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张爱玲系列(11)人之常情的底色无须粉饰——读张爱玲《花凋》
《花凋》一开始,父母为女儿修葺坟墓,白大理石天使,垂头合手,底下围着一群小天使,“像电影里看见的美满的坟墓,芳草斜阳中献花的人应当感到最美满的悲哀。”墓碑上刻着深情的话:“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一岁死于肺病。……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乍一看,圣洁的女儿,温情的爱意,浓浓的不舍,一副令人感动的爱的图景,虽然芳华早逝,但这个家的情感生活,是健康的,幸福的,美满的。
紧接着,张爱玲一句话解构了这一切:“全然不是这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把下文中丰富的描述,抽离成有关“另一回事”的线条,那可以这样概况:实际上这个家父亲沉迷酒色鸦片,母亲爱慕虚荣,父母关系不和,一家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孩子多,负担重,父亲一屁股债,母亲一肚子愤懑。川嫦作为小女儿,资质平平,夹在上面的三个姊姊和地下的三个弟弟中间,老实,口拙,被欺负,被忽视。待到姊姊们都嫁走,眼看可以出人头地,也有了恋爱对象,却得了肺病,卧床两年,形销骨立,恋人也移情别恋,父母不愿再为她掏钱治病。川嫦郁郁而终……
以上对川嫦命运正反两极的概括,到底哪一个更真实?我想说,真相,往往在两极中间。手心手背都是肉,五个手指也有长短。孩子多了,父母肯定有有所偏爱有所忽略的,而且孩子之间,在资源匮乏情况下,自然会发生竞争关系。小说中,女儿们为了穿衣等事情明争暗斗,而川嫦的几个姐姐既相貌出众,又泼辣又为,川嫦只有吃亏的份,衣服都被姐姐们占去,她常年穿的是蓝布长衫;至于底下几个弟弟,在重男轻女格局下,又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即便如此,骨肉情深,排挤之外,还有关爱。比如川嫦的男友,就是大姐费心介绍,各种张罗。
父亲郑先生也疼女儿,他带点名士做派,只要手头活便,孩子要什么也买什么。有一段场景,郑先生在鸦片炕上躺着,孩子们一面捶腿,一面掏摸他口袋里的钱;要是不叫拿,她们就捏起拳头一阵乱捶,捶得父亲又是笑,又是叫唤:“哎哟,哎哟,打死了,这下子真打死了!”读起来充满天伦之乐,父女融融之情令人羡慕。
母亲更不用说。她在钱方面也精打细算,禁不住家中开支大的折腾。她脾气是不好,因为好不起来。但对女儿,温柔体贴,还有不安愧疚。女儿绝望中离家出走,全家焦急。回来后,按正常大人都会责骂,但看到川嫦靠在枕头上,面带心虚的惨白的微笑,将汗湿的头发要编成两根小辫,母亲忍不住道:“累成这个样子,还不歇歇?上哪儿去了一天?”川嫦搂住母亲,呜呜哭起来:“娘,我怎么会……会变得这么难看了呢?我……我怎么会……”她母亲也哭了。这一刻母女的无助与不舍,多少辛酸。母亲特意给川嫦买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说今后胖起来,“正好一脚”。川嫦从被窝里伸出一只脚来踏在皮鞋里试了一试,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呢。”读起来又让人泪奔,绝望中的爱,总是能穿透生离死别的。
再看未婚夫章云藩。回国留学生,习医,家里也很过得去。一开始川嫦还有些看不上,觉得他不够高,不够黑,说话也不够利索。但他家里有点底子,人本身也整齐干净。中秋节做客郑家,看到这家人的脏乱差,纷争吵闹,也容忍体谅,一如既往爱着川嫦。川嫦的病考验着双方的感情。章云藩作为医生,一直在诊断看护,耐心温存。问题是,她一天天瘦下去,也知道章云藩比她大七八岁,他家里父母屡次催促她及早娶亲。她的不安,他也看出来了。有一次,打完针,他在背后低声说道:“我总是等着你的。”这是半年之后的事。
章云藩说会一直等着川嫦的话,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但也不能说他是个骗子。作为专业医生,他早已知道川嫦患的是不治之症。但也直到将近两年,他才另外有了人。在母亲以打牌为名的安排下,他的新女友余美增和川嫦见面了。二人之间互相吃醋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不能怪章云藩。而作为病人,川嫦当然非常敏感。她瘦骨嶙峋,害怕未婚夫失望,听到章云藩微笑说:“耐心保养着,要紧是不要紧的……今天觉得怎么样?过两天可以吃橘子水了。”她讨厌他这一套,仿佛她不是女人,就光是个病人。“章云藩天天来看她,免费为她打空气针,每逢他的手轻轻的按到她胸胁上,微凉的科学的手指,她便侧过头去凝视窗外的蓝天。