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视频 > 卢米埃工作室微电影

卢米埃工作室微电影

发布时间:2022-11-06 06:02:58

⑴ 卢米埃尔兄弟的主要作品

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故事片的穷兄弟,它始终伴随着电影的行程,时而显赫,时而低迷,却又始终拥有忠实的受众群。纪录片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期间,璨若星辰的纪录大师与波涛汹涌的美学思潮创造了一次次辉煌。而且,每一次的起伏总是与社会变革的焦点纠结集交在一起。正如纪录大师伊文思所说:哪里燃烧我就到哪里去,我总是置身于世界的大事件中。而重新梳理这一切,我们不得不回到电影的最初源头,从卢米埃尔兄弟说起。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手“印度沙龙”内,第一次公开售票向公众公映了他们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第一批短片。其中有《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拆墙》、《里昂贝尔库广场》、《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12部,每部只有一分钟的无声短片。特别是《水浇园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喜剧因素的影片,为以后的故事片的创作开了先河。
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影像时空,或许我们已经忘却,当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造出仅重5公斤的活动摄影机的时候,它就成了把现实生活如实地拍摄下来的理想工具。而在那天晚上,首次公开面世的《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等短片,作为世界电影开山作品的同时,也是世界纪录片降落尘世呼出的第一声,甚至在先天就打上了“民间纪录影像”的烙印。
卢米埃尔兄弟在这个地下室公开售票进行商业性放映曾持续了好几年,还不时变换节目,映出了《火灾》、《铁匠》、《玩纸牌》、《沙滩和海水浴》、《下棋》、《捉金鱼》、《出港的船》等50多部,有些影片还是奥古斯特.卢米埃尔本人主演的。1896年2月下旬,卢米埃尔兄弟到伦敦公开放映他们的影片。由于这种“活动影戏机”技术上的完善和所拍影片真实新颖富有动作性,使卢米埃尔兄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但全世界公认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的诞生日,使电影成为“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贝拉.巴拉兹语),而且大文豪高尔基在看了他们的影片后就曾预言:“它一定能够为一般的科学任务服务,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服务”,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卢米埃尔兄弟不仅是首先在银幕上取得成功的试验者,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而且还作了摹拟有声片电影的第一次尝试,反映了他们强烈的让“伟大的哑吧 ”早日开口说话的愿望。1895年6月由26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法国全国照相会议在纳维尔市召开。路易.卢米埃尔抓住机会拍下了代表们由梭昂河畔的一个码头下船上岸的新闻片《代表们的登陆》,并在24小时后就让代表们看到了影片。

