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视频 > 法制微电影3c心证观后感

法制微电影3c心证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13 23:10:31

微电影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微电影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电影观后感 1

9月12日,宝带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一场有关廉洁的微电影。电影环环紧扣,在讲述了有关廉洁两个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又告诉同学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中午时分,电视开始播放,同学们逐渐被内容吸引。第一个故事十分贴近生活,讲述了有关教师节送礼物的问题。其实,教师节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每天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对待,让老师省心。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只送给老师一句简简单单的“教师节快乐”,老师也会十分开心的。你是不可能用礼物博的老师好感的。想必,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也学到了这个道理。第二个故事在同学们意犹未尽下拉开帷幕,它讲述了购置房产所可能发生的事情。末尾欲图购房的男子在女儿一句话下被点醒,拒绝了这件事情。这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购房事件,平日生活里随时可能发生,竟很有可能变成贿赂。小女孩说的一句话十分好:最贵的房子是牢房。她的爸爸也因此反应过来。如果接受了,自己可能失去的就不是财产,而是人身自由。

清廉,是所有官员必备的品格。但前段时间接二连三的贪污案是不是该让那些口中自称廉洁的官员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这种错。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都要廉洁。

这次的微电影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廉洁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收获了一个关于廉洁的道理。

微电影观后感 2

今天,我看了学校发的微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依靠》。一个母亲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吃饭,可儿子因工作关系要回公司。儿子搀着母亲来到村口前,回忆起小时候那些的点点滴滴,儿子这才知道母亲已经老了,而自己是母亲最终的依靠。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知道了要回报父母。

《坚守》。张九成,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他的妻子得了绝症,可他仍对他的妻子不离不弃,并带着妻子一起出车。在出车的过程中,他们给乘客传递了许多快乐。不管怎么样,他都会陪着妻子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坚守的意义。

《陪伴》。一个父亲和他的女儿 。父亲整天烟不离手,忙忙碌碌,很少时间陪家人。当父亲翻女儿的书包时,发现有一包“烟”,便开始责骂女儿,女儿一气之下,离开了家。父亲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找到。父亲打开“烟”盒,却发现那些“烟”都是笔。父亲转过头,他的女儿站在他的面前,祝父亲生日快乐。这让我明白,亲情是无法割舍的,陪伴是重要的,难能可贵的。

这个片子把我深深打动了,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依靠、坚守和陪伴。我也要做个文明崇德余姚人!

微电影观后感 3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普法微电影,看完我深有感触。

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说的是学生去买小店的三无产且过期的辣条来吃,结果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

在我们生活中,有同学禁不住诱惑,经常拿零花钱买小卖部的三无产品,这些三无产品都是含有致癌物的,长期储存在我们的体内会使我们得癌症。曾经有位同学吃了小卖部的冰激凌,结果拉肚子了。

再说说第二个案例,从而告诉我们;没有3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是不安全的,《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享有选权和公平交易权,面对商家的强买强卖行为,大家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而且小朋友们在购买较贵的物品时,最好有大人的陪同,在购买后一定要记得索要发票,以便维权。而实例三体现了商家侵犯了我们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我们有权以相关法律规定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在生活中也发生过:

小买部的老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两个小女孩,说她们偷了店里的东西,不问青红皂白就搜她们的书包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勇敢说“不”,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看了这部微电影很有意义,对我们今后的生活非常有帮助,懂得了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六年(6)班蔡贝琳

微电影观后感 4

为了使同学们放开眼界,对中外文化尤其是法制文化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宣传法制,提高同学们法律意识,法学会于11月27日晚在我校公共阶一教室为大家先后放映了《阿甘正传》、《失控的陪审团》。

本次放映重点在于《失控的陪审团》,《阿甘正传》作为入场电影,在使同学们由西方文化的感悟认知进而过渡到西方法律认识上起很大作用。此次放映收到了良好效果,广大同学尤其是法学会的会员积极响应,法会各职能部门能够认真协调。为前来观看的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映环境。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对中西法律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会员观众作了进一步总结,他们认为中西审判制度的差异最为明显,在法制观念更为普及、法治文明更为悠久的西方国家,施行的以陪审团为主导的审判制度与中国实行的以法官为主导的审判制度似乎更能提现审判的公正,而中国的法治极有可能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会员们感悟颇大,所以本次法制电影收到了积极效果。

我社相信,通过此次放映,全体学生定能树立起更好的法制意识,并培养更高的法律责任感。广大会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法及法律制度的认识。

