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这部片名
更多中文片名:
透明人
隐形人
更多外文片名:
Hollow Man - Unsichtbare Gefahr .....(Germany)
影片类型:
惊悚 / 科幻 / 恐怖
片长:
112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EX DTS-ES
评级:
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language and some sexuality/nudity.
制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Global Entertainment Proctions GmbH & Co. Movie KG
拍摄日期:
1999年8月 -
1999年4月26日 - 1999年6月25日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132 m (Spain)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保罗·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编剧 Writer:
Gary Scott Thompson .....(story) and
Andrew W. Marlowe .....(story)
Andrew W. Marlow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丽莎白·苏 Elisabeth Shue .....Linda McKay
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Sebastian Caine
乔什·布洛林 Josh Brolin .....Matthew Kensington
Kim Dickens .....Sarah Kennedy
Greg Grunberg .....Carter Abbey
Joey Slotnick .....Frank Chase
Mary Randle .....Janice Walton
William Devane .....Dr. Howard Kramer
罗拉·迈特拉 Rhona Mitra .....Sebastian's Neighbor
Pablo Espinosa .....Ed, Warehouse Guard
Margot Rose .....Mrs. Martha Kramer
Jimmie F. Skaggs .....Wino
Jeffrey Scaperrotta .....Boy in Car (as Jeffrey George Scaperotta)
Sarah Bowles .....Girl in Car
Kelli Scott .....Mom
Steve Altes .....Dad
J. Patrick McCormack .....General Caster
Darius A. Sultan .....Gate Guard
Tom Woodruff Jr. .....Isabelle the Gorilla
David Vogt .....Helicopter Pilot
Gary A. Hecker .....Gorilla Vocals (voice) (as Gary Hecker)
制作人 Proced by:
Stacy Lumbrezer .....co-procer
Alan Marshall .....procer
Marion Rosenberg .....executive procer
Kenneth J. Silverstein .....associate procer
Douglas Wick .....procer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Global Entertainment Proctions GmbH & Company Medien KG [德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国]
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发行公司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International [美国] ..... (Argentina)
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国] ..... (France)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 [西班牙] ..... (Spain)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美国] ..... (USA) (DVD)
Columbia TriStar [美国] ..... (video)
ECT [挪威] ..... (Norway)
Skífan ..... (Iceland)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日本] ..... (Iceland)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美国] ..... (Iceland)
特技制作公司:
Banned from the Ranch Entertainment (BFTRE) [美国]
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国]
Tippett Studio [美国]
其它公司:
Michelson Food Services Inc. [美国] ..... catering
Picture Mill [美国] ..... main title design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美国
USA
2000年8月2日 ..... (premiere)
加拿大
Canada
2000年8月4日
美国
USA
2000年8月4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0年8月24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0年8月24日
西班牙
Spain
2000年8月30日
新西兰
New Zealand
2000年8月31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0年9月1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0年9月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0年9月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0年9月7日
以色列
Israel
2000年9月7日
马来西亚
Malaysia
2000年9月7日
秘鲁
Peru
2000年9月7日
波兰
Poland
2000年9月8日
瑞典
Sweden
2000年9月8日
土耳其
Turkey
2000年9月8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0年9月13日 ..... (Manila)
埃及
Egypt
2000年9月14日
芬兰
Finland
2000年9月15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0年9月20日
法国
France
2000年9月20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0年9月21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0年9月21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0年9月21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冰岛
Iceland
2000年9月22日
巴西
Brazil
2000年9月29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0年9月29日
希腊
Greece
2000年9月29日
挪威
Norway
2000年9月29日
英国
UK
2000年9月29日
丹麦
Denmark
2000年10月6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0年10月11日 ..... (Davao)
克罗地亚
Croatia
2000年10月12日
德国
Germany
2000年10月12日
意大利
Italy
2000年10月13日
日本
Japan
2000年10月14日
俄罗斯
Russia
2000年10月15日
委内瑞拉
Venezuela
2000年11月1日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000年11月4日 ..... (Jakarta)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000年11月9日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2000年11月9日
印度
India
2000年11月24日
科威特
Kuwait
2001年5月19日
相关评论
Think You're Alone? Think Again.
There's more to fear than you can see
You trust your eyes. You rely on your senses. You think you're alone. Think again.
Open your eyes
Think Invisible, Be Invisibl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ew you couldn't be seen?
If you can't see him, if you can't find him, you can't stop him.
《透明人魔》只是一个空洞的借口。
——《纽约邮报》
伊丽莎白·苏竟然同意出演这部垃圾片,实在令人诧异。
——《旧金山纪事》
尽管影片中有丰富的特效,并且由保罗·范霍文执导,但从任何方面都不值得推荐。
——《洛杉矶时报》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1989年,制片人道格拉斯·威克(Douglas Wick)产生了拍摄隐形人电影的想法,他解释说:“在当时,特效技术正在开始发生变革,借助先进的技术,可以将隐形人前所未有的描摹出来。所以,除了对隐形人的普遍关注之外,视觉技术的可行性也日帧完善起来。”
直到威克找到了《空军一号》的编剧安德鲁·W·马洛(Andrew W.Marlowe),影片的剧本才开始逐渐成形。和保罗·范霍文一样,马洛因故事对解除社会制约的心理暗示而深深着迷。另外,他对特效世界也很感兴趣,是特效试验室和制作公司的常客。
范霍文回忆说:“在安德鲁创作剧本时,他要求的有些特效在当时还是不可能的,他希望在影片的筹备期间内新的技术会应运而生,他的前卫构思推动了特效技术的发展。”
后来,道格拉斯·威克将剧本交给了名导保罗·范霍文,威克说:“我一直希望由保罗来执导《透明人魔》,拍摄这部电影的真正难度不在特效,而是找到一位出色的电影人用特效来演绎剧情,让特效成为情节的一部分。保罗不但在特效方面表现出了数学和科学天赋,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叙事者,观众会因他的影像而着迷。”
在谈到对科幻片的热衷时,范霍文说:“当我来到美国工作时,我知道自己对美国文化并不十分了解,我不想因唯恐打破美国社会规则或者犯错而担忧,所以拍摄科幻片是最安全的选择。”
范霍文在好莱坞的处女作是《机器战警》,其所取得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随后是同样科幻题材的《全面回忆》、《星河战队》以及别样类型的《本能》和《艳舞女郎》,可以说全都不同凡响。在这些影片中,范霍文融入了自己的爱憎和对生活的看法。
看过《透明人魔》的剧本后,范霍文说:“影片人物形象很清晰。在隐形主题中,影片的情节发展得很巧妙。我喜欢空间、时间和情节的极度统一,这个剧本给我一种感觉,用对邪恶的精密研究来形容这个故事再恰当不过了。故事开始于一个慈善的科学冒险,还夹杂着些许幽默,但当我们看到阳光、温和的塞巴斯蒂安·凯恩蜕变成疯狂、邪恶的怪物,他真的变成了魔鬼。”
范霍文是在二战期间的欧洲长大的,他认为影片故事仍在探讨古老的道德话题。几千年前,柏拉图就曾写过隐形人,他认为,我们自身没有道德,道德是他人的认知和期待所形成的。柏拉图说如果隐形人存在,那么隐形人会沉迷于自己的能力,滥用这种能力,他会偷窃、抢劫、强奸甚至杀人,总之一切随心所欲。柏拉图提出,根本不存在引人向善的道德标准,因为我们惧怕监狱,所以才不会作奸犯科。
除了道德主题外,范霍文还非常看好将英雄变为恶魔的故事构思。在影片开头,观众会支持塞巴斯蒂安这个英雄人物,但随着他在自己身上展开试验、成为隐形人之后,他人性中的邪恶一面开始显现。观众将面临选择,还会支持塞巴斯蒂安多久,会完全否认他吗?还是残存一些对他的赞同?范霍文认为,影片从最初的科幻悬念惊悚片变为了最终的恐怖片,它阴冷、深刻、恐怖,堪称当代哥特。
在影片开拍前,主创人员都认为应该避免同类影片的陈词滥调,不仅仅要让铅笔和水杯在半空中浮动,还要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现人物。范霍文坦率的说:“我完全不知道制作这部影片所需技术的复杂和难度,一切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
事实上,每个人都低估了影片制作的难度,影片的特效总监斯科特·E·安德森(Scott E. Anderson)说:“我们当时毫无经验,不得不将本片同《星河战队》相对比。”特效方面的难度在于表现塞巴斯蒂安逐渐透明的过程,以及隐形之后的奇异动作。
范霍文说:“从科学的角度讲,隐形似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曾经一度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接受了存在隐形的前提,那么这部影片就相当真实。”
在说到物色影片演员时,范霍文说:“我知道,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技术难题,但如果扮演塞巴斯蒂安的演员不适合,这一切也就毫无意义了。尽管他是隐形的,只有在水中和火中才会显形,但他的表演仍很重要。我们不能使用替身,我们需要一位颇具天赋并愿意吃苦的演员,他必须能忍受很多不适。”
最终,凯文·贝肯得到了这个角色。范霍文非常佩服贝肯表演风格的多面性,范霍文认为贝肯是个脚踏实地的演员,他曾经出演《阿波罗13号》,影片的拍摄过程格外艰苦,必须处于失重状态并忍受强烈的眩晕。范霍文回忆说:“在第一次会面时,我告诉他扮演透明人会如何困难,大多时候,他会被浑身涂成蓝色、黑色或者绿色,涂上和去除涂料都很不舒服。有时,他的脸上还要粘上橡胶面具。另外,会有隐形眼镜罩住他的整个眼球,对他的身体存在危险。”
贝肯说:“我之所以被这个故事所吸引,除了因为能与保罗·范霍文合作的宝贵机遇之外,还对塞巴斯蒂安的角色很着迷。他是一个自我陶醉、渴望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和被宠坏的孩子,他散发的魅力足以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当他成为了隐形人,他被这种奇异的能力所迷醉,从而成为疯狂的怪物。”
伊丽莎白·苏在片中扮演塞巴斯蒂安的前女友琳达,她说:“琳达是个既浪漫又敬业的女子,她生活在塞巴斯蒂安强大的阴影里。最终,她必须控制并制服她曾爱过的男子。我对这个超级女英雄很感兴趣。”苏不想扮演一个彪悍的女强人、女斗士,她更乐于扮演敏感、普通而智慧的女人。
【关于拍摄】
在演员就位之后,制片人艾伦·马歇尔(Alan Marshall)将范霍文的长期合作伙伴艾伦·卡梅隆(Allan Cameron)请到洛杉矶任影片的制作设计师。在索尼公司位于加州斑鸠城(Culver City)的15号摄影棚中,剧组搭建了实验室、观察室、恢复室、医疗器械区和迷宫般的隧道等等。作为世界最大的摄影棚,15号摄影棚长近360英尺,宽160英尺,高40多英尺,巨大的空间让片中的秘密地下实验室得以充分体现。
