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烧脑灵性电影《三摩地 》(1.2部)
三摩地 第一部《玛亚,自我的幻象》
古代梵文--三摩地,现代词汇无一可等同于其意涵。要拍一部关于三摩地的电影,基本土就是极大的挑战。三摩地指的是,某种在心智层次无法表达的东西。它并非是要教导你何谓三摩地,或者是为你的心智提供关于三摩地的讯息,而是要启发你直接去发觉你自己的真实本质。
身为人类,我们多数人的生命都是埋首于日常活动中,极少想到“我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或者是我们将往何处?
大部分的人类,从未体悟过真我,或灵性,或超越名字与形相,超越思维。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个受限的躯体,我们活在恐惧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害怕我们认同的这个受限的自我结构,终将死亡。
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多数从事宗教活动或灵修的人们,诸如瑜伽、祈祷、禅修、唱诵或其他的形式,都是在练习某些被制约的技巧。
这些都只是自我结构的部分。这种追寻或这些活动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你以为在外在的形式上找到了答案,这才是问题。
最常见的灵性形式它是更激动的心灵。多数的人类都是在行动,却忽略了人性。
自我结构的生命运作,总是无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力,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
这些在所谓灵修之道上的人们,渴望自己变得更灵性、更觉醒。更安详、更宁静、更开悟。当你观看这部影片时的危险是,你的心智会想要获得三摩地 ......
柏拉图写下共和国二千四百年之后,人类仍在试着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更加迷恋幻象。
柏拉图请苏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的人,他们面对一堵空墙。他们所能看到的就是,通过在他们身后的火焰把面前来往的事物,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这个皮影戏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
依据苏格拉底的论述,影子就像是囚犯所能看到的现实,即使他们已被告知外在的世界,他们却仍持续相信影子就是所有的一切。即便他们心存怀疑,却不愿意离开自己向来熟悉的世界。
当今的人类,如同只看见洞穴墙壁上的影子的那些人。影子被比喻为我们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是人们唯一知道的世界。但是有一个超乎思想的世界。
你有意愿要离开洞穴吗?放下你所知道的一切,而找到你是谁的实相?为了要体悟三摩地,必须把注意力从影子移开,从思维中移开,转向光。当一个从来只习惯黑暗,他必须慢慢地让自己熟悉光。
如同要适应任何新的模式,是需要时间与努力,以及有意愿探索新的,同时摆脱旧有的。心智可被比喻为意识的陷阱,迷宫或监狱。
这不是说,你在监狱,而你本身就是监狱。监狱就是个幻象。
如果你认同幻象的自己,你即是在沉睡中。一旦你觉知到监狱时,而你抗拒着要离开这些幻象,那么你就是把幻象看成是真实的,你还是停留在沉睡中,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梦境变成了一个恶梦,你会永远不停地追逐或逃离影子幻象。
三摩地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结构模式的梦境中,醒过来。
三摩地是从这个认同于我称之为[我]的监狱中觉醒。其实你无法真正自由的,因为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监狱就在那儿。
觉醒并不是要摆脱你的心智或母体,反而是,当你不再认同于它时,你才能够更充分地体验生命剧,享受如是之剧,没有恐惧或渴望。
基于错误的认同,我们将无限等同于有限,这样的有限性逼迫着我们去无度的扩充这个有限。也是这个错误的认同,而创造了恐惧。
恐惧是一个幻觉。是对有限的错误认同从而遮挡了无限。是有限在生灭。而放下对有限的认同,无限就会敞开。而我的真实身份就是无限本身。