微电影观后感 5

在星期二下午,我们五(3)班观看了两部微电影。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字之差》。

故事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位从外地到昆山来打工,他每天工作都很认真。两个月下来了,到了发工资的时候了。他两个月的工资应该是三千,而老板却只给他了一千,并拿出一张纸作为欠条。

就在某一天,这位男子急需用钱,就到了老板那里去要工资。谁知,老板却只给他了一千,男子向他辩论,老板一直坚持的说只欠他一千,拿出欠条,确实只欠一千。其实,应该是欠两千的,可是,老板在写欠条的时候没有把“还”写上去。

那位男子就去了调解院。可是,老板还不知悔改,去收买了一位路人,要路人证明他确实已经把工资全部发了。由于那位路人胆小,听说当证人还要签字。就找到了老板想要辞退这个任务,并表示钱也不要了。经过再三的思考老板还是选择了主动去承认错误,并表示,一定会把工资全部发给那位男子的。就这样,一个小故事结束了。

其实,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欠条上的一个“还”字而已。往往有的时候,就因为一个字,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事情。当然,故事中老板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既然别人到你这儿来工作,就应该发给人家应付的工资。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做事就一定要诚实,不能因为要站一点小便宜却丢失了你做人的本分。

微电影观后感 6

今天,我看了一个公益短片,这个短片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一等奖,作者是谢承霖,名字叫做《低头人生》。它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手机带来的危害,现在,很多的人太过于依赖手机,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手机会给社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在这部短片里,有人边走路边玩手机,撞到了电线杆上;有人迷上了自拍,边走边拍照,出了交通事故;有的医生,在治病救人时玩手机,心不在焉地把针扎错了位置;甚至有消防员,在高楼下接逃生的人时玩手机,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 虽然片中的例子有点夸张,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很深刻。我觉得,手机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因为它,人们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变得冷漠了。

很多爸爸妈妈,只顾自己玩手机,连与孩子沟通、陪孩子玩耍、谈心的时间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所以我认为,如果每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不再沉迷手 机,能够多一些时间陪孩子,家庭生活一定会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如果更多的人不再依赖手机,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微电影观后感 7

“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有了生命而变得更加精彩。而每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却将人的生命推到悬崖边上或者是深渊。

而每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正如“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所说,每一起重伤、死亡或者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伤或者故障,而这29起事故障和轻伤的背后则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安全并非不可捉摸,只是我们不够重视,“海因里希”法则就说明了安全事故其重要的原因,一起安全事故的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原因造成,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可见安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对象还是在于人自身。

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明白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设备状况都不能仓促应对,都需要多方面考虑,如需作业的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及环境,需要做哪些措施,并根据现场作业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作业方案,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互相监督,联保、互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切实落实好每一条安全措施。如遇突发事故要能举一反三。其次是个人的工作状态和责任心,我们每个人都要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作息时间,以保持每天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也有责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需及时上报,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无论从事任何作业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微电影观后感 8

早两天在网上看了一部微电影——《心的声音》,是田家炳中学的学生拍摄的,让我感触颇深。

石林是一个盲童,他对生活有渴求,不放弃,还能够去帮助别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高洁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便一个人躲在了她发现的“秘密基地”里。她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小男孩即石林,却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一个盲童。石林告诉她:“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让高洁触动很大。

当高洁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6000多元现金,她的第一反应是,失主应该很着急,于是她在原地等失主回来寻找钱包,她等了很长时间,甚至耽误了回家写作业的时间。最后她等到了钱包的主人,在确认无误后,把钱包还给了失主。

失主知道高洁的姓名后,寄了一封感谢信到高洁就读的学校,表扬她拾金不昧的雷锋精神。爸爸妈妈也没有再为成绩的事责骂高洁,而表扬高洁做了好事!

正如石林所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要乐于助人,尽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收获感恩和快乐。

微电影观后感 9

今天我们在英旗看了一部微电影《贾二卖杏》。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贾二院里的杏树结了杏,然后他拿去卖。贾二卖得非常不顺,第一位老奶奶问杏是甜是酸,贾二转了转眼珠,说是甜的,结果老奶奶不要;第二位老爷爷也一样,贾二骗老爷爷又没有得逞。后来,贾二对第三位顾客壮汉说杏是半甜半酸,壮汉更不要了,贾二最后只好沮丧地回到家中。

