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接了学校十佳青年微电影的拍摄。可是第一次拍。求思路!
前期策划,剧本写作,9分钟大概两三千字的剧本就行,一个好的剧本很重要哦。。
2.分镜头脚本的写作,此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后期拍摄和剪辑更加有条理,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后期拍摄更加省时
3.角色选定,好的演员比好的后期制作更重要
4.拍摄,根据分镜头脚本分场景制作
5.剪辑,根据前期的脚本和后期的灵感剪辑
6.后期特效的制作,片头和片尾也很重要
Ⅱ 拍大陈岛垦荒微电影感受100字,拍摄期间天气阴晴不定,反复拍摄
摘要 拍大陈岛垦荒的感受:走上大陈岛,踩着这片大海孕育的土地,感受着有着微微腥味的海风从脸上拂过,眼前的这座垦荒纪念碑显得分外高大。
Ⅲ 拍微电影是什么感受
体验就是每个画面几乎都有想吐槽的梗啊哈哈哈,和正常观影的角度完全不一样,这种感觉十分亲切。拍摄花絮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Ⅳ 怎么拍校园微电影(我是演员) 要注意些什么 他们选我当主演,可我是第一次拍...怎么办
演员的话
你和导演熟吗
如果熟的还好说
不熟的话 你就要注意了
毕竟人家请你做主演是对于你的信任
因此你要显得专业些
当然你是第一次拍也不可能一次就有很大的突破
你要做的就是听按导演说的去做
把台词弄熟 不要别别扭扭 对于剧情要有大概的了解
还有就是表情上了 自然点就像平时说话那样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Ⅳ 分享一下个人拍微电影是什么感受
个人拍微电影,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拍一个电影,拍自己喜欢看的电影。会有种成就感。
Ⅵ 微电影《初见》故事介绍或观后感
很久没有这样的作品了,做得这么纯粹,没有很多瑕疵,只能这么说,这个设计确实戳中我的泪点了,一想到自己以后也就是相亲大军的一员,这不是自卑,只是我认为事实可能会是这样,尽管自己幻想过多少次,鼓起勇气多少次,争取多少次,那也许又会有另外的声音了,那是你自找的,可是我会说,我必须得要尊重我的内心,不能因为别人想什么,想要我怎样,我就将就的算了,这件事不行。
以上是我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和想法,也许过于感性。但我就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自己。
看完这个片,其实还是感受到了一些其他的。。。。比如整个色调,音乐,演员,情节都恰到好处。男主角的各个条件,车,房 和女主角的生活瞬间拍的很美,第一眼会让自己觉得,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的,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努力的。想要一个向女主角一样漂亮的妻子,男主角一样的优秀,能够做到《初见》。不论是他的事业和生活,以及胸襟。真的能够能够把那种心底的想要好生活的欲望引出来。
我能得到的是什么,我觉得他就好像一滴清新的水洗净了我的眼角,一股清风拂过我的脸颊。
。。。。。。。
。。。。。。。
(还是想说,自己看完后情绪很不平静,所以语言组织不过来!!!)
