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紫日》后感…
《紫日》用镜头与观众交流
导演冯小宁在他的“战争与和平”系列作品的收山之作《紫日》(原名《紫太阳》)中,运用其个性化的镜头语言所讲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命运被战争连在一起的三个人的生死经历,揭示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主题: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这一主题贯穿于影片始终。
我个人认为,《紫日》体现了冯小宁艺术创作新的提升与突破。同以往他的作品相比较,《紫日》更多的是用镜头语言与观众交流。
冯小宁的镜头是浪漫抒情的:影片中那一望无际、饱含大自然韵致的北国林莽;有着童话般迷人景色的白桦林;闪烁着金色阳光的河流;浸透着瑰丽色彩的落日,无不展现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令人神驰心醉。
冯小宁的镜头又是直面残酷的:他用浓烈深沉的影调展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用长镜头追逐着铺天盖地吞没绿野生机的火海画面;用冷峻的目光摄录法西斯刽子手惨绝人寰的暴行。在《紫日》中,冯小宁的镜头表述尤其细腻传神:故事里中、日、俄三个语言不通,相互对立的角色之间从被动地互相依靠到主动、真诚地相助与沟通,这一曲折的心路历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举止、行动等一系列细腻生动的镜头语言进行表述。
而这部影片能让观众“坐得下去看完”并难以忘怀的最重要因素更在于编导用镜头讲述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影片的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延伸和发展,片中三位主人公于茫茫林海中逃亡的生死经历,他们所遭遇的枪林弹雨、沼泽、猛兽、山火和种种可能突降的灾难,紧紧牵动着观众的视线与情感。而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冯小宁始终以实现“感人”的艺术效果为创作基点,为此,他调动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音乐、音响、画面、色彩、光影,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感人效果。
⑵ 《紫日》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悟
时间的沉淀会涌现那些真正的经典电影,也许当时不被人看好,然后通过时间的打磨,让人不得不赞叹。已经不只一次的谈到《紫日》了,可以说中国关于抗日反战的电影,唯独这一部是最深刻的。别的电影,只有路线的正确,正义的光芒。如今正义的癫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那手撕鬼子的现实,印证了这个的浮躁当代。《紫日》是一部走心的电影。
电影的名字起的就有几分文艺范,以往的抗日电影,我们总是在感叹大时代下伟人们的决策、场面宏大的震撼。反不如通过战争的侧面,来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一个普通中国农民、一个花季的日本学生、一个普通的俄国女兵,在日本投降前夕横穿日本的占领区。美丽大森林里,衬托战争的残酷。破败的村落,血染的钢刀,冷漠的军国主义。这个日本女学生,可谓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因为以往的电影里很少这样的角色。正是因为她是学生,人性里质朴的纯真还在,谁不我想要安稳过日子呢?故事的开始,当她遇到在那个中国农村和俄罗斯女兵娜嘉的时候,脑海里徘徊着军官教师的训诫:“为了大东亚帝国,杀掉那些中国人,美国人,俄国人!”,她看到在训练杀人时,有个年轻的日本兵哭了起来,他们也不愿意战争的。
她救了这个农民和苏联的女兵。后来的发展结局烘,托出了整个影片的高潮,她得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她太开心了,在金色的夕阳下,绚烂的草原上,她手捧着鲜花,奔往那着载有同胞的军车,她大声喊着,“不用杀人了,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可惜如此唯美的画面却只持续了几秒钟,一声枪响,她的同胞握着钢枪,一副的狰狞的脸,在漫天飘散的野菊花中,她香消玉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