⑵ 几年几月几日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自己拍摄的《工厂大门》

是在1895年3月22日。

⑶ 为什么说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开创了电影纪实与写意

技巧与形而上的东西
——蒙太奇与长镜头の辩
鼻祖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创作电影时,手下一名摄影师第一次将一幕舞台剧照搬到荧幕中,于是,一种后来被称作长镜头的电影摄制方法诞生了。可以想象的是,电影在当时作为一种新鲜而有趣的事物,不论是观看一辆从荧幕尽头开到眼前的火车头还是两个不断打来打去的农夫,观众总是处于一种集探窥与喜悦的兴奋心情当中。
阶级社会里电影的最先受众总是拥有社会话语权的资本家与流淌着高级血液的贵族阶层,于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时还处于主流地位的类似歌剧、话剧等舞台剧种因电影这种新鲜事物的诞生流失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这些观众正是以上那些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在这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主流阶级的推广及影响下,电影逐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立了其生存下去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权利,而其形式,受年代的主流文化及科技水平的影响,一种摄影师静默在板凳上“不动的拍摄”的摄制方式为标志的电影形式,“舞台剧电影”诞生了。
这种形式的电影就如只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一场晚会,将画面前的东西完全照搬上荧幕,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其电影摄制方式名曰“长镜头”,却是指的最狭义上的长镜头,与后来巴赞理论中的长镜头理论完全不可混为一谈。在这期间,《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等一系列当今研究电影史的人大呼快哉的短片相继拍摄。路易卢米埃尔亦将斯时的电影称作“一种可以重现生活的机器”,骄傲的区别于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武断的称卢米埃尔那种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的电影没有艺术价值也太失公道,任何被称之为大师的人都经历过从幼年到其成就之前那段一无是处的时光,而被称作电影大师的理由尽管各种不同,但就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说,“所谓大师正是因为他们自己那种独有的风格,一种任何观众都能从一部其所作但事先不知名的作品中领略到的其独有的节奏”,或许在无意中,《火车进站》创造了景深镜头,而后续的电影人逐步将其概念化,而卢米埃尔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电影艺术里第一块里程碑上的名字。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
有一段时期,蒙太奇基本成了前苏联国产电影的一切,这件事本身的戏剧性让人不禁联想起蒙太奇本身的特质,给予影片戏剧性的变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提到与蒙太奇相关的电影的戏剧性严格区别于“戏剧性”这个词汇字面上的意义。
普多夫金曾幽默的分析蒙太奇(Monter)与其相类的一个称呼,“Cutting”。他认为随着时代与电影艺术的发展,简单蒙太奇(Monter)这个词已经不能作为定义影片剪辑与嫁接这种复杂而又玄妙的手段的概念,至于找出哪个更完善的词汇来代替,笔者翻阅有限的关于普多夫金的一切资料并没有找出答案。或许可以将这个未知的词汇归结为他给蒙太奇下的一个定义,“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全面的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决定着影片的蒙太奇的,是导演们一般文化素养的水平。蒙太奇也决定于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蒙太奇决定于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天资高低,这种天资使导演善于把生活现象之间的潜伏的内在联系变为仿佛昭然若揭的鲜明可见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释的联系”。
蒙太奇的奠基人,爱森斯坦的理论依然在当今电影理论界充当着基石的作用,或许直到下个世纪,假设没有科技超越性的帮助,依旧没有人有力将之搬走。较之于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的观点更加明确一些,其《杂耍蒙太奇》中将蒙太奇的作用归于使电影变得富有戏剧性,“蒙太奇在电影中就是有调理贯通的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的任务”,作为开创者同时又是一个革新者,爱森斯坦竭力反对,电影在长镜头下合理的时间顺序,严格的因果逻辑与那种推移式的叙述式拍摄,而是主张“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队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队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现象”。“在出色的电影大师的作品中,且不必谈什么激动人心的叙述,即便是合乎逻辑顺序的、脉络分明的叙述,都不多见……”,在爱森斯坦鲜明的理论中,我们不知该联想到一个类似毕加索般激进的现实主义者,还是一个花白胡子跳脚的老头。不熟悉这段历史的笔者不禁想起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话,“所有国内(指前苏联)那些被称之为大师的电影导演,其成名之时往往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许斯时爱森斯坦正是一个激进的小布尔什维克吧。
回归长镜头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巴赞,塔可夫斯基,戈达尔……
这几个人分一下组的话,不外是前三后三,除非读者对文艺复兴的历史不知分毫。想当年前辈们冒着暴君严苛的法律与罗马教廷的酷刑打着复兴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旨在艺术上回归现实,接近平民,并运用隐喻的方法揭露那个时代血淋淋的不公与统治者的暴行。正如后来人巴赞等回归长镜头一般,尽管没有那个时代如此鲜明的斗争意义,但就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所提出的反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观点,认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已然过时,只有长镜头才理论才是现代电影理论来看,大有一取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而代之的豪迈。
巴赞理论体系中的长镜头已经完全区别于卢米埃尔时代的长镜头,那时候没有类似长镜头理论等上升到概念的东西,完全是技巧性,且根据需要自然而然随机产生的事物。就塔可夫斯基的观点,长镜头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种类,即便在电影艺术框架内,长镜头发展至巴赞的年代,已经有了三大类的区分,电影学院反复教授的推、拉、摇、移,四种摄像机操纵方法最开始也只是单独作为长镜头拍摄的专属方式。到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将电脑特技运用到长镜头摄制中,摆脱了之前由于技术所限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暗转与隐蔽剪辑的技巧,长镜头又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笔者最沉迷的一部著作《雕刻时光》的著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长镜头的理论依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的确,哲理性的东西用长镜头拍摄是最佳的选择。但较之蒙太奇带给大众视觉的冲击与感官的洗礼,长镜头下的电影往往显得严肃,朴实,昏昏欲睡的大众一般不会接受好莱坞制片厂以外的东西,或许只因为是寻找感官上的满足,上升到艺术的精神层面,长镜头带给人的的确是更深邃的东西。也许是一种见解,也许是导演的顿悟,也许是你跟局中人瞬间的共鸣……

