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西方音乐家传记电影

西方音乐家传记电影

发布时间:2025-02-20 23:19:52

㈠ 以小提琴为主题的电影有哪些

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

又名: Violin / A Violin From A passing Truck
导演: 江澄
主演: 赵亮 / 果静临 / 吴辰君

推荐我看过的几部电影吧:
1. 红色小提琴-------《红色小提琴》一片由曾执导过《格莱恩-顾尔得的32个极短篇》等影片的新生代导演Francois Girard执导,通过讲述一把小提琴穿越了三个世纪时间与空间的故事,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差异,折射出世情百态。由多国演员联袂演出的这部影片曾经拿下1998年加拿大詹尼奖7项大奖和朱特拉奖9项大奖,获得2000年金球奖和金卫星奖的提名,称得上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品。而电影原声音乐亦非常出色,拿下第72届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大奖。

2.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是根据阿列切姆的犹太文学作品改编的两幕音乐剧。由Jerry Bock作曲,Sheldon Harnick作词。由著名的杰罗姆.罗宾斯编舞。
1964年在纽约首演,并多次获得殊荣。1965年获第十九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舞等七项大奖。1972年因该剧在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而获得第26届托尼奖特别奖。91年获最佳重演奖。而且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也在197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摄影、音响奖。

3 萨曼莎----小女孩学习小提琴的故事

4.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 剧情简介
下岗工人胡佐衡在路边捡到一把小提琴后,突然萌发了学琴的念头,随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痴迷于练琴.面对家人、同事、邻居的疑惑不解、冷嘲热讽乃至激烈反对,他仍乐词不疲。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少年宫老师的帮助下,他的琴艺有了进步,而周围人也渐渐开始理解他。

电影描写了一把牵动无数人命运的古老提琴,很自然的,音乐成为讲述这个故事的语言,而音乐家的表现,包括作曲者与演奏者,则化身为整个故事的灵魂,很难得的,这是一部真正属于音乐家的电影。导演Francois Girard推崇的小提琴演奏者Joshua Bell,为故事中的红提琴注入生命,同时也与配乐家John Corigliano进行了很棒的合作,长达两年的讨论与录音乐过程,足以让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同时也是John Corigliano的电影

5 弦动我心---- 此片原名《50把小提琴》,以1995年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小小奇迹》(Small Wonders)为蓝本,故事的原型为纽约东哈林区的小提琴教师罗伯塔-加斯帕里-切瓦拉斯。

6剑胆琴心----- 片中的小提琴曲是梅纽因拉的,又是描写帕格尼尼的

7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影片纪录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风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师的尽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他对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这部影片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几部有励志片,也有爱情片,都挺好,看完后的一大感受就是要继续努力提高琴艺,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吧,加油!

㈡ 范吉利斯《征服天堂》 音乐里的故事12 2022-06-16

范吉利斯 《征服天堂》     音乐里的故事12

       就在一个月前,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因病去世。他的《征服天堂》永留于世。

       总是在一些救灾的电视片中听到这个气势恢宏的旋律,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

       范吉利斯《征服天堂》: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x411P76B?share_source=_web  

( 一)乐曲 《征服天堂》

       《征服天堂》是 希腊 先锋电子 作曲家 范吉利斯(Vangelis)电影配乐的代表作,1992年发行。

       1992年,范吉利斯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中的配乐《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它使电影音乐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诠释,成为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材。那种史诗般的气派,摄人心魄,精彩绝伦。音乐将哥伦布---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发现美洲的英雄---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范吉利斯最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以极具现代感的电子交响乐完美地再现了500年前哥伦布等探险者历尽惊涛骇浪、致命病毒以及种种艰难险阻的洗礼最终族行禅到达新大陆的悲壮故事,它的音乐充满了史诗般的壮丽辉煌和宏伟气势,堪称二十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配乐之一。

       每当听到这首《征服天堂》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些与浩大无边且喜怒无常的海洋搏斗的水手们。要知道,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人类对海洋知之甚少,航行所用均为木帆船,还要面对关于大洋彼岸的各种可怕传说,只有真正有勇气的人,才敢跨出向海洋探索的第一步。当我们在海岸上见到狂风巨浪时,尚且感到极大的恐惧,可想而知那些航海家站在木帆船上,孤悬茫茫海中,暴风巨浪环伺的感受,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到?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使我们在很长时间无法认识世界,然而人类的伟大勇气和智慧却又使我们逐步认识了世界,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代价令人唏嘘。所以说,哥伦布、麦哲伦,以及无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们,令我们永远铭记。

       描述带者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行的影片,配以如此大气磅礴的音乐篇章,相得益彰,美妙天成。台湾音响测试家刘汉盛先生曾经对此音乐做过这样的评价:“房间有多大,音场就应该有多大。”此话我理解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云起无影,海啸希声。这部作品以庞大的音势,浑厚的和声,震动的音域,令人每次听到都会感觉到,与大海相比,人虽然渺小,但会热血沸腾,会一往无前。正如雨果之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里,古典的韵味被现代音乐技术诠释的如此精妙绝伦。范吉利斯用它征服了无数人,兆尘并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理解,将这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崭新的风貌。