这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要实事求是。因为如果你欺骗了别人,自己肯定要遭报应的,就像贾二一样,最终一个杏都没卖出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诚实的人。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并没有保持住诚实,这让我感到十分羞愧。上个星期一,我们在班上举行了数学小测。同学们都在动笔“沙沙沙”地写,这时,一道难题“堵”在了我们通向一百分的道路上。突然,我的同桌,数学课代表眼睛一亮,嘴巴一咧,马上动笔写起来。我绞尽脑汁地想,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办?一瞬间,一个坏念头从我眼前闪过——抄他的!于是我抄袭了他的。后来,试卷发下来了,我的分数达到了姥姥的标准,考了个满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就像有一块大石头似的,始终放不下。这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失去诚实的滋味,也让我不再犯这低级错误,因为这样良心并不好受。

看了今天的影片,想起我自己的往事,我又一次感受到,诚实是多么的重要啊,千万不能失去它哦!

微电影观后感 10

微电影《礼物》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教室节到了,同学们都给老师送礼物。有些人为了想要成为班干部,就送一些很贵的礼物,让老师对自己产生好感。可是老师却拒绝了,她说“礼物只是表达感情的,却不是达到个人目的的。送礼物只有自己做才能表达感情。这些礼物我放在这,下课你们领回去吧。”接着,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文具盒。大家深受启发。

微动漫《石话石说》讲的是一个人和一位大老板谈话后,老板忘带了公文包,这是,公文包里跳出了一个恶魔,说他的办公室太简朴,只要把老板公文包里的钱拿走,这办公室就是金碧辉煌的了。可是,正当他要拿公文包的时候,从公文包里有跳出一个小天使,她说“不能拿!这是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不要被钱迷惑了!”恶魔不服输,与天使打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天使用一块石头要压住了恶魔。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三国时东吴孙权派苏州才子陆绩到广西任郁林郡太守。此人为官清正廉洁,爱民远钱,两袖清风,任满返乡要经过一段水路。陆绩只身乘船,因身无长物。船夫说:“恐船体太轻,遇风倾覆,要有重的东西放上啊!”陆绩听了,便搬了一块二米高的大石头压船平安返里。抵家后他将此石作为纪念物置于庭院中,称为“兼石”。

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不要被钱诱惑了。

微电影观后感 11

周五,老师让我们回家人一看一部微电影,看完后并写观后感。微电影可真多呀,我始终拿不定主意该看什么。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了《因小失大》这部微电影上,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这部微电影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由于一直玩电脑,当他交电费时发现电费很高。这时,他又恰巧遇到了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告诉了他偷电的方法。于是,他回家试了试,果真管用。可是有一次,他忘记倒转了,最后在交电费时被查了出来。要被拘留五天,并罚款500元。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贪图小便宜,是会吃大亏的。别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后果如何。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因小失大的例子。每当超市打折促销时,人们为了贪小便宜,就会一大堆一大堆的购买。结果买回去的零食由于太多,根本来不及吃,最后过起了,又只得全部扔掉。买回来的纸更是毫无节制的使用。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这部微电影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微电影观后感 12

吉冈双叶对田中洸懵懂的、强烈的、勇敢的爱。

暧昧的晚风,迷蒙的黑夜,希望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堤坝,前面走着的觉得只差1cm却像永远也够不着的存在的拥有可爱的发后际的男孩,不自觉升温的脸颊,不知道该往哪儿放的双手,扑通扑通跳动得越来越快的心,和再想一秒再害怕一秒再这么走下去一秒就会忍不住落泪的眼眶,在他说了那句“会害怕”的时候,全部防线就被攻破。

就像那天一起看日出的天空,让人分不出是深夜还是黎明的天空一样,洸,你总让人分不清是温柔还是冷漠。你说,我也让人分不清是懦弱还是坚毅,但是我知道,此时此刻想走进你内心的这份心情,很坚定。

我是体会不了你曾经的艰苦岁月的心情,可是我尽力想去了解啊,这才不是没意义的事情。我可以一次次重来,也是花了很多力气,沮丧过,迷茫过的啊。你可以再找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了,哪怕1%,10%,哪怕机会很渺小很微弱,但一天天一点点积累起来就足够了。你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再寻找自己的梦,有谁阻止你,都有我在前面披荆斩棘替你除掉他的!