当巴赞遇到爱森斯坦
——浅析“长镜头”与“蒙太奇”
一只绿头大蜻蜓,嗡嗡的飞过月色下的灌木丛,偏转着翅膀转过一片被风打来的树叶,越过丛林与公路之间的铁丝网,俯冲到斑马线上空,傲慢的穿过第一辆奔驰而来的汽车,越过第二辆呼啸而过的汽车,紧接着啪的一声,撞在第三辆汽车玻璃上变成一团浆糊,一部电影从这辆汽车开始了……
这是好莱坞电影《黑衣人》富有创意的一个开场白,电脑特技合成的蜻蜓,加上一组动感十足的长镜头。本文的主角之一——长镜头,盛装登场。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根据自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反爱森斯坦式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即与蒙太奇理论相对应的电影理论。迎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现实主义盛行的现状,现实主义电影也被深入研究,而与现实主义电影想契合的拍摄方法正是长镜头。就巴赞的观点而言,电影就是将一个照相机摄像化,其场景由单幅且一格的胶片变成一副类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样需要一条长长的桌子铺开,而且需要人一步一步走过观赏的连续性极具因果关系的特大号胶片,依然是单幅一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将镜头与镜头之间充当桥段与节点的地方称之为电影的节奏——“一条海里生长的水草,随着它缓慢优雅的摇曳摆动,我们得以知晓大海的潮汐、暗流、水压、涨落”。而他认为对胶片生硬的剪接不仅破坏了这种节奏,且引发了电影时间上的“蝴蝶效应”,当人们无法关注电影内时间的真实性而是惊讶的发现于交战双方来回切换的镜头时,他们会感觉到时间过的如此的缓慢,犹如一只来回摇动的钟摆,指针却不走一步。
当我们不从历史的原因细致的分析长镜头的起源、发展,并且不考虑其在电影摄制方法上的鼻祖地位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窥探,把它当做为了展现塔可夫斯基哲学意义上的电影内时间的推移“从复制于长镜头的生命流程”来知道的时间感而衍生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我们便会领悟到《大国民》(又名《公民凯恩》)中为什么要通过不漏痕迹的剪辑来来展现一组在荧幕中看起来自然暗转的长镜头,就像那跟水草,随着电影内时间的流动,随着奥逊.威尔斯的节奏摇曳起伏……
于阿巴斯那跟贫瘠的土壤相称的静谧中;于安哲罗普洛斯悠悠的诗意中;于塔可夫斯基哲理的深思中……让长镜头的魅力一一在大师的影片中领略吧。
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与上着相比就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与伍迪艾伦的独立电影的关系,前者是大众意义上的主流,而后者却是一种探索意义上的少许严肃的电影艺术。它就是那个被初学电影卖弄知识的青年用滥的词汇——蒙太奇。
与巴赞的舞台剧式长镜头理论相比,爱森斯坦作为长镜头理论二号人物塔可夫斯基的老师的老师却是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毕竟他的理论要先于巴赞。不论长镜头毕竟是卢米埃尔兄弟第一种试验使用并沿用至今的电影拍摄方法,巴赞的景深镜头理论严格来说是继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之后对学院派电影的一种冲击,正如叛逆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做出极端的举动,但是现实主义浪潮中涌现的先驱者们不都是靠着这股革故鼎新的勇气使陈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么。
蒙太奇,正如本文的写作一样,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因果的逻辑,先从早于巴赞的爱森斯坦写起,而是将其置后。蒙太奇的魅力正是使观众在某时某刻于电影中出离,与导演的意图相契合。爱森斯坦在拍摄《十月》中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他运用理性电影的原则,不仅展现了1917年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
我们回忆爱森斯坦时一定不会忽略那部《杂耍蒙太奇》,其实辩证的看,塔可夫斯基并不能完全脱离其太老师的蒙太奇理论,就如书中所述“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受上或心理上的感染……”,把“任何”去掉,正巧符合塔可夫斯基用哲思看待电影,与其电影中所展现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
当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只在影片伊始飞了足足三分钟的绿头大蜻蜓,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场制度下的大众电影的摄制中,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争论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一切为了观众的眼球,蒙太奇是为了带给观众感官的冲击,长镜头可以用电脑特效制作,国产大片《云水谣》开场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多变的长镜头,电脑将八个镜头合制而成,效果极为出色。但是就如数码相机与单反机械相机相比,胶片摄影机与数码摄影机,国产电视剧与美剧相比一样,现代化的东西用起来总是不如老旧的有质感。所以艺术层面上,长镜头与蒙太奇孰优孰劣之争从来都是未熄之火。
悠悠然,大师们已经长眠地下,但他们的思想却通过各种形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传播,电影诞生时卢米埃尔兄弟手下一个摄影师很自然的运用长镜头将一幕舞台剧搬运到胶片内,随后是以胶片剪辑与嫁接为手段的蒙太奇理论的开创,直到类似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打着回归古罗马文化的大旗进行的文艺革新的长镜头理论的再一次勃发,从卢米埃尔兄弟到爱森斯坦到巴赞,从宙斯到普罗米修斯到达芬奇,从创世纪到文明的诞生到在文艺复兴的大旗掩护下激流勇进的革新,从舞台式长镜头到蒙太奇理论到运动的长镜头。
“小溪—骤雨—河流—瀑布—海洋”(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这句话阐释了单线发展的历史真谛,所有的事物进行时,总不会脱离时间的范畴,无论是电影内的还是电影外的,当新的大师站起来时,一场新的世纪辩论才会正式拉开序幕……

