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道战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地道战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道战》这部影片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认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及恶昀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昀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 这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 , 它铿锵有力 , 极富有感染力 , 使我听后顿时热血沸腾 , 冥冥中产生了一种种冲动 , 一份份渴望 , 一丝丝感动 , 爱国情结又一次在我心中涌起。
1942 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囗,准奋战斗。不久 , 日军遭到抗日队伍的英勇反抗台 , 对高家庄的抗日武装力量既怕又恨 , 想方设法要扑灭这股抗日的火焰。
不好!地道囗被狡猾的放人发现了,我的心随之也提了起来,他们不敢贸然进云,竞用几台抽水机轮番地住地里灌水,毒气也在鼓风机的煽动下,直扑地道口!别坦入,他们有他们的打法,咱们有咱们的报数,几经改造的地道,既能防水,也防毒。
在抗日战手的滚滚洪流下,变成一群无头的苍蝇!敌军大败,原来耀武场威的他们,现在闻风丧怛,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在已欢呼雀跃:以前气势汹汹犸鬼子,现已抱头鼠窜。。。。。。
我们胜利了!振奋人心的歌儿又响了起来,那傕人奋起的旋律,那慷慨敫昂的节奏让我
感慨万千。顿时,我觉得我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影片《地道战》,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电影讲述了在1942--1944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时,高家庄的村民毫不畏惧,团结一心,在地下开凿地道,利用自己的智慧,消灭了狡猾的日本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了高家庄。在这部电影中我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心的老钟叔,可恶的汉奸汤司令以及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部影片中,有一幕令我终身难忘。鬼子趁村民们不备,准备偷袭高家庄。正在巡逻的老钟叔看到鬼子进村,便不顾生命危险,直奔大树,解开绳子,用力地敲响了警钟。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老钟叔的胸膛,喷涌而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可是,老钟叔并没有倒下,他奋力站了起来,在生命的最后瞬间,拉响了手榴弹,朝敌人扔去,最后光荣牺牲……看到这里,我不禁掉下了眼泪,恨不得钻进屏幕,亲手扛起枪,把鬼子打个稀巴烂!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不能忘记历史,要以革命英烈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增强知识,为经济和科学方面做出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让外国人永远不敢再欺负我们!
现在生活很幸福,可是它是哪来的呢?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国庆到了,老师让我们看两部关于革命的电影。我看的是《地道战》和《地雷战》这两部电影。其中,我最喜欢《地道战》,至于为什么,先听我讲讲《地道战》里的内容吧。
冀中平原有一个村庄,叫高家庄,那里的人聪明又勤劳。可是,可恶的侵略者日本鬼子找上这个村庄,实行三光”政策,想抢光粮食,杀光村民,烧光村庄,然后占领这个地方。民兵和村民们肯定不同意,他们想方设法对抗鬼子。面对敌人不定时地来袭击扫荡,当时的游击队队长高传宝想:这样和鬼子抗战也不是好办法,我们人少,胜算不大。那就和鬼子来个地道战。于是各村村民联合起来,开始挖地道。
地道挖好后,人们的生活方便多了,敌人来了,大家就躲到地道里,敌人走来,我们又出来正常生活。后来,狡猾的敌人知道村民躲到了地道,就往地道里放水又放烟。聪明的冀中人民就把水引到枯井里,用吊板挡住烟和毒气。有了地道,游击队员和村民能守能攻。鬼子一进村,游击队员就开枪了。鬼子不知道往哪开枪,又没地方躲,只能抱头鼠窜。即使敌人发现了地道口,想往里钻,但游击队员已设下陷进,鬼子进了地道,不是踩了地雷,就是中了伏击,被游击队打死了。我喜欢看《地道战》,因为它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顽强。
今天,我看了地道战之这片纪念开国大典的老革命电影,里面那一次次开枪的声音让我触目惊心。
地道战这个电影主要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大量进犯我国晋察冀根据地,驻扎在黑风口的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的高家庄进攻,他们杀死了老村长,高家庄遭受了日军的疯狂毁灭,幸好在晋察冀活动的区小队及时赶到,才逃过了这场灭顶之灾,为了为老村长报仇,为了把敌人赶出晋察冀,高家庄的村名联合区小队,在高家庄的地下建造的一个如迷宫般复杂的,可以防挖,防钻,防水,防毒的战斗地道,而且,在高家庄的房顶还铸造的高防公式,地上还设的了许许多多的雷区,房的门窗全都用转头给堵住了,这些防御公式,使高家庄变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恐怖的战斗区域。正巧,春夏秋冬过去的,而去年那帮鬼子又来了,这回,大家可不怕他们了,敌人来了,大家就在地道和高防公式里对敌人来了一阵狂轰滥炸,最后,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敌人通通打败了。
看了这篇革命电影,我明白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能够过关斩将,共同克服难关,最终获得最后的胜利。
看《地道战》有感地道战敌人 地道战 红军 敌人 地道 看《地道战》有感 有一天我从电脑上查到了一部爱国电影,名字叫《地道战》。一听这名字我就不明白:这部电影是在地下作…
夜幕刚刚降临,日本鬼子就窜进高家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家庄的老百姓吸取血的教训,团结起来挖地道,并把每家每户的地道连在一起,这样就更方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把许多出口做得很隐蔽,有的做在炉子底下,有的做在水缸下面,有的做在马厩里,还有的做成夹墙。一旦鬼子来扫荡,就杀他个出其不意。如果敌人向地道里放毒气,他们就把地道里的隔门一关,用湿毛巾把门框塞住,防止毒气进来。
有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老百姓按原计划,把鬼子打的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灭了鬼子的嚣张气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地道战>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说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能打败一切侵略者。战后的日本不认错,不承担应付的历史责任,就想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那是痴心妄想。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篇一:地道战观后感】
马超
我看完了地道战有很多话想对大家说,下面,就让大家来听一听我的感受吧!