卡梅隆说:“我希望打造一种封闭的氛围,在影片开头,就像安全的科学家之家,然而随着塞巴斯蒂安的蜕变,实验室越来越危险和恐怖,而当隐形人开始猎捕时,场景又变得有趣,这里成为了鬼屋的理想布景。”
马歇尔回忆说:“在剧本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应该是冷战时期的地下掩体,在30年前被弃置。在灰色的外表下,美国政府现在建起一座高科技的机密实验室。”在艺术部门设计而成的掩体中,包括几十年前的古老空调和空气滤过系统,生锈的机器和老化的电力系统。掩体中陈旧的部分被不锈钢墙体和巨大的平板玻璃所分隔,从而形成鲜明的新旧对比。卡梅隆设计了一条巨大的S形走廊,由于曲线复杂,所以你无法发现拐角处的情况。在顶蓬上,还铺设了大量管道,塞巴斯蒂安可以借此藏身。
片中曾有这样一段场景,地下的喷淋灭火系统让主要通道泛滥成灾,隐形人在水流如注中现出部分原形,卡梅隆和特效协调人斯坦·帕克斯(Stan Parks)为此设计出一种大型循环系统,不但可以循环用水,还能保持一定水温,从而避免令演员产生不适。
电梯是地下实验室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剧组决定借助制片厂附近的大型立体停车场搭建电梯布景,这样每隔10英尺都有一层,而且取景角度也特别自由。
在加州摄影棚完成拍摄之后,剧组赶往华盛顿取景。制片人马歇尔说:“我们的目的是找到首都的地标,为了避开旅游业带来的限制,我们选择在8月拍摄。”经过长达9个月的协商,剧组终于得到了拍摄五角大楼的许可。在过去的10年中,只有两部影片获准在五角大楼拍摄。
【关于特效】
影片中的一些特效并没依赖于任何数字特效,而且总共560个特效都远比预想的复杂。其中首先需要使用特效技术的是塞巴斯蒂安的身体逐层透明过程。现今的观众早已不会满足于想象,而是要亲眼目睹和体会这一过程。于是,导演范霍文用尽了当今最具突破性的特效技术,并招募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特效总监斯科特·E·安德森说:“很幸运,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曾经资助有关人类运动、生理和动画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恰巧有助于本片的特效制作。”
范霍文说:“影片中共有三次转变。一次是在大猩猩身上的试验,其余两次是在塞巴斯蒂安身上发生的,其中的一次是变为隐形人,一次是失败的复原。塞巴斯蒂安的隐形过程是多层次的渐进性转变,当放射性液体进入机体,他的身体似乎被液化,肌肉系统随后消失,现出了骨骼、血管和脏器,然后内脏、血管和骨骼依次相继消失。”
Imageworks的技师们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医疗器械和医学院了解人体的真实构造,参加了解剖课,亲眼目睹了尸体解剖,并拍照、绘图。范霍文说道:“通过我的女儿,我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惊喜的发现了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都是蜡雕的解剖模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血管、肌肉、脂肪、骨骼、肌腱和内脏。这些模型完成于16世纪至17世纪,全都出自一个女子,可见当时的解剖学相当精湛。我们研究了她的作品,3、400年前的她竟成为了我们的技术顾问。”
为了完成转变的场景,制片方使用了全新编写的软件。这种软件名为“Volume rendering”(立体渲染),可以模拟出肌肉的收缩、骨骼、关节和其他身体内部结构的活动和细节。
影片的两位解剖学顾问高度盛赞影片的贡献,他们相信Imageworks为拍摄本片所进行的研究会推动医学解剖的发展。作为教育家,他们一直在寻找细节丰富而精确的人体模型,不过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完成如此耗资巨大的项目是不可能的。这项研究的初衷是让影片中的特效精彩动人,而现在却有潜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学工具。
除了打造隐形人之外,影片中的其他工作也非常繁重。范霍文解释说:“当拍摄隐形人与其他人出现身体接触的场景时,我们先是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去除掉隐形人,隐形人遮挡住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充填。”范霍文有过拍摄《星河战队》的经验,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
为了让特效技术人员将画面中的自己去除掉,凯文·贝肯在很多时候都会被浑身涂成绿色、蓝色或者黑色,还要戴上隐形眼镜和假发,遮住牙齿并穿上紧身衣。
精彩花絮
·影片中巨大的秘密地下实验室的布景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布景之一。
·影片拍摄曾因伊丽莎白·苏的跟腱撕裂而延误。
·塞巴斯蒂安的3D模型在拍摄完成之后被捐赠给科学研究部门。
·片头用的麻醉枪其实是早期的漆弹枪。
·塞巴斯蒂安残暴强奸邻居的场景后来被删剪,因为在影片试映会上,观众认为塞巴斯蒂安如此表现出罪恶一面还为时尚早。
·为了片尾的高潮场景,剧组一共搭设了四架电梯。
·在将半透明的塞巴斯蒂安搬回手术台的场景中,使用了一副金属骨骼,以制造搬运身体的重量感。
·本片是保罗·范霍文在好莱坞的第一部R级片。
·同在《异形2》、《异形3》和《异形4》中一样,生物特效总监小汤姆·伍德鲁夫(Tom Woodruff Jr.)在本片中客串了角色,扮演了大猩猩伊莎贝尔。
·由于出现了杀狗镜头,导演保罗·范霍文接受了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的调查,原来最后死掉的狗是个假狗。
·为了激起演员的真实反应,保罗·范霍文将很多扬声器放在片场的不同位置,让凯文·贝肯的声音出现在各个位置。在大猩猩隐形的场景中,扬声器中传来的猩猩叫声是范霍文模仿的。
·为了使用影片片名,制片方买下了丹·西蒙斯(Dan Simmons)同名小说的改编权,小说与隐形人毫无关系。
穿帮镜头
·隐形人的很多特性被忽略,比如当光线穿过视网膜时塞巴斯蒂安会失明,脚上带的灰尘会现出足底,他吃的食物会立即消失不见。
·在监控器中可以看到塞巴斯蒂安躺在床上,而床垫上却没有凹痕。
剧情简介
在美国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军事实验室中,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揭开了隐形术的秘密。他们以动物作实验获得了成功之后,傲慢的研究小组的头目塞巴斯蒂安不顾危险,坚决决定要在自己的身上做隐身术的实验。
小组成员成功地将塞巴斯蒂安变成透明人,但却不能再将他恢复原形。于是大家决定一定要找到揭开这个难题的"解药“。然而,塞巴斯蒂安已经渐渐对自己隐形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能力而陶醉不已,他可以为所欲为而不被别人发现。他开始觉他的同事们正在做的挽救他的工作是对他的威胁,他已经失去了人性的理智……
B.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生平简介
1933年8月18日,波兰斯基出生在侨居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
出生后不久的童年时代,他就遇到先在德国紧接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
迫害。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有志艺术的画家,反犹浪潮使父亲彻底失去在法
国生活下去的希望,迫不得已带全家人迁回波兰克拉科夫的老家。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后,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
德国人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于难,母亲却惨死在纳粹建造的毒
气室里。
1960年3月,波兰斯基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毕业不久,带着一部新拍摄的
短故事片来到他的出生地--法国巴黎,在这里,他的作品初次引起欧洲电
影界的注意。回国后,他拍出使他获多次电影节大奖并名噪世界影坛的影片
《水中刀》。这部影片有点像他在他的祖国波兰碰到的婚姻悲喜剧:两个男
人为了一个女人大动干戈,尔后,作为丈夫,波兰斯基这个男人不得不善罢
甘休、撒手而去。
60年代中期,波兰斯基接二连三地为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拍摄了
七八部影片,其中,《厌恶》、《吸血鬼舞蹈》、《罗丝玛丽的孩子》等影
片由于强烈的悬念、浓厚的神秘色彩、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表现出波兰斯基
引人注目的导演才华,并使他本人的国际声誉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他
的电影特别以血腥气味和浪漫情致而在世界电影名作中独占鳌头。
1968年1月,波兰斯基与好莱坞女影星莎伦·塔特(Sharon Tate )在英国
伦敦举行了婚礼。1969年怀孕8个月的Sharon Tate被臭名昭著的邪教徒残忍
杀害后,波兰斯基回到了欧洲。1974年他带着《唐人街》重新出现在美国,
似乎要在美国继续他的电影事业。1978年由于被控强奸一个13岁的女孩,他
逃离了美国,从此再没有去美国。
与艾曼纽爱莉 塞根纳(Emmanuelle Seigner)育有两个孩子。
作品年表-导演
1. Pianist, The (2002) 钢琴家 【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荷兰】
钢琴战曲/战地琴人/
2. Ninth Gate, The (1999) 第九道门 【美国/法国/西班牙】
第九封印/魔鬼手记/第九扇门/鬼上门/
3. 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 死亡.处女 【英国/美国/法国】
不道德的审判/
4. Bitter Moon (1992) 钥匙孔的爱 【法国/英国】
偷月迷情/苦月亮/
5. Frantic (1988) 惊狂记 【美国/法国】
亡命夜巴黎/狂暴/狂乱/
6. Pirates (1986) 海盗夺金冠 【法国/突尼斯】
夺金冠/
7. Tess (1979) 苔丝 【法国/英国】
黛丝姑娘/黛丝姑娘/
8.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国/法国】
9.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国】
10. What? (1973) 什么? 【意大利/法国/西德】
11. Macbeth (1971) 【英国】
12. Rosemary's Baby (1968) 魔鬼怪婴 【美国】
失婴记/
13.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师捉妖 【美国】
吸血鬼/
14. Cul-de-sac (1966) 荒岛惊魂 【英国】
孤岛惊魂/死胡同/
15. Repulsion (1965) 冷血惊魂 【英国】
16.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monde, Les (1964) 【法国/意大利/日
本/荷兰】
17. Nóz w wodzie (1962) 水中刀 【波兰】
18. Ssaki (1962) 【波兰】
19. Gruby i chudy (1961) 【法国】
20. Lampa (1959) 【波兰】
21.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两个男人与衣柜 【波兰】
22. Rozbijemy zabawe (1957) 【波兰】
23. Usmiech zebiczny (1957) 【波兰】
24. Morderstwo (1957) 【波兰】
25. Rower (1955) 【波兰】
作品年表-编剧
1. Ninth Gate, The (1999) 第九道门 【美国/法国/西班牙】
第九封印/魔鬼手记/第九扇门/鬼上门/
2. Bitter Moon (1992) 钥匙孔的爱 【法国/英国】
偷月迷情/苦月亮/
3. Frantic (1988) 惊狂记 【美国/法国】
亡命夜巴黎/狂暴/狂乱/
4. Pirates (1986) 海盗夺金冠 【法国/突尼斯】
夺金冠/
5. Tess (1979) 苔丝 【法国/英国】
黛丝姑娘/黛丝姑娘/
6.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国/法国】
7.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国】
8. What? (1973) 什么? 【意大利/法国/西德】
9. Macbeth (1971) 【英国】
10. Rosemary's Baby (1968) 魔鬼怪婴 【美国】
失婴记/
11.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师捉妖 【美国】
吸血鬼/
12. Cul-de-sac (1966) 荒岛惊魂 【英国】
孤岛惊魂/死胡同/
13. Repulsion (1965) 冷血惊魂 【英国】
14.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monde, Les (1964) 【法国/意大利/日
本/荷兰】
15. Nóz w wodzie (1962) 水中刀 【波兰】
16. Ssaki (1962) 【波兰】
17. Lampa (1959) 【波兰】
18.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两个男人与衣柜 【波兰】
19. Rozbijemy zabawe (1957) 【波兰】
20. Usmiech zebiczny (1957) 【波兰】
21. Morderstwo (1957) 【波兰】
22. Rower (1955) 【波兰】
作品年表-演出
1. Pura formalità, Una (1994) 幽国车站 【意大利/法国】
2. Grosse fatigue (1994) 累得要命 【法国】
3. Back in the U.S.S.R. (1992) 飞越北极星 【美国/日本】
4.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国/法国】
5.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国】
6. Blood for Dracula (1974) 魔鬼之血 【意大利/法国】
7. What? (1973) 什么? 【意大利/法国/西德】
8.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师捉妖 【美国】
吸血鬼/
9. Repulsion (1965) 冷血惊魂 【英国】
10. Gruby i chudy (1961) 【法国】
11.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两个男人与衣柜 【波兰】
12. Rower (1955) 【波兰】
作品年表-制片
1. Pianist, The (2002) 钢琴家 【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荷兰】
钢琴战曲/战地琴人/
2. Bitter Moon (1992) 钥匙孔的爱 【法国/英国】
偷月迷情/苦月亮/
C. 讲述纯艺术的影片,发几部上来,哪位
首先,《天使爱美丽》并非是纯艺术电影,它完全商业化的。但我想你的意思是要看一些,内容生动,有内涵,引人思考,情节引人入胜的电影,而非美国动作大片,那么请让我来向你推荐推荐吧。
首先,《天使》的导演让-皮艾尔·热内的另外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黑店狂想曲》。风格和《天使》一样。
再介绍几部文艺片:
如果你想看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文艺片: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詹姆斯·伊沃里优秀作品。
《理智与情感》(S&S),李安导演的,英国群星主演的,非常细腻,推荐!
