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这部拍了18年的电影,告诉你怎样才算是灵魂伴侣
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经典爱情电影,跌宕起伏的剧情,惊险刺激的场面,奇幻逼真的特效,都跟这部电影不!沾!边!
每隔9年拍一部,拍了三部,主演18年没换过。找个清闲的午后,最好一口气看完三部,看着男主从阳光小鲜肉变成中年老大叔,女主从清纯少女变成唠叨的主妇。岁月是把杀猪刀,也是技艺最高超的化妆师。
半天看尽半生的爱情,若能了然于心,倒是十分值得的。
在中国,据我所知,大概只有一部剧可以与之比肩。那就是有中国《权力的游戏》、东北《纸牌屋》、辽东半岛《琅琊榜》之称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
2006年至2017年拍完九部,主演也未曾换过。希望他们活到老拍到老,未来肯定能成为东北最经典的爱情片儿。
好了,瞎胡扯的毛病得改改了,言归正传。
~~~~~~~~~~~~~~~~~~~~~扯淡唠嗑与一本正经分界线~~~~~~~~~~~~~~~~~~~~~~
今天要说的是经典的话痨爱情电影三部曲,豆瓣评分8.7.
电影剧情很简单,几乎都是男女主的日常聊天,接近爱情本质,更接近生活本质。
大多数人的生活很平凡,不会有《泰坦尼克号》的催人泪下,《廊桥遗梦》里的抱憾终生,你当然更不希望与爱人有《人鬼情未了》那样的生死离别。
电影终归是电影,生活终究是琐碎。
但电影毕竟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话痨电影看似日常的聊天里,
朋友推荐的是第二部,各大网站网友们的评论也都是倾向于第二部,男女主角在巴黎一天一夜后,约定,在阐述爱这件事上,第三部赢了。
人都会把大部分关注力用在当下,20岁时不懂爱情,30岁不懂婚姻,40岁不懂生活,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喜欢靠近自己年龄的那一部,因为能够感同身受,在演员们的聊天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逃避,或许是后知后觉
第一部虽然浪漫,聊天内容涉及到两性,生死,宗教,教育,诗歌、宿命等丰富的领域,但与第二部相比,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三十岁的三观增添了几分淡然,对真爱仍然憧憬。人们无法抑制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人生中的错过和遗憾都已经够多了,。第一部的结尾是分别,而第二部的结尾是团圆。
在看第三部时,有评论说,不喜欢第三部是因为女主已经老态尽显,电影后半段还是不愉快的争吵。
吵架时,中年杰西说妻子很美,并且在妻子喋喋不休时还能保持风度的赞美她,说I love you。塞林娜也问过杰西,如果是现在样子,在火车上相遇,杰西还会来搭讪吗?
因为在他心中,他们是灵魂伴侣,精神上的契合远超过了外貌。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与其说他们是一见钟情,不及一聊钟情来得恰当,若妻子只是个绣花枕头,恐怕不会令杰西18年还对她深爱如初
既然是灵魂伴侣,容颜的衰老根本不是问题。女人若只有姿色而没有内涵,待到人老珠黄时,大概连自己都会厌恶镜中的自己了。
喜欢看鲜肉美女电影的人,可以直接去看维密大秀,那里有全世界最美好的脸蛋和肉体,且常换常新。选择看一部“灵魂”电影,就拿电影的内涵说事儿。
至于不愉快的争吵,是非常精彩的一段。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蛮不讲理,堪称吵架典范!两个人各自代表了现在大部分已婚男女的立场,各有各的道理。孩子、陪伴、工作、朋友、旅行等等这些,都会随着为人父母而有所改变,不要等到40岁才幡然醒悟,原来无论多浪漫的邂逅和刻骨铭心,终归于朝夕相处的平淡。
在三部电影中,难得出现争吵,也道出爱的真谛:爱,不是你有多好才在一起,而是明知道你有各种小毛病和缺点,还是不离不弃。
赛琳娜三次摔门而去,再转身回来,是因为爱,但最后一次他对杰西说,我想我不爱你了,就再也没回来。而杰西还像九年前重逢时那样,在赛琳娜情绪难以平复的时候耐心解释,寻找她想办法哄她,就像眼前坐着的,是他十八年前在火车初遇的那个女孩。
十八年前的那一夜是爱吗?九年前久别重逢后那一天是爱吗?那是爱的表象。如果没有在一起,那两次相遇都会是彼此心里永久的回忆。任何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会认为那是爱。