三摩地 第二部《不是你想的那样 》
除了这个物质世界和自身的福祉之外,还有另一个的世界。当在三摩地确实止息了自我结构时,其中没有自我的思维,没有自我,没有二元,但是,还有[我本是I am],anata,或无我。
于此空性,即是智慧之光——体悟到内在的我(本我),远远超越二元剧码,超越整个相续流。
这个本我,无时间性,不变,恒常当下。开悟是生命初始螺旋,即这个时间向度中恒常变化显现的世界,或莲花,与无时间性的你,融合。
当你不再认同自我,你内在的能量(路线)就如同持续展开变化的花朵,并成为时间向度,与无时间向度世界之间的桥梁。
只是体悟到原初之我,是进入灵性之道的开始而已。在有能力把三摩地融入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之前,大部分的人会持续的在禅修中无数次的经验到三摩地并失掉三摩地。
很常见的是,在禅修中,深入洞察到自我的本质,然后再度发现自己落入旧有的模式之中,忘记自己是谁的真相。
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面向,个我的每一面向领悟寂静或空性,就是要化为空性,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舞动。
寂静并不是某种与动能分开的事物。它也不是动能的对立面。三摩地是体认到寂静与动能是同一的,形相与空性是同一的。这对心智而言是荒谬的,因为心智就是会形成二元。
个人意志或个人意识,和神圣意志或更高意识,达到一致。三摩地是全然地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对所有无常现象,无一例外。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体会到内在安祥的人,即是证得了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并非因为你容忍某件事,而是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非依赖于外在的条件。
如果你相信你已经觉醒了,那为什么要做这些艰难的工作去达到你相信你已拥有的?在可能觉醒之前,必需要先接受你还在沉睡,住在母体之中。
诚实地检视你的生活,不要自我欺骗。如果你想要,你是否能够停止自己机器人般的,重复性的生活方式?
你能停止寻求快乐,避免痛苦吗,你会沉迷于某些食物,活动,消遣吗?你是否不断地评判,指责,批评自己和他人?你的心是否持续地寻求刺激,或是你能完全满足于寂静?
你对人们对你的看法,会有所反应吗?你是否寻求认同,并积极强化?你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你生活中的情况?
大部分的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十年后,还是以同样的方式经验着他们的生活。当你开始观察你机器人般的本质时,你会变得比较觉醒。
你开始认出问题的深度。你是完完全全地睡着,迷失在梦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图洞穴的居民一样,绝大多数听到这个真相的人,并不会愿意或有能力改变生活,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模式办解,把自己的头埋在沙里,而不去面对真相。
克里希纳穆提说:能够适应一个严重生病的社会不表示这个人就是健康的。认同于自我心智是疾病,三摩地是疗方。历史上的圣陡,智者和觉醒者,都学到自我臣服的智慧。如何能够体悟真我?
当你穿透玛亚的面纱,放下虚幻的自我时,还剩下什么?
烧脑烧脑,大家有没有看明白?
电影非常震撼。那是对所有宗教背后所指的一种了悟的阐述。指出了悟真相的障碍所在和通往那无门之门的道路。当我们认同心智就是自己时,我们则在概念中寻找真相。
真相是绝对的,他超越了概念本身。概念必然是相对的是基于心智的二元。心智的努力最终只会创造更多的概念,并因迷失而更加困惑。真相是我唯一的身份。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凭着信心臣服那未知,当不再对自我(心智)反应时,“奥秘”将呈现。
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满足自己的目的,而是完全放弃个我的目的。
因为我们在母体中沉睡,绝大部分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灵魂真正想表达是什么。通往三摩地之道涉及静心,它既观察这个被制约的自我——这是变化无常的,以及体悟你的真实本质——这是恒常不变的。