《布拉格之恋》根据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名作《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改编,茱丽叶·比诺什、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
《傲慢与偏见》(P&P)电视剧版,和(S&S)同样根据简·奥斯汀小说改编。
《基督山伯爵》电视剧版,杰拉尔·德帕迪约主演。
如果你喜欢道德焦虑型的、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作品,那请看看:
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部不朽之作:
1、《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两生花)
2、蓝白红三色之《蓝》
3、蓝白红三色之《白》
4、蓝白红三色之《红》
向大师致敬!
安东尼奥尼不朽之作《云上的日子》(欧洲群星出演),以及《放大》
法国投资最高的文艺片《新桥恋人》,茱丽叶·比诺什主演
苏菲·玛索(我的女神)与前夫安德烈·佐拉斯基最后一次合作《忠贞》
罗曼·波兰斯基优秀作品《苦月亮》
当然,还有浪漫、温馨的爱情文艺片优秀的作品,它们在讲述爱情的同时不失深度:
《芳芳》苏菲·玛索、樊尚佩雷主演。法国每年情人节电视台必放影片。
《心火》苏菲·玛索主演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休·格兰特、安迪·迈克道威尔主演。
《两小无猜》马丽昂·歌迪亚、吉罗姆·卡内主演。
《爱在日出时》、《爱在日落时》茱莉·德培、伊桑·霍克主演
还有优秀的战争、政治文艺片
《屋顶上的骑兵》茱丽叶·比诺主演
《玛戈皇后》伊莎贝拉·阿佳妮主演
其他的优秀的作品:
《鹅毛笔》凯特·温斯莱特主演
《纯真》很另类的一部唯美的片子,神秘剧情。
《致命化身》朱莉娅·罗伯茨、约翰·马尔科维奇主演。
D. 盖章微电影历史背景
盖章微电影历史背景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追问:
抱歉,我问的是电影内容的背景,
回答: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
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
E.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写好莱坞导演不可能绕得开斯皮尔伯格,正如谈中国导演就必然要谈张艺谋。虽然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一定对以上逻辑嗤之以鼻,但我想说的是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其根本原因与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没有必然联系。若评选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相信他二人要杀进前十名都困难,但如果要说利用电影艺术这样一种载体最大限度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很多电影大师都难望项背的,而这也就顺理成章的赋予了他二人一种文化符号的内涵。
从丹.布朗的热门小说《达·芬奇密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符号。但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因为我们太熟悉它们了,熟悉到都懒得去思考、去分析了。就电影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的地位相似于乔丹在NBA的地位,都是一览众山小的顶尖人物。我们被斯皮尔伯格作品的魅力所折服,并醉心于探究这些作品艺术的成败得失,但我们往往疏忽了斯氏作品背后蕴含的符号力量。我个人认为,斯皮尔伯格之所以区别于同年代的其他导演,就是因为他拥有了这种力量。
其实,写斯皮尔伯格可以很容易,随便上google搜索一下,相关资讯极为丰富。从他出生到进入电影界,再到他一步步成为好莱坞呼风唤雨的人物,其间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查找到翔实的资料。而关于他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更是浩如烟海了,有相当严肃的专业著作,也有民间评论界精彩纷呈的随笔。可以说,如果我想以人物背景介绍外加代表作点评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只需用复制、粘贴和一点点编辑的工作,半个小时就能完稿。但我觉得做这样"锦上添花"的事挺无聊的,如果我的文章只是资料的拼凑和成熟理论的嫁接,那我还不如就将相关资讯的链接地址列出来算了。
激发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源自央视6频道近期播出的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访谈节目。当我看到两个身份极为特殊的导演面对面交流电影心得时,内心所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已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两个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的"符号"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在我看来,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的文化价值要大于他们拍摄作品的艺术价值。让他们在交流中自发地探寻各自身为文化符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绝对要比谈对于艺术的理解和电影的技巧过瘾的多。只可惜我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有些意犹未尽。象他们这样级别的文化符号相互交流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正是带着这份遗憾,我将这篇文章原来的命名《一个时代的电影"宠儿"》撤换为《符号的力量》。一来我觉得原来的名字显得有些矫情,二来我也想借此深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
要谈电影界的文化符号,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龙。这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武学奇才一生留下的作品不过寥寥几部,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无穷的。正是这些作品为西方电影观众洞开了一扇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单论艺术成就,李小龙作品与同时期华语电影相比并不具优势,而他本人的演技也算不得出类拔萃。但是,他却完成了其他华语电影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明星,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让他的作品可以凿穿文化间的隔阂,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十年后的今天,华语影坛出现了另一位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特质的明星,她就是章子怡。今天的媒体要比三十多年前苛刻的多,当我们对于章子怡演技平平却蜚声海外感到忿忿不平时,我们恰恰是误解了章子怡的身份。一个文化符号未必是本民族当中最优秀的代表,一个电影界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未必是傲视群伦的艺术精英。要知道,最优秀的精英多数不具有文化亲和力,能理解他们、认同他们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如何能承载文化符号之职呢?
所以,当我看到西方电影界的某位大师对斯皮尔伯格口诛笔伐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与此类同,当国内某些文化界的精英开批判大会声讨张艺谋时,我也权作笑话。在对待文化符号的态度上,全世界的态度都有些苛责。这是正常的,你赢得了那么大的市场,产生了那么高的影响力,赚了那么多的钱,拿了那么多的奖,苛责你一下算什么,没灭了你算是客气了。如果我们硬要得出文化符号等于文化精英的逻辑,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符号是称职的。就电影界而言,我们可以随便罗列一串比斯皮尔伯格艺术成就更高的导演,但若论传播电影文化理念,革新电影拍摄技巧,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等领域的成就而言,只将目光锁定在表达自我的艺术大师们远不如斯皮尔伯格。电影界当然需要费里尼、大卫·林奇等艺术家,同样也需要斯皮尔伯格这样的文化符号。
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谈话节目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第一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的态度,二是对待电影叙事性这一要素的看法。两位导演因为彼此之间的尊重和良好的外交风度,在多数问题上都保持了相似答案的"默契",却在以上两个问题上透露出些许"天机",或许这微妙的不同可以为我们解答出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文化符号的内在原因。张艺谋在首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感觉非常惬意,而斯皮尔伯格却诚惶诚恐。(原话是害怕面对,这里仅是比喻)这属于典型的新媳妇心态,是拍摄以市场为主导,观众好恶为标准影片的这类导演共同的心理特征。斯皮尔伯格擅长拍摄娱乐片是尽人皆知的,虽然你可以用[辛德勒名单]这样的文艺片来作为反证,但总体来看,斯氏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强大的娱乐性。
因该说,好莱坞多一半的导演都属此类,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可以脱颖而出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斯氏作品不仅完美的遵守了好莱坞娱乐片的各项法则,更为这套法则创立了新的标准。如果单论一部作品对于好莱坞乃至整个电影工业的影响,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卡梅伦的[终结者]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等影片都不会输给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如果要以一个导演所有作品的平均影响力而言,很难再找出一个和斯皮尔伯格比肩的电影人了。从[大白鲨]开始,一直到最近的[慕尼黑惨案],斯氏作品几十年里不间断的给电影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不仅开辟出很多风格独特的电影类型,留下十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更为重要的时,这一系列作品引发了范围极广,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这才是导致斯皮尔伯格最终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斯皮尔伯格属于典型的以市场为目标的导演,但他并不是票房的奴隶,他善于迎合同时更善于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也尝试过导演型作品的拍摄,遭到过败绩,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导演自身的个性一定要服从于整部影片的风格,更要服从于整个观众群的欣赏品味。所以,当他在电视上和张艺谋交流时极力强调一部影片故事的重要性,而我们反过来审视他这几十年的作品,感觉此言不虚。斯皮尔伯格似乎无意拍摄纯意识流的艺术片,即便是最为严肃的[辛德勒名单]、[人工智能]、[大兵瑞恩]等作品,影片的叙事性仍然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会闷,在这点上和他所拍摄的所有娱乐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张艺谋对斯皮尔伯格"叙事第一"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但我觉得这多半是出于礼貌。因为张艺谋作品最大的特点恰恰不是它的故事性有多么强,而是表现这个故事时所采用的强烈的个性化艺术形式。斯皮尔伯格盛赞[英雄],说这是一部开创了用色彩来讲故事的经典之作。色彩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当然是属于典型的形式范畴。斯皮尔伯格是那类深谙娱乐之道的导演,不仅对观众的心理有着洞若观火的掌控,同时更善于将自己的艺术品味和价值观不着痕迹的融入到影片当中,他从来不自恋,同时,也不会做毫无原则的妥协。如今的斯氏作品正如导演自己所言,变得越来越"自私"了,因为斯皮尔伯格感觉为观众拍了大半辈子的电影,也该为自己拍两部了,所以,现在的斯氏作品逐渐有了点导演型作品的个性锋芒。张艺谋走过的道路恰恰与之相反,早期的张艺谋专注于导演型作品的拍摄,虽然获奖无数,但市场价值远低于艺术价值。现而今他也开始尝试市场型作品的拍摄,票房屡创佳绩,但来自观众的责难之声不绝于耳。可以看出,这两个著名导演成为文化符号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从市场的辉煌中回归到个性,另一个则是突破个性,投向了市场。
文化符号的产生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须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兼容性。斯皮尔伯格用纯熟练达的娱乐片技巧感动了世界,而张艺谋却用浓烈耀眼的文艺片形式征服了世界。当两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时,彼此了解的最初印象往往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那些通俗而又具体的符号。符号可以不必是最优秀的代表,但必须具有文化的共通性;符号所代表的产物可以不必得到精英群体的认同,但必须被普罗大众轻易消化。只有当你了解到这一点后,才会明白章子怡红遍西方世界的内在原因,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拥有一个文化符号绝对是一件幸事。因为它降低了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难度系数,绕开了艰涩难懂的理论,规避了阳春白雪的争鸣,将一个文化的断面形象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师、专家们最不擅长完成的任务
F. 鹅毛笔的《鹅毛笔》电影
中文片名
《鹅毛笔》
外文片名
Quills - Macht der Besessenheit .....(Germany)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124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
Rated R for strong sexual content including dialogue, violence and language.