⑷ 请查收,这是你的微电影Vlog创作指南 | 简课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拍摄短片甚至电影已经不再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事。微电影、Vlog、搞笑小视频充斥着各个视频网站,平民化的视频拍摄已然广泛流行。但电影拍摄有着极强的专业性,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作为我们普通大众如果想拍摄和剪辑一些入门影像作品应该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呢?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改造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采用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底,他们发明了第一台电影放映机,成为了电影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播放影片,这一天成为电影诞生日。在电影发明初期,影片都只有几分钟,这些电影可以说是微电影和Vlog的鼻祖。

微电影一般指微型的电视电影短片,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 vlog),源于“blog”的变体,意思是“视频博客”,也称为“视频网络日志”。它们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一般在五分钟以内,一分钟左右的也比较常见。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广告宣传类、新闻记录类、剧情故事类、音乐舞台类。根据主题不同又可以分为:励志激情片、幽默搞怪片、时尚潮流片、情感故事片、科幻悬疑片等等。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要清楚自己拍摄的类型,从制作难度讲,一般大众因为拍摄资金的原因,建议倾向于生活故事类,尽量减少特效使用(太五毛了也尴尬)。科幻类、场面较大、人数较多的故事类型也并不适合。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大前提,我们拍摄微电影、Vlog是有很大局限的,不能天马行空。

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团队?

