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外太空的莫扎特》(The Adventures of Mozart in Outer Space)是一部1985年的动画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穿越宇宙的奇幻冒洞渗祥险故事。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剧情:这部电影的剧情十分奇幻,有趣且富有创意。电影以音乐为主线,将莫扎特的音乐与外太空的世界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宇宙之旅。
角色: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生动,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扎特是一个聪明、机智、热情的角色,他的音乐天赋和乐观的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
动画:虽然这部电影的动画技术已经有些过时,但它仍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惊奇。电影中的外太空场景和生物形象都设计得十分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音乐:作为一部以音乐为主线的电影,它的音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莫扎特作品,包括《后羿》、《小夜曲》、《魔笛》等经典曲目,给观众带来了非常愉悦的听觉体验。纳搏
总之,尽管这部电影可能不太适合那喊禅些对奇幻和科幻故事不感兴趣的观众,但对于喜欢音乐和动画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十大经典太空电影
1902年9月1日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的黑白无声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在法国首映,全片长14分钟,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月球旅行记》的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这部电影拍得很简陋、很粗糙,现在看起来,从形式到内容都老掉牙了。但这部片子当年达到了爆棚的效果,其所带来的视觉震撼远远超过现在的《加勒比海盗》之类的大片。片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是如何到达月球和月球上的景象。
从那时开始,在之后的科幻电影中就有了许多关于太空的电影,人们将对浩瀚太空的无限想象诉诸在电影之中,透过电影的画面与特效满足人们对太空冒险的感官享受。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这类电影越来越火的最原始基础。
《2001太空漫游》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导演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了这部充满哲理的史诗级鸿篇巨制,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的太空电影,被影迷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无论从情节还是画面来看都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竟然是1968年的!
《星际穿越》
如果要评选21世纪最伟大的科幻电影,那么《星际穿越》一定会入选。导演诺兰再次以其超凡的智力水准带领观众走进科学,“跪着看完”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动作。
这部科幻要多硬有多硬,但情感才是内核。“爱是永恒不变的力量,能够超越所有维度,当我归来,你已垂暮,我一次呼吸划过了你一辈子的岁月。”
《地心引力》
2013年最卖座的电影,横扫各大电影奖项,被媒体称为“影史上最好的太空题材影片,没有之一”。詹姆斯·卡梅隆称赞本片是他看过最棒的太空冒险片。
波澜壮阔的视觉景观难以用语言形容,只有戴上3D眼镜观看你才能体会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力。
《火星救援》
2015年上映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火星版的《荒岛余生》,整部电影对感情的处理非常收敛,是一部难得轻松的科幻片,而且本片还得到了NASA的大力支持。
孤独一人流落火星的马特·达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以逗逼的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
《月球》
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经典科幻电影。只用了33天就完成了拍摄工作,没有传统科幻片大场面,没有刺激的外星生物大战人类,却被影评人赞誉—可以和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比肩的佳作。
影片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表演,静谧的月球,封闭的基地,将孤独的环境完全烘托出来。
《超时空接触》
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以上百万美元的酬金亲自担任本片的编剧和制片人,据说是目前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美国有97%的民众相信影片所述的内容。
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联袂谱写的一曲冷静而恢弘的星空史诗;《超时空接触》是艾莉独自的探寻之路,孤独、倔强、不无迷惘的坚持。
《银河系漫游指南》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很少见的非常有趣的无厘头科幻电影,有着相当经典的英式幽默。把过去的传统科幻用戏谑的方式重新解构,深刻又新奇。
电影中忧郁的马文,更是被称为“史上最可爱的机器人”。
《星际迷航》
