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最壮烈越狱:600战俘1年偷挖百米隧道,逃亡时却发现短了3米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估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里的男主角叫安迪,原本他是一名银行家,却被指控枪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意味着他的余生都将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然而,安迪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入狱20年来,他持之以恒偷偷挖了一条隧道,最后成功越狱。可以说安迪是幸运的,他用毅力和恒心,挖出了通往外界的自由之路。
图:《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
然而,在二战期间,就有一群非常不幸的越狱者,他们把隧道挖通后,当爬到隧道口伸出脑袋时,才发现足足短了几米,直接被探照灯包围,全部暴露,接下来等着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这个不幸的情景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的“拉夫特3号集中营”,其位于当时德国的西里西亚省萨根镇(现已属波兰),这里离柏林很近,只要2小时的车程。该战俘集中营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1942年建立的,占地24公顷(240000平方米),由德国空军高层直接管控,其被重视程度也显而易见。
图:“拉夫特3号战俘营”实景照片
被关押在这里的战俘几乎全是盟军的飞行员,7500多名美国陆军航空官兵、2500多名英国空军飞行员和约900名其他盟军国家的飞行员,数量多达10940名。纳粹德国在这座监狱的管理方面,完全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对待这些盟军战俘也十分宽容。除了提供不错的伙食,还有啤酒供应,里面的设施也还比较完善,有一个大花园,一个游泳池,还有一个图书馆和剧院,每个监区都还有运动场。为关押在这里的战俘提供了还算是比较丰富的业余活动空间和项目,这一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图:战俘们在运动场踢足球
当然,纳粹德国也考虑到了囚犯会越狱逃跑的问题。德国选择这里作为战俘营,也是由原因的,并且从多个方面来防备囚犯挖隧道越狱,主要有3个措施。第一、为了让监狱警卫更好的观察是否有隧道,于是把关押囚犯的屋子建在高出地面0.6米的地方;第二、监狱所在地是属于松软的沙质土地,一旦挖隧道就会出现塌方,另外,挖出来沙土是黄色的,如果倒在地上也很容易被看守的警卫们发现。第三、监狱四周安放了大量的特制麦克风,挖隧道发出的响声很容易被测量到。除此之外,战俘营还有重兵守卫,德军派了800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来看守巡逻。里里外外的防范措施,都给德国人增加了自信,因此他们认为这里不会有人能越狱出逃。
图:监狱里面的德军警卫
但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特别是渴望自由的战俘们,他们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奇迹,在客服各种困难下,挖出了出逃的隧道,还不止一条,是三条隧道。英国空军中校罗杰是越狱的谋划者和领导者。大家按照罗杰的周密计划,开始偷偷挖隧道。1943年初,命名为“汤姆”、“哈利”、“迪克”的三条隧道开挖,这样一来,即使守卫发现了其中一条隧道,肯定不会想到另外还有2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图:英国空军中校罗杰被俘前
按照罗杰的计划,他打算带领200人从集中营里逃跑出去,越狱人数如此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一个强大的严密的组织共同来完成,为了配合这一次的越狱行动,战俘们都竭尽所能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找到隧道的入口和挖掘隧道的工具是整个出逃环节最为重要的,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严格的筛选,最终确定了3条隧道的入口,都是非常隐蔽且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锡制的奶粉罐,勺子和灯具把手则成了挖掘工具,这些都供应得较多,数量上满足了挖掘所需,也为隧道的成功挖通提供了保障。
图:监狱供应给战俘的奶粉罐
由于监狱是建在沙质土地上,防止隧道坍塌也是重中之重,于是战俘们把床板拿来作为隧道支撑,随着隧道越挖越长,就需要更多的床板来支撑,最后竟达到了4000个床板,因此许多战俘不得不将床铺改为吊床。为了不被麦克风探测到挖隧道的声音,隧道设计在了离地9米的深处,洞口则是一个0.6米直径的正方形,每条隧道还安装了气泵等必要设施。挖出来的土怎么处理呢?战俘们用的方法和《肖申克救赎》里的安迪一样,他们把毛巾和内裤做成装土的袋子,然后把装满土的袋子隐藏在大衣里面,散步的时候把土洒在隐蔽的角落或者花园里面,一年下来,搬运的土达到了100吨以上。