微电影、Vlog制作的发起人在人员配备上,最早应该确定的是导演、摄影和剪辑等主创人员,明确好岗位分工。其他重要岗位还包括:制片人(搭建并管理整个影片制作组),监制(监督影片制作,保证影片质量),导演(团队核心,负责统筹影片拍摄,做好选角并指导演员表演),编剧(完成剧本,协助导演完成分镜头剧本),演员或主持人(根据导演和剧本要求,完成角色表演)。还有摄影师、灯光师、场记场务、录音师、美术布景师、化妆造型师、音乐作曲、剪辑后期等工作岗位。

其中微电影团队一般在10人以内,制片人、监制、导演和编剧合并为1人,摄影和灯光合并为1人、场务、场记、布景合并为1人,录音、音乐、剪辑、后期合并为1人。简而言之,4人拍摄是保证正常拍摄最精简配置,再加上3-6名演员,这也是最常见的微电影团队。当然甚至还有单兵作战,编、导、摄、剪、演都有一个人承担的。

整个工作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主要包括前期策划准备、中期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制作和发布发行。

前期策划准备:

成立摄制组、资金预算、筹集和赞助、创作剧本、确定演职人员、制定拍摄计划、考察选取场地和购买道具布景等。其中核心是剧本,一个剧本的好坏决定了一部微电影和Vlog的成败。导演根据剧本进行文字分镜头剧本,作为导演应当用蒙太奇思维来设计编写脚本、分镜头剧本,随后摄影师根据文字设计制作摄影分镜头剧本。主创人员在方方面面都要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将角色、剧本、服装租借、内外景布置、日程安排、食宿等都安排好,等最终演员敲定到位后,再开会头脑风暴整个拍摄计划,确保大家达成一致,然后分工部署,分头行动。

中期现场拍摄:

拍摄现场有三个核心人物,一是导演,他主要引导调动演员每次表演,监控摄影师的每一个镜头,处理和控制现场工作流程。二是摄影师,他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影片画面效果,能否准确使用镜头、景别、虚实效果、白平衡等等,实现预先要达到的效果。三是演员或者主持人,演员的动作表情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决定了影片的人物魅力。当然,现场收音也是非常关键的,不可忽视,一般内置麦很难实现立体声效果。

豆瓣9.2分的法国微电影《调音师》

印度改编电影今年也掀起一阵热潮

后期剪辑制作:

现场拍摄结束后,就要开始进行剪辑,通过剪辑软件进行粗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制作。第一步将素材拷贝到电脑,然后利用时间地点机号顺序编号整理。第二步根据导演确定的文字脚本和分镜头脚本,设计工作流程和编辑台本。第三步从视频影像素材中挑选优良镜头画面按照脚本的结构顺序安排组接画面,获得第一稿影片。第四步精心调整影片素材,有了正式稿影片。第五步加上解说配音、配乐、字幕、片头片尾等,最终形成完整影片。

发布发行:

咱们作为大众的小众,发布发行都靠自己啦。影片完成以后通过视频网站发布传播,进入公众视野。

有哪些拍摄要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蒙太奇:

蒙太奇(mentage)是法文音译,指的是将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等联系和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表现出新的情节内容和艺术效果的组合方式。

见过一个例子就是中国汉字,是典型的蒙太奇组合。吠、泪、鲜等字,将不同的特写镜头放到一起,就达到了表现效果。列举A笑、B手枪指头、C哭。A-B-C就是体现一个人被吓到了。C-B-A,就是他勇敢地面对了。因为组合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蒙太奇的分类:

1.叙事蒙太奇:交代情节、展示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包括平行蒙太奇,适用于多条时间线、故事线并行,交替画面,营造紧张氛围。交叉蒙太奇:将不同时间多条情节线迅速频繁地剪辑到一起,最后回合到一个点,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颠倒蒙太奇:打乱结构,先展示故事的现在状态,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常借助叠印、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时间的回顾和推理一般都已这种方式呈现。连续蒙太奇:一般自然流畅的介绍单一情节线索,有节奏地连续叙事。一般一部电影都是多种蒙太奇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2.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含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者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包括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一般这些画面与剧情无直接联系。心理蒙太奇:画面组接来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思索等精神活动。声画一般有强烈的主观性。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和场面的对列,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但要避免牵强附会。对比蒙太奇:通过内容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作用,常见的有贫与富、生与死、胜利与失败等等,可以是内容性质上的,也可以是景别、色彩、动静等形式上的。

