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反应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渔》、《喜福会》。
《刮痧》: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少女小渔》:该片的主题与李安的风格高度切合,表现在关注的问题——文化冲突、女性刻划。影片在张艾嘉的执导下更显得细腻深刻,但结局却让观众黯然神伤。该片在戏剧冲突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既强化了原著的戏剧性,又增添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因此更符合电影的艺术要求。片中江伟一方与马里奥、瑞塔一方构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立。
《喜福会》:在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聚焦等方面采用新颖的故事建构策略,并在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声音构成等叙事语法策略上独具匠心,解决了电影叙事 “谁来讲”和 “怎么讲”两个核心的问题,同时给观众呈现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1)密西西比游戏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喜福会》不仅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更是忠实地表达出了小说《喜福会》的文化内涵。影片通过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解构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同时也解构了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
《刮痧》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特别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情感状态与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完全呈现、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亲情与价值观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顽强毅力,乐观态度,开放心态,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贰』 公路电影的上榜电影
《走到底》
上榜理由:电影《走到底》,票房惨到底。
经典指数:★★
国外的公路电影,始于60年代,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今,已经无从统计到底有多少部公路电影了。公路电影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了,而中国的公路电影却格外的简单,2001年的一部《走到底》已经可以代表中国公路电影的全部,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这一部公路电影。 国外的公路电影起步带有很强的试验性,在内涵上比较沉重,之后的国外公路电影大都继承者这一特点,总是把很多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而中国的公路电影作为商业电影起步,少了几分晦涩,多了几分轻松。
剧情:
司机小王以为人送车为生,终日在陌生的公路上重复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却因为一个搭顺风车的女孩莫莉打破了生活的程式。莫莉搭乘小王的车是为了去见自己的男友阿东,两人却一起目睹了阿东的一场黑吃黑的抢劫,两个莫名其妙卷入其中,成为了阿东的人质。 心有不甘的黑社会势必要抢回宝物,警方更不能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一场的追逐不可避免的展开。既然《走到底》是一部妹妹什么内涵的商业片,那么票房是评判他的一大标准,可惜这部电影的票房却惨败而归。按说这部电影的宣传攻势不弱,反复的炒作公路电影的概念,还有莫文蔚、姜武、张震岳三位主演,可惜观众并不买账。很显然,一部商业公路电影,也不是靠单纯的累积搞笑,爱情、暴力、警察、美丽的风景、动人的音乐,就可以成功的。这部中国唯一的公路电影最后喜剧开场,悲剧结尾。套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我们已经走到底,需要重新上路。
《不准掉头》
上榜理由:不准掉头,或走进光明,或步入阴影,人生就是个选择的过程,但是永远停不下来
经典指数:★★★
剧情:
电影《不准掉头》的海报上一个明显的交通符号,就仿佛告诉人们这是一部公路片。是的,这就是一部标准的公路电影,但是它给观众们带来的是一个其它公路电影所没有的阴险狡诈,近乎疯狂的故事。时运不济的巴比在赌城欠下巨款,于是他想要逃跑,将所有的烂摊子丢在脑后,重新开始生活。 可是他的车子不幸抛锚在亚历桑纳州的一个荒凉小镇,小镇中的居民全都是大怪人,原本是一趟浪迹天涯的潇洒之旅,竟变成了惊心动魄的变态游戏。他只想从小镇抽身逃跑,可是自打他进入小镇,就早已注定了一场不可掉头旅途。鲍比被小镇中最神秘的美女格雷斯诱惑,正当二人纠缠在一起时,被格雷斯的丈夫杰克撞见。 出乎意料的是,杰克竟掏钱雇鲍比把妻子杀掉,以获得保险金。窘迫的鲍比面对金钱的诱惑决定接下这个工作。就在他准备下手时,格雷斯提出反计,让鲍比杀掉杰克,然后带着财产与她远走高飞。然而这远非故事的结局,更诡异的事情还没有到来。
《逃狱三王》
上榜理由:《荷马史诗》的公路版
经典指数:★★★☆
剧情
《逃狱三王》背景是20 世纪30 年代。这里是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座监狱,犯人们正辛苦地劳动着。某天,其中的三个人越狱了! 这就是埃佛雷德、皮特和德尔玛。埃佛雷德曾经是个律师,口才极好,就是他舌灿莲花,诓来了这两个跟班。三个人的目的地是埃佛雷德在密西西比河边的小木屋,因为他说自己在那里藏了价值120万美金的宝藏。但是,他们只有四天时间,因为四天后小木屋所在的地方将被水力发电公司冲成一片汪洋。为了这一伟大的任务,三个极富喜剧色彩的的犯人磕磕跘跘地展开了他们的逃亡之旅…… 这部电影有着浓郁的古雅典式的神话色彩,而三人在旅途中的种种际遇,也和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三人先是遇见了用歌声引诱旅人的海妖女,三个把持不住自己的人上了当,而皮特也因此失踪。至于神话中的单眼巨人塞克罗波斯,就是那位凶神恶煞的独眼传教士。他假意与他们交朋友,并趁机打劫了他们,但是最后奥林匹斯的诸神终于眷顾了他们。 这部电影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因为主角们是在一个巴洛克式的古怪世界里穿行。如果说一段道路,一次旅程真的有一个最终点,那么,无论是奔驰的摩托还是赤足的漫步,我们最后到达的地方,应该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故事的结尾也颇有神话特色,主角们最后被水力发电公司幸福地冲到了自己向往的地方。一切都开始变化,生活美好了起来。
《第八日》
上榜理由:人生的道路,和毅力有密切关系,和情商有某些关系,和智商没有关系
经典指数:★★★★★
剧情
影片《第八日》开始的时候,因为新奇而关注!影片结束的时候,因为感动而回味!乔治是谁,乔治是一个弱智的男孩。一天,乔治碰上了事业上如鱼得水,但生活上却妻离子散的哈里。像多数此类影片一样,哈里一开始对乔治唯恐避之不及。 可慢慢的,看似心智健全的一方却被表面弱智的一方改变,并重新开始领悟生活。
这部影片不同于其它类似题材影片的地方还在于,观众会产生周庄梦蝶般的感觉。到底在哈里和乔治之间,谁是不正常的人。一般来说,多数人的一方是正常的,可是多数人的一方是否是正确的?有是否时快乐的呢?我们是不是买椟还珠了?是不是南辕北辙了?