《星际迷航》是由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2部电影组成的科幻系列影视作品,现在已经成为科幻圈的经典。《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就是《星际迷航》的忠实粉丝,动不动就比出瓦肯人举手礼,说句“Live Long and Prosper”。
而09年重拍的这部电影,让许多粉丝们激动不已,成为之前所有的星际迷航电影中本土总收入最高的一部,被认为是“迄今最为出色的前传”。
《阿波罗 13 号》
《阿波罗 13 号》取材于真实事件,由汤姆汉克斯主演,获得包括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
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美式英雄主义电影,但其中表达的人类对太空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却让人感动。
《普罗米修斯》
这部异形正统的续作(前传),它不仅仅是一部太空电影,更是老影迷对异形的执着。相比异形中制造的太空幽闭恐惧,这次多了更宏大的命题:人类的起源与宇宙万物的循环更迭。
不过影片有些画面还是相当重口味,自助剖腹产一段的血腥和紧张程度无疑将成为片中留名影史的场面。
『叁』 求地心引力电影配乐的介绍,尽量详细
《地心引力》:
1. Above Earth 1:50
2. Debris 4:24
3. The Void 6:15
4. Atlantis 3:43
5. Don't Let Go 11:11
6. Airlock 1:57
7. ISS 2:53
8. Fire 2:57
9. Parachute 7:40
10. In the Blind 3:07
11. Aurora Borealis 1:43
12. Aningaaq 5:08
13. Soyuz 1:42
14. Tiangong 6:28
15. Shenzou 6:11
16. Gravity 4:35
『肆』 有什么好看的太空题材电影推荐吗
链接: https://pan..com/s/1zh-9Le-NjUhTNOD_TLGxdw
『伍』 人类如何借助音乐建构对太空的想象
要说这个月最振奋人心、最值得庆祝的大事,莫过于神舟十州轮二号成功发射,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开始长达三个月的太空 探索 。
几千年来,人类仰望星空,无时无刻不在好奇着穹顶之上的世界。而当 科技 发展到能够支撑人类真正走入太空,看到了它的一部分,我们依然对这个未知、神秘、宏大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与 探索 欲。
科学家拍摄各种各样精细的照片、图像,来尽可能满足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同时,也试图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构建大家对宇宙的认识与想象。
科学家将音乐送到太空
从人类能够进入到太空的那天起,就开始尝试用音乐与宇宙建立起联系。
1964年,美国歌手Frank Sinatra翻唱的歌曲《Fly Me To The Moon》,被NASA通过阿波罗号送到月球,成为了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
以及,大家都熟知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太空时,在太空里播放了中国特色歌曲《东方红》。
那一年,多少中国人在收音机前听到这首来自太空的乐曲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七年之后,美国国家航天局再次发射旅行者1号和2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两颗探测器的目标是飞向太阳系外层行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在两艘飞船上各自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金唱片。唱片里收录了地球人55种不同语言的祝福,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以及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
其中,包括巴赫的《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等三首曲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以及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等著名乐曲。
科学家们试图让这张金唱片承载起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而这其中,音乐作为超越语言的 情感 表达工具,被赋予了最重要的担当。
目前,旅行者1号已经穿越了太阳风顶层,在距离太阳211亿公里的地方,与人类处于半失联状态,预计2025年,将彻底失去联系。
或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在特别遥远的宇宙某处一颗小小星球上,有生命发现了我们发送出去的金唱片,这样穿越时空的奇妙邂逅,是何等的感动与美妙。 当然,如果理性思考一下,大家也应该知道,以上这些尝试或许只能是科学家们浪漫而美好的想象。
现实情况是,太空里没有空气,根本无法传播声音。所以, 真实的太空中,不管播放多少音乐,或发生多么激烈的运动,一切都是静默的。
而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太空里播放的《东方红》,是太空中的播放器发射相应的电磁波信号,由大型地面站接收,再将信号转换成声音的。
科学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宇宙的“可听化”。他们用仪器记录下来太空中的无线电波、等离子体波等各种波,再将数据传输到地面,对波进行声音编码,人类就可以听到来自太空的部分声音了。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曾试着利用这种可听化技术,帮助视障人群构建对太空的想象。他们利用太空数据编译出宇宙的声音,以此为基础创作出音乐剧,再将音量与星星的亮度、音调、颜色等联系起来,构建出了一个可以听到的太空世界。
不要限制对太空的想象
除此之外,另一种常见的、满足我们对太空想象的方式,便是通过电影了。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增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太空科幻电影。这些电影结合艺术的手段,试图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对太空的了解欲望。