《v字仇杀队》里有一张脸,面具永远在笑,你永远看不到面具背后真实的表情。赛琳娜和杰西的喜怒哀乐都愿意在对方面前毫不掩饰毫无保留。他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任何事情都愿意分享沟通,不让矛盾过夜,最终到达彼此理解包容的伊甸园,这才是爱真实的样子啊。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最初我们是当普通喜剧看的,《肖申克的救赎》刚上映时也是反响平平,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后,真爱需要磨练,金子总会发光。
如果你在电影里只看到爱情,那就亏大了。
观影过程中,除了个别片段,你的心情可能是平静的,这显然不是看爱情片的状态。二人滔滔不绝的交谈中,涉及到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爱情。虽然主要是两个人在说,但实际是很多人在说。
人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于是就有了很多看待问题的角度。最初他们是学生,在维也纳是游客,后来结为夫妻,男主成了作家,教师,女主戏里戏外都是个女权主义者,再后来为人父母,与朋友讨论文学,每个人生角色所呈现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所表达的也就不同了。
这实际上是在讲人与人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就是聊天。
你遇到过能跟你聊一整天的人吗?
你和朋友家人平常都聊什么呢?你们愿意相互倾听吗?
除了琐事,有没有在三观、喜好、经历等方面深入探讨过?
每次吵架是不是有一方总喜欢冷战,或者双方吵到不可开交?
你是那个先低头道歉的人吗?
你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过吗?
你有没有想要改造你的另一半,或者身边的人?
。。。。。。。。。
当你脑袋生出这些问题,并开始思考,然后愿意倾听和交谈,那收获的将远不止爱情。
彩蛋!!!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原文网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998941/感兴趣的自己去看。
原本还有很多想说的,不知不觉码了三千多字的废话,用女主的台词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我们别说话了,开看吧!”
最后的唠叨:
这世上一定有这样一个人,愿意倾听你的牢骚,也愿意与你聊一辈子。时光荏苒,容颜不在,但在浩瀚的精神世界里,你们永远年轻。那些用爱浸润过的,从心底生出的话,如涓涓细流,两两交汇,静静地流淌在彼此的生命里,滋润灵魂,温暖人生。
,
⑵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萨特与波伏娃,灵魂伴侣也只是灵魂伴侣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满大街的鲜花店都在兜售着玫瑰花,爱情的噱头已经成了商家的心头好。这边厢鲜花泛滥,日本剩男们却组成大联盟举旗要求粉碎情人节,据说美国出台单身税,政策鼓励男女结婚。
全世界都叫嚣着爱情,全世界都痛斥着单身,仿佛人类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与另一个人的相爱以及繁衍。
受够了对单身的歧视,受够了爱情资本,有没有一种另类的爱情,可以逃离开所谓的世俗。
据说萨特和波伏娃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那么看看关于他们的纪录片《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也许可以感受真正的爱情。
可惜,电影没有看完,直接跳过中间大部分剧情去看的结尾,实在忍受不了波伏娃为了萨特做出的种种难以理解的行为。
如果说一个男人告诉你,他爱你,但是他也需要从别的女人身上找到灵感,他要求你认同甚至支持他的观点,鬼才相信是爱情。
如果说一个女人忍受嫉妒,劝说自己的女性情人成为爱人的床伴,我只能说这女人的脑回路也是奇葩。
如果真正的爱情就是看着她爱的人流连于花丛,还以精神境界为理由不允许嫉妒,那我不相信所谓的灵魂伴侣。
如果真正的爱情就是为他的事业耗尽心血,他却在书中表明是为了另一个女人,那我不相信这男人的爱情有几分纯粹。
波伏娃的爱情太卑微,她对萨特的女人充满了嫉妒,从来没有跳开占有的本质,又谈什么解放和自由?
