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外国动画电影人物原型都是名画,主人公是个小女孩 有画完的人和
《画之国》
在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中,人物被分成了两派,已经上色的画全人成为了贵族,而没有上色的没画完人和线稿人却沦为贫民。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为了获得地位上的平等,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一场探索画外世界的冒险开始了,他们跳出了画布寻找画家,不想卷入了其他画作的事件中,最后他们带着颜料回到自己的画作中。
Ⅱ 偷名画电影名称
偷天陷阱 Entrapment (1999)
导演: 乔恩·阿米尔
编剧: 威廉·保尔斯·杰宁 / 罗纳德·巴斯
主演: 肖恩·康纳利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文·瑞姆斯 / 威尔·帕顿 / 莫里·柴金
类型: 动作 / 爱情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9-04-30
片长: 113 分钟
又名: 将计就计
偷天陷阱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个著名画家在纽约举办了一次画展,不料展出的名画却被盗走,众人怀疑的矛头指向了大盗麦克(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因为麦克是一个名贵艺术品的惯偷分子,而这次名画失窃的所有证据,也表明麦克嫌疑最大。
为了使其入罪,承包此画的保险公司决定使用美人计——职员维吉尼亚(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 饰)假扮麦克的同道中人,诱使麦克出手犯罪,而保险公司则随后追踪取证。然而,每一次麦克都没有落入圈套,还与维吉尼亚渐生情愫。得知千年虫入侵电脑,维吉尼亚唆使麦克利用这个机会入侵马来西亚的国际银行,这里管理森严,号称全球之最。一场斗智斗勇的计划开始了,而维吉尼亚也陷入了效忠公司和帮助爱人的选择当中。
还有
《纵横四海》是吴宇森执导的一部枪战片,由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主演。该片于1991年上映,讲述了阿海、阿占和红豆在养父的安排下盗得一幅名画,反被人设下陷阱追杀,三人失散,数年后他们在香港重聚的故事。
Ⅲ 求一部影片名:一部关于一幅油画《画家的母亲肖像》的电影,比较搞笑。
《憨豆先生的大灾难》,绝对是的!!!
憨豆先生(Mr. Bean)在伦敦的国家画廊当保安。本该被开除的他,却瞎猫碰到死耗子地受到了一个有权威人士的认可。并让憨豆先生当作“专家”押送一幅被洛杉矶一家博物馆买走的名画《母亲》美国的博物馆馆长把他请到府上。但他根本不是专家,还混乱了别家的生活情况。
在博物馆里,憨豆把油漆撒到了画上毁坏了名画,但后因为灵机应变,把这幅画的海报以假乱真,并讲了一次富有真正专家语言的演讲。之后还歪打正着被当做“医生”为一位警察开刀,并且开刀成功,还未快要频临死亡的女孩,给莫名其妙的救醒了。
Ⅳ 请教关于画家的电影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亚平宁半岛的棕榈树,蘸着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在天空勾画的金色画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件件气势恢弘的作品,成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象征。
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片子有1950年的意大利影片《泰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1980年的美国影片《米开朗基罗》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迷狂与痛苦》,影片描述了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顶画的过程中和雇主,罗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间发生的故事,着力表现两个巨人之间的冲突和友谊。(P16-1A、P16-1B)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这个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代表整个20世纪的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曾经尝试过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至波普艺术的各个绘画流派,并且是“立体派”画法最重要的发明人,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象征。除了在绘画领域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作为情圣的毕加索也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一生中曾经和难以数计的女人有过浪漫史,而他“画风随着情人变”的癖性更是被史家们津津乐道。
不少电影都以毕加索为主角,其中比较优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鲁佐导演的《毕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电影《画家毕加索》、1996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毕加索》、以及曾经在中央台播放过的瑞典影片《毕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体现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笔下的魑魅魍魉仿佛会飞出纸面。而这种奔放感在另一些绘画中表现为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不公正的愤怒。当然,戈雅也有温情的一面,他画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联想起画家不凡的浪漫史。
