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电影里常见的3种主流构图原理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这一期带大家详解电影构图。
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构图法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拍摄电影来说,对摄影师的要求会更高,因为不仅要保证每个画面的构图美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在摄像机运动过程中,取景框内构图的实时调整以保证最终呈现的画面是导演需要的。
一般来讲,电影构图是指联合所要拍摄的动态或者静态的对象和造型要素,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在电影画面中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摆放,从而形成一致的电影画面形式。
总的来说,电影的构图有三部分构成,即主体、陪体以及环境。
电影构图中的主体一般是指人,他是画面主要刻画和表现的对象,位于电影画面的核心位置,陪体它是陪衬着主体而出现的,与画面主体存在一定的关系,而电影构图中的环境部分主要是指伴随画面主体和画面陪体而出现的,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分支。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陪体以及环境共同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配合一定的拍摄手法和景别就形成了电影构图。
构图有每个导演或者个人的天赋或者偏爱,但是仍然有需要遵循的构图法则和原理。
电影中良好的构图在保证了画面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交代背景环境,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情感等的作用。
在电影摄影中,构图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被拍摄的主体,合理的构图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想要的画面和剧情。而学习拉片了解电影构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本期就以 3种主流的构图原理 来教会大家电影中常见的构图手法。
一、线条构图 原理常见的 8种构图手法: 利用线条基本上是最常见的构图方法了。
1、直线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大多数电影中的瀑布、参天大树等基本都用直线构图。
2、斜线构图: 中传达失衡、紧张、危险的情绪。
3、水平线构图: 传达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的感觉,常用于湖面山川平原的拍摄中,一般来说,除非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表达,地平面或者水平线都放在画面上下三分之一处。
4、 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就是利用画面中垂直于上下画框的直线线条元素构建画面的构图方法。垂直线构图一般具有高耸、挺拔、庄严、有力等特点。
5、 对角线构图: 画幅内互为对角连接的直线,这样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有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使画面延伸性达到最大,使整体不会失衡。
6、X线构图: 画幅中的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7、 十字线构图: 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8、交叉线构图: 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欣赏者视线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画面以外,使画面更轻松活泼、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线让欣赏者从多方向沿着斜线欣赏整个画面。
二、几何图形构图 原理常见的 4种构图手法
1、三角形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也称金字塔式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也以三点成一面的布局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也可以是斜三角形或者倒三角形。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可以带给读者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内在重量印象。
2、 矩形构图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矩形,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会有一种人工化的和谐感,有的时候我们将画面裁剪成正方形会具有同样的效果。
3、 圆形构图法
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旋转、运动和收缩的美。将画面中的圆心设置为关键点,可以吸引注意力。
使用圆形构图时,如果与 中心对称法 相结合,便容易拍摄出感官上更好体验的构图,我们都知道,圆形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一旦拍摄的角度产生了变化,拍摄出的圆形便会呈现出一个椭圆的形状,但一个不规则的类圆形其实一样可以呈现出好的构图和美感。而半圆形、多重圆形、环绕圆形构图等均属于圆形构图法。
4、不规则形状构图, 采用不同形状的前景或者后景框架,使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具有一种别样的形式美。
三、利用画面平衡 原理常见的 6种构图手法
1、三分构图法: 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2、 九宫格构图法即井字构图法: 即用“井”字线把画面等分为九格,四条线将产生四个交点;用这些交点、线条、格子辅助构图的方法,是最基本、渊源最长的构图方法,将长宽均分成三等份,四条线的交点就是“趣味交点”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点,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信息都会在这四个点的附近。
