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看《早春二月》
重看《早春二月》
人说,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回忆,也许,我真的老了,要不怎么老喜欢看老电影?
《早春二月》是我十多岁时看过的一部露天电影,现在回忆起来,只依稀记得孙道临扮演的萧涧秋形象,还有影片的背景音乐,故事情节已经非常模糊了。春节宅在家里,在“学习强国”平台无意看到《早春二月》影片信息,点开一看,中断了几十年的记忆仿佛倏然连接起来。巧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同姓,更增添了看下去的兴趣。
影片是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剧中的萧涧秋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青年,他应好友陶慕侃邀请,来到江南水乡芙蓉镇教书。当他在镇上得知老同学李志豪牺牲在战场上,留下文嫂和一对儿女,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当文嫂的儿子因病去世,使她失去活下去勇气的时候,涧秋决意放弃与陶慕侃妹妹陶岚的感情,决定娶文嫂为妻,救她们母女于水火,这多少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意味。不过结局却是文嫂忍受不了流言蜚语,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一幕悲剧不过是“人言可畏”的重演。几乎与《早春二月》同时代,一灶并代影星阮玲玉同样因为忍受不了流言蜚语走上了不归路。小说如果仅停留在文嫂的自杀带给萧涧秋极度痛苦和愤怒层面,那么故事的格局则显得过于狭小。文嫂的死将萧涧秋推向了悬崖,而穷学生王福生因困退学则直接将萧涧秋从悬崖推向深渊,坠入绝望的境地。对这个 社会 彻底失望后,萧涧秋才彻底放弃幻想,幡然醒悟,最终毅然决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影片《早春二月》更像是一幕舞台话剧,台词和表演夸张却不生硬,两位主演孙道临、谢芳非常贴近人物的气质。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文嫂这条线,一条是王福生这条线。前一条是主线,从萧涧秋来芙蓉镇教学,到与陶岚之间感情纠葛,再到同情文嫂一家产生的风言风语,都是围绕文嫂这条线展开,所占的篇幅约十分之九之多。王福生这条线只有三个瞬间,第一个是萧涧秋第一次上课即遇到王福生迟到,第二个是萧涧秋路让偶遇王福生早上挑柴卖,得知他为什么上学迟到原因,第三个是王福生告知萧涧秋自己不能继续上学,因为他爸爸砍柴摔断了腿,他要照顾粗辩橡一家人。这条线姑且称之为次要线,所占的比重几乎忽略不计,但恰恰是这条线让萧涧秋意识到,牺牲个人挽救不了贫苦大众,只有融入革命的洪流,才能打破旧世界,彻底实现千万百姓的觉醒和重生。由此可见,正是第二条线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
任何文艺作品都应当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离合都是 社会 现实的折射,因此,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文岩旁艺作品,都应当跳出个人的圈子,从大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或创作文艺作品,这样才更易于理解作品,创作出更感染人、更打动人的文艺作品。
㈡ 电影,早春二月,是讲的什么地方的故事
早伏顷春二月是由谢铁骊执导,租态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剧情片,于1963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对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识青年肖涧秋应好缺型陆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后因北伐愤然离去的故事。
㈢ 早春二月电影简介 早春二月电影介绍
1、《早春二月》讲述1926年前后,为追寻革命真理而苦闷彷徨的知识青灶凯年肖蔽凳涧秋(孙道临饰),应好友小学校长陶慕侃(高博饰)邀请,来到江南小镇芙蓉镇教书。肖涧秋了解到自己的老同学李志豪牺牲在战场上,留下寡妻文嫂(上官云珠饰)和一双儿女,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还帮助她的小女儿上了学。同时,肖涧秋也认识了陶慕侃的妹妹陶岚(谢芳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意,也引起小镇的富家子弟、一直追求陶岚的钱正兴的嫉恨。肖涧秋帮助文嫂的行为引起了镇上的流言蜚语,肖涧秋气愤至极。后来,文嫂的儿子因病去世,使她失去了生存的欲望。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肖涧秋为了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然而,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因此而自杀,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深受感染也追他而去。
2、《早春二月》是由谢宏辩旅铁骊执导,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剧情片,于1963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㈣ 六十年代有哪些值得看的老电影
说起六十年代的电影,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港台的动作片,像是《龙门客栈》(1967,胡金铨)、《独臂刀》(1967,张彻)、《英雄本色》(1967,龙刚)等,但其实六十年代的大陆影坛也是百花齐放的年代,今天就给大家列举几部优秀的60年代的大陆电影吧。
《冰山上的来客》
谢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17年反特片的集大成之作,于63年上映。讲述的是女特务古里巴儿(谷毓英饰)假扮解放军哨所战士阿米尔(阿木都力力提饰)的青梅竹马古兰丹姆刺探军情,一步步破坏我军边疆防线,最后被我军识破,不仅揭穿了她的特务身份,阿米尔终于和真古兰丹姆(阿依夏木饰)再次重逢,在胜利的也帮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团聚。片中用两人熟知的歌曲来揭发女特务的假身份也是用的十分巧妙,而片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成了传唱至今是经典。