       此曲一出,便流行于世界,各国影视作品纷纷使用。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中,7连解散的时候也是用它做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属于勇士的音乐,这是一首向着未知世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赞歌。

( 二) 范吉利斯

        范吉利斯 (Vangelis)本名Evangelos Odyssey Papathanassiou,1943年3月29日出生于希腊。几乎没有受过任何音乐教育的他,在4岁时便能演奏钢琴,6岁举行个人作品发表会,可谓音乐天才。这些年来,只要谈起 电子音乐 ,都不能不提 范吉利斯 。

       1960年代初,范吉利斯在希腊自组乐队,成为当地的一支流行组合。范吉利斯与迪米斯·罗索斯组成"爱神之子"合唱团崭露头角。

       1968年希腊政局动荡时他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创作配乐。他与另外两位音乐人Demis Roussos和Loukas Sideras共同组合成了前卫乐队。

       为克·罗斯夫的电影《 动物启示录 》所作的《美人鱼》的配乐使他名噪一时,这是介于他在巴黎的早期创作实践和后来在伦敦形成的风格之间的作品。

       范吉利斯1974年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室,尼摩录音室。在这里,他逐渐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范吉利斯之声”。

       1975年,《天堂与地狱》发行,这是 电子音乐 与交响乐结合的标志,其中的第五首《很久了,还如此清晰》也是范吉利斯与歌唱家琼·安德森的首次合作。这以后,两人以“琼和范吉利斯”的名义出版了四张唱片。

       1970年代是迷茫的一代,也是开拓的一代。范吉利斯是属于成功的开拓者。他较早的运用了电子合成技术,同时运用了五条音轨合成的技术。现在听来似乎有些不真实的迷幻和异样的音乐,实际上已经蕴涵了现代纯音乐的雏形,人声的运用更是添加了美妙和飘逸的韵味。

       1979年,范吉利斯推出的《中国》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喜马拉雅山》,原音和电声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气势恢宏,你仿佛可以看到风将积雪吹得漫天飞舞的景象,感到袭来的阵阵寒气。

       进入1980年代,范吉利斯的第一张专辑《短篇集》中的《我听见了》是他与琼·安德森的又一次全面合作。而1981年为大卫·普特南的电影《烈火战车》所作同名音乐更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成为最早、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电子配乐。同年,在与琼·安德森合作的《我会找到归乡路》中,范吉利斯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1983年,范吉利斯再次显露出其在 电影配乐 方面的天才。这次的作品就是那张著名的为日本电影《南极物语》所作同名电影音乐专辑。这部电影描写的是一群被日本 南极探险 队员遗弃的拉雪橇的狗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挣扎求生的感人故事。唱片封面是一片苍茫大地,只有银灰色的Antarctica几个大字和一幅南极地图,音乐也是一样干净透彻,一如南极那片纯净自然的天地,博大开阔,像水晶一样透明,而那宏大的音乐中隐隐的悲凉更是让人产生无尽的冥想。

       1980年代末,范吉利斯关闭了尼摩录音室,开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

       1992年,久违的范吉利斯为电影《1492-征服天堂》所谱写的配乐再次轰动全球,成为1990年代最卖座的电影音乐之一。在这张唱片中,范吉利斯倾尽全力,在录音上尽致完美。人们甚至可以用它来测试 音响系统 和房间的声学特性,可以听到飘逸在房间的各种乐器所描绘出的音场。有人如此评价:“这是非常杰出的电子合成器音乐,杰出到可以完整测完'音响二十要'”。

       范吉利斯所作的 电子音乐 不同于雅尼表演性质的电子音乐,他本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很少在媒体上曝光,也很少在台上表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他的音乐,你可以听到他想说的一切。

       2022年5月20日凌晨,媒体报道称著名音乐家范吉利斯于法国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9岁。而根据他的助手的说法,范吉利斯是因心脏衰竭在17日去世,至于为何才公开,报道中并没有公开原因。

( 三)电影 《1492-征服天堂》 ( 哥伦布传 )

       1992年,为纪念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整整500周年,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联合拍摄了历史传记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电影讲述了航海家 哥伦布 颠沛流离的一生,描写其发现新大陆的历程,以及西班牙殖民者奴役、残害土著居民的历史。

