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密西西比游戏电影

密西西比游戏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03 16:18:08

⑴ 关于德州扑克的美国电影

在线德州扑克,逆转赌王,密西西比游戏

⑵ 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兰亨·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编辑本段]笔名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术语,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1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四年后,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他的真名叫“萨缪尔·蓝亨”。
生平
童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轮船爆炸。吐温为此感到极内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觉得他自己需负上责任。可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而缩减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与家庭
密苏里州是一个奴隶州,并被大部分人视为是属于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苏里州并没有加入联邦。当战争开始时,吐温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队联邦的民兵部队(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关描述),并加入了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有一个人被杀。吐温发现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杀任何人,因此他离开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军;吐温则到他的哥哥奥利安那里去,那时奥利安被任命成为内华达的州长的秘书并管理西部。
吐温与他哥哥乘公共马车花了2星期多横越了大平原区和洛矶山脉。他们到了盐湖城摩门教的社会。这些经验成为了《艰苦岁月》一书中的主要部分,并给《卡城名蛙》提供了资料。吐温的旅程结束在内华达维吉尼亚城的银矿那里。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矿工。
在放弃矿工一职后,吐温在维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纸《企业报》工作。
吐温次后到加州旧金山旅行,在那里他继续当一名记者,并开始做演讲。他见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这成为他的第一次演讲。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
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姊姊欧丽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立即一见钟情。他们在1868年见面,并在一年后订婚,1870年于纽约市艾玛拉结婚。欧丽维亚生了儿子兰登,但兰登在19个月时死于白喉。
1871年,吐温一家迁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里欧丽维亚生了3个女儿:苏西、克拉拉和让。吐温亦成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士的好朋友。
吐温之后再度到欧洲旅游,这在1880年一部书《浪迹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国,给他的旧公司偿清欠款。吐温的婚姻维持了34年,直到欧丽维亚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温开始给《北美评论月刊》写他自己的自传。一年之后,牛津大学把一个文学博士学位颁给他。
吐温比让和苏西都活得久。他经过了一段忧郁的时期,这是从他的爱女苏西在1896年死于脑膜炎时开始的。欧丽维亚在1904年的逝世及让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温更忧郁。
作家生涯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出版。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完成得太迟,赶不及纳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国西部特色著作的书中。
这以后,《沙里缅度联邦报》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作通讯记者,给联邦报寄来关于那里的事情的信。后来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工作时也是根据这些幽默的信件写出的,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地报》派了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作巡回记者。当时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1867年6月8日,吐温乘游艇前往费城,要住5个月。这一游导致了《傻子旅行》的诞生。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吐温的下一作品《艰苦岁月》把焦点放在美国社会上。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因为这以前的两本书都是旅行文学作品,而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写成的。
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王子与乞丐》的故事情节虽然今天常出现于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但其实并不普遍被接纳。这是吐温首次尝试写“乞丐”,其缺点是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太足够的经历。《王子与乞丐》写作期间,吐温亦开始了《顽童流浪记》的写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马克·吐温往中欧及南欧旅行的游记。
吐温之后的出版著作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吐温于1876年夏,《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手写了约400页的《顽童流浪记》故事内容。
吐温的妻子死于1904年,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审查员及编辑者--他的妻子不喜欢的书籍出版。这些书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这本书并未在吐温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们找到1897至1905年之间的三种版本的手稿。这三种版本令这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很混乱,而现在才可得到吐温最先写的版本。
吐温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传。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编辑者把这自传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温的幽默字句被删掉了。
财务问题
马克·吐温及亨利·罗杰晚年时的友谊。吐温从出版著作赚了很多钱,但他不适当的投资令他浪费了很多钱,其中大部分是投资在一些新发明上。这包括一种新创的铁箍、一种新的蒸汽机、珂罗版(用来给印版雕刻的机器)和一种排字机。最后,还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卖出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回忆录,但后来还是失败了。在他对投资心灰意冷、并打算放弃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来找他,请求吐温为他的发明投资。本来吐温有一点动摇,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投资。但是,请他投资的年轻人正是电话的发明者,当初投资了电话的人,都发了一笔财。这的确让人觉得遗憾。
吐温的作品能写成,功也该归他的一个新朋友,因为他解决了吐温的财务困难。1893年,他与财政家及标准石油公司首长亨利·罗杰开始了长达15年的友情。罗杰首先为吐温申请了破产。然后罗杰把吐温著作的版权移交给吐温妻子欧利维亚,以免债权人夺得版权。最后罗杰把吐温的所有钱还给了债权人。吐温之后开始他的环球演讲旅行,把债务都还光了。
[编辑本段]后人对他的评价
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有个关于马克吐温的书库
作品目录
《竞选州长》
《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
《乞丐王子》(1882年)
《顽童流浪记》(1884年)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噬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