而影片中,配乐的使用,也是从听觉上构建人类对太空认知的重要部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电迟数影看多了,很容易对所谓的“太空”音乐产生极深的刻板印象。比如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响起电子音乐或电子合成音效,仿佛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符合太空环境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子音码迹首乐与太空题材似乎成了固定搭配。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相比起其他音乐类型,电子音乐更加新潮,且本身对 科技 的依赖比较深,因此,带有一定的 科技 感与未来感,可以将太空塑造成一个充满未知、奇异世界的感觉。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联想与组合是错误的,利用电子音乐的特点来凸显太空的神秘与未知,也是人们利用听觉构建对太空想象的一种 探索 。
但如果将太空主题与电子音乐或电子合成器音效捆绑起来,想象便会变得狭隘。
我们前面讲到,宇宙是沉寂无声的。 而这一片静默中,便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存在着可以超脱一切、不被限制的创造力。
是《2001漫游世界》这部电影的出现,打破了电子音乐与太空电影的固定组合。导演库布里克在电影上映前夕,突然将配乐换成了古典音乐《蓝色多瑙河》。
这首轻柔、雅致的华尔兹舞曲,并没有像大家以往习惯的那样体现出太空的神秘、诡谲、不安,却与电影画面达成了意外的和谐,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 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声,轮型太空站在蔚蓝色地球的映衬中,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里,恣意漂浮、游动,如同河流一样,壮阔沉静,充满力量。也让更多的人幡然醒悟,原来太空旅程并非永远激烈冒险,也可以如此优雅怡人。
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有意识地重塑大众对太空的听觉想象,《星际穿越》中,导演诺兰则从一开始就没有为太空音乐设置任何限制。
他在找汉斯季默做电影配乐时,表示电影是讲述父女亲情的,完全没有透露有关太空与科幻。
汉斯季默一改之前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结合、恢弘庞大的创作风格,走向极简风。仅仅用钢琴和管风琴两样简单的乐器,将情绪处理得细腻而动人。钢琴徐徐进入,旋律简单重复,而管风琴像父亲絮絮地低语,充满离别的不舍与哀伤。
而神奇的是,这种细腻 情感 中,又巧妙地融合了太空的科幻感、神圣感。
这就要归功于,他在创作中使用到的管风琴了。古老而精妙的巨型乐器,与高精尖的宇宙 科技 不谋而合;同时,管风琴通常被用在教堂,它被赋予的神性也与宇宙的神秘与未知遥相呼应。
《星际穿越》整部电影配乐全部采用原声乐器完成。管风琴的运用,既承担了电影中宏大感与未来感的展现,又因为它独具特色的呼吸感,产生巨大的 情感 吸力,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使得汉斯季默与导演诺兰在影视配乐上的 探索 达到新的高度。
当然,即便《星际穿越》的配乐如此优秀,也并不意味着太空主题的配乐只能固定在这样的风格与类型。
就像我们视频发出之后,评论里有提到,认为爵士乐也很适合用来表达太空;有人认为中国的特色乐器“埙”,也很适合太空的神秘与空灵。这些都是关于太空非常美好的想象。
是啊,静默的太空就在那里,它从来不被约束,不被限制。每一种饱含自我的表达,或许都将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创作不是局限于某一种题材,局限于什么样的套路,而是服务于你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才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创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主观能动性,而音乐也才能有无限可能。
『陆』 2019最新电影《星际探索》观后感影评500字【5篇】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科幻片《星际探索》,《星际探索》讲述的是皮特饰演的太空工程师为寻找失踪的父亲,要穿越太阳系,并试图查清当年父亲执行海王星任务失败的原因,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19最新电影《星际探索》 观后感 影评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星际探索》观后感1
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讲皮特违抗命令从月球和火星转机到海王星,穿越小半个宇宙找爸爸的电影(误)。
电影片头自渐变融合的红黄蓝三原色而起,表现出影片基调中的极简主义。男主Roy在四个不同色调星球上的经历一点点加深着自己与父亲Clifford二人间的情感铺垫。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华丽的蓝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载着 故事 转折点的火星呈红色和黄色。导演细腻的用色使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续着近几年来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电影的美学水准。再加上本片的摄影师与2014年《星际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马,所以影片在描绘太空的冷寂宏大与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独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对比效果。