3、向心构图法: 的主体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4、放射、发散构图: 以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放射,通过画面向四周延伸的内容来表现出具有冲击力的气势,可以有效的增强画面张力。
5、中央构图、中心构图: 中央构图往往将被人主体放在画面的最中央,这样能加突出主体。中央构图往往用在特写被摄对象时,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
6、对称构图: 对称式构图就是讲整个画面均衡的分成两个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平衡、稳定、相呼应。
最后简单再提一下常见的字母形 构图手法
A字形\C字形\O字形\V字形\S字形\W字形\X字形\L、Z字形等构图,多用于摄影作品中,影视作品中随偶有采用,但是更多还是采用进阶构图手法和高阶构图,下期带领大家来学习在此基础上的变种和进阶构图。
B. 史上最受欢迎的25张电影海报设计
是什么使电影海报成为标志性的海报?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出现?不一定。一个经典场景的重现?当然也不是。一张标志性的电影海报是一张已经烙进公众意识的海报,它已经变得如此容易辨认,以至于你觉得你一直都知道它。一听到电影的名字就会浮现在脑海中,无论你看了多少遍,它都会让你兴奋不已。
在这里,我们把最鼓舞人心的电影海报罗列出来,并询问了创作者他们自己的一些创作想法,你可以从中知道这些海报设计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些其他设计师的评论。
01《夺宝奇兵》《夺宝奇兵》三部曲回顾了一个时代,那时男人是真正的男人,女人是真正的女人,肤色黝黑的种族刻板印象是真正的种族刻板印象。这幅漫画风格的海报由理查德·阿瑟尔(Richard Amsel)设计,是一个小男孩的梦想——充满了冒险、洋鬼子和浪漫的色彩。
1985年去世的阿瑟尔还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片《闪电戈登》和《黑暗水晶》创作了标志性的海报艺术。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我画一些能让人进入幻想王国的东西,那么我就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些事情。”他确实做到了。
02《ET外星人》上大学时,约翰·阿尔文(John Alvin)为好莱坞担任自由撰稿人。他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副业为他自己35年135部电影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
当时他在一家动画工作室做插画师,有人推荐他为《灼热的马鞍》画海报。后来,阿尔文相继为电影《银翼杀手》、《美女与野兽》、《小精灵》和《E.T.外星人》创作海报。对于2008年去世的阿尔文(Alvin)来说,这个设计也带有个人色彩:海报上孩子的手是他的女儿的手。
03《侏罗纪公园》这是什么罕见的天才?创造一个关于恐龙主题公园的故事,以这个虚构公园的故事内销售为特色,然后再将其与同名电影的真实品牌相结合。这张标志性的海报抓住了这一奇想,让年轻人的心怦然心动,他们期待着看到通过当时具有开创性的CGI技术复活的霸王龙和翼手龙。
04《怪形前传》那是1982年,艺术家德鲁·斯特鲁赞(Drew Struzan)的电话响了。来电者是环球影城的人。他们正在重新制作《怪形前传》海报,需要海报艺术,问他感兴趣吗?这里有一个大问题,是截止日期为明天早上。而且,没有照片作为参考,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概念艺术。
“这是一次非常奇怪的经历,” “我立刻有了一个想法,这对我来说并不罕见。我穿上冬装,妻子给我拍了一张宝丽来照片。”Drew Struzan把照片作为素描的基础,传真给了工作室。他们同意了这个想法,又拍了几张照片,这次是用35毫米相机,Drew Struzan开始工作,整夜作画。“早上9点,一个人出现在我的门口,问我画好了吗?我还有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把它画完了,他把它拿走了。”
设计师观点
“一个简单、神秘、恐怖的设计。这张海报以其简洁、冰冷的调色板、大胆的冰形图形和穿着冬装的背光角色,仅仅暗示了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这部电影是做什么的,甚至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遵循着不展示人物的老规则,让想象力发挥作用。但一旦你看过这部电影,你就会意识到海报设计是多么完美。”
05《回到未来》《回到未来》三部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们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目标读者是普通人,而不是科幻迷,它的受欢迎程度代代相传。尽管并非所有的预测都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它看起来并不过时。
第一部电影的创意设计是由电影海报之王德鲁·斯特鲁赞(Drew Struzan)设计的,在接下来的两部电影中得到了巧妙的回放。在第二部电影中,博士站在马蒂身后,在第三部电影中,博士的爱人克拉拉(Clara)也加入了进来。
06《美国丽人》人们很容易沉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主流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忘记了90年代多厅影院提供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美国丽人》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了安全、郊区生活的陈词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迷失的灵魂寻求摆脱苦难的故事,情节辛辣,但又奇怪地肯定了生活,颠覆了这些陈词滥调。
从形象上讲,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展开,一个裸身女学生沐浴在玫瑰中,在一个中年男子的幻想中扮演舞台中央的角色。海报中,这个场景被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字体排版被适当地缩减了,为图片留出了空间,诱人的标语“近处看”——一种微妙的超现实主义的象征。
07《月球》据该伦敦机构在海报上的官方说明:“电影的主题是孤独、孤立、疯狂和重生。我们创作了一幅探索这些主题的图像,在风格上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科幻小说的影响。”
这张单页上点缀着月球的线索,从空旷的黑色空间到形成月球本身的旋转、眩晕式的圆圈,中间是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的瘦小、微微畏缩的身影。
设计师观点