⑶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兰贺尔·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编辑本段]笔名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术语,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1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四年后,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他的真名叫“萨缪尔·蓝亨”。
[编辑本段]生平
童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轮船爆炸。吐温为此感到极内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觉得他自己需负上责任。可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而缩减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与家庭
密苏里州是一个奴隶州,并被大部分人视为是属于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苏里州并没有加入联邦。当战争开始时,吐温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队联邦的民兵部队(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关描述),并加入了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有一个人被杀。吐温发现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杀任何人,因此他离开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军;吐温则到他的哥哥奥利安那里去,那时奥利安被任命成为内华达的州长的秘书并管理西部。
吐温与他哥哥乘公共马车花了2星期多横越了大平原区和洛矶山脉。他们到了盐湖城摩门教的社会。这些经验成为了《艰苦岁月》一书中的主要部分,并给《卡城名蛙》提供了资料。吐温的旅程结束在内华达维吉尼亚城的银矿那里。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矿工。
在放弃矿工一职后,吐温在维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纸《企业报》工作。
吐温次后到加州旧金山旅行,在那里他继续当一名记者,并开始做演讲。他见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这成为他的第一次演讲。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
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姊姊欧丽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立即一见钟情。他们在1868年见面,并在一年后订婚,1870年于纽约市艾玛拉结婚。欧丽维亚生了儿子兰登,但兰登在19个月时死于白喉。
1871年,吐温一家迁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里欧丽维亚生了3个女儿:苏西、克拉拉和让。吐温亦成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士的好朋友。
吐温之后再度到欧洲旅游,这在1880年一部书《浪迹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国,给他的旧公司偿清欠款。吐温的婚姻维持了34年,直到欧丽维亚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温开始给《北美评论月刊》写他自己的自传。一年之后,牛津大学把一个文学博士学位颁给他。
吐温比让和苏西都活得久。他经过了一段忧郁的时期,这是从他的爱女苏西在1896年死于脑膜炎时开始的。欧丽维亚在1904年的逝世及让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温更忧郁。
作家生涯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出版。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完成得太迟,赶不及纳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国西部特色著作的书中。
这以后,《沙里缅度联邦报》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作通讯记者,给联邦报寄来关于那里的事情的信。后来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工作时也是根据这些幽默的信件写出的,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地报》派了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作巡回记者。当时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1867年6月8日,吐温乘游艇前往费城,要住5个月。这一游导致了《傻子旅行》的诞生。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吐温的下一作品《艰苦岁月》把焦点放在美国社会上。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因为这以前的两本书都是旅行文学作品,而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写成的。
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王子与乞丐》的故事情节虽然今天常出现于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但其实并不普遍被接纳。这是吐温首次尝试写“乞丐”,其缺点是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太足够的经历。《王子与乞丐》写作期间,吐温亦开始了《顽童流浪记》的写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马克·吐温往中欧及南欧旅行的游记。
吐温之后的出版著作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吐温于1876年夏,《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手写了约400页的《顽童流浪记》故事内容。
吐温的妻子死于1904年,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审查员及编辑者--他的妻子不喜欢的书籍出版。这些书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这本书并未在吐温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们找到1897至1905年之间的三种版本的手稿。这三种版本令这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很混乱,而现在才可得到吐温最先写的版本。
吐温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传。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编辑者把这自传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温的幽默字句被删掉了。
财务问题
马克·吐温及亨利·罗杰晚年时的友谊。吐温从出版著作赚了很多钱,但他不适当的投资令他浪费了很多钱,其中大部分是投资在一些新发明上。这包括一种新创的铁箍、一种新的蒸汽机、珂罗版(用来给印版雕刻的机器)和一种排字机。最后,还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卖出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回忆录,但后来还是失败了。在他对投资心灰意冷、并打算放弃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来找他,请求吐温为他的发明投资。本来吐温有一点动摇,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投资。但是,请他投资的年轻人正是电话的发明者,当初投资了电话的人,都发了一笔财。这的确让人觉得遗憾。
吐温的作品能写成,功也该归他的一个新朋友,因为他解决了吐温的财务困难。1893年,他与财政家及标准石油公司首长亨利·罗杰开始了长达15年的友情。罗杰首先为吐温申请了破产。然后罗杰把吐温著作的版权移交给吐温妻子欧利维亚,以免债权人夺得版权。最后罗杰把吐温的所有钱还给了债权人。吐温之后开始他的环球演讲旅行,把债务都还光了。
[编辑本段]后人对他的评价
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有个关于马克吐温的书库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t/tuwen/index.html
[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竞选州长》
《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
《乞丐王子》(1882年)
《顽童流浪记》(1884年)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噬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编辑本段]创作年表
1852年5月1日 《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发表于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这是赛缪尔·克莱门斯的处女作。(自学的马克·吐温在印刷所当学徒、排字时,即开始练笔,发表这个处女作时年17岁。)
1864年6月 移居旧金山,在《晨报》工作。开始为《旧金山人》写稿,时主编为小说家勃勒特·哈特。
1865年11月18日 纽约的《星期六邮报》发表了马克·吐温的《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各处纷纷转载,马克·吐温开始在国内取得名声。
1867年4月25日 查尔斯·韦勃出版了马克·吐温的第一本书《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和其它随笔》。
1869年7月 马克·吐温的《傻子国外旅行记》出版,发行者为易里夏·勃里斯。
1872月年2月 《艰难历程》由勃里斯的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73月年冬 马克·吐温与作家查尔斯·特德雷·华纳合作,写了《镀金时代》。华纳为其在哈特福特的邻居。
1873年12月 《镀金时代》出版。发行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起一个幽默而讽刺的名字,并为世人所认同,尚乏先例)
1874年夏 马克·吐温开始写《汤姆·索亚历险记》,并把《镀金时代》编成剧本。当时是在纽约的埃尔弥拉附近的夸雷农庄。
1876年1月 《康涅狄克焦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
1876年夏 马克·吐温开始写《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地点在夸雷农庄。
1876年10月 与勃勒特·哈特合作写喜剧《阿星》。十二月完成,但两人的友谊从此难以维持。