是吴彦祖主演的的动作悬疑微电影

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

(二)分镜头设计:

把剧本做好是最为核心的,剧本和小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小说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用大量文字表现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可以独立欣赏。而剧本则是倾向于以对话和情节推动,一个好的剧本,时间和空间要集中,矛盾冲突要尖锐、人物性格要典型、结构设计要紧凑。

近期读过一些更加专业的剧本创作相关的书籍,本部分将在单独的一篇推荐文字中详细介绍。在此主要讲分镜头设计。镜头又分为支点镜头(用来点题、释义)、交代镜头(修饰说明、交代背景关系)和过渡镜头(前两者之间的镜头)。编制分镜表,主要包括景别、方位、长度、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效果、备注。拍摄分镜头考虑,摄影机位置、景别、角度、是否要中断换位置。叙事方面,用谁的视角,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需要变换视角吗?

分镜头剧本例:

(1)某地/内景还是外景,天气

介绍分镜头描写的情节,主要有场景情况,人物动作和对白。

…………(2)(3)

(三)摄影常识:

硬件方面,我们至少需要3台以上同品牌的单反或者摄像机、声卡、调杆话筒、监听耳机、打印机。有条件还可以租一台无人机(拍一些航拍素材),主要作为开头结尾或者转场使用。

摄像机分为家用级、专业级和广播级。现在的照相机尤其是单反感光元件大,能够更换镜头,成像素质好,相对成本也比较低。不过,现在的手机的摄像功能也可以实现基础的拍摄需要。清晰度分为标清(480p)、高清(720p)、全高清(1080p)和4K等视频格式。焦距分为长标短焦距,根据焦距镜头,又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画幅主要有全画幅、APS-H、APS-D、4/3系统、4X以上。闪存卡有CF\SD\XD卡。

专业摄影机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声音采集声道,这样可以分别录取不同种类的声音,实现更为逼真、立体的声音效果。除了摄影机的录音以外,还有专业录音设备,主要有电脑、录音软件、录音机、话筒、声卡、话放、挑杆、防风笼、储存器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大中型影片拍摄。还有就是外置话筒来采集声音,抗干扰、灵敏度远远大于内置话筒。录音过程语言声音要近距离录制、语言优先于音响、画内音优先于画外音。

摄影还需要一些辅助设备:稳定器材如三脚架和独脚架,斯坦尼康减震器。保证拍摄场景需要的,摇臂和轨道。镜头附件主要是滤镜:密度镜(避免过曝、保证大光圈)、渐变滤镜(有深浅区域的变化,用来平衡画面亮度差别很大的场景)、偏振滤镜(过滤偏振光的杂乱干扰)。还有遮光罩和遮光斗,遮挡不参与成像的杂光,也可以起到保护缓冲作用。便携照明灯包括机头灯和小型闪光灯。

拍摄素材起幅和落幅要预留五秒钟,拍摄要注重稳定、准确、平直、匀速、长度。长度方面一般来说,特写镜头2-3秒钟,中近镜头3-4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镜头太长太短都不好。

手动对焦与虚实转换,自主改变画面中人和物原来的清晰效果。还有摇镜头、推镜头、慢动作、快动作也是常见的拍摄方法。景别主要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拍摄高度有平角度、俯角度、仰角度。这些要在拍摄中认真选择,丰富使用。

在后期制作中有哪些要点?

