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陕西有什么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Ⅱ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Ⅲ 西安民俗文化年作文650
西安民俗文化年作文,具体如下:
腊月,也就是十二月,每年的年底,一到腊月,西安人(指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商洛等区域 )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到了腊月初八,也就是每年的腊八,家家户户都煮粥,喝“腊八粥”。到了腊月二十三,又开始烤干粮祭灶神,送灶神。民间传说灶神辛苦了一年这一天要回娘家直到三十才会回来,也有的说各路神灵要回天宫向玉帝汇报工作。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西安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妇和新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从正月初二开始互串亲戚,拜年了。先是女子回娘家,女婿看丈人。到了初十娘家开始回节。
还有说正月不能用针和线,否则来年要遭鼠灾,还有不能考吃东西,要不然脸上可能长痘痘之类的东西。
此外,西安还有个风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轻的媳妇穿着老太太的服装,到每一个当年结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个用面粉做的“娃娃”,然后说一些来年生贵子等等的话。
正月十五,十六夜挑灯笼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过去人们日子穷,天天盼望过年,过年就能穿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还能挣到额外收入“压岁钱”。可现在不一样啦,人们的生活水平好啦,日常生活就像过大年一样,不再担心吃啦穿啦,更多的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丰富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压岁钱也正在被一些书籍之类的东西所代替。还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新年礼物。
对于大人来说,现在交通通讯的方便,平时常联系,过年打电话拜年也很普遍。也省去了好多过去的繁文缛节,想利用过年这几天和家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山山水水。
不管社会在发展,科技多发达,人们还是很注重这一年一度的象征亲人团聚的传统佳节。不管身处何方,人们在这一天总汇聚在一起,欢度佳节。
Ⅳ 西安的风俗特色有哪些
西安春节时的风俗如下:
1、西安春节穿红色的羽绒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3、西安城墙赏灯会。西安城墙灯会是具有西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春节民间文化盛会,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观赏体验盛大的节庆活动,还能参与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
4、游都城隍庙会。西安都城隍庙会期间,都城隍庙的古乐队会在大殿前的戏台上表演长安古乐,有来自西安城各个地区的锣鼓队前来“斗鼓”。庙会上各种小商小贩更是让这里成为西安人最钟爱的“原汁原味”庙会。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庙会。春节前夕,兔子、鲤鱼、彩灯、财神等新春元素将大唐不夜城装扮一新,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大年初一至初七,戏曲巡游、社火表演、舞龙舞狮、迎财神、民间绝技展示等精彩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最纯粹最热闹的文化体验。
Ⅳ 西安的民俗有哪些文化、小吃、历史各是什么
西安节日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时间: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法之乡”。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于1986年举办第一届,每年吸引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会,参观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
西安兵马俑石榴节
时间:每年9月中旬
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
兵马俑石榴节为每年9月中旬在临潼举行,为期一星期。其主要活动为参观兵马俑、华清池贵妃浴旅游、万亩石榴园观赏及品尝、传统石榴节庆、骊山古烽火台点火仪式等。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时间:每年9月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秋9月举办。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内容丰富。主要活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高跷、旱船、竹马、耍狮、舞龙等表演;大型宫廷焰火;街头社火表演;大型文艺节目,如大型音乐歌舞《长安瑰宝》、《丝路风情》、《长安神韵》、《秦俑魂》、《凤鸣长安》等;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的仿唐乐舞;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碗碗腔、木偶、皮影等;古城墙艺苑,举行别开生面古城墙夜景夜市入城式,来宾通过南门吊桥,鱼贯而入,进入瓮城,然后登上古城墙,尽情观赏文艺、武术、气功和仿唐斗鸡表演等,参与各种游乐项目;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展销。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友谊赛
时间:每年11月第1个周日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从1993年开始举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3年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被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体育旅游金牌赛事”。比赛期间,会在西安古城墙上举行男、女组5公里、10公里及半程马拉松赛。
西安历史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1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与罗马齐名的古都。从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罗马古城。“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1936年12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设在这里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都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西安的文化气息浓厚,不论是文学创作、舞蹈艺术、器乐演奏、书画风格,还是传统戏剧、民间表演艺术、古文物收藏,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西安民俗文化概览
吹糖人
民间 “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剪纸
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俗称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凤翔木版年画
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邰氏《世兴画局》在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中,立足凤翔,面向全国,打向国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凤翔泥塑
陕西凤翔县六营的彩绘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彩绘泥塑有戏剧人物、神话人物、飞禽走兽一百多个品种。这些泥塑,色彩绚丽明快,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大方,妙趣横生。最受人欢迎的是卧牛、立虎、挂虎、胖娃娃等。这些彩绘泥塑,多被西北各省农村视为逢年过节的佳品,或是给孩子做满月的纪念品、家庭日常摆设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礼品。近几年,凤翔彩绘泥塑已被陕西省列为旅游纪念品,对外大量供应。
安塞腰鼓
腰鼓为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活动,古往今来一直不绝于世。至今,陕西民问,特别是陕北一带,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们腰间斜跨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钗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入耳悦目。陕西各地学校、团体,每遇节日,青少年组织演出腰鼓,是最引观众赏目的,而陕北安塞腰鼓,则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洛川蹩鼓
陕北洛川民间舞蹈中的蹩鼓,别具一格。相传,由秦、汉时军士操练发展而来的。这种边蹦边跳边打鼓的活动,已扎根民间,代代相传。表演时,鼓手头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战服,背插靠旗,腿系云纹战裙,扎绑腿带,脚蹬战靴,胸前横挂二尺面宽的圆鼓,边蹦边击,激烈猛狠,队伍变化多端,时分时合,整齐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在西安举行开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牛拉鼓