       500年前,充满迷信色彩的西班牙,认为海洋的尽头有魔鬼守侯著,只有航海家哥伦布坚信,海洋的尽头是一片新土地,只要坐船向西航行,东方的财富就唾手可得。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后伊萨贝拉的支持,带领三条船向西航行,并于10月12日登上了瓜纳哈尼岛,当地土人对他们表示欢迎,但由于蛇伤等危险困扰,哥伦布留下39人守岛,与其他人返回西班牙补给,并被西班牙捧为英雄,王后和国王支持其进行第二次远征。1493年11月哥伦布返回该岛,发现留守人员已被另一个部落的武士杀死。头脑发昏的西班牙贵族莫克西卡公然叫嚣报复,在监督一个金矿开采的过程中,因怀疑一个土人偷窃便剁去了那人一只手。虽然哥伦布将莫克西卡逮捕,仍然遭到土人的反抗,哥伦布不得不进行镇压,最后莫克西卡及其手下也被处决。消息传到西班牙,哥伦布被免职并监禁。最后是王后把他从蒙受耻辱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允许他再进行一次航海探险。受儿子费尔南多的鼓励,哥伦布口述了能够恢复他的名誉的回忆录……

( 四) 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生于英国诺萨布兰,英国导演、制作人。以拍摄大场面、史诗级电影闻名。

1977年导演首部剧情长片《 决斗的人 》;

1979年执导科幻片《异形》获得关注,奠定了影坛地位;

1982年执导科幻片《银翼杀手》;

1986年执导《 诡秘怪谈 》;

1991年执导的动作片《 末路狂花 》,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

1992年执导影片《 1492-征服天堂》 ;

1997年执导影片《 魔鬼女大兵 》;

2000年执导史诗影片《 角斗士 》,该片获得第73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

2001年执导战争片《 黑鹰坠落 》,该片再度摘得两项奥斯卡奖;

2003年执导影片《 火柴人 》;

2005年执导战争片《 天国王朝 》;

2007年执导犯罪片《 美国黑帮 》;

2012年执导《异形》续集《 普罗米修斯 》;

2014年执导历史题材影片《 法老与众神 》;

2015年执导科幻电影《火星救援》。;

2017年执导科幻电影《异形:契约》。

       其中我看了《 末路狂花 》、《 角斗士 》、《 黑鹰坠落 》和《 天国王朝 》,都是慕名而来。当然,还有这部《 1492-征服天堂》 。

       很多评论说,斯科特1992年拍摄的《 1492-征服天堂》 并不成功,以致之后的几年他一度消沉。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虽有瑕疵,但总体不差,远不至失败之作。500年前的故事,挑毛病太容易了。另外在上一年,1991年斯科特导演拍摄的《 末路狂花》 大出其彩,珠玉在前,使得人们对他的期望值大大提高,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成就了范吉利斯和他伟大的音乐《征服天堂》,这是不争的事实。

       1995年, 雷德利·斯科特 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迈克尔·鲍肯奖。

       2003年,斯科特因为在电影上的贡献而被封为英国爵士。

附注: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琴、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电子音乐一度几乎完全与 西方 ,特别是 欧洲 的艺术音乐连结,但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 摩尔定律 造就了可负担得起的音乐科技,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各式各样以及范围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形式如电子舞曲。

       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十年带来了大量的 早期 电子乐器,以及第一次使用电子乐器作曲。第一部电子乐器称为以太发声器(Etherophone),是李昂·特雷门(出生时叫列夫·特雷门)于1919至1920年间在列宁格勒创造出来,后来重命名为特雷门。它带领出第一次针对电子乐器的作曲,与制造器及其再衍生设备形成对比。1929年,约瑟夫·席林格创作了《特雷门与管弦乐团第一组曲》(First Airphonic Suite for Theremin and Orchestra),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进行首演,并由李昂·特雷门担任独奏。

       除了特雷门之外,马特诺琴于1928年由莫里斯·马特诺发明,并在巴黎首次露面。

       隔年,乔治·安泰尔第一次为机械装置、电子制造器、马达及扩音器作曲,应用于他未完成的歌剧《花先生》(Mr. Bloom)。

       1939年,美国人约翰·凯吉发表电子音乐《想像的风景第一号》,使用了两部可变速的唱机转盘、频率录音机、无声钢琴及铙拔。

       录音设备的发明使得电子音乐有了跳跃式的演进。1927年,美国发明家J·A·欧尼尔(J. A. O'Neill)利用在橡胶表面涂布一层磁性物质,开发了一种录音装置。两年后,劳伦斯·汉门为制造电子乐器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继续制造汉门式电风琴,这是基于特雷门的原理,并伴随包括早期回响装置等其他发明。汉门与约翰·汉那特(John Hanert)、C·N·威廉斯(C. N. Williams)继续合作开发其它电子乐器,例如诺瓦合音琴是由汉门的公司于1939至1942年间制造。

       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乐的发展。第一个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尔-达巴作曲的,当时他的身份是埃及开罗的一个学生。他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素材。该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虽然他以录音带为基础所作成的初步实验并未传播到埃及以外地区,埃尔-达巴仍然以其后来在1950年代晚期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所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而广为人知。

       艺术家们现在也可以借由创造个性化的软件合成器、效果模组及各种作曲环境,将他们的作品个性化。过去曾经在硬件领域里存在的各种专业装置,都可以轻易地拥有虚拟版本。一些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更受欢迎软件工具则是商业化的产品。(360网络)

