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这几部抗日神剧,全部被央视叫停你知道吗
我知道,被叫停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一部是因为一位虚构出来的人而拍的一部抗日剧。
抗日剧是国内荧屏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题材,在看剧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牢记那段残酷的历史,一些优秀的抗日剧,比如说《亮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近几年有一些抗日剧,其中的一些情节严重不合常理,已经到了令人发笑的雷人程度。
其实让人们知道抗日是英雄人物是没有错的,但是过分神话,凭空构造就是在篡改历史,这就不太对了。
B. 电影《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我全部看完了,但是没看懂。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到底是个怎样的阴谋
事情是这样的,海港城的部长和将军打算增加军费,但是要经过审核和人民投票,于是贾霸献计制造一次恐怖袭击的慌乱,就是将反物质炸弹运到海港城,制造一次军方的英雄救美,特战部队充当反派,而SIS就充当正派,只有将军和部长知道;但贾霸只告诉了计划的一部分,贾霸他制造了潘达瓦爱国军权主义组织,同时贾霸是该国军火公司SPARK的人,若潘达瓦和海港城交战,他便可从战争中获利,所以他上演了SPARK公司炸弹(即范宁的父亲和学生研究的实验)被抢了的假象,然后贾霸让军火商汤敬衡将炸弹走私进海港城,联系人是刘复南,走私方就是徐达夫(不知道为什么李智永要杀掉刘复南),在交易过程中特战部队将交易双方杀死炸弹抢走然后就可以按计划行事,由于刘复南的死把吴英雄带到交战后的交易现场,而徐达夫存活下来了,打破了原先的计划,同时范宁为了抢回反物质炸弹去到汤敬衡的酒店房间里,于是就上演了你看到的一幕;其实“贾霸”是 跋摩首领假扮的,将特战部队打算造成恐慌的地点通过吴英雄交给警方,这样就可以将炸弹从海港特战部队移到SIS部队手里,通过李智永对外宣布反物质炸弹在海港城,国际组织一定会转运炸弹的过程,贾霸就可以将炸弹弄到手,贾霸利用转运和劫持飞机的是SIS的李智永,将飞机开到潘达瓦军事演习基地造成海港城袭击潘达瓦的现象,贾霸将走私反物质炸弹是海港城官方计划的公布出来,就可以引发两国战争
PS:看完整版吧,有大概描述徐达夫最后怎么样,还有被删掉的陈意涵的戏份
C. 老旧电脑如今有些卡,想低成本升级下,平时看看电影,玩玩《英雄联盟》,该如何升级呢
我电脑配置跟你的差不多,只是我显卡是GTX650,处理器是三代i3,我感觉自己电脑运行还可以,用起来挺舒服的。
你的想法没错,可以加个固态硬盘,在加一根4G内存(双通道8G足够你日常使用)。重新装下系统(加了固态肯定要将系统装在SSD上的),这样就差不多了。
如果在想要更好的体验,那就划不来了。升级处理器什么的太贵,按照你的日常使用情况,也用不着。
英雄联盟游戏没啥特别高的要求,玩英雄联盟的话,加根4G内存(100多块),升级一下显卡,可以参考一下我的七彩虹GTX650(二手的两百块),固态硬盘想上就买一个。我自己是机械硬盘,进游戏确实比较慢,不过玩儿的时候就没问题了。
如果你比较介意这个,那就在花点儿钱买个120G固态硬盘,也会有一定的提升。这样下来,一共花不了几百块钱,足够提升你的游戏体验和观影体验。
为了全面提升,我是建议你从硬盘到内存到显卡统一升级一下。
D. 我刚开了一个女士服装店,那里人流量还好,隔壁的生意都很好可我家几乎天天没生意!这是为什么
很明显你家的衣服不够吸引力、
E. 金庸看完了,我很失落...
看了金庸先生的书,我也很失落!