当你达到寂止的状态时,你的存在本源,等着接收进一步的指示,而不必坚持你的外在世界必须如何改变。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识会执行。借以符合自以为[道]应该是什么的想法,这就好像试着操纵镜中的反射,来改变镜中影像。
为了让镜中影像微笑,你显然无法操纵它的反射,你必须意识到,你才是反射的真正来源。一旦你体悟到真实的我,这并不意味着外面的事物需要改变。
值得一看。
B. 一个人的皮影戏的电影评价
影片以最底层的视角,用朴实的镜头细腻地演奏了一曲哀乐般的挽歌,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传承信念的觉醒,也向我们展现了马千里这位孤独的文化行者,在现实的无奈和梦境的勇敢中经历的本我、自我到超我的内心演变。《一个人的皮影戏》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更从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的支脉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当下遭遇边缘化的尴尬困境,并细入肌理地剖析了一位老人昙花一现般的暮年生活为他带来的内心以及精神上的剧变和困顿,发人深省。(新浪网评)
C. 让人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你碰到过吗
2009 《忠犬八公的故事》 美国
哭泣指数:
必哭人群:铲屎官
忠犬八公的故事最早是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根据一件真实事件改编,当年上映之后就拿到了1987年日本票房冠军。
之后又被美国改了一版,今天推荐的就是这版。
教授帕克在小镇的火车站拣到一只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只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最终,帕克对小狗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极力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
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帕克的妻子、女儿安迪及女婿迈克尔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却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人归来……
做过铲屎官的都知道,狗狗是多么的忠诚,不管你怎么对待它,它认定你之后就把你当成了它的全部。
狗狗的平均寿命只有10-15年,每一只狗狗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是你将却成为它一生的守候。
请善待自己的狗狗。
呜呜呜呜呜~
D. 能否推荐类似《海蒂与爷爷》的电影
电影梗概:季春奶奶的儿子去世,媳妇走了,孙女慧智和她相依为命。后来季春奶奶在集市上与孙女走散了,她找了12年,把寻人启事贴满了墙,在牛奶盒上做广告。终于在12年后,“慧智”(恩珠)回来了。
季春奶奶还是把恩珠当12年前的慧智,对她无微不至,悉心照料。但恩珠不习惯农村生活,以及“奶奶”。但还是被季春奶奶感动了。即使村民对恩珠产生怀疑,但奶奶对“慧智”依旧无条件认同。
此时,恩珠的爸爸叫恩珠把季春奶奶的存折偷出来,恩珠不愿意。后来,季春奶奶与恩珠的亲子鉴定关系也出来了,并没有血缘关系。当季春奶奶去警察局找恩珠的时候恩珠说出了真相:慧智已经死了。
出狱后的恩珠一直在打工,她没有去找季春奶奶,季春奶奶也没有来找她。后来一直对季春奶奶很好的叔叔来找恩珠,说奶奶去敬老院但是失踪了。恩珠去当时奶奶与慧智走失的地方去找奶奶,果然找到了,她还是一直在找慧智。恩珠和叔叔为了给季春奶奶最后的回忆,回到了原来的家,大家一起把屋子重新打造出原来的样子。恩珠一直照顾奶奶,奶奶也一直叫着“慧智”。恩珠无意间听到奶奶给她录的音,把存折密码告诉了她,也倾诉了她一直会把恩珠当孙女。
最后奶奶已经病倒住院,临死前她拉着恩珠的手叫她恩珠,她走了,去找慧智了,恩珠能成为她的孙女她也非常感激了,希望恩珠一直好好活下去。
而真正的智慧是怎么死的呢?根据电影中的介绍原来当时小慧智被亲生妈妈带走,妈妈已经再婚并且生了相仿年岁的女儿,一次车祸带走了小惠智和她妈妈,那个后爸为了骗保,才让恩珠假扮慧智回到季春奶奶身边的!