田中老师说,我想你打开的那扇门,不是锁上加锁,而是压根就忘了装上门把,可是这么想走进去的我,也没有害怕,我一定会用力地把它撞开!不单单要把它撞开,不单单要走进去,我也要把你带进来。

这外面的晚风,这外面的美景,这外面所有爱你的人,你看,不单单他们把你烙印在了心里,你也把他们烙印在自己的心里了。

微电影观后感 13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有些事情还没有经历,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② 急求: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的观后感,从法律角度。

法律在与不在,都是问题——影片《罗生门》的法律解读

时间: 02-05 08:49 作者:谌洪果 新闻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我的一位朋友曾说,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让你看了以后虽然觉得有必要再看上一遍,但却没有勇气重温的电影。我不知道他的这番评论是不是有些过头,但就我来说,当我今天再度观看《罗生门》时,距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是三年。三年了,我对法律和社会的理解应该说已经有所长进,但可以说,正是在这过程中与日俱增的困惑驱使我又一次想起《罗生门》,试图品味它所蕴涵的法律意义。

可是,我似乎走错了地方。对于《罗生门》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带着任何一种特定目的、关注或取向走进它都注定会失意而归。这种失意并不是黑泽明无法满足你的疑问的那种失望,而是说你的视角成为了你进入“罗生门”的最大障碍。你本来想从电影所反映的某一方面获得对社会、人性以及制度的深度认识,可是在黑泽明博大的关怀及深邃的洞察面前,你的这些企图都成为了对影片的一种肢解,这样的结果是使观看电影者面临更大的困惑。然而我仍然于心不甘,因为这部电影毕竟讲述了罪恶,也讲述了对罪恶的审判,所以我相信用法律的眼睛审视这部电影,一定会有所发现。

《罗生门》中出现的人物总共不过以下几个:樵夫、武士妻子真砂、强盗多襄丸、丈夫武弘、庶民、和尚,以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故事的发生地点只有三处:罪案发生地树林、审判地纠察使署、重述案件地罗生门。片子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案件:强盗多襄丸在树林里偶遇武士和他的妻子真砂,心生歹念、捆绑武士、强奸妻子,随后杀害了丈夫。影片的重点是是围绕这个案件,不同参与者如何从自身立场叙述案件经过的故事。所以说,它是一部直接以人的“叙述”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以下四人对案件的不同叙述:

樵夫的叙述:在影片开头的第一次叙述中,他穿过树林途中碰上那妻子和武士的丢弃的头幞,一个市女笠,绳子,以及最后碰上那武士的尸体。然后他吓跑了,径直向差人报告。影片结尾他的第二次叙述是:他看到强盗完事后请求真砂嫁给自己,妻子割断丈夫身上的绳子,希望两个男人决斗,武士拒绝为她而战,认为她是“无耻的婊子”。强盗也开始看不上她。她愤怒了,说这两个男人才是真正的懦夫,从而怂恿两个男人拔出剑艰难打斗,最后筋疲力尽的强盗用剑而不是匕首杀了武士。在他看来,女人是狡猾的,两个男人都是胆小鬼。

强盗的叙述:树林里的风吹起了女人的面纱,使他心生歹念。他先诱骗武士同他 取盗墓之宝,随后将贪婪的丈夫捆绑起来。出于对武士的妒忌,他当着丈夫面凌辱了的妻子。当他准备动身,离开那对遭到袭击的夫妻时,那妻子扑倒在他脚下,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不愿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他割断武士绳子,在决斗中英勇地杀死了武士。他佩服那个武士,能和自己斗二十个回合以上,以此显示自己的勇猛。

妻子的叙述:被强盗占了便宜后,苦苦祈求丈夫的帮助,但哭泣的她面对的是丈夫的冷漠和鄙夷,她痛苦回忆说:“到如今我一想起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都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的,既不是气忿,也不是悲伤,……只是……只是鄙视我的冷酷的光芒。”极度绝望的她手里拿着匕首扑向丈夫,她昏倒了,醒来后,看见那把刀插在了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叙述:将灵魂附在巫婆身上说话。强盗强奸了他的妻子后,好言安慰她,他见妻子从来没有如此容光焕发。她背叛了丈夫,并要求强盗杀了他:“如果他(丈夫)活着,我就不能嫁给你。”但强盗因而鄙视妻子,将妻子摔在地上,问丈夫如何处置这样的女人。这时妻子逃跑,强盗追去。后来武士在绳索被解开后,羞辱中将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叙述在关键之处都大相径庭。完全一致的情节只是:妻子被强奸;丈夫被杀害,而这两个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至于丈夫如何被杀害,被谁杀害等,却无法从四人的供词中清楚判断。正如樵夫最后说的话:“谁都只会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辩护。” 樵夫的谎言是想要掩盖自己偷走匕首的行径;而强盗、丈夫、妻子的供词又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特别是他们三个的叙述都力图证明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杀害了丈夫。事实的真相飘摇不定,却反而表明这些与案件有关的人都有着某种人性上的一致的和不变的东西,正是这种人性当中永恒的自私自利倾向、以自己坚强而不是软弱为荣耀的心态,成就了对法律的超越,使得故事的讲述者对是否能以法律来捉拿真正元凶并不在意,也成为导演黑泽明在片中刻意回避法律在场的理由。