从前一直重建着的接触……是的,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是想不到是这样。想不到是这样。”川嫦对“微凉的科学的手指”的感受是正确的,时间的煎熬,没有希望的维持,足以冲淡海誓山盟。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可以再加一句:只有花前月下才会有有情人,可惜花前月下的浪漫基本都是短暂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本来就是人性的普遍真相。人间是有回肠荡气的爱情,但我们不知道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否都能尽如人意。更何况,这样的生死相依,真情永固,还是特例。鲁迅在《伤逝》中说:“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是这个道理。不必因此就对感情绝望。戳破爱的神话,爱才能更踏实地积累。看清人的软弱,不可靠,看清人会遭逢的各种顺境逆境,坦然接受,却又努力经营、创造幸福日子,这缺憾的美,过程中的意义,才是生命的真谛。
川嫦本人也有其世俗势利的一面,但都是完全值得同情、认同的表现。比如她开始对章云藩的挑剔,她对情敌的偏见,她对自己相貌丑陋的恐惧,还有她对生活前景的想象:“十年的美,十年的风头,二十年的荣华富贵,难道就此完了么?”在当时,“女结婚员”是女人唯一的出路。病中的川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虽然没结成婚,却也体味到了患难真情,尤其家人对她的爱,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孤寂中,她更能注意到匆忙人生忽视的那些阳光、天空、脚踏车的叮叮铃声,孩童的喧笑、跳房子的嬉戏……这些,构成了生活的美:
可是有时候川嫦也很乐观,逢到天气好的时候,枕衣新在太阳里晒过,枕头上留有太阳的气味,窗外的天,永远从同一角度看着,永远是那样磁青的一块,非常平静,仿佛这一天早已过去了。那淡青的窗户成了病榻旁的古玩摆设。供堂里叮叮的脚踏车铃响,学童彼此连名带姓呼唤着,在水门汀上金鸡独立一跳一跳“造房子”;看不见的许多小孩的喧笑之声,便像瓷盆里种的兰花的种子,深深在泥底下。川嫦心里静静的充满了希望。
《花凋》的基调毕竟还是苍凉的。病人川嫦,没有黛玉独有的风韵,她连一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穿着她母亲的白布褂子,许久没洗澡,褥单也没换过。那病人的气……因为云藩的新女友,让川嫦受打击,父母大姐都上楼安慰她。回到自己房间,母亲叹息,这孩子要强,父亲说,这病我看过不了明年春天。说着,不禁泪流满面。可他们又再不愿花钱打水漂,郑先生说,这两年连累我们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郑夫人也不愿花私房钱买,于是唯有托付云藩设法帮助。你可以从中读出那种冷漠绝情,但也能真切感受父母的疲惫、无奈、受伤。
川嫦自己,也开始觉得,“对于整个的世界,她是个拖累。”现在,“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凡是她目光所及,手指所触的,立即死去。她不存在,这些也就不存在。”她本来觉得自己是个无关紧要的普通女孩,“但是自从生了病,终日郁郁地自思自想,她的自我观念逐渐膨胀。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她受不了这痛苦,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己。”于是,有一天一早,趁爹娘没起床,她让李妈背她下楼,“她爬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她雇一部黄包车,本想五十块钱买一瓶安眠药,再到旅馆开个房间。但没想到物价上涨。五十块钱买不了安眠药,且没医生证明。她茫然坐着黄包车兜了个圈子,在西餐馆吃了顿饭,在电影院坐了两个钟头。然后,这一天:
到处有人用骇异的眼光望着她,仿佛她是个怪物。她所要的死是诗意的,动人的死,可是人们的眼睛里没有悲悯。她记起了同学的纪念册上时常发现的两句诗:“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世界对于他人的悲哀并不是缺乏同情。秦雪梅吊孝,小和尚哭灵,小寡妇上坟,都不难使人同声一哭。只要是戏剧化的,虚假的悲哀,他们都能接受。可是真遇着上了一身病痛的人,他们只睁大了眼睛说:“这女人瘦来!怕来!”