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老大爷离开家去巡逻。结果,一群日本鬼子进攻了村子,大爷在死的时候把村子的大钟敲响了。后来,八路军和民兵一起抗日,在地道里既能进攻又能防守。最后,大家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了村子,大家一起在大声的'欢呼。
我在看完了这部黑白电影之后,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我想赞叹村子里的那个老大爷,他努力把大钟敲响了,敌人朝他放了几枪,他还在那里敲。最后,老大爷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了。
中国人真的很坚强啊!
【篇二:《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观看了《地道战》影视片,它主要纪录了1942年——1944年日本鬼子对晋察冀地区攻击的三大罪行——“杀光、烧光、抢光”。由于晋察冀地区军力不足,人民群众根本无法正面对抗日本鬼子,就想出了出奇治胜的招数——挖地道。尽管鬼子想方设法来搞各种破坏,但最终都没有得逞。
有一次鬼子来了,敲警钟的老钟叔急忙敲响警钟,但还是被鬼子发现了,鬼子用枪把老钟叔射死在警钟下。群众们发现以后发誓要为老钟叔报仇,最终他们团结一心,取得了胜利。
虽然事过已久,我心中却难以平静,我心想现在的中国和以前的中国真是大不相同,我一定要在前辈为我们创造好的新中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今天,我看了一部影片,片名是《地道战》,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电影讲述了在1942——1944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时,高家庄的村民毫不畏惧,团结一心,在地下开凿地道,利用自己的智慧,消灭了狡猾的日本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了高家庄。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心的老钟叔,可恶的汉奸汤司令以及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地道战,顾名思义,是在地道里进行的战争。地道战开始前,高家庄的村民用一些土办法来对付日本鬼子,土办法就是拿鞭炮放来放去,鬼子很怕死,把鞭炮声当作qiang声,疯狂的逃跑。当鬼子被赶走后,村民们意识到再用土办法是不行了。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呢?最后,大家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挖地道,经过了几番更改,地道变成了能防水、防火、防敌、防毒、防堵的地道,并且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地道里的机关、陷阱环环相扣,能攻能防,令鬼子有来无回。最后村民们把地道通到鬼子的作战基地里,一举把鬼子的窝掀翻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甘于奉献,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敌人作斗争,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就会取得胜利。
零零后的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以英烈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增强知识。做一个21世纪的好少年。
近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xx年到19xx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旧时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权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做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多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地道战》讲的是1942年,日本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侵略。敌人不断袭击老百姓,他们无恶不作,老百姓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但他们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于是想出了最“聪明” 的“土”办法——地道战。他们随机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家家户户都相通的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洞边还有许多窗户,可以通风,也可以观察敌人的动静。一天晚上,敌人想在天黑的时候偷袭高家庄,而这正好被老钟叔发现了,他跑到老槐树下,拿起绳子摇了起来,就在这时,敌人的枪响了,老钟叔倒下。村民们很生气,发誓要报仇。最后,大家杀得鬼子屁滚尿流。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英雄人物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让敌人死无葬身之地。这时,我想到了威武的警察,他们不怕危险,常常在大街上追赶着无恶不作的罪犯;还有医院的白衣天使,他们面对非典和甲流,也不畏惧,坚持拼搏在第一线......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地道战》。