这一点在纠察使署的审判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隐去了,法官始终没有现身,没有发言。导演以平面拉开的镜头,使每一个接受审判的目击者和当事人都长跪在观众面前。但虽然没有法官,讯问的过程仍然能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所以整个片子并不缺乏程序,缺乏的其实只是最后的结论和宣判。没有法官,既说明审判者的不必要,也说明审判的无所不在。惟其没有法官,所以所有的观众都有机会成了法官;也正因为没有法官,所以这些被审判的目击者和当事人也无形中变成了法官。他们每次显得急迫的交待都是在审问观众,挑战观众(你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也一样要撒谎吗?),并使得跪着的受审者比我们这些坐着或站着的审判者似乎更有尊严。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判中,作为证人身份出现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到强盗的商人,看上去都要谦恭和卑微得多,相反,作为当事人的强盗、丈夫、妻子,在叙述问题和表现自己的形象时,个个振振有辞,掷地有声,甚至是义正词严。所以这里的审判竟成了当事人对自我行为的彰扬和又一次表演,审判的权威和神圣性最终丧失殆尽。

然而,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我们知道黑泽明的这部影片恰好拍摄于二战之后几年,也许他想表达,对于过去的事件,其实是不需要审判的,也不需要追究事实的真伪,因为这些都不会取得什么结果。但是,在此我并不关心电影所透出的政治寓意,因为黑泽明的伟大恰好在于他的电影能揭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法官此时的隐没也许正昭示了法律的沉默。黑泽明想借此高扬道德的力量以及人性在道德力量之下恢复光辉的可能,他也在进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省,所以就有了樵夫与和尚在罗生门对庶民重述案件的一出戏。

如果说纠察使署中目击者和当事人所做的是面对着审判的叙述策略与自我辩护,那么在罗生门底下,樵夫和和尚这两个在法庭上出现过的人,面临不是法官的庶民的质问时,所做的就是重述和重新面对事件的垂询。只有在这种重述面前,他们才感到了困惑。重述从而开始具有了反思的意味。黑泽明以其高明的执导手法告诉我们:对于案件的真正解决其实必须等到审判之后,而内心的审判是没有终结的。法庭上的申辩此时转变为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樵夫不断喃喃自语:“不明白,不明白”,和尚作为道德正义的化身——虽然这种化身表现在他的身上是那么无力,这时也和玩世不恭的庶民展开了一次对话:

庶民:兵荒马乱年月,死个把人算什么。罗生门上每天都有五六个无主的尸体呢。

和尚:是的,兵荒、地震、风暴、火灾、荒年、疾病等,哪一个都比这死的人多,但没有哪一个比这一桩更可怕。为什么呢?“照方才这方事看起来,世道人心,简直就没法让人相信了,这可比什么强盗,什么疫病,什么荒年,火灾,兵灾都更加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稳定感和不信任感。他相信是这种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意识在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以兵荒马乱作为自己不勇于担当责任的托词。道德于是取代了法律成为了人性复苏、人类拯救的希望所在。这种反思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那就是叙述完案件后,罗生门里恰好出现了一个哭泣的弃婴。如何对待这个弃婴,便成为对审判和反思成功与否的最后检验。庶民要剥去婴儿的衣服受到樵夫的阻拦,庶民狡辩说:“这是个人不如狗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个就活不成。”那把婴儿无情遗弃了的父母难道不更邪恶吗?而樵夫将匕首拿走不也是龌龊之举吗?惭愧的樵夫无言以对,但故事结束时,樵夫终于说服和尚让自己收留了弃婴。他说:“我自己有六个孩子,多一个也没有什么,对吗?”这时候雨停了,阳光出现了,黑泽明用这样的象征性结局为道德的胜利和人性的光明划上了完美的一笔。

也许这就是电影《罗生门》的核心寓意: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一切的审判和拷问。但是,不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光靠内在的道德,能完成这样的洗礼吗?我们又想起了强盗在阳光下的罪恶,想起了电影中衬托着这罪恶的滂沱大雨。这一切都在放大着案件参与者对自身行为的壮烈性的追求——有了崇高,也就泯灭了同情;这一切也在预示着法律,以及法律之后的道德在这样的人性尊容面前的威风扫地。它们都不再具有力量。在现代性的生存语境下,有了制度和法律当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人性的邪恶,避免人类的灾难,但假如缺乏了制度和法律,所有的道德终究也无法表现其力量及其力量的边界。这是一种双重失落的结局,所以导演最后刻意表现的樵夫收留弃婴的情节就实在有些老套甚至让人厌倦。这是黑泽明的失误还是必然?