一张极简而又引人注目的电影海报,完美地捕捉了人们在离家95万英里之外所感受到的孤立和孤独: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看上去非常悲惨!它可爱、简单、非常生动,同时避免了常见的情绪化陈词滥调。
08《猜火车》在电影《猜火车》制作海报宣传活动时,设计师马克·布莱米尔(Mark Blamire)和罗布·奥康纳(Rob O ‘Connor)收到了一幅披头士(Beatles)传记片Backbeat的剧照,作为灵感来源。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厌恶之情不亚于PolyGram的海报创意——电影中人物挤在一起的集体照。尽管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使它起作用。
设计师观点
“可以说,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具标志性的电影海报之一。主要演员以灰度图像呈现,独特风格的白色/橙色小写Helvetica字体完美地捕捉到了电影的基调:90年代充满活力的年轻毒品场景中隐藏着黑暗、忧郁的人物。”
09《银翼杀手》如果说《星球大战》把每个孩子都变成了科幻迷,那么《银翼杀手》对有思想的男女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对设计有着敏锐眼光的人。原版仍然以其惊人的、未来主义的城市景观而闻名,而这幅令人惊叹的作品无疑反映了视觉盛宴。色彩鲜明的画面似乎跳出了画面,唤起了电影中危险、黑暗和命运的主题。
10《50英尺高的女人》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处于混乱状态中。电视正在征服美国,电影观众们对电影银幕漠视,呆在家里看《护目镜》。电影公司以大片和昂贵的史诗来反击,一方面是为了电影公司,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汽车影院带来轰动的B级电影。
每一部B级电影都需要一张合适的耸人听闻的海报。这一件艺术品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品。《50英尺高的女人》立刻成为了邪典爱好者的最爱。与大多数棕色海报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女人从一个几乎什么都没穿的怪物面前逃跑——这个女人就是那个怪物(尽管她仍然几乎什么都没穿)。
设计师观点
这是一种似乎已经消失的艺术形式,人们一直在模仿它,但从未改进过,20世纪50年代科幻和恐怖热潮的风格无与伦比。这幅50英尺高的女性作品——虽然以今天的恐怖标准来看有些俗气——是一幅大胆构图的杰作。
“它很强大,很有特色,以艾莉森·海耶斯(Allison Hayes)的美丽为主线。眼睛跟着她的身影向下看,看到了下面一片混乱,而引人注目的芥末色天空紧紧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
11《蝙蝠侠》自从20世纪60年代亚当·韦斯特(Adam West)戴上尖尖的整流罩后,《蝙蝠侠》就成了一个小笑话。是的,铁杆漫画迷知道《蝙蝠侠:黑暗骑士》的黑暗面,但普通观众马上就想到了喜剧镜头角度和闹剧“卡波”。
看到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穿着加厚的蝙蝠服,可能会引发更多类似于笑话的哄笑,所以设计回归了最基本的元素。蝙蝠的标志是明确无误的,但不知何故却不是过去那种舒适的织物。它更重、更硬、更自信。犯罪分子需要保持警惕。
设计师观点
这张电影海报让人想起了60年代最俗气的《蝙蝠侠》,但在设计上增加了一个微妙的新变化,更具侵略性的曲线和更具威胁性的轮廓。
自那以后,蝙蝠标志已经被重新设计了很多次,尽管更符合当前的潮流,但即使是最新的蝙蝠标志也没有给观众带来完全的黑色和黄色这样的感觉。这个符号比其他任何符号都更成为一种象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立即认出来。
12《嫌疑惯犯》《嫌疑惯犯》的海报一点也不寻常。通常海报创意来自营销团队,在电影至少还在拍摄的时候委托制作的,不会在电影没拍前,就有的创意设计。在这部影片中,以上所说情况都不适用。
布莱恩·辛格的处女作大获成功后,演员凯文·史派西找到了导演。这位好莱坞明星热爱他所做的一切,并希望与他合作。于是辛格开始构思一个合适的故事。
他第一个想到的主意是海报。警察队伍里有五个人。故事就是从那个形象开始的。这些人是谁?什么关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电影最终拍摄完成后,毫无疑问,这张海报将遵循辛格的初衷:五个罪犯,一个阵容,没有巧合。
设计师观点
这组照片完美地为电影设定了基调,而且不同寻常的是,这是导演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的视觉创意。它不是简单地突出主角,而是从故事开始,让你开始思考:五个人排成一列,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张海报如此有效,以至于它采用了一个已经具有标志性的形象,并使其成为自己的。
13《飘》就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样,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有时也会有第二次产生影响力的机会。虽然《飘》的原版海报(两人浪漫缠绵的传统镜头)足够令人愉快,但1966年重映时的海报却载入了电影史。
这一充满激情的姿势是由自由职业艺术指导汤姆·荣格(Tom Jung)构思的,并由画家霍华德·特平宁(Howard Terpning)实现,他以画印第安人而闻名。不久,到处都在模仿这种设计。
设计师观点
《飘》海报采用了30年代好莱坞标志性的老式绘画艺术风格。它在视觉上聚焦于一个两个主角被火焰吞没的画面,并从下面的微型动作场景中热情地上升。对于烘托主角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混乱的火焰和背景,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令人难忘的。
14《禁忌地球》毫无疑问,科幻巨作《禁忌星球》不容错过。七英尺高的机器人罗比跨过一片陌生的土地,一个女孩躺在它恶毒的手臂上。海报在世界各地复制,并配有醒目的红色闪光灯,提醒你所有这一切都是相当惊人的。
尽管这张海报与电影的实际故事情节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它还是催生了上千部B级电影的复制品。
设计师观点
这张海报表现出美丽的夸张效果,创作于大约同一时期,当时来自黑色泻湖的生物对比基尼宝宝充满欲望;机器人罗比手臂上的女人和影星安妮·弗朗西斯一点也不像,而罗比本人是电影史上最善良的角色之一,所以海报上的情节一点也不卖座。
“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怪兽Id的出现令人怀疑,但由于机器人是为电影制作的最昂贵的道具之一,所以很容易看出为什么它会成为这部电影的卖点,以至于罗比被视为正式演员并得到好评。“我喜欢这种艺术,因为它是无数女性/怪物海报中最好的,有过饱和的色彩与华丽的亮点。不管她是谁,这个女人和罗比光滑的曲线几乎成了几何图形。它会立刻讲述一个故事,尽管不是你即将看到的那个!”
