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依绵还乡是一部台湾电影
《衣锦还乡》是由宫晓东执导,李湘、程前、侯耀华、史可、池华琼、王宁等人出演的喜剧。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在诸多贺岁戏的争夺战中,3集贺岁喜剧《衣锦还乡》却格外抢手,已在全国35家省级电视台全面发行,有些地方竟出现了几家电视台同时竞购。
《衣锦还乡》何以能在贺岁市场上大获青睐?导演宫晓东坦言此番他靠的是求“新”求“乐”。以往的贺岁戏一般都是围绕着“明星荟萃、喜庆祥和、大团圆结局”的贺岁“三一率”做文章,但给观众的感觉却大同小异,像“克隆”出来的。
《衣锦还乡》走出了这种模式,以荒诞浪漫的戏剧手法让大年夜里衣锦还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坦坦然看一回故事里的事:思女心切的“美厨大师”李跃华自感老之将至孤寂冷清,急催爱女湘湘回国共度新春佳节并完婚了却终身大事。留美两年的湘湘早与洋小伙儿劳伦思
情投意合,却又一直瞒着思想传统的老爸。关键时刻,好友小西慷慨出借自己的男友程子,以解湘湘燃眉之急。在李父的接风宴上,天性自然淳朴的程子对一桌中华
美食的“满腔热情”赢得了李父的欢心,却让湘湘尴尬异常!与此同时,劳伦思也踏上了北京的热土。劳伦思一系列异于常人的打扮弄得众人摸不着头脑,疑心顿
起。而由于程子的意外出现,也让劳伦思对湘湘的忠诚产生了误解,引发了新的喜剧故事!
春节临近,在文化宫排演的新编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上,一直暗恋沈阿姨的李跃华终于与沈阿姨擦出爱的火花。客居李家的程子不仅愈发讨得李父的欢心,还与湘湘产生了意外的情感纠葛。在经过了发现《食神秘籍》、巧做“七咂汤”等故事后,程子与李父一起走上了“新老食神大比拼”的综艺节目竞
赛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情场双双失意的劳伦思与小西竟也阴错阳差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三对新老有情人将各自开始新的生活!《衣锦
还乡》犹如反弹琵琶,就像这部戏的背景音乐--北京琴书加现代摇滚;剧中的人物及其故事也都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走下飞机弦梯的美国小伙子劳伦思一副深色墨镜,配以传统阿拉伯头巾,一嘴的成龙、周润发,满口的西皮二簧、古今汉语……使人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思、想起百战特工007、想起中世纪的绿林好汉、青风大侠……三对老少有情人,老中青三结合,古今文化交融,中西情感合璧。主人公交叉换位式的排列组合,带给观众的将是热闹欢愉。
《衣锦还乡》是北京家和万兴广告有限公司集前3年策划、创作及制作贺岁电视剧的经验教训而全力推出贺岁新品牌,该片由李湘、程前、侯耀华、池华琼、史可和来自加拿大的麦世杰联袂主演。
② 替兄弟做牢十年,老婆跟兄弟跑了,男主人公叫金柱哥,这个片子叫什么名字
微电影,衣锦还乡
③ 韩国电影《归乡》的导演是谁
归乡(韩国慰安妇主题电影)一般指鬼乡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
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
网络:http://ke..com/link?url=o4KbfKRz2D0__09QmFNiU9blkta4wwE5bg0cQb7
④ Tomas Hardy 的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电影,英文版,速求[email protected]
《德伯家的苔丝》大家都看过吧?它的伟大作家就是哈代,挺喜欢这个作家的...
下面附上他一生的作品...应该够全了...
