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视频 > 初小电影

初小电影

发布时间:2022-04-12 04:46:18

① 天柱县的社会事业

1985年,天柱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盲;1998年“两基”验收达到国家标准。
2010年,天柱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初中21所,初级职业中学5所,完全小学108所,初小64所,教学点38所,幼儿园8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31所。共有在校(园)生80064人,初中在校生25140人,小学在校生45855人,在园幼儿3759人。教师3421人,高中教师391人,初中教师994人,小学教师2056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80%、91%、93%。
到2013年底,天柱县有医疗卫生单位395个,其中卫生行政主管部门1个,县直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个),村级卫生室299个,民营私立医院9个,学校医务室5个、厂矿医务室6个,个体诊所30个。公办医疗机构现有在职职工82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78人,占职工总数94.5%;执业医师341人、执业助理医师237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人数1.35;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185人,初级职称495人,未取得职称72人,分别占6.4%、23.1%、61.6%和8.9%。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182人,大专469人,中专127人,分别占23.4%、60.3%、16.3%;乡村医生331人。天柱县设置病床1267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35张,乡镇卫生院269张,村级卫生室338张,私立医院255张,学校、厂矿医务室20张,个体诊所50张。 2010年,天柱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

② 现在上映什么电影适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看的

{爱情吉日}

”我如果吻你,你会怎么样?’’
”你不会吻我.’’
”如果我吻你呢?’’
”你现在想吻我吗?’’
”如果我不想又何必问.’’
”好啊......’’

{向左走,向右走}
如果看不到她,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影子在地上......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泰坦尼克号}
”我赢得船票,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我能认识你,是我的幸运,露丝,
我满足了.’’

”听着,露丝,你会得救,会活下去,
会生好多的孩子,你会长寿,
是死在暖和的床上,而不是今晚,
不是这么死,懂吗?

{天使之城}
”我宁可为呼吸到她飘散在空气中的发香,
轻吻她的双唇,抚摸她的双手,
而放弃永生.
我老觉得,有种巨大的力量,
让你我都显得好渺小!
我整日都盼着能与你有多一分钟的
相聚!’’

{浓情巧克力}
”你的船没有了.’’
”那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

{我的野蛮女友}
第一,不要叫她温柔.
第二,不要让她喝三杯以上,否则她会逢人就打.
第三,在咖啡馆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乐或橙汁.
第四,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的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就要装的没事.
第五,在你们认识的第一百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一支玫瑰.
第六,你一定要学会击剑,打壁球.
第七,要随时作好蹲监狱的思想准备.
第八,如果她说她会杀了你,那不要当真,这样你会好受些.
第九,如果她的鞋穿着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换鞋穿.
第十,她喜欢写东西,要好好的鼓励她.

{河东狮吼}
从现在开始
你只许疼我一个
要宠我不许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
不许欺负我骂我
要相信我
别人欺负我
你要在第一时间
出来帮我
我开心呢
你要陪着我开心
我不开心呢
你就要哄我开心
永远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梦里面也要见到我
在你的心里只有我

“我曾经问过自己,你最爱的人是不是我,但是我现在已经不想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一定要骗我,就算你心里多不情愿,也不要告诉我你最爱的人不是我。”
————《东邪西毒》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半生缘》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卡萨布兰卡》

“我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情人》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当我决定和你度过下半辈子时,我希望我的下半生赶快开始。”
————《当哈里遇上莎莉》

“Love means you never have to say sorry.(爱就意味着你永远不需要说对不起)”
————《爱情故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
————《星愿》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是发生那件事情的那天,是和直树相遇的日子。”
————《白昼之夜》

“我,即便是50年之后也不会改变,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爱你。”
————《101次求婚》

“即便互相伤害,我们也不会分开,只要两人在一起,尽管有时会受伤,伤口总会愈合的,因为我听的见他心里的声音。”
————《跟我说爱我》

《阿飞正传》

那个慵懒的下午,阿飞对着苏丽珍说:“看着我的表,就一分钟。16号,4月16号。1960年4月16号下午3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

这样酷的情话,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抵挡得了吧!反正苏丽珍不行。说起情话,感觉是俗,但俗得有效呀——男人、女人耳根子都挺软的。当然,情话可不是空话,非但需要主角身体力行,更得注重持之以恒。说是容易,做起来难呀!