Roy的父亲Clifford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利玛项目先驱者,对未知生物体无边的痴迷导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对此的执念太深了,过去和现实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只着眼于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未来的东西,甚至妻子和儿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对外星生命的追寻更重要。这种半生都只执着于一件事的念头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Roy。
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飞往海王星的火箭后所明确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执着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追随,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到父亲和获知利玛项目的真相。不论是与共同飞向海王星的船员发生不可逆转的冲突,还是放弃无法对接母舰的救生船舱,他都毫不犹豫。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Roy每次收到与父亲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的时候,导演都将父子间的回忆闪回作为交叉剪辑出现,来逐渐加深Roy对父亲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历程。
由于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Roy一个人的情绪动作,所以推动剧情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Roy这个角色与皮特以往的充满过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内敛的,具有极强科学专业素养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两段哭戏,这两段哭戏在发生之前的台词铺垫都极少,完全是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现出来的。皮特在出演这两段余族雹时,将角色长时间隐藏在内心穗凳深处的压抑,孤独,与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透过多个角度的特写镜竖帆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是令人惊艳的。
最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控虽然堪称完美,但片中对亲情与爱超越尘世的诠释却非常地个性和私人化。这样的设定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对Roy的经历产生共鸣,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爱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爱的人也不可谓无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
《星际探索》观后感2
居然大惊喜!没想到是硬科幻!很符合我的胃口啊!一开始看威尼斯影展的反馈以为是催眠电影,但不知是我咖啡喝多了还是我晚上看片就是精神,看得津津有味!影片节奏其实不慢,而且时长有惊喜和恐怖元素,只是因为在太空,部分情节非常安静,加上布拉德·皮特轻声细语的解说,部分观众睡着是可以理解的。LOL
我一直喜欢科幻片,但凡充满新奇 想象力 的必然是我菜。本片在创意上没让人失望,未来月球、火星已经被地球人征服和改造后的样子相当有趣。而且很棒的是,它不会让未来的科幻场景看起来过于花哨、夸张,反而相当低调且出其不意出现在人眼前。在片中很多角色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在我们眼中其实是第一次见证。比如男主角来到月球,我们以为会是一片荒凉,没想到月球上的交通站就像一般的地球火车站一样人来人往,系数平常,居然还有DHL!我纳闷从地球往月球寄东西得多少钱。片尾的蓝色星球也相当美,令人神往。
本片给人的感觉其实不像一部太空电影,更像就是《银翼杀手》那样的科幻片,随着主人公的一次行动,介绍给大家一个未来世界。片中出现的多个场景都充满神秘感,总让人觉得马上就要有不平凡的事要发生。有几次确实是如此,但也有几次令人希望落空,但总体来说,影片从一开头就牵引着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悬念十足。
娱乐性上绝对比不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但想象力上却远远强于这两部。因为这两部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灾难片,而本片则是以未来为基础的科幻片。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冲奥潜力,但绝对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的尝试。布拉德·皮特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演技,大部分时候都一张海报脸,但颜值足够吸引你一直跟随着他。
总结 :无论是布拉德皮特的脸还是片中太空中发生的各种奇特事,都具有吸引力。但千万别在很累很困的时候看,不然你会发现布拉德·皮特的声音很催眠。
提醒的是,开头十分钟视觉效果惊艳,不应错过
《星际探索》观后感3
简单说一下观后感吧,很压抑、沉重,全片的每一颗镜头都让人想起地心引力,可惜差太远了,主人公在外太空那种孤独感虽然很真实,使人恐惧,但是却又让人昏昏欲睡吧。
皮特还是那样成熟魅力,可惜这次的表演没有什么太多亮点,尤其这样的独角戏,其他配角更是被塑造的毫无作用,结尾方面,个人认为很糟糕,前半部分有些高潮,后面简直让人失望。
整片最糟糕的还是台词,将近两个小时时长,看到最后,没有一句台词是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重要的讯息完全没有呈现出来,导演只是在镜头设计和影片色调上面花了一些心里,故事方面看起来依旧拿捏的不太理想。
这片不能算是爆米花电影,如果把它当作灾难片看,估计要失望了。
《星际探索》观后感4
有外星人么?