1876年12月 《汤姆·索亚历险记》由勃里斯出版。时间是在交稿后一年以上,这样就没有能赶上圣诞节的好生意季节。马克·吐温开始考虑换一家出版商出版其著作。
1877年7月31日 《阿星》在纽约的“第五条街剧院”演出。五周后停演,演出者在钱财上有亏损。
1877年1月1月 开始写《王子与贫儿》。
1878年春—1879年夏 全家往欧洲旅行,特别是游了德国,为《国外旅游记》收集了材料。
1880年3月 《国外旅游记》出版。出版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
1881年12月 《王子与贫儿》出版。出版者为波士顿的詹姆斯·勒·奥斯谷特。
1882年4月 马克·吐温重访密西西比河上,以便为其《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下半部收集材料。他遍访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直到五月底。
1883年夏 马克·吐温在夸雷农庄完成了《哈克贝利·费恩》的写作。《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由奥斯谷特出版。
1885年2月18日 《哈克贝利·费恩》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85年3月 麻省康谷尔顿的图书委员会称《哈克贝利·费恩》为“无聊之作,只能供贫民窟阅读”。不得放在书架上,从而开始了禁书的一段历史,其影响直至今日。虽然如此,到五月份时,《哈克》出售了五万一千本。(这样的禁书是个别单位的,并非全国性的)
1885年1月2日 惠勃斯特公司出版了《格兰特回忆录》,格兰特一家收益四十万元, 使得他们能免于破产。马克·吐温也深信自己有经商的天才。 (格兰特将军,1月869—1月877任总统。格兰特与马克·吐温交谊较深)
1886年1月 马克·吐温开始写《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
1889年12月 《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94年4月16日 《汤姆·索亚在国外》由惠勃斯特公司出版。
1894年11月 《傻瓜威尔逊》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96年5月 《冉·达克》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6年1月1日 《侦探汤姆年索亚》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7年1月1日 《赤道游记》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901年2日 《致坐在黑暗中的人》在《北美评论》上发表。(这是马克·吐温反对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实行侵略的名篇)
1910年冬春 马克·吐温健康恶化。
1910年4月21日 马克·吐温因狭心症不治逝世。
马克·吐温的历史命运
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读者眼中的马克·吐温,一个是批评家眼中的马克·吐温。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幽默、滑稽、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他的美国味道很足,男女老少都喜欢读。在批评家看来,事情就复杂了。马克·吐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是无害的滑稽家,还是社会讽刺家?早期这么乐观,后来为什么这么悲观?他到底是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天才,还是看风使舵的庸人?他究竟是热爱美国还是痛恨美国?……这些涉及到对他总评价的问题近一百年以来没有停止过争议,是一大研究课题,在美国叫做“马克·吐温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克·吐温是以“说笑话的能手”登上美国文坛的。一般的评论文章或者文学年鉴总是把他与“滑稽作家”、“幽默家”、“滑稽小品的作者”归成一类,其特长是“为大多数人提供无害的消遣”。
马克·吐温生前遭到最猛烈的抨击是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之后。这部作品先在英国出版(一八八四),后在美国《世纪杂志》上选登(一八八五)。选登时编辑为了“保护读者趣味”,删掉不少“粗话”和“低级描写”。即使经过防疫措施,高雅的读者还是抗议以讲究文体著称的《世纪杂志》居然发表这样低级庸俗的东西。但是,马克·吐温好像没有听见这样的批评,也不怕戴“败坏英语文风的主要代表”这顶帽子,在美国出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居然一字不改。
阿堪萨斯的《旅行家》宣布说:“这本书因庸俗粗糙受到谴责”,这是因为“庸俗幽默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读者趣昧日趋高雅,夸张的幽默也为时不久了。将来的幽默必须纯净和忠实。”
标准的“少年优秀读物”《小妇人》(一八六八——一八六九)的作者阿尔柯特奉劝马克·吐温:“如果克列门斯先生找不出什么好东西的话,那么最好就别为我们思想单纯的少年男女写作了。”
为什么后来证明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一部杰作在当时受到如此冷遇呢?
马克·吐温是西部作家,他的创作素材都是在西部获得的。粗犷、开放、幽默的艺术特色也是西部的。但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是在东部,西部作家的命运操在东部批评家手里。东部批评家有时也欣赏西部的幽默作品,不过那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并不认为这是严肃的文学创作。在他们眼里,幽默家无异于滑稽演员,专长插科打诨,不能与当时的名家爱默生、朗费罗、霍尔姆斯等人并提。他们的文学趣味是“一个名叫维多利亚的时代传到美国来的,当时粗鲁的美国人忽然发了大财,就要寻求一些行为的准则,用来掩盖他们的粗俗,要有一些上流的新式男女来做做榜样。书中必须告诉人们,怎样才是正派的,作家们也就这样写了。”①这大体上就是所谓斯文传统,斯文传统的绅士批评家怎么能赞成把流浪儿、黑奴当作主人公?行骗、宿怨、格斗怎能成为文学题材?赌咒、发誓、骂人话算什么文学语言?东部批评家可以欣赏马克·吐温的幽默才能,却不承认他有什么严肃的创作目的。
转机出现在八十年代末。那时候马克·吐温已经出版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八八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一八八九)等四部重要作品,通过创作实践,他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幽默的作用,并且懂得怎样在理论上保卫自己。他指出“幽默家虽然轻松,却有一个严肃的目的”——“嘲弄虚伪,揭露伪装”,幽默家是“王公贵族、特权人物和一切骗人玩意儿的天敌,是人类权利、人类自由的天然朋友”。②一些早就认出马克·吐温不同凡响的批评家、作家,如C.H.威伯、勃瑞特·哈特、威·迪·豪威尔斯,现在不再是少数派,他们当初的意见越来越为多数人所接受,其中豪威尔斯(W.D.Ho wells)的观点尤其明确。作为有影响的批评家,他指出,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一九一0年,马克·吐温去世那一年,豪威尔斯在《我的马克·吐温》(MyMarkTwain)一书中作出当时对马克·吐温的最高评价:
爱默生、朗费罗、洛威尔、霍尔姆斯——这些人我都认识,我还认识我们其他的智者、诗人、先知、批评家、幽默作家;他们互相类似,象其他文人一样;但是克列门斯是独一无二的,无法企及的,他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
正当马克·吐温在天堂与塞万提斯、莫里哀等喜剧大师欢聚的时候,人类又传噩耗。一九二○年,一位名叫范·魏克·布鲁克斯(Van WyckBrooks)的批评家,运用精神分析法对马克·吐温进行解剖,发表了一部全面否定马克·吐温的专著——《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The Ordealof Mark Twain)。他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却具有屈从环境的软弱性,在加尔文教、金钱诱惑和东部上层阶级文学趣味的强大压力下经不起考验,终归失败。
布鲁克斯把马克·吐温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童年是在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里度过的。他幼时有梦游症,说明他有两个自己、两种倾向、两种愿望:一方面要表现个性,一方面又屈从母亲。他站在父亲的棺材前向母亲保证今后“要做个好孩子”,证明他顺从严禁自己的加尔文教的社会环境。他家庭之外的生活环境同样糟糕:汉尼伯尔镇地处开发不久的中西部,是“文化的沙漠”,“天才的种子必然会死亡”。第二阶段中,在密西西比河上四年的领港生活,是他与社会关系最融洽的时间:他赚钱,家里人满意;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所以《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开头几章写得极有诗意。可是到了西部之后,他为投机发财的社会风气所包围,又一次放弃艺术的追求,头枕找矿致富的美梦。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作家的呢?布鲁克斯说:“他下意识的愿望是当艺术家,但这是发挥个性的行业,而发挥个性在他母亲看来是罪恶,在社会看来是耻辱。母亲和社会这两个方面都要求他做个生意人,而他又不可能调动自己身上必需的能量去满足这个要求。美国作家们一生中经常遇到这种困境!我们看到,这种困境终于导致马克·吐温变成了幽默家。”③按布鲁克斯的理解,马克·吐温之当幽默家,与他想找到矿脉发财同出一源,是他又一次出卖自己艺术天才的例证。
第三阶段是到东部同奥丽维亚·兰登结婚之后。布鲁克斯认为,这位富商的小姐生活圈子狭窄,唯父辈意见是从。马克·吐温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不得不同时讨好她那个社会圈子,而那个高雅而又庸俗的社会之所以接受这个“没有教养的”西部幽默家不是看中了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能够赚钱。奥丽维亚根本认识不到她的丈夫是天才,却以自己平庸的文学趣味把关,经常删改马克·吐温的作品。她居然认为《王子与贫儿》比《哈克贝利·费恩》高得多!马克·吐温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天才去炮制迎合群众趣味、能赚大钱的小说。布鲁克斯惋惜地说“马克·吐温实际上找了一个第二个母亲”!另一个对他发生巨大影响的人是《大西洋月刊》主编、全国闻名的批评家、作家豪威尔斯。马克·吐温把他当成“解罪神父”,豪威尔斯怎么说他怎么改,把他的批评意见当作金科玉律,而豪威尔斯的主张是描写“生活温和的一面”,“力求避免使自己和读者痛苦的题材”。“斯文传统”就是“通过豪威尔斯改造了马克·吐温”。
这里,布鲁克斯再次运用他的“双重性格说”:马克·吐温身上“那个不自觉的自我”本能地反叛豪威尔斯的艺术观点,他大骂简·奥斯丁就是发泄对豪威尔斯的不满,因为后者把简·奥斯丁推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但马克·吐温的软弱性是主导的,心甘情愿把自己摆在从属豪威尔斯的地位。
布鲁克斯认为,马克·吐温在“第二个母亲”和“解罪神父”的改造下,扼杀了艺术的自我。他到晚年懊恼不已,连声诅咒人生。他“谴责失败的人生,恰恰表现了他自身的失败。”这是布鲁克斯最后的诊断:
马克·吐温是一个受到破坏的灵魂,受挫折的牺牲品。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所提供的无数病例一样,仅这一点就足以解释他晚年的懊丧。他受到阻碍,遭到分裂,甚至违反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他身上的诗人、艺术家本性萎缩成了愤世嫉俗者,整个儿人成了一个精神虚弱者。