《加州杀手》
上榜理由:公路片和犯罪片结合后的典型变异
经典指数:★★★★
剧情
《加州杀手》讲述了一个作家为了自己正在创作的连环杀手小说,和摄影师妻子追寻杀手的足迹,进行一番实地的考察但为了分担路上高额的费用,不得已拉上了一对形容邋遢愣头愣脑的青年男女。但从此便踏上了一次九死一生的凶险旅程。 影片对大卫·杜楚尼饰演的作家,人物刻画并不是十分的用力,但也许是杀手俄利和女友艾黛的形象过于饱满所致。俄利粗俗好斗且狂躁不安 ,是极恶的代表。艾黛虽然智力底下,但内心深处有种蠢蠢的善良。她一直感怀和嘉莉之间的友情,并憧憬到加州一起住在大房子里的美好生活。可怜的她爱上俄利 只是因为他有世上“最迷人”的眼睛,且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不会毒打她。而俄利并不真的爱她,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穿着热带衣裙的女郎,因为这样看起来更像是一对 露水鸳鸯。 作为一部公路片,《加州杀手》显然缺少了很多文化上的符号意义。但是布拉特·彼特和茱莉叶特·刘易斯的表演,吸引了我们几乎所有的视线。而且导演巧妙 地把加州虚设为一个类似终极的乐土,这使影片有了追寻梦想的意味。至于杀手的动机,影片只是作冰山一角的提及。儿时的痛苦经历?无法挥去的现实梦魇?这些 疑问都在最后变得若隐若现。
《沙漠妖姬》
上榜理由:九十年代电影界宣布类型题材解禁后的第一个将易装 癖、同性恋搬上银幕的影片
经典指数:★★★★
剧情
《沙漠妖姬》的故事主人公包括一个变性人,两个同性恋,他们三人乘坐大巴士横越沙漠,打扮得像金刚鹦鹉一样去异地表演易装秀。用柏桦的一句诗来形容 他们最伏贴不过:“这白得耀眼的爱情这白得耀眼的夏天这白得耀眼的神经病!”这一路上除了在停留的两个小镇上发生了点儿不愉快——在A镇的酒吧遇到蛮横胖 女人恶意挑衅,第二天早晨发现巴士车身被漆刷上咒骂侮辱的字样,在B镇差点被一伙地痞强暴,以及中途巴士在沙漠中抛了锚,好不容易遇到路过救助者,一身灰 头土脸的艳妆彩服,却使得别人吓得猛踩油门一溜烟儿地跑掉等等之外,总体来说他们载歌载舞的旅程还算“顺利”。而三个人在这三天两夜的旅程中似乎也发现了 生活中一些别样的意义。 影片质地精良,不仅获得次年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服装设计奖,还同时获得最佳化妆奖。导演以华丽的影像和真挚的终极关怀,刻画了在社会边缘生活的同性恋 歌舞表演者,这被大多数人视为异类的群体,在面对婚姻、生存、交际时遇到许多困难,他们内心世界不乏惶惑和茫然,但对外部世界也有着率性而为的乐观和善 良,老牌性格演员特伦斯·斯坦普、声名鹊起的雨果·维文、以及年轻演员盖伊·皮尔斯这三位主角,表演得非常出色,那些夸张滑稽的装束和在ABBA音乐声中 的舞蹈,简直让人大开眼界,而那辆名为“沙漠妖姬”的破旧巴士,也成为了公路电影中最为妖娆张狂的符号。
《中央车站》
上榜理由:最温情的影片
经典指数:★★★★
剧情
《中央车站》里的朵拉是个在中央车站打着帮人写信寄信的幌子,诈骗钱财的不良老太。所以这样的一次旅行,对她而言同样 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用。从最初恶毒地把约书亚卖掉,到动了恻隐之心将之救出;从半途想将约书亚弃置不顾而独自溜走,到最后和约书亚产生骨肉一般的亲 情。朵拉内心的善良,在这一过程中被一点点唤起。尤其在途遇那个好心的司机后,她甚至对之产生了爱情的萌动。
《斯特雷德的故事》
上榜理由:最执拗的影片
经典指数:★★★
剧情
《斯特雷德的故事》这部以割草机为交通工具的公路电影,是根据1994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真人真事改编。73岁的斯特雷德身体状况不佳,走 路都要靠撑拐杖,没有驾照却又个性执拗。为了去探望十多年未见、突然中风的哥哥,他驾着一台1966年份的老式割草机,从爱荷华到威斯康辛州,以十五里的 时速,摇摇晃晃在中西平原上行进了300里路。跟许多公路电影一样,斯特雷德沿途遇见了许多人:一个怀孕的离家出走的少女、一个每天上班路上都会撞死一头 鹿的疯狂妇人、一个善良的神父、和一位受过心灵创伤的二战退役老兵,还有一群呼啸而过的单车少年。斯特雷德把割草机停下来,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斯特雷德 的女儿萝丝的不幸遭遇,断续地浮现在他与路人的交谈之中。他对陌生人们皆有意蕴悠长的点化,自己也得到某些启发。 一向风格飘忽诡异的林奇,这次一改阴郁沉重的影像,以充满爱的视线,望向美国的乡村,像描摹散文诗一样记叙了一段质朴的岁月之旅。他镜头下的爱荷华田 野在漫天晚霞下像波浪一般绵延起伏,金色的夕阳下,一架老式割草机缓慢地突突移动在远方蜿蜒而去的狭窄公路上,让人如沐春风,随着斯特雷德老人坚定的意志 前行……影片配乐中柔和的钢琴与清脆的吉他和弦交错相叠,老人的眼眸澄澈、坚毅,又闪烁着一股慈祥的光芒,79岁的老演员理查德·法恩斯沃斯的演出令人非 常动容,除他之外,别无人选再能如此生动地诠释影片中满面风霜的老人。而影片结尾的那个定格镜头,满头繁星下,千言湾语化作沉默,让人陡留惆怅和哀伤。
29棵棕榈树
上榜理由:最毁灭的影片
经典指数:★★★★
剧情
29棵棕榈树,在影片中是个小镇的名字,也是两位主人公此行的目的地。从名字来看,它就明显地带有乌托邦的特质。因为 在这样一个热带沙漠地带,大概是绝无棕榈树这样在潮湿气候中生长的植物。的确,直到影片的最后,这个小镇也没有出现。而大卫和加茜娅逃离了喧嚣的城市,却 同样避不开来自那个世界的人,最终一起葬身在这片灼热的沙漠之中。 公路片一贯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自身处境,这里似乎都没有,虽然这个摄影师主人公也是为了寻找灵感而上路,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对恋人之间的角力。他们 总是情绪多变,为一点小事争吵或狂喜,但最终都结束于一场澎湃的性爱。而且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这片粗糙而干渴的地域气质。 导演有一点没有直接说明,但用了一种暗喻的方式。就是主人公对于城市的恐惧,和各自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加茜娅被大卫赶出门,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地躲藏起来。而大卫最后的毁灭,也是来自最后一点尊严的丧失。作为一个男人,他被另外一个男人强奸了。 可能更多的人愿意把这看成是一部情色片,因为片中每到一处都会穿插这对恋人的交媾,或在旅馆,或在路边的露天游泳池,甚至是在一片温烫的岩石上。但是 中途的时候,他们曾经感到过孤独,只是偶然驶过的汽车,让他们觉得也有人和自己一样。但事实的真相是,他们随时都可能受到同路人的侵害。这是个悖论。
摩托日记
上榜理由:最深沉的影片
经典指数:★★★★
剧情
《摩托日记》是一个以公路片为载体的名人传记,片中的主人公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著名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影片通过他二十三岁那年穿越拉丁美洲的历程,既揭示了五十年代拉美社会的各种严峻现实,又记录了这位英雄年轻时代的心灵成长轨迹。 影片没有一上来就极力宣告一个英雄的存在,相反却更像是对一个普通青年躁动青春的写实。二十三岁的切·格瓦拉和每一个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青年一样,最 初只是为了上路而上路,眼前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似乎有着无穷的趣事在等着他们,沿途绮丽的风光,还有不同地区热情的女郎等。但随着旅途的深入,拉美社 会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的创面,开始向他们一一展现,贫苦生活的人们、无家可归的孩童、以及亚马逊河深处的那些麻风病人……这些接踵而来的见闻,让两个年轻人 的心开始变得沉重。虚无的狂躁逐渐褪去,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思索。这段长达一万多里的形成,最终结束于切·格瓦拉二十四岁生日,他用在秘鲁乡村医院照顾被 隔离的麻风病患者,作为对过去自我的告别。也许这时他已感到了学医的无奈,革命才是医治民族苦难的唯一出路。
韩国公路电影
片名:公路电影
英文名:Road Movie
原作:Kim In-Sik
改编:Kim Dae-Wu
导演:Kim In-Sik
主演:Seo Lin(a)
郑赞 Hwang Jeong-Min
徐然 Jeong Chan(a)
音乐:Jeong Gwang-Ho
服装设计:Kim Hyang-Hee
类型:剧情/情感
韩国级别:18岁以上
片长:114分钟