Ⅶ 大学生第一次拍摄微电影心得,要求3000字,急
逗比×1500
Ⅷ 学校的毕业作业是拍微电影,我就演了个群众,学校让写创作感想,根本不会写,求帮忙。。
首先,微电影创作的前期的策划,得确定主题,写好剧本,由于我没有参与到剧本写作,所以,我这就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提供分享。其次,由我们组内的写剧本的人,将剧本按照分镜头脚本打印出来,从而便于我们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然后,就是准备器材和确定拍摄人员,演员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上,由导演来决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再者,进行拍摄,这是整部微电影制作比较重要的步骤,拍摄前,得做好拍摄日期安排和选择好拍摄场地,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更加顺畅。经过几次拍摄心得,我们发现各种所需要的拍摄道具一定得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对取景的地方进行踩点,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只会耽误或延迟拍摄的时间,一切要有计划的进行。 根据分镜头脚本分场景来拍摄,而且每个场景我们小组都是拍了好几遍,宁愿苦点累点,这样对后期剪辑选材取舍特别重要。最后,就是后期的剪辑制作,这也是我主要负责的任务。片子拍摄好后,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有顺利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大家带来视听结合的效果。再好的画面,如果没有听觉上的效果,会逊色不少,且观众无法通过画面直接了解这个片子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我根据前期的脚本和后期导演的灵感剪辑,再加上后期特效,还制作了片头和片尾,这样为我们的微电影润色了不少。
从电影艺术语言角度来说,要使各种语言要素组合成完整的电影艺术整体,就必须按一定的艺术表现规则进行运作,这就涉及到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语言手段,它是处理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组接,达到叙事、抒情、表意的艺术效果,并产生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可以这样说,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艺术。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电影艺术领域,指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电影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生产要讲求成本,因此其情节场面的拍摄并不按剧情发展的次序,而是完全打乱的,最后要经过一道剪辑的程序,把打乱的东西重新组接起来。若要作全面准确的概括,它实际上包括了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符号系统出现的,专指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广义的蒙太奇不仅仅指画面、声音及色彩间的组合方式
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艺术家的刻意经营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和体系。
蒙太奇是把电影语言元素进行组合编排的一种规则和修辞方法。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蒙太奇增加了对声音、色彩诸元素的组合编排,说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艺术范畴。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方式,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创作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作为贯穿电影创作始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首先是因为蒙太奇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规律。影片中两个镜头的并立,同样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联想。再次,蒙太奇符合艺术对生活进行概括的需要。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对生活原封不动的照搬,须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强调和省略,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在电影创作中,将事件发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删除,也是一种视觉的节省。由于蒙太奇,使电影时间得以实现“非连续的连续”,和空间的“有限中的无限”,为电影的表现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自由。所以,蒙太奇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蒙太奇艺术手法在电影表现作用中的功用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时空
蒙太奇不但可以把漫长的时间浓缩在几个镜头中,也可以把生活中一瞬间的事强大,放大,把时间延长。蒙太奇能够逼真的创造空间。电影艺术的空间构成,除了通过摄影机再现生活的场景外,还能将零散拍摄的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 电影艺术的时空创造由此可见一斑,它在群众眼里是实现时空的真实再现,从而保证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运动 没有台词的运用,单是这些单独来看毫无意义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连续的运动感,但观众准确无误的接受整个剧情发展的脉络. 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的《流浪汉》中,通过河边游泳者衣服的丢失以及最后流浪汉穿着不合体衣服走在火车站的一幕,没有很多修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人们也能一目了然。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含义
蒙太奇除了创造时空,运动,从而保证了叙事的连续性外,还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使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含义。例如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中,农场主民子和雇佣工人的对话的镜头,通过一些穿插镜头的使用,例如民子向暖瓶中倒开水的几个镜头的剪切,已经把最后民子挽留不成的结局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节奏