⑷ 密西西比游戏的剧情简介

《密西西比游戏》是一部由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执导的电影,该片将于2015年9月25日美国上映。
讲述了44岁的Gerry与35岁的年轻人Curtis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起赌的故事,最后豪赌成功,但是他们却分道扬镳。

⑸ 马克吐温的作品的风格是什么 主题思想是什么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署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四年后,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名著生涯。
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他的真名叫“萨缪尔·克里更斯”。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出版。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完成得太迟,赶不及纳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国西部特色著作的书中。

这以后,《沙里缅度联邦报》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作通讯记者,给联邦报寄来关于那里的事情的信。后来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工作时也是根据这些幽默的信件写出的,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地报》派了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作巡回记者。当时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1867年6月8日,吐温乘游艇前往费城,要住5个月。这一游导致了《傻子旅行》的诞生。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吐温的下一作品《艰苦岁月》把焦点放在美国社会上。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因为这以前的两本书都是旅行文学作品,而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写成的。

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王子与乞丐》的故事情节虽然今天常出现于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但其实并不普遍被接纳。这是吐温首次尝试写“乞丐”,其缺点是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太足够的经历。《王子与乞丐》写作期间,吐温亦开始了《顽童流浪记》的写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马克·吐温往中欧及南欧旅行的游记。

吐温之后的出版著作为《顽童流浪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顽童流浪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吐温于1876年夏,《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手写了约400页的《顽童流浪记》故事内容。

吐温的妻子死于1904年,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审查员及编辑者--他的妻子不喜欢的书籍出版。这些书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这本书并未在吐温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们找到1897至1905年之间的三种版本的手稿。这三种版本令这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很混乱,而现在才可得到吐温最先写的版本。