出品:Sis
发行:大蓝电影公司 Big Blue Film
语言:韩语
国别:南韩 South Korea
上映日期:2002年10月18日(南韩)
获奖:第3届釜山影评人奖最佳导演新人奖(Kim In-sik)最佳新人男演员奖(Hwang Jeong-min)
-------------------------------------------------------------------------------
剧情简介
这是韩国第一部正式的同性恋电影,讲述的是男人之间的情感问题。锡元(KIM Suk won)是一位基金经理人,金融风暴后变得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只好四处流浪。
在途中,锡元独自郁闷地喝酒,不想醉倒在路上,沦落为乞丐,曾经多次想自杀,被身为乞丐老大的大植(Dae shik)救起。和大植一起过了一段乞丐的生活,但是锡元并不甘心做一个乞丐,想出了“三种方法”“只要有一种奏效了,就可以离开这”但无论是找朋友、亲人、还是妻子,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期间他们遇到了大致的朋友民舒和脱衣舞女郎一珠,一珠非常爱大植,但大植却不能同样的爱一珠,在一起陪锡元找妻子救助时大植与咖啡厅的waiter发生关系被锡元撞见,从此锡元就认为大植对他好就是“为了他的屁股”常常挖苦嘲笑他,虽然他们一起为了生活干苦力,锡元还是对大植充满厌恶,时刻想离开他。
比较戏剧性的一个情节是锡元为了离开大植让民舒带他去找工作,大植为了锡元离开了一珠,而一珠见大植留不住就留下不想跟大致在一起的锡元……
经过一些变故,锡元还是跟大植到了一起,但锡元对大植的好感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而已,他们一起干苦力讨生活,一起经历了民舒的自杀,一起去大植前妻家看到了大植的儿子却不能相认,每个人过的都很艰辛。
在一次争吵中,锡元得知大植曾与自己的旧同事联系出来了一个职位,但是由于大植不想离开锡元就一直瞒着他,锡元愤怒离开,大植则在建筑工地酗酒被爆破山体的炸药炸伤。
即将离开的锡元临时改变主意,回去找大植接他一起走,但是看到的确是奄奄一息的大植,在黑暗的咸盐仓库中,大植说出了自己深藏已久的问题”我可不可以爱你?“此时的锡元早已无话可说,两人在仓库里赤裸相拥,锡元也看着重伤的大植停止呼吸。
最后只剩锡元一人穿着当初破产时穿的早已破烂的浅色西装,带着往事独自踏上行程……
公路微电影
上榜理由:最短小立志的公路微电影
经典指数:★★★★
剧情
性情洒脱的莫文蔚在微电影中饰演自己。镁光灯的包围让人失去自我,前往美国演出的莫文蔚“撬班”,背着经纪人开着一台凯迪拉克前往心中的自由之路——横贯美国东西的66号公路。这里的历史遗存,这里的自由空气甚至这里的败落让莫文蔚有时间拿着照相机在鲜有人来往的66号公路上邂逅内心的自己。在一家小店,她邂逅了一位摄影师,两人相见恨晚,用洒脱的公路旅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摄影师的劝说下,莫文蔚回到现实,继续星途,但很显然,影片还没有结束,许多细节让人不由得期待其续集的到来。一部90秒的影片诠释了对自由的追求,这部微电影也堪称史上最短的公路电影。
『叁』 求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名字
丹泽尔-华盛顿
英文名:Denzel Washington
生日:1954年12月28日
出生地:美国纽约州弗农山
身高:183CM
体重:90kg
教育:新闻学学士学位
主要作品:
《为自由而呐喊》、《光荣》、《马尔科姆-X》 《迫在眉睫》 《限时追捕》 《谍网迷魂》 《局内人》 《时空线索》 《费城故事》、《怒火救援》、《飓风》、《冲锋陷阵》、《训练日》、《约翰-Q》 、《伟大辩手》、《美国黑帮》
获奖情况:
1990以<<光荣>>一片的出色表演获的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获次殊荣的第一位黑人演员.
2002年在<<训练日>>中首次以大反派形象示人,鲜活生动的表演终于使其众望所归的赢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桂冠,成为继西德尼 波埃特之后奥斯卡历史上第二位黑人影帝.
丹泽尔-华盛顿1954年12月28日出生于纽约州的弗农山(Mount Vernon,New York),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个美容师。到他14时,他父母亲的关系开始恶化,丹泽尔和他的姐姐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家庭的影响使华盛顿从小就养成了一种静默沉实的性格,他不像其他小孩一样调皮爱胡闹,而是喜爱看书,他在少年时就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1977年丹泽尔从富德汉姆(Fordham)大学毕业并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就去了旧金山,并在那里获得了美国音乐戏剧学院(ACT)的奖学金。他在美国国家戏剧学院学习了一年的表演,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久,丹泽尔-华盛顿便又回到了纽约。在大学期间就酷爱喜剧的他此时开始在各种电视剧中饰演角色。期间他曾参加了约瑟夫-佩珀(Joseph Pepper)导演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舞台剧的演出,饰演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理查三世。
80年代后,丹泽尔-华盛顿开始转向影视界方面发展,在1981年拍了个人第一部电影《黑人儿子》("Carbon Copy")。在这部影片中,丹泽尔担纲主角,饰演一位白人富翁的私生子。但刚踏入影视圈的他,并没有因为这部处女秀而出名走红。后来他还相继在《一个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等影片中饰演角色,但都是些普通黑人角色。由于他演得认真,终于引起了一些导演的注意。
1987年,丹泽尔-华盛顿参加了影片《为自由而呐喊》的拍摄,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这部影片让他在影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以南非为背景的政治电影,导演是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甘地传》的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丹泽尔在该片中饰演一位温和善良的南非黑人民权领袖斯蒂芬-毕柯,由于在该片中他富有激情的表演,丹泽尔-华盛顿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接着他相继参加了《为了女王,为了国家》("For Queen and Country")等几部影片的拍摄。1989年,丹泽尔-华盛顿参加了爱德华-兹维克(Edward Zwick)执导的史诗片《光荣》的拍摄,终于一炮走红。这是一部叙述南北战争期间一支美国黑人军队浴血奋战的历史影片。片中他饰演了一个不堪忍受奴隶主折磨,愤而参加南北战争的黑奴士兵特里普。丹泽尔-华盛顿将特里普的倔强个性,逃亡途中的磨难,战斗中的英勇顽强表演得淋漓尽致。凭着在此片中的令人难忘的表演,丹泽尔-华盛顿战胜了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及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等大腕级竞争对手,赢得了第62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获奖以后,华盛顿开始大胆地尝试各类风格的影片。1992年,他主演了斯派克-李(Spike Lee)执导的政治题材影片《马尔科姆-X》,在剧中饰演一个黑人运动和解放运动的领袖,因为这部影片,在美国黑人青年中还掀起了一股"马尔科姆-X热"。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评论那可能是丹泽尔-华盛顿最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正是他在这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使他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1993年,丹泽尔-华盛顿与朱丽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共同主演了艾伦-J-帕库拉(Alan J. Pakula)执导的纯商业娱乐影片《鹅塘暗杀令》("The Pelican Brief"),开始尝试动作片。在这部动作片中,他饰演一个锲而不舍的报社记者。1993年,他拍摄了时事影片《费城故事》("Philadelphia"),与汤姆-汉克斯(Tom Hanks)联手演绎了艾滋病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片中他饰演了一个憎恶同性恋的律师。1995年,丹泽尔-华盛顿主演了布雷特-伦纳德(Brett Leonard)执导的《时空悍将》(“Virtuosity”),这是一部他难得主演的惊险科幻片。
