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何要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前不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发起并制作的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在北京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肯定了扶贫类节目的发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励广播电视节目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宣传中去,为国家扶贫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广泛的宣传。”
近年来,影视作品也把镜头对准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人和事,讲述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影视创作而言,脱贫攻坚是内涵丰富的绝佳题材;对扶贫工作来说,影视化表达所产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推广作用。
3.综艺节目找寻脱贫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农团”、专家点评……综艺节目内容活泼生动,形式灵活,为实现多样化脱贫出谋划策。东方卫视的扶贫综艺《我们在行动》组织蔡国庆、王宝强、潘石屹等明星和企业家组成“助农团”,通过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完成一个特色产品的订货会。许多明星零片酬参加节目,将明星公益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第一季节目中组织的六场订货会总销量突破1460万,其中陕西刘卓村的“爷爷的面”,线上发售10秒,就有近3万人下单;胡静和钟汉良推销的云南马鹿寨村沃柑,订货会的订单总额就高达520万元,开创了中国电视公益扶贫的新模式。河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滩”贫困区的实地采风,同时邀请扶贫人物和专家学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录制和公益名人基层采风相结合的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节目《决不掉队》则精选扶贫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现扶贫细节,让观众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扶贫绝对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扶贫,不仅要传递具体的扶贫经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公益精神,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俞虹看来:“让村民们看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去做什么,把新观念带进去就开启了思想之门。”
Ⅱ 吕梁汉子电影观后感
写作思路:从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开始写,把故事剧情简单些出来,要突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吕梁汉子观后感》
电影《吕梁汉子》开拍近一年终于面世了,群众早就迫不及待了。
其实在这部根据“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石楼人梁宝为原型改编的反应当今农村现状的故事里,容嬷嬷只是扮演主人公薛宝的母亲,戏份并不多,出场次数很少,然名演员就是名演员,演技果然一流。
薛宝拖着肺癌晚期的病体终于支撑到给村里筹措到修路的款项可以放心去医院看病了,就在他启程看病挥手和乡亲们告别的瞬间,路段遭遇塌方,他迅速跳下车不顾一切冲进抢救被掩埋乡亲的队伍里。在所有掩埋乡亲平安救出的那一刻,他倒下了,他实在是太累了,这一次他是永远的倒下了……闻讯赶来的老母亲容嬷嬷,扒开人群扑向儿子,颤颤巍巍的双手摸向儿子的脸,那响彻山谷的“我的儿呀!”使全场动容……
俺这比一般人泪腺发达的吃瓜群众,没带纸巾真是失策啊。领导给票的时候说,电影观后感将作为“两学一做”年终考核内容之一,俺想当然地就把它归为造神大片一类了。约了闺蜜漫不经心前往,县城唯一的影剧院稀稀落落人很少,往日的寂然并没有因为有影片上映而改变多少,顿觉不如宅家里淘宝扫货更有意思。
去的时候已开演,闺蜜兴致勃勃的和我聊着“双十一”的非凡战果。彼时画面上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村民葫芦叔的儿媳妇难产。焦急万分的村支书薛宝和乡亲们七手八脚的帮着把人抬到三轮车上送往医院,然而漫漫山路十八湾,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孩子没保住。
寂静山村的夜空久久回荡着葫芦叔凄凉无助的唢呐声,如泣如诉……全场无不潸然泪下,抽泣声此起彼伏……
本来意兴阑珊的我此时不由全神贯注,这老套的场景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不得不让人沉思。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口号依然还只是口号。这个堂堂七尺汉子——石楼县梁家垣乡的村支书薛宝,一脸凝重的看着用唢呐宣泄内心无限伤悲的葫芦叔,为自己无力回天没能救下葫芦叔的孙子悲痛万分。
他想为村里修路,他想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政策、大环境下,把村里的车路开通;他想把乡亲们的枣和核桃卖出去;他想让乡亲们不要因为车路不通而耽搁看病生命不保;他想让乡亲们不要因为这穷山恶水而外出打工流落他乡。这是多么朴实的愿望啊!