相信有好奇心的人类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至于科学家们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寻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无前的艰辛,足以感动世人。
电影《星际探索》也是这样讲述孤独探索外星人的科学家的故事。20年前,一对由科学家克莱福德率领的探索队飞往了远在30亿公里外的海王星附近,然后失去音讯。20年后,克莱福德的儿子罗伊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漫漫星际之旅。
这样的背景设计,其实和1997年的科幻恐怖电影《黑洞表面》大致相同。同样的太空探索计划,海王星附近失联,开始新的寻找真相的计划。不过,《黑洞表面》就是赤裸裸的商业电影,惊悚恐怖的元素堪称惊世骇俗。特别是脑洞大开的打开类似地狱的设计,以及异世界恶魔的出现,让这部电影成为很多人的梦魇。当然,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一部简单宣泄的商业电影。
而《星际探索》就有意思多了。这是一部打着硬科幻旗号、和披着文艺外衣,但本质上还是商业思维随大流的跟风电影。科幻艺术方式的包装,是师从《湮灭》、《降临》。硬科幻的 方法 ,师从《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而《星际探索》自身品质上又没有达到上述影片的高度,在制作层面上再次沦为创作者迸发脑洞的肆意妄为的想象。
父子两代人的太空探索,寻找外星人注定是一种没有结果的路程。何况是远离地球30亿公里的遥远的海王星附近。注定孤寂的旅程,依然孤身向前。这样的背景设计,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孤胆英雄戏的氛围,以及类似于《2001太空奥德赛》式的关于生命和哲学的思考。特别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罗伊,一脸苦大仇深、轻度抑郁的脸,在内心独白、自我剖析种,更是将这种氛围渲染的无以复加。
然而,这种貌似高大上的太空哲学设计,在皮特梦呓般的叨逼叨、以及毫无结果的印证中,被证明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台词,只是为了让影片显得深邃,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在剧情的设计上,根本和这些虚无的台词毫无关系。
唯一有意义的一点是,找了半天外星人,还不如身边的亲人重要。
这种强加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头,让《星际探索》这部电影在骨子里就是孱弱无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极为准确。
然后在剧情层面,同样趋同于典型的商业电影,而合《湮灭》、《降临》等科幻文艺这种近年来的电影类型相去甚远,肆意妄为的程度也让硬科幻这个外衣蒙羞。
未来的时代,人类已经在外太空的近地球轨道建立起了堪比城市的外太空空间站。皮特饰演的罗伊在太空行走进行站外维护时,遇到了太空雷暴。皮特就从近百公里的外太空仅凭借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
这一点情节设计,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太空直降这点为将来埋下伏笔。虽然塑造了皮特的冷静、技能高超,也埋下了伏线千里的剧情,貌似用心,其实也开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问题——无视逻辑和常识的肆意妄为,而和硬科幻开始背道而驰。
人类自由落体最高高度是2014年57岁的谷歌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完成的,他乘坐高空氦气球达到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边缘,在41419米(41公里)高度一跃而下,成功落地。 而在电影《星际探索》中,罗伊本身在百公里高度太空空间上工作进行太空行走,当时是在和空间站同时在太空高速飞行,这样就不能快速摆脱高速,向地球坠落。而会想很多失去动力被地球捕获的太空垃圾一样,缓慢的降低轨道,直到和大气层摩擦而烧毁。初点位置的运行状态,和一直在地球引力圈(氦气球升空抵达平流层)的谷歌总裁的运行情况,这两点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剧情,为了塑造《星际探索》的孤独感更是肆意妄为,十足的刻意。赶往月球基地后,让太空司令部安排在罗伊身边的老爷子在月球海盗的袭击中受伤而退,这还是尊老。接下来,在赶往火星的旅程中,更是让飞船船长受到狂暴的大猩猩袭击领了便当。 在这里,除了让营造罗伊独自上路的悲剧色彩外,当然也要体现出罗伊的冷静、人性,特别是为接下来罗伊能够独自驾驶飞船做下铺垫。
