片《刺杀小说家》两部阿里影业主出品影片,将以破次元的崭新题材面貌亮相;而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唐人街探案3》,更是以目前全网600万观众的想看人数在明年春节档影片中遥遥领先。
未来一年中,开心麻花影业作品《超能一家人》和陈思诚全新科幻系列的首作《外太空的莫扎特》,都将在喜剧领域进行了更多工业化制作的尝试,阿里影业会 深度参与其中;另外,刚获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第一炉香》、阿里影业“薪火计划”的青年导演作品《野马分鬃》,也将为市场提供两部优质的文艺类作品。
⑹ 电影绿皮书盈利模式
电影绿皮书盈利模式:《绿皮书》便是由阿里影业和美国参与者影片公司,以及美国梦工场影片公司联合出品的作品。不过据多方核实,此次阿里影业投资《绿皮书》的份额并不高,与能获得《毒液》1/3的全球权益的腾讯影业相比,阿里影业从《绿皮书》身上的获益比例可谓微乎其微。
⑺ “啥是佩奇”疯狂刷屏,阿里大文娱在2019年要翻身啦
现在的电影宣发,如果不搞出一个现象级的刷屏视频,可能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了。
前有《地球最后的夜晚》靠着抖音爆款,硬生生把一个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卖出了2亿多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后有一个儿童电影的宣发广告5分40秒的贺岁短片《啥是佩奇》,出其不意的成为2019年第一个朋友圈“爆款”。虽然看完之后发现其实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宣传片,同时也是中国移动的植入广告片,然而大家还是默默地点开了转发,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决定去买电影票。
冷静一点!看看人家官方发布的剧情介绍,这真的就只是个儿童电影啊!
随着这则广告视频的爆红,该则短片、同时也是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导演张大鹏也成功成为了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张大鹏虽然在电影界是不折不扣的新人,但在广告界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下面这些广告片都是由他执导的,其中包括曾经引起热议华为mate20土拨鼠版广告。
当然,在这个流量爆炸的时代,只凭借优质内容也未必就能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啥是佩奇》疯狂刷屏的背后,少不了阿里系营销合作的推波助澜。根据腾讯一线报道,17日17时左右,几乎在微博官微投放的同时,发行方淘票票也通过微信端相关KOL人群的朋友圈及社群进行投放发布。当晚微博端引发传播爆点之后,微信朋友圈开始大面积出现相关视频。
根据天眼查信息,淘票票是阿里大文娱旗下产业,2017年,阿里影业收购了淘票票9.12%的股份。
而从目前《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各种官方渠道信息来看,这部电影基本上已经和阿里大文娱“锁定”了,阿里影业及小猪佩奇中国区版权代理E.One为正片的出品方,优酷为首席营销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份,阿里巴巴才宣布与小猪佩奇发行方 eOne(Entertainment One Ltd. )达成合作,拿到小猪佩奇某些元素的衍生品开发和营销授权,到今年年初就已经能拿出一部长片电影,这个工作效率,天眼妹表示佩服!
天眼妹注意到,今年国内上映的贺岁档电影,与阿里绑定的还不止《小猪佩奇过大年》一部。在目前开启预售的9部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中,阿里影业出品足足占了6席,其中包含韩寒作品《飞驰人生》、周星驰IP《新喜剧之王》以及吴京出演的《流浪地球》等票房冠军热门备选。
表现这么积极,这还是过去连年亏损一直“拖后腿”的阿里影业吗?众所周知,近年来阿里在文化 娱乐 投入巨大,为此全面整合优酷土豆、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 体育 、UC、阿里 游戏 、阿里文学与数字 娱乐 事业部等业务,成立阿里巴巴文化 娱乐 集团(简称阿里大文娱)。
但阿里大文娱的业绩却一直不温不火,各个领域似乎都无法成为业界第一。内部的人事结构更是一直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高管更换频繁,核心骨干频频出走。去年年底,阿里大文娱掌门级别高管,分管视频平台和音乐业务的杨伟东还因为涉嫌经济问题被警方调查。
有人分析,阿里大文娱之所以背靠阿里巴巴这个大金主却依然无法做大,主要原因就是阿里大文娱实际上是一个依靠在较短时间内不断并购而形成的松散集团,,但被并入阿里之后,又过于强调整个文化 娱乐 集团的一体化协同,换一个大老板整个集团的战略就会大范围变动,最终导致各个子业务都失去了专业化发展的能力。
这里以阿里影业为例,阿里影业成立四年多时间来换了3届管理层,三任董事长、CEO。4年三套发展战略,连主营业务都举棋不定。张强执掌阿里影业时期,阿里影业在电影业务上奉行“IP+明星+流量”流水线爆款模式,2年却只倒腾出一部电影。可惜观众早已对粉丝电影审美疲劳,阿里耗费2亿的《摆渡人》最终成为了“年度烂片”,晚节不保的不只是梁朝伟和王家卫,还有阿里影业高达9.59亿元的巨额亏损。
而俞永福担任CEO期间,却不断对外表示,阿里影业不要做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公司,而是将成为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司,力主阿里影业和淘票票退出上游电影内容投资制作环节,专心扶植淘票票做强票务业务和电影宣发业务。
这一“去内容化战略”并没有持续多久,等到18年樊路远接任阿里影业CEO时,并未充分执行俞永福提出的“新基础设施战略”,而是继续在之前上游内容业务和下游宣发业务之间左右摇摆。2019年年初,阿里影业宣布战略投资韩寒的亭东影业,似乎是有继续在内容领域发力的意图。
“啥是佩奇”的爆火,会是阿里大文娱2019咸鱼翻身的第一枪吗?