㈢ 如何评价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我站在混乱的广场,身如飘絮。我能看见我,你却看不见你自己。
1首先我只想说,Irene Jacob美得摄人心魄,美得不可方物。而且,这不是那种时尚杂志上的浓妆艳抹的俗套,也不是冷媚幽艳的高贵,Irene Jacob的美是有人间烟火气的,在温暖的弱光的照射下,那清秀的眉眼和不曾仔细打理的头发,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你身边会出现的女子,你熟悉,你对她会有好感,却又不可亵玩,你其实也难以在现实里遇见。哪怕她宽衣解带出现在镜头之前,你既不会想到任何的淫邪,但也不是美术馆里那些精致到虚假的人体,只是生命力的强烈勃发,那就是青春的生命。

2波兰的Weronica,法国的Veronique。我在电影的前三十分钟内很难区分她们。她们都有一副美妙的嗓音,她们都是音乐的俘虏,她们都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母亲带给她们的的回忆是她们永久的梦境。他们都有一个透明的橡皮球,万花筒般的灿烂星辰。她们的心脏都是虚弱的,或许不知在哪一个瞬间就会骤然停止。他们都有一个慈爱的父亲,影片的开头,我甚至只是通过他们的父亲,才能分辨这一对双生花。灵魂如镜面般反射出两个几乎相似的个体,可她们不知道彼此,只有在心灵的磁感线里,默默体察,在微弱的联系中,感知到另一部分的存在。而她们的联系,也总是在极致的欢愉中才会萌发,总是在灵与肉的交合中得到闪现。
Weronica在做爱时凝视着挂在墙上的自己的相片,仿佛在那一瞬间寻找到了Veronique;然而在性爱的欢愉中醒来之后,那满足她灵魂缺口的Veronique,却又再一次消失了。而Veronique,在Weronica倒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从身体的高潮中体验到了钻心的疼痛。她们都是那么孤独。那么孤独。只有在和另一个人灵肉相结合的时候,只有在肉体上不孤独的时候,她们的灵魂才得到满足,她们的灵魂才不再孤独。然而,这种满足却和他们做爱的对象无关,男性在她们的生命里总是陌生人。Weronica只因为Veronique而不孤独,Veronique同样也是如此。

3尽管Krzysztof kieslowski大师只承认自己在拍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只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企图对女性的心理作出深刻的展示与剖析;而且他的试验实际上是成功的:我们看见Weronica在公车上对骑着摩托车的男友视而不见,下了车又故作冷若冰霜,直到男人真的转身离开,才奋不顾身的奔跑,企图追上那辆摩托车;我们又看见Veronique躲在电话亭里,凝视着自己爱上的男人四处寻找自己,直到男人彻底绝望。
但是,Krzysztof kieslowski是多么关心政治的导演,那一代的东欧导演,骨子里流着政治的血液。《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不可避免的带着政治的隐喻,只是这些隐喻被故意的隐藏或者是淡化了,而且这些隐喻谈到最后又回归了人的本体上。Weronica抱着一堆乐谱匆忙的走在学潮和游行大行其道的广场上,广场上的人们在远景中一片混乱。一个莽撞的青年撞上了Weronica,乐谱散落的满地都是。没有人帮她捡,只有另外几个更加莽撞的青年践踏着乐谱跑过。风中的Weronica是那么无助和凄凉,她散乱着头发,捡起乐谱,孤独的离开广场。无论动乱的结果如何,受到伤害的永远是Weronica这样的普通人。
开场,Weronica孤独的在街道上行走,远景处缓缓驶来一辆卡车,载着被推倒的列宁像开入画面,又缓缓消失。东欧的波兰,多少年来惯常的体制,在一瞬间就如同这座雕像的倒下般轰然崩溃。也就如同Weronica,在女高音的最高处倒下,绚烂的归于死亡。而Veronique,来自稳定的法国,那里是孤独的人自由的天堂。可是,Veronique依旧困惑,依旧在追寻些什么,因为那死去的Weronica进入了她的生命,就像巨变后的东欧立刻加入了西方社会的体系,Veronique感到不适和疑惑,一如那不知道该如何迎接东欧的西欧,就和进入新世界的东欧一样,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4Zbigniew
Presiner是一个我很了解却又不了解的音乐家。我是一个电影原声迷,听过的电影原声远远多于看过的电影本身。比如《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Krzysztof kieslowski导演的电影,然而Zbigniew Presiner为Krzysztof kieslowski的电影配过的音乐,我都是仔细欣赏过并大为折服的。与这相似的,还有Eleni Karaindrou,我很惭愧的没有看过Theo Angelopulos大师的任何一部电影,但是Eleni Karaindrou的作品我却是了熟于心。没有他们,我或许永远不会知道Krzysztof kieslowski和Theo Angelopulos。
Zbigniew
Presiner为《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所配的音乐,让我这个最喜欢尝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人无言以对。你很难说为这些配乐找一个概括性的形容词,或许给我来说,就是在凄美平缓的调子下隐藏着惊涛骇浪。一如Veronique,一个平凡的女子,谁能知道她的内心,那颗脆弱的心脏,能够被掀起那么多的涟漪,能卷起那么大的波澜。电影原声果然只有看了电影才能发自内心去体验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它。
Zbigniew
Presiner给我开了个有趣的玩笑。他在《红》和《十诫》的配乐里都出现过Van den Budenmayer这一位据说是荷兰古典作曲家的名字,而在《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的配乐里他首次出现,带来了一首空灵绝美,如沐圣灵般的女高音作品,而波兰的Weronica,也在高歌着这一曲的时候死去。然而我如今才发现,Van den Budenmayer是一个玩笑,他就是Zbigniew Presiner,Zbigniew Presiner用着一个化名,躲在幕后,挥洒着自己洋溢出来的天才,拨动着我半夜里易碎的心弦,让我的神经为之震颤并深深铭记。