这部电影讲的是1942年—1944年日本鬼子对冀中平原大扫荡,高家庄的村民利用挖得地道顽强的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最终村民们打退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地道战就是地道里的战争。刚开始时,村民们面对鬼子的扫荡,是钻土洞藏的,后来大家把土洞,地窖挖连在一起,就成了地道。家家户户都相连,里三层外三层的。而地道的出口有的藏在床底下,有的藏在灶台里,还有的藏在井里。敌人想也没想到。村民们还利用高墙做出好多小枪口,时不时的探出枪头,瞄准敌人打一枪,再扔个手榴弹,炸得敌人满地找牙。村民们把地道挖到敌人的炮楼—黑风口的下面,在里面埋了80千克的炸药,把敌人全部炸得上了西天。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切邪恶的行为都会注定失败,成功永远站在正义这边。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会战胜任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地道战》的电影,确实带给了我不少的感想。
这部电影只要说的是那是日本在打中国,中国为了对抗日本于是就挖了地道来与日本对抗,我想,这也就是爸爸口中经常说的地道战吧。第一次,中国挖了三个洞口,但当日本本人来到时其中的两个洞口已经被发现了,万幸的是还有一个洞口,而就是因为这唯一剩下的洞口让中国人们成功地逃出。第二次,中国把全村的房子和没有水的水井都挖通了,与此同时还把干的水井里都摆了砖头,然后把几个砖头上打了几个大洞,这样就可以把枪放在里面了,当然,中国最后自然而然的就胜利了,值得高兴的是还把日本人们的枪给机智的夺了回来。
这部电影《地道战》中很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人们的聪明机智、勇敢坚强。我想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那份精神,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
这天我们五年纪四个班到电教室看地道战这部影片,资料是这样的:
1937年7月,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鬼子的军力强大,把一对八路军包围了,这时八路军接到一本毛爷爷主席送来的书,叫(论持久战):,将士们看完后勇气倍增,深受启发,创造了许多新的战法。有一次,日本鬼子夜里悄悄走进村庄,警卫员为了给人们报信,被鬼子打中了胸膛,但是最后他还是拉响了手的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于是他们想出了在地下挖地道的方法,又一次鬼子扫荡,他们躲进地道,结果被鬼子挖出了两个地洞,然后拿烟熏,用水浇,正在为难时刻,一队八路军在外面看见状况危急,就引开敌人,地道里的人才死里逃生,经过大家的发奋,他们挖出了一条既能够防毒、水,又能够攻击敌人的地道,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他惊险的情节深深吸引,里面八路军与敌人斗争的场面让我们哈哈大笑,我们的八路军是好样的,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临危不惧,顽强的跟敌人搏斗,用自己的聪明,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新的战法。想想我们的此刻,生活好了,更就应发奋读书,不枉牺牲的先烈们,把他们智勇双全的精神用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珍惜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道战》观后感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之一,今天下午,我校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师生到市影剧院观看描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地道战》。 (整理)“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一种冲动,一份渴望,一丝感动,爱国情结又一次在心中涌动。如今在文化冲击的浪潮中,青少年关注更多的是当红影星的新作,而很少再看抗战影片。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多的人忘记了当年的困苦。观看《地道战》,让我们重温旧日残酷的历史,想起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整理)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将永记于心。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的情形。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结合了冀中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地道战来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故事。面对日本侵略军“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毫不畏惧,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把鬼子打得惊慌逃窜、片甲不留。
电视中的情节牵动着我的心,时而激动紧张,时而放松开怀。印象最深刻的是冀中人民用墙上的小洞眼左打一枪,右放一炮,鬼子们在十字路口窜来去窜,我和家人捧腹大笑。此刻,我恨不得钻进屏幕,亲手扛起枪,把鬼子打个稀巴烂,好好过把“打仗瘾”。
长约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着的神兵们那充满智慧的计谋。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最终赢得胜利的?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虽然他们没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们有最“聪明”的土——办法:地道,他们有共同的民族魂——爱国情。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屈奋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和残忍,只要团结坚持就一定能胜利!
《地道战》给我们的精神是永远不能磨灭的,让我们共同来铭记吧!