一台高性能电脑(安装剪辑软件)必不可少,后期编辑软件主要有:After Effect、Adobe premeire、Vegas、绘声绘影、微软和苹果自带的剪辑软件等。后期编辑要点:采集和拷贝素材,研究和分析脚本,挑选合适镜头。精心调整画面,配音字幕合成,输出完成作品。

镜头组接方面格外要注意:1.素材之间要协调(画面亮度、色彩、情节);2.动静之间要缓冲;3.动接近,近接动(主体运动、客体静止,主体静止,客体运动);4.选好动作剪接点(切忌前后镜头动作重复)5.遵守“轴线规律”(人物多方向和来回运动时,要注意有一个轴线主导,以保证主题方向和位置的统一匹配,如对话镜头,人物在右边就应该保持右边,避免跳轴);6.避免同镜头(前后两个镜头在景别和视角上应有显著变化,切忌同主体、同景别、同视角直接组接,否则画面变化不大,会出现令人反感的“跳帧”效果。)

一些常见的转场方法要注意:无技巧转场(直接切换)。运动转场:借助人物、动物或者其他一些交通工具等动作,作为场景或者时空转换的手段,大多强调的是前后段落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因素转场。利用特写转场,特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者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空镜头转场,利用景物来过渡,实现间隔转场。主观镜头转场,前一镜头是人物,后以镜头是人物看到的场景或者所思之物。

转场技巧方面:渐隐、渐显、叠入、叠出、划入、划出、甩切(一种快闪转换镜头,画面呈现模糊不清的流线)。还有虚实互换,清晰和模糊之间相互切换。画面定格。

最后是特效制作,一般最常用的是抠像技巧。要求在绿布景前表演并完成拍摄,后期将绿色拍摄区域抠掉,然后将需要的场景合成。复杂的后期特效,建议找专业公司。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忘记招式,着手拍起来吧!▩

⑸ 江都卢米埃影城的介绍

卢米埃影业是一家中港合资的国际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全名四川卢米埃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是胡其鸣先生。自2008年创立以来,凭借其全球视野、创意新颖、细节完美、严谨高效的优秀团队,引领时尚的市场定位,优雅、优质、高端、高效的经营理念,卢米埃影业逐步树立了让消费者认同、让合作者倾心、让领导者关心的国际化高端企业文化形象。
作为时尚立身的国际化影院公司,卢米埃影业占据了数项技术制高点:全球数一数二的Atmos影院音响技术的使用者,让声音更清晰,更震撼,更环绕。全世界最可靠的Vista售票系统的拥有者,制片方、发行方的利益得以全面保障。全世界最先进的Real-D三维立体电影放映系统的推行者,色彩更保真,画面更靓丽。 作为中国高端影院建设的领跑者,卢米埃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对国内外电影市场的深刻了解,战略目标高远:品牌旗舰影院建设与收购兼并影院改造建设齐头并进,以其最具产业发展潜力的业务形态和多元赢利模式推动中国影院产业形成与电影中上游发行、制片环节的良性互动,并适时开拓中上游产业链,进而成为中国盈利最多、盈利模式最稳定可靠的电影企业。
未来的卢米埃影业将在影院行业的巅峰行走,与中国电影产业的脉搏同步,以优雅优质高端高效理念,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梦想家、实干者携手,实现更多梦想,续写更多传奇!

⑹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和乔治梅里埃的影片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乔治·梅里爱:用一种重夸张的动作、手势,不重表情的表演来扮演无声片里的角色,用他喜欢的自然光线构图。他把摄影机架在舞台对面的套间里,然后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拍下整部戏剧。


乔治·梅里爱人物经历:

1895年,卢米埃尔的电影首映时,梅里爱也花了1法郎走进了“印度厅”,他马上就被这些“活动的画面”深深吸引,忍不住要拿出两万法郎购买“电影机”,但遭到了婉言回绝。

34岁的梅里爱年轻气盛,立志经营电影,就从伦敦的光学家那儿买来一台由罗勃特·W·保尔制造的摄影机并开始拍摄电影(这台摄影机能装用爱迪生“KINETOSCOPE”规格的胶片,接着他和两位工程师一起,在他剧院的工场里几经改进,终于造出了一台自己的摄影机,并于1896年申请了专利)。