吐温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传。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编辑者把这自传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温的幽默字句被删掉了。

⑹ 公路电影的经典电影

1、《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个主角。导演们习惯于把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凑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制造出更多的戏剧效果。而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莱坞公路电影类型化之后,路上最常见的就变成了那些沦落天涯的亡命者们。因为,通常只有亡命者会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们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过程在好莱坞导演的手中也变得跌宕起伏。这样就使剧情本身有了足够的强度和张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观众,也就是年轻人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好莱坞摄影棚制度的强大威力,电影创作者们为生计考虑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许多的商业元素。这样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众多类型片的成份,动作片中的惊险刺激,文艺片当中的爱恨情仇,悬疑片当中的峰回路转,有关亡命徒的公路电影逐渐成为了此类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们在公路电影当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就是此类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无疑是亡命者公路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对雌雄大盗,在30年代横行德州,持枪抢劫银行,最后为警方击毙,是耸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这部电影,用的手法亦颇受争议。他们抢银行在电影中被正当化为向当时社会秩序挑战的行为。30年代美国全国笼罩在一片不景气的低潮下,失业率急剧攀升,银行关门,股市崩盘,许多人生计发生问题。当国家机器不能够保障个人生存时,社会大众开始对现有的秩序怀疑。Clyde在一间空屋前面看见一家人驻足观望,依依不舍,询问之下才知道这原是他们的房子,后来因为付不起贷款被银行没收了。激于义愤,Clyde对屋门前银行的封条开了一枪,而决定开始抢银行。影片的背景虽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达对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不满的情绪,正好与60年代末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的气氛相吻合。
事实上两人并非一路上相依为命,而是有一群同伙跟着: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个会修车的小个子CW。故事的主线即是围绕在这一伙人之间的冲突上:Clyde与哥哥难兄难弟,感情甚笃,Bonnie和Blanche则势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间呈现微妙的关系:Clyde要维系和Buck之间“哥儿们”(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安抚Bonnie。Bonnie则经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为爱人所作的牺牲之间挣扎。最后这种紧张关系在Buck被击毙与Blanche被逮捕后结束。两人获得独处的机会,也达到了完满的性高潮。然而这还是暗示兄弟哥儿们的关系和男女之间的情爱往往是不相容的。这种主题,常常在以男性为观众对向的动作片中。
车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妈妈的车,而两人的结局也是以在车中被乱枪打死而告终。他们每抢劫一次就换一次车,当然一辆比一辆更好更新。车子在本片中不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对物质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机器。
最后一幕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一群鸽子飞上树梢,两人正欣赏一刹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钻到车底下。男女主角往树丛看一眼,心知大势已去。两人对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车中,但此时乱枪已起。慢动作,两人被打成蜂窝。这里面有许多元素被往后的电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莱德》虽以两人伏法结束,但这部电影非宣扬“恶有恶报”的陈腔滥调。相反的,它的影像语言的运用是希望我们同情认同死者的。事实上本片推出以后造成极大的争议。当初被Bonnie和Clyde所杀害的人其家人纷纷指责电影美化了凶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却奉二人为偶像。饰演Bonnie的菲·唐纳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着甚至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个以抗争、罢课、反战为风潮的年代,这部电影的确亦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现在红极一时,恐怕很少有人记得他在1990年演过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这部电影由大卫·林奇(David Lynch)导演,根据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说改编。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页,电影却洋洋洒洒地扩充到两小时。林奇的电影以悬疑和风格诡异著称。这部片在表现形式上诡异,本质上则不折不扣是个爱情童话。
Sailor和Lula是一对恋人,但是Lula的母亲极力反对二人交往,还派了一个混混去对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干掉,他也因而坐了两年牢。出狱后他携女友远走高飞,Lula的妈妈间接找上一群变态杀手去追回女儿并解决那小子。于是情节就在漫长的汽车旅程中诡异的经历,杀手的追杀,和由回忆中抖露出 Sailor的妈妈与人勾结害死丈夫的阴谋中展开。
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的旅程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进而正当化他们的行为的话,Lula和Sailor的旅程则几乎全都是反映其内在的经验。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着重的是一个狂乱的心灵如何因爱情的浸润而被“驯服”(结局Sailor对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现的主题。除了代表Lula的父亲被火烧死的记忆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难安的心灵。Lula许多段不愉快的回忆,如被父亲的朋友强暴、堕胎等,也是为了强调扰动难平的心理状态。即使连他们在一路上碰到的诡异事物——例如骑扫帚的巫婆,因车祸而死的男女孩,小镇上裸着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满嘴黑牙长相猥亵的家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们的幻想和梦中。能抚平他们狂野的心的,是两人肉体的结合和由肉欲升华而成的爱情。就如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人最后以圆满结合结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兴起。MTV之异于以往之处,不在于它把影像和音乐连接起来 (在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于它用一连串断裂的、快速变化的影像来搭配音乐,而赋予音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观念,认为每个读者可由文本中读到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看MTV时,对影像的诠释依我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心理状态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确实有一点后现代的味道。《我心狂野》虽然没有使用断裂和快速变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许多诡异而与本身主题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乐、重金属摇滚和猫王的情歌穿插交织,不免让人觉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层出不穷的公路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共通的规律,那就是无论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开始的,大多都是基于一种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对于自己所现存的世界不满而开始的一种叛离。《逍遥骑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着,《邦妮和克莱德》中的主人公反抗着,特拉维斯也在《德克萨斯的巴黎》中反抗着。但是,这些反抗之外还有一种反抗,一种对整个父权社会的否定。最能够体现这种双重反抗的,就是主动向整个社会宣战的末路狂花们。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义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型态所主宰的文类。Thelma和Louise是一对闺中密友,Thelma是一个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妇,Louise则是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有些男子气概的餐厅女侍,两人相偕开车出游。这原本应是一次简单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后却成为两个女人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奋斗。