60年代的中国,是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故事片,文艺片,反特片,动作片,武侠片等等异彩纷呈,其中也不乏精品,对老电影感兴趣的观众不妨亲自去探索一番。
㈤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国彩色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谢铁骊导演,李文化摄影,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但影片结尾处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寻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诗的色彩。 谢铁骊导演曾经担任过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主席,也导演过《无名岛》、《暴风骤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几十部电影,走过新中国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由于战乱,这位从影40多年的导演的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谢老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电影只是看了一部被称为中国的“劳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韩兰根所演的电影,但是这部露天电影只放了20分钟就因放映机出故障“罢工”了。他也没想到后来竟然会走出军队进入电影界,从此走上了电影导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时代的洪流 在海边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过《林家铺子》的副导演之后,我有机会执导了自己乱档老的第一部影片《无名岛》,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当时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侨会议上放映,大家的反应都比较好,这个时候北影厂就好像奖励我似的,让我带着家属到北戴河疗养。以前我从来没有疗养过,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所以那哗升次去北戴河我就带着一大摞书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来的作品。看过许多作品后,非常欣赏柔石的《二月》,觉得可以拍成电影,对《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话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蠢亩“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发展是通过书信来表现的,这对于电影要用形象、动作来表现其实是个难题。但是我对萧涧秋这个人物很熟悉,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主人公所处的大革命时代,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有我长兄的影子,所以萧涧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够打动我。小说中陶岚的形象,我也能从我一位远房亲戚的身上找到感觉。选择这部小说,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乡淮阴,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所以我有很强烈的愿望想拍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对于影片中的芙蓉镇来说,萧涧秋显然是一个外来的“闯入者”,他是想回避时代社会的洪流而来到芙蓉镇的,他厌倦了喧闹变动的外边世界,像一个思家的游子一样,希望在芙蓉镇找到“家”一样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发现进入“世外桃源”却是进入了是非的漩涡中。有人说《早春二月》看起来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觉。但毕竟时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减弱了原作中过于消极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积极、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结尾也把萧涧秋为摆脱矛盾而从芙蓉镇“逃跑”了,处理成现在的结尾:丢掉逃避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投入社会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这个贫苦学生,把他和萧涧秋的关系作为另一条线,文嫂自杀后,王福生因贫困退学,这种双重打击把痛苦推向极点,也促使他觉醒。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给予观众的感觉是主动、积极的,预示一种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觉到那应该是“惊蛰”的早春,唤人觉醒的。 被批小资情调过浓 这部影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学本和分镜头本经他修改了一百多处,而且非常细化,包括影片的名称最终由《二月》改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见地的意见。 影片完成后,最后交由上级文化部门审查,这个审查除了厂领导、夏衍、茅盾等同志,还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领导,当时很多人认为影片拍得还不错,这时候我心里还暗暗高兴,最后主管电影文艺的周扬同志不赞成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认为宣扬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㈥ 《早春二月》电影艺术评论
