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
今天是国际慰安妇日,也是电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刚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现过的黄有良老人最终没有等到今天,在两天前8月12日离世了,她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在死前她还抓着儿子的手不甘的说“我撑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继续替我讨回公道。”哦对了,忘记说了,二十二是电影拍摄时我国公开身份的尚存慰安妇的数量。到今天,除去黄有良老人,这个数字仅剩下8位了。
播放该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场也很少,最后我和先生选了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这场八点档,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电影。其实对于是否观看这部影片,我很犹豫,因为它过于沉重,我可以想象自己几乎会从头哭到尾。最终我坚定的拉着先生来了电影院,是因为我想既然阿婆们不顾再一次揭开伤疤的疼痛也要来重新诉说那段历史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我就愿意如这部电影预告片所说的那样来深情凝望她们,借用《超级演说家》中的台词,你说,我们来听。
『贰』 《2012》最后结尾是什么
大船避开了冰山(喜马拉雅山),而且3艘船会合了,非洲大陆上升了很高,无论多么大的海啸以后也不会威胁到它了,幸存的人们去了非洲,在那里建立新生活,新的纪元开始了:0001年1月27日……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约翰·库萨克、桑迪·牛顿、阿曼达·皮特和切瓦特·埃加福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11月13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故事发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没想到根据玛雅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玛雅人的日历也到那天为止,再没有下一页。电影讲述了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灾难面前,尽现人间百态 。
(2)二十二电影结尾图片扩展阅读:
杰克逊·柯蒂斯(约翰·库萨克饰)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
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然而第二天,灾难就发生了。查理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地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
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对全球性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诺亚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诺亚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
『叁』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后,导演和老人们怎么样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引起过刷屏效应的那部电影《二十二》吗?
郭柯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摄韦绍兰幕后故事也很感人。
韦绍兰生活清贫,郭柯问她明天没有柴火了怎么办,韦绍兰说:明天再说。
郭柯给她买了个电饭锅,问她会不会用。
老人又很可爱的回答,我可以学呀~
韦绍兰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剧照就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郭柯给了她500元,她转脸就要给郭柯4个红包,分别给4个工作人员,每个红包里都有100块。
郭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某种尊严。
受过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帮助吧?她接受帮助的时候,也想给别人回报。
《二十二》上映后,社交网络上有很多讨论,上次安利的时候我也写了,电影提醒我们,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要承受舆论压力的二次侮辱,周围人用“日本婆”等等词汇来形容她们,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错。
2016年,上海一个当年的“慰安所”遗迹海乃家被媒体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围的居民居然说这是“妓院”。
他们认为这是耻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学校边上。
学生认为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别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这桩旧闻也再一次拿出来讨论,在《奇葩大会》里郭柯导演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立场,他并没有做一个声讨者去骂年轻人不懂事,他反而认为,首先要反思是传播者。
与其去指责,郭柯提倡的是“建设”:正确的认识这群老人,温柔的对待她们,再来好好引导下一代。
本来“慰安妇”历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悲惨、屈辱的过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让我发现这些老人不是一个符号,是很可爱的人。
郭柯说,抱着同情心去看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妇”受害者这个话题上,有个问题一直存在:记录伤痛,是历史;但是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伤害他们,是做人的同理心;那么究竟以哪个为重?二者如何平衡?