我不懂存在主义,从学术和思想上来说,萨特和波伏娃可能真的是不可分割的战友,他们彼此影响彼此促进。但关于爱情,这不是我所期望看到的灵魂伴侣的模样。
我曾以为这是一对世人艳羡的情侣,观影后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疯子。不是所有人都能为了爱情毫无底线的付出。
我曾为了某些特立独行而沾沾自喜,观影后我才发觉,学术造诣再高,依然逃不开七情六欲,在爱情面前,哲人不比我们高贵多少,甚至于还是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
如果有幸遇到一个灵魂共鸣的人,不能珍惜你,不能给你安全感,那还不如不要,转身离开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世人皆知萨特与波伏娃,两人的合葬似乎成全了一世纠缠,然而下葬时波伏娃手上戴着的是奥尔格林的戒指。
相爱又相互伤害,相伴又思念着他人,灵魂伴侣也只是灵魂伴侣。
⑶ 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灵魂伴侣,那灵魂伴侣是什么
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灵魂伴侣,那灵魂伴侣是什么?第一级是灵魂合作伙伴,我们经常谈论爱情水平。只有爱的激励,意识就得到了改善,它在自然界中看到了更高的生活。这样的夫妇被称为灵魂伴侣。这是世界的主要领域。
第二层是世界的人是灵魂伴侣。灵魂关系被超出,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宇宙之间的真实关系。
第三级是所有的众生都是灵魂伴侣。蝴蝶甚至水滴都是灵魂伴侣。敌人也是我们的灵魂伴侣,只教导我们对凶悍的意思是爱的真正含义。
我怎么能遇到灵魂伴侣?
虽然对灵魂的渴望是人类原住民的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必要投资全部内心。我想见到灵魂伴侣,我必须先了解自己。如果我无法理解自己,我会知道我需要什么?哪个是你自己的真实善良,是因为别人迎合社会造成的邪恶是什么?在与您相处的情况下,深入了解自己,自然地,您将更清楚地了解“灵魂伴侣”的外观,而不是将条件设置为空气。“吸引”是自然的,这不是一套仔细的情节。在遇到的情况下,经常出乎意料,故意安排爬行,而被捕的爱是填补它的愿望,但它无法互相支持。
当我们在世界上迷失时,没有再去找到灵魂伴侣,总会有一个孤独的黑洞,没有填补,而其他生活的痛苦比它可以忽略不计。一旦灵魂合作伙伴在浩瀚的大海遇到,就在他眼中,真正的爱情遍布整个身体,而且每个细胞都不会有助于唱歌。
对于灵魂合作伙伴,徐志博一直在追求,但最终,他不仅没有找到灵魂伴侣,但爱情筋疲力尽。他说:在浩瀚的大海中,探望我的灵魂伴侣,我必须是幸运的,我不能活着,就是这样。
他不爱张云。他非常爱夏曼和妥协,而最后的现实野蛮和生活是不断争吵。爱已经苍白。他喜欢林辉,林慧都是一个双重的,这是他想找到的灵魂的灵魂,但林慧有理由选择梁思成。这是可见的,这是他的生命。
在我看来,生活合作伙伴有世俗的幸福,而灵魂有一个惊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然后我一路走来找到并一路享受它。
⑷ 什么是灵魂伴侣
在他身上,你既有“相见恨晚”的相似感,又能找到“我需要的你全都有”的互补感。
1、相似感:他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你们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让你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
第一个相似性:“你们喜欢一起做事吗?”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是否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足够的共同话题。你们都喜欢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你爱听什么样的音乐、爱看哪种类型的电影?