在这部电影里,黑泽明其实无意向我们展示什么批判,他只是在进行一种深度挖掘。也因如此,他就不会在这部有关“自我审问、自我解答”的电影里探询法律能否拯救爱情、生命、人性的问题,或者法律能否被这些爱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的问题,就像基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所刻意揭示的那样。所以《罗生门》中所表现的还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人自身的自得与自失的关注,它无法暴露人与制度,人与法律,甚至人与人之间实际存在的剧烈冲突。所以电影中不同的叙述者各自的对立的谎言背后乃是极为一致的共谋,他们有着同样的自私,同样的害怕软弱和同样的想要在法律和旁人面前展示骄傲。但是,害怕软弱本身就是极大的软弱。这样也就没有了冲突之中的挣扎,没有了生存的困境和对困境的焦虑。因此,电影中的叙述者们可以嘲笑别人,但对自身的却不敢投上哪怕是轻微的一瞥。他们以为固守着这种谎言之下的合谋就可以实现自我安适和相安无事。这一点也深深反映在黑泽明导演近乎执着的叙述手法上:他似乎早就预定好了所有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不过是换种方式的重复,都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之下,包括里面的阳光、树林和雨水。这时,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朋友的那句评论: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再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有着和电影中人同样的逃避心态,逃避一切面对自己的反复审判。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能够实实在在地敲在观众心上的电影。它没有《布拉格之恋》那样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也没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那样的凝重甚至压抑。黑泽明所表现的不是感动和人间真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人生相冲突的剧痛,所以他也就无意面对这些问题并提出现代性的解答方案。我不知道这种“实在”如果不再是我们所期望的制度、历史意义上的实在,它还能是什么?是人性吗?而它所展示的人性明明处处蕴涵道德的危机。黑泽明没有给电影中的案件一个答案,似乎也就堵塞了回答人类疑问的一切答案。

这是我的困惑。作为法律人,我们似乎更愿意从电影中看到对规则的追寻,对法律的依赖,看到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巨大作用。我们甚至愿意看到法律与道德、政治以及人的欲望之间无尽的冲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法律是一种独立和独特的力量。带着这样的期望进入《罗生门》,法律人当然会倍感失落。也许有人会说,黑泽明本来就没有把法律纳入他的视野,可是这明明就是一部与法律紧密相关的电影,其中有了杀人、有了强奸,也有了审判这一切的机构,却偏偏遗忘了法律这个最重要的武器。黑泽明展现了法律缺席后人类寻找自我的过程,因为剧中破败的罗生门也许本来就暗示人类出现过这种没有规则、没有法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类还得生存下去,这是问题的所在。那么,在有了法律可以依凭、而且不得不以法律为依凭的时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类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参与到人类事务中的壮观表演,并从而实现法律对人类文明的拯救,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
===============================
上文是从法理角度观电影
你看是否有启发
没看电影,从剧情简介看,其中的证据采信、自由心证等问题可以一谈。

阅读全文

与法制微电影3c心证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神秘世界历险记大电影1 浏览:676
4k资源电影 浏览:132
二战电影战争与回想 浏览:388
电影五鼠闹东京在哪里拍摄 浏览:964
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真实经历 浏览:686
免费看永无止境电影 浏览:462
两把半圆刀是什么电影 浏览:537
两个哥斯拉的电影天堂 浏览:924
电影鬼胎手机免费看 浏览:744
爱情来的时候微电影 浏览:541
电影2020下架的在哪里看 浏览:876
播放动作战争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47
记得我电影完整版观看西瓜 浏览:676
做个电影网站APP 浏览:827
ck手机电影网伦理 浏览:292
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为反问句怎么写 浏览:405
世界公认十大感人励志电影 浏览:534
关于怪兽的一系列恐怖电影 浏览:939
手机拍摄电影特效软件 浏览:119
黑街主题歌的电影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