级别
Hong Kong:III Germany:16 Norway:15 Sweden:15 USA:R Canada:R Australia:MA France:-12 Japan:R-15 Spain:18 UK:18 South Korea:18 Malaysia: Brazil:16 Chile:18 Netherlands:16 Peru:18 Argentina:16 Canada:18A Denmark:15 New Zealand:R16 Switzerland:16 Finland:K-15
版权所有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2000 (on print)
制作日期
1999年8月9日 - 萨德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相反,舆论和权势的压迫使他更加执着,仿佛是一种冲破传统桎梏的使命在不停的激励着他。
经营疯人院的考尔麦神父为人大度耿直,在同德萨德长期相处中,对他渐生好感。尽管考尔麦神父也不喜欢萨德的作品,但两人还是结成挚友。期间,还有一名经常出入疯人院的少女(凯特·温斯莱特饰),她是萨德的仆人。德萨德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这名少女偷偷的带到外面,得以流传于世。
主持Charenton疗养院的,是一位思想开放、主张人性化医疗的年轻神父。神父把Sade当作朋友。在神父的照顾下,Sade侯爵不但可以住在最好的房间,还可以继续他的创作,他买通了院中的年轻洗衣妇Madeline,帮忙他偷渡作品到外面的出版社。这样的日子相安无事地过了好久,直到一位专门以高压手段对付精神病患的心理医生Royer-Collard来到Charenton,在Royer-Collard的高压统治下,Sade侯爵被禁止使用鹅毛笔。于是Sade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写作,自由言说的欲望轰击着道德的围墙,他的坚强的甚至显得疯狂的意志震撼着每一个人。
Sade的最终命运当然不会圆满。在被割去舌头之后,他吞下神父手中的十字架自尽。就连神父本人也因同情Sade而被关起来,但他象Sade一样,在Madeline母亲的帮助下,拿起了鹅毛笔。
尽管萨德对抗传统文化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但他创作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却给予了当时人们思想上一次强烈的冲击,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医生代表现代技术理性。医生与萨德是对立冲突的。医生是国王派来的,暗示了权力与技术的结合。
院长或神甫是基督教的代表。神甫同情萨德,认为写作是好事情,但不要公开发表,以免添乱。神甫在剧中前后的变化体现了基督教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的遭遇。
美黛莲和萨德之间有一种感情,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而不是肉体方面的。美黛莲喜欢阅读,喜欢萨德的作品。美黛莲的出身是平民。她和她的同伴都喜欢萨德的作品。一个细节,美黛莲和同伴在高声朗读萨德的作品,并模仿书中的故事,在阅读和模仿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爆发出阵阵笑声。而美黛莲的母亲则听不下、看不下去了,感慨年轻人的道德堕落。值得注意的是:萨德预想的阅读对象。这一对象是平民而非贵族,更不是像卢梭这样的人。萨德的写作给平民带来了快乐。
什么是民主?区分民主的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其中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文化含义。在20世纪,中国的学人主要关注民主的政治含义,而忽视了民主的文化含义。民主的文化含义就是欲望的解放,然后,这种被解放的欲望披着自然权利的面目出现。霍布斯是始作俑者。由此而来的问题即是:自然欲望的自由和平等问题。古代限制自然欲望是有理由的。
在各种自然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至上已经成了现代文化的一个符号。雅书和俗书的差异通过萨德的写作被突破了。
电影一开头就是拿破仑说法国大革命是件坏事,需要重整秩序。阿多尔诺认为萨德和法国大革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揭开性的秘密,公开教导性的快乐就是启蒙。 注意两点:启蒙的效果和启蒙的来源。
关于启蒙的效果,注意两个细节。一是医生和他的妻子。他喜欢上了那个年轻貌美的小修女,让她还俗,结婚,把她像鸟一样安置在家里。装修房子。年轻帅气的装修设计师。医生忙于管理疯人,疏于管理家政?小修女和装修设计师逃跑了,留下了那封讲述自己的“自然权利”的书信。医生发现了秘密:《圣经》与萨德小说。萨德小说的启蒙效果就是人性的解放。
神甫认为可以写作,但不可公开。神甫与平民关系颇好,神甫与启蒙有一种亲缘关系。基督教主要就是针对平民的。 启蒙的限度与写作的欲望和禁忌。
萨德与美黛莲的关系。美黛莲告诉萨德:有些事情是只能想不能做的。 写作的禁忌基于写作对象的欲望的性质。这一欲望是否纯粹自然性的?欲望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方面,萨德导演的戏剧。情欲的狂欢,并导致了血案。自然欲望体现了两面性。性与暴力。 另一方面,美黛莲与神甫的自然情感,体现了自然欲望中美好的一面。但神甫在经历了通过的思想挣扎后选择了上帝而非美黛莲的爱。
《鹅毛笔》的关键:萨德为何要死?
萨德在监狱里最后一次写作的疯狂场景:从萨德经各狱友到美黛莲执笔,体现了启蒙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最后由于误解和模仿而引起狂热并导致了火灾。大火暗示了法国大革命。在熊熊火光中,疯人们都跑出来了,暗示了法国大革命把平民以及人的自然欲望解放了。
这场骚乱中美黛莲被发狂的火夫杀死了。 医生在骚乱后代替了神甫。 神甫与萨德关于美黛莲的对话。萨德吊十字架而死。
对萨德之死的解释。考夫曼或许意图表达这样的观点:萨德是对禁忌的含恨而死的。萨德吞下的十字架代表了基督教制度。萨德尽管和美黛莲关系暧昧,但他其实非常清楚,他并非适合美黛莲,神甫才是美黛莲的最佳爱人。神甫可以选择还俗而接受美黛莲的爱,但神甫最终选择了上帝。萨德死前发出了对基督教制度的诅咒和反抗。但小枫先生认为萨德吞下十字架体现了萨德对写作的忏悔。关键的问题是:谁害死了美黛莲?萨德认为是自己的写作害死了美黛莲。小枫先生还认为《鹅毛笔》的结尾是败笔。
曾以《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享誉世界影坛的菲利浦.考夫曼,终于将这个传奇人物的生平搬上银幕。影片着重讲述的是萨德以色情文学成名之后被关在精神病院中坚持写作的一段经历,对于萨德这个神秘作者的性格、心理,编导都做了个人化的处理,赋予角色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行为。片中,萨德的作品色情与否、道德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萨德自觉的反抗精神。在片中,萨德更象个为自由奋斗的勇士,甚至是革命者(每次骑马来取稿件的神秘人就更象是一名革命斗士了)。如果不是片中一再诵读那些充斥着性器官及其隐语暗示的章节,萨德的作品在影片中很容易被理解为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革命言论。
这是考夫曼对萨德这一形象的美化处理,虽然算是寄托了一定的理想,但也不能不说是考夫曼的轻率之处。这种“古为今用”的改编,总会或多或少带着编导专横的强加意念。而且,考夫曼在漫无节制的随意想象和情节编织中,采用了过于简单的处理方式。片中大部分角色比较平面化、概念化,尤其是医生一角。编导为使冲突集中,作了一厢情愿的处理,这个残暴冷漠的角色正好就是萨德笔下的贵族,又恰好是个对女儿乱伦的父亲,而这个女儿居然用萨德的书籍勾引到一个年轻男人一起私奔。编导只靠一个主要角色就描绘出十八、九世纪的贵族阶级的风流荒唐和虚伪残忍,不知考夫曼是否得意,但其结果就是我们这些看戏的人付之一笑——当不得真的。 摄影机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厂
DeLuxe (prints)
摄制格式
35 mm (Kodak)
制作处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476 m (Spain)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公司
福克斯探照灯公司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美国]Instry Entertainment [美国] ..... (as Hollywood Partners)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英国] ..... (UK)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日本] ..... (Far East)20世纪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20世纪福克斯德国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of Germany [德国] ..... (Germany)
Continental Film ..... (Slovenia)
Gativideo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Hispano Foxfilms S.A.E. [西班牙] ..... (Spain)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 (as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Twentieth Television [美国] ..... (USA) (TV) (as 20th Television) (a News Corporation company)
UGC-Fox Distribution (UFD) [法国] ..... (France)
其它公司
2020 Casting Ltd. [英国] ..... extras casting (uncredited)
AVC Catering [英国] ..... catering (as AV Catering)
Cosprop Ltd. [英国] ..... costumes made and supplied by (as Cosprops, London)
General Screen Enterprises [英国] ..... titles and opticals
Lansdowne Studios [英国] ..... music recorded and mixed at
Lays International Ltd. [英国] ..... transportation
Lee Lighting Ltd. [英国] ..... lighting
Location Facilities Ltd. [英国] ..... transpor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 thanks
RCA Victor [美国] ..... soundtrack
Skywalker Sound [美国] ..... sound re-recorded at
Studios CTS [英国] ..... music recorded and mixed at (as CTS)
The 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 [美国] ..... thanks
The Old 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 [英国] ..... thanks
Tru-Cut [英国] ..... negative cutting
上映日期
美国,USA,2000年9月2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2000年11月22日 ..... (limited),2000年12月15日
加拿大,Canada,2000年12月15日
巴西,Brazil,2001年1月5日
阿根廷,Argentina,2001年1月11日
秘鲁,Peru,2001年1月18日
英国,UK,2001年1月19日
马来西亚,Malaysia,2001年2月8日
瑞典,Sweden,2001年2月9日
德国,Germany,2001年2月1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01年3月8日
捷克,Czech Republic,2001年2月15日
匈牙利,Hungary,2001年2月15日
新加坡,Singapore,2001年2月15日
爱沙尼亚,Estonia,2001年2月16日
波兰,Poland,2001年2月16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2001年3月1日
新西兰,New Zealand,2001年3月1日
斯洛文尼亚,Slovenia,2001年3月1日
冰岛,Iceland,2001年3月2日
意大利,Italy,2001年3月2日
西班牙,Spain,2001年3月2日
以色列,Israel,2001年3月8日
丹麦,Denmark,2001年3月9日
荷兰,Netherlands,2001年3月15日
瑞士,Switzerland,2001年3月15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奥地利,Austria,2001年3月16日
希腊,Greece,2001年3月16日
挪威,Norway,2001年3月16日
台湾,Taiwan,2001年3月17日
比利时,Belgium,2001年3月21日
法国,France,2001年3月21日
香港,Hong Kong,2001年3月22日
日本,Japan,2001年5月19日 该片作为一部传记类的影片,比较真实的记述了两百年前的一段历史。影片耗资不大,没有太多大场面的刻画,但对于细节描绘下足了功夫。制片从法国请来了几位研究历史和民俗的专家亲临指导,还对演执人员进行了一次法国文化的培训。
影片除了刻画萨德这位杰出的作家之外,同时也告诉告诉人们应当清楚的认识传统制度,客观的对待社会发展,否则就会让无知占据人的心灵。这也正是该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G.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什么
编辑词条双面疑杀
目录
基本信息
演职员表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幕后制作
精彩对白
剧情简介
官方网站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
我知道谁杀了我
更多外文片名:
I Know Who Killed Me
Katilimi taniyorum .....Turkey (Turkish title)
Ma tean, kes mu tappis .....Estonia
Tiedän kuka tappoi minut .....Finland
影片类型:
惊悚 / 犯罪 / 剧情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R for grisly violence including torture and disturbing gory images, and for sexuality, nudity and language.