❷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黄昏清兵卫》
一、《黄昏的清兵卫》放映的背景
日本武士电影,或者说剑戟片,属于日本电影类型片中的一大类。自1951年,黑泽明以一部《罗生门》荣膺金狮奖后,日本武士电影进入一个辉煌阶段。《七武士》、《切腹》、《椿三十郎》、《大菩萨岭》……诸多佳作纷纷面世。
日本武士电影的黄金时期从五十年代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到六十年代对武士道的反思,至七十年代渐入低谷,同时伴随的,是大制片厂体制的解体——这也标志着日本电影的一段黄金时期的落幕,以及随之而来的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全面、持久的经济萧条。
八十年代日本武士电影虽偶有佳片如《座头市》,但已是暮气深浓,至九十年代,武士题材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有人甚至说若不是山田洋次的《黄昏的清兵卫》横空出世,武士电影这一类型片几乎要被人遗忘了。
然而毕竟时代不同,山田洋次在执导《黄昏的清兵卫》时虽已年逾古稀,但新世纪的武士电影,若重套旧类型的路数,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太特殊的反响。况且那也不符合山田洋次本人的风格。
诚如江晓雯在《当代世界电影文化》中所言:“一种类型电影之所以会深受大众的欢迎,是因为它体现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集体无意识。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本身也是由影片的作者、制片发行制度、观众共同参与的结果,代表了社会群体的集体社会经验。因此,它的叙事模式和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味也必然随着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那么,《黄金的清兵卫》在喑声已久的武士类型片市场里,会表现出这样别具一格的面貌,并引起巨大反响,是这个时代哪些方面带来的影响?
大制片厂体系解体后,九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北野武、周防正行、岩井俊二、黑泽清等中青代导演各显神通,日本有学者将这一代导演的作品称之为“独立电影”,而无论分属怎样的类型,这些电影做显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多为中小成本制作,在褪去大制作的豪华阵容、视觉特效后,它们大多表现出的是接近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细腻勾画和强烈的个体意识与人文关怀。而通常口碑、票房获得的双赢的也是这些平实中打动人心的影片。这本身,已营造了一个重视人情味的影片创作氛围。
再者,经济萧条必然也会带来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萧条与危机之下,人们渴求的是一种精神救赎和心理安慰,于是,在50~70年代武士类型片中被反复刻画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尚武”(勇)、“忠君”(忠)、“复仇”(义)对人心的吸引弱化了,而诸如“洁白”、“俭约”、“朴素”、“平和”的价值理念却会引起这个时代日本民众的强烈共鸣。于是,原本长久被人忽视的斋泽周平的小说会被发现,改编成的电影会被青睐,也就不是偶然了。
而如山田洋次本人所自陈的:“现在的日本处于令人不安和担忧的状态,但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勤俭为荣的传统慢慢失去,盲目追求奢华。但武士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面对朴素生活能够心情平静,对他们来说,穷困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不管怎么贫困,都要清洁地生活着……”这也是他拍摄武士片的动因所在:“为了反思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武士道精神”。 山田本人承袭的本就是小津衣钵,是典型的“庶民剧”导演,他拍了一辈子的市井喜剧,表现的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欢喜乐,年逾古稀早已看惯风云褪去浮躁的他,即使拍摄武士片,也不会被类型束缚而一改自己的风格,相反,他正用传统的“武士”题材,剥去了武士道形式上的外衣,用他一贯的手法,平实却极富质感的影片传达了他所想传达给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理念:清简安贫,乐天知命。
二、《黄昏的清兵卫》反类型的表现手法
与传统武士片中好勇斗狠、忠义传奇的武士形象不同,井口清兵卫作为一个下级武士,日常生活和公务员没什么两样,相比较而言甚至更为安分守己——按时上下班,连大多为同事们热衷的娱乐活动都摒弃。也更为落魄,妻子早亡的负债累累的他一人照顾痴呆的老母和一双幼女,同时家务、务农,还因生活拮据劳碌而不修边幅,为此遭领主训斥。