罗伊这么能干,但到达火星之后,被太空司令部以心理评估不合格为由,拒绝其继续进行接下来的赶往海王星的计划。裤子都脱了,任你千百个理由也要蹭蹭吧?在火星女同事的帮助下,罗伊终于在最后一刻蹭进了飞船。在升空加速摆脱火星引力的飞船中,船员们开始了脑子进水的作死行为,想制服蹭进来的罗伊,结果被飞船摆脱引力时的强大推力而直接处死。
就是这样,假借月球海盗、和路人的主动作死,罗伊终于以孤家寡人的名义,悲壮的踏上了独自30亿公里的找亲爹的星际之旅。
结果见到亲爹之后,并没有费什么唇舌,就安抚了亲爹。准备回到自己飞船的时候,亲爹一心求死,飘荡于星空之中。这时候罗伊再次上演超能之举,扛着一扇门板,穿越小行星带,飞回自己飞船。并且凭借炸毁老爹飞船的爆炸力,回到了30亿公里外的地球。
电影《星际探索》在影片情节结构上非常简单,最大的问题还是对基本常识和逻辑的无视。很多人会说,这只是电影而已。是的,这不是纪录片,不是普及知识,但既然打着硬科幻的外衣,那起码在最简单的情节上不要做出跳脱的设计吧。那除非除掉硬科幻的外衣。
相对比,《地心引力》、《月球》,就做的有情有理,不会在常识和逻辑上犯下明显的错误。
以及,步《湮灭》《降临》的后尘,电影《星际探索》同样失于无效、虚无而毫无意义的文本层面。
《星际探索》观后感5
这是我2019年在院线最佳的观影体验,影片无论从摄影,色彩,音乐,外加表演都让我十分震撼。视听享受之后,我便进入了沉思,于是将我与友人的思考整理出来。
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
人类个体,到人类工业发展的极致-航天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放置于星辰之中, 于宇宙之中,是无比的渺小。整个人类文明也许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我想这是影片想表达的虚无主义的哲学,所以多次出现在浩瀚的星河里发着微光的飞船和渺小的宇航员的画面。主角的父亲奋斗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而从另一个角度,存在主义哲学在接受了虚无主义之后,认为去追寻存在的意义其本身就是意义。于是影片中的儿子在目睹了父亲选择流浪和死亡之后,问了自己,我在做什么,而后努力回到地球,选择用爱来为自己的存在做注脚。也许将存在的意义的答案打包成“爱”,于我而言有些单薄, 但是我确实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觉得虚无是永恒的,存在只是一种妥协的接受。当然,影片只是给出一个哲学的探讨,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父亲和儿子,上帝和信徒
男权社会下的父子关系里,总是少不了权力的影子。一个英雄的父亲,成为了儿子永恒的阴影。影片无论是从儿子在生活上对工作的投入和抛弃妻子想要有所成就,还是从剧情上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找到父亲的角度,父亲都成了儿子一直追寻的目标。而随着父亲的伟大形象一点点被解构和崩塌,儿子的情绪也从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静渐渐的走向情绪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如此看来,父亲的形象成了压迫儿子本我的影子。只有当这个影子被打破,儿子才真正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与他的信徒之间也存在这种权力的支配。被创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彻底解放,就必须要摆脱来自创造者的压迫,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戏剧中的弑父情节。影片中父与子相见时的对话,父亲站在高点俯视,儿子站在低处仰视,(父亲的胡须难免让人联想到宗教),这个角度,就像是对着神祷告的信徒一样。而当父亲说出“我根本不爱你”之后,儿子选择走上前来与父亲平视。这个安排仿佛是在将上帝对其信徒(父亲对儿子)的爱解构为权力。当被爱包装的权力压迫被释放后,才会有真的自由和自我。
三色,白,红,蓝
人类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颜色,白,红,蓝,分别出现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场景。这三个星球勾勒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而这三色,又恰恰是法国国旗的三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也许是对那部法兰西三部曲《蓝》,《白》,《红》的致敬,也许只是单纯的勾勒出文明的颜色,无论如何,其视觉感受在IMAX屏幕上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超越的,上一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银翼杀手2049》。此外影片多次出现没有尽头的隧道,像是对生命的起源和终结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来到这世上,也不知自己将走向哪里;挂着绳索的宇航员悬挂在星空中,像是通过脐带与宇宙相连的婴儿,暗示着人类文明的年轻和幼稚。