这不光是记录者的问题,甚至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蔡康永就问他,拍摄时如果受访者不愿意再撕开伤口怎么办。
郭柯的态度是,把镜头下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奶奶。
因为他首先考虑是的老人们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们最深的信任。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熟悉了之后,在一个儿媳妇和孙子都不在的时刻,让导演组把门关上,讲一段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当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独家的素材,但郭柯选择了关机不再拍摄,只留下女性同事来听。
他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记录并播出老人不想让儿媳妇孙子看到的内容,就是一种变相欺骗。
在这个大家都想拿到独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访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别感人的。
《二十二》也给了郭柯很多荣誉,但是郭柯早就说过,会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维持着很谦逊自省的态度,说自己被推到了一个位置上,要冷静思考,需要大家监督。
越是得到鲜花和掌声,越要谨慎。
他几乎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自己得到的赞扬,主动提出,自己要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
为什么要公开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说这对自己也是个鞭策,放话出去,自己就没有退路。
看了这期《奇葩大会》真的觉得郭柯是一个非常温厚善良的人,面对纪录片里的伦理平衡、面对名利,都非常有风骨。给自己提了最严苛的要求,但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很温和的用行动去感化。
《二十二》从一个冷门的题材发酵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话题,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选择的克制表达也有关系。郭柯和同事们选择用温柔的笔触来记录记录苦难,选择了保护受害者,观众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后,郭柯和伙伴们的工作没有中止,他们继续记录着老人们的命运,坚持看望老人,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个议题。
电影官微显示今年年初,李爱连老人也去世了,电影中的22位老人仅有7位在世。
一时的票房和话题都会过去,长期的关注和记录才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关照现实。
郭柯长期跟踪的这个“慰安妇”受害者话题,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某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伦理,他帮助和关心这个群体的老人,也从老人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他说,老人们最动情的时刻,不是回忆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们预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触摸那些东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晓松也说,郭柯自己在记录历史的过程里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温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炼出了郭柯身上的一个珍贵点:他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没有做出那种“了然于胸”的姿态。
他们对于郭柯的解读,也是看这件事的新角度,同样是挺有启发的。
“真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真诚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每个微小的选择都构成了一个人真诚的浓度。
有点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动向我是在《奇葩大会》里看到的,这个节目之前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张扬的。
节目里有各种特别的人类,有莫名爱上学男旦的小男孩。
有脱口秀演员的自嘲
还有现在经常是热点话题的冯唐上去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完了郭柯这期节目,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会》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热闹,是“特别人类大会”,这个概念确实也撑得起一个多元价值的能量场,装得下如此多种多样的个体。
说起来《奇葩大会》里发言的,也有引起过争议的,但至少这里面每一个认真表达的个体确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构成了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以把《奇葩大会》当作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过去的价值标准是成功,现在不管你到达哪一处,都是一种到达。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节目没有随大流按照流行热点、噱头来挑选发言人和议题,而是真正去找“人类多样性”给个体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郭柯做了一个安静温和有力量的陈述。
『肆』 电影二十二为什么特别鸣谢张歆艺
《二十二》主要讲述那段历史中慰安妇的悲惨经历,很多人在泪流满面中看完了整部影片,对那段历史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即使是再痛苦,他们还要生存,那段抹不掉的苦难也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存在。
该影片记录了当时慰安妇的生活,当观众看到慰安妇经历了一切的时候,心里的悲伤自然流露,这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影片。该影片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给观众传达其中的意义,除了方式的特别,另外这也是不多见的题材。
据悉导演为了找回当时的氛围,可是费了很多的心血,当时还因为资金问题,向张歆艺借钱,所以才有的最后要特别鸣谢下张歆艺的支持。
『伍』 《二十二》票房过亿,“慰安妇”子女向导演讨钱是正当行为吗
电影《二十二》票房过亿,引发了慰安妇的子女们向导演讨钱的行为,这行为并不正当。
我们都知道,“慰安妇”是历史遗留问题,往日的屈辱不堪回首,作为“慰安妇”的子女,应当多属于弱势群体。现在电影的票房收入大好,但不是他们向导演讨钱的理由。
如果把历史,把受过的屈辱,当做后代讨钱的理由,那么标准是什么?尊严在何方?导演不认可就是为富不仁?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变成悲哀之事了!