共同话题是个让彼此永远有话聊的捷径。
大部分恋情过了激情期后,都会进入理性与挑剔的状态,双方的不足都会在另一半的眼中逐渐放大。这个时候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就起作用了。
你昨天又把脏衣服乱放,没关系,我们先一起开盘王者荣耀消消气;
你没等我化完妆就在催,没关系,我们来聊聊今天雄鹿vs湖人的比赛。
很多原本会发酵成危机的矛盾就这样避免了。
婚姻生活犹如长期对话,当你决定走进长期关系时,你要考虑好,你们能否谈笑风生地走到最后。
第二个相似性:“你们拥有相同的三观吗?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俩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模式和世界观。
看过身边很多因三观不合婚姻破裂的案例:女生有很多的梦想,想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想开创一番新的天地。可她老公却觉得生活就这样维持在一个衣食不愁的状态下,安安稳稳的就好了。 一个人安于现状,另一个野心勃勃;一个喜欢独处,另一个总爱热闹。
最终满盘皆输,两个三观不同的人,谁也没有改变谁,反而磨损掉了多年的爱,她嫌他不思进取,他厌她急功近利,在彼此眼里,对方越来越一无是处。
还有一对小情侣的案例:
一对小情侣去看电影,女生渴了就买了杯可乐,结果男生居然整场电影下来都闷闷不乐,后面女生一直追问,男人才说出实情:
“那杯可乐十多块,要是在便利店也就两三块,但是你犹豫都没犹豫下买了,那么以后还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那就不是十多块的事了,既然我们是要在一起,那就应该为以后打算,而不是这样没心没肺地过下去。”
仅仅因为一杯可乐,折射出两个人不同的消费观。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是否跟你三观一致呢?
婚前和那个ta进行一次短途的旅行吧。
对方在对待旅行的态度、组织能力、行动力、消费观、是否会照顾人以及面对较大事情的处理能力,都会在旅行中体现。
第三个相似性:“你们拥有相同的婚恋观吗”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对“爱情和婚姻应该或不应该是什么样子”所存有的内心期待是否相似。
怎么考察呢?可以通过借由身边人的爱情故事,请教他对爱情的看法等方式进行了解,或者在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对一些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明星出轨等事件的评论、意见来进行了解。
如果这三个相似性对你们而言是合拍的,那恭喜你,你们基本到达了成为灵魂伴侣第一步。
2、 互补感:你想要的一切他正好都有。
人们喜欢寻找与自己拥有相似三观和兴趣爱好,并对爱情持有相同期待的人。这是爱情的深层心理需求。但是时间久了,太多的相似便会让人厌倦,人们期待找到能给自己带来别样新鲜感的恋人来帮助自己达到完满。
因此就会寻求某些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互补性需求,也叫互补性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互补?指的是两个人在具体的能力或分工上的相互补足。通过在恋人身上寻找自己不具备的素质,使自己完整或更加完美的东西。
比如,
冷戾的男人总会被爱笑的女人吸引(陈小春和应采儿);
涉世不深的少女总会对成熟稳重的男人所吸引;
连泡面都不会煮的人总会对厨艺了得的人产生强烈好感。
所以,如果对方的某个特长能力,正好是你希望自己拥有的,那这就是你在长期婚恋关系中渴望的互补性需求。
同时:
如果他工作能力很强,但是生活能力远远不及你,那你就在这方面发挥你的优势,营造更多生活上的舒适感;
如果你温柔如水,他习惯把各种事情处理的周全,你就专注于给他温柔就好;
他开车时方向感很好,而你本来就是个路痴,那就不要在这方面非要跟他激烈争辩,你完全可以在汽车的装饰布置上花点心思。
这就是需求和能力的互补。
所以,真正的精神伴侣在爱情中一定是:求同也要存异。
意识相似性是两个人吸引的前提,但是存在差异,更是一种互补性需求。
互补不代表不合,而是你们技能、需求上的互补,是男女将各自技能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起到1+1>2的效果;相似也不代表重合,而是你们对生活,对未来有着相似的三观和期待。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人,你们拥有“意识上的相似性”与“需求上的互补性”。
他是一个半圆,你是一个半圆,你们既相似,又互补。
那你们一定是最完美的精神伴侣,而这个男人,也会是你最值得托付一生的人
⑸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哪些可以称得上灵魂伴侣的CP
我本身是一个不怎么看名著的人,但是我唯独把一本名著看了很多遍,这本名著就是《傲慢与偏见》。在傲慢与偏见当中,我觉得达西和伊丽莎白就是一对灵魂伴侣。在名著当中,作者把他们两个人从相互讨厌到一点一点解除隔阂,再到相爱全部给表达了出来。也许因为两个人处在不同的阶层,所以他们两个之间必然会有隔阂,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身份上的隔阂,慢慢的被心灵上的接近一点一点打破。随着他们的交流,他们之间的那个煎饼也被一点一点的打破。这一种爱情,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十分的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