15《驱魔人》在为《驱魔人》设计海报时,比尔·戈尔德(Bill Gold)的简要说明了一件事:他不会使用电影中附身女孩的形象。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宗教内涵。
起初,戈尔德的团队拍摄了一些原始照片。女孩(无依无靠的)躺在床上,女孩微笑着,一扇门打开了一条缝,暗示着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潜伏在另一边。然而,设计方案没有通过,所以设计团队去看了剧照。他挑出的第一张照片是牧师手拿公文包来驱魔的照片。他知道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2011年,戈尔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你知道不管怎样,在那所房子内发生的事情都不会好!”设计团队修改了这张照片,去掉了细节,突出了这个孤独的人物。“从那以后,没有人想看别的东西了。”
设计师观点
“通过完美的构图,我们得到了驱魔者微妙的符号学线索。对明暗对比的运用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国黑色电影传统的回忆,也唤起了人们对电影语言本身的回忆。弥漫着恐惧的情绪是影片主题处理的一个指标,即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郊区街道上的家具,其平凡的本质与这种弥漫的情绪并置,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阴暗角落,慢慢地向外渗透。在看似正常的环境中发生的怪异的事情。”“这个有名无实的角色显得犹豫不决,被困在Regan房间的一道光线中。他那古板、厌世的身影显然属于更早的时代。你只知道这对他来说并不顺利。”
16《桃色血案》在海报设计方面,索尔·巴斯(Saul Bass)的理念很简单:“象征和概括”。这一点在对谋杀案的剖析中再清楚不过了。尸体被分割成七部分,赤裸裸地躺在橙色的背景下。简单却令人惊叹,难怪巴斯的海报经常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当1995年斯派克·李(Spike Lee)的《钟表匠》(Clockers)海报发布时,知情人士立即得到了参考。但巴斯本人却不以为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人回头说这太棒了,这让我很受宠若惊。”但我也感到困惑。这些人是否缺乏想象力(以及厚颜无耻),以至于他们会这样做,并认为这件事不会被发现?”其他海报的设计师声称这是一种致敬,但巴斯并不相信。他说:“惯例就是当有人偷东西时,他们称之为致敬。”
设计师观点
“人们可以简单地说,《桃色血案》的海报可以被视为标志性作品,因为它是索尔·巴斯的作品,仅此而已。“他是创造标志性形象的大师,巴斯创作的任何海报都可以列入这个名单。他与导演奥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合作的作品依然无与伦比,《桃色血案》的设计可以说是他最好的作品。“巴斯的天赋在于,他能够将一部电影的精髓提炼为极其简单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整个活动中,运用到细微的变化和大量的天赋和想象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斯的作品并没有获得标志性的地位:他的设计在他设计的那一天就具有标志性。他帮助定义了那个时代的外观,他的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爵士音乐的同义词,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天才,他的电影设计往往比电影本身更广为人知。”
17《沉默的羔羊》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凝视前方,嘴里叼着一只蛾子,这张标志性的照片受到了评论家和粉丝的喜爱。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海报中隐藏的其他表现?