图:战俘们在花园中种植趁机倒土
为了能成功出逃,越狱后在德国的地盘上生存,战俘们严密配合,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制作大家越狱后需要穿的普通服装,有人专门做假证件,有人负责储存食品等等。战俘们还通过其他方式,弄到了地图、邮票、指南针等必须品,很多都是从德军守卫那里用香烟和巧克力换来的。
1943年9月,德军守卫发现了“汤姆”的入口,隧道的挖掘被迫暂时停止,直到1944年1月才恢复了“哈利”的挖掘工作。2个月后,“哈利”隧道完工了,整个隧道长达110米,前后花了1年的时间,参与挖掘的战俘达到600多名,没有任何一个人向德军告密,这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图:“哈利”隧道图
隧道完工后,战俘们一直在等一个出逃的时机,大约一个星期后的周五,这天晚上没有月亮,越狱行动开始了。然而,此次行动并不顺利,当年的3月非常寒冷,隧道出口被冻住了,花了90分钟才打开。紧接着,晚上10点半左右,第一个战俘才成功钻出隧道口,不幸的事又来了,原来设计隧道出口是在监狱外的森林中,而实际出口离森林还有3米多远,这片地方是没有遮挡的开阔地段,如果有人出现,警卫塔的哨兵立马就会发现,原计划每小时逃60个人,现在被迫改为每小时逃10个人。出逃过程中,隧道又出现了塌方,又花了近1个小时才修好。出现这么多状况和时间上的耽误,到凌晨4点半,钻出隧道的只有76人,第77名出逃者不幸被德军哨兵发现了。
图:战俘营的警卫塔
德军哨兵立刻发出警报,钻出隧道的76名战俘疯狂的奔进了森林,地上的冰雪太厚,战俘们步履维艰,又迷失了方向,没有找到去火车站的道路,只好躲在树林和田地里。紧接着,德军下令开展地毯式的搜寻出逃者,出动了大批的警察和士兵,抓回来了包括罗杰在内的73人,只有3人成功出逃,幸运的是,他们3人都活到了战后。
图:3个逃生者战后合影
德国人被这次大规模有组织有策划的越狱行动惊动了,希特勒对越狱事件也大为恼怒,命令手下大开杀戒,杀一儆百。其中被抓回来的50名战俘被公开处以死刑,幸存下来的只有23人,之后他们被关押到其他监狱。
二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盟军并没有对这次大规模屠杀战俘的事件置之不理,而是清算罪行,18名纳碎党刽子手被判处绞刑和无期徒刑。
图:战后的纳碎党刽子手受审
此次越狱事件堪称二战中的传奇,尽管结果不理想,但战俘们的英勇不屈和持之以恒,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有关于他们的书籍和纪念馆等也非常多。1963年7月,美国还以此事件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大逃亡》,以此来纪念英勇不屈的盟军官兵们。
② 求一部二战电影名字
你说的这个片叫《自己去看》苏联1985年的影片导演伊里姆·克里莫夫
主人公是个小男孩吧呵呵
里面刚开始有个少女最后出现时已经很惨
还有一段森林里的游击队员唱神圣的战争的镜头
那个小男孩最后出现时脸上邹纹密布象老人一样
这个片子在网上就有在风行上叫《炎628》
③ 求一部美国小孩主演的电影
梅的天使(2002) 导演: Harley Cokeliss 主演: Melvin Burgess / Peter Milligan 类型: 剧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2-08-10 片长: 93分钟 又名: 追梦天使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72016/
④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⑤ 中国关于二战的电影有那些
1,《血战台儿庄》
《血战台儿庄》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由杨光远、翟俊杰执导,邵宏来,初国良、江化霖、赵恒多、翟俊杰等出演,于1986年上映。该片讲述了1938年春,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2,《铁血昆仑关》
《铁血昆仑关》是一部战争电影,由杨光远执导,刘颖涛、刘大为、谭峰、郑玉、郑晓宁、舒耀瑄、王玉璋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1939年,侵华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为威胁重庆,在华南突袭登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奉命抗敌于昆仑关。
3,《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是由韦廉、沈东、陈健执导,王伍福、宗利群、李树生等人主演的一部战争片。于2005年8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4,《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5,《黑太阳731》
《黑太阳731》是中国香港导演牟敦芾拍摄的“黑太阳”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由王刚、田介夫等主演,1988年上映。影片系统揭露侵华日军发动细菌战罪恶,大量的日军细菌战罪行被披露,对日民间索赔也从无到有,开始了艰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