关于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尔多的戈雅》,这部制作精美的艺术影片描绘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热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术史上的一个谜团。1906年,这位百分百英俊潇洒的青年才子从意大利来到巴黎,穷愁潦倒地度过了十数年的时光,1918年后其自创的画风逐渐被社会承认,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绝从绝望和放荡的泥潭中爬出来,几乎每天都要喝得烂醉如泥,终于在1920年溘然长逝。莫迪里阿尼喜欢描绘高度变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鹅式的长脖子”而闻名于世。这些形象大多赏心悦目,在构图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谐之美,这些画是如何在醉酒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一直是令史家头痛的谜题。(P16-4A,P16-4B)
关于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尔纳斯19号》,在这部法国导演雅克·贝克导演的影片中,钱拉·菲利浦演活了这位命运多蹇的天才。这部影片获得了激进的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赏识。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声名显赫的拉美画家里维拉曾经尝试过立体派和抽象派,但在壮年时毅然转向挖掘祖国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画法、马雅和阿兹台克的古老画风、以及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技法,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左翼进步力量,属于拉美人民的,富于装饰性和宣传性的画风。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摇篮还要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艺术家开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画家、版画家和电影制片人几重身份的安迪·沃霍尔是按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红人。他提出了“艺术不必手工制作”的著名主张,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制作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这些画组成的“版画走廊”探讨了大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波普艺术运动中的最强音。
1996年的美国影片《我射杀了安迪·沃霍尔》表现了一个希望安迪·沃霍尔买下自己的电影剧本,却履履不能如愿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杀了这位先锋人物的故事,影片从海报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艺术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达·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作品中,幻觉和想像如野马狂奔。卡罗曾经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后来嫁给了墨西哥画家里维拉,他们的婚姻生活骚动不安。在20世纪40年代后,女画家的脊柱出了问题,但她仍然作画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画作的主题从超现实主义的想像变成了对神的礼赞。
还未上映的美国影片《弗瑞达·卡洛》由著名影星塞尔玛·海耶克主演,将在观众面前展现卡罗传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画作多是宗教题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块和拉长的形体表现严肃的精神性主题。这在当时文艺复兴的世俗化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反潮流的风格,但400年后,格列柯的平涂技巧和精神主题却正好投合了现代画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为对现代流派影响最大的古典画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更增加了现代人对他的兴趣。
1963年,梅尔·费雷尔在影片《埃尔·格列柯》中,再现了这位大师不平凡的绘画生涯。(P16-8A、P16-8B)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画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成熟,但到波洛克这里才真正显示出其疯狂的魅力。波洛克创造了各种极端的画法:以戏剧化的狂暴将颜料泼洒到画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颜料,再甩向钉在墙壁上或铺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开的画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随便抛洒在画布上。