5我并不是很喜欢电影后半部分Veronique找寻那位她心爱的儿童作家的情节。那些线索,比如磁带,比如电话,比如寄来的信封,比如莫名其妙的礼物,比如空旷温暖的火车候车大厅,都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尽管我知道《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早拍了十多年,尽管我是多么爱《天使爱美丽》,曾经有一个人得到过我送给她的《天使爱美丽》原声CD,但这样的谜题,这样的情节,带着童真与些许的轻松,实在不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想要的。于是当Veronique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她的幻想的时候,她流出眼泪的那一刻,我得到了最深重的解脱。我爱这部电影,而且我不喜欢的部分结束了。
那位儿童作家的木偶,实在是一个再也没法更加清楚的隐喻。可是我还是被这样的隐喻所折服了,可能不是通过大师普通的手法,而是通过这个比喻本身。是啊,命运让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受操纵的木偶,尽管最后变为灿烂的蝴蝶,却依旧逃不脱木偶操纵者的控制。我们的美是命运给的,我们的一切,都寄托在这细细的钢索上,宛若虚无。
于是,你会发现,生活在动乱不堪,精神迷惘的波兰的Weronica,却对于自己的音乐事业坚定不移,偏执到愿意牺牲生命。于是,她手指上的鞋带随着她的歌声如同在性高潮的瞬间一样霎那崩断,她也伴着绝美的音乐倒在了为之奉献的舞台之上。可是,生活在稳定自由,蒸蒸日上的法国的Veronique,竟把妥协作为生命的哲学,却是那么迷茫,那么怅惘,寻找着自己爱的人,寻找着另一个自己,始终得不到解脱与安慰。
Veronique问她的男人,“为什么木偶要做两个我?”
“因为木偶很容易损坏。”
于是镜头下移,仿佛在前一个瞬间,正在动作的木偶就是还活着的Veronique,而躺在桌上,一动不动,无声无息的木偶,就是已经死去的Weronica。对于操纵木偶的上天来说,多做几个木偶,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提防木偶损坏。

6两个薇罗妮卡的父亲都是善解人意的好父亲,也或许只有这样慈爱并且懂得和女儿精神交流的父亲,女儿会是这样通灵如玉的冰雪女子。
我还记得两个薇罗妮卡都曾经在窗外见到过同样一位够佝偻着的老婆婆。波兰的Weronica开窗想要帮助她,却被冷眼对待,不久后Weronica便归于尘土。而法国的Veronique只是凝视着老婆婆的背影,缓缓的看着她消失在镜头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个衣冠不整,心理变态的男人,他在Weronica心脏病突发,几近昏厥摇晃起来的主观视角里出现,也在Veronique的身后与眼前如魅影般不断闪现。
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Krzysztof kieslowski大师为何要安排这两个如此具有符号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了,我只知道,他们代表着什么,薇罗妮卡的命运在某些程度上也由他们决定。或许,他们是其貌不扬的操纵木偶的人?
最后,Veronique看见相片里的Weronica,泣不成声。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她终于不再孤独。于是那个她曾经多么爱恋的儿童作家,再次成为她生命力里的匆匆过客。

7Weronica在最为恢弘,最为忧郁和圣洁的音乐声中倒下,在她死去的那一瞬间,Veronique正在做爱,她那感受到极致愉悦的身体刺骨的疼痛起来。Veronique终于意识到了Weronica的存在,可是此时,Weronica已然被埋入地底,永不复焉。
然而,我们知道,Weronica始终知道有一个她,和她一样,和她共同分享同一个灵魂。在那混乱的广场上,Weronica在风中如同飘絮,她绝望的看着公车上的Veronique,我能看见我,你却看不到你自己。

