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片评价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根据沈西蒙同名话剧改编的,以其对敌特斗争的线索为背景,镜头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展现了建国初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的城市生活状况。影片中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
在保持话剧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影片很好地处理了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描绘了解放军某连指战员及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成功塑造了鲁大成、陈喜等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春妮这个角色,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对话剧中的两条情节线进行了调整,将对敌特斗争的线索作为背景,主要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尽管影片在表演、布景、机位及其运动等方面,留有明显的舞台痕迹,但《霓虹灯下的哨兵》仍然是这类由现代话剧改编成的影片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剧中多层面的矛盾设置和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人物,如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班长赵大大、新战士童阿男,尤其是春妮,纯朴真挚。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更是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报纸传媒铺天盖地的宣传,到话剧演出的长盛不衰,再到电影上映后的好评如潮,成功并非偶然。作为一部严格遵守十七年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美学法则的作品,它的经典化过程不仅有赖于革命领袖意志与政治威望的“借力”,更重要的是,它编织出的符码结构几乎完整地对应了特定时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多重意识形态欲求,也因此成为承载彼时政治工具论的典型美学容器。
霓虹灯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二期。分为话剧版,电影版,电视剧版,和越剧版,并有同名图书,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㈡ 郭力赫主要作品、参与创作作品
郭力赫在音乐和影视创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2007年,他参与了数字电影《牛岭轻歌》的音乐创作,随后在2008年为电视剧《网球王子》和两首奥运公益歌曲《星火相传》和《乐光中国》提供了编曲服务。他还为北京市古北口创作了《携手共建文明村》,并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继续他的音乐贡献。2009年,他为著名歌唱家武侠的音乐会作品《魅力大庆》、《采油女》、《萨尔图,有月亮的地方》等进行了编曲、录音及混音,这些作品收录在她的同名专辑中。
在电视剧方面,郭力赫参与了《敌营十八年II》、《太阳的颜色》和《勇士的最后秘密》的音乐创作,同时为北京市顺义区石家营村改编了村歌。2010年,他的音乐触角延伸到了《黎明之前》和电影《邱少云》。在电子音乐领域,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如《丝绸之路---敦煌》(创作于2006年),通过丝绸之路的宏大背景,讲述生命的重生与希望;以及《阮》(创作于2010年),这是一首以阮为主奏的电子音乐,体现了其对柔和、诗意音色的独特追求。在《阮》中,旋律如小溪和瀑泉,触动听者内心深处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