1996年,丹泽尔-华盛顿与梅格-瑞恩(Meg Ryan)合作,拍摄了军事题材影片《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在这部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丹泽尔-华盛顿饰演一位美军军官,负责调查女军官是否的确是个英雄。1998年,丹泽尔-华盛顿又与爱德华-兹维克二度合作,与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合力上演了政治惊险片《纽约大爆炸》("The Siege"),亦取得了相当的成功。1999年,丹泽尔-华盛顿与安杰利娜-朱莉(Angelina Jolie)联手主演了澳大利亚导演菲利普-诺伊斯(Phillip Noyce)的惊悚片《人骨拼图》("The Bone Collector"),片中他饰演一名瘫痪的罪证专家,靠着他的冷静与机智,破获了一桩连环谋杀案,此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与此同时,丹泽尔-华盛顿还主演了多部传记影片。1999年,丹泽尔-华盛顿主演了名导诺曼-杰维森(Norman Jewison)执导的传记片《飓风》,在片中饰演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飓风",他因为一桩冤案而被判终生监禁,在几名年轻人的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重获自由。为了这部片子他花了两年时间准备,包括苦练拳击,力求练得拳击手的健美体形。丹泽尔-华盛顿也因在这部影片中精彩演出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只是再次遗憾地与这尊小金像擦肩而过。2000年,丹泽尔拍摄了关于黑人教练赫尔曼-布恩的传记影片《冲锋陷阵》("Remember The Titans"),这也是一部改编自弗吉尼亚州某黑白混合高中足球队的真实故事。
进入新千年,丹泽尔-华盛顿又先后推出了二部力作:《训练日》和《约翰-Q》。巧的是,在这二部影片中,他饰演的都是反面角色。2001年,安图因-浮夸(Antoine Fuqua)执导的《训练日》是一部表现英勇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丹泽尔-华盛顿在这部影片中饰演秘密警察阿洛佐-哈里斯,一个工作了13年的缉毒老警官,他的行事方法是徘徊在法律边缘,因此而饱受争议。此片上映后,大获好评,并打破了丹泽尔-华盛顿2090万美元的票房开映纪录。华盛顿以这个腐败警察的形象,先后赢得了第1届美国电影学会(AFI)、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并终于让他成为了第二位获得奥斯卡影帝的黑人演员。
2002年,在尼克-卡萨维蒂(Nick Cassavetes)执导、众星云集的《约翰-Q》里,丹泽尔-华盛顿主演了一个为儿发狂的父亲。为了拯救濒临垂危的儿子,在得不到政府资助又无钱治病的情况下,他不得已劫持了一间急诊室,胁逼医生动手术。在好莱坞的黑人影星中,也只有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能与他分庭抗礼。曾有人评论他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主要获奖情况:
2002年因《训练日》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2002年因《训练日》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
2002年因《训练日》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
2002年因《训练日》获第1届美国电影学会(AFI)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因《冲锋陷阵》获第一届"黑人娱乐电视奖"(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Awards)最佳男主角奖
2000年因《飓风》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00年因《飓风》获第72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2000年因《飓风》获第57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剧情类)
1993年因《马尔科姆-X》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3年因《马尔科姆-X》获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1993年因《马尔科姆-X》获纽约影评会最佳男演员奖
1990年因《荣耀》获第62届奥斯卡获最佳男配角奖
1990年因《荣耀》获第47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1988年因《为自由而呐喊》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主要影视作品:
2008年《激辩风云/伟大辩手 The Great Debaters 》
2008年《 In Black and White 》
2007年《美国黑帮 American Gangster 》 (2007)
2007年《 Hollywood on Fire 》 (2007)
2006年《局内人 Inside Man 》 (2006)
2006年《超时空效应 Deja Vu 》 (2006)
2004年《谍网迷魂/满洲候选人/洗脑密令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 (2004)
2004年《愤怒复仇/怒火救援/怒火拯救 Man on Fire 》 (2004)
2003年《限时追捕 Out of Time 》 (2003)
2001年《约翰-Q》("John Q")
2001年《训练日》("Training Day")
2000年《冲锋陷阵》("Remember the Titans")
1999年《飓风》("The Hurricane”)
1999年《人骨拼图》("The Bone Collector")
1999年《堕落》("Fallen")
1998年《纽约大爆炸》("The Siege")
1998年《他赢得比赛》("He Got Game")
1996年《牧师的妻子》("The Preacher's Wife")
1996年《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
1995年《赤色风暴》("Crimson Tide")
1995年《时空悍将》("Virtuosity")
1995年《追梦》(“Hank Aaron: Chasing the Dream")
1995年《蓝衣恶魔》("Devil in a Blue Dress")
1994年《电影世纪》("Century of Cinema")
1993年《约翰-亨利》(“John Henry”)
1993年《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费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年《鹅塘暗杀令》("The Pelican Brief ")
1992年《解放者》(“Liberators”)
1992年《马尔科姆-X》("Malcolm X")
1991年《阿纳斯》(“Anansi”)
1991年《赶尽杀绝》("Ricochet")
1991年《密西西比马萨拉》("Mississippi Masala")
1990年《心脏病》(“Heart Condition”)
1990年《密苏里更好的布鲁斯》("Mo' Better Blues")
1989年《荣耀》("Glory")