《蝴蝶》、《普罗旺斯的夏天》、《灵犬雪莉》、《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狼的孩子雨和雪》、《孙子从美国来》、《季春奶奶》、《天堂电影院》、《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奇迹男孩》
1.《蝴蝶》 法国 一部喜剧片,该片讲述了丽莎和邻居的爷爷朱利安去采集蝴蝶所发生的故事。一路上,丽莎给爷爷添了不少麻烦,因为她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放走了爷爷采来的蝴蝶。丽莎掉进了一个山洞,爷爷着急,找来了救生人员。两人的友谊、亲情,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2.《普罗旺斯的夏天》 法国 居住在普罗旺斯乡村的老人保罗,在一个暑假突然迎来了三个不速之客——来自巴黎的外孙女和两个外孙。认知的分歧加上与女儿多年的失和让保罗与三个年轻人难以顺利相处。祖孙几个你来我往地过招,外婆不停从中调和。在不知不觉中保罗与外孙们的感情距离拉近了。
3.《灵犬雪莉》法国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上,讲述了小男孩塞巴斯蒂安驯化灵犬雪莉的故事。这里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大地被皑皑白雪,一切都那么宁静祥和,直到纳粹士兵的到来。男孩塞巴斯蒂安是一名孤儿,和收养他的爷爷一起生活,祖孙情同样感人。
4.《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印度 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承诺帮一个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
5.《狼的孩子雨和雪》日本 本作故事主轴为亲子关系,描述女主角花爱上狼男,生下一对可爱的狼之子姐弟,然后养育他们长大的13年间的故事。
6.《孙子从美国来》影片讲述了布鲁克斯父母当作为志愿者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委托陕西华县皮影戏传人老杨头照顾小洋人布鲁克斯,期间老杨头和布鲁克斯在生活习惯、语言形式、行为思维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相互排斥、对立,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接纳以及人性化的关爱,最终变对立为友情,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
7.《季春奶奶》韩国 季春奶奶(尹汝贞饰)奇迹地找回12年前遭遇事故失踪的孙女慧智(金高银饰),把慧智带回济州岛海边的家一起生活,重新互相适应对方。但是比起一天到晚只想着慧智的奶奶,慧智则完全相反,像带着很多秘密,村里的人也渐渐对她起了疑心和传出各种传闻。慧智说要回首尔参加美术讲演大会后就消失了。时隔12年主动找回奶奶的慧智,她身上的秘密令人好奇。
8.《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南部小镇,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菲利浦·诺瓦雷 饰)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9.《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欧维,他59岁,脾气古怪,嫌东嫌西,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他想追随着亡妻而自杀。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10.《奇迹男孩》天生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奥吉(雅各布·特瑞布雷饰),从小由母亲在家里教导,五年级时,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普通的学校学习。初进学校的奥吉因为自己的长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但是在父亲(欧文·威尔逊饰)、母亲(朱莉娅·罗伯茨饰)、姐姐(伊扎贝拉·维多维奇饰)、老师以及好友的帮助下,他最终找到了自信,并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
电影《海蒂和爷爷》是2015年,有德国、瑞士、南非联合制片的电影,一个叫做海蒂的女孩的突然到来,和古怪的爷爷相依为命,与残疾富家女克劳拉成为朋友,全篇电影治愈、温馨,有笑有泪,看完之后好像可以一下子原谅很多人很多事情。
推荐一部《小男孩》,同样是2015年上映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一个美国海滨小镇的小男孩,为了前线父亲能平安归来,完成牧师的任务清单,并和小镇唯一的日本老人做朋友的故事。小男孩Pepper已经八岁了,可是他看起来还是矮小瘦弱,为此没少受同龄人欺负,还被取绰号为“小男孩”。他唯一朋友兼搭档,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亲。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美开战,Pepper的父亲应召入伍,此后Pepper变得孤独了,他每周都去教堂为父亲祈祷,希望父亲能够平安归来,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菲律宾被日军虏为战俘,生死未卜。Pepper和哥哥将战争仇恨发泄在镇上的一个日本人桥本身上。
Pepper找到牧师,希望牧师能够帮自己告诉上帝,让父亲尽快回来,牧师给了Pepper一张清单,并承诺只要他完成清单上的事情,他就能拥有可以移动大山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就能把他的父亲从二战战场中带回来。清单上的任务看起来都很简单,除了一件----和日本人桥本成为朋友……信仰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东西,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透这个世界,利益成为大家首要考虑的事情,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去看世界,坚持信念,心存美好,相信奇迹会发生,用行动去捍卫信仰。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偏童话色彩,但不是没个童话都是骗人的呀......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很感人的一部电影,当时也是朋友推荐去看的,看名字刚开始还以为是一部喜剧片,好看的简直太出乎意料,建议你去看一下!导演很用心,在那两个国家,在克什米尔地区,导出一部如此不分国界,歌颂善良,把人性的美好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善良是否还在,我们电影除了华丽的特效漂亮的妆容,是否也能
给我们带来一丝感动,一些思考,愿世界多一点善良,
少一些硝烟,一切安好.....