如果是导演组做好前期铺垫工作,统计相应慰安妇后代,主动做适当补助和生活上的帮助,或签订协议,是可以的。但是电影出来后,慰安妇的子女向导演主动讨钱的行为,本人不支持。
认可我的回答,请关注我。
『陆』 《二十二》片尾老人说的话是哪些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在打仗了 一旦打仗就会有人离去
『柒』 慰安妇电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后你是什么感受
感触特别的多啊,就是觉得这些老人们都是狗日的小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的证据啊。看到这些老人们确实特别的心痛,怎么说呢,有的人为了能给自己讨一个说法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但是到死了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中国慰安妇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从之前的三十二到现在的二十二个。我想如果还不给老人们一个交代的话。怎么是黄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如果当时的中国再强大一些,那么当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年轻的小女孩们被狗日的日本人抓住了,也不会有今天了。慰安妇这三个字好像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中国被欺辱的一个见证,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简直就一辈子的耻辱啊。有的人因为年轻的时候被日本人蹂躏,导致最后一辈子不能生育,有的人做完慰安妇的之后回到村子后来都没有人愿意要她们。有个老人说过自己最后嫁给了村子里一个又丑又老的一个男人,没想到过了几年后这个男人也最后不要她了。
大部分的慰安妇被抓去的时候都是小姑娘,当时的她们还没有结婚,被日本人性侵后更不能生孩子了,所以最后老人大多都是孤独终老。幸运的话也是有自己的孩子能够给自己养老送终,不幸的就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每当老人们讲起自己的那不堪回首的故事的时候,眼镜里的眼泪就开始在打转了,每说出一句话就仿佛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有的老人还因为害怕被逼疯了,感觉到真的让人特别的心酸。我们真的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捌』 二十二最后老人说的那句话什么意思
不仇于过往 不忘于历史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二十二》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电影的技艺,虽然从成片看导演本身的水平实难让人恭维,但能有人愿意去将这段关于中国慰安妇屈辱的历史,忠诚的记录下来,让观众在一群如今已是年过耄耋的老奶奶的身上回望被尘封的往事,不得不说那源于真实的力量给人了以触及心灵的感动。
何为二十二?其所指的并非是青春年少的峥嵘岁月,而是电影《二十二》在完成时仅存的慰安妇人数,相信这个数字也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少,导演郭柯所选取的视角其实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去过多的引领观众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而是用这如今二十二个看似普通,却尤为特殊仅存的慰安妇老人,她们现在的境遇为展开,透过她们如今平静安详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着那段沉痛的过往。
当往事重提,镜头前的老人要么无声,要么就会说道“不讲了”,这段惨痛的经历给她们留下的是一生都无法抹平的痛楚,电影在着点于这个核心话题的时候,并没有何般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去纠结于过往,于此中你会慢慢的发现这并不是一部要去宣讲何般主旋律的作品,它所更为专注的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生,一种在如此伤痛的经历过往后,仍旧有着“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看。”的新生。
作为导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后,郭柯并没有让一种源于生活的平静,真正在镜头下变的生动起来,很多时候,只是在为观众罗列着碎片化的种种,对慰安妇这个特定群体的一展仍旧停留于了表现,空镜头的运用用好了自然会是电影的加分项,但却并不应该成为电影唯一的技艺,这种松散的记录方式,其实自觉是与这个题材不想匹配的,不管是深刻也好,平静也罢,电影都欠缺一种力道可言。
虽然《二十二》并非一部完美的纪录片,但它所承载展现的一切却又是那么的厚重,还记得电影中那“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不然又会死很多人“直白的话语,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便是一群历经国难身痛的老人在这部电影中给出的答案。
『玖』 为什么很多人说一定要看《二十二》
刚开始看确实还好,纪录片嘛,就是拍她们现在的生活,但是紧跟着就绷不住了,里面有一个南朝鲜逃难过来毛奶奶(原名为朴顺车),她开始哽咽的时候楼主眼泪就止不住了,到她唱小时候的童谣时候,楼主差点情绪失控,眼泪根本止不住。有韩国的摄影师很关心她希望她能回去看看家长,毛奶奶说,不想回去了,太远啦。说自己姓毛是跟毛 姓,喜欢小孩子但是自己没办法生了,收养了一个女儿,挺孝顺的。说不下去了,一度想到她的哭声,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