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视频 > 闽南方言防骗微电影

闽南方言防骗微电影

发布时间:2022-07-26 05:45:19

1. 一直以来闽南话和闽南语意思完全一样吗

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字闽南方言,这里的话和语是一个意思。

2. 闽南方言早期的代表都有哪些

早期以泉府、漳府音为代表,厦港音或混合腔是很晚近的事物。证据有语音和语用两方面。
语音上,泉漳两个府城保留的原始信息会比较多,也就是古闽语或中古闽南语的特征更显著。泉州保留了祸ă/ə/、橐ăp/əp/、讫ăt/ət/、哕ăh/əʔ/、掩ăm/əm/、恩ăn/ən/、嚾oang/uɑŋ/、预ư/ɯ/、噎ưh/ɯʔ/等韵母,南音还保存了ư介音及j/dz/声母。漳州则保留了晴ê/ẽ/、喀êh/ẽʔ/、央iang/iɑŋ/、横oâi/uãi/、加ee/ɛ/、仄eeh/ɛʔ/韵母及j/dz/声母。这些发型在厦门基本都合并了,很多诗词韵律因此改变。
语用上,泉州、漳州各有特色。泉州系统保留了完整的文白异读体系,在日常使用中区分得非常细致。漳州则以白读为主,文白对立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也是对于语言的丰富和探索。但是两者共同继承了百越语的一些词汇和语序,并吸收了许多英、日、马来语借词。相比之下,厦门话更多采用普通话词汇直译,本土特色的词汇被替换不少,更像是用闽南语发音读出的普通话了。

3. 闽方言的语言特征

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 读变调为例。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两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不一样的语词。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4. 会闽南语的朋友可以讲一下这个段子什么意思

可以用闽南语通用拼音自己翻译一下。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潮汕地区(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香港) 、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潮汕话、雷州话、汕尾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闽南语日常用语记录着闽南文化

福建的文化大体可分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闽南文化虽也有青山文化,但似以海洋文化为主。闽南方言词汇是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是闽南文化的结晶。下面略举数例:

过番:福建闽南一带,由于人多地少,据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为了生计,许多百姓就出国谋生。“过番”就是出国的意思。为什么把“出国”叫“过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番”字作一下考证。“番”是一个合体象形字,本义兽足。

兽足踩一次为“一番”。另外它还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称作“番国”、“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丰茂,野兽出没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缘故。由于“过番”而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词语,例如:“做大字”(办护照)、番客(侨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国人)。

从外国进来的东西,有许多也把它冠上“番”字。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面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红柿)、番黍(高粱)等等。如今,闽南已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侨乡,侨民遍布世界五大洲,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脱草鞋: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洗尘”。意谓亲人从海外归来,长途跋涉,需为之脱掉草鞋,洗拂灰尘。其实归侨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远行多履草鞋之意。来洗尘的亲友,或送来猪腿,或送肉包,或送鸡鸭美酒。新婚亲者则送筵席以表敬意。

洋客受礼之后即回赠线丸、针、布匹、雨伞、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还送一封洋银,叫“送番客物”。

送顺水: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送行。过去出国都乘帆船,靠风力,以后改用轮船、飞机了,但还沿用这一叫法。

侨客返回国外,亲友赠送土特产,如神曲、茶饼、水仙等,并设宴欢送,叫“送顺风桌”,宴上如有鱼,正面吃完切勿翻过反面,如翻面,就是覆舟,不吉之兆,这就叫送顺风,祝他此去顺风行舟,安抵国外所在地。侨客抵所在地后,即寄银、信表示感谢,谓之探候信。

洛阳桥:它是泉州鲤城区(今洛江区)和惠安交界的洛阳江上的一座大桥,全长360丈,阔1.5丈,有桥墩46座,工程巨大,气派雄伟,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又名万安桥。相传宋朝蔡襄之母怀蔡襄乘船过江时,忽然风波骤起,船将沉没。

正在绝望之际,似闻空中传来天神叫声:“蔡学士在此,水鬼不得无礼!”顿时风平浪静。蔡母向天祷告,如将来真的生男,长大能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里造一座桥,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险。后果然如愿。蔡襄为还母愿,回泉州任太守,并建造此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请火、榉旗、放铳、跳童、食敬、师公”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宗教文化。

通过“做田、钯田、播田、做水、沃肥、抠草、割禾、曝粟、鼓粟、锄头”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农耕文化;通过“高甲戏、歌仔戏、南音、傀儡、抽线傀儡”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戏曲文化。

5. 有谁懂得泉州闽南话的过来看看````

他说的对,但粗话就是粗话,怎么和俗语扯上了呢?建议你自己去学一下,要不然有时候会吃亏的!下面是资料:

闽南语
闽南话,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分布地区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台湾和福建,同时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县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县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镇

洞颈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

瑞安县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麓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镇、矾山镇、桥墩镇、马站镇、藻溪镇、炎亭镇、观美镇、南宋镇、霞关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

海南省:以海口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省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次方言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

东南亚福建话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浙南片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片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现在使用潮州话的地区,主要有: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国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越南的一部分华人使用潮州话。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是中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有名的戏曲荔镜记“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民间潮剧(潮州戏)即以府城标准潮州话演唱。声调有8个,两个音节结合时,不论后字条件如何,前字几乎都得燮调,除了一些重覆尾调等特性外后字基本上维持原调,同闽南语一样。