㈣ 道格拉斯·亚当斯主要经历


道格拉斯·亚当斯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1952年3月11日--2001年5月11日)生于英国剑桥,英国广播剧作家、音乐家,尤其以《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出名。这部作品以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成包括五本书的“三部曲”,拍成电视连续剧。亚当斯逝世后还拍成电影。亚当斯自称为“极端无神论者”。在去世以前,他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演讲者,尤其是在科技和环保等题材方面。他在49岁时的早逝在科幻和奇幻社群中引起了极大的哀悼。
中文名:道格拉斯·亚当斯
外文名:DouglasNo_lAdams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剑桥
出生日期:195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2001年5月11日
职业:广播剧作家、音乐家、作家
毕业院校:StJohn'sCollege,Cambridge
代表作品:《银河系漫游指南》《神秘博士》等
领域:科幻,喜剧
简介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1952—2001)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是幽默讽刺文学的代表人物、第一个成功结合喜剧和科幻的作家。不过,他并不把自己定位为科幻作家,而是喜剧作家,只是把科幻当成喜剧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他也是一位广播剧作家和音乐家。
他尤其以《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出名。这部作品以BBC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五部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还在亚当斯逝世后拍成电影,另有文字冒险游戏、漫画等衍生作品。这系列作品包括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的餐馆》《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再见,谢谢所有的鱼》《基本无害》,亚当斯用他独有的手法在作品中讽刺或探讨有关人类社会、宇宙、哲学、政治等。他在采访中表示不应该低估读者的能力。
除《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外亚当斯还创作了老版《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五、十六季的剧本。他的其它作品包括《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系列、与他人合作编写的两本《繁星似尘》和同样基于广播剧改写的《最后一眼》、被改变为影视作品的小说《全能侦探》等等。此外,亚当斯还拥有环保主义者等诸多身份,其中尤其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亚当斯对科技的热爱和理解力,他甚至曾经为了给科幻小说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逻辑体系而误打误撞进了前沿天文学的领域但NickWebb在亚当斯官方传记《Wishyouwerehere》中形容他虽然明白一切的理性原理,扔很容易被感情打垮。他喜欢快车、拍照、麦金塔电脑其它先进技术。在许多人还没有听说过电子邮件和Usenet的时候他就已经使用这些新技术了,他在作品中经常会对当时的先进技术有所涉及。
个人资料
宗教
亚当斯自称是“极端无神论者”,他使用这个词来强调他不是不可知论者。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确信世界上没有上帝,他看不到任何上帝的迹象。在五部科幻作品中对于此话题有过较多涉及。
环境主义
亚当斯是一位环保活动家,他为保护濒危物种出力。为此他制作了广播节目《最后一眼》,在这个节目里他拜访罕见的物种如枭鹦鹉。这个节目后来也改写出版了一本书。
技术
亚当斯非常热爱技术。虽然他一直到1982年才买了一份书写软件,但是他在1979年就做过这个考虑。据说1982年以前他觉得软件的术语不可理解和操作太困难。
在亚当斯死后出版的书《迷惑的塞蒙》中收录了多篇他关于技术的文章。
从1984年到他2001年逝世亚当斯一直是麦金塔电脑的热衷使用者。他还为麦金塔电脑做过广告。
亚当斯很早就开始使用电子邮件来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换了。他也很早就开始使用Usenet。但是他在Usenet上常有人提出疑问问他到底是不是亚当斯,因此后来他离开了Usenet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讨论网站。
个人生活
1980年代初亚当斯曾短时间与一位已婚妇女有一段浪漫史,他将《生命、宇宙及一切》献给她。1981年两人分手后亚当斯通过朋友认识了简·贝尔森(JaneBelson)。两人于1991年11月25日结婚。1994年6月22日他们的女儿出生。直到1999年他们生活在伦敦。此后移居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芭芭拉。亚当斯逝世后他的夫人和女儿迁回伦敦。
个人经历
亚当斯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剑桥,他的父母还有一个1955年出生的女儿。1957年他的父母离婚,他随母亲和妹妹搬到布伦特伍德他外婆家里。他外婆是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成员,在家里抚养受虐待的动物。在那里亚当斯患上了花粉过敏症和哮喘。1960年7月他父亲再婚,亚当斯因此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1964年他母亲也再婚,亚当斯又拥有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妹。
亚当斯在布伦特伍德上学,他六岁时参加小学录取考试并被收录。他在布伦特伍德学校从小学一直上到中学花了12年。小学时他在英语课上被他的英语教师列入他所教过的写作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之一。这件事使得亚当斯终身不忘。期间亚当斯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自然科学,亚当斯早年的一些作品在学校的杂志上发表。他的一封信和短篇故事发表在英国的一份男孩杂志上。亚当斯12岁时就已经达到了1.8米的高度,他最后长到了1.96米。上学时他还曾打算穿越欧洲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并为积攒路费打了不少零工。
1971年亚当斯写了一篇关于宗教诗歌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将披头士乐队与威廉·布莱克联到一起,这篇文章的优秀使亚当斯获得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奖学金。他入院读英语文学。他很早就努力加入Footlights学生剧团,但是没有被接受。因此他与其他学生自组了一个剧团。后来他又争取加入Footlights,并受到西蒙·琼斯的支持。1974年他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又获得硕士学位)。
1974年亚当斯的一部早期作品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二电视台上演,他的另一部作品在伦敦的一个剧院里上演。MontyPython的格雷厄姆·查普曼看到这部剧后开始与亚当斯短期合作。亚当斯写了MontyPython的飞行马戏团中的一些小品和巨蟒和圣杯中的一个小品。亚当斯也在MontyPython的一些节目中出现过。1977年亚当斯的一些广播小品被发表。
由于亚当斯一开始卖不出他的笑话和故事,他不得不以其它工作为生。他写作、表演,有时也导演戏剧小作品。他还做过医院门房、建筑工人、清扫过养鸡场、当过保镖,和写过电视剧剧本。
1979年亚当斯认识了约翰·劳埃德,两人合作写了多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劳埃德也参加协作了《银河系漫游指南》最初广播剧的两辑。