薛宝好歹也算个基层干部,却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并没有多么宏伟的个人奋斗目标,他甚至连女儿想调去镇上教书的心愿都没想过帮她达成,他一心想着是带领他的乡亲们走出困境。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官僚主义,看不到流于表面的夸夸其谈,而是踏踏实实在干正事、干实事。看到此处,作为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普通一员,我感同身受的同时深表惭愧、感慨万千。
医院查出肺癌晚期,他知道他的生命将进入倒计时,这个七尺汉子无论如何不甘心就这么倒下,他恳请医生让他出院。他要和上帝抢时间,争分夺秒。他要为村里修路,不惜代价。医生终被他的无私感动,放他出院。为了修路迁坟的事,他披麻戴孝给钉子户当孝子;
为了筹到修路款项,他不顾重病和投资人拼酒到吐血……这是一个铮铮铁骨男儿的大格局,这是一个吕梁汉子的大智慧!他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着侠骨的柔情。媳妇因为他把儿子的生活费给村里买了水泵而负气回了娘家,他到了丈人家二话不说砍起媳妇就走。
颠簸的山路上一路背着媳妇亮起嗓子唱起了信天游,那浑厚粗狂的男高音在广袤的黄土高原荡气回肠,给观众呈现出一幅无比壮美的原生态画面……
影片的结尾以薛宝的壮烈牺牲收场。一个铮铮铁骨男儿短暂生命旅程的结束诠释着吕梁人不朽的民族魂。留给我们的是叹息?是怅惋?或许更多的是思索。
Ⅲ 赵薇担任扶贫纪录片《星光》的总导演,说说你怎么看
希望赵薇的这部新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感动,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大家能够身体力行,为精准脱贫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爱一直传递下去,作为电影人,希望这部影片能够更好的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中来,未来能够更加美好。
Ⅳ 当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为何能够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扶贫工程其实并不复杂,政府部门的所谓扶贫工程之所以无法成功,不是因为扶贫工程难度大,而是因为他们的初衷是捞取政绩,同样的扶贫工作,外国名校的学生就能够做的有声有色,这跟技术和水平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很多政府官员的能力并不逊色,只不过对精准扶贫并不是真心的,反观外国名校的大学生,则是将自己的扶贫工作当作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才是决定扶贫成绩的核心要素。
由此可见,精准扶贫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做事,而不是用情怀来表述,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对扶贫项目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如果各种扶贫项目都能够像名校学霸这样的投入其中,那么在政策的落实上也就可以更有力度,因为这也是经过了成功案例全面印证的扶贫模式,无论是大学生创客还是政府部门,都需要将贫困群体作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的各种政策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了,不同地区的落后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扶贫项目的制定也需要结合各地情况具体分析,只有真正考虑到当地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提高精准扶贫项目的成功率。
Ⅳ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Ⅵ 《我和我的家乡》影评怎么写
1、《我和我的家乡》描绘了小康生活的画卷,讴歌了脱贫攻坚的成就,是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影片的成功为主旋律创作带来诸多启示:一是爱国主义永远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二是人民是电影创作永恒的原动力,三是在以小见大中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影片才能赢得观众的共鸣与共情(《人民日报》评)。
2、《我和我的家乡》和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相比,该片的“切口”更小了,但不变的还是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葛优、邓超、沈腾、王宝强、雷佳音这群“欢乐喜剧人”一出现,观众就不愁没有笑点。
“北京好人”张北京和二舅联手上演的双簧、雷佳音“憋”出来的大头、沈腾和马丽之间的“网络延迟”,让影院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电影里有欢乐,更有感动。
正因为有笑有泪,大家甚至都没有感觉到本片的“主旋律”色彩。如此宏大的主题,却没有让影院里的观众感到一丝一毫的枯燥、乏味,这不光得益于主创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电影在表达上也没有了生涩和僵硬(《光明日报》评)。
《我和我的家乡》创作背景
该片总监制张艺谋、总导演宁浩和总策划张一白在商量每个单元故事过程中找到了几个关键词:变化、空间和小人物。千家万户都因为全面小康和精准扶贫而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是覆盖全中国地理空间的,所以就将故事设定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地理空间,来呈现小人物的故事。
五组导演分别领取任务:闫非、彭大魔作为东北喜剧的代表自然就选择在辽宁沈阳创作故事;徐峥作为上海人,到了杭州千岛湖取景拍摄;俞白眉作为西安人,和搭档邓超回到了陕北;只有陈思诚一个东北人,主动请缨去了西南贵州。
而宁浩又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中讲述北京小人物的手法,葛优再演“张北京”,连戴的帽子都没换。
《北京好人》单元的故事来源于宁浩老家一个长辈亲戚来北京看病的经历。宁浩的亲戚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特别害怕,一是担心病会很严重,二是害怕交不起手术钱。宁浩就劝她,不用焦虑,先做手术,钱的问题可以帮忙解决。
之后,宁浩发现两人原本平等的亲戚关系,纯洁的亲情,因为涉及钱的问题后,就变得很奇怪。做完手术之后,宁浩亲戚的女儿说,农村的医保卡可以报销,几万元的手术费基本能覆盖80%多,这时候宁浩明显感觉到亲戚如释重负,“觉得她又回到长辈的位置了”。
这件事情对宁浩触动挺大的,没想到农村医保能到这种程度,确实是政府办了一件硬事儿,就想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小故事,为了符合喜剧片的设定,就做了一个身份互换的设计,拿着别人的医保卡去看病。
Ⅶ 唤爱的观后感
《唤爱》影评
看完电影,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很感慨,想说的很多,却感觉又无法说清。
于是网络了豆瓣影评,我不知道评论的人是否都是在被强迫下(学校要求陪孩子看)看的,看之初就带了逆反的情绪?翻遍影评要么是吐槽,要么关注的东西稀奇古怪。让我诧异豆瓣们什么时候也沦丧到了这种地步?在靠吐槽吸引眼球、给你点赞吗?