蒙太奇的使用使得电影具有了速度感和节奏感,使得原本正常表现速度的电影由于蒙太奇的使用而变得有了速度和节奏。镜头切换速度快,则会让整个电影的节奏比较快,从而充满了紧张感,而慢镜头的切换则会使整个电影的速度变的有些缓慢和沉重。 电影的概念同蒙太奇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景近、短镜头的组接能够差生影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而景远、长镜头的组接则使影片的节奏缓慢、舒展,具有抒情的效果。
蒙太奇可以激发观众的对比、联想、积极参与电影艺术的再创作活动 电影通过蒙太奇的组接,常常能使观众在镜头所传达的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联想,在原有信息存储量的基础上在观众自己的脑海中产生出新的想法,从而达到电影原有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以达到电影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主观目的
了解了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对后期的剪辑也非常有帮助。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 ;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
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同期、后期 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粘接上去。
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 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
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做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
综上所述,经过这次实践拍摄,对我们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很多。对以后的,拍摄学习很有帮助。
Ⅸ 我的第一次的微电影
《我的第一次》 讲述李彤因受公司上司的骚扰,同事间流言的伤害,最终在酒鸨林惠芳的劝说下做了酒托女,靠着酒托的形式卖酒赚钱。一日,在林惠芳的假相亲真卖酒的安排下,李彤与陈斌相识。陈斌是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长相帅气,人老实朴素,对李彤彬彬有礼。李彤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虽是假相亲却在这过程中无意的让李彤感受到了许久不曾感受过的温暖。在第一次见面后两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之后的几天,陈斌与李彤常常用微信相互联系,话语之间陈斌对李彤透露出的关心,让李彤格外的开心,让她感觉自己也是个干净单纯的女生。
事后不久,林惠芳在查账中发现了问题,到酒吧与李彤碰面,并开始质问她为什么只卖了陈斌这么点酒钱,还告诉她这么下去她们拿什么去生活,问李彤是不是还想回去以前那种破公司,被上司骚扰,被同事传言欺负的日子。然而李彤却说出她是真的喜欢上了陈斌,是真心的。谁知这样的真心却换来了林惠芳的冷嘲热讽。林惠芳要求李彤再与陈斌见一面,让她这次敬业点,记得多捞点酒钱。
李彤在无奈之下与陈斌再次见面,却发现躲在角落的李惠芳正在监视着她,无奈之下她带着陈斌进入了平时常去的酒吧,可当她看见陈斌拿着酒水单,看着那些价钱无措的表情时她心软了,在服务员不解的目光下点了最为便宜的酒水点心。无奈服务员和李彤是一伙的,以各种理由劝陈斌点贵些的东西,陈斌碍于面子,只好点了贵的酒水。最后买单时,从旁人的交流中最终知道她是个酒托儿,李彤拿出自己的银行卡要求刷卡买单,陈斌因为不想让自己丢下面子,也拿出自己的卡要求刷卡,谁知李惠芳的突然出现,拿走了陈斌的卡,却留下惊呆失措的李彤。。。。
伤心欲绝的李彤为自己买醉,向林惠芳坦言自己真的不想再做酒托女了,心累啦。她想要去正常的爱一个人,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而不想靠这骗人的酒托托过日子。最终林惠芳理解了,也支持李彤的坚持和意见,并祝福希望她可以幸福。。。。
翌日,李彤在林惠芳的陪伴下拿着行李去火车站准备回家。在车站李彤无意中看见陈斌曾对她提起的自己年迈的母亲和智障的弟弟正在路边乞讨,寻问后在知道她们正是在找陈斌,母子俩个路上被人骗了钱,于是李彤从自己的包里掏出钱给了母子俩,就准备离开,突然陈斌的身影出现在车站对面,他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三人相拥而泣,李彤看见这一幕,刹那间,一阵酸痛涌向心头,李彤一阵哭泣之后,还是伤心的离开, 这时候陈斌还是在满火车站的寻找李彤,天意弄人,让他们擦肩而过,却没有最后的道别。。。。。
Ⅹ 微电影《桃子》影评怎么写
1,来由。那年巧遇邱琦,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在做着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叫做‘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我给他的比赛当了两届评审。今年他对我说应该更进一步支持这个事业——亲自拍一部微电影。我觉得好,就答应了。我的感觉是:邱琦为这个公益事业鞠躬尽瘁,我如果还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就应该责无旁贷。
2,选材。邱琦给了我40多个题材,我都认真看了,没有太合适的。不是他的题材不好,是我这个人拍电影一定要有感而发。有感觉都不一定能拍好,没有感觉就一定拍不好。后来电视上有一个节目让我了解了一个名叫廖智的女孩(正好和我女儿同岁),她的故事吸引了我,让我找到了感觉,起了个很普通的片名《桃子》。
3,新的尝试。我只拍过长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这次拍微电影是第一次尝试。就像一直写中篇和长篇小说,突然要写一部短篇,《桃子》还真的要花我一番心思。
4,电影的灵魂。《桃子》是一部微电影,任何电影不论长短最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又是什么?大概是指生命的意义,人的品格属性,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观众在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没灵魂’!可是一部电影怎么才能‘有灵魂’呢?这个就是每一部电影从创作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直到公映不可更改为止,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拷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穷毕生精力都不可能达到的那个完美的境界。
5,演员与角色。《桃子》因为有了她而拍,她作为主演必须胜任。我选她凭的是直觉,因为她不是职业演员。我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她,她也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我。导演和演员如果建立了这种信任,再加上双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赋予人物‘灵魂’。她到底是谁呢?她其实是我心目中的一种美好,她不停歇地与命运抗争,她一直在心无杂念地舞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