我一直比较反对对影片的过度解读,但是我希望通过这篇影评把我的思考总结并记录。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时间会证明它的。
相关 文章 :
1. 《星际探索》观后感范文
2. 《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观后感5篇
3. 《雪人奇缘》观后感影评5篇
4. 《神七问天》观后感范文5篇
『柒』 如何评价电影地心引力的配乐
《地心引力》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囊括七项大奖,其中三项音乐音响方面的奖项: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全部被其收入囊中。影片的配乐颇具特色,采亮氏用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子乐搭配,既加重了对影片虚无感的渲染,又大气磅礴、浑厚激烈,呈现出大开大合的风貌。
太空题材的影片在进行声音创作时,时常不得不去权衡一个问题:如果声音创作偏向于真实性,那么故事的张力就会有所削弱;如果偏向于戏剧性,又难敬悉散免不符合科学事实。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将真实感和故事张力最大化,那么这样的声音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地心引力》的声音设计是成功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太空的真实状态,同时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
影片中有震撼人心的爆破,却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有奇妙动人的太空奇景,却没有奇特的音效。但是,片中表现出来的危急、紧张、绝望、黑暗、无助、压抑、静谧、空灵等情绪陆桥氛围,无一不淋漓尽致,让人深陷其中,随着主人公的处境变化担忧而又释怀。
『捌』 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四篇
很多人对于写 观后感 这件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写作思路,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观后感来。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四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
20xx年1月,《火星救援》获得了第7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20xx年1月14日,它又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剪辑、最佳混音、最佳视觉效果等多项提名。
《火星救援》同样也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原著的作者是安迪.威尔。故事讲述的是身在火星的几位宇航员,因为遭遇了一场沙尘暴,为了多数队员的安全,在没有与失踪的马可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飞船仓促启航。等被沙尘暴打晕的马可从昏迷中醒来,他已经成为唯一留在火星上的宇航队员。
《我是传奇》中,环境是一个空荡荡的纽约市。《火星救援》中,不仅将场景搬到了外太空,而且是真正的“一个人”。就连有可能获救的时间,都是那样的不可确定。马可要怎样在火星生存,甚至返回地球,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更加难得是,电影并没有在绝望的氛围上进行深层渲染,我们甚至看不到几分悄圆蚂伤心难过,反而总是被马可的'那种乐观、不放弃的心态与精神时时鼓励包围。马特达蒙的表演轻松、生动又极具说服力,将一场绝境生存变成了观众的视觉、心理享受。(这么说好似有点幸灾乐祸哈)
电影在细节的刻画上做得非常到位又有信服度,完全不会让观众觉得智商被侮辱。如果这是一部商业片,那这是一部聪明而带脑子的商业片。同时,我们又可以将之看作一部励志片——看到了吗?就启埋是把一个人丢到火星那样的地方,也是有办法活下来的。
电影是群体艺术,演员是完成一部电影的元素之一。对于演员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一个角色,绝对是一场充满刺激的挑战和锻炼,但同时也是一场考验。演员演技再好,驾驭角色够娴熟够深刻够独到,也要有好的团队掌控好别的元素。威尔史密斯救不了《我是传奇》,单凭马特达蒙也撑不起《火星救援》。所有的“独角戏”,都仍旧是群戏。
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