生活在“全然不是那回事”的同时,也总是不如人意,可怜的奢望也无法满足。三周后,川嫦终于死了。
我们已经从人情世故的层面,分析了这人之常情的底色。没那么神圣,也不必觉得多么凄凉。人生如此,生老病死。但是,天灾人祸,有时也密切交织,在今天,如川嫦所患的肺病,应该就是肺结核之类,已经可以治愈,但今天又有很多新病,很多不治之症,各有其环境的、制度的,生理的缘由。又如《我不是药神》所揭示,医药的审批和监管,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很多本可避免的不幸。在川嫦这里,恐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公:为什么郑夫人会抱怨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就这样牺牲掉?为什么做女结婚员是女性唯一的出路?为什么病中的川嫦会这样想:“这世界充满各种人想要拥有的东西,川嫦自己也是这许多可爱的东西之一”?川嫦以病人的敏锐,深邃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件“东西”。
同样是病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丈夫,一下地就是个残废,卧床几十年,却依然发挥着男权的力量,可以娶一个媳妇来服侍他。七巧曾对老三说,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七巧就这样牺牲了自己,“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健康的七巧,生病的川嫦,都被生病的丈夫,健康的男人们,支配着。
爱拼就会赢?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全然不是这回事。
❷ 张爱玲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
内容提要】
张爱玲凭借独特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在体现小说艺术叙事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造型的优势,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电影化倾向的独特文本。张爱玲小说对镜头、时空、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运用,显示了其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电影化
电影作为在20世纪最流行的艺术形式,它与现代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柳鸣九所说:“传统的关于不同体裁形式中有不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规律与技巧方法的条律已被打破,空间艺术的造型方法被引进了小说这种时间艺术部类,在现代小说中出现了绘画化与影视化的艺术现象。”张爱玲的小说就存在着一种竭力与电影艺术沟通的文学精神,如小说中的镜头、时空、蒙太奇等。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曾提到“节略法”的运用,认为“这是电影的手法”,“巧妙的转调技术”。
一、小说中的镜头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她那娴熟的笔触,时不时地捕捉着电影中的镜头,引领读者不断地在镜头之间跳转,随它进入人物的内心,从而使读者及时地观察到人物所处的环境,捕捉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
张爱玲小说中对各种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俯拾即是。《鸿鸾禧》里表现结婚场景用的是俯拍似的全景镜头:“整个的花团锦簇的大房门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这种镜头能缩小拍摄对象,通过空间过度变形造成心理崩溃,表现人物内心压抑、恐慌、逆来顺受的心理,是一种只有主要结构的抽象视角,整个俯拍场景充分表达了现代都市人没有得到这种由婚姻而来的稳定感的极度压抑。《心经》里描写许峰仪和小寒之间的激烈冲突用的是近焦扫描的镜头:“隔着地板,隔着柠檬黄和珠灰方格子的地席,隔着熟睡的狸花猫,痰盂,小撮的烟灰,零乱的早上的报纸……她的粉碎了的家!”这种镜头充分展现了室内的凌乱场面,暗示了家人对冲突原因的思考,加深了对“乱伦之爱”恶果的印象。《花凋》里描写郑川嫦的父亲用的是特写镜头:“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圆眼,眉目开展,嘴角向上兜着,穿上短裤子就变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这种镜头不仅具有叙事性质,同时更有对比、象征讽刺等深刻意味,表达了颠覆父权的强烈讽刺。
不仅如此,张爱玲还常常把各种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金锁记》对镜头简直到了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电影脚本来读。小说一开始是空镜头“月”,叙述人的画外音强调了小说的时间跨度,增加小说的苍凉感。随着镜头的移动,月光落在一个睡在下房的丫环身上,她与另一个丫环的私语,使我们对姜家出身卑贱的二儿媳妇七巧略有所知。随后,她们的私语被谨慎的老嬷嬷打断,人们沉沉睡去。月亮渐渐淡出,彩霞迎接着太阳的到来,神秘的夜晚让位于更真实的白天。在街头小贩的吆喝声中,姜家便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媳妇、女儿在给老太太请安时,承继了昨夜下人谈论的话题,然后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出场了。她一出场,便对小姑造谣中伤、跟小叔子调情、对自己哥哥嫂子冷嘲热讽。作者运用几个具有戏剧性的镜头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粗鄙泼辣、喜欢惹是生非又痛苦压抑的生存状态。一天中的几个典型生活片段,概括了她在姜家十几年的生活,不难看出电影镜头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
二、小说中的时空