《网上情缘》

福克斯是连锁书店的大老板,凯则是儿童书店的小老板,福克斯想要吞并凯的书店。这对商场上的“敌人”,却不知道彼此就是对方最亲密的网友。最后,凯的书店终于出局,当她收到网友的信约她在花园见面时,她见到了福克斯,一切恩怨顿时化作柔情蜜意。

用此招最起码有3个好处。第一是你可能永远不知道正在和你通信的人是谁,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会泄露,即使分手也不会有后遗症;第二是你们可以在聊天中畅所欲言,了解对方的生活小细节;第三个好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省邮费呀!

《玻璃之城》

许港生与韵文是同学兼恋人。在分别时刻,许港生制作了一件特别的礼物送给韵文——根据自己的左手制作的手模。最特殊的是,模型上的手纹全部都是由“韵文”二字组成的。“我的生命线、事业线、感情线,全部都是你的名字。”

谈恋爱没送过礼的大概没几个吧,不过礼物要送出特色来真不简单,需要多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去策划和制作。不过,现在有了“人体克隆商店”,做这个手模应该不太难。其实,更应该花的时间是去实践承诺。像许港生和韵文那样,爱到生命的尽头,那才叫人感动。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夜晚,“痞子蔡”把轻舞飞扬带到喷泉的中心,忽然泉水开始喷射,在水中飘散的是轻舞飞扬最喜爱的香水的气味,这是“痞子蔡”特意让喷泉管理人员加在泉水里的。

有几个女孩子是不喜欢香水的呢?何况又是在夜晚这种浪漫时刻。不过,对普通人来说,要实现这短暂的浪漫可能意味着长久的节衣缩食——想要让喷泉里有香水的味道,可不是一瓶两瓶香水可以搞定的。还有,如果你糊里糊涂想在冬天里也这样玩一把浪漫,那最好还是先准备好感冒药片吧。

出处:《邮差》

邮差马里奥出生在渔夫之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只具有初小文化。谁知他居然可以跟心仪的姑娘大谈特谈诗歌和暗喻,虽然这些都是从诗人聂鲁达那里“批发”来的。结果,这个美丽却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姑娘,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马里奥。

我们可以真的相信:不管是伟大的聂鲁达还是一个普通的邮差,爱情都能使人“写的说的唱的都像天才诗人一般才华洋溢”。不过,写诗的难度还是有一点的,特别不鼓励大家去摘摘抄抄,万一被识破可就逊了。

《孤男寡女》

华少录用了KINKI一个月,结果产生感情。一富家公子同样追求KINKI,在父母亲友的压力之下,KINKI与富家公子一起坐船离开,此时,华少赶到。望着远去的轮船,华少急中生智,用白漆在一块木板上写了“I NEED YOU”,看到了这几个字后,KINKI终于决定回到华少身边。

有时候,心里想说的话未必说得出口,写在板上反而更好,还可以“广而告之”,其情可比当街单腿下跪求婚。不过,这个方法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能用,有局限性。

《风月俏佳人》

百万富翁爱德华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妓女维维安,但受身份影响,维维安只能黯然离去,正当维维安打算离开这个城市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时,爱德华驱车赶来,并且沿着消防梯爬上了维维安住的地方——有情人终成眷属。

等候一个王子来迎接自己是大多数女孩子的梦想!如果你不能驾着五彩祥云赶来,那练习爬高还是有好处的。还有什么比沿着城堡斑驳的外墙爬到公主的居所,更像一个王子的行为呢?想做当代罗密欧,先从学习罗密欧的爬墙术开始吧!

《有话好好说》

从马路上公开骚扰开始,一直到请来大嗓门的家伙在楼下高声喊叫,500句“安红,我爱你”,引来了居民的骂声和泼水。不知安红是怕了、烦了还是感动了,反正最后赵小帅还是被请进了卧室。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贵在坚持,如果怕被别人笑话,就前功尽弃了。赵小帅就比较滑头,自己不喊,出钱让别人喊,诚意值得怀疑。只觉这属于骚扰,至少也落个扰人清梦的骂名,实施时小心“110”。