电影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
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万(萨尔曼
汗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与母亲走失并有语言障碍
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饰)。在得
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后,帕万决定帮助她回家,可在回
巴基斯坦途中却四处碰壁,遭遇领事馆冲突、被 旅游 局欺
骗之后,帕万立志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带沙希达回到
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蝴蝶》
《蝴蝶》是由费利普·弥勒执导,米歇尔·塞侯、柯莱儿布翁尼许主演的一部喜剧片。
该片讲述了丽莎和邻居的爷爷朱利安去采集蝴蝶所发生的故事。一路上,丽莎给爷爷添了不少麻烦,因为她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放走了爷爷采来的蝴蝶。丽莎掉进了一个山洞,爷爷着急,找来了救生人员。两人的友谊、亲情,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豆瓣影评:
因为片尾有趣又童稚的歌曲,来看这部温馨又有爱的电影。
埃尔莎是个可爱又早慧的小女孩,妈妈总赶不及的陪伴,总会使她失落。可她自立懂事又坚强,能熟悉地报出可找到母亲的工作号码,能安静地等待妈妈的出现。
埃尔莎跟老爷爷的对话里她说:
“明天我会和妈妈去看电影”
“她会等我放学后来接我”
“我们会去看电影,然后去麦当劳”
“没有她的哪些朋友”
我想,这就是她内心所渴望的,妈妈的陪伴。
老爷爷以一只很珍贵漂亮的蝴蝶标本去标本店交换,只为能得到相关“伊莎贝尔”蝴蝶的信息。
店主:“我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老爷爷:“只为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承诺”
老爷爷匆匆地出门,急切要去找寻“伊莎贝尔”蝴蝶。
邻居:“你为什么要走得这么着急?匆匆忙忙的?”“你为什么这么看重这只?”
老爷爷:“这只很特别”
邻居:“怎么特别?我能知道为什么吗?”
老爷爷:“这说来就话长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往,一个冗长又陈旧的故事。
埃尔莎说:
“我总在盼望着能看到大山,看到真正的小鸟飞翔,还有能挤出真正牛奶的奶牛们,还有蝴蝶,算了吧”
假装失落实则在博取老爷爷心软的小聪明话语,不仅铺垫了进入森林后一片清新写意的美好画面,也更深化了埃尔莎这满身灵动聪明的气质。
进入森林后的情节,是电影开始推入着重点的情节。一片清新的绿意,一老一小相伴而行的身影,童稚又有趣的对话,使这一切都变得轻快又有爱起来。
一个“不尊老”,一个“不爱幼”,一个总爱不停询问着“为什么”,一个总嘴上不耐实则还是耐心地回答。这样一对组合,生动又温馨。
埃尔莎:“梦和恶梦有什么区别呢?”