对张爱玲小说艺术构成的分析,似乎一直层出不穷。在众说纷纭的理论喧哗中,时空意识这一与现代小说密切相关的质素渐入研究者的眼帘。有学者指出,“她秉执独特的时空意识、中外小说叙事资源及西方现代艺术理念、技艺,营构了融会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小说时空的崭新图式,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时空艺术开辟了新生面”。张爱玲小说的这一贡献,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意识,剪辑出属于自己的电影化时空。
《金锁记》中有这样的句子:“风从窗子里进来……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电影中常用的“虚焦”镜头,即上一个镜头开始模糊之后,下一个镜头开始清晰起来。曹七巧凝视镜子中“翠竹帘子”和“金绿山水”,渐渐的视线模糊——焦距变虚。“定睛”之后,视线清晰——焦距清晰。转眼之间,山水却变成了她丈夫的遗像。再“定睛”之后,视线再次清晰——焦距清晰。丈夫的遗像再次变成了自己的影像。张爱玲以文字的剪刀,用好莱坞式的流畅剪接,把曹七巧十年的压抑和寂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简明的时空转移方式,直趋主人公凋零变态的生命,大大精简了文本的篇幅。
在《倾城之恋》中,柳原和流苏虽然都靠在墙上,但他们似乎却在墙的两边,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这暗示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可能的。这堵墙,就像电影中的时空“切片”,把他们分割成两个世界的人。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这样说:“微妙尴尬的局面,始终是作者最擅长的一手。时代,阶级,教育,利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在一块时所有暧昧含糊的情景,没有比她传达得更亲切。各种心理互相摸索,摩擦,进攻,闪避,显得那么自然而风趣,好似古典舞中一边摆着架势(Figure)一边交换舞伴那样轻盈,潇洒,熨帖。”张爱玲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以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这堵墙,除了时空“切片”的作用外,其中的“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这里显然是电影中常用的将短暂的时空拉长的“慢动作”技巧,采用了时空交叠的方式,不但把空间和时间融合,而且现实时空被“慢动作”转化成柳原那凄迷虚幻的心理时空,而最后在茫茫的大地上留下的仅是这一堵“望不见边的”高墙,给读者留下了想不尽的空间。
三、小说中的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形式,也是电影艺术的最主要的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作为技巧,是剪辑与组接的意思,就是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巴拉兹在《 电影美学 》中谈到剪辑时说:“上下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张爱玲小说中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用,不仅俯拾即是,而且大多都运用得娴熟自如,不着斧痕。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有着强烈的情欲,她渴望被占有,但命运却偏偏让她整日面对丈夫那死猪肉样的身体。小说道:“七巧立在房里,抱着胳膊看小双祥云两个丫头把箱子抬回原处……。从前的事又回来了: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叫她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背上,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张爱玲用蒙太奇手法把人物从现实推向过去,又从过去拉回到现实,用电影“闪回”的手法,通过独特的主客观镜头的电影视野,进入和淡出人物的意识世界,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之间交叉切割,使读者由此进入到曹七巧的灵魂深处。她的思想便自觉不自觉地回到过去麻油店的生活经历中去,这种意识一闪而过,而进入潜意识。潜意识中的猪肉与眼前的丈夫的身体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做了奇妙的联结,从而使读者感受到她生命的悲凉。
在《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罗杰与愫细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梦想变为现实:“他前生所做的这个梦,向他缓缓的走过来了;裹着银白的纱,云里雾里,向他走过来了。走过玫瑰色的窗子,她变了玫瑰色;走过蓝色的窗子,她变成了蓝色;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罗杰新婚的喜悦通过梦幻般的色彩体现出来。结婚之后,愫细因不能忍受正常的夫妻之爱而临阵逃脱,但心里仍想着罗杰:“她采了一朵深蓝色的牵牛花,向花心吹了一口气。她记起昨天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在汽车里,他那样眼睁睁地看着她,她向他的眼睛里吹了一口气,使他闭上了眼。罗杰的眼睛是蓝的——虽然很少人注意到这件事实,其实并不很蓝,便是愫细每逢感情冲动时,往往能够幻想它们是这朵牵牛花的颜色。”这里由牵牛花转换到罗杰的眼睛,由眼前的实物联想到心中的虚像,这样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在电影中也是非常绝妙的。
小说的电影化倾向应以不丧失自己独立的艺术本体性为前提,否则就不称其为小说了。张爱玲小说的文字虽然极具视觉魅力,但又没有影响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纵深开掘,她是把“心理感知作为事物的摄影图像来描述”。张爱玲小说中镜头、时空、蒙太奇等电影化手法,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文学性,反而在与电影手法的融合中走向审美的复合,创造了在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参考文献:
[1] 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序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3.