他作画时在房间中不停地走在走去,并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绘画的一部分,这使其风格获得了“行动艺术”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说波洛克的行动大于艺术,在其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到一种清新、和谐而又丰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国绘画第一次拥有了一种完全独特的视觉语言,为美国成为战后视觉艺术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因为一直怀疑自己艺术的价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恋酒精,直至最后被车撞死。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波洛克》中,美国实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孤独而又疯狂的开拓者,因此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写风格的清晰勾线和富有光感的色彩运用使劳特累克的画作仿佛杜米埃和印象派的杂交。这位少年身残的画家喜欢和下层人士来往,敏锐的感觉使他得以同时捕捉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过,他所画的人物总是比实际上看起来丑些,成为作者愤世疾俗情绪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两部《红磨坊》中,劳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这两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这位18世纪的画家画风甜美细腻,可以说达到了洛可可风格的极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两个弗拉戈纳尔》根据画家的名画《洗衣妇》的主题,设置了洗衣妇玛丽安娜作为女主人公,为影片引入社会画卷,注入浪漫情调。(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这位中国近代女画家幼时父母双亡,13岁即被卖入烟花楼,受尽凌辱,1916年被革命党人潘赞化赎出并与之成婚。之后受邻居的影响开始学习文化和绘画,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之后考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罗马奖学金,进入罗马皇家美术学院,之后其作品两次获得国际大奖。潘玉良把中国传统和勾线画法和当时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她笔下的人物多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而女性没有层次感的红艳嘴唇是她画作的商标。
大陆香港合拍的影片《画魂》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潘玉良从妓女到画家的过程,观众对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和影片中的裸体镜头津津乐道,却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画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归于印象派,有人把他归于表现主义,其实凡·高不属于任何派别,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题材、明亮的色彩,旋转的笔触,凡·高的每一幅画上都带上了自己的商标。凡·高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诡谬之处:他有着渴望拥抱一切人的热情,却连亲近的朋友都无法和他友好共处;他像个圣徒一样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难,却被认为是反社会的怪人;他的画在生前无人问津,在死后却价值连城,其复制品比“可口可乐”的广告还要常见。凡·高同时拥有着最富亲和力的画作和最富戏剧性的人生,没有理由不成为最为公众熟知的艺术人物,以至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镇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说“蛋糕”一样自然。
凡·高是电影业的宠儿,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内利导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并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黑泽明的影片《梦》中,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国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凡·高》中,摄影师用电影画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绘画给人的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儿童片《我与凡·高》,在片中一个小姑娘在梦中的凡·高的鼓励下追回了自己的画。
(P16-13A、P16-13B)
让-米歇尔·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写的文句以及科学的数字图式,加以丰富的色彩拼凑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画似乎比任何经典画家的作品更契合于我们这个纷乱的时代。从纽约嬉皮士的涂鸦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红起来,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但不久死于吸毒过量,年仅26岁。
1996年米拉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纷乱的色调和激越的摇滚表现了这位画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唐伯虎(1470-1523)