级别:
USA:R Singapore:NC-16 UK:18 Singapore:M18 Philippines:R-13
制作成本:
$12,0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06年12月 - 2007年3月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克里斯·希沃特森 Chris Sivertson
编剧 Writer:
Jeff Hammond .....(written by) (as Jeffrey Hammond)
演员 Actor:
琳赛·洛翰 Lindsay Lohan .....Aubrey Fleming
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Susan Fleming
尼尔·麦克唐纳 Neal McDonough .....Daniel Fleming
Spencer Garrett .....Phil Lazarus
Gregory Itzin .....Dr. Greg Jameson
Bonnie Aarons .....Fat Teena
Kenya Moore .....Jazmin
Thomas Tofel .....Douglas Norquist
Rodney Rowland .....Kenny Scaife
David Figlioli .....Lanny Rierden
迈克尔·帕帕约翰 Michael Papajohn .....Jacob K/Joseph K
Paula Marshall .....Marnie Toland
Eddie Steeples .....Saeed
Jessica Rose .....Marcia
Wynter Kullman .....Faith (scenes deleted)
Brian McNamara .....Fred Toland
Colleen Porch .....Vicky Redfeather
Michelle Page .....Gabrielle Sherwood
Donovan Scott .....Sheriff Leon Cardero
Shay Astar .....Merribeth Hamblin
Debra Christofferson .....Paloma Sherwood
Michael Esparza .....Gilberto
Megan Henning .....Anya
Amy Fuehrer .....1st Reporter
Marc Senter .....Pete
Kaitlyn Lee Cruz .....Young Aubrey
Art Bell .....Himself
Jesse Hlubik .....FBI Agent #2
Michael Adler .....Dr. Alex Dupree
Cornelia Guest .....Dr. Hannah Sommerly
Theo Kypri .....The Blue Man
Jennifer O'Kain .....Mrs. Post
Leslie Cohen .....Katey Frye
Clint Johnson .....Gordon (scenes deleted)
David Weisenberg .....Anesthesiologist
Justin Stone .....Stuart Delaney
Jane Galloway Heitz .....Nurse Irma Beck
Jason Wilburn .....FBI Agent #1
Dan Walters .....Dennis Macbreen
David A. Kimball .....Surgeon
Will Shaffer .....Painted Guy
Raha Sheik .....Third Reporter
Stacy Daniel .....Second Reporter
Tracey Evans .....Dakota's Mom (uncredited)
Kent Kasper .....Strip Club Patron (uncredited)
布莱恩·格拉提 Brian Geraghty .....Jerrod Pointer
嘉丝莉·毕薇斯 Garcelle Beauvais .....Julie Bascome (as Garcelle Beauvais-Nilon)
制作人 Proced by:
Tom Gores .....executive procer
David Grace .....co-procer
Johnny O. Lopez .....executive procer
Frank Mancuso Jr. .....procer
Aaron Mazzolini .....co-procer
Sabrina Sipantzi .....line procer (as Sabrina Sipantzi Ballard)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Joel McNeely
摄影 Cinematography:
约翰·R·莱昂耐迪 John R. Leonetti
剪辑 Film Editing:
Lawrence Jordan
选角导演 Casting:
Dino Ladki
艺术指导 Proction Designer:
Jerry Fleming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Betty Berberian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Rachel Sage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J.M. Logan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360 Pictures Inc.
发行公司:
TriStar Pictures [美国] ..... (2007) (USA) (theatrical)
Scanbox Finland [芬兰] ..... (2007) (Finland)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11:11 Mediaworks [美国]
其它公司:
Avon Studio Transport ..... transportation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dollies
Summit Entertainment [美国] ..... international sales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美国
USA
2007年7月27日
丹麦
Denmark
2007年8月24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7年9月6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7年9月12日
泰国
Thailand
2007年9月13日
波兰
Poland
2007年9月14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7年9月21日
土耳其
Turkey
2007年9月21日
俄罗斯
Russia
2007年10月11日
拉脱维亚
Latvia
2007年10月19日
冰岛
Iceland
2007年11月30日
德国
Germany
2008年1月3日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缘分,往往源于“一见钟情”。制片人小弗兰克·曼古索(Frank Mancuso Jr。)第一次阅读《双面疑杀》的剧本时,就知道这个故事蕴含着与众不同的力量,立刻就被其中那些独特的论点所吸引,从其他众多剧本中选中它成为自己制作的下一部作品。确实,曼古索在电影工业已经度过了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了,他曾经制作过的影片涵盖范围非常地广泛,从《十三号星期五》到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国际间谍片《冷血悍将》……而他也从中总结出了一些职业化的“潜规则”:在选择一个值得被拍成影片的好故事时,最好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觉。曼古索说:“我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我想不想看到它在大银幕上是个什么样子?’当我第一次读到《双面疑杀》时,看到了一个以前不曾见过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内容也引人入胜,它真的征服了我。”
既然确定了这个故事有绝对的价值和特质被搬上大银幕,那么小弗兰克·曼古索的下一个步骤就是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导演,这时候,有个人影突然蹦进他的脑海里--克里斯·希沃特森,一个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相对陌生的名字。希沃特森的导演处女作《迷途》(The Lost)是对一个魅力超凡的隐士最直白的描述,不但在电影节的巡演上广受好评,还由此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战。曼古索表示:“我在看《迷途》的时候,对希沃特森产生了一种由衷的佩服之情,他在制作这部影片的时候,肯定只用了非常少的钱……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导演。”而曼古索第一次见到希沃特森时,两人就《双面疑杀》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曼古索对希沃特森单就这部影片所制定的导演视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我马上就感觉到,希沃特森是真的想做《双面疑杀》的导演,而且像我一样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对这个故事似乎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和天分,能够将它拍成一部超越类型片的优秀作品。”
如果你看过《迷途》的话,就会知道克里斯·希沃特森是那种对探索人性的黑暗面非常感兴趣的导演:“前面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了,大多数惊悚类题材的影片中所介绍的角色都是非常平面化、非常苍白无力的。而《双面疑杀》却完全不一样,它是由角色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的--这是我在阅读剧本时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在奥布里突然声称自己是达科塔的那个部分,我也跟着困惑了,达科塔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吸引人的一个角色了。”
【双面娇娃】
编剧杰弗里·哈蒙德(Jeffrey Hammond)亲口承认,《双面疑杀》那复杂、不安的情节的灵感来源于很多不同的原始资料,包括他孩童时期记忆中听说的一些事情、以及最近的一些亲身经历。就拿连环杀手“蓝人”使用的由玻璃制成的杀人工具为例,这个想法就是在剧本快完成时突然跳进他的脑子里的:“我还记得那是我从墨西哥往回赶,正好有一辆机场大巴刚刚起步,于是我背着行李狂追……我的包包里带了两瓶龙舌兰酒,后来我左脚绊右脚摔了个大跟头,随即听到瓶子破碎的声音--当时我就想,那可是价值80美元的龙舌兰啊,就这样没了。当我站起来的时候,吃惊地发现自己的胳膊血流如注,原来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竟然被碎玻璃给割伤了。我又在丹佛机场多待了一个小时,在急诊室里对伤口进行了处理和包扎,然后就飞奔回了家,把‘玻璃武器’加到了剧本之中。”
杰弗里·哈蒙德还表示,剧本中连环杀手这个角色,应该既能提高故事的悬疑程度,还能制造恐怖效果:“我需要找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整个故事中都尽可能地将这个凶手伪装起来,让观众没办法认出他的真实身份。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观众都喜欢对‘谜团’进行猜测、类推,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我希望作为角色之一的连环杀手,是影片中最难以辨认的人物,这样才能让故事充满可怕的气氛。”
导演克里斯·希沃特森对这个剧本似乎有着与杰弗里·哈蒙德相似的感觉,他先让《双面疑杀》能够呈现的画面在自己的想象中慢慢播放……最终,他决定用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蓝色和红色来区分奥布里和达科塔所涉及的环境。小弗兰克·曼古索说:“在我和希沃特森的第一次会面中,他就说过类似的想法,只是当时考虑得还不成熟,他的意思是将和达科塔有关的一切都弄成红色,从长袜到唇膏;奥布里则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蓝色包围着。这样能够帮助观众很快就意识到,在银幕上出现的那个有着一样面容的人,到底是奥布里还是达科塔。”
克里斯·希沃特森对此的解释是:“我非常喜欢那种通俗的大众色,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将它运用成一种主题式的工具,让它可以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当然,我的目标并不是想让观众在离开电影院之后,不停地讨论这个颜色意味着什么、那个颜色意味着什么……这里只提供了一个下意识的线索,让观众能够感受得到变化的发生即可。”希沃特森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影片中林赛·洛翰的角色第一次在道边被发现时的情形,随后她被送进了医院。当时她穿的是蓝色的长外衣,躺在蓝色的床单上,但是当她清醒后坚称自己是达科塔而非奥布里时,蓝色开始消失,红色悄悄地混入。当她出院的时候,穿着打扮方面已经完全换成了红色。
对于美工设计师杰瑞·弗莱明(Jerry Fleming)来说,克里斯·希沃特森的视觉想象力是一个充满丰富的细节的神秘世界:“我与这么多导演合作过,希沃特森绝对称得上是其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位,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因为他的大脑永远在高速地运转着,他是真的关心角色、关心剧本、关心细节。”
而影片中有演员一人分饰两角,对美工组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克里斯·希沃特森说:“像林赛·洛翰这样经验丰富的演员,同时以两个身份出现在一个故事中,并不存在表演方面的障碍,反而是游刃有余。但是由于拍摄日程表安排得非常紧张,所以即使是那种只需换换衣服和化妆就能转换角色的简单方式,在片场仍然得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即便是这样,如果这一天的拍摄工作涉及到林赛·洛翰的两个角色的话,当天的计划多半是完不成的,需要半夜再进行补拍。所以在片场中,最忙碌的身影,永远属于我们那可亲、可信、可敬的美工们。”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Aubrey Fleming: She always felt like half a person. Half a person with half a soul. Sometimes if she dreamed hard enough, she would bring the two halves together.
奥布里·弗莱明:她总是觉得自己只能算是半个人,拥有半个灵魂。有的时候,如果她在梦中使劲地努力,也许可以将两个一半的灵魂,合二为一。
Dr. Summerly: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the brain - understandably - finds ways to cope with the trauma being inflicted on the body.
萨莫利医生:在一些非常紧迫的环境下,大脑就会进行自我保护,用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来消除身体上的伤害。
Dakota Moss: I could handle creepy guys. This guy was different.
达科塔·摩丝:我总是能处理好和那些可怕的人之间的关系,但这个男人是与众不同的。
Dakota Moss: Maybe that's why ghosts are restless. Because there's nothing left of what they were except pain.
达科塔·摩丝:也许,这就是鬼魂没办法得到安宁的原因,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痛苦,什么也没留下。
Dakota Moss: Why does he want to kill me? Who am I to him? Who am I?