影片《早春二月》一开场的镜头运用是格外别致与讲究的。 古桐颜色的条纹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从观众主观的视角悠悠探出 , 远远的碧水蓝天 ,近近的暖阳飞鸟 。 电影画面字幕缓缓递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场 ,影片乐曲悠悠铺开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几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词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节当中 ,借萧涧秋之口喃喃吐诉了一曲黄庭坚的咏雪词: “ 贫巷有人衣不纩 ,北窗惊我眼飞花 …… ”
在这一个长长暑假里面, 我从上海经过杭州 , 方向东南 , 来到了浙江宁海镇 ,专门要去寻访现代文坛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车上我一路来回张望着这座小小的静谧古城 ,白墙黛瓦,依山临海 ,民风古朴 ,润气扑身 。进到宁海 ,我径直去找城内的方孝孺祠堂 ,因为柔石的旧居就在这祠堂的附近 。 实实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轻轻唤了一声玉兰 。我回过脸去,那是母亲叫女儿的声音 。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洁净女孩正咦呀着跑向她的妈妈 。这情形让我不由得清晰记起来 , 生活现实里面柔石母亲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兰 。真是巧。
走过古城一片铺着均匀的鹅卵石小路, 这时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桥 , 桥的型状犹如谢铁骊执导的电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双双齐肩走过的那座石制的孔桥 。 一部好电影总把生活贴得那么近 。 小说《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学作品。年轻的柔石一生只活过三十个春秋寒暑 , 生命虽短 , 可他却为中国现代文坛留下数量太多的才情象样的文字 。 做为二三十年代知识人群的象征 , 柔石也有过属于个人苦闷和彷徨, 柔石创作于1929年十一月的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这一年只有二十八岁 。 才华常常跟年岁无关?
〔二〕
我总是能够记得柔石《二月》里面,对于芙蓉小镇教师萧涧秋形象的深入描写 : “就见一位青年从校外走来,他中等身材 ,脸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两眼莹莹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两颊浮动着, 看他头发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远的旅路来的 , 既长 ,又有灰尘 。 身穿着一套厚哔叽的藏青的学生装 , 姿式挺直 。 ” 书生气忧重的柔石给予萧涧秋按排的第一句话语是: “我呼吸着美丽而自然的新鲜空气了, 乡村真可爱哟 ,我许久没有见过这样甜蜜的初春的天气哩 。 ” 这是多么衷情生活的言语 。
影片《早春二月》里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让过目难忘的。他叫萧涧秋 。据现代文坛柔石旧友回忆 ,柔石早先名叫赵平福 , 后来当了教员为人师表以后 ,觉得这个名字有些不大稳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赵平复 。 柔石是赵平复写作时候的笔名。《二月》能够拍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选问题 ,孙道临的出演应当是乘职的 。这是孙道临演出《家》之后的又一部进取之作 。孙道临是银幕上面一位难得的知识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萧涧秋独弹“徘徊曲”那一实际钢琴奏鸣 ,就是孙道临个人的现场即兴发挥 。
也许 ,谢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静的春光之火尚在烧燃,澎湃激情的有点难于马上转换成为《早春二月》里的陶岚形象 。影坛有的专业评论指出 ,当时当年若有可能 ,有机会重拍《二月》的话 ,比较好看的角色人选或者还应有王丹凤,乐蒂 ,石慧 ,乃至袁美云她们 。因为我们通过柔石的原创《二月》知道 , 陶岚不但身出书香门第 ,而且内秀中慧 ,同时是心怀热血的一代知识青年 。
比起现在电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还是比较敬服柔石原创《二月》里的那个终局 。在那里 , 陶岚姑娘的血气尽管热力迸放 ,但是她毕竟属于一门闺秀 ,她的家风有责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笔下的女孩很中国。也应该很传统 。 柔石《二月》是应当做为纯粹的经典来读的 。柔石的文学成就 , 不但在于他文笔的真实 , 而且还在于柔石身上的现实主义 ,还有他心里的那一种真正的热血进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岁的柔石 , 就挽力集资创办了自巳家乡的宁海中学 。 对于家国学校的热切投情 , 柔石愿意将其视为一生业绩 。 对于扶贫教育, 对于孤儿上学 , 柔石在他的《二月》里面吐诉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鲁迅也在《柔石小传》回忆道: 柔石对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对于柔石 , 鲁迅还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这样讲过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还有公论 : 中国文坛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于文坛失去了长阶上的一块基石 。