蛾子脑壳上的头骨是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在1951年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拍摄的《沃尔普塔斯·莫尔斯》(Voluptas Mors)中的复制品。这张照片本身就是达利的女性头骨。据报道,电影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将这七幅裸女的形象扭曲成颅骨的形象。
设计师观点
《沉默的羔羊》海报是一款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经典之作,它把你直接带到那些现在已经被列入恐怖电影名人堂的熟悉的标志性场景中。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幽灵般冰冷的面孔充斥着整个画面,血红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观众,她的出现给人一种强烈的脆弱感和麻木的麻痹感,几乎让人联想到僵死。照片中的紧张感是由她嘴巴上的蛾子神秘的位置造成的,似乎让她哑口无言。“飞蛾有着强烈的阳刚之气的内涵,它是一种压迫性和越轨性的力量,飞蛾背上的头骨图案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把它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病态的基调。”暴力和恐怖的细微差别被包裹起来在哥特式的美丽中,制作出高雅的海报,以令人不寒而栗的效果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18《低俗小说》海报中蛇蝎美人用她冰冷的眼睛盯着你,床上放着香烟、枪。此外,还有过去那些廉价而肮脏的平装书的装饰:杂志的报头、10美分的价格标签、折痕。《低俗小说》是对过去冷酷的黑色小说的一种回归,但仍有危险的当代感。事实上,《低俗小说》的海报被许多人誉为过去20年来最好的海报之一。
19《大都会》这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在2005年以39.8万英镑的价格售出,成为世界上最贵的海报。目前已知的只有四份舒尔茨·努达姆(Heinz Schulz-Neudamm)的海报,家们将其描述为“海报世界皇冠上的宝石”。这张以装饰艺术为灵感的电影海报是为弗里茨·朗(Fritz Lang)开创性的科幻作品在柏林的首映式设计的。
设计师观点
“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标志性的设计是在一本经典电影海报的书中。当时我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当看到时,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时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Lang的哥特式未来主义杰作如此引人注目,我决心要找一部要观看的电影!这种经历仍然影响着我今天的工作。
“时尚、有力、机械感十足的插画和独特的定制排版完美地捕捉了电影的基调。我欣赏海报和书籍封面,插图和文字排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和有凝聚力的整体。《大都会》的海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何形状的城市、字体与女性机器人流畅的线条形成对比,以及仅限深褐色和黑色调色板的使用,都增加了海报的独特魅力。”
20《发条橙》海报老手比尔·戈尔德从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开始创作获奖作品,但经过6个月的素描创作,导演库布里克的反乌托邦幻想一片空白。最终,他为电影中的主角亚历克斯·德勒日(Alex DeLarge)制作了一个电脑十字架的鲜明形象。导演库布里克仍然不满意。
“我们把它提交给库布里克,他不喜欢,他非常强硬,非常严格。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想之前的设计看起来太合乎科学了。而他想要更多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暴力形象。”戈尔德最终设计是将亚历克斯置于中心位置,并在眼睛上做了效果,暗示着这个角色将在电影中忍受极端的治疗。
设计师观点
“我喜欢‘A’被融入到设计中的方式:简单的黑色、白色和橙色与鲜明的白色背景结合。带有阴影的定制字体也使这张海报非常成功。对我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电影海报之一。”
21《眩晕》《眩晕》是纯粹的低调。平淡单调的颜色、不匀称、参差不齐的图形、手工字体,当然还有那些曾经玩过呼吸记录仪的孩子所熟悉的那种类似于下丘脑的曲线。你的目光情不自禁地被拉到处于电影海报的中心位置的跌跌撞撞的可怜人身上。
设计师观点
3D艺术家兼平面设计师杰里米·库尔(Jeremy Kool):“我一直很喜欢《眩晕》的海报。这是一部经典之作。事实上,这张海报给人印象是眩晕和跌倒,这真是灵光一闪。饱和的色彩确实突出了影片令人担忧的基调,以及粗拙的手工文本,有助于营造紧张感。“就像任何伟大的设计作品一样,这张电影海报没有多余之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一点,没有什么是浪费的。”
22《星球大战》荣格(Tom Jung)任务就是要传达某种恰如其分的弗雷泽塔风格。也许这就是卢克·天行者的腹肌会让阿尼嫉妒的原因,或者莱娅公主露出这么多腿的原因。荣格在1997年接受采访时承认,“他们想让莱娅公主更迷人。”荣格说服他的妻子来代替这位年轻的女演员。
设计师观点
网络和平面设计师迈克·莱恩:“在个人(和令人讨厌的)水平上,这张海报是我们很多人在1977年第一次看到这个新宇宙和神话,这真是令人敬畏。这些画面激起了我前所未有的想象。”
“在看这部革命性的电影之前,这个引人注目的设计在我们年轻的创意头脑中引发了许多诱人的问题,关于这些人是谁,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对我来说,这幅画和相关的艺术是我成为一名设计师的重要因素。原版《星球大战》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们实现神话的愿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启发了我。”
23《大白鲨》《大白鲨》海报背后的制作人托尼·塞尼格(Tony Seiniger)表示,制作标志性电影海报有两条规则。首先,它需要与众不同:“一些没人见过的东西——这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只是开头。