达科塔·摩丝:为什么他想杀死我?对于他来说我是谁?我到底是谁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新塞勒姆一个宁静的市郊小镇,因为一个名叫“蓝人”的连环杀手的嗜血正经历着动荡,所有的镇民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这名杀手有着特殊的癖好,只绑架、折磨年轻的女孩,他会囚禁她们长达几周的时间,当新鲜感消失之后,再用残忍的手段杀死她们……
“蓝人”的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奥布里·弗莱明身上……虽然奥布里大学还没有毕业,却已经是小镇上家喻户晓的天才钢琴演奏家了,她的另一个爱好是写作,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未来作家。没有人说得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就在奥布里和几个朋友出去游玩的那个夜晚,她再也没能回家,成为了连环杀手的新猎物。
日子在所有人的焦虑中嘀嘀嗒嗒走过,奥布里还是没有一丁点的消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FBI特别派遣了专案组寻找凶手的线索,然而他们却只能泄气地认为,奥布里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然而,命运就是一个爱捉弄人的家伙,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就在所有人都放弃了寻找的希望时,奥布里却突然出现在一条废弃的公路旁,深度昏迷,衣服破败不堪,身体伤痕累累……一个过路的司机发现了她,并把她送进最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抢救。被女儿的失踪弄得筋疲力尽几乎发疯的苏珊和丹尼尔赶到医院守护在奥布里的病床前,但由于她仍然处在昏迷中没有恢复意识,他们只能看着女儿脸上的伤口暗暗抹泪。
终于,奥布里悠悠醒转,然而她说出来的话却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自己是一个低档酒吧的脱衣舞女郎,名叫达科塔·摩丝,从没有听说过奥布里·弗莱明这个名字。从医生到FBI探员到奥布里的父母,都认为她是因为受到了太大的刺激,导致神经错乱,意识失常,只能通过休息和治疗慢慢恢复她的记忆了。
然而,这个奥布里伤愈搬回她父母位于郊外的家之后,却仍然坚持自己并非他们认为的那个人,尽管她身体上那些古怪的伤口,和之前死于“蓝人”之手的受害者惊人的相似……FBI探员终于在奥布里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个线索,那是一个短篇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女孩和她的假想朋友达科塔的历险,然而,这篇文章不但没有解开所有的谜题,却让一切更加复扑朔迷离了。
这边,达科塔也询问苏珊,自己有没有可能是奥布里的双胞胎姐妹?苏珊将自己怀孕时照的B超拿给达科塔看,里面清晰地显示她的子宫中只有一个胎儿……迷茫加恐惧,巨大的压力让达科塔神经紧张,她开始看到幻觉--有一个看不见脸的恐怖男人正在慢慢杀死他的猎物。最终,达科塔决定先把自己真实身份的谜团放到一边,因为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自己不受“蓝人”的伤害,而且她还要协助警方捕杀那个凶残的杀人犯。
H. 洛丽塔是什么的 电影人物一树梨压一海棠是怎样的电影
小说《洛丽塔》
出版时代
1955年,9月15日
·作品简介
在读者、书评家、小说界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出版机构,如美国的兰登书屋,英国的企鹅出版社,法国的伽理玛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这本富有争议的名著的纪念收藏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赢得独家中文授权,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肉麻的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来晃去,令他无法专心写作,而她的母亲也对他一见钟情。黑兹太太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女儿对她亨伯特太太这个位置的威胁,在他们去滴漏湖度假的时候,黑兹太太还是以商量的口吻下达了命令:让洛丽塔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向他求婚。虽然他爱的是黑兹太太的女儿,但他还是和黑兹太太结了婚。和黑兹太太结婚之后,洛丽塔成了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对洛丽塔的情感剖白还是纸藏不住火,被他的现任太太发现之后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去,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撞上汽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将洛丽塔母亲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她。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尽管他感到一点内疚。他把洛丽塔接走,先骗她说她的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洛丽塔遇上了一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还有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将洛丽塔送上床,给她吃了安眠药,自己出去走到旅馆门外白色的台阶上,这时,那个秃顶的老头儿再次向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亨伯特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伦之恋,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然后他们驱车往家赶。亨伯特越来越感到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像个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个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车,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当她重新上车时,要求亨伯特给她零钱,她要往医院给妈妈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向她吐露了实情,“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遍游美国的旅行。在各种类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欢上了“实用汽车旅馆”———干净、整洁、安全隐蔽,是睡觉、吵架、和好、贪婪而违法私通的理想场所。虽然是旅行,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览,他们这漫长的旅行只不过是用一条迂回蜿蜒的粘土路来亵渎这个迷人、诚信、梦幻般的国度。最后,这段旅行走到了尽头,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就读。
一切似乎都很让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无法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当洛丽塔要求出演学校的话剧《幽暗的丽人》时,他断然拒绝。但在洛丽塔用美色相诱之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他心里很不痛快。亨伯特觉得她正在从他的掌握中逃脱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钱来买她的欢心,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亨伯特沉溺于性爱游戏,洛丽塔逐渐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把从亨伯特这里要来的钱攒了起来,亨伯特觉察到了,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让他永远也见不到洛丽塔的阴谋,这让他火冒三丈。一次,争吵之后,洛丽塔夺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丽塔后,他们决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转转,这也许对于改善他们现在这种冷战的状况有好处。
在路上,亨伯特发现背后有人跟踪,一辆“阿兹特克红色敞篷车”老是在他们屁股后面跟着,它们之间的间距似乎雷打不动。当亨伯特在一个小镇下车买眼镜的时候,他在商店里看到这辆车的车主下车和洛丽塔攀谈。但当他赶过去时,这个黑衣人已踪迹不见,他问洛丽塔:“那人说什么?”洛丽塔说:“他问我要张地图,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觉得不妙,立即掉转车头,往回开。
洛丽塔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不过是流行性感冒,没什么大碍,但要住院观察一天,补充水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当亨伯特打电话给医院时,医院医护人员告诉他,有个人把她给接走了,自称是她的叔叔,还带着一条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惊,他马上想到这些天来一直跟踪他们的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大意了。他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大吵了一架,但于事无补。他踏破铁鞋,一直找,找了几个月,依旧不死心。
3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洛丽塔从远方发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她已结婚怀孕,急需用钱:“请给我们寄张支票来吧,爸爸。有三四百,或再少些我们就能对付得过去。”他读信时拼命抗拒着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剧痛,他踏上了那条路,独自一人按照信上写的地址驱车前去。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到女儿的新家,慰问他们,给他们钱,然后洛丽塔告诉了他真相,那个将洛丽塔从他身边拐走的人正是那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他的名字叫奎迪,是个编剧,有时还做点广告。他是洛丽塔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他把她骗走,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丽塔不肯,于是她就给赶了出来。
虽然亨伯特仍然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此时的洛丽塔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妖艳的小仙女了,亨伯特从他的口袋里拔出了自动手枪,准备将一腔仇恨都发泄到那个拆散了他们的人身上。他找到了这个让他憎恨一辈子的男人,把子弹射进他的身体,就像这是一只该死的老鼠。他没有一丝怜悯,没有一点犹豫,他只知道,他要干掉这个男人,为自己也为这段要命的恋情复仇。
·相关链接
作者: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这位1917年革命时流亡欧洲的俄裔贵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网球为生,同时写俄文小说,30年代末到了美国,在各名牌大学轮番教文学,暑假时到各地扑蝴蝶,做成标本放进实验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的嗜好,他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分量。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康奈尔教书经验写的小说《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幽默,也够艰深。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的纳博科夫,写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感情”,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禁书: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争议: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国内首位译介纳博科夫作品的人: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洛丽塔》,但或许正因为如此,到现在为止,纳博科夫也没有在中国产生真正的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第一个译介纳博科夫的梅绍武来说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出一套书介绍美国文学,找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纳博科夫,因为他当时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个作家,被称为‘小说之王’。
他们本来要我翻译《洛丽塔》,但我拒绝了,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姑娘谈恋爱,我不太喜欢,觉得它和我们中国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后来我看到评论,说它讽刺了美国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不要把它当做一部黄色小说。现在它在美国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我想,它还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国作家到我家里来聊天,听说我翻译了《普宁》,就建议我翻译《微暗的火》,说它是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后觉得这部书太难翻译了,李文俊建议我选译。我花了半年的时间翻译了其中几章刊登在《世界文学》上。1999年的时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它全部翻译了出来。
纳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译他的书得备一本《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他的文笔晦涩,头一遍让你云里雾里,第二遍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才能茅塞顿开。所以,翻译自有翻译的乐趣。像纳博科夫就尽制造谜语,有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开朗就会很高兴。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国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约是因为他没有象米兰·昆德拉那样被宣传得厉害。”
电影 《洛丽塔》 Lolita (1997)
剧情
[编辑本段]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幕后/花絮
[编辑本段]
1962年,电影怪才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洛丽塔》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伯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忠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中的12岁大。最后这部小说被库布里克改编为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在今天开来,这一版本显得过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胆的银幕题材可谓惊世骇俗,非库氏此等先锋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讽刺画”处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上的悲悯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比如本片的配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轻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满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搞笑”甚至让人怀疑库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场戏,汉伯特和一个黑人侍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身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洛已经睡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谓遂了汉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到底还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汉伯特的性企图落败,萎了.这个捣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库布里克调笑着可怜的汉伯特。
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其次是演员问题。
