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摇滚鼻祖是谁
摇滚乐的历史
--------------------------------------------------------------------------------
作者:不详 来源于:不详 发布时间:2004-12-3 2:38:34 [ 字体:大 中 小 ]
一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1、 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波普\"(POP)就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是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塌,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为\"叮砰巷\"(或译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从内容来看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不管国内外发生什么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好像美国人都在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从表现形式来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有时也出现变化和弦和乐句之间的转调),大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职业歌手按谱演唱,讲究声乐技巧,有乐队或小合唱队伴奏,经常采用弦乐群作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当时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劳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富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为主。叮砰巷歌曲流传的范围主要是城里的白人,很少扩展到黑人或下层人民中去。50年代摇滚乐的出现,使传统的叮砰巷歌曲在整个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科尔·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杰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乐剧《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乐剧《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蓝月亮》(Blue Moon);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时光》(Summer Time)、《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乡村音乐(详见上文)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Main Stream Rock)
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主流摇滚比节奏布鲁斯在节奏上的变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在乐队中,鼓手与其他乐手一样重要,不只是单纯的敲击拍子,钢琴和吉他也经常参与节奏的组成。而且他们还与贝司一起形成明显的低音线条。乡村音乐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个低音,主流摇滚像节奏布鲁斯那样吸收了布吉-乌吉的元素后,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和弦低音,而是一个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个音,有的还增加一二个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演唱风格。对于白人来说,过去很少有这样的类型,但在节奏布鲁斯那里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主流摇滚还经常采用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如普莱斯利演唱的《猎犬》(Hound dog)、《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体现这种呼喊型摇滚乐特点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于美国左治亚州的梅肯,是全家12个小孩中的第三个。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家庭的影响下虔诚的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的唱诗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1957年,他投身于宗教,断绝了一切演出活动。1962年,他赴英国巡回演出时受到披头士的鼓舞,又决心重返摇滚乐坛。到了60年代末,他的风格显得有点过时了,但他的影响仍可从其他摇滚歌手中显示出来。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温和摇滚(Soft Rock)
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有人对这种摇滚乐嗤之以鼻,称它为\"廉价摇滚\",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市场。事情往往是相对的,有了比较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一定会出现它的对立面--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爱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别》(Don\‘t)、《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着温和摇滚的方向发展,有的简直与波普没有区别。
山区摇滚(Rockabilly)
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这个词本身所表示的那样:由\"Rock\"和\"Hillbilly\"两个词组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它按照山区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原声吉他作为节奏性乐器。另外,在传统乡村音乐中从不使用的鼓也出现在山区摇滚中。从整体看,很难精确地划分山区摇滚与主流摇滚的区别,它与主流摇滚一样,具有强烈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只是强烈程度有所减轻和冲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认为它的风格不纯,不是真正的摇滚;也有人认为,这样一来摇滚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实,比尔·哈利的那首《昼夜摇滚》就是采用了节奏布鲁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乡村音乐加以修饰而成,它不仅为主流摇滚乐,也为山区摇滚打下了基础。最有影响的山区摇滚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尔·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两兄弟组成。它们以普莱斯利为榜样,向着山区摇滚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上,他们没有直接受到节奏布鲁斯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山区音乐风格,演唱时注重和声的运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摇滚名人录》。
主流摇滚、温和摇滚和山区摇滚,这些名词只是用来说明摇滚乐风格的不同倾向。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点,有的典型地体现了某种倾向,有的则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区别。因此,不宜给歌手硬贴标签。
『贰』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以为黑人音乐的鼻祖,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灵魂歌王
『叁』 “有声电影的鼻祖”是指
有声电影的鼻祖——邵逸夫
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
邵逸夫的具体介绍:http://ke..com/view/16414.html?wtp=tt
『肆』 无声电影鼻祖是谁
无声电影是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启的先河。又称默片。
卓别林是无声默片的大师,但是不是鼻祖