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里,细腻又有些晦暗的画幕里,是清卫兵生活的平淡流转,没太大起伏,一反以往武士类型片的曲折跌宕,却将清卫兵的个性雕刻得入骨三分。这个身处武士阶层的人,看起来却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但他并不庸碌,心中自有一把情义的标尺。母亲认不出他他也只是一声自嘲,女儿问他读书何用他耐心教导说能让人学会思考,境况艰苦却淡然处之乐天知命,身怀绝技而低调行事,却在友人有难时挺身相助,而一向备受推崇的视为武士的崇高与荣耀的,为义理牺牲,为藩主不顾一切地效命……于清卫兵而言,却只是不得不领受想推脱却推脱不去的压力。那对武士而言跟命一般重要甚至比命还重事关尊严的武士刀,却在他为妻子治病、下葬时卖掉——这也意味着他的一种取舍,一种具有人情味儿的情义,比所谓义理更为重要。
这不是被“美化”和“神圣化”的武士道,相反,这正是一种对“武士道”深彻的思考,并在最后挖掘出的,是一种一直存在在武士道中也存在在日常里的,日本民族个性中坚忍的朴素的也更为宝贵的精神。
而传统武士类型片中的又一大必备元素,是打斗场面。在以往任何武士片中,酣畅激烈,血腥暴烈的打斗场面都是必不可缺的。它紧连着武士道“尚武”的精神,同时又以视觉上奇观体验,给观众以强烈刺激,甚至宣泄。然而《黄昏的清兵卫》中,全片的打斗场面统共只有两处,且这仅有的两处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的手法——在打斗前营造一种萧杀的决斗氛围,真正打斗进行一种极为快速的简洁处理,两人身形交错,往往一招毙命。暴力美和英雄主义都在形式中达到一种极致。《黄昏的清兵卫》中的打斗却是慢并且写实的。
第一段打斗,与欺辱朋江的丰太郎,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招招实在,丰太郎出手凶狠迅捷,清兵卫主防,最后才制服他。但随性所欲不逾规的山田导演实则也有一个积累-喷薄的过程,即使尚武、血腥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种隐而不发、不得已不出手一处手即为传奇的情节,仍是带有武士片的些许英雄色彩,并且内在上更为吻合“武士道”的武德:即使力量强大。若非忍无可忍,绝不轻易出手伤人。
最后一场打斗是全剧的高潮,然后16分钟的剧情,只有后六分钟是激烈紧张的打斗,攻击的人虽然攻势疯狂如暴风雷雨,但毕竟是轻弩之末,守势的人被动又艰难,虽然最终胜了,也是惨胜。极为真实,一点也不唯美,却饱含痛楚。而前十分钟呢?前十分钟,是清兵卫和余吾善右卫门坐在一处喝酒聊天,各自倾诉生活的艰难,颇有同病相怜天涯共沦落之感。清兵卫甚至已经动了放走他的念头——这是极不符合以往武士类型片里对藩主命令绝对执行忠贞不二的精神的。然而,触发两人斗争的导线又是极为武士的——清兵卫身上带得是一柄不值钱的刀,这对余吾善右卫门而言是一种侮辱。从这个细节出发,又可以看出同样在武士没落的时代,同样是境遇相似的两个落魄武士,却代表了各自两种精神,余吾善右卫门是看似更传统更具代表性的被山田反思的武士道代言人:对主尽忠,坚毅尚武,杀身成仁,却最终走到末路。而清兵卫则看似是个“非典型”的武士,但毋庸置疑有着武士精神和操守,而他承袭的那种武士精神,却在日本民族血脉中更为亘久,即使在今日也极有借鉴性。
当然,即使这么看,清兵卫还是处在大时代情境下的日本下级武士,于是在影片的最后,借助他的女儿的旁白,他的结局被淡淡宣判——在内战中战死。不英雄,不壮烈,不见血,却宿命。
然而,作为武士电影,《黄昏的清兵卫》最为打动人心之处,却该是它生活情境之间的细节处理。是他教女儿读书识字伴随的昏黄火光,是他对着生活的困窘无奈一笑中却饱含的坚定沉着,更是他和朋江之间的感情。他们并没有什么缠绵亲密的对手戏,往往只是相视的一笑,隔着几步距离的问候,或是他看着她带着自己的子女玩耍,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如全篇一切设置一般的克制。哪怕到最后,清兵卫将去决斗,终于向朋江表白却被婉拒,颓然坐倒又强打精神,他们的离别是两个人的背景,朋江细致的为他梳妆,好像他的妻,没有多余的话,却有哀美的情的昏黄光调下流转。清兵卫走后,朋江坐在那里,连清兵卫都时常认错却不曾错认过朋江的井口母亲问她:你是哪家的小姐?
这样深彻隐忍的情是如何宣泄出来的?是清兵卫带着伤一瘸一拐在黄昏中归家,却发现朋江依然留在那里——她以为他必死,却留下来了,即使她应承过了人家的婚约,却暗地里下决心做他的遗孀。一切只化作一个她扑入他怀中潸然落泪的拥抱,这也是他们片中唯一的亲密接触,却比千百倍的缠绵都打动人心。
三、反类型片的胜利
在我看来,《黄昏的清兵卫》一改以往武士电影的面貌,作为一部反类型片获得巨大的反响。然而,它却造就了一种新型武士类型片的规范,它引发了改编周平小说为武士电影的热潮,新时代的武士片大多都承袭了《黄昏的清兵卫》中清淡、平和的艺术风格,于是也陷入了又一个窠臼之中。
然而,《黄昏的清兵卫》依旧是只此一部,不可复制。武士电影也并没有就此走出一条真正的复兴道路。是以,我称《黄昏的清兵卫》为反类型片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