海报必须在几秒钟内讲述它的故事。毕竟,大多数人将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开车经过它。塞尼格解释说:“这是一个挑战,要把两个小时的娱乐时间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图形,你要在三秒钟内读完。”他当然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你一眼就能认出那只大白鲨从海底升起,正欲啃食一位正在游泳的美女。但并不是说最后海报成品来得容易——创作公司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完善海报。“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鲨鱼看起来都不够可怕”。不管它们是如何被画出来的,鲨鱼最终看起来更像友好的海豚。然后,塞尼格灵机一动,意识到他们错在哪里。“你必须到鲨鱼的下面才能看到它的牙齿。”
设计师观点
这是一张可怕的图像,鲨鱼看起来几乎像刀刃的顶端,或者像一枚导弹,执行着不可阻挡的任务,寻找并摧毁敌人。整件作品的构图都很漂亮,包括手绘的、标志性的带有小鱼钩的‘J’。”
24《异形》“在太空中,”广告撰稿人芭芭拉·吉普斯写道,“没有人能听到你尖叫。”即使过了这么长时间,只要看一眼《异形》的海报就会让你感到不安。从蛋中央的裂缝中射出来的黄色光会立即警告你,里面的东西并不可爱。
当然,这个鸡蛋本身和电影里的“抱脸蛋”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早期的效果测试使用的是普通的鸡蛋,一些镜头甚至找到了进入最初的预告片的方式。这就使得设计机构将粘土涂抹在鸡蛋上以制作海报,早餐桌上的主食就变成了噩梦。
设计师观点
3D设计师杰米·威廉姆(Jamie Gwilliam):“这张海报黑暗而冷酷的简洁性仍然让人感到恐怖。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电影情节往往可以在当前的海报设计中透露出来。然而,这种巧妙的设计只会暗示出即将展开的恐怖情节。
“这张海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囊括了电影海报应该追求的一切。鸡蛋海报在30多年后仍能被认识别出来,并将继续因为其极简主义版面布局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5《捉鬼敢死队》1984年,一张海报开始出现,成为病毒性的传播。这是一个陷入红色“限制”圈子的卡通幽灵。没有头衔,没有明星名单,没有导演的功劳,甚至没有发布日期。设计师被告知的只是“今年夏天有人要来拯救世界”。
我们设计师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世界需要拯救。这张海报把把戏谑变成了戏谑。片名、演员名单和演职人员名单都是后来才公布的,但那个可怜的被困的幽灵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每个人的意识里,并一直留在那里。
但是是谁设计了这个标志呢?在2009年蓝光版上映之前,这一直是个谜。“丹尼·阿克罗伊德(Danny Ackroyd)的第一个剧本里就有了无影标识,”美术指导约翰·德奎尔(John DeCuir)承认。“我认为是美术指导设计了原始徽标,但我没想到。”
THE END▼
北京海空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说明出处。
海空设计(公众号)
作者:海空设计
C.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前面讲了构图的时候有小伙伴在私下问电影里《我不是潘金莲》《布达佩斯大饭店》《山河故人》等电影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构图属于哪种类型的构图,在电影里想要表现的又是一些什么?
那在这里我们就纠正一下很多小伙伴容易混淆或者模糊的概念
构图(COMPOSITION)和画面长宽比(ASPECT RATIO)以及正方形、圆形画幅并不是一回事。
前面我也讲过构图是为了方便传递导演的思想,让观众更好的去理解电影画面,但是电影画面的长宽比,也就是画幅,我们大家熟知的纵横比、宽高比,16:9,2.35:1等等是现在主流常见的电影画幅。
区分和学习电影构图可以回看前五、六、七、八集,在学习电影画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长宽比:
(1)4:3——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使用的比例。又称1.33:1,接近(2)1.37:1。比如:《公民凯恩》、《科学怪人的新娘》
(3)1.66:1——许多迪士尼的卡通片和欧洲电影使用该尺寸。 例如:《从海底出击》、《小美人鱼》
(4)1.78:1即16:9——这是当今许多美国电影所采用的比例。
(5)1.85:1--例如:《蝙蝠侠》、《芝加哥》
(6)2.35:1——这个比例通常用于大片或史诗片。例如:《魔戒》、《星战前传》
(7)2.4:1
(8)2.75:1--特殊画幅
一个电影的长宽比的选择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电影都有导演这样选择的原因,长宽比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又直接影响了电影画幅和观众的观影感受。
电影画幅对于影片叙事影响容易被忽视,实则与创作息息相关。
无论从早前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甚至以后的VR电影,伴随着技术的变革与观影习惯的更新迭代,画幅作为技术的一种在电影中的使用也日趋成熟多变。
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探索多样的电影放映尺寸,从标准放映尺寸到近年来用画幅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不仅代表了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更加体现了电影技术的多元化和融合力。电影创作者们也不断从原有的创作习惯中跳脱出来,在标准画幅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张力和叙事效果对画幅尺寸进行一定的修改,使得画面的重心放在不同的侧重点上,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电影叙事及艺术创作中去。
而其中比较特殊,属于实验玩票性质的有2014年的小众电影《lucifer》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lucifer》全片采用了圆形画幅,导演专门跟布鲁塞尔大学研制了一种拍圆形的镜头,但并未像《我不是潘金莲》一样避免了特写镜头,这是画幅形状参与电影叙事。
除了圆形画幅,大多数画幅变化的电影还是只是调整了画幅的长宽比.比如在贾樟柯2015年的《山河故人》里,随着三个年代的不同也就是1999、2014、2025
画幅从较窄的4:3到比较流行的16:9,再到主流大片最常采用的2.35:1
清楚了之前的概念,我们再学习一下什么是电影画幅?