『伍』 影视音乐发展历史
影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
、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
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观看电影《雨中曲》中当时观众欣赏无声电影时的场景,因为没
有人物对白,剧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
2
、
起飞时期
对于电影史来说,
1927
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
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
演员们的声音了。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
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
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
、
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
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
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
影音乐家的鼻祖。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与柏纳赫曼的《惊魂记》(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
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
1
、
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
但听觉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2
、
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
间
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
3
、
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
随剧情发
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
不能超过半秒钟)。
4
、
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
(包括混
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
约。
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
描绘作用
——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
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
面的情绪及气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
3
、
剧作作用
——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
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
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
4
、背景气氛作用
——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
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
5
、结构贯串作用
——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
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
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陆』 中国流行歌曲鼻祖是谁
中国流行歌曲鼻祖黎锦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作为文化领域的流行音乐,也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流行歌曲有过一段辉煌,创作流行歌曲的鼻祖则是黎锦晖。
1920年,年仅19岁的黎锦晖,怀揣着“中华书局”的聘书,第一次踏上上海这片土地。书局给他的任务是编辑两种国语教科书,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产生了利用歌曲协助教学的想法。于是,他创作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的春香》、《老虎叫门》等一批儿童歌舞作品,想不到这些作品不胫而走,深受人们的欢迎。1927年,已经闻名遐迩的黎锦晖,开始把精力投入流行歌曲的创作,写出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中国乐坛从此走上流行歌曲的道路。
由于流行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感情真挚动人,内容贴近平民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娱乐生活的需求。此后,黎锦晖热衷于流行歌曲的创作,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1928年,他率领由他组建的“中华歌舞团”应邀去新加坡等地演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困难重重,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着落。这时,有人提出只要他写成百首爱情歌曲,经费问题便可解决。为了摆脱困难,他写了《桃花红》、《特别快车》、《小小茉莉》、等大量流行歌曲。不久,这批歌曲便流传开来。黎锦晖的作品所以能流传,除了这些歌曲易唱易学外,他手下还有不少富有实力的歌手,如徐来、黎莉莉、王人美、黎明晖等,有的唱片公司乐于为他的作品灌制唱片,他们知道这是赚钱的商机。
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风靡上海滩。一批音乐家纷纷加盟流行歌曲的创作,知名的有黎锦光、陈歌辛、刘雪庵等。作品有《夜来香》、《五月的风》、《蔷薇处处开》、《何日君再来》、《夜上海》、《香格里拉》、《三轮车上的小姐》等等。上海滩上的歌星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耀人眼目,尽人皆知的有周璇、白虹、李丽华、吴莺音、白光、李香兰等。流行歌曲成了当时的一种文化时尚。
上海解放后,黎锦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由于解放前写过大量流行歌曲,一直被当作批判的对象。“文革”骤起,黎锦晖当然难逃噩梦,他作为“黄色作曲家”被多次批斗、抄家、深受迫害,终于一病不起,1967年2月因心力衰竭而离开人世,时年77岁。
『柒』 斯蒂芬·桑德海姆的概念音乐剧鼻祖
如果听到斯蒂芬·乔舒亚·桑德海姆(Stephen Joshua Sondheim)的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有“此人是谁?”的疑问。的确,他的名字对于众多非音乐剧迷或者初级音乐剧迷而言并没有韦伯那么响亮。但在韦伯音乐剧大举入侵美国舞台的当今,身为“概念音乐剧”的开山鼻祖,桑德海姆被视为美国音乐剧界唯一能与韦伯分庭抗礼的人物,他的声名和实力举世公认。
拿桑德海姆和韦伯比较,两人的风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用电影界的例子打比方,韦伯好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或者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身怀天赋奇才,作品人人喜闻乐见,自身名字便是票房的有力保证,任何时候都雄赳赳气昂昂地驰骋在艺术商业化的大道上;而桑德海姆就像是怪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或者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其作品有着丰厚的内涵,却经常晦涩难懂;拥有一批死忠观众群,却也只为这部分观众所喜爱,骨子里总是透着点孤芳自赏的味道。桑德海姆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却不能无视于他在音乐剧界的影响和地位。
『捌』 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是谁
1.黎锦晖
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没有黎锦晖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聂耳.
2.陈歌辛
解放前时代曲第一人,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峰.被称为歌仙.
玫瑰玫瑰我爱你 、 恭喜恭喜 、秋的怀念、苏州河边、梦中人、夜上海等都是其代表作.
3.黎锦光
黎锦晖的弟弟,时代曲又一位代表人物,和陈歌辛 、姚敏并为时代曲3大巨头.被称为歌王.
好春宵 、夜来香、哪个不多情、采槟榔、香格里拉、五月的风、星心相印、王昭君等为其代表作.