在一间酒吧里一个男人与Thelma搭讪,原本只是单纯的应酬,但是那男人却进一步企图强暴她。情急之时Louise赶到开枪将男人打死。原本这是单纯的自卫杀人,但是现场没有其他证人,在恐惧证据不足会被判重罪下,两人展开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过程中父权在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一一展现开来:Thelma的丈夫除了在电话中大声吼叫要她回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应付家事)以外,什么忙也帮不上。警察不断尾随追逐她们,进一步把她们逼上梁山而不考虑自卫杀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们清白的检察官,却因为好几次阴错阳差而始终连络不上她们。连途中碰到和Thelma发生一夜风流的情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偷人钱的骗子坏蛋。换言之,她们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们却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与男性社会对抗的女战士,要比当一个小女人要适合得多。她们抢劫,把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卡车打烂,并且抢夺警察配枪。这些举动也把她们逼向无路可走的地步。最后她们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屈地开车冲入万丈峡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绘的旅途,无疑的是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沿途所发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对她们来说大多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这程环境下只有自己的伙伴是能倚靠的对象。Thelma与Louise两人间的情感,是同志间相依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认其中包含了同性恋的成分。这在以往的公路电影是看不到的。传统的公路电影,结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侣,要不然就是气味相投的哥儿俩,因为只有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男人之间的友情被允许出现在这种阳刚味重的,以冒险为主题,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对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现,肯定了电影中“另类”旅行拍档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后,各种组合在公路电影中纷纷出现: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少数族裔、残障或智障。这些人的旅行经验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也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多样性。 4、《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摄于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这里提到的公路电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后也造成极大的争议。与《邦妮和克莱德》不同的是,《天生杀人狂》并非改编自某一社会事件,却似乎“预演”了社会事件:该片放映之后有一个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谋杀,凶手被逮捕后宣称自己的举动是受到该片的启发。
承袭了《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的主题,斯通在《天生杀人狂》也以谴责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为主。这一次的对象是媒体。电影描写一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两人绝非正义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说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处腥风血雨,只留下一个活口宣扬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渲染以后,竟成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对象。
两人在一次枪战中被捕,分别被关入监狱。但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节目中访问Mickey,于是说服典狱长让他在狱中访问。不料当访谈节目传到狱中时,其他囚犯群起暴动。Mickey趁机劫持记者一行,救出Mallory并闯出监狱。记者为了要抢新闻,也想到他们为了出风头不会杀他,于是和他们一起劫狱冲出重围。但最后仍免不了一死。两个杀人累累的黑天使从此逍遥法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体的高手,他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表现迥然不同的题材,因而达到颠覆观众对媒体成见观感的目的。他用一个电视情景喜剧的格式来描述男女主角两人的相会,罐头笑声内封装的却是粗鄙的对话的血腥的场面这些电视媒体不可能出现的成分。他用电视新闻报导的格式来叙述枪战、劫狱等场面,让人更加混淆真实与虚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斗画面,文艺片罗曼蒂克的画面。各种断裂急促的镜头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把我们平常熟悉的电视剧、电影、新闻、动画、电子游戏的强度乘上十倍加起来,让人有饱和得想吐的感觉。然而吊诡的是他对媒体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体,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夸张报导,而使之虚假化——反而最后弄假成真——观众将片中呈现出来的虚幻情景内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将谋杀付诸实现。就这一点而言,斯通是要负道德责任的。
《天生杀人狂》中公路与旅程本身己完全沦至边缘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牺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让新闻媒体在后苦苦追赶,好产生更多报导而已。它的风格也正好反映了当前美国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当道的时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来越混淆不清。同样的,激进与保守反动的区隔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激进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很快地被资本主义体系所吸纳,再生产为可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实,同样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莱德》拍摄时间早于《逍遥骑士》,也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商业元素,但它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部公路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本片的重点在于它对于暴力的刻画,直接而又无情,所以一开始它是作为一部犯罪题材或是黑帮题材的电影入主美国影院的。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血腥的电影拯救了美国电影业,并且为后来类型化的公路电影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为之后的电影频繁借用,由此奠定了这部电影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谓“德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精锐导演。虽然身为德国人,文德斯对公路电影和美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特别着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电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Road movie proction”,对公路电影的执著可见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时起初他拒绝说话,即使最关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沉默着继续从德州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突然 Travis讲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处荒芜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Travis说。
他们回到Walt家以后,Travis渐渐适应文明的生活,也渐渐学会和儿子Hunter相处。但是他始终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发生了什么事。
从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带儿子开车前往德州,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Jane出现又走了,Travis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墙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但是对面看不过来。他的妻子在这里从事色情行业。Travis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终于让妻子认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离开,他则因妒嫉把妻儿锁在车库。半夜醒来发现家里失火,赶忙去车库看,但他们已经走了。这时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无目的地跑着,跑着,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诉妻子儿子旅馆的住址,让她们母子团聚,自己则悄悄地走了。
在这部片中,记忆在两次旅程中渐渐展开。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征,德州则是Travis的起点与终点。那里包含了他的过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时遗留在那里了,所以当他回到文明生活后,还必须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来。前面介绍的几部公路电影,沿途的景观多半只是陪衬剧情的背景。文德斯对公路的喜爱,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绘沿途的景观,原本他想要拍一部从阿拉斯加纵贯北美洲到德州的电影。不过他的编剧告诉他“你可以在德州发现美国全部”。而事后他同意这点。他在拍摄本片时也用相机捕捉了美国西部的风貌,而有摄影集问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这部电影与其称为公路电影不如说是“旅行电影”(因为搭飞机和坐船亦占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两个相关的片段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飞机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闲来与一个德国商人攀谈,发现商人的同学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战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马的女友。
Walter是一个水利工程师,做事一向理性。但是当他们获救以后,Walter却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丛林找他哥哥,而不顾在纽约堆积如山的工作。但当他们前往那好友的住处时,发现的却是一具悬吊在梁上的尸体。
葬礼之后Walter匆匆回到纽约。为了摆脱情妇的纠缠,他决定坐渡轮前往巴黎参加一个会议。在渡轮上他碰到一个年轻女孩Elizabeth,两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Elizabeth则酷爱存在主义哲学;Walter专长于科学技术,Elizabeth则钟情于艺术;Water己过中年,Elizabeth正当豆蔻年华。但两人却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两人再度巧遇,并相偕前往南欧旅游。途中并发生了超友谊关系。但在无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轻时女友Henna之女。惊诧之中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女孩是她女儿。在希腊Elizabeth不慎为毒蛇咬伤,危急之下送医急救,在医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见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亲生女儿。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爱情文艺片,不过前后两段迥然相异的旅行经验,却足以丰富其本身的意义。男主角身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对任何事都抱持科学的态度冷然对待,连飞机失事也无动于衷。然而理性并不能解释他为什么要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墨西哥丛林找寻多年未连络的朋友,不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女儿坠入爱河,更不能解释花样年华的少女为什么会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经历,除了跟他过去的回忆牢牢纠结在一起以外,也凸显出人生的偶发性和荒谬性。