海南片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

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

闽南语的形成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闽南语(台语)的借词

和国语比较,词汇方面,台语的特色在于借词。按时间顺序来看,台语的借词主要来自:

中古的越语残留词 这些词汇是河洛人刚由河洛一带迁到闽南时,在和当地的越族原著民互动中采借过来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河洛语特有的,而是由南方方言,特别是东南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所共有。如[lut](迅速滑落)、[lagia](蜘蛛的一种)、[katsua](蟑螂)等。
远现代的东南亚借词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强力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如雪文(肥皂)、亚铅板(锌板)、苦力(工人)、拾扳仔(扳手)等。
近现代的日语借词 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杠龟等。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现代的英语借词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台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车、斯掰等。
除了借词,台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台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拼、出头天、LKK、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制造,甚至英语里,也有Tea是来自厦门。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台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闽南语的声调

传统上认为台语有8声(实际上是7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虎 52 高降调 上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鳖 3’ 低促调 阴入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狗 52 高降调 上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鹿 4’ 高促调 阳入

资深台语专家林央敏教授认为,台语声调已经归并简化为6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比较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同国语二声:洋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同国语三声:海(变调)
虎 52 高降调 上 同国语四声:浪
鳖 3’ 低促调 阴入 同国语五声:个(此字与“个”有别)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国语无此调

6. 妖秀闽南语是什么意思

妖秀闽南语是短命的意思,多数是用于日常中长辈对小辈比较亲昵的责备。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地区 、粤西地区、粤港澳大湾区 、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的发音特点: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河南人(中原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

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

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

3、无轻唇音[v]、[f]。

4、有韵尾[-m]、[-p]、[-t]、[-k]。

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唐朝及后来时中原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

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7. 语音助手vivoice有没有地方方言版本,有的话有没有福建闽南方言

您好!就是机器里面自带的那些 再没有其他的方言的

8. 我老公是福州平潭,他一说起闽南话,我是一句都不懂。不知道么样才能学会闽南话,谢谢~~~~~~~~~`

大姐,平潭人讲的是平潭话,不是闽南话。他将闽南话我都能抽他,我也是平潭人!!
平潭人只有几个村讲闽南话,而且会闽南话的人一定会讲平潭话!

我们发音规律是以鼻音为主(关键)
,h和f不分,没有l只有n!!!
回复楼下的兄弟,平潭人和福州人没有什么关系,平潭人90%以上是福清搬过来的,平潭话和福清话是一样的。我们宁愿说自己是福清人,也不说自己是福州的。谢谢,至少我和我的朋友是这么认为的 。
闽 方 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 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9. 民有冤情拦了包青天的轿子,庶民跪下并大喊:“包大人请恕我拦轿!”展昭:“大胆!”展昭一刀就把庶民砍

展昭以为庶民在骂包青天。因为拦轿,是男人的下面那块,别说了不好说出口,闽南语骂街。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



(9)闽南方言防骗微电影扩展阅读:

福建闽南地区的闽南话和台湾地区的闽南话以及流播到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家的闽南话最为接近,基本“讲会通”,而潮汕地区、南地区所通行的闽南话,虽说也是在不同时期由闽南地区的移民带到当地的。

但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等的变化,它跟闽南地区的闽南话已有程度不同的差异,通话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可以说,不管流行于哪个地区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来自福建闽南地区的闽南话。

10. 闽南语的日常用语

1、打招呼:比较正式的交谈: 你好!—— 你好!(lī he)

2、熟人打招呼通常会问:吃饭了没?——呷饭了没?(jia bèng mie) / 吃没?(jiǎ mia)

3、问路:XXX在什么地方?——XXX在什么所在?(XXX di xia mi so zai)

4、或者是省略一点的说法:XXX在哪?——XXX在哪?(XXX ǐde)

5、这是哪里?——这是何落?(jià si de lo)

6、阿伯——阿伯(a bèi) 阿婆——阿嫲(也可以用做奶奶的称呼)(a ma)

叔叔——阿叔(a z) 阿姨——阿姨(发音同普通语相同)

年轻人——后生家(hao si gei)

你——你(li) 我——吾(wa) 他/她——伊(yi)

7、你在做什么:闽南话说[里力冲虾米]

8、我如此爱你:闽南话说[哇安内爱立]

9、玩耍:辶日迌tshit-tho

10、可爱:古锥koo-tsui

11、嘴馋:枵鬼iau-kui

12、无头苍蝇:无头蝇bo-thau-sin

阅读全文

与闽南方言防骗微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些电影翻拍韩国 浏览:539
适合婚礼微电影的音乐 浏览:130
别人的目的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584
在游戏里玩的一部电影 浏览:568
死神去医院送礼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69
微信上卖小电影 浏览:820
有哪些小孩子的电影 浏览:238
2012迅雷电影 浏览:465
平凡的荣耀迅雷电影天堂 浏览:544
电影院的电影是什么格式 浏览:753
谁有哪个手机能看的电影 浏览:315
僵尸电影里面有哪些美女 浏览:146
抖音猫眼电影预告片怎么保存 浏览:133
2021年有哪些科幻电影 浏览:978
系列惊悚悬疑电影排行榜 浏览:707
电影镜头画面的基本叙事形式有哪些 浏览:226
爱情电影名字大全集合 浏览:208
瑞典电影爱情游戏下载 浏览:849
印度电影双人游戏2021 浏览:470
微电影回乡 浏览: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