陕西咸阳市的“牛拉鼓”,为民间鼓舞中的独特项目。“牛拉鼓”表演时,两只牛身披红彩,各拉一车,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后面数百名锣鼓手,边敲边作指挥鼓,落音铿锵,回音相配的锣鼓声响彻云空,鼓手个个身着彩装,头戴白巾,腰系彩带,前后呼应,配合默契。每逢大型庆典或节日,“牛拉鼓”为必演的节目,使观众一饱眼福。
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陕西民间民俗活动的独特项目。它流行于乾县王村乡一带,以其粗犷豪放、完整优美的色彩和表演,成为享名省内外的民间打击乐艺术活动。据传,明代大王村一个叫梁梅的宦官,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告老还乡,曾组织过多种娱乐活动,其中“蛟龙转鼓”就是他亲自教习的。数百年来,这个传统节目,扎根于民间,完善于民间,历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锣鼓队,从各条街道边打边行,最后汇集于村东“三义庙”前,对阵擂打,热闹非凡。
跑鼓
流行于陕西麟游县的“跑鼓”,是汉族传统的鼓舞之一。表演时,场内架大鼓两面,两个鼓手身着武士衣裤,头戴包巾或武士帽,边舞边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点,要和锣、铙、钗配合默契,浑然一体。鼓手击鼓时,由慢到快,由缓到紧,都按一定的节拍进行;到激烈处,不但铙钗拍打变化多端,锣声插空相配,而且出现号子喊声,一阵接连一阵,声声互相呼应,气氛浓烈而不乱调。
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据民问口碑传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榆林一带就有活动。当时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胫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黄河畔、甘肃省一些邻县流行,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东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陕西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 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 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 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 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 向观看。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 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 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
正月十五闹元宵
闹元宵,也称过小年,过十五。从正月初五(也有从初六)起,舅舅给外甥、干父给干儿、奶妈给奶儿开始送灯,一般一个孩子多送一对灯,每个灯十根蜡烛,每增加一个孩子多送一只灯,外带一捆麻花、一包糕点。连送十二年。父母也给出嫁的女儿第一年送一对大红碌碡灯(宫灯)或玻璃灯和一对花灯,叫追灯,有了外孙加送小灯笼。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玩耍嬉闹直到十五。十五晚家家门前彩灯高挂,屋里院内旮旯拐角燃烛照明,意为鬼邪无处躲藏。新婚媳妇于十四晚回嫁家“躲灯”、十六返回。十五晚上吃元宵、十六晚上称过“把把年”(意为过年之尾),孩子们可以继续打灯玩耍、嬉闹,灯笼继续悬挂,到十七就全部收了。
陕西十大怪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也有说“陕西八大怪”的。灞桥地区农村过去在此方面表现的也尤为突出。
一、面条像裤带面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两三寸,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度厚时与铜元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即大饼。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又有一说,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不论怎么讲,锅盔馍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了。
三、辣子一道菜
辣子在陕西“油泼辣子”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故俗语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陕西人怕不辣!"
四、碗盆难分开
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至吃饭时,村庄、门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边聊,此即有名的“老碗会”。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关中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包东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在关中农村,却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据说是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七、姑娘不对外
关中地区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好出门不如呆在家”之俗语和“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之民谚。久而久的,不仅男人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也不远嫁他乡,现如今同时隔壁对门成亲的也见怪不怪,一些村还为不愿出嫁离乡的姑娘修建起“姑娘楼”,筑巢引凤,既为建设新农村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也了结姑娘们的心愿。
八、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下棋“丢方”,于是关中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九、睡觉枕石块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是指唱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桑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不解其中味,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要身体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要胆子大,以免吓死了”。
Ⅵ 政治:请列举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和陕西传统民俗文化内容。。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农家(《吕氏春秋》)小说家 兵家 医家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2.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陕西传统民俗文化
风俗 生日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两岸有送五福祝寿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绣上五只蝙蝠,以蝠谐福,称为“五福拜寿”、五幅系指长寿、富有、康宁、积德、善终。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Ⅶ 西安风土人情的介绍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最大城市。
西安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技、教育、商贸、文化和交通中心,形成了以高新、旅游、航天、航空、机械、电子、轻纺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西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拥有高等院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家,两院院士60余人,在校大学生120万人,每年毕业超过30万人。
戏剧也是西安特有的文化之一。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西安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博物馆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
西安汉城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西安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
总而言之,西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155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资源占据89个。
(7)西安民俗文化微电影脚本扩展阅读: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下辖11区2县并代管西咸新区,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905.68万 。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
西安还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