③ 如何做好小初衔接

如何做好小初衔接
“初中和小学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孩子升入初中后,面临三个不同,即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设置的不同,初一新生要注意在这三个方面做好调整。在小学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明显的依赖和被动性,一旦离开老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往往无法自觉安排学习。
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初中生要主动学习一位家长说:“上小学时,我的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升入初中后,虽然孩子仍很努力,可成绩却不太好。”根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小学的尖子生,进入初中后,成绩不一定继续保持领先。相反,有些上小学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后来者居上,成为尖子生。这是因为进入初中后,学习主要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合理适宜的学习方法和独立创造的学习能力。此外,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好方法让学习更轻松孩子升入初中后,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
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预习,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由于初中的学科多、内容广、容量大,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己消化。初中生在预习时应做到:首先大致浏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其次,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记号,多问些“为什么”,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学起来会更轻松。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复习相关的知识,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或笔记阅读对照,以便将所学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应从头到尾仔细浏览一遍,检查一下解题的步骤、思路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适应期”从心理调整开始初一新生会面临许多问题,不适应是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主要是心理上、生理上和环境上的。上了初中,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孩子们从未遇到过的,有些孩子不免感到恐惧;到了一个新环境,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
高级心理咨询师高源指出,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孩子会有失落感,特别是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的孩子。因为孩子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现在的成绩平平,肯定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往往情绪低落,怀念以前的小学生活。
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不必紧张。作为家长,首先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在中学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功课紧、竞争压力大等;其次,帮助孩子正确定位,制定新的学习目标也是必要的。家长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考前几名,给孩子过多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另外,学生在新学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表现自己,一方面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对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勇敢地面对,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
初一上学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在很大原因上是还没有适应初中学习,这时父母抱怨、责骂是没有意义的,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以语文为例,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掌握,考试就不成问题,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题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除了老师所留的作业,还应该多做参考资料,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制订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保证作息有规律。
3、看电视的转变:一些家长不许孩子看电视,其实翻翻一些高、中考题就会发现,部分考题与电视有不小的联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题有一题目就是让考生推荐看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曲),因此学生应将电视作为学习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看,不能在电视前一看就是一两小时,或总看一些连续剧,应选择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视剧。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
要想让孩子升入初中后适应得更快更顺,家长从现在起就得从四个方面早做引导。
分配家务劳动给孩子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从“抱着走”到“领着走”。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学生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学生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保护下前进。而中学,班主任许多事都是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不再是步步“呵护”。因此,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使他们较快地成熟起来,好适应初中的学习。例如,孩子自己的东西要他们自己整理,一定要适当地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不是“只要读好书,其他的我们全包”。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些活动,增强处事能力。孩子对消费有要求,作为家长一般应满足,但要告诉孩子,勤俭节约,零用不要太多,不要与人攀比。
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
青春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过窄的人际圈子,将制约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总从孩子嘴里听到那一两个同学的名字,就要引起注意,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一下。
家长可以提前做预防,从现在开始就开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读健康书籍。教孩子一些择友原则,告诉孩子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要大度些,学会宽容。另外家长还要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家长要尊师重教,鼓励孩子与老师做朋友,参加社区里弄活动,处理好邻里关系。
做好“强中自有强中手”准备
进入初中后,不少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因此,家长要使孩子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正确评价,并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的功课从单一到繁复。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了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
此时要正确处理好孩子“学”与“玩”的关系。不要一看到功课多了,怕孩子掉队,动不动就给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布置课外作业,这样不但不能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还很可能帮了倒忙。有些孩子原本学习效率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迅速完成,但发现自己作业一做完家长就又要再额外布置作业,就干脆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拖拖拉拉地写,时间一长反而养成了写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这时家长不要与别人比较孩子,鼓励孩子不要灰心,刻苦勤奋。要鼓励孩子解除顾虑,学习上不要羞羞答答,要设疑、解疑,学习要有自学能力,家长给孩子创造环境,家长不要迷信家教,学习方法靠自己去领悟,认真预习、听课、复习、测验、提高。
如何做好初小衔接 培养优秀初中生?
小学升初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的改变,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而初中阶段竞争大,对于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孩子也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因此,家校配合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要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沟通时不仅问分数,还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心理状况,使家教更有的放矢。
对于如何做好初小衔接,老师们也给出了建议:可以上一些质量较好的衔接班,提前感受一下初中学习。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初中感受一下氛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中上中学的哥哥姐姐给孩子介绍经验,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还可以让孩子写一下心中的初中是怎么样的。做孩子的知音
初中阶段 家长如何培养 学习优秀的孩子
小学升初中这个时期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是打好高中基础,储备知识冲击重点大学的最佳时期,如果方法不得当或错失机会,今后补救矫正就费时费劲。
在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长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不要过度宠爱孩子,否则会让他丧失上进欲望。家长要注意,过度的啰唆,会使孩子感到厌烦,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形象,多与孩子交流,做他的第一个知音。
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进度、弱点、强项,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帮助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计划。给孩子的定位要合理。
家长要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眼快、脑快、手快的习惯,培养挤时间学习的习惯,培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的能力。