然而 ,对于这样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与左翼革命文化运动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气的文人却那么的极尽冷嘲热讽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创《二月》里 , 谢铁骊导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讲述到了各自的视界与观点 ,电影还特别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开” :
芙蓉芙蓉二月开
一个教师外乡来
两眼炯炯如鹰目
内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着小寡妇
右手还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驱逐了
吾乡风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够编造与生出这样无聊诗句的人 , 是不是属于文人骚客身体内部消化不良 ? 或者还是属于心里有病呢 ? 总箅还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开阔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开 , 而且还表明芙蓉树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闲语碎言 。 其实我们今天 ,反倒在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开”里面 , 察颜观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爱与人道 。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这部小说原创里面, 经常书写一些诗古体诗话似的白话文 。 一方面表达了柔石的传统创方式 ,另一方面还传达了柔石先生文学作品的主观策略。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调试上应该 , 就是祸死于这首悠幽切齿的“芙蓉芙蓉二月开 ”的吧 ?
〔四〕
柔石原创小说《二月》的结尾时刻, 萧涧秋留下一封字数极长的情信或者家书 , 这书信里面 , 烙印一般投入进了柔石对于男主人公萧涧秋的一片追随与期待 。 我们试着来读其中几行 : “ 今天下午五时,有此处直驶上海的轮船 ,我想乘这轮船到上海去 。 此后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还在北方 ,愿赴北方去垦种着美丽之花。时势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这信, 我还记得清清晰晰 , 原创《二月》的最后一句话是 : “老诚的陶慕侃由怒转笑 , 注视着她妹妹说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们知道了 , 电影《早春二月》的结尾 , 与柔石《二月》的结尾不尽相同, 电影的结尾让女主人公陶岚自已一边喊着 , 一边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萧涧秋去了 。 其实今天来看 , 进步是必然的 。 然而进步归进步, 进步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的电影观众几乎能够感觉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岚这样一种肆意大胆的放情飞奔, 估计恐怕并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当时那样一个人文传统渴望回归的年代里 。
小桥 ,流水,人家 。 毕竞我们身居在一个传统的文明国度 。 午后的阳光倾斜了 。 我在将要别离宁海小镇时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讲的那句诗一样的文笔 :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这么以为,柔石的原创《二月》 ,谢铁骊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们确实 ,都是能够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从前在《二月》里面 ,写到的南方的天 , 总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开
一个教师外乡来 ……
做为电影观众, 我多少还是有了一点迷惘 , 面对电影《早春二月》的教师萧涧秋的一来一去芙蓉镇 , 他往来芙蓉水乡的这过往行程 ,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 不管怎么样 , 萧涧秋他的为人处事还是挺象一名教员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镇上没有误人子弟 。我心里还是愿意柔石书写《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还在北方 ,愿赴北方去垦种着美丽之花 。时势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毕竞柔石创作《二月》的时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个向望文明和渴求进步的传统国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还是一个热心呼唤明光的青年 。 无论柔石原创《二月》 , 还是电影《早春二月》, 萧涧秋虽然是匆匆的来 , 又匆匆的走开了 , 但他走的那么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点象影片二月一开时候 , 那一扇遥遥开启的小窗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