⑻ 复制阿里影业的成功路径,大文娱可以吗
文 │ 辉
“咱们做电影,怎么也得拿个奥斯卡吧?几年之内实现一下。”2017年8月,赴阿里影业上任的第一天,樊路远对阿里影业总裁张蔚说。
好消息传来,樊路远更新了朋友圈状态:和阿里影业合作的电影,运气都特别好!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提醒了众人,曾经因为主投电影遭遇口碑滑铁卢的阿里影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俨然成为了爆款推手。
如果说2017年12月参投《芳华》是个偶然,那么《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无双》等贯穿2018年全年的爆款电影,再到2019年开年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拿下奥斯卡的《绿皮书》,阿里影业近两年押宝的命中率之高,绝非谦虚的“运气好”能简单概括。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坦言,经过近两年的 探索 ,阿里影业隐约抓到了一些规律。
2014年,阿里影业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控股的首家影视公司。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阿里影业,外界对其进入文娱产业后的期待和质疑都居高不下。早期对于做内容的狭义认知,让阿里影业的摸索并不顺利,质疑在《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后一度到达巅峰。
转折发生在2017年年中,以淘票票为核心产品,阿里影业开始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主张“化相对优势为绝对优势”的樊路远空降阿里影业,担任阿里影业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捷在对媒体的回忆中称,樊路远在内容专业上姿态极低,但在提升公司效率和推行战略上态度又极其坚定、坚决。
“有钱”还不够
化相对优势为绝对优势。此前在接受《 财经 天下》采访时,樊路远曾如此强调。而阿里影业早期对于内容的定义及公司战略的制定,更多是在用资金、资源这类并不占绝对优势的筹码去和行业内拥有多年经验积累的公司竞争。
“一个真正的好电影,有钱不见得就能投。因为真的好电影不缺钱。”李捷一句话概括了阿里影业早期面临的困境,投入的资金和决心都不缺,但电影行业对于一家半路出家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那么强的宽容度。“所以你只有钱的时候,人家是不让你投的。”
另一方面,李捷也承认,对于电影这样一个观众买单的toC高风险产业,在尚未建立起强大的用户触达和数据能力之前,阿里影业对内容的判断也并不稳定。创下中国影史纪录的《战狼2》对于整个阿里影业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战狼2》的互联网发行方,2017年暑期档,受益于电影票房的拉动,淘票票在在线票务市场占有率飞升至30.94%,位居行业第一。同年,阿里影业推出淘票票专业版APP,并开发出影院数字化经营管理开放平台 “凤凰云智”,两款产品分别从宣发侧和影院端推动着国内影视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2018年年初,在一个以组为单位的内部共创会上,李捷带领小组成员提出了以电影宣发透明化为出发点的平台设想,并给这一平台起名为“灯塔”。“我们上台讲完,老樊马上拍板让我们马上成立团队开始干。”李捷称,共创会结束的第二天,李捷就组建了灯塔最早期的团队,在阿里影业办公室附近的亮马河饭店闭门共创。”
2018年4月,一站式宣发平台“灯塔”正式上线。可视化数据驱动,规模化资源投放,可量化的宣发效果,灯塔让充满猫腻的电影宣发第一次透明化的展现在行业面前。至此,以淘票票、凤凰云智、灯塔为核心平台的阿里影业“水电煤”雏形显现。
“如果一家公司不把自己核心的高地业务做起来,什么都做肯定不行。”李捷表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的是阿里巴巴核心的用户及数据优势,这也是阿里影业此后参投爆款电影命中率不断攀升的基础。
包揽四大档期票房冠军靠运气?