我承认,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演员有时候用力不再点上、导演也有些浮夸。但这不妨碍它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剧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对生活的选择,很真实、很合理,我们无可指责!设身处地,换作我们恐怕不能做的更好!
政府、学校的关心形式,我们也无可指责,政府、学校有自己的套路和方式!
孙家的人员结构和认知也决定了,他们无法采取更好的做法来寻得社会的帮助。
所以,尽管此剧有吐槽中的问题,但同时又觉得极客观、极真实。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就是生活!!!
正因为真实的还原了生活,所以,看完以后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
片尾所说,此类事情很多,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好像能做的除了像街道办那位女工作人员一样,偷偷的塞点钱之外,也无法做到更多。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目前有些人做的一些慈善平台,让我们能够对一些病人或者出现灾难的家庭给予帮助。他们比我们做得好!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做的精准扶贫,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感谢这部电影,因为他唤醒了我们作为人,同情、善良、愿意帮助他人的天性!
自助者天助!希望每个困难家庭的“孙家宝”都像剧中的“宝宝”一样,重负之下认真学习,不被生活的艰难压倒!
Ⅷ 走出大山的路观后感他对你有什么关系
认真观看《走出大山》微电影后,我被这部贴近生活、朴实感人的电影深深打动了。影片中的刘书记、李大叔及李大叔的儿子,他们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之初,山里的一位妇女村民,由于山路交通不便,被迫低价卖出了品质优良的山货,这一幕被李大叔看到,激起了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他不怕困难,虚心向年轻同志学习网店经营经验。经营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李大叔仍坚持不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走向了成功。他是我们广大贫困农民学习的榜样,人穷志不能穷,贫困农民要有发奋的决心,不甘于贫穷,才能拜托贫困面貌。
刘书记他为民服务,热心帮助李大叔,为李大叔创业路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是为他联系物流公司,再是帮助李大叔创业贷款,帮他度过难关。精准扶贫工作要做到实处,刘书记做出了政府当下精准扶贫的好榜样,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块难啃的大骨头,刘书记是我们的政府、党员、扶贫者对待扶贫对象的真实写照。我们政府,党员都应该像刘书记那样,真扶贫,扶真贫,切切实实为民办事,为贫困者解决实际问题,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Ⅸ 草原上的萨日朗观后感
摘要 该片以内蒙古赤峰市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为人物原型,全面展现了新时代扶贫干部们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艰苦奋斗历程。“你看她笑得像不像萨日朗?”“萨日朗是什么意思?”“小红花啊,而且是草原上最美的花。”这几句简单的台词来自电影《草原上的萨日朗》,而话语中的“她”便指的是由方青卓饰演的被当地村民热情地称为“草原上的萨日朗”的基层干部赵会杰。在四年间,她成功带领全村三千余名农民脱贫致富。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赵会杰数次声泪俱下,“感谢好时代,过去梦都不敢梦的都实现了。”
Ⅹ 走出大山的路观后感他对你什么关系
认真观看《走出大山》微电影后,我被这部贴近生活、朴实感人的电影深深打动了。影片中的刘书记、李大叔及李大叔的儿子,他们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之初,山里的一位妇女村民,由于山路交通不便,被迫低价卖出了品质优良的山货,这一幕被李大叔看到,激起了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他不怕困难,虚心向年轻同志学习网店经营经验。经营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李大叔仍坚持不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走向了成功。他是我们广大贫困农民学习的榜样,人穷志不能穷,贫困农民要有发奋的决心,不甘于贫穷,才能拜托贫困面貌。
刘书记他为民服务,热心帮助李大叔,为李大叔创业路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是为他联系物流公司,再是帮助李大叔创业贷款,帮他度过难关。精准扶贫工作要做到实处,刘书记做出了政府当下精准扶贫的好榜样,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块难啃的大骨头,刘书记是我们的政府、党员、扶贫者对待扶贫对象的真实写照。我们政府,党员都应该像刘书记那样,真扶贫,扶真贫,切切实实为民办事,为贫困者解决实际问题,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