1989年《无敌神探》("The Mighty Quinn")
1989年《为了女王,为了国家》("For Queen and Country")
1987年《为自由而呐喊》("Cry Freedom")
1986年《权力》("Power")
1986年《乔治-迈克肯纳的故事》("The George McKenna Story")
1984年《杀人执照》("License to Kill")
1984年《一个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
1983年《圣艾尔西维亚II》("St. Elsewhere, Vol. 2")
1982年《圣艾尔西维亚I》("St. Elsewhere, Vol. 1")
1981年《黑人儿子》("Carbon Copy")
『肆』 《惊奇队长》剧情有不少意外惊喜转折 电影影评剧透
一弹个响指就让半个宇宙灰飞烟灭的灭霸,最好把皮绷紧!漫威电影宇宙首位女英雄主角惊奇队长卡罗尔丹弗斯,在起源故事电影《惊奇队长》中既有个性又极具杀伤力,最强超级英雄实至名归,抗衡灭霸一定没问题。但别误会,这部电影确实向女性的坚毅致敬,但绝非只是拍给女生看的电影。
《惊奇队长》在不失漫威电影的风格下打破传统,叙事风格独特,剧情有不少意外惊喜转折,视觉效果更是没话讲,精彩的铺陈惊奇队长在漫威电影宇宙里拯救世界的关键性,而电影本身在现实世界定将能够拯救北美的票房寒冬。(今年整个2月份,北美影市没有票房过亿美元的电影)
※剧透提醒,请斟酌往下看※
由两位独立电影背景的导演安娜波顿和瑞安弗雷克(《半个尼尔森》《密西西比游戏》)指导,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得主布丽拉尔森主演,《惊奇队长》讲述卡罗尔丹弗斯成为最强超级英雄惊奇队长的起源故事。电影采取非线性式叙事方式,开幕就看到丹弗斯已经具有超能力,成为克里人的精英部队一员。
但他挣扎着回忆过去,对于怎么获得超能力、以及之前的人生等超能力之前的人生,他只在梦中有片段不成章的记忆。这层困扰引起的情绪波动也进而影响他对超能力的掌控。
所幸,在星际战队指挥官 Mar-Vell(裘德洛饰演)的调教之下,卡罗尔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超能力。一次外星任务中,卡罗尔因故来到了地球,(就是预告片中看到他像彗星一般殒落在已经绝迹的影带出租公司Blockbuster),并遇到还是低阶探员的尼克弗瑞(塞缪尔杰克逊饰),也与本门德尔森饰演的变形人首领塔罗斯交手。卡罗尔与尼克弗瑞一起追捕在地球惹事的变形人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如何获得超能力,以及事情并不单纯。
漫威电影宇宙第一部以1990年代为主线背景的电影
《惊奇队长》时间背景设置1995年的洛杉矶,比观众熟知的复仇者联盟成员都还要早。这给了卡罗尔一个与复联独立的时间点,也让电影充满90年代的怀旧元素,举凡音乐、穿着、甚至街景道具,都给人恰到好处的怀旧情怀。至于惊队身为最强超级英雄,怎么在过去10年的漫威电影中全部缺席,《惊奇队长》也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时而倒叙、时而依照时间顺序的叙事手法,在电影第一段有点让人困惑跟不上,不过观众很快就能体现到这是非流线性的叙事,一下就习惯了,不至于影响观影经验。
作为漫威第一部超级女英雄电影,就像预告片看到惊队一跃就从地球飞到外太空一样,《惊奇队长》远远的跳脱所谓的性别框架,将其抛诸脑后。电影里看不到女性衣着暴露,也没有与男性的爱恋。反之,电影的情绪根本来自卡罗尔与前战友玛利亚兰博(《兄弟之情》的拉什纳林奇饰演)之间的坚毅友情。这不仅帮助卡罗尔找回自我,克服不知道自己过去的情绪障碍,也让这位最强超级英雄更具有人性,引起观众共鸣。
双导演安娜波顿和瑞安弗雷克的独立电影背景,以及漫威超英电影的商业大片动作场景,在《惊奇队长》有鲜明的区别,却也相辅相成无违和。
独立电影的风格在片中的情绪片段中可以鲜明体会到,特别是卡罗尔与玛利亚这对好朋友的互动,单纯就是两位演员最纯净的表演,不像商业电影常用配乐等附加元素制造场景情绪,这也让算是外星人的惊奇队长更接地气有人性。
《惊奇队长》以友谊作为促使女英雄伸张正义的动机,更是远远摆脱了好莱坞电影总是让女性依附在男性之下的父权视角。以这些方式阐述女性友谊更合常理,着实向所有独立女性致敬。
布丽拉尔森诠释的卡罗尔丹弗斯,从小就不受性别框架限制、也不屈服于霸凌,更坚持己见加入空军,成为数一数二的杰出飞行员。这个经历也造就了他咄咄逼人、不轻易让步的个性,调侃起人来丝毫不手软。拉尔森的演绎丹弗斯这层面的个性,生动可信又让人感觉很过瘾。动作戏打起来也非常霸气,丝毫不输其他男性超级英雄,看到丹弗斯在萤幕上大展身手,着实过瘾。
《惊奇队长》的绿叶团队演出也十分亮眼,特别是饰演玛利亚兰博的拉什纳林奇、以及演反派演出心得的本门德尔森。曾参加《黑豹》视镜差点中选英国籍演员拉什纳林奇,在《惊奇队长》饰演卡罗尔同样是退役空军的挚友玛利亚,这个角色在片中扮野关键角色,林奇的演出也非常有大将之风。
饰演变形人领头塔罗斯的本门德尔森,在片中短暂露出本尊,多数时间都是穿上绿色道具的变形人,但他冷面笑将又能精准诠释情绪戏的演出,超级抢镜头丝毫不被绿色面具掩盖。
大橘猫是亮点
但最抢镜头的莫过于超萌又超吓人的喵星人,自从他的角色海报推出后大家都好奇到底是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写到这里已经剧透太多,只能说这只正统的喵星人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塞缪尔杰克逊年轻了至少20岁
《惊奇队长》视觉特效整体看起来非常过瘾,在人物上动的手脚,包含年轻化的塞缪尔杰克逊、以及全身发光的布丽拉尔森,这两项的特效都做得非常写实,更辅助故事剧情发展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反春的杰克逊宛如当年他《低俗小说》中的面貌,丝毫不与现实违和。
但是同样的效果用在克拉克格雷格饰演的寇森探员身上,有些画面显得模糊、不自然。此外,有些战斗机打斗的动作场面,还是看起来像是电玩游戏。不过这些都只是吹毛求疵硬要从鸡蛋里挑骨头,不影响故事发展,也不至于让观众出戏。
《惊奇队长》自宣布开拍以来引起诺大的好奇,因为除了漫画铁粉之外,多数大众不太熟悉这个角色与故事。而漫威在故事设计以及电影宣传上,都很有技巧的充分利用这份好奇心。
宣传上,各个方面都点到为止的勾引着观众对新旧角色的好奇。首次把惊奇队长的故事搬上大萤幕,也给了故事内容诺大的发挥空间,编剧们打造出有层次、令人很是满意的剧情内容。这一部时间设定在90年代的科幻电影,时而搞笑、时而神秘,兼具创新的惊喜与怀旧的情怀,给了这位超级英雄一个反传统的起源故事,十分过瘾。
『伍』 求电影名字。一部有关艾滋病的电影,美国的,一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两岁时手术输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译:《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译:《鳄鱼,波鞋,走天涯》
对白语言:英语,日语
2演职员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兰弗洛 Brad Renfro --- 饰 Erik (艾瑞)
约瑟夫·梅泽罗 Joseph Mazzello --- 饰 Dexter (德斯特)
布鲁斯·戴维森 Bruce Davison ---- 饰 Dr Stevens
安娜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饰 Linda
3影片类型编辑
剧情
4影片片长编辑
97 min
5上映日期编辑
1995年4月21日 美国
6剧情梗概
德
斯特与艾瑞同住在一个温馨祥和的小镇,并且是紧临隔壁的邻居,他们同为单亲母亲带大的男孩,两个同为十一岁。但小镇镇民恐惧,形成一堵高墙,把十一岁的德
斯特和母亲孤立起来,德斯特是因输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后院与和士兵玩具为伍,望著天空,向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学、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篱笆与德斯特对话,打成一片。两个寂寞孤独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谊中,不顾世俗对艾滋病的恐惧,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风港。逐渐的,
艾瑞决定要帮德斯特把病治好,他异想天开的遍揉百草煮汤做药,一遍遍的试验着,甚至带著德斯特离家出走,访谈名医,一路上,德斯特与艾瑞经历了他们一生中
最难忘的夏日之旅,但他们会找到奇迹吗?