拿下《战狼2》的互联网发行,让阿里影业建设基础设施的战略在短时间内有了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也催生出了阿里影业投资内容的特殊打法。
樊路远赴阿里影业上任后出席的第一场公开活动,就是和《战狼2》出品方北京文化的战略合作发布会。这极大地刺激、也极大地鼓舞了樊路远,刺激在于《战狼2》横扫暑期档取得的成绩让他看到了头部优质电影的影响力,鼓舞在于他意识到电影行业实质上是一个C端业务,观众用电影票投票,商业模式直接且 健康 。
发布会结束后,樊路远召集管理层在顺义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三板斧”会议。李捷回忆,樊路远在会上明确了一点:必须做内容。但同时,他也重新定义了做内容的方式。“这个作跟以前的做不是一个方式,以前的做是要自己拍。但老樊说的作,是跟一流的公司合作,是合作的作。”李捷解释,此后阿里影业投资头部电影多以联合出品的方式出现。
那么阿里影业参投电影的依据是什么?樊路远以“运气好”简单带过。但在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影片中,《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排名前四的电影中均有阿里影业的参与,阿里影业旗下专注于IP衍生开发业务的阿里鱼更拿下了《捉妖记2》的衍生品开发合作。
2018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票房前十中阿里影业参与的电影总票房超过140亿元。而2018年全年中国电影的产量为1082部,上映电影504部。在504部上映电影中,选中五部跻身票房前十的电影,如果说这是运气未免过于牵强。
“其实我们隐隐感觉到,在高命中率背后,我们感觉还是抓到了一些规律。”李捷坦言,“包括我们比较早有感觉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会火,所以才会去投《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虽然他并未展开规律背后的细则,但分析阿里影业投中的这些电影,都有一些突出的共同点。其一,阿里影业参投的电影集中在华谊兄弟、博纳、北京文化等几家近年来在电影市场上有突出表现的头部电影公司;其二,这些电影多集中在春节档、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几大重要档期;其三,这些电影多出自青年或新锐导演之手……
看起来很简单的几条规律,但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平台积累的大量数据,参投影片就会陷入李捷所说的阿里影业在早期面临的问题:参投头部电影的筹码缺失,以及判断内容的能力缺失。
阿里味的内容人
“我们不必去跟优秀的电影创作公司拼创意和创作,”对于电影公司是否一定要自己拍内容,李捷如是说。“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用户规模,资源和数据,让电影更好看、卖更多钱、让电影人才更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跟导演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看过剧本,但我仅以观众的视角去看。”李捷说,“导演肯定具有内容专业度,他们需要的是更广泛的用户视角和数据支持决策。”大数据、用户分析,阿里影业是绝对专业的。
对于专业的内容人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擅长的互联网技术赋能产业也保有绝对的自信心和专业度。这是李捷从樊路远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的优点。“老樊特别愿意见客户,基本一周有一大半时间见客户,而且完全是学习的态度,见面第一句就是‘我不懂内容,今天我是来学习的’。”在内容人面前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这是“老阿里”樊路远身上多年自带的“小二”精神。
这种低姿态的“小二”心态,樊路远也植入到了优酷。3月底,樊路远在北京召开了优酷剧集头部客户闭门沟通会,邀请了侯鸿亮、钟君艳、五百、曹华益、白一骢、于正、黄澜等40余家行业头部制作公司高层参会。
会上,樊路远一再强调,让阿里大文娱团队以“店小二”的新姿态展现在合作伙伴面前,具体到优酷日常工作中,包括剧本评估反馈不能超过一周,合同审核、付款审批要求做到“日清”……等等,尽最大可能提升沟通和服务效率。
在李捷看来,樊路远正在把阿里影业的经验移用到优酷的管理中。外界争议频频的打卡制度,也是樊路远在阿里影业做出的第一个决策。“你要做出伟大的作品,首先你得比别人活得好。天天谈情怀,公司都快倒闭了还说不受欢迎打卡限制,员工想来就来?这是个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历过阿里影业施行打卡制度的过渡期,李捷对相关举措为员工工作状态和效率带来的提升深有感触。
2018年之前,李捷对自己的评价是“偏职业”,但经过一年多“把自己打碎重建的过程”,樊路远给李捷的评价是“阿里味很浓”。 而樊路远执掌优酷及大文娱的近半年时间,大文娱也面临着打碎重建。
以阿里影业和优酷两大核心内容平台打通为例,阿里影业和优酷电影的业务及团队不再作为单独的业务模块存在,而是以一个完整的品牌“淘票票×优酷电影”呈现。“可能一两年之后,阿里影业和优酷电影会更加弱化,你听到的就是阿里大文娱这样一个完整的用户平台。”李捷表示。
电影业务的打通只是个开端,宣发、技术、内容,大文娱面临全面打通,樊路远正在一寸一寸敲碎大文娱内部各个业务之间竖起的高墙。
樊路远仍然不喜欢在媒体面前高谈阔论战略,在接手大文娱后唯一一次接受专访中,他表示“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人、组织,还有文化”,在他看来,人、组织、文化的问题搞清楚了,战略就有了。
“老樊常说,阿里巴巴四个字太贵了,我们如果把电影做好了,对阿里巴巴这四个字的价值非常大。”李捷表示。而樊路远正在做的,就是让阿里大文娱的业务为阿里巴巴的品牌价值添砖加瓦。
⑼ 电影《真实》幕后制作是
电影《真实》幕后制作
一、项目筹备
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于2015年10月3日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期间签订了《Real》的投资协议,获得了此电影的全球收益分配权及在中国的发行权。《Real》成为阿里影业继《谍中谍5》之后的第二个海外电影投资项目。
电影《Real》于6月30日在韩国仁川的永宗岛完成最后一场戏的拍摄,成功杀青。该片于2016年1月3日在首尔汉南洞开机,分别在首尔、釜山、仁川、永宗岛等完成拍摄,跨越韩国全境。全剧111场戏中,金秀贤的戏达101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