金庸小说中食物常识的漏洞
1、玉米
《笑傲江湖》第2回:“那农妇从屋中出来,拿着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里。”
《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余没圆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碧血剑》第1回:“老婆婆拿出几个玉米饼来飨客,烧了一壶热水给他们喝。张朝唐吃了一个玉米饼。”
玉米本非中国土产,这是常识。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现在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当时叫“番麦”)。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内地山区吃到“煮熟的玉米棒子”,那估计最早也应该在1577年(福建这一年开始有种植玉米)了。不过《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不确定,书中充满了这类竖塌似是而非的历史背景特征。《碧血剑》中张朝唐能在广东一带吃到玉米饼还是有可能的,不过这也要建立在一个不太可靠的假设上:即该老婆婆是当地的农村模范带头人,居然有引种这么新奇的外国品种,而张朝唐居然也知道这是玉米饼。
然而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那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不过金庸大笔一挥,就一口气空运给杨过五根玉米棒子之多!当然,他不只是对杨过这么好,下面我们还会看到,他对杨过的爷爷也是这么慷慨:
2、花生、蚕豆、南瓜
《射雕英雄传》第1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天龙八部》20回:“(萧峰)只见地下放着不少熟肉、炒米、枣子、花生、鱼干之类干粮,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坛酒。”
《笑傲江湖察滚》第1回:萨老头道:“是,是!爷们要下酒,先用些牛肉、蚕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2回:“茶博士泡了壶茶,端上一碟南瓜子、一碟蚕豆。”
《笑傲江湖》第25回:“(令狐冲)端起酒碗,又是一饮而尽,小店之中无下酒物,随手抓起几粒咸水花生,抛入口中。”
这里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三种作物却和玉米一样,都是中国本土所无而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蚕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参考研究这方面的权威著作:[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豌豆和蚕豆”条),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旧大陆传播。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代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见的筵席食品(参见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第8章“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中关于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内容。)。
在《笑傲江湖》中,在内陆城市武汉花生也被描写成极普通的下酒物,甚至更内陆的武当山居民也知道(第26回,武当派弟子假装老农,嘲笑令狐冲是“瓜子花生”),这种情况决不会早于1700年。
《射雕英雄传》中,公元1199年临安乡下的一个穷村破店,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郭、杨二位大侠对这样惊世骇俗、连当时大宋皇帝也没见过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们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进口食品?这零售价卖多少?”不过考虑到跛子曲三是桃花岛高足,见识武功均属一流,他比哥伦布更早到过美洲也没什么好希奇的。
甚至可能还有比曲三更早到过美洲的:北宋时的契丹族英雄萧远山也给儿子萧峰捎带了若干花生作为下酒之物。萧峰在《天龙八部》里是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点菜动辄就是切几斤牛肉羊肉之类的。萧远山留下花生这样珍贵的稀罕外国食品,显然深有寓意。我中国人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在此有多一条证据。
3、西瓜
《射雕英雄传》第23回:“(黄蓉)到村中去买了一担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仪琳)走出二里有余,果见数亩瓜田,累累的生满了西瓜。”
“西瓜”一词本非汉语,而源自女真语(参《汉语外来词词典》),该种植物本来也非中国所有,而出产于西亚,在五代北宋时引入西域,后又由金国引种到南宋,不过西瓜的普遍种植大致要等到清乾隆年间回疆平定之后,也就是陈家洛那个年代(参考[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西瓜”条)。
在黄蓉那个年代,西瓜也算是引种不多年的进口时令水果,她居然一口气买了一担,虽然女孩子爱吃水果,但也算出手阔绰,亏她能在牛家村口买得到。24回黄蓉将西瓜顶在头上,沙通天等一见“一条青一条绿的圆球”,都吓跑了,想必鬼门龙王见识虽广,也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这一段描写的盛夏之夜场景,衡山县也有普通的农村也有“数亩瓜田”,那已经类似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景象了。
4、人参
《天龙八部》第26回:“匆匆数月,冬尽春来,阿紫每日以人参为粮。”