⑺ 刺客信条解放重制版增加了啥

刺客信条解放重制版是经典单机冒险游戏刺客信条3解放的高清重制版,这款游戏在剧情上紧接三代剧情,主角是三代重要角色康纳·肯威的学徒艾夫琳,这是系列作中第一次使用女角色作为主角,玩家将在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的新奥尔良展开自己的冒险。

刺客信条解放重制版截图

故事背景
该作的故事,是从法国与英国为了争夺北美原住民领土而爆发的七年战争(公元1756~1763)”之后开始的。背景设定在1765-1780年的新奥尔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七年战争从一个不属于十三殖民地的另一个新大陆殖民地的角度。
在上述的战争经过数年后,新奥尔良城的控制权最终落入了西班牙手中,西班牙并进一步利用新奥尔良作为运送欧洲物资到殖民地内陆的港口,法国和英国都从这里转运他们送往北美东部的物资,三方势力都在新奥尔良激烈争夺。于是,新奥尔良作为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与其周边的地域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了富裕的欧洲人的聚集地,逐渐形成一个以奴隶贸易为经济活动中心的社会。
诞生、成长于这样充斥着阶级与贫富差距社会背景下的艾芙琳,有一次偶尔的碰到了一名逃亡的奴隶,而这名逃亡奴隶教给了艾芙琳成为一名刺客所必须的能力与技术。

游戏特色
1、艾夫琳回来了:作为法国和非洲混血的刺客艾夫琳,你必须运用你的技能、本能和武器——包括弯刀、毒箭喷管、鞭子和决斗手枪——来追捕和消灭你的敌人。
2、体验一下联合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这款名为AnvilNext的引擎拥有开创性的物理、动画和创新的战斗系统,让你饱览一个细节丰富的世界。用独特的树木导航系统击败路易斯安那河口的敌人。
3、探索水下的玛雅宝藏:当你在水下寻找失落的玛雅宝藏时,要保持警惕,充满敌意的荒野和潮湿的沼泽里充满了危险的动物,并以致命的精度从上面消灭他们。
4、完全改善经验:刺客信条解放高清重制版充分利用其新的硬件,引入了图形的改进,如高动态范围(HDR)渲染,高清晰度的环境和字符,更新的电影,其中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图形全面检查的标题。
5、游戏体验也被更新的任务改进了节奏,新的任务深入到Aveline的故事,更新的世界设计在任务期间提供了更多的游戏选项。最后,特别注意重新掌握音乐和全新的SFX音频。

游戏亮点
玩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经常要出没在充满不同阶级人群的闹市中,而当中一些贵族更是难以亲近,为了能够更加轻易的接近目标,该作中可以让女主角换上不同的服装,冒充扮演对应阶级的角色从而达到目的。

⑻ 推荐几部瑞恩雷诺兹演的几部电影吧,近期的差不多都看完了,他主演的还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求推荐

瑞安·雷诺兹

死侍 2016

无我 2015
密西西比游戏 2015

金衣女人 2015

西部的一百万种死法 2014

血色孤语 2014

人质 2014

极速蜗牛 2013

⑼ 求电影名字。一部有关艾滋病的电影,美国的,一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两岁时手术输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译:《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译:《鳄鱼,波鞋,走天涯》

对白语言:英语,日语

2演职员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兰弗洛 Brad Renfro --- 饰 Erik (艾瑞)

约瑟夫·梅泽罗 Joseph Mazzello --- 饰 Dexter (德斯特)

布鲁斯·戴维森 Bruce Davison ---- 饰 Dr Stevens

安娜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饰 Linda

3影片类型编辑
剧情

4影片片长编辑
97 min

5上映日期编辑
1995年4月21日 美国

6剧情梗概


斯特与艾瑞同住在一个温馨祥和的小镇,并且是紧临隔壁的邻居,他们同为单亲母亲带大的男孩,两个同为十一岁。但小镇镇民恐惧,形成一堵高墙,把十一岁的德
斯特和母亲孤立起来,德斯特是因输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后院与和士兵玩具为伍,望著天空,向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学、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篱笆与德斯特对话,打成一片。两个寂寞孤独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谊中,不顾世俗对艾滋病的恐惧,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风港。逐渐的,
艾瑞决定要帮德斯特把病治好,他异想天开的遍揉百草煮汤做药,一遍遍的试验着,甚至带著德斯特离家出走,访谈名医,一路上,德斯特与艾瑞经历了他们一生中
最难忘的夏日之旅,但他们会找到奇迹吗?