④ 求几个爱国的故事,有几个要几个。越多越好,我会根据故事的个数追加分数!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⑤ 临渭区的社会

1956年,临渭区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科协),1959年,成立渭南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县科委、县科协相继恢复,并先后成立了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电学会、机械学会、化工学会、土建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城镇工业技术协会、外语学会和科普电影学会等17个群众性学术组织。这些学会经常交流科技情报,开展学术讨论。畜牧兽医学会曾筛选出100余种疫病的200多个方剂,汇编成册,获得了地区科技成果奖;外语学会曾举办两期英语学习班,培训了50多名科技人员;护理学会多次组织护技表演竞赛,几个项目曾获得省和地区的奖励。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2.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6.8%。 渭南市临渭区明代有书院2所、义学14所,原渭南县设教谕、训导管理。清咸丰年间有书院6所、义学13所。辛亥革命前,废除科举制度,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原渭南县有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29所,县设劝学所管理。民国时,村办初小(保国民学校),乡办高小(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八年(1949年)原渭南县有中学5所、小学467所(内有女校4所)、职业学校5所,学生30325人(其中中学生1390人),县级管理机构改为教育局(科)。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949年6月就设教育科,后改为文教卫生科、文教科、文教卫生局、文卫办公室。1979年专设教育局,管理教育事业。截至1983年,有小学524所,初中49所,高中9所,各类专业学校9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22499人,比民国时增长3倍。其中小学学生85713人,比民国时增长近两倍。初、高中学生36786人,比民国时增长25倍多。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五年先后撤并中小学255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万平方米,建成渭南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学校布局日趋合理;辛市镇、交斜镇、下吉镇、双王街道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瑞泉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杜桥中学、铁路自立中学、固市中学、下吉中学、吝店中学进入省级标准化中学行列,临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教育先进区。 民国时期,原渭南县城有两个私营秦腔专业剧社,农村有两个私人办的秦腔剧社和一些私人办的皮影剧社,走街串乡卖艺演出。劳动人民逢年过节,还自演一些秧歌、竹马、芯子等娱乐。建国之后,文化艺术项目日益增多,不仅有专业剧团、业余剧团,还有书店、图书馆、电影院(队)。1979年成立了渭南县文化局。至1983年有专业剧团3个(地区2个)、业余剧团8个、影剧院5个、电影队68个、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群众文化活动也比较活跃。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秦腔现代剧《桥弯弯月圆圆》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秦腔晋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动。 民国时期,临渭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二十年(1931年)原渭南县城才成立一个卫生院,设备简陋,其余是私人开设的18家中西药房。抗日战争时,私人开业的医院3所,诊所5所。建国后,1953年就设立文教卫生科管理此项工作,后改文教卫生局,1977年后专设卫生局。先后建立四级44个医院,其中,地区医院1个、县医院2个,地段医院7个、公社卫生院34个。此外,中央、省、地、县各厂矿、机关、学校、事企业单位也办起医院、诊所、医务室92个,共有医疗卫生人员3009人,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作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基本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实施,参合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低保大幅扩面,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4.7万人,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9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20.8万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⑥ 季羡林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70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6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高小一年级)。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初小三年级)。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沙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沙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沙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习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一位教员会点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可能还要收点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习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26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每次回忆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时光像流水一般飞逝,转瞬三年已过,我小学该毕业了,我要告别这一个美丽的校园了。我13岁那一年,考上了城里的正谊中学。我本来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学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总觉得自己这一块料分量不够,还是考与“烂育英”齐名的“破正谊”吧。我上面说到我幼无大志,这又是一个证明。正谊虽“破”,风景却美。背靠大明湖,万顷苇绿,十里荷香,不啻人间乐园。然而到了这里,我算是已经越过了童年,不管正谊的学习生活多么美妙,我也只好搁笔,且听下回分解了。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儿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⑦ “金嗓子”周璇后期因何精神失常