广播连续剧《银河系漫游指南》成功后亚当斯成为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剧制片人。但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工作了半年就专心写作《神秘博士》的剧本去了。
他的主要作品就是银河系漫游五部曲,包括《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的餐馆》、《生命、宇宙及一切》、《再见,谢谢鱼》、《基本无害》。这个系列被西方科幻读者奉为科幻《圣经》之一。由于漫游银河系列小说的突出成就,国际小行星管理委员会甚至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阿瑟·邓特——该系列的主人公。1984年,亚当斯成为最年轻的畅销书奖得主。这本书先后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和电脑游戏,甚至印有相关图案的浴巾也一度热销。
《银河系漫游指南》是该系列的第一本,亚当斯随后又完成了4本,而且一直陆续不断的有佳作问世,在英国、美国和澳洲的作品销量超过1500万册。此外,他还是H2G2数字媒体和网络公司的创始人,并参与制作了《星河舰队》的合籍和电脑游戏。
2001年5月11日,亚当斯照常到体育馆进行晨练,却因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死后葬于伦敦北部。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国际天文学协会的小行星中心刚刚将一颗编号18610的小行星命名为“阿瑟·邓肯”,这也许是上帝送给在世的亚当斯的最后一件礼物。亚当斯死前正在与好莱坞制片商协作,将《银河系漫游指南》搬上银幕。
亚当斯逝世后于2002年5月出版的《迷惑的塞蒙》中收录了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小品文、书信和未完成的作品。
2003年,BBC评出《银河系漫游指南》在“100部英国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中排行第四十五位。
2005年4月29日,由迪斯尼公司拍摄的《银河系漫游指南》正式公映,首映周便获得2170多万美元,成为北美当月票房冠军。
主要作品
小说作品
银河系漫游指南(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
1977年亚当斯与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站的制片人塞蒙·布瑞特一起创制的。亚当斯规划了首级的内容以及一些可以在连续剧种使用的故事。
亚当斯本人回忆说《银河系漫游指南》是他在奥地利茵斯布鲁克一个田野里喝醉了酒仰望星空时产生的。他说他当时带着一本《欧洲漫游指南》》(Hitch-hiker'sGuidetoEurope),但是在奥地利却无法与当地人交流,有感而生。但是后来他又说他叙述这个故事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他对在奥地利时的经历已经毫无记忆,而只记得他对此的叙述了。M·J·辛普森在他的亚当斯传记中提供迹象说这个故事可能的确是杜撰出来的。亚当斯是在从欧洲大陆回到英国后才获得了这个灵感的。
约翰·劳埃德为广播剧的最后两辑贡献了一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后来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大多被重写了。
广播剧的第一批于1978年三月到四月在英国播出,英国广播公司的第四台每周播送一辑。由于这部连续剧非常成功他们又生产了一个五辑的续列,于1980年1月21日至1月25日又每日播送一集。
在写广播剧的过程中显示出亚当斯很难遵守最后期限。别人必须逼他才能让他完成写作。比如在写《再见,多谢你们的鱼》(SoLong,andThanksforAlltheFish)的时候他的编辑将他在旅馆衣橱里关了三个星期亚当斯才得以完成这部小说。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书的版本是后来许多其它版本的原型,其中包括电视连续剧、电脑游戏、漫画、插图版等。从1980年开始亚当斯多次赴美国洛杉矶试图完成一个电影版,他与多个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可能的制片人协作。2001年他于加利福尼亚逝世时他还在试图与迪斯尼一起完成一个电影版。2003年9月这个电影版在亚当斯死后完成,它的剧本是卡雷·柯克帕特里克改写的,电影正式于2005年上演。
亚当斯死后《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剩下的书也被改编为广播连续剧,这些剧于2005年5月和6月被播送。
神秘博士(DoctorWho)
1978年亚当斯将他的《银河系漫游指南》首辑草稿寄给《神秘博士》的制片组并获得了写一辑的许可。此前他还打算写一个电影剧本,后来这个故事被吸收进了《生命、宇宙及一切》(Lif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1979年亚当斯写了三辑《神秘博士》的剧本。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和亚当斯写的《神秘博士》剧本之间互相有暗示。在他的《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和他写的《神秘博士》剧本之间也互相有暗示。
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是亚当斯的热衷读者,他后来的夫人是《神秘博士》中的一位演员,两人是通过亚当斯介绍认识的。
音乐作品
亚当斯会左手弹吉他。他2001年逝世时收集了24台吉他。1960年代他还学过钢琴。音乐,尤其是披头士乐队、平克·弗洛伊德和ProcolHarum对亚当斯的职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广播剧中亚当斯直接使用了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
亚当斯的正式传记就使用了一首平克·弗洛伊德的歌的标题为题。亚当斯与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戴维·吉尔摩是好友。作为亚当斯的42岁生日礼物他在平克·弗洛伊德在伦敦的音乐会上登台演奏节奏吉他。吉尔摩也在亚当斯的葬礼上进行表演。
平克·弗洛伊德也是亚当斯作品中的一个摇滚乐团(宇宙里最响的摇滚乐团)的原型。
ProcolHarum
亚当斯与前卫摇滚乐团ProcolHarum的歌手、钢琴手和作歌人盖瑞·不鲁克是好朋友。亚当斯经常请不鲁克参加他举办的庆祝。两人也曾经一起登台表演。不鲁克在亚当斯的葬礼上也做了表演。
据亚当斯本人说《宇宙尽头的餐馆》的标题是他在听ProcolHarum的一首歌的时候产生的。
其它音乐
亚当斯在他的作品中提及了不少其它音乐,比如一只老鼠说关于生命、宇宙及一切的最终问题是“一个人一生要走过多少条路?”这是鲍勃·迪伦的一首歌里的一句词。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奉献给保罗·西蒙1980年的一张唱片的。
在《再见,多谢你们的鱼》里主人公阿瑟·邓特听困境乐团的歌并赞美其吉他手马克·诺弗勒。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也在亚当斯的书中出过场。
除现代摇滚音乐外亚当斯非常欣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的音乐在《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中提供了一些细节。
亚当斯也非常喜欢披头士乐队,在《生命、宇宙及一切》中他提到保罗·麦卡特尼,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他提到披头士乐队的歌和歌词。
计算机
1984年亚当斯与Infocom公司一起编写了一个《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文字冒险游戏。1986年他与卢卡斯艺界一起工作了一个星期来设计《迷宫》。后来他又与Infocom一起涉及了《官僚主义》。1999年Simon&Schuster公司出版了亚当斯的《星河舰队》。同年4月亚当斯创立了H2G2协同写作项目。
1990年亚当斯在一个电视报道中向公众介绍超文本系统。他虽然不是超文本系统的发明人,但是他是最早使用这个手段的人之一,他对超文本系统的普及的影响不可低估。同年蒂姆·伯纳斯·李在他的HTML中使用超文本系统。