老爷爷:“一个恶梦是个很坏的梦。就像和孩子们一起,刚开始,是个好梦,然后他们长大了,然后就变成了个恶梦。”
后来长大变成恶梦的孩子,也是老人过往里遗憾又无法释怀的心伤。
埃尔莎:“人们都说,像只小鸡找到了把叉。”
老爷爷:“是‘刀’应该是‘一只小鸡找到了一把刀’才对。”
这位口嫌体正直的可爱老人,一路的结伴上,虽然嫌弃可又真真实实教着埃尔莎很多东西。
埃尔莎:“你可能搞错了呢。有时候你的记忆会出问题呢。”
老爷爷:“哦,别胡说。”
埃尔莎在晚上偷偷改掉了老爷爷的电话密码,还假装不小心弄掉了电话卡。
一路上一老一小的两人,猜谜、故事、交换姓名,这平凡又不着调的对话,拉长了这一片绿意里的温暖。
途中看到一对,以“跳伞”证明爱情,而引发争吵的情侣。
老爷爷说:“如果存在所谓‘爱的证
据’,那就说明人们缺乏信心。而当人们没有信心的时候,爱也就不存在了。”
这句简单的话语,说出的却是爱情里最容易被遮蔽的道理。
埃尔莎:“为什么会有富人和穷人?”
老爷爷:“因为‘自由,平等,博爱’, 听起来不错,可是行不通。”
埃尔莎:“人怎么样才能富有呢?”
老爷爷:“最好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埃尔莎:“可人怎么样才能变得有钱呢?”
老爷爷:“我刚才已经告诉你了。”
童稚的疑问,还未涉世的一颗童心里,最简单又直白的疑问。
哲理的回答,已走过多半人生,历经沧桑后给予的智慧的回答。
人怎么样才可以富有?
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精神的富有。
或许这不能使你立刻变得很有钱,可如果你连精神的富有都没有,那么所谓的生活就剩下空洞。
人怎么样才可以变有钱呢?
就跟,做一个富有的人一样吧
埃尔莎:“他们为什么要杀死那只鹿?”
老爷爷:“为了钱。”
埃尔莎:“‘该死的偷猎人’是什么意思?”
老爷爷:“偷猎人?他们是那些偷杀死动物的人,而那是被禁止的。”
埃尔莎:“那是为什么那只鹿会死了。”
老爷爷:“就为了一点臭钱。”
多犀利就道出了多少人在现生存里,纸醉金迷、挣扎往上爬的本质。
杀死的不仅是鹿,还是一些人失去的或初心、或澄澈、或良知。
“你知道,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不会事先通知你。很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个永恒的生命似的,可是从没人能确定,他们是否够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到2050年,人可以活到一百五十岁,可那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生命总是像一秒钟,然后加一秒钟,接着再过一秒。滴答,滴答,滴答...”
埃尔莎跟老爷爷述说,自己比这还小以前做的有关“金丝雀”的梦。
她说:“你知道,那些黄色的小鸟。我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 把窗户打开,我的手张开。你猜怎么啦?它没有飞走,而是留下来陪着我。我那时很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
老爷爷:“ 不知道。”
埃尔莎:“如果它选择留下来陪我,那肯定
是因为它爱我。”
埃尔莎的梦,老人读懂了她的孤独、她的渴望。所以在结尾埃尔莎的妈妈跟老人对话中说:“她知道我爱她”的时候,老爷爷很肯定地反驳说:“你不说,她就不知道。”并鼓励这位年轻的妈妈,去告诉埃尔莎,她是爱她的。
未及时说出口的爱,有些时候真的会成为一生的遗憾。
“我以为你懂”“实则我不懂”这是两个最遥远又遗憾的距离。
所以,把爱勇敢表达出来,会羞涩但并不会羞耻。时间滴答滴答在流逝,生命也在一秒又下一秒地减少,你以为的还有机会,或许不及时把握,就会成为永远的没有机会。
“我爱你”本来就是一句多美妙的话,它不该交给遗憾,而应交给你爱的人。
老爷爷在教埃尔莎捕捉到一只蝴蝶的时候,他把它放进标本瓶里。
老爷爷:“这有些棉花和氰化物,它会死得没有一丝痛苦。”
埃尔莎:“偷猎人。”
老人在捕猎者杀死鹿的时候教给埃尔莎的道理,埃尔莎也在这时刻,清明地指了出来。
也许是孩子拥有一颗干净的心,所以往往能看出大人看不到的透亮之处。
善良又正直的埃尔莎,因为老爷爷的这个举措,生起地想要离开这里,回家。一老一小争执的过程里,老人的这句话,也不得不让人深思。
“他们不会相信你的。 成年人相信成年人的话,而不是小孩子的话。”
想想好像是这样,大人总是习惯性把小孩划在“矮自己一截”的范围里。对小孩子的标签:幼稚,不懂事,胡言乱语。更甚觉得自己才是个主导者,自己才是最正确,不可能存在错误。
其实现今许多家长想要孩子对自己可以交心,殊不知首先他们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跟他们说话,不该是指使命令,而是讨论商量。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得,更要懂事聪明。
埃尔莎:“我们迷路了吗?”