电影中的画幅指的是电影放映时所看到的画面的大小,常用画面宽高比来定义,也就是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值。
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但由于这种技术的感光速度过慢,只适合拍摄静物,直到伊斯曼·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发明出新的胶片,随后才经过研制成为我们常用的电影胶片。 而爱迪生研究的第一台电影活动放映机所使用的胶片尺寸为12.7mm,在之后改进的第二台机器上,伊斯曼配合他制作了更宽的胶片,即35mm胶片。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研究的基础上沿用了市面上的35mm胶片,随后便使得这一规格的胶片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并在1925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图像宽高比为1. 33:1,即4:3。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胶片的标准尺寸就是4:3的,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视觉效果比较好。许多绘画作品也采用了这个比例。 这个比例的诞生与爱迪生也有些关系。在胶片时代,爱迪生实验室的摄影师威廉·迪克森用 35mm 的胶片设定了 4 尺孔高的图像,图像宽高比即为 4:3。
1909年,爱迪生所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宣布 4:3 的画幅比为今后所有美国拍摄和上映电影的标准。之后的电视节目和早期的计算机屏幕也沿用了 4:3 这一经典比例。 与 4:3 的比例类似的是 1.37:1 的画幅比,当时因有声电影的发明,需要在胶片的一侧记录音轨,这使得宽高比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个比例又被人称为学院画幅。
16:9是高清电视的国际标准,那时的高清电视或者网络视频也多为 1920×1080 的分辨率。 这个画幅比处于 4:3 和 2.35:1 之间,基本上所有画幅的电影都可以比较好地展现出来,所以也很快成为了影视作品发行 DVD 和蓝光光盘时的默认画幅比。 现在,16:9 也成为了流媒体视频的首选画幅,不管你是在电脑还是高清电视上观看视频,都能获得比较舒适的观看体验。
2.35:1实际上是把 4:3 的比例进行了 3 次方,这个画幅比能获得更宽的横向视野。
宽银幕画幅诞生于20世纪 40 年代,当时的院线为了与电视机竞争,纷纷推出了宽画幅的电影,这种画幅比能获得更大的视野,与人眼平时的视野更接近,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也很容易获得沉浸感。
除了2.35:1这个变形宽银幕标准画幅比之外,有的导演还会选择 2:1, 2.75:1 等特殊画幅比来拍摄。
确定电影的拍摄画幅一般来说是电影前期筹备阶段时摄影指导与导演讨论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电影的整体风格与摄影美学。目前常见的电影画幅长宽比有两种2.35:1和1.85:1。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长宽比如2.76:1, 2.55:1等。
大部分老电影的长宽比都是1.37:1的画幅,俗称“学院派比例”,类似4:3的一个方块,如1953年的《罗马假日》。
近年采用这种老式画幅的有2013年的电影《修女艾达》,担当摄影的是大名鼎鼎的卢卡斯·扎尔(Lukasz Zal)。
20世纪初创作的电影大多使用1.33的画幅比,如1915年格里菲斯拍摄的经典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直到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画面宽高比才逐渐调整为1. 37,因与1. 33相近故也称为4:3比例。
“学院比例”作为标准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定义为标准画幅,成为好莱坞以及全世界最常用的画幅比。 由于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学院比例很长时间内都是国际上认可的画面标准,并一直延续至50年代。
在1950年之后,因为电视的大量普及,观众在家也可自行收看电影和影像,不再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此后才有了更多中形式画幅比的探索和创造。
我们现在常见的画幅比主要分为“普通银幕电影”和“宽银幕电影”,普通银幕电影主要指的是放映时银幕上投射的画面宽高比为1.33:1或1. 37:1,宽银幕电影又分为宽胶片宽银幕电影、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遮幅电影。
宽胶片宽银幕电影就是用70mm电影胶片直接摄制而成的宽银幕电影,画幅宽高比为2:1。而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的原理是先用变形镜头进行拍摄并在胶片上留下变形的影像,在后期放映时需用“反变形镜头”将其恢复成拍摄时原本的样子,这种宽画幅电影的画幅比为2. 35:1,如1962年的《安托万与科莱特》。
而遮幅电影又被电影业内人士称为“伪宽电影”,这种画幅的电影并不是用变形宽幅电影系统的方式拍摄而成,而是用35mm摄影机和与之相对应的电影镜头进行拍摄,之后人为的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上遮挡框格,就能使画面宽高比被遮挡成1.66:1至1.85:1的宽高比。
下面,我们以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贾樟柯和泽维尔·多兰为例,探讨画幅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及其摄影美学。
韦斯·安德森
韦斯·安德森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电影画幅大小的变换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用画幅的不同来表现影片中穿插的不同时间线。不同尺寸的画幅以交替方式叙述时空,电影由四层结构的套层故事组成,导演用不同的画面比例代表不同的时代,使电影的时间线索清晰明了,时空设计上别有一番新意。
第一层时空即为影片开头,女性捧着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前往公墓看望这本书的作者,当时的时间点直指八十年代,画幅比为1.85:1。
第二层故事发生在1968年,描述作者与Zero相遇的故事,使用16:9画幅比表现。