《天龙八部》故事中,阿紫在长白山保命的三大法宝是人参、熊胆、虎骨。萧峰也正是由人提醒,在想起人参有效果,并因此前往长白山——可见人参保命、人参最佳产地在长白山等观念已经很深入人心,连萧峰这样的读书不多的人也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的梁子翁,原本也是关外的参客,既然已经出现参客这样的职业,可见此物为当时所重。
但在历史上,人参长期以来却并无这样的地位。隋朝还一度视为妖草,唐时只当作茶叶一样的时尚饮品,宋人也只将之看做干果一样的送礼之物,并不认为它有什么药效。认为人参包治百病、长白山人参为最上品等观念,都直到明朝后期才兴起(见易华《人参崇拜》一文)。
《连城诀》中也有提到丁典把关外的人参运送到汉口做买卖,《侠客行》中关东四大门派的高三娘子家有良马、参场无数,这些人参贸易已达到产业化的景象,大略都是清朝的事情了。
5、辣椒
《天龙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连城诀》第1回:“那少女(戚芳)十七八岁年纪……脸上红得象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
以上两处,显然金庸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传入中国的年代也在明末时期。中国传统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并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放进菜肴中的时间更迟,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参蓝勇《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可能从来就没吃到过辣椒,除非鸠摩智带着他去了一趟美洲又回来了。不过鉴于段誉后来在苏州燕子坞也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茶,这样时光倒流的事情也未必不能有二。
6、苹果
《倚天屠龙记》第16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金庸这里并未说这种果子是苹果,但实际上张无忌甚至不可能将苹果拿来比较。因为苹果传入中国在元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他当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不可能吃过,而“苹果”这一名称,更是直到明朝才出现。
梁羽生在《冰川天女传》第1回中有写到陈天宇“劈果救佳人”,劈开的是一个金色苹果,不过此时已在乾隆年间,没有历史问题的风险了。
还有更失落的,改天再说吧!
补充一下:仁兄提及的《名剑江湖》乃伪古龙作品。《名剑风流》和《飘香剑雨》是古龙先生的早期作品,古龙先生1960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建议你去看他1967年之后的作品,大多数都比早期的精彩数倍!
古龙先生和梁羽生先生仙逝后我更失落......
今天回答你的主题:说实话,凤歌的作品的确不错,但要和金庸先生一较长短,目前似乎有点勉强!希望以后能看到他更多也更优秀的作品!在我看来,目前能和金庸一较长短的武侠小说只有仙逝的古龙先生和梁羽生先生的!目前能称得上武侠大师或宗师的也非他们三人莫属!他们究竟有哪些长短来比较呢?
1.作品内容: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多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展开下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历史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而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2.人物的主流倾向:
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涎、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境、经历有关。
3.小说情节:
古龙武侠小说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师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射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粱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枝叶繁茂,宏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折。古龙先生的中后期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4.小说武功描写:
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粱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开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开师傅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啊,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一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5.语言、技巧:
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句法多变,简洁、俐落、洒脱。文章随意挥洒,虎虎有生气,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摛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遂的武林怪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凤歌等后起之秀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不再失落!
--最后,向封笔的金庸先生以及仙逝的古龙先生、梁羽生先生致敬!