[2]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490.
[3] 庄萱.张爱玲小说的时空营造与中外文化之关系[M].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64.
[4]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张爱玲评说六十年[C].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65.
[5]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18.
[6] 李欧梵.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A].张爱玲评说六十年[C].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360.
❸ 名家散文并带赏析的
概括的:一、欣赏散文,要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全面的:散文的『四步阅读欣赏法』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OSm6gaFCa-F0nFR1BSXBXw
❹ 张爱玲的作品有哪些
小说著作:《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封锁》 《连环套》 《年青的时候》 《花凋》 《红玫瑰与白玫瑰》 《殷宝滟送花楼会》 《等》 《桂花蒸 阿小悲秋》 《留情》 《创世纪》 《鸿鸾禧》《华丽缘》《郁金香》《多少恨》 《惘然记》《小艾》 《十八春》《秧歌》 《赤地之恋》 《五四遗事》 《怨女》 《半生缘》 《 相见欢》《色,戒》 《浮花浪蕊》 《小团圆》 《同学少年都不贱》《雷峰塔》 《异乡记》 《雷峰塔》 等
散文著作:《迟暮》《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描》《牧羊者素描》《心愿》《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公寓生活记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谈女人》 《小品三则》《论写作》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诗与胡说》 《写什么》《〈传奇〉再版序》 《炎樱语录》 《散戏》 《忘不了的画》《谈跳舞》《谈音乐》 《自己的文章》《借银灯》等
电影剧本:《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 《六月新娘》 《红楼梦》 《南北一家亲》《小儿女》 《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
学术论著:《红楼梦魇》《〈海上花列传〉评注》
译文作品:《爱默森选集》《海上花列传》《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老人与海》
❺ 张爱玲有什么作品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作品很多,但是几乎本本是经典,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种种历史原因,一直被埋没,后来经过美国学者夏志清的挖掘后,张爱玲才逐渐走入当代大陆主流文坛,并且很快赢得了相当高的文学地位。她的主要作品有以下,按时间先后和体裁排列:
小说类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这个中篇很有名,后来被改编
成电视剧,由周润发和赵雅芝分别扮演男女主角,轰动一时)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这个好像也有同名电视剧)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有同名电视剧)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
《小艾》《十八春》, 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
《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1957年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
《半生缘》,1968年,后改名为《惘然记》(这个很有名
气,有电视剧)
《 色·戒》,这个名气更大,李安同名电影。
浮花浪蕊》,1983年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
热议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
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雷峰塔》《易经》繁体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异乡记》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2011年4月)
散文类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
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存稿》
《雨伞下》
《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1976年。
《谈看书》,1976年。
《谈看书后记》,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1976年。
《〈张看〉自序》,1976年5月。
《〈惘然记〉序》,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