7评价
真情世界剧照
在
一份由专业影评人评选出的美国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单上,一部拍摄成本仅有十万美元的小制作电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块钱在天津一个濒临倒闭的音像商店里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尘。当时若不是其港译的片名《鳄鱼,波鞋,走天
涯》太过特殊,我也很可能错过。记得在家看此片,当荧光屏只剩下滚动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缓优美哀伤的音乐,我的眼泪还在止不住的流…
…后来,在资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时,报纸上的宣传词曾提醒观看此片的女观众多带纸巾。
——没有美轮美奂的布景服饰,没有造价高昂的道具,没有尖端电影科技的支撑,甚至没有一个大牌影星的助阵,导演的拍摄手法也极其朴素,电影的主角只是两个孩子——十一岁的德斯特,和与德斯特同样大小的邻居小孩艾瑞。但因为有出色的剧本和主题,再加两个小童星极尽自然、天真无邪的表演,“低成本”高产出,仍然造就了美国文艺片中难得的精品佳作。
当然不能不称赞本片导演彼得·霍顿朴素流畅的叙述和诗化的电影语言。影片讲述了两个单亲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间无比挚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个因输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仅性格孤僻,
还是个淘气的“问题少年”。两人偶然相遇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为了给德斯特寻找药方(The
Cure),艾瑞异想天开的采摘各种野草熬药给德斯特吃,却弄巧成拙,差点将德斯特毒死。尔后又私自带着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寻找药
方,历经艰辛他们终于到达了下游的新奥尔良,而
接待他们的却是再次的失败。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夏日之旅,艾瑞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当他们遇到坏人的时候德斯特勇敢的抢过艾瑞手里的刀割破手腕吓走了坏蛋,他
们的感动开始升华了,原来有毒的血还有奇妙的用途。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家回到了医院 在德斯特最后的日子里,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边并带去无穷的欢乐
孩子只是天真调皮的 他们总是屏住呼吸捉弄医生 一次又一次 当再次捉弄医生的时候, 德斯特安静的躺在那里, 再也没有醒来。
艾瑞肯定没有想过德斯特会离开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样蹦起来吓医生一跳, 但却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剧照
最不愿意出现的事情发生了 和自己一样年纪一起玩了一个夏天的伙伴 就这么睡在那儿再也不起来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现在结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静静躺在木棺里。当艾瑞一个人走出房间,德斯特的妈妈惊愕的发现默默离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着一只球鞋,另一只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怀里,而德斯特穿的一只崭新的皮鞋不见了。德斯特妈妈可能永远不会想到,那是两个孩子共同保守的一个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着的时候我真怕一个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什么也看不见,怕再也醒不过来了。”艾瑞就脱下一只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怀里:“抱着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怎么还会抱着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将一只像小小船一样的皮鞋轻轻放进了缓缓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过这部影片,不免为这个悲情故事唏嘘感伤,也为两个孩子的命运和真挚情感动容落泪。然而深究,对于这部电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仅是一部文
艺电影杰作,其严肃性更值得肯定。在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的主角是两个可爱、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个时隐时现的“演员”——密西西比河,
事实上一直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背景,更是中心。对美国人来说,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国家思想之父”,任何有关于这条美国第一大河的文学作品(包
括剧本),一定体现着思想的痕迹。有理由认为《The Cure》的剧本作者深受了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影响。如果
打开马克·吐温脍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记》和《汤姆历险记》,我们会发现一条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独木舟,顺着河漂流,并在路上见到了吉姆——一个出逃的黑奴。两个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处流浪,一面躲避着追踪,一面还要和那些骗子和凶残的
歹徒——他们拆穿骗子“国王”欺骗三姐妹家产的骗局,结果被坏蛋穷追不舍——作斗争。”
倘若对美国地理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密西西比河——它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整个水系流经美国本土48州中的31个州,加拿大的两个州。全流域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美国境内,占美国全部领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积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国的长江的流域还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称呼,意为“大河”或“众水之父”。它另一个著名的称谓就是“老人河”。
显然,《The
Cure》的剧本作者是有意选择了密西西比河作为影片的背景,因为它是美国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九十年代困扰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中就包括艾
滋病、单亲家庭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严重缺失等几大问题。这与美国精神中的独立、自由、冒险理想进一步的确立不无关系。而这部电影,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些问
题。虽然同样的题材其他影片也时常反映,但《The
Cure》,“药方”的指向不仅是医治艾滋病的办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国精神再次回归的良心发现和大声疾呼——
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应该苏醒了!
『陆』 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发行影片
终结者4 Terminator 4 (2008)
罪恶之城2 Sin City 2 (2007)
血腥巧克力 Blood and Chocolate (2007)
Lars and the Real Girl (2007)
布洛克先生 Mr. Brooks (2007)
蓝莓之夜 My Blueberry Nights (2007)
清醒 Awake (2007)
少年汉尼拔 Hannibal Rising (2007)
生死格斗 DOA: Dead or Alive (2006)
空战英豪 Flyboys (2006)
两周 Two Weeks (2006)
留级之王2 Van Wilder 2: The Rise of Taj (2006)
洛奇6 Rocky Balboa (2006)
绝命圣诞夜 Black Christmas (2006)
噱头大王 School for Scoundrels (2006)
本能2:致命诱惑 Basic Instinct 2 (2006)
拜金女郎 Material Girls (2006)
波特女士 Miss Potter (2006)
Foxy Brown (2006)
Art Con (2006)
007:大战皇家赌场 Casino Royale (2006)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2006)
星条旗永不落 Home of the Brave (2006)
重见天日 Rescue Dawn (2006)
终结游戏 End Game (2006)
爱情和香烟 Romance & Cigarettes (2005)
非常时期 Harsh Times (2005)
吉米尼·格里克的啦啦坞 Jiminy Glick in La La Wood (2004)
小可爱 De-Lovely (2004)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
威震八方 Walking Tall (2004)
泳往直前 Swimming Upstream (2003)
混合宿舍 National Lampoon Presents Dorm Daze (2003)
麻辣宝贝 Uptown Girls (2003)
三代同堂 It Runs in the Family (2003)
防弹武僧 Bulletproof Monk (2003)
择日再死 Die Another Day (2002)
幽灵世界 Ghost World (2001)
Marlene Dietrich: Her Own Song (2001)
偷天游戏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1999)
灵魂交易 Deal of a Lifetime (1999)
孤胆英雄 One Man's Hero (1999)
真情难舍 At First Sight (1999)
完美无瑕 Flawless (1999)
异种2 Species II (1998)
猛鬼玩人 Phantasm IV: Oblivion (1998)
铁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98)
天定姻缘 Music From Another Room (1998)
骚扰行动 Disturbing Behavior (1998)
Joey (1997)
暴徒 Hoodlum (1997)
终结暴力 The End of Violence (1997)
赌场纵横 Hard Eight (1996)
1985年至1999年先后制作了三部科幻电影机器战警,2010年第四部机器战警也将上映。
勾心斗角 American Buffalo (1996)
家庭事务 A Family Thing (1996)
黑客 Hackers (1995)
死囚漫步 Dead Man Walking (1995)
蜜蜂人:腥风血雨 Candyman: Farewell to the Flesh (1995)
宇宙奇兵 Stargate (1994)
人鬼双胞胎 The Dark Half (1993)
肉体证据 Body of Evidence (1993)
死亡游戏 Dangerous Game (1993)
纯真之旅 Flight of the Innocent (1993)
The Vagrant (1992)
The Cutting Edge (1992)
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 (1992)
情人 The Lover (1992)
情如物证 Fires Within (1991)
人肉炸弹 Timebomb (1991)
瞄准核子心 Eve of Destruction (1991)
狂奔天涯 Not Without My Daughter (1991)
比尔和特德历险记 Bill & Ted's Bogus Journey (1991)
爱人别出声 Shattered (1991)
机械威龙 Robot Jox(1990)
地下特警 Death Warrant (1990)
飞虎神鹰 Navy SEALS (1990)
捍卫游侠 Quigley Down Under (1990)
霹雳蓝天使 Blue Steel (1990)
是谁让我脑死了 Brain Dead (1990)
遗嘱风波 Daddy's Dyin'... Who's Got the Will? (1990)
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玩命双龙 Men at Work (1990)
危情十日 Misery (1990)
威龙杀阵 Road House (1989)
血染的季节 A Dry White Season (1989)
再杀我一次 Kill Me Again (1989)
南瓜恶灵 Pumpkinhead (1989)
Dance to Win (1989)
The Horror Show (1989)