托马斯·哈代·生平简介
托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⑤ 还乡之谜怎么样
蓝色珊瑚礁 /文 美第奇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海地知名流亡作家、讲述一个我们只能从新闻中了解到的世界的故事……当这样的头衔加在这部严肃文学作品上的时候,想来大家都会觉得有些怕怕的,所以不知道为什么阿管选择了这本书给我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一些忐忑的,很怕写不好关于这本书的感觉,毕竟一本难懂的书是很难写出读者的感受的吧。 不过真的打开这本书的话,发现这本书却是很符合我们中国读者的口味的。这本书是一本很让人感到惊喜的书,无论是排版也好,断句的切换也好,都是非读书不可和风格,而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藏着的那些具有特色的比喻,别具风格的阐述方式,意味深长的句子,这些都让我欲罢不能。 先说说故事吧。 故事是从“我”得到作为流亡革命者的父亲的去世的消息开始的。“我”并不那么情愿地要回乡去送我的父亲,顺便看一下家中的亲人、梦中依然会出现的故国。第一部分就叫做“出发前漫长的准备”,这一部分颇有中国古诗词中“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我”,总是从专制的噩梦中惊醒,却又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一种怀念的感觉。“在一座城市睡去/为了在另一座城市醒来。”人在异乡的时候,总是会不知不觉的想起motherland,哪怕故土山河破碎,哪怕有万般的不是,也是融入骨血中的一种感情吧。 所以到第二章“还乡”的时候,“我”也并没有那么的排斥,他忽然发现,他和这片已经分离了多年的土地,又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海地不是在新闻报道里出现的那个国度,是一个真正的他的国度。然而,这个国度也不再是他曾经认识的国度了。这个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统治者的更迭、朋友的离去,他的从未谋面的小外甥也成长成为了一个像他当年一样的理想主义者……在这里,他的故乡没有变,还是那样混乱,还是有许多的不公,但是这个国家也似乎在成长,在这里,依然有理想,在这里,当年和他一样流亡的朋友们都回来了,在三十多年以后。 作者用诗一样的笔触在描写一段又一段关于海地的细节,也许是旅馆中见到的报纸,或者是掩藏在树林中的老屋,或者是让人感到无法描述的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凌乱,但是都随着作者的视线在变幻着,在这里,“我”的眼睛为我们这些不了解这个中南美洲国度的人们选择最好的视角,去像一个已经没落的地头蛇一样去了解它,并且,发现在动乱不安的世界之后的,一种只属于家的美。 这种对于故乡的又爱又恨的特别的感觉,也许就是作者或者“我”写作的原因吧,尽管在文章中的那个拉费里埃说,“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留在那里就不会这样写作。/也许我什么都不写了。/在异乡写作是为了自我慰藉?/我怀疑一切流亡作家的使命感”。但是比明白的,那只是小男孩对自己爱的小女生恶作剧一样的别扭的不甘和喜欢罢了。 在整个第二章中,作者像是在写游记一般,用我的一些截面化的故事去写作,然后去评述这些截面,但是他似乎又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写诗意的东西而已。 当然比较特别的是,全书只有两章,像是有了开头没有结尾一样,但是似乎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结尾吧,这个故事的终点就是故乡,故乡是“旅行的终点”。 作者想要向我们讲述的东西就是这个吧,就如韩少功收录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中的那篇《我心归去》中写道的那样,“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种对于故乡的没有理由的尽管有失意却也无比诗意的爱,也许就是作者像候鸟一样终究回到温暖的南方的原因吧。 再说说断句吧。 本书的一个巨大的特色就是作者把诗句一般的语言断成诗一样的句子,又在该作为叙述的地方继续使用句子作为他的叙述方式,这让读者可以以作者希望的方式去体会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节奏也就能够准确地按照作者的方式来,这一点是很特别的,也是很成功的,他让诗句出现的地方成为了我们的阅读中特别关注的细节和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的focus。当然那些像诗一样的句子可能本来就是诗,只是由于是翻译以后的关系,尽管能感觉到何家炜先生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们失去了原本法语的那种韵味,但是由于作者的语言本身的魅力,我们依旧可以从他的句子中联想到小说本身的style。 两千字快到了,所以就只好小小讨论一下这本书的装帧了。这本书的封面是诗集特有的那种特色的牛皮纸的颜色,封面上有钢印敲出的那种特色的花纹,让它顿时有了一种神秘感,而正文使用的报宋字体,让这本书有一种有打字机敲出来的特别感,而单倍行距的空间感,让书变得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并且,也更加具有诗意。 最后,留一点神秘感给大家,这本书当中有很多很美的句子。尤其是比喻很精彩,这点就要你来研究了呦。 以上,讲述故乡的诗意与失意的故事的《还乡之谜》。 By 林怿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p.m.21:09 写于3309-6 出处:九久社区 http://club.99read.com/comment/replyComment.aspx?cmtid=12936382
⑥ 青春作伴好还乡电影观后感
看完影片和看以前,感受有相同点也是有不同之处。 相同点是在看以前和之后,都觉得:长影出品的影片,无论表现力、故事类、或是思想性都做到了一定的高度。看完之后最直接的体会便是:台本好,电影导演好,艺人好。
影院里管松江的演说,很多人都下落了眼泪。 不一样是看电视剧以前,一直关心的全是蒋梦婕,叶祖新演的电视剧没有太看了,可是影片一开局就被他打动了。以后积极找了一些他学东北方言的花絮看。
第一次见到管松江名字的含义,就想起来了一句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他一定是一个有爱国精神的人。 一部好看的电影的问世,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勤奋,可以说《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完成没有不经意的,是前台接待背后工作员艰辛的投入,没有亏待观众们的希望,长影出品,仍然经典。
⑦ 哈代的作品<还乡>有没有电影版本的
有的,去书城买碟吧
⑧ 帮我找找电影《还乡记》马丁.劳伦斯演的喜剧
〈贼变〉也叫〈笨贼妙探〉。超搞笑的,我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知道马丁劳伦斯的。在迅雷就可以在线免费观看。肯定会把你笑的肚子疼。你不信的话就去看看吧。还有他和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绝地战警〉也不错。
⑨ 求余光中《还乡》简介(不是<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转载,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