7评价

真情世界剧照

一份由专业影评人评选出的美国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单上,一部拍摄成本仅有十万美元的小制作电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块钱在天津一个濒临倒闭的音像商店里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尘。当时若不是其港译的片名《鳄鱼,波鞋,走天
涯》太过特殊,我也很可能错过。记得在家看此片,当荧光屏只剩下滚动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缓优美哀伤的音乐,我的眼泪还在止不住的流…
…后来,在资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时,报纸上的宣传词曾提醒观看此片的女观众多带纸巾。

——没有美轮美奂的布景服饰,没有造价高昂的道具,没有尖端电影科技的支撑,甚至没有一个大牌影星的助阵,导演的拍摄手法也极其朴素,电影的主角只是两个孩子——十一岁的德斯特,和与德斯特同样大小的邻居小孩艾瑞。但因为有出色的剧本和主题,再加两个小童星极尽自然、天真无邪的表演,“低成本”高产出,仍然造就了美国文艺片中难得的精品佳作。

当然不能不称赞本片导演彼得·霍顿朴素流畅的叙述和诗化的电影语言。影片讲述了两个单亲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间无比挚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个因输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仅性格孤僻,
还是个淘气的“问题少年”。两人偶然相遇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为了给德斯特寻找药方(The
Cure),艾瑞异想天开的采摘各种野草熬药给德斯特吃,却弄巧成拙,差点将德斯特毒死。尔后又私自带着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寻找药
方,历经艰辛他们终于到达了下游的新奥尔良,而
接待他们的却是再次的失败。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夏日之旅,艾瑞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当他们遇到坏人的时候德斯特勇敢的抢过艾瑞手里的刀割破手腕吓走了坏蛋,他
们的感动开始升华了,原来有毒的血还有奇妙的用途。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家回到了医院 在德斯特最后的日子里,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边并带去无穷的欢乐
孩子只是天真调皮的 他们总是屏住呼吸捉弄医生 一次又一次 当再次捉弄医生的时候, 德斯特安静的躺在那里, 再也没有醒来。
艾瑞肯定没有想过德斯特会离开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样蹦起来吓医生一跳, 但却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剧照
最不愿意出现的事情发生了 和自己一样年纪一起玩了一个夏天的伙伴 就这么睡在那儿再也不起来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现在结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静静躺在木棺里。当艾瑞一个人走出房间,德斯特的妈妈惊愕的发现默默离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着一只球鞋,另一只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怀里,而德斯特穿的一只崭新的皮鞋不见了。德斯特妈妈可能永远不会想到,那是两个孩子共同保守的一个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着的时候我真怕一个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什么也看不见,怕再也醒不过来了。”艾瑞就脱下一只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怀里:“抱着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怎么还会抱着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将一只像小小船一样的皮鞋轻轻放进了缓缓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过这部影片,不免为这个悲情故事唏嘘感伤,也为两个孩子的命运和真挚情感动容落泪。然而深究,对于这部电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仅是一部文
艺电影杰作,其严肃性更值得肯定。在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的主角是两个可爱、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个时隐时现的“演员”——密西西比河,
事实上一直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背景,更是中心。对美国人来说,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国家思想之父”,任何有关于这条美国第一大河的文学作品(包
括剧本),一定体现着思想的痕迹。有理由认为《The Cure》的剧本作者深受了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影响。如果
打开马克·吐温脍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记》和《汤姆历险记》,我们会发现一条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独木舟,顺着河漂流,并在路上见到了吉姆——一个出逃的黑奴。两个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处流浪,一面躲避着追踪,一面还要和那些骗子和凶残的
歹徒——他们拆穿骗子“国王”欺骗三姐妹家产的骗局,结果被坏蛋穷追不舍——作斗争。”

倘若对美国地理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密西西比河——它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整个水系流经美国本土48州中的31个州,加拿大的两个州。全流域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美国境内,占美国全部领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积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国的长江的流域还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称呼,意为“大河”或“众水之父”。它另一个著名的称谓就是“老人河”。

显然,《The
Cure》的剧本作者是有意选择了密西西比河作为影片的背景,因为它是美国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九十年代困扰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中就包括艾
滋病、单亲家庭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严重缺失等几大问题。这与美国精神中的独立、自由、冒险理想进一步的确立不无关系。而这部电影,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些问
题。虽然同样的题材其他影片也时常反映,但《The
Cure》,“药方”的指向不仅是医治艾滋病的办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国精神再次回归的良心发现和大声疾呼——

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应该苏醒了!

阅读全文

与密西西比游戏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欺诈游戏电影解说 浏览:540
告别天堂中提到的电影 浏览:702
微信申请退电影票为什么要七天 浏览:923
手打牛肉丸是哪个电影 浏览:367
夺命地铁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266
青春校园电影完整版国语 浏览:86
电影票怎么只能买到19号的 浏览:14
您好李焕英电影什么时候在手机播 浏览:452
陪伴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143
中国电影票房演员实时排行榜 浏览:656
梦想校园微电影剧本 浏览:717
一点就到家电影票房猫眼 浏览:341
英语电影资源百度网盘 浏览:1000
我是如何认识电影的 浏览:717
王珞丹电影悲伤片段 浏览:860
游戏魔兽世界电影 浏览:286
扫图片识别电影名称 浏览:967
泰国减肥电影有哪些 浏览:342
性晚上看的电影网站 浏览:290
猎杀红色十月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