Kinjite: Forbidden Subjects (1989)
Not of This Earth (1988)
幻海魔灵 Monkey Shines (1988)
灵异入侵 Child's Play (1988)
密西西比在燃烧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外太空杀人小丑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 (1988)
午夜逃亡 Midnight Run (1988)
贤妻 The Good Wife (1987)
鬼食人续集 Ghoulies II (1987)
光天化日 The Living Daylights (1987)
黄金雨 Allan Quatermain and the Lost City of Gold (1987)
那个时代 Radio Days (1987)
甜蜜咖啡屋 Bagdad Café (1987)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七。
『柒』 公路电影的经典电影
1、《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个主角。导演们习惯于把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凑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制造出更多的戏剧效果。而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莱坞公路电影类型化之后,路上最常见的就变成了那些沦落天涯的亡命者们。因为,通常只有亡命者会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们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过程在好莱坞导演的手中也变得跌宕起伏。这样就使剧情本身有了足够的强度和张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观众,也就是年轻人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好莱坞摄影棚制度的强大威力,电影创作者们为生计考虑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许多的商业元素。这样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众多类型片的成份,动作片中的惊险刺激,文艺片当中的爱恨情仇,悬疑片当中的峰回路转,有关亡命徒的公路电影逐渐成为了此类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们在公路电影当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就是此类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无疑是亡命者公路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对雌雄大盗,在30年代横行德州,持枪抢劫银行,最后为警方击毙,是耸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这部电影,用的手法亦颇受争议。他们抢银行在电影中被正当化为向当时社会秩序挑战的行为。30年代美国全国笼罩在一片不景气的低潮下,失业率急剧攀升,银行关门,股市崩盘,许多人生计发生问题。当国家机器不能够保障个人生存时,社会大众开始对现有的秩序怀疑。Clyde在一间空屋前面看见一家人驻足观望,依依不舍,询问之下才知道这原是他们的房子,后来因为付不起贷款被银行没收了。激于义愤,Clyde对屋门前银行的封条开了一枪,而决定开始抢银行。影片的背景虽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达对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不满的情绪,正好与60年代末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的气氛相吻合。
事实上两人并非一路上相依为命,而是有一群同伙跟着: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个会修车的小个子CW。故事的主线即是围绕在这一伙人之间的冲突上:Clyde与哥哥难兄难弟,感情甚笃,Bonnie和Blanche则势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间呈现微妙的关系:Clyde要维系和Buck之间“哥儿们”(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安抚Bonnie。Bonnie则经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为爱人所作的牺牲之间挣扎。最后这种紧张关系在Buck被击毙与Blanche被逮捕后结束。两人获得独处的机会,也达到了完满的性高潮。然而这还是暗示兄弟哥儿们的关系和男女之间的情爱往往是不相容的。这种主题,常常在以男性为观众对向的动作片中。
车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妈妈的车,而两人的结局也是以在车中被乱枪打死而告终。他们每抢劫一次就换一次车,当然一辆比一辆更好更新。车子在本片中不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对物质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机器。
最后一幕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一群鸽子飞上树梢,两人正欣赏一刹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钻到车底下。男女主角往树丛看一眼,心知大势已去。两人对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车中,但此时乱枪已起。慢动作,两人被打成蜂窝。这里面有许多元素被往后的电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莱德》虽以两人伏法结束,但这部电影非宣扬“恶有恶报”的陈腔滥调。相反的,它的影像语言的运用是希望我们同情认同死者的。事实上本片推出以后造成极大的争议。当初被Bonnie和Clyde所杀害的人其家人纷纷指责电影美化了凶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却奉二人为偶像。饰演Bonnie的菲·唐纳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着甚至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个以抗争、罢课、反战为风潮的年代,这部电影的确亦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现在红极一时,恐怕很少有人记得他在1990年演过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这部电影由大卫·林奇(David Lynch)导演,根据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说改编。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页,电影却洋洋洒洒地扩充到两小时。林奇的电影以悬疑和风格诡异著称。这部片在表现形式上诡异,本质上则不折不扣是个爱情童话。
Sailor和Lula是一对恋人,但是Lula的母亲极力反对二人交往,还派了一个混混去对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干掉,他也因而坐了两年牢。出狱后他携女友远走高飞,Lula的妈妈间接找上一群变态杀手去追回女儿并解决那小子。于是情节就在漫长的汽车旅程中诡异的经历,杀手的追杀,和由回忆中抖露出 Sailor的妈妈与人勾结害死丈夫的阴谋中展开。
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的旅程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进而正当化他们的行为的话,Lula和Sailor的旅程则几乎全都是反映其内在的经验。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着重的是一个狂乱的心灵如何因爱情的浸润而被“驯服”(结局Sailor对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现的主题。除了代表Lula的父亲被火烧死的记忆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难安的心灵。Lula许多段不愉快的回忆,如被父亲的朋友强暴、堕胎等,也是为了强调扰动难平的心理状态。即使连他们在一路上碰到的诡异事物——例如骑扫帚的巫婆,因车祸而死的男女孩,小镇上裸着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满嘴黑牙长相猥亵的家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们的幻想和梦中。能抚平他们狂野的心的,是两人肉体的结合和由肉欲升华而成的爱情。就如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人最后以圆满结合结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兴起。MTV之异于以往之处,不在于它把影像和音乐连接起来 (在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于它用一连串断裂的、快速变化的影像来搭配音乐,而赋予音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观念,认为每个读者可由文本中读到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看MTV时,对影像的诠释依我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心理状态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确实有一点后现代的味道。《我心狂野》虽然没有使用断裂和快速变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许多诡异而与本身主题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乐、重金属摇滚和猫王的情歌穿插交织,不免让人觉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层出不穷的公路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共通的规律,那就是无论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开始的,大多都是基于一种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对于自己所现存的世界不满而开始的一种叛离。《逍遥骑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着,《邦妮和克莱德》中的主人公反抗着,特拉维斯也在《德克萨斯的巴黎》中反抗着。但是,这些反抗之外还有一种反抗,一种对整个父权社会的否定。最能够体现这种双重反抗的,就是主动向整个社会宣战的末路狂花们。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义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型态所主宰的文类。Thelma和Louise是一对闺中密友,Thelma是一个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妇,Louise则是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有些男子气概的餐厅女侍,两人相偕开车出游。这原本应是一次简单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后却成为两个女人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奋斗。