4.姚敏
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中国的歌神.觉得这个称号夸张吗?一点也不,罗大佑甚至也说过姚敏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姚敏(1917-1967),生于上海,是当时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姚莉的胞兄。姚敏从小就有音乐天才,但由于家庭太穷,他没有机会请老师,所以他所有的音乐能力都是自修而来!在加入歌坛前,他曾经当过海员。起初,他和他的妹妹们: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后来因认识周璇,严华等人,他才进军‘百代唱片公司’,开始作曲生涯。姚敏是个很上进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进,吸取各类型的音乐,所以不停的创作出刻画时代的歌曲,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香港的日子里,那个亚洲最大的商业,娱乐中心更点燃了他特殊的才智。但不幸的是,1967年,还是很健康的他,由于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他的旋律人生,给亚洲及世界乐坛一个不可挽救的损失。姚敏的歌,唱红了几代歌星:从周璇到李香兰,从李香兰到葛兰,从葛兰到静婷,再到今天的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等。他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被公认是‘歌坛不到翁’和‘歌坛巨无霸’。
名作:《情人的眼泪》,《第二春》(英文版叫 Ding Dong Song),《春风吻上我的脸》,《鸡尾酒》,《我有一段情》,《三年》,《站在高岗上》(今天张惠妹唱的),《大地回春》,《我是一只画眉鸟》,《总有一天等到你》,《梦里相思》,《加多一点点》,《我爱恰恰》,《恨不相逢未嫁时》,《小小羊儿要回家》,《知道不知道》,《采红菱》,《卖汤圆》,《初一到十五》,《诉衷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月下佳人》,《三年别离又相逢》,《我要为你歌唱》,《秦淮河畔》,《江水向东流》,《茶叶青》,《得不到的爱情》,《我要你的爱》,《兰闺寂寂》,《一条桥》,《马来风光》,《恋痕》,《月下对口》,《郎如春日风》等等。
5. 陈蝶衣
中国流行音乐写词第一人,一代词圣.他和姚敏的合作,把中国流行音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6.周蓝萍
没有周蓝萍,台湾流行音乐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一曲《绿岛小夜曲》拉开了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
周蓝萍(1924-1971),湖南湘乡人,抗战时入了在重庆开办的‘中央音乐干训班’,后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和许多大陆的知识分子纷纷来台,周蓝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的日子里,周蓝萍先生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绿岛小夜曲>不仅在中国台湾岛流行,还在东南亚各地流行,被译成多语的歌词。
周蓝萍非常的热爱音乐,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狻?971年,周蓝萍抱病为电影<红胡子>配乐,由于工作太劳累,不慎得了急性盲肠炎,为了赶参加影展时间,竟拿止痛乐当救命丹,直到完工后回到家不支倒地才送往医院,但已溃烂成腹膜炎,手术时又引发原有的心脏病,终告不治。不少人都说,如果周蓝萍不那么早逝,国语流行歌曲乐史必须得重写。
周蓝萍逝世时,<绿岛小夜曲>词作者潘英杰送了他一副挽联:‘低吟绿岛小夜曲,永怀家在山那边’。
周蓝萍先生的名曲:<绿岛小夜曲>,<高山青>,<月光小夜曲>,<回想曲>,<一朵小花>,<山前山后百花开>,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部插曲,<愿嫁汉家郎>,<碧兰村的姑娘>,<昨夜你对我一笑>,<我有一份怀念>,<十八姑娘一朵花>等等。
7.王福龄
王福龄(1926-1989),原籍上海,笔名有莫然,复临等。50年代到香港,在‘邵氏电影厂’担任影片作曲,配乐。在‘邵氏’期间,王福龄先生写以他超人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至今亦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他的曲风非常多元化,擅长抒情慢歌,但引人入胜的轻品也叫人津津乐道。
在他事业的后期,王先生更注重培养后一代歌坛天才,在一次歌唱比赛里,当评委的王福龄先生认识了一名很有天才的青年谭百先,就是后来著名的歌星罗文。80年代和黄沾创作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大陆地区,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爱国歌曲,但并不多的人知道这首歌是王福龄的作品。1989年王先生在香港去世,年仅63岁。
王福龄先生的名曲:<不了情>,<南屏晚钟>,<醉在你怀中>,<今宵多珍重>,<痴痴地等>,<蓝与黑>,<甜言蜜语>,<我的中国心>,<问白云>,<康乃馨>,<女儿圈>等等。
8.姚莉
在海外,姚莉、白光的名气和影响力不比 邓丽君和周璇小!