呵呵,我来帮可爱的刀庸仁兄上传金庸先生评论古龙先生的亲笔字迹图。
今天再来分析一下金庸和古龙的比较:
通常来说,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多是古龙的拥护者,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古龙比金庸要差一些,古龙的拥护者觉得不服气,才要分析讨论一番。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四件事情,即使这四件事情和古金的比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之所以说古金而不说通用的金古,是为了公平起见,因为按照拼音顺序、笔划顺序“古”都在“金”的前面。
第一件事情是,在古龙最鼎盛的时期,七十年代初期,金庸封笔,古龙以“接班人”的身份出任金庸之后的《明报》武侠撰稿人,此时,他心中对金庸是很崇拜的,并没有以为自己在武侠作品上达到了金庸的地步。
那是1972年,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即将结束,就写信给古龙,希望他能给《明报》写武侠小说连载,使之不至于出现空白。根据古龙的朋友于东楼对武侠作品评论家陈墨所说,古龙接信时他正好在场。那时古龙名头正盛,来函很多,也细看不过来,他漫不经心地让于东楼将信拆开,看看到底是哪个“家伙”从香港来信给他。结果是金庸的约稿信,古龙看了之后,难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
这段叙述十分有趣,出自于东楼之手,应该可信,之后古龙即开始为明报撰写《陆小凤系列》这个作品,作品很成功,也很精彩,尤其是前面的三部。即使是古龙的坚定拥护者也大都承认,古龙在写作《陆小凤系列》之前,已经进入了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这实际上意味着,按照古龙自己的观点,金庸是前辈,他自己与前辈还有某种差距。同时,金庸对于古龙,也表示了很大程度的认可。
以上陈述,还要结合另外一个事实来考虑,古龙是一个专业的武侠小说作家,他是靠写武侠谋生吃饭的,而武侠创作,对金庸来说,还只是一个副业性的工作。
第二件事情是,现在看到的金庸的作品,是经过了十分精细的修改和琢磨的,而古龙的作品大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创作完成的,从来没有修改过。金庸作品整体的精致性,人物的完整性使得其作品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体验。而从作品的整体来,古龙作品在创作水平上起伏很大,即使是一部作品里,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字、情节、人物上有比较大的修改空间。这也就使得古龙作品里一些很精彩的作品和部分受到了影响,形成的是一种残缺的美,不能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于古龙的作品,假如进行较大的修订话,而这种修改不会伤害作品的本质,是能够使作品在文学界获得较大的重视的。毕竟,古龙对于现代创作技法的应用,比起金庸是要多一些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一种假设了,在很多方面来看,包括创作上,古龙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到人给他修订作品了。
第三件事情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古龙的名气之高,并非完全是他作品本身的影响,而是受到武侠电影的巨大推动,正如现在金庸的盛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武侠连续剧的推动。这实际上也是由于他们作品的自身区别所决定的。
古龙的作品,人物的现代意识较强,个性突出,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节奏明快而有悬念,篇幅不长而有系列性,很容易改编成电影。古龙自己也做过编导等职务,代表作之一的《萧十一郎》甚至是先有剧本,后才改编的小说,他的其它作品,也有一些借鉴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的。而金庸的作品,比较强调文化背景,人物有比较厚重的继承感,情节跨越的年代较长,用电影作品难以表现出特色来,却更适合用连续剧的方式来再现。
第四件事情是,古金的作品在气质上有着绝大的差别。应该说,他们的作品,在本质上都是传统气质的,这根本不同于黄易的作品,但彼此之间的差别却很大。
金庸的创作,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即使是从杨过到令狐冲再到韦小宝式的叛逆,也是属于传统理念的内在斗争。在气质上,金庸作品具有中国国花牡丹那种气质,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相一致,对金庸作品的阅读,几乎不需要中国人对近似于自发的观念做任何修正,因此老少皆宜,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
而古龙则完全相反,他实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借鉴现代文学的手段,但他的作品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表现出西方文化的理念来,近乎绝对的男尊女卑观念就是良好的证明。因此,他实际上是两面不讨好的。古龙写出了人性的光辉的一面,也揭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写人性的伟大,也写人性的悲哀,总之,往往通过一种叛逆的冲突来形成作品的张力和节奏感。因此,古龙笔下的美,是残缺的,是短暂的,这在气质上有些相似于日本的樱花,古龙自身的创作也是受到日本作家,如吉川英治和柴田炼三郎等人的影响。相应的,古龙作品的读者,就分布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层面,他们身上,也常常能看到那种叛逆式的气质。
如果搞清楚了以上四件事情,读者就会发现,要对古金作出所有人都以为公正的比较,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比较公平的结论是,按照一般武侠读者的视角,在大部分方面来看,金庸占有优势,但是从创组自身来看,古龙对于后世创作的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如果用古龙笔下的人物来做一个比较,那么金庸好比沈浪,古龙则是李寻欢;如果借用金庸笔下的人物呢,金庸是郭靖,古龙就是杨过。金庸那种侠者气质更让人敬仰追忆,而古龙的悲剧气氛则给人更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