老爷爷:“我想我错过了一条小路,它们看起来都
一样。”
埃尔莎:“那现在我们要怎么做?”
老爷爷:“你想我们能怎么做?我们只能回到刚才出发的地方。”
在我们迷失了方向的时候,其实不必担心害怕。没人能保证在陌生的地方,所走的道路都是正确。未知的路途里,迷失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懂得回到原点,再重新找到对的路,那一切都是值得。人生,本来就是在错错对对里边寻找边前进着,你只要具备,敢于重新开始与继续追寻的勇气,就好。
老爷爷和埃尔莎从黄昏等待到天黑,“伊莎贝尔蝴蝶”依然没有出现。
老爷爷:“它们不会来了,太晚了。睡吧。”
埃尔莎:“先讲个故事给我听。”
老爷爷:“我什么故事都不会。”
埃尔莎:“你不会讲故事,那你这么老又有什么用呢?”
老爷爷:“别说我老!”
哈哈,看到这里,真是被这段可爱的对话逗笑。一老一少的这几天相伴时光里,挥走的是封锁的孤独。
老爷爷还是无奈地妥协,给埃尔莎编一个故事,用来捕捉蝴蝶未撤下的幕布中,老人边打着手影,边讲起了故事:
“那是地球的末日。 这个星球的使命结束了。所有的生物都去见造物主,看看谁工作得最勤奋。
兔子最先跑了上去。
造物主:‘你这一生都干了些什么?’
兔子:‘我在田地里跑,并生了一窝又一窝的兔。’
下一个是鸟。
造物主:‘你这一生里都干了些什么?’
鸟:‘我到处飞,并孵了很多小鸟。’
然后是鹿来了。
造物主:‘你这一生都干了些什么?’
鹿:‘我在树林里歌唱,还生了很多小鹿。’
接下来是骆驼。
骆驼:‘ 我到处旅行,还有繁殖后代。’
下面是狼。
造物主:‘你这一生都做了什么? ’
狼:‘在冬天里的一天, 我必须有力气去抚养我的幼小... 而我吃了只兔子。’
狗来了。
造物主:‘你这一生都做了什么?’
狗:‘我都听命于我的主人,并生了很多小狗。’
最后,人来了。
造物主:‘人,你这一生都做了?’
人:‘什么? 我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保护自己还有生了小孩。’
造物主:‘你的孩子们都怎么了?’
人:‘ 他们在战争中死去了。’
最后造物主宣读了他的宣判。 动物们都勤奋地工作了,而人最愚蠢,犯了太多的错误。
可那没什么关系,所有人都可以上天堂。
‘即使人吗?’动物们叫到。
‘是的,即使是人’上帝说,‘这都是我的错。我那时太着急,我只是在七天里创造了世界。如果我那时用了两星期的时间,那也许就没人会抱怨我了。而说不定我就能成功了。’”
这个有些悲伤的故事,你们有没有读懂?