周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歌星,一曲缠绵略带潮湿味道的《夜上海》,是那个时代刻在老上海人心底的一段经典旋律,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之一。周璇一生成果颇丰,先后拍摄了40多部电影,主唱了2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被人们誉为“金嗓子”,在中国影坛和流行乐坛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荧幕形象和甜美歌声也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周璇从此紧闭了感情的闸门,直到遇见年轻商人朱怀德。当朱怀德在周璇面前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之时,周璇又一次被打动了,她不但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交给了这个男人,还为他怀上了孩子。但朱怀德带着周璇的钱财凭空消失了。直到1950年,当周璇带着两人的孩子找到这个男人时,朱怀德却冷冷地问道:“这孩子和你一样,也是领养的吧?”周璇只觉得浑身刺骨的寒冷!

朱怀德将她伤透了,她抱着孩子头也不回地转身而去。1952年,周璇在拍摄最后一部电影《和平鸽》时,因台词“验血”两个字而深受刺激,在片场就失控地尖叫着:“是你的骨肉,就是你的骨肉!验血!验血!”从此精神失常。其后5年,周璇一直时而清醒,时而癫狂,直到她最后凄凉离世。(参考资料:《周璇日记》《民国歌后周璇》)

⑧ 世界上有龙吗

世上没有龙这种动物.
之所以现在有龙,是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没有人真的见过真龙,龙更多是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
龙的形态也有不断的变化,从红山文化的猪婆龙,到三国时乱纹龙,有很大变化,其形态也没有现在的样子简洁,丰富.
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一般认为它是蛇身,鸟脚,兽头,是集合了当时主要动物的主要特征的.人们对这些东西的神奇之处充满敬佩.就把它们组合到了一种动物身上,加以顶礼膜拜,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也有这样的上天入地的本事.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征服自然,提升自己,改造自然的可贵精神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已故杜尔伯特人任殿元声称自己见过龙;上海人马小星研究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调查,越发坚信龙的存在,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事件,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些连专家,学者都未曾提起过的散布在古籍中的关于"堕龙"的具体描述呢?
许多人都在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此事.为了考证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实性,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进行过实地调查.
1992年,马小星列了一个科学调查提纲,委托任青春对任殿元的陈述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又确认了"掉龙"事件的一些细节.任青春给任殿元看了许多种类的恐龙,鳄鱼的图片,结果老人对异齿龙(一种恐龙)的图片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把这个动物背上的帆状物去掉,看它趴在那里的样子倒有几分像自己见到的"黑龙",只不过"黑龙"的嘴是闭着的,嘴形像鲇鱼,嘴边有须子,头上耸起角,脖子还要略长一些,极像马脖子,且全身长满了鱼鳞.1992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马小星的委托,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区(陈家围子后归此市管辖),大致确认了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遣散的陈家围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县古恰乡文化站站长崔万禄受马小星之托到扶余区风华乡调查,又找到一位自称目睹过"掉龙"事件的老大爷,而且许多人都证实了陈庆组织大家救龙的事.
马氏观点:龙是珍稀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根据历来的传说,对"龙"作了这样的定义: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正是在这一定义面前,人们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学资料,就是找不到一种能与上述定义相对应的动物.于是,一个并不算过分轻率的结论便自然产生了:龙不过是一个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称之为"生物学上假设的杰作".
今年49岁的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爱好者,为了研究龙,十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他认为,龙是一种曾经存在过,被人们神化了的珍稀动物.龙这一来自虚空想象的"假设"竟能笼罩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并且能愈演愈烈,蔚为大观,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翻开中华古籍,诗词曲赋,小说杂记,乃至哲学著作,政治论文,龙的形象无所不在.人们既然主观地认定龙之传说是一个神话,就不会认真看待这些文字.可是,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历代史籍关于"堕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⑨ 顾月珍的人物生平