还有,在世的流行歌手当中,现在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就是姚莉了.玫瑰玫瑰我爱你 、 恭喜恭喜、苏州河边、站在高岗上、春风吻上我的脸等经典歌曲等的原唱就是姚莉.她和她的各个姚敏,作为流行歌曲的领袖人物,统治了中国流行音乐20年.5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的唱片封套上,介绍她的文字里称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过程,始终独步歌坛,后起者无出其右”,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其他代表人物
刘家昌、左宏元、翁清溪、骆明道 (台湾60、70年代的4大家,都是流行音乐和电影音乐大师,统治了那个时代的台湾流行音乐)
还有严华,严折西,李厚襄,顾嘉辉等人.
中国流行音乐80年,没有足够的了解不要出来乱说,如果你们真的热爱中国的流行音乐的话,多多去关心下。
我们国内对于过去80年流行音乐的发展缺少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不要拿自己的无知来侮辱中国流行流行曾经的辉煌!
『玖』 网络音乐 电影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根据记载: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着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于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于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于电影的发展。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卢米埃兄弟接着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先驱 (卢米埃)法国化学家,与其北路易共同发明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为电影实验的先驱。
『拾』 迷幻摇滚的鼻祖是哪位
在摇滚乐神圣的殿堂中,迷幻摇滚以它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超凡脱俗的摇滚音乐,象一副抽象派的画作一般美丽而神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迷幻摇滚乐开始风行世界的时候,The Doors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The Doors乐队于1965,在洛杉机成立,乐队成员是歌手JimMorrison、键盘手Day Manzarek、吉他手Robbie Krieger和鼓手John Densnore。乐队的倡导者Morrison为乐队取了“The Doors”的名字。同年,The Doors因为Morrison的《末日》而结识了Love乐队的歌手Arthur Lee, 由他引荐给了Joc Holzmen的Elektra唱片公司,并签约于该公司。1967年1月,乐队首张专辑《The Doors》推出,立即在歌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很快打入排行首,并且停留121周之久也为之罕见,专辑中《燃起我的心火》和《结束》两首主打歌曲更是精妙之作,充分展示了乐队乐手精湛的技艺及Morrison非凡的创作才华。7月,《燃起我的火》,精炼后又作为单曲发行,100多万张的销量使The Doors乐队成为世界一流的摇滚乐队。
此后,The Doors乐队,尤其是Morrison的放荡不羁也开始崭露头角。67年12月,Morrison因在辛辛那提州巡演时辱骂警察而被捕。The Doors乐队的官非在它以后的成功道路上一直纠缠不清。新专辑《奇异的日子》也给人一种随随便便之感,从而使曾经支持The Doors乐队的歌迷失望而去。1968年5月,刚刚重返舞台的Morison又因煽动前来看演唱会的人群闹事,而又遭到拘禁。然而,这支倍受争议的乐队,却没有间断他的成功。1968年,The Doors乐队为电影《The Unknown Soldier》制作了主题曲;同年9月,乐队第三专辑《Waiting For The Sun》荣登榜首4周之久,其中《Hello! I Love You》和69年2月推出的单曲《抚摸我》都获得了销量100万张的惊人成绩。下半年,第4张专辑《温柔的展示》排在了排行榜第6位。
这时的Morrison其实早就已沉浸在毒品中而不能自拔,他在这一年中也因淫秽行为和酗酒滋事而两次入狱。他的这些坏毛病象浸满了毒液的蛀虫一样侵蚀着他,也侵蚀着乐队。The Doors1970年的专辑《Morrison Hotel》、《绝对的生活》和《女军人》都遭到了连连的挫败,人们再也没有看到最初那支让人灵魂出鞘的The Doors乐队。
1971年3月,Morrison离开了乐队,隐居到巴黎开始撰写他的诗集,同年出版的《The Lords And The New Creatures》获得了成功。6月3日,Morrison死于心脏病,他死后摇滚音乐界将他作为那个时期迷幻乐的杰出人物葬在了巴黎著名的皮尔拉兹公墓。第2年,失去了生命力的The Doors乐队宣布解散了。The Doors乐队是迷幻摇滚乐中一支优秀的乐队,它将这种音乐用诗歌一般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世界摇滚乐的史册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