唐寅,字伯虎,弘治十一年(1498)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
被黜为吏。于是伯虎绝意功名,藉诗画谋生,他泛取宋元诸家之长,笔墨细劲秀润,格调潇洒
清逸,行利兼具,雅俗共尝。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不过,我们了解这位画家,主要是因为星爷的影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
画家业余时间做成的一件小事:化身为唐伯虎的敌人打入仇家内部,只因为看中了府里长相酷
似巩俐的丫环“秋香”。在求爱的过程中,唐伯虎不但表现了绘画的绝技,更显示出其在曲艺
、武术、气功等方面的多项才能,最终抱得美人归。《唐伯虎点秋香》塑造了电影史上最神气
的画家形象,并且给了本文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
(P16-14A、P16-14B)
Ⅳ 名画《睡莲》观后感
《睡莲》一。观后感
少许压抑。一直都认为如果影片对爱情的着墨过多的话,一定不是什么值得我喜欢的电影,这部却有点例外。或许我更应该在这部电影里找些哲理出来,就如债务缠身的人还高声教育别人“人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不需要这个社会”,答案我也是一时想不起怎样才能够精彩地应对。的确,如果我们的需求都能被别人满足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用工作,这是非常狡猾的答案。偏偏睡莲不仅仅就说这些,男女主角的一见钟情,却因为女主角体内长有待开的花苞而留下遗憾。花开一直都是代表着希望的诞生,女主角的生命却随着花开而灭亡。女主角说得好:“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死去,所以死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想要得到的就是和你过好每一天就足够了”。对于生命,我们总有遗憾,可是我们怎样去看待遗憾,却让人更应该细想。
睡莲》观后感(二):幸福在世界面前很狭窄
看完《睡莲》,我一直想着它的隐喻。
此刻窗外透过一丝轻轻的风,夜深得没有一点动静。
她站在微亮的窗前,仰头看着,这个被光照亮的小小世界。
她对着阳光会大声笑,陶醉得让肺里的睡莲得以生长。
那是身体对幸福的反应吗?
她倒在沙滩上,侧望着海洋,说:那边有星星。并指给他看,让他看见另一种角度的人生。
他为她买回的花儿开放得娇艳欲滴,但她的身体却在枯萎,因为肺里的睡莲在进一步生长。
其实,她只想要两个人一个世界的幸福。
其实,他只是为了幸福要把她肺里的睡莲杀死。
彼此都为了对方活着,却按自己的想法一日复一日。
睡莲无法得到外界对它有朝一日可以绽放的鼓励,只好自己努力地继续生长,不顾及自己的生长和任性会给其寄存的主体带来什么恶果。
阳光穿透了云层,光线穿透了墙上的小窗,照亮着柯嫘宁静的,欢笑的或哭的脸。温馨的小屋也随着睡莲的恣生而变得愈来愈狭窄。
终于有一天,睡莲得以在阳光下绽放的那一刻,她也因为无法再用肺呼吸而死去了。
睡莲是我们内心世界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各种想法的一种隐喻吗?想法在内心不停地挣扎着,哪怕生活被现实压迫不能喘息也仍旧坚持着。可是人又是那么微小不足道的动物。只能被庞大的社会机器推动着走,做着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Ⅵ 《珍珠少女》是一副名画,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幅非常小的油画,比一张八开的纸大不了几多,而且上面的油彩都已经干裂了,但是还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脚步。它的作者荷兰画家维米尔一生不得志,生活十分的窘迫,但是他留下了这幅举世闻名的画作,对于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引起许多人的猜想。也许真如电影当中一样有着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
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维米尔想画一幅葛丽叶的肖像,想让她戴上自己妻子的珍珠耳环,但是葛丽叶怕女主人吃醋生气,于是拒绝了,而这幅画也不无法完成。维米尔的岳母(也是维米尔的经纪人)趁着女儿外出,劝说葛丽叶戴上耳环让画家来创作,不然家里就没有收入来维持生活。葛丽叶为了画家的事业于是答应了,最终画作完成,而葛丽叶也将这个耳环还给了维米尔。但是这一切被画家的女儿瞧见告诉了母亲。最后葛丽叶被辞退,在她在家里缝补衣服的时候有人送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对珍珠耳环。
也许电影并不是这幅画的真相,但是从这个画作上面可以看出画家维米尔对于画中的人是充满着真情实感的。而画里面的珍珠代表着贞洁,也许这就是画家心中对于葛丽叶最美好的向往。这幅画面世已经有三百多年,在这几百年里无数人为之惊叹不已。而维米尔在生前生活很贫穷,直到逝世之后他的画作才被人们发现。将他的这个画作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可想而知大家对于他的创作十分的赞赏。
Ⅶ 名画迷踪电影简介
电影《名画追踪》讲述了一个精明的画商梅兹发现名叫雷格汉的老兵背上的纹身竟是莫迪利亚尼的真迹,并想法设法要把它弄到手的故事。
梅兹(路易·德·菲耐斯 Louis de Funès 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画商,在他的眼里,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过就是一摞一摞的钞票而已,而他所关心的全部,就是怎么讲这些钞票弄进自己的口袋。
一次偶然中,梅兹遇见了一位名叫雷格涵(让·迦本 Jean Gabin 饰)的老兵,梅兹震惊的发现雷格涵身上竟然纹的是莫迪尼阿尼的真迹,梅兹想方设法的想要把真迹弄到手,但是雷格涵的脾气暴躁又倔强,对梅兹的殷勤拒之于千里之外。
梅兹不死心,他追随着雷格涵的步伐回到了他的家乡,让梅兹没有想到的是,看上去五大三粗的雷格涵竟然是一名伯爵,只不过他的祖业因为长期无人打理早就破败不堪。