建国后,顾月珍积极组织努力沪剧团,率先上演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后又陆续演出《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1953年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赵一曼》,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62年间,在顾月珍带领下,曾将老舍的《全家福》改编为《破镜重圆》上演。还自编自演了表现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红旗》,努力保持沪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顾月珍善于饰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沪剧重唱轻做的传统。唱腔清新淳厚,在沪剧流派中自成一家。 四十年代初与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顾月珍就与丁是娥、杨飞飞等齐名。她坚持排新戏、决不走老路的精神在当年影响巨大。
长宁沪剧团的前身是由顾月珍任团长的努力沪剧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顾月珍率领的努力沪剧团曾上演过《赵一曼》、《八年离乱》、《王贵与李香香》等一批影响广泛的现代戏新剧目,这些剧目中的不少唱段被沪剧爱好者广为传唱,流传至今。顾月珍在舞台实践中创造的“反阴阳调”,旋律婉转,别具特色,已成为沪剧富有特色的传统曲牌。 1948年1月,顾月珍在主演《甜姐儿》时昏厥在舞台上,送入医院,医生说得的是轻度肋膜炎,并诊定她喜胎半年有余,全家人力劝她静养待产。产子满月后,吊嗓成了顾月珍的日课,或者听申曲唱片,或者约琴师,丝弦曼唱相伴,以期早早复出。顾月珍视舞台为生命,准备早日复出,但被解洪元劝住,结果拖过了初夏又仲夏。顾月珍生孩子先是肋膜炎,后是难产,剖腹产又麻醉剂过量伤了元气,伤了神经。出院时医嘱:为顾小姐身体着想,最好告别舞台。在顾月珍回家生孩子的日子里,当上了戏老板、荣登沪剧皇帝宝座的解洪元与丁是娥有了私情,绯闻四起时,只有顾月珍蒙在鼓里,几经曲折,家庭破碎。同时,顾月珍又因吐血被医师诊断生了肺痨。
伴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做下了决定,向上海市人民法院递交了和解洪元的离婚申请。 1949年9月7日,一个全新的努力沪剧团诞生了。顾月珍复出了,完全忘却了自己的病弱之躯,勇敢地担任一团之长,不能不叫人惊讶。上任之后她认为第一出戏一定是要有革命红旗在台上飘舞的新戏。有人推荐《白毛女》,她虽然喜欢这个戏,但重复演出太多,缺乏新意,而其中心有芥蒂,解、丁联盟演出过,她就不想演。正好又有人推荐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当即她眼睛一亮,自编自导自演,《王贵与李香香》在龙门大戏院首演告捷。
1954年,顾月珍根据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并主演的沪剧《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搅动了万千观众的心,一曲由乔红薇作词的《倚门盼夫曲》唱得观众热泪盈眶,龙门大戏院再爆客满一月有余。剧中素芬的命运牵动了许多沪剧观众的心,此剧也在上海戏曲界引起轰动。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旧艺人,居然敢改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的名作,并且改编成功,这里除了胆识和勇气之外,不得不承认顾月珍还拥有相当高的艺术天分。 出身凄苦,忠诚沪剧事业,对沪剧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党和国家无比忠心、当年红遍上海滩的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老师,在人心扭曲的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打成了反动分子,吃足了苦头。在连续发高烧40度的情况下,造反派对她的批斗仍连续不断,硬要她承认反党,但顾月珍老师认为不能讲违心话,坚决回绝了反党的诬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最后,顾月珍老师在不堪忍受身心极度摧残的情况下,跳楼自尽了。

阅读全文

与初小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识途电影完整 浏览:292
两个人去看电影的图片 浏览:309
正义联盟2电影西瓜 浏览:832
城市猎人成龙电影大全集 浏览:507
抖音电影票怎么领 浏览:480
郑州有哪些地方拍电影 浏览:120
小电影都有哪些风格 浏览:493
根据片段如何查找完整版电影 浏览:74
电影天堂号手就位 浏览:516
成长微电影剧本 浏览:875
苹果如何免费观看VIP的电影 浏览:587
电影狂暴世纪浩劫主题曲叫什么意思 浏览:486
电影片段打电话爸爸过世 浏览:871
电影解说的声音怎么练 浏览:750
羊与猎人电影在找免费观看 浏览:873
刘三姐电影完整版迅雷 浏览:84
下载电影再什么网站下载 浏览:135
幼儿园毕业微电影精选简短 浏览:358
哪个软件能免费看的电影 浏览:446
山那边姜岚昕微电影 浏览: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