扮演汉伯特教授的人选可谓几经周折。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选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汇的演出任务在身,所以库氏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立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转而考虑Peter Ustinov,后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荐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电视节目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厮还是临阵脱逃了.最后,James Mason终于痛下决心,从百老汇的演出剧目中退出,参加洛丽塔一片的摄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演过西北偏北的“恶棍”总是一脸坏相,我始终看不到他诠释的汉伯特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调动。影片一开始就是故事的结尾:汉伯特枪杀Quilty。据说是因为发行商想让汉伯特被观众发现是恋童癖者之前先成为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剧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许奇怪为什么我第二个就提到了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没有喧宾夺主也至少和汉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导演亚得里安林恩笑称本片应改名为“Quilty”。他的戏分太多了,一会是电视剧作家,一会是便衣警察,一会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会又是诱拐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懈的与汉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语速简直像个饶舌的rap歌手。也许库的意思是他和汉伯特两人是硬币的两面,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一个明枪一个暗箭,一个是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美国的低级性倒错者。不过Sellers确实演技出众,这在稍候的“奇爱博士”中有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至于洛丽塔,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当时年届14(影片1961年首映时15岁,未出席;直到62年英国首映时,方才获准入场),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不过始终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实施的原因,库氏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性场面以避免禁映的命运——实际上,片中根本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使洛丽塔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开眼戒”之时拍这个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开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富有漫画般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西区科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国影迷应该对亚得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现的《爱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特点是情欲味道很浓,深层思考不足,总是长久的纠缠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意乱情迷的男女两性关系。当年他放出口风来要重拍洛丽塔的时候,很多评论当即回应“太糟了”,但林恩依旧不为所动,只不过拍竣之后做了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厉的反儿童色情法(就是这项法律把“铁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紧接着又在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导演名头很亮,且片子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乱伦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不过还好,塞缪尔高德温公司(注)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在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2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汉伯特教授,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胜过当年的James Mason.另,小说的磁带版由艾恩斯本人亲自朗读,可惜国内影迷无缘聆听其杀人声线。
扮演洛丽塔的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15岁少女Dominique Swain,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其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日后她还在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中扮演约翰屈弗塔的女儿——又一个“洛丽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别扮演海斯和Quilty。
综上可见,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注: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美籍波兰电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并成立了迈拓-高德温-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丽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电影,洛丽塔变得更鲜艳更明亮,更让人动心,然而意境却也变得浅薄了,爱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欲望在蠢动着。
2005年,《洛丽塔》再度在银幕上亮相,美国导演贾木许在坎城影展参赛片《爱情,不用寻找》中,安排了21岁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丽塔。
服装风格洛丽塔
[编辑本段]
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电影《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丽塔风格
[编辑本段]
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着风格在过去的十年中轮流主导了从东京到纽约的街头风尚后,另一种完全与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现代时装元素”毫不相关的服饰风格兴起了,它使原宿到布朗克斯区的街头仿佛落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圣节狂欢: 14至18岁的高校女生穿着华丽的丝绒长裙,或起褶篷裙缀满蕾丝花边的紧身胸衣从她们系满绸带和纽扣的灯笼袖上衣中绽放出来,并罩以宽大的斗篷和高筒长靴。与这些格林童话式的装束相搭配的是浓重的泪滴式黑色眼影与苍白的歌舞式粉底。
没有Lolita情结的女人就像是过于成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涩带来的回味。现实而安全,但谁还稀罕这些?于是,那些缀满白色的黑色的花边裙子,胸前的绑带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懵懂岁月,那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装嫩,而是对于自己的最好奖励,允许自己生活在非现实的世界中,鼓励自己犯那些小小的错误,甚至有那么一点残忍和邪恶。
时尚界自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由头,女人要的无非是虚荣,美貌,年轻,如今又加上了肆无忌惮的华丽。在这个洛丽塔般“小妖精”横行的年代,John Galliano在Dior05秋冬秀场上摒弃了以往多变眩晕的风格,用华丽和不同季节服装的混搭,制造出早熟的摩登小女郎风格,硕大的太阳眼镜,女人味十足的皮草搭配芥末黄的百褶裙和吊带上衣,性感清纯一个都不能少。时尚精英们纷纷向懵懂和叛逆致敬,他们和普通大众一起进入一场拒绝长大的游戏中。年轻且性感的装扮,并不难做到,因此近年来,蕾丝花边和蝴蝶结曾风靡一时,且风头不减。法国设计师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为自己的服装品牌起名为Lolita Lempicka美国小说家Nabokov的名著改编电影《Lolita》和画家Tamara de Lempicka的姓两者之结合),其灵感多来源于40年代的服装风格,在巧妙的整体风格中以略带嬉戏的态度平衡摩登和古典两种感觉。充满了女性化的色调,浪漫而独特。在今年春夏,他们用嫩黄或嫩蓝的色调搭配柔软而轻薄的面料,青春洋溢。
连一贯成熟优雅的Chanel也在05春夏的Haute Couture(高级成衣)中,穿插许多可爱细腻的小细节,蓬蓬裙,草帽和硕大的蝴蝶结。Jean paul Gaultier则将街头洛丽塔的风格带入其秀场中,印花连衣裙配以带着花边的遮阳伞。同样的设计,在John Galliano为Dior设计的白色裙装上也能找到。日本设计师品牌KENZO在屡次换人之后,亦有杰出表现用浓浓的怀旧感诠释少女风范,一套以粉色基调为主的碎花裙装,配以宽沿帽,荷叶边的裙摆摇曳生姿。
在这个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的世界中。还有多少人愿意做个中规中矩的淑女?叛逆不再是年轻女孩的专利,用迷人的高跟鞋,满缀花边的连身裙,猩红色的唇膏和维尼熊做武器。倘若能够活地多姿多彩,做个迷人的小狐狸精又何妨。
I. 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叫什么
女人们(Elas) 1997
导演:Luís Galv o Teles
主演:
Miou-Miou
卡门·毛拉 Carmen Maura
玛尔特·克勒尔 Marthe Keller
类型:爱情 / 剧情 / 喜剧
更多外文片名:
Elas
Três Desejos, Os
Women
片长:115 min / Argentina:98 min / Japan:98 min
国家/地区:比利时 / 法国 / 卢森堡 / 葡萄牙 / 西班牙 / 瑞士
对白语言:法语 / 葡萄牙语
发行公司:Cine 3
上映日期:1997年10月17日 卢森堡
剧情梗概:与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人一样,本片非常真实地塑造了五个生活在失望与艰难之间的西班牙女人形象,她们都是不再年轻的中年人,但她们的故事一样精彩动人。电视台美容节目的主持人琳达,有四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彼此的生活,她们当中有单身的大学教授、同性恋的美容院老板、淫荡的女明星和离婚了的忧郁女子。
[编辑本段]【美国电影】
女人们The Women (2008)女人们The Women (2008)
更多中文片名: 女人我最大
更多外文片名: Naiset.....Finland
影片类型: 剧情 / 喜剧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SDDS / DTS / 杜比数码环绕声
MPAA评级:Rated PG-13 for sex-related material, language, some drug use and brief smoking.
级别:USA:PG-13 / Finland:K-11
制作成本:$16,5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07年8月6日 -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编辑本段]〖演职人员〗
导演: 黛安·英格利什 Diane English
编剧:
黛安·英格利什 Diane English ....(screenplay)
克雷·布斯·卢斯 Clare Boothe Luce ....(play)
Anita Loos ....(1939 screenplay) and
Jane Murfin ....(1939 screenplay)
主演:
梅格·瑞恩 Meg Ryan ....Mary Haines
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Sylvia Fowler
伊娃·门德斯 Eva Mendes ....Crystal Allen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美国 USA 2008年9月12日
英国 UK 2008年9月1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0月9日
波兰 Poland 2008年10月10日
意大利 Italy 2008年10月17日
挪威 Norway 2008年11月14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8年11月27日
德国 Germany 2008年12月11日
芬兰 Finland 2008年12月26日
法国 France 2009年1月28日
[编辑本段]〖剧情梗概〗
在纽约曼哈顿这个印刷业、时尚业、金融业异常发达的城市里,玛丽·海恩斯(梅格·瑞恩饰演)似乎拥有了一切:宽敞漂亮的居所、富有的金融家丈夫、可爱的女儿,还有自己的事业--在父亲的服装公司担任设计师,并且拥有一帮喜欢东拉西扯、一起消磨时光的“姐妹淘”:完美、精致、优雅、独身的杂志编辑兼时尚评论人西尔亚·福勒(安妮特·贝宁饰演)、对待女友像对待孩子般婆妈的伊迪·科恩(戴博拉·麦辛饰演)、迷人的、魅力无比的幽默散文家亚历克斯·费希尔(杰达·平凯特·史密斯饰演)。
玛丽美好的生活葬送于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的美丽沙龙里,玛丽·海恩斯最要好的朋友从美甲师坦尼娅(黛比·马扎饰演)处得知,玛丽的丈夫背叛了她:与一个妖艳的香水促销女郎克瑞斯托·艾伦(伊娃·门德斯)厮混在一起。对于玛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然而,对于玛丽的情感磨难并未止步于此,西尔亚为了挽救自己的杂志,不惜将好友玛丽与丈夫之间的秘密爆料给著名专栏作家贝利·史密斯——正在为揭秘华尔街金融家婚事而找线索的人,她在事业和朋友之间,选择了前者。姐妹间的感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这样的变数,四个女人开始了对各自感情生活的反思……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重拍乔治·库克名作
1939年由乔治·库克执导、克雷·布斯·卢斯编剧,由米高梅电影公司投拍的《女人们》在当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有评论这样写道:“乔治·库克,这个好莱坞传奇的‘女人’导演启用一大帮女性演员将克雷·布斯·卢斯的原著改编成了红极一时的电影,这个故事紧紧围绕一群疑心重重且相互杯葛的女性交际圈展开,上演了一幕在联谊会上使名誉俱损的喜剧。有趣的语言和琼·克劳馥的精彩出演堪称经典,在乔治·库克的导演下这部影片精彩不已。”
黛安·英格利什以前主要在电视界发展,是备受赞誉的情景喜剧《风云女郎》的编剧兼制片人。1994年,她读到了一篇关于乔治·库克的《女人们》应该被重拍的评论性文章,就是这篇文章激发了她的兴趣引起了她的深思。“我清楚地记得那部老版的电影,也记得当时看到有那么多特别有名的女演员在一部电影中出现时的激动,最让我觉得有趣的就是整部电影看不到任何一个男人的面孔。”黛安·英格利什回忆道,“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部影片里一些比较过时的观点应该被更新。”就这样,黛安·英格利什重拍上个世纪经典喜剧《女人们》的初衷便形成了。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也是英格利什的导演处女作。
与1939年的《女人们》比较起来,黛安·英格利什导演的新版《女人们》将会有新的时代特征。英格丽什在反应女人们生活变化的同时,保留了原版《女人们》中对女人智慧、生活格调和时而缺乏礼貌教养的描绘。如果说乔治·库克的电影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中“都市女人”的憎恶的话,那么黛安·英格利什的电影则更多的在强调现代都市女人浪漫、感性的一面,并站在欣赏的立场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了现代“多面夏娃”的魅力。
新版塑造独立女性
新版《女人们》里的女人更加具有立体感。她们具有专业精神,个个都是本行当里的行家里手;她们经济独立,精神自主,无论是已婚的还是独身的,她们都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乐趣、保持进取意识并且懂得自我保护。新版以乐观的态度和“以小见大”的方式道出了女人们的酸甜苦辣。
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的黛安·英格利什表示,“新版剧本和1939版的《女人们》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都市女性,影射她们在男人背后极尽互相诋毁之能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女人们的狡黠、很深的城府、难以置信的快反应和务实的智慧都被表露无遗……但我在构思新版电影时却不得不避开这一点,因为我欣赏女性,以赞赏的角度来重新演绎都市女性,同时也想将原著所具有的精髓进行保留,比如女人的智慧和聪明。”
黛安·英格利什的电影里保留了老版电影的基本框架,围绕已婚妇女玛丽·海恩斯发现先生感情出轨这条主线展开女人们的故事,但黛安·英格利什将这条线延展了,把女人们的范围扩大到了玛丽的“姐妹淘”以及亲人,并且交待了更多的问题留给我们反思:代沟、婚姻问题及性取向。
也许是用批评的眼光在挑剔乔治·库克的《女人们》,黛安·英格利什重新塑造了玛丽·海恩斯最好的朋友——西尔维亚·福勒这个人物的性格。在乔治·库克的电影里,西尔维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八卦女”,喜欢到处搜集和散布小道消息。而英格利什却把西尔维亚变成了一本顶尖杂志的编辑、一个乐观的单身女性、玛丽自大学以来的闺蜜。
根据自己的见解,英格利什解释道:“我打算把这部影片改编成为两个坦率女人之间的关于爱的故事。而不像原著那样仅仅纠缠于玛丽是否该与背叛她的先生和解。在我的版本里,我希望观众能更多的关注玛丽是否应该与她的闺密西尔维亚和解,这个因为自己的事业而出卖朋友信任的人。”
1939版的《女人们》里有接近130个女性角色,还有无数猫猫狗狗被作为道具充实背景,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男人的背影。2008版的《女人们》依然保持了这个作风,不管黛安·英格利什对这部翻拍的电影动了多大手术,有一个禁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碰触的,那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男人的脸出现在电影里。
[编辑本段]〖电影花絮〗
·在2006年,当时该片尚未敲定最后的主角,曾经传言安妮特·贝宁和乌玛·瑟曼将分别出演片中的玛丽·海恩斯和克瑞斯托·艾伦。
·传闻莉莎·库卓和安妮·海瑟薇在片中有所担纲,但最后她们拟出演的角色并未在最后的脚本中出现。
·上世纪70年代,也有人想重拍《女人们》,并打算邀请简·方达、芭芭拉·史翠珊、费·唐纳薇加盟出演,但最终未能实现。
·据传在拍摄新《女人们》时打算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取景,并会将所有的要出现在镜头里的馆内陈列的男人画像都替换成女人的,但这个想法最终未能成真。
·与1939年版的《女人们》一样,本片所有的演员都是女性。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Sylvie Fowler:You knew,and you didn't tell me?Now,honest to goodness,I'm so hurt.