Ⅷ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隐藏秘密信息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画在位于意大利米兰的桑塔·玛利亚修道院餐厅墙上的壁画。即使是在列昂纳多那个时代,人们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这幅画创作于1495年到1497年间,<!-- 正文页画中画 begin -->可是不到20年的时间,就开始污损,根据当时的记载,它有15*29英尺大小,用蛋彩画法涂抹在干石膏上,在主要的涂层下面,是用微红的线条打下的结构草图。
据说这幅画是在米兰的公爵卢多维克·斯夫扎而不是桑塔·玛利亚修道院的授命下而创作的。正是在斯夫扎的朝廷工作期间,达·芬奇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画面的主题是耶稣正在宣布他的使徒中有一个人出卖了他,听到这里,餐桌前所有的使徒都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列昂纳多正是把凝固了这一刻展现于人们面前。为了营造出逼真的生活化场面,达·芬奇以身边的人为模特,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包括对人的姿势、面部表情、心理状态的研究。画面上每一个使徒的身份是十分引起人争论的一个问题,但是根据画在卢加诺特的一张复本上的题字,自左向右,分别应当是:巴塞洛缪、小詹姆斯、安德鲁、犹大、彼德、约翰、托马斯、大詹姆斯、菲利普、马休、撒迪厄斯、西蒙。
有艺术史家认为这幅画可以看作是圣餐的肖像学阐释,因为耶稣正用双手指向桌上的面包和酒。有人说画面上只是画出了耶稣宣布自己被出卖的那一刻的情景而已。大多学者相信,观察这幅巨画得的最佳观测点是距离地面13到15英尺高,距离画面26到33英尺远的地方。甚至有人说他的构图和透视是根据音乐旋律的节奏比例设计的,不过这种观点现在遭到了批评。
《最后的晚餐》在表现门徒们对他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耶稣而表现出惊讶表情的场景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任何另外一幅关于“最后的晚餐”的绘画,能够这样丝丝入扣的把握细节。
那么在这样的杰作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呢?克里夫·普林斯和雷恩·皮克奈特在他们的《圣殿骑士启示录》里有下列几点可以说明,作品中隐藏一些可疑的象征符号。
首先,他们相信在耶稣的右面,(在读者看来是左面)事实上不是约翰,而是一个女性形象,他穿着的是与耶稣完全对应的颜色的衣服,身体倾向正襟而坐的耶稣相反的方向,从而和耶稣一起留下了一个V字形的空间,而他们俩的身体又恰恰组成一个字母M。
第二,画面上有一只无主的手,拿着一把刀,就在彼得的旁边,普林斯和皮克奈特认为这只手不属于画面上任何一个人。
第三、在耶稣的左手便(读者的右边),面对着耶稣的托马斯作出伸出一根指头的姿势,按作者的话来说,是约翰的手势。
最后,撒迪厄斯实际上是列昂纳多的自画像,他背向耶稣。
让我们来逐一讨论上述观点。对画面作一番仔细的观察后,我们就会发现,耶稣的右面(即读者左面)的人确实是一个女性的形象,或者说至少是雌雄同体。普林斯和皮克奈特甚至说这个人物的束腰外衣已经烘托出了一个女人的胸部。确实,列昂纳多不反对给画面人物赋予女性特征。甚至给一些男性人物也画出了女性的形象。例如,当您细致的观察达·芬奇的著名画作《施洗者约翰》时,就会看到他几乎是一个雌性同体的形象。但是为什么在《最后的晚餐》里,耶稣和约翰朝向不同的方向,摆成一个V字形,而他们的身体又组成一个字母M,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和什么符号有关吗?普林斯和皮克奈特认为耶稣和约翰的形体符号恰恰说明,这里所谓的约翰实际上应该是抹大拉的玛利亚,V字形象征了神圣女性的符号,而字母M代表了玛利亚/抹大拉。很明显,不论人们是否赞成这一假设,这是一种很有创见,很令人兴奋的阐释。
接下来我们谈谈那只找不到主人的手。他在桌子的左边,接近彼得,到底是谁的手呢?为什么他要这样险恶的拿着一把匕首,或者说短刀呢?另一处奇怪的特写是,彼得的左手好像要砍向女性形象的脖颈一般,一幅威胁的姿势。关于彼得,列昂纳多是不是想向我们说点什么呢?
再仔细些看,离画面进一些,您就会发现,很明显那只拿着短刀的手实际上就是彼得的。虽然显得有点笨拙、不自然,但是因为他的右手手腕弯着,所以看起来不像他的。至于他的左手作出的抹约翰脖子的姿势,另外一个解释是,彼得只是想要把左手搭在对方身上而已。看起来争论还会一只继续下去。
再说托马斯,他在耶稣的左手便(读者的右边),他举起左手的食指也作出一个威胁的姿势,也就是普林斯和皮克奈特所说的约翰的手势,据说他代表秘密的知识与智慧,认为是洗者约翰比耶稣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完全像《圣经》里讲述的那样。想了解详细地说明的人,建议您读一下《圣殿骑士启示录》。
撒迪厄斯确实和达·芬奇的形象很接近,可以比较一下他的著名的《自画像》。列昂纳多的许多作品都牵涉耶稣或者神圣家族。画面构图中,至少有一个人背向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参看《麦琪的礼拜》一条为例。
Ⅸ 关于名画的电影都有哪些
眼睛里的秘密
梵高与提奥
忘情毕加索
毕加索的奇异旅行
当达芬奇遇上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达利与我
梅杜萨之筏
Ⅹ 求一部中国电影,关于名画修补,一个女的被绑架,她爸为就她,替绑架
回马枪 (2011)
导演: 李远
编剧: 李远
主演: 任达华 / 伊能静 / 高捷 / 夏德俊 / 郑佩佩
2010年某夜,北京惊堂博物馆。犯罪集团“兰花盗”的两名盗贼潜入其中,偷走了价值连城的名画《聂隐娘》。谁知二贼过于鲁莽,在与保安周旋的过程中,竟用香烟将画烧出一个洞。为了尽快修复古画,“兰花盗”决定找到早已从江湖隐遁多年的修画名家神手。他们认定中年男子李贞木(任达华 饰)——一个功成名就、身边美女如云的香水专家,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神手,于是想尽办法逼其就范。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性感妖娆的女贼闵悦(伊能静 饰)被派往李贞木的身边,接连使出美人计。与此同时,李的前妻去世,女儿苗心回到他的身边生活。却由此衍生出新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