《表姨细姨及其他》,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电影剧本类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学术论著类
《红楼梦魇》,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1981年。
译文类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❻ 张爱玲的《创世纪》是什么意思
《创世纪》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在《创世纪》中张爱玲着重描写了两位女人,一位是潆珠,一位是紫薇。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是被封建礼教压抑的女人。张爱玲在《创世纪》告诉我们,在吃人的制度下,不管你是何种的出身,同样的都会遭受压抑而不幸。
潆珠是一个难掩自卑的女人,长得不怎么好看,因为营养不良身形也不好看,也没钱打扮自己,在药房工作,她遇到了耀求,和他展开了一场自己并不自信的恋爱。这一切是奢望,她很清楚自己没那个资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因此潆珠和耀求的恋情最终只可能是结束。
紫薇是一个霸道的女人,因为出身显赫,连她的公公也要敬她三分,她的丈夫更是畏惧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也有着苍凉无奈的一面,因为她的家庭也是不把女人当做人看的,她永远也记得那句如果被追兵追到首先把女孩杀了,免得做出丢人现眼的事。
就像紫薇这种出身的女人也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她明明已经被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和礼教压制变得不幸了,可她却变态的继续用这一套压制她的媳妇、孙女。这确实是让人感到可悲的。
(6)花凋微电影扩展阅读
张爱玲自己曾在《张看》自序里面提到“同一时期又有一篇《创世纪》,写我的祖姨母,只记得比《连环套》更。她的孙女与耀球恋爱,大概没有发展下去,预备怎样,当时都还不知道……自己也知道不行,也腰斩了。”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要年长她的祖母很多岁,而且是续弦,在小说里也提到,说紫薇看见留小胡子的姐夫之类的话。这个姐夫便是张佩纶。而紫薇的丈夫比自己要小5岁,所以不是自传。
张爱玲的生活圈子其实不大,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她的亲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一下《小团圆》,从那本书里,可你看见张很多小说的影子,比如《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其实原型是她的弟弟、《花凋》里郑川嫦其实是她的一个表姐,当然这都是艺术加工过的。
连张爱玲自己都说“腰斩”,可见《创世纪》其实是一篇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者应该说是没按照张的意图进行。创世纪,无非就是手造的世界,就是指紫薇在她自己的天地里想要创世纪,改朝换代,他们仍旧生活在前朝的旧梦里。
❼ 一个女的出轨而那个男的了老婆把他的情人杀了做成包子是什么电影
花凋
剧情 / 犯罪
年代:2015
地区:大陆
演员: 许丹睿
导演: 杨涛睿
❽ 张爱玲所有作品有哪些
小说
《不幸的她《牛》
《霸王别姬»
《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
《茉莉香片》,
《心经》《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封锁》
《连环套》
《年青的时候》
《花凋》
《红玫瑰与白玫瑰》
《殷宝滟送花楼会》
《等》
《桂花蒸阿小悲秋》
《留情》
《创世纪》
《鸿鸾禧》
《多少恨》
《小艾》
《秧歌》
《赤地之恋》
《五四遗事》
《怨女》
《半生缘》
《相见欢》
《色·戒》
《浮花浪蕊》
《小团圆》
《同学少年都不贱》
散文
《迟暮》
《秋雨》
书评四篇
《论卡通画之前途》
《牧羊者素描》
《心愿》
《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
《公寓生活及其他
》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谈女人》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
《论写作》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私语》
《中国人的宗教》
《诗与胡说》
《写什么》
《〈传奇〉再版序》,
《炎樱语录》
《散戏》
《忘不了的画》
《谈跳舞》
《谈音乐》
《自己的文章》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
《气短情长及其它》
《〈卷首玉照〉及其它》
《双声》
《吉利》
《我看苏青》
《姑姑语录》
《中国的日夜》
《华丽缘》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太太万岁〉题记》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
《忆胡适之》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红楼梦魇〉自序》
《〈张看〉自序》
《〈惘然记〉序》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画饼充饥》
《“嗄?”?》
《草炉饼》
电影剧本
《未了情》
《太太万岁》
《情场如戏场》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
译文
《海上花列传》
❾ 电影这有女杀手扮护士在医院杀人,但其实她是警察的影片片名
花凋
又名:无
看点: 小清新 神秘 欲望
类型:剧情 犯罪
语言:未知
地区:大陆
时长:27分钟
导演: 杨涛睿
演员: 许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