第三层故事是1932年,Zero讲述自己年轻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使用1.37:1的经典画幅比例。由于近似正方形的画幅能够为角色的头部以上预留更多的空间,也能让两个以上人物出现时画面显得更为紧凑,更好的展现导演需要的多种可能性。
影片层层递进,不同时空不同画幅的变换,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通过镜头画幅的变化给观众以不同的观影感受,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对情节递进的把控十分精确。
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透过不同比例的画幅影响电影本身的含义和内容表达。
《山河故人》是用画幅宽高比辅助电影叙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贾樟柯导演利用画幅比例的变化区别出了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份,即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个年份。根据时间线引导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画幅尺寸也由4:3到16:9再到21:9。根据上文所阐释的不同时代的经典画幅比,这三种画幅同样代表了当时年代里重要的画幅应用的尺寸。为了增加影片对过去的怀旧之感,导演甚至运用了当年的影像,并且使用一些老式的DV机进行拍摄,借此形式最大程度恢复当时那个年代的气质和风貌。
在第二个时间线即2014年,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所以在画幅的运用方面也使用了我们最熟悉的16:9的宽高比,这种画幅尺寸恰好符合我们现在的视觉观影习惯,在时代感与距离感方面与观众更为接近。从九十年代4:3的画幅到如今16:9的画幅,画面比例越来越疏离,也预示着情感的波动和走向。
到了第三个时间线即2025年的未来世界,导演用宽画幅表现了未来的时空以及未来主角们的命运。那时移居澳洲的父子远离故乡,故乡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找回的记忆,Dollor与自己的故乡——那个汾阳小城失去了根基和联系。Dollor与自己的家乡隔着一片太平洋,也是新时代的海外国人与家乡深深的眷恋与分离的矛盾之感的写照。
在泽维尔·多兰的作品《妈咪》中,则更加直观的运用了电影画幅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一组在银幕上将画幅拉开的场景带给观众不小的震动,原来画幅比例可以如此简单明了的展现情感,而并非以隐喻的方式让观众捉摸不透。
第一次变化是真的惊到了每一个观众,就像是电影语言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当年戛纳放的时候,这个镜头一出来全场起立鼓掌5分钟,可想而知其情绪上的感染力是多么强大(大概在一分五十秒的时候展开)
第二次展开是妈咪陷入幻想的一段
虽远不及第一次惊艳,但当画幅收回,幻想之外的儿子的声音传来,猛然拉回如正方形画幅一般的逼仄现实中,雨声、红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顿时低落到了谷底,不得不说泽维尔·多兰真的很厉害
在影片中,中年单亲妈妈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隔阂,情绪表现十分压抑,为了表现人物的焦躁感和憋闷感导演此时用了宽高比为1:1的正方形,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绪更加紧凑,带给观众对压抑氛围喘不过气的直观感受。而随着故事发展,母子关系趋于稳定和融洽时,主角则亲手将逼仄的画幅拉到1.85:1的宽幅画面,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主角此时豁然开朗的心境,也是妈咪对于儿子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
这一举动并非多兰为了标新立异或者博得观众眼球,而是立足于剧本故事情节以及主角的情绪爆发点做出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决定。这种改变画幅用以渲染感情的手法,不仅将叙事效果提上了一个台阶,更将情感融合的更为直观更容易被观众接纳。
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同样使用了不同画幅比的变化来为情节和人物服务,画幅宽高比为1.41:1。这种镜头虽然并非当下常见的电影输出格式,但对于侯孝贤来说,这种画幅“拍人的时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会太宽”,符合影片电影美学的设定,所以画幅多采用这一尺寸。只在部分情节需要时,如公主抚琴的片段考虑到琴身的长度与画面的美观将画幅比变为了宽幅的1.85:1,同样是为角色和叙事情节服务。
不仅是画幅比例的应用,画幅的形状也将在未来发挥更具创意的表现。比如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就以圆形构图形成了对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探讨,圆形头图也包含一种窥探的意味,不仅使画幅参与到叙事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更体现了导演的哲学理念和表象隐喻。 随着李雪莲去了北京,画幅变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现权力中心地的“规矩”。电影中除了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的切换,另有宽银幕画幅的尝试,对于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寓言故事,不同画幅的使用为隐喻式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圆形画幅本身带有一种不符合现实之感,当圆形画幅中所有带有隐喻和执念的故事散去,最终才变成了更贴近我们观看习惯的方形构图,导演用画幅讲述当雪莲最终放下执念,生活继续回到正轨。
关于画幅在电影中的运用不胜枚举,不论是展现人物特性或是描绘宏大场面亦或是为了情节发展服务,很多大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在《八恶人》中的画幅应用同样也表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方法,采用的宽高比为2.76:1。
随着时代的审美和技术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并适应的画幅比例,而对于导演和我们观众来说,学会了解画幅才能更好的去明白导演的创作意图,更全面的学会拉片,技术性的去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