在一间酒吧里一个男人与Thelma搭讪,原本只是单纯的应酬,但是那男人却进一步企图强暴她。情急之时Louise赶到开枪将男人打死。原本这是单纯的自卫杀人,但是现场没有其他证人,在恐惧证据不足会被判重罪下,两人展开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过程中父权在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一一展现开来:Thelma的丈夫除了在电话中大声吼叫要她回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应付家事)以外,什么忙也帮不上。警察不断尾随追逐她们,进一步把她们逼上梁山而不考虑自卫杀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们清白的检察官,却因为好几次阴错阳差而始终连络不上她们。连途中碰到和Thelma发生一夜风流的情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偷人钱的骗子坏蛋。换言之,她们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们却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与男性社会对抗的女战士,要比当一个小女人要适合得多。她们抢劫,把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卡车打烂,并且抢夺警察配枪。这些举动也把她们逼向无路可走的地步。最后她们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屈地开车冲入万丈峡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绘的旅途,无疑的是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沿途所发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对她们来说大多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这程环境下只有自己的伙伴是能倚靠的对象。Thelma与Louise两人间的情感,是同志间相依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认其中包含了同性恋的成分。这在以往的公路电影是看不到的。传统的公路电影,结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侣,要不然就是气味相投的哥儿俩,因为只有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男人之间的友情被允许出现在这种阳刚味重的,以冒险为主题,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对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现,肯定了电影中“另类”旅行拍档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后,各种组合在公路电影中纷纷出现: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少数族裔、残障或智障。这些人的旅行经验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也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多样性。 4、《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摄于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这里提到的公路电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后也造成极大的争议。与《邦妮和克莱德》不同的是,《天生杀人狂》并非改编自某一社会事件,却似乎“预演”了社会事件:该片放映之后有一个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谋杀,凶手被逮捕后宣称自己的举动是受到该片的启发。
承袭了《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的主题,斯通在《天生杀人狂》也以谴责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为主。这一次的对象是媒体。电影描写一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两人绝非正义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说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处腥风血雨,只留下一个活口宣扬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渲染以后,竟成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对象。
两人在一次枪战中被捕,分别被关入监狱。但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节目中访问Mickey,于是说服典狱长让他在狱中访问。不料当访谈节目传到狱中时,其他囚犯群起暴动。Mickey趁机劫持记者一行,救出Mallory并闯出监狱。记者为了要抢新闻,也想到他们为了出风头不会杀他,于是和他们一起劫狱冲出重围。但最后仍免不了一死。两个杀人累累的黑天使从此逍遥法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体的高手,他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表现迥然不同的题材,因而达到颠覆观众对媒体成见观感的目的。他用一个电视情景喜剧的格式来描述男女主角两人的相会,罐头笑声内封装的却是粗鄙的对话的血腥的场面这些电视媒体不可能出现的成分。他用电视新闻报导的格式来叙述枪战、劫狱等场面,让人更加混淆真实与虚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斗画面,文艺片罗曼蒂克的画面。各种断裂急促的镜头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把我们平常熟悉的电视剧、电影、新闻、动画、电子游戏的强度乘上十倍加起来,让人有饱和得想吐的感觉。然而吊诡的是他对媒体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体,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夸张报导,而使之虚假化——反而最后弄假成真——观众将片中呈现出来的虚幻情景内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将谋杀付诸实现。就这一点而言,斯通是要负道德责任的。
《天生杀人狂》中公路与旅程本身己完全沦至边缘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牺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让新闻媒体在后苦苦追赶,好产生更多报导而已。它的风格也正好反映了当前美国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当道的时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来越混淆不清。同样的,激进与保守反动的区隔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激进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很快地被资本主义体系所吸纳,再生产为可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实,同样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莱德》拍摄时间早于《逍遥骑士》,也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商业元素,但它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部公路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本片的重点在于它对于暴力的刻画,直接而又无情,所以一开始它是作为一部犯罪题材或是黑帮题材的电影入主美国影院的。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血腥的电影拯救了美国电影业,并且为后来类型化的公路电影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为之后的电影频繁借用,由此奠定了这部电影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谓“德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精锐导演。虽然身为德国人,文德斯对公路电影和美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特别着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电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Road movie proction”,对公路电影的执著可见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时起初他拒绝说话,即使最关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沉默着继续从德州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突然 Travis讲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处荒芜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Travis说。
他们回到Walt家以后,Travis渐渐适应文明的生活,也渐渐学会和儿子Hunter相处。但是他始终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发生了什么事。
从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带儿子开车前往德州,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Jane出现又走了,Travis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墙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但是对面看不过来。他的妻子在这里从事色情行业。Travis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终于让妻子认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离开,他则因妒嫉把妻儿锁在车库。半夜醒来发现家里失火,赶忙去车库看,但他们已经走了。这时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无目的地跑着,跑着,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诉妻子儿子旅馆的住址,让她们母子团聚,自己则悄悄地走了。
在这部片中,记忆在两次旅程中渐渐展开。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征,德州则是Travis的起点与终点。那里包含了他的过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时遗留在那里了,所以当他回到文明生活后,还必须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来。前面介绍的几部公路电影,沿途的景观多半只是陪衬剧情的背景。文德斯对公路的喜爱,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绘沿途的景观,原本他想要拍一部从阿拉斯加纵贯北美洲到德州的电影。不过他的编剧告诉他“你可以在德州发现美国全部”。而事后他同意这点。他在拍摄本片时也用相机捕捉了美国西部的风貌,而有摄影集问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这部电影与其称为公路电影不如说是“旅行电影”(因为搭飞机和坐船亦占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两个相关的片段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飞机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闲来与一个德国商人攀谈,发现商人的同学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战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马的女友。
Walter是一个水利工程师,做事一向理性。但是当他们获救以后,Walter却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丛林找他哥哥,而不顾在纽约堆积如山的工作。但当他们前往那好友的住处时,发现的却是一具悬吊在梁上的尸体。
葬礼之后Walter匆匆回到纽约。为了摆脱情妇的纠缠,他决定坐渡轮前往巴黎参加一个会议。在渡轮上他碰到一个年轻女孩Elizabeth,两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Elizabeth则酷爱存在主义哲学;Walter专长于科学技术,Elizabeth则钟情于艺术;Water己过中年,Elizabeth正当豆蔻年华。但两人却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两人再度巧遇,并相偕前往南欧旅游。途中并发生了超友谊关系。但在无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轻时女友Henna之女。惊诧之中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女孩是她女儿。在希腊Elizabeth不慎为毒蛇咬伤,危急之下送医急救,在医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见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亲生女儿。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爱情文艺片,不过前后两段迥然相异的旅行经验,却足以丰富其本身的意义。男主角身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对任何事都抱持科学的态度冷然对待,连飞机失事也无动于衷。然而理性并不能解释他为什么要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墨西哥丛林找寻多年未连络的朋友,不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女儿坠入爱河,更不能解释花样年华的少女为什么会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经历,除了跟他过去的回忆牢牢纠结在一起以外,也凸显出人生的偶发性和荒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