西尔维亚·福勒:你知道?你还不告诉我?老天爷可以作证,我现在受到深深的伤害。
Mary Haines:You?It was not happening to you,it's happening to me!
玛丽·海恩斯:你受到伤害?这件事是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
Edie Cohen: Alex,I wanna tell you more.I'm eating for two.
伊迪·科恩:埃里克斯,我想告诉你一些事情,我现在是为了两个人而吃(意指有了身孕)。
Alex Fisher: Oh,come on.
埃里克斯·费雪:哦,不是吧?!
Sylvie Fowler: Oh,my god.
西尔维亚·福勒::哦,我的天啊?!
Mary Haines: What's happend?
玛丽·海恩斯:你们在说什么呢?
Sylvie Fowler: Edie is not top again.
西尔维亚·福勒:伊迪将不再是“单身贵族”了。
J. 获得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是
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Shindler's.list.1993.1080p.DTS.H264.EKO)[1080P] 首先,这个部高清电影所以就先发在思路了 其次,辛德勒名单也是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的获奖影片
◎片长195MiNs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演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Oskar Schindler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Itzhak Stern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Amon Goeth
艾伯丝·戴维兹 Embeth Davidtz .....Helen Hirsch
胡契克·卡勒塔 Wojciech Klata .....Lisiek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Gerald Alexander Held .....SS Bureaucrat
Caroline Goodall .....Emilie Schindler
Jonathan Sagall .....Poldek Pfefferberg (as Jonathan Sagalle)
Malgorzata Gebel .....Victoria Klonowska
Shmuel Levy .....Wilek Chilowicz (as Shmulik Levy)
Mark Ivanir .....Marcel Goldberg
Béatrice Macola .....Ingrid
Andrzej Seweryn .....Julian Scherner
Friedrich von Thun .....Rolf Czurda
Krzysztof Luft .....Herman Toffel
Harry Nehring .....Leo John
Norbert Weisser .....Albert Hujar
Adi Nitzan .....Mila Pfefferberg
Michael Schneider .....Juda Dresner
Miri Fabian .....Chaja Dresner
Anna Mucha .....Danka Dresner
Albert Misak .....Mordecai Wulkan
Michael Gordon .....Mr. Nussbaum
Aldona Grochal .....Mrs. Nussbaum
Jacek Wójcicki .....Henry Rosner
Beata Paluch .....Manci Rosner
Piotr Polk .....Leo Rosner
Ezra Dagan .....Rabbi Menasha Lewartow
Beata Nowak .....Rebecca Tannenbaum
Rami Heuberger .....Josef Bau (as Rami Hauberger)
Leopold Kozlowski .....Investor
Jerzy Nowak .....Investor
Uri Avrahami .....Chaim Nowak
Adam Siemion .....O.D./Chicken Boy
Magdalena Dandourian .....Nuisa Horowitz
Pawel Delag .....Dolek Horowitz
Shabtai Konorti .....Garage Mechanic
Oliwia Dabrowska .....Red Genia
Henryk Bista .....Mr. Lowenstein
Tadeusz Bradecki .....DEF Foreman
Elina L?wensohn .....Diana Reiter
Ewa Kolasinska .....Irrational Woman
Bettina Kupfer .....Regina Perlman
Grzegorz Kwas .....Mietek Pemper
Vili Matula .....Investigator
Stanislaw Koczanowicz .....Doorman
Hans-J?rg Assmann .....Julius Madritsch (as Hans Jorg Assmann )
Geno Lechner .....Majola
August Schm?lzer .....Dieter Reeder (as August Schmolzer)
Ludger Pistor .....Josef Liepold
Beata Rybotycka .....Club Singer
简介: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是个国社党(即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犾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犾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犾太人的避难所。
然而纳粹对犾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犾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犾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犾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犾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乾活的幸存的犾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犾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犾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犾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犾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犾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犾太人们铭记在心。
一句话评论: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The List Is Life.
幕后制作:
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比整个波兰逃脱纳粹魔爪的人数还多,但导演没有把他当作传统的英雄进行“高大全”处理。辛德勒不是一个救世主的楷模。然而,他有一点难能可贵之处:当他看到犹太人被屠杀时,他的心会颤抖,因为他的人性没有泯灭。他的拯救行动是有意识、有步骤的,但没有任何语言的表露,更不会有动人的豪言壮语。这符合他商人的气质和圆滑的个性。斯皮尔伯格用纪录片式的手法保留了当时人物和场景的原汁原味,像辛德勒一样,他的感情色彩也深藏不露。一堆牙齿拿去抠出其中的黄金、一片雪片纷飞的天空原来落下的是焚尸炉的灰……这一切,没有用一个特写、一个近景去强调,仿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影片对这些现象越是采取见怪不怪的非倾向姿态,就越是触动观众的灵魂深处,这种欲哭无泪的效果要比嚎啕大哭不仅真实得多,也高明得多。影片的高潮也非同寻常:辛德勒指挥他的会计打出他可以雇佣的犹太人的名单,一个个犹太人名出现在那架老式的打字机上,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从死亡边缘救回的生命。从来没有一个打字机的特写镜头让人如此心颤。影片荣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花絮:
·拉尔夫·菲恩斯为角色喝了13千克的酒,创下一项吉尼斯记录。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选中他来出演,就是因为他有着“邪恶性特征”。
·比利·怀尔德为电影贡献了最初的剧本,并且在最开始的制片阶段,曾经定下执导该片话筒。
·马丁·斯科西斯在1980年代拒绝了导演这部电影的机会,他认为自己并不能像一个犹太籍导演那样把这份工作做好。后来他同意用这部电影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交换,于是他就执导了恐怖角Cape Fear(1991)。
·作为一个制片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把执导这部电影的大权“出售”给他的众多同行,因为他担心自己无法把这个故事讲得公正。他先是被马丁·斯科西斯拒绝(他刚开始感兴趣但最终认为这应该是由一个犹太导演来完成的工作),罗曼·波兰斯基(在童年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之后,他感觉自己至今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一题材)还有比利·怀尔德(由于已经退休,他很乾脆地拒绝了)。很显然,就像怀尔德劝说的那样,只有斯皮尔伯格自己来导,才是最佳人选。
·原著小说发表于1982年,席恩堡随即买下版权,并且交给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是希望他有一天会去执导这部电影。电影最终取得巨大成功,同时还有一件轰动性大事情,那就是席恩堡离开MCA/Universal。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波兰开始这部电影的时候,同时还要进行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的后期制作。通过卫星并且在乔治·卢卡斯的协助下,他才能着手这些工作。
·克拉科夫犹太区“清算”这场戏,在剧本中只有一页的情节,“根据幸存目击者的证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把它改编到20页,屏幕上时间长度为20分钟。例如,有个场景是有个年轻人从德国士兵的抓捕中逃跑,告诉他们他被命令清理大街上的行礼,这段就是直接运用到了一个幸存者的故事中。
·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没有得到在奥斯威辛里面拍摄的许可,只能在门外面的另一边重新建造一个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场景,来拍摄这个死亡集中营的戏。
·当奥斯卡·辛德勒在他的生日宴会上,亲吻犹太女人的时候,他的双手从她的肩上跳到了她的脸上,这个有意犯下的连贯性错误,有可能是为了尽情表现亲密(或者还有别的)的这一刻。
·片尾出现演职员字幕表的时候,在石堆上放鲜花的人,是利亚姆·尼森(Liam Neeson),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拒绝接受这部电影的酬劳,他的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把这部电影的执导机会给罗曼·波兰斯基,由于主题过于私人化,他拒绝了。在清算之日逃脱的时候,他已经生活在克拉科夫犹太区直到8岁。后来他的母亲死在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波兰斯基稍后将执导他自己的关于大屠杀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2002)。
·导演标签:(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音乐)约翰·威廉斯作曲。
·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坚持下,电影所有版税和追加酬金(本来是属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成立了Shoah基金会,用于记录和保留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的灭种和屠杀中的幸存者的文字和录音证词,包括这次大屠杀。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原来打算用波兰语和德语制作电影,英语作为对白字幕。在反复权衡之下,他还是认为自己无法用不熟悉的预言来精确地评定表演。
为了搜集两万名临时演员的服装,服装设计师特意张贴广告寻找衣服。由于波兰的经济条件还很落后,很多人都急于把自己家中1930年代到40年代的衣服卖出去。
·迄今为止历史上制作最昂贵的一部黑白电影。原记录保持者是超过30年的另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最漫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1962)。
·自从公寓春光 The Apartment (1960)以来,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白电影。
·哈里森·福特被邀出演电影主角,但被他拒绝了。他说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不想错过他这个明星,但更想看到的还是电影本身的重要性。
·2000年在法兰克福的Hildersheim,辛德勒公寓的床底下一个行李箱中,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原本丢失的辛德勒名单,上面有犹太人的名字和一段演讲。辛德勒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直到1974年逝世。
·导演客串:(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片尾数百名被辛德勒解救出来的犹太人,正在穿过田野。
·导演标签:(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父亲)辛德勒对他的妻子说,他还不具备承担一个家庭的能力。
·影片大约40%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
·朱丽叶·比诺什邀请出演一个角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描述是扮演一个将要被强暴的妇女并且随后被谋杀了。她拒绝了这个角色。在同一年她已经拒绝过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不要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1993)艾丽·莎特勒的角色,而是出演了三色:蓝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穿着红衣服的女孩真实名字叫做罗玛·利高卡。不像电影中她的角色那样,她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写了一本传记,名为《穿红衣的女孩:一本自传》(The Girl in the Red Coat: A Memoir)。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这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黑白电影(美国国内九千六百万美元,全球三亿两千一百万美元)。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习惯,参观墓地的时候,应该在墓碑上留下一块小石头,以示敬意。这就是片尾场景中的这一幕出现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辛德勒并没有因为在他的生日宴会上亲吻一个犹太女孩而被逮捕。他三次抓进监狱都是因为在黑市的交易。
奖项介绍:
1994年3月14日,《辛德勒的名单》在第66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获七项大奖。本片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93年出品,编剧史蒂文·柴利安;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法因斯,埃姆贝思·戴维茨。本片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康纳利1982年出版的一部同名传记小说改编。
获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作音乐7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