㈤ 莫扎特传的影片评价

《莫扎特传》是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网易娱乐 评)
《莫扎特传》是一部罕见的电影,它近乎完美的剧本,优美的音乐,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导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电影批评家》评)
影片《莫扎特传》以倒叙的手法表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时也给观众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间悲剧。影片在萨利埃利的回忆中娓娓道来,他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形骸放荡的莫扎特,一个不拘小节的莫扎特和一个才华横溢的莫扎特。(新浪娱乐 评)
《莫扎特传》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南海网 评)
该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 IMDB评)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该片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说来,人物传记是最难由形式上突破的电影题材,一个人的一生再怎么精彩,无非也脱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说法则。唯《莫扎特传》叙事结构与众不同,匠心颇具。(网易娱乐 评)

㈥ 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在剧情上有哪些亮点



托尼说,我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辈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区的人,和我母亲父亲兄弟,现在还有我老婆孩子。就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才是那个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赚饭钱。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顶部,周游世界为富人演出音乐会,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宝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车站在雨里说,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个人。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弹钢琴,因为这使他们感到有教养,但我一离开那个舞台,我不过又是一个黑鬼,这才是他们的文化所在。我独自忍受这种煎熬,因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人,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阅读全文

与西方音乐家传记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虎最新电影 浏览:815
最情欲的电影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25
兴安岭猎人传说电影院怎么没有 浏览:44
张子枫和吴磊最新电影 浏览:724
灰姑娘电影完整版 浏览:817
电影特别的爱免费完整版 浏览:281
讲述日本二战邮差电影 浏览:839
题材相同的中西动画电影 浏览:269
迅雷专题电影 浏览:294
电影圆明园主题曲 浏览:702
二战关于希特勒的电影 浏览:909
美女主动上位微电影 浏览:338
大河奔流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797
电影实时总票房 浏览:987
龙纹身的女孩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495
下载电影哪个免费软件好用 浏览:689
小旅社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89
步步杀机电影完整版 浏览:777
私人电影院主题 浏览:218
调音师法国微电影影评 浏览: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