接着次日,在继续行走的路途里,下了一场雨,去了一户农户家过夜。在这个过夜的夜晚,也许是这户人家的美满,勾起了两人不同的心绪。
我从埃尔莎看着点亮生日蜡烛的目光里,看出了她对美满家庭的向往,对家人相伴在身边与可以对生日进行庆祝祝福的羡慕。
也许是因为这位过生日的农户,刚好与老人逝去儿子的年纪相仿勾起的思绪,又也许也是因那份家庭和乐的气氛而勾起的思绪,终于,我们听到了他冗长又陈旧的往事,他久久不能释怀的心伤,他执念于“伊莎贝尔蝶”的遗憾。
再次启程的一天早晨里,坐在树干上的埃尔莎对老爷爷说:“你撒过谎吗?”
老爷爷:“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撒点谎。最重要的事情是别对自己撒谎。”
埃尔莎:“我必须得告诉你些事情。我对你撒谎了”
老爷爷:“我知道。我知道你还没到九岁。这没什么。”
是的,我知道。我知道你隐藏的小心思,知道你的渴望,知道你的孤独,知道你很聪明懂事,知道你也还只是个不到九岁的小孩子。
埃尔莎和老爷爷谈及了自己母亲怀了自己、生下自己的背景。这样成熟的对话,从这稚嫩的口中讲出,让人忍不住惊叹她的早慧又心疼她的早慧。
慢慢地,电影就要进行到了尾声,故事也总需要一些小转折,让两人回到现实生活之中。
一老一小相伴度过了这寻找“伊莎贝尔蝶”的短短8天旅程。回到这原点的房子里,埃尔莎听到了母亲轻声在耳边的那句“我爱你”,也等到了母亲停一停脚步对自己多一点的陪伴。
埃尔莎每天都很期待地询问老爷爷,从森林带回来还未破茧的蝴蝶,开始破茧了没有。
终于到了那一天,放学后的埃尔莎开心地奔往老爷爷家,敲门。
老爷爷:“真想看一只蝴蝶是怎么出世的吗? 那过来吧。”
老爷爷:“看,爱乐莎,再凑近点。我们为了找它跑了那么大老远的路,而它就一
直在这等着我们。”
是啊,这只破茧盛开的蝴蝶,就是一直爬山涉水寻找的“伊莎贝尔蝶”。这只一直就在这里等着我们的“伊莎贝尔蝶”,也是我们内心中一直追寻的蝴蝶。
我们兜兜转转,我们辛苦追寻,我们执念执着,我们耿耿于怀,最后终于在这个过程里,读懂了,看开了,放下了,回到了这最初的原点。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圈圆弧。无论它弯绕的圈有多大多远,最后它还是会走回那个原点,一切归真。
我们的执念,也是这一圈圆弧。兜兜转转的执迷追寻,最后也总会在解开答案后找回原本被遮盖住的东西。
老爷爷把成蝶的“伊莎贝尔蝶”交到埃尔莎手中,真的就跟她手掌一样大啊。
埃尔莎放飞了它,飞走的不仅是“伊莎贝尔蝶”,同时还是老人“心伤里的执念”,埃尔莎“孤独里的渴望”。
埃尔莎:“飞吧。你觉得它会飞到哪里去?”
老爷爷:“到那个已经等了她很久的人那里去。”
老爷爷:“从没告诉我你妈妈的名字。”
埃尔莎:“我没告诉过你吗?”
埃尔莎:“ 伊莎贝尔。”
老爷爷:“那我们都找到了自己想找的。”
是啊,现在我们都已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蝴蝶》 法国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印度 《菊次郎的夏天》日本 不过我觉得和海蒂最相近的就是蝴蝶,海蒂我也刷了好几遍了,我觉得类似题材的,还暂无超越小海蒂的,每个表演的表情都那么到位,小小年纪历经沧桑,处事不惊
《蝴蝶》 法国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印度
《菊次郎的夏天》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