他先是模仿卢氏兄弟(les freres Lumiere)和爱迪生,所拍的80多部短片都无新意可言。1897年,他在自己美丽的庄园用8万法郎建筑了摄影场之后,才开始注意到特技摄影,并逐渐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⑺ 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功绩是奠定了什么

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功绩是奠定了纪实主义美学。

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现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车的旅客、劳动中的妇女、划船出海的渔民、登岸的摄影师和街头行进中的警察等等。

(7)卢米埃工作室微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发明:

1、电影机

卢米埃尔兄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创造,于189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灵活轻便的手提工“活动影戏机”。这是一种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机器。

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

2、三色照片

1907年6月10日,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三色照片制作工艺。这种在法国他们家开办的工厂里研制出来的方法是以利用被拍照的景象的三种分离的影像为基础的。

三种影像中的每一种,被使用适当的滤色器,来制作基本红、绿、蓝中的一种颜色的底片,然后将微粒网屏放在三色底版上,当网屏被加在上面,并使灯光照射它们时,出现的是全色图像。

⑻ 卢米埃尔时期的电影被称为什么

卢米埃尔时期的电影被称为金时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手“印度沙龙”内,第一次公开售票向公众公映了他们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第一批短片。特别是《水浇园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喜剧因素的影片,为以后的故事片的创作开了先河。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和乔治梅里埃的影片的特点

卢米埃尔兄弟是再现美学(也就是长镜头)的鼻祖,而梅里埃是表现美学(蒙太奇)的鼻祖。

梅里埃的影片永远是中景,摄象机永远不动。他是个魔术师,所以能够运用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些特技。梅里埃可以称为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导演。

⑼ 世界第一部电影究竟是什么 是不是卢米埃尔的

教科书上是写的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

但是现在有另一种说法,论证了英国的勒普林斯Louis Le Prince(1842-1890)才是真正的世界电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银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只有短短2秒钟的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比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还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钟的电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当然这种说法尚未写进教科书中去。
这就是《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0MzYyMTY=.html

⑽ 哪位大神有卢米埃尔!冒险开始2016年上映的由蒂耶里·福茂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卢米埃尔!冒险开始Lumière!L'aventurecommence(2016)》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

链接:

提取码:y57t

导演:蒂耶里·福茂

编剧:蒂耶里·福茂

主演:蒂耶里·福茂、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路易斯·卢米埃尔、马丁·斯科塞斯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2016-09-11(多伦多电影节)、2017-01-25(法国)

片长:90分钟

又名:Lumière!LeCinématographe1895-1905、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放映集1895-1905年

鉴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摄影机拍摄的早期短片多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修复版本,卢米埃尔学会于2013年起与法国电影资料馆、法国闪电集团、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等多家机构联合对卢米埃尔摄影机拍摄150部左右的影片进行4k分辨率的扫描修复。

由于每部影片都很短,因此卢米埃尔学会的负责人、也是戛纳电影节的节目总监福茂将其中114部影片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组合在一起后凑成一个总长95分钟左右的合集,取名

《卢米埃尔!冒险开始》。这个合集在2015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做了120周年特别放映,法国总理也到场捧场。放映采用了类似弁士讲解的方式,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还收听到了福茂的同步讲评。

阅读全文

与卢米埃工作室微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枕边童话是哪个电影 浏览:272
新八哥电影天堂 浏览:631
vr能不能看小电影 浏览:606
爱情公寓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 浏览:369
新木优子小电影 浏览:22
电影美国黑帮迅雷下载 浏览:367
夏了夏天微电影 浏览:77
苹果钱包里的猫眼电影怎么用 浏览:483
主题为规则的电影影评 浏览:602
柏林电影节线上怎么看 浏览:885
戏说乾隆电影图片 浏览:718
小电影资源在哪里看 浏览:377
手机怎么样看小电影 浏览:560
战妻电影手机在线播放 浏览:491
经典的邂逅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9
十大强奸题材打真军电影 浏览:555
泰坦尼克号完整版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818
微电影网络竞争平台的推动 浏览:478
有精彩片段的香港电影 浏览:435
怎么抢抖音电影票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