今天,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和父母一同观看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火星救援》。
第一镜头就是马克·沃特尼和其他宇航员在火星上采集标本准备带回地球,但突如其来的风暴使他们迫不得已撤离。就在上飞船之际,沃特尼被物体击中,消失在漆黑之中。为了能让飞船安全起航,只能把沃特尼留在了火星。可是,沃特尼并没有死,反而异常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自行搬土、种土豆。还跑到大老远找到信号源,联系到了NASA。可是,上天并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一次意外,把他的种植场炸毁了。他不能再种土豆来维持生计。后来,他的同伴知道他活着,决定回火星救沃特尼,这给了他很多的信心,他日夜兼程,来到了火星升空舱,也就是获救地点。终于,沃特尼在火星过了512个太阳日后,重新回到了飞船上,回到了地球。
在这腔吵部电影中,沃特尼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和乐观的精神。当马克一个人孤立无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当无数次的希望和绝望交替,几经绝境时马克却始终没放弃哪怕一丝丝求生的希望,他没有崩溃也从不轻言放弃,永远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践,还能自娱自乐自嘲,保持乐观。这便是求生准则!
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几句话就是:“当我独自被困在那儿时,想过会死在那儿吗?想过,当然想过。这是你必须知道的,因为他正发生在你身上。那是太空,它是不会迁就你的。在某个时候,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当一切越来越糟时,你只能坚强地面对。这是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要么屈服,要么反抗就是这样。你只要开始进行计算,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解决下下个问题。等解决了足够的问题,你就能回家了。”是的,如果说任何问题都能解决,那么只需要你的时间精力和努力,沃特尼就是这样度过这512个太阳日的。
只要坚持,就有生的希望!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
《火星救援》是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塞巴斯蒂安·斯坦、阿卡塞尔·亨涅联袂出演的科幻片。该片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马克发现自己独自被留在火星,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虽然这一等就要四年。
沃特尼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开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对手头的所有材料物尽其用。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可能是马克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火星救援》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还展现了人类不断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当马克一个人孤立无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当无数次的希望和绝望交替,几经绝境时,马克却始终没放弃哪怕一丝丝求生的希望,他没有崩溃也从不轻言放弃,永远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践,还能自娱自乐自嘲,保持乐观。也许正是这样一份不放弃和努力才使得达蒙“幸遇解救,绝处逢生”,回到了他挚爱的地球。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的努力最后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只要你尽力的去尝试了,也许尝试的尽头就会有好运来临。
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范文
作为一个文不能写代码,武不能通马桶的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21世纪的半个残废。一遇见18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技术宅就羡慕不已。所以当我看到《火星救援》里男主的各种生存能力就只有不明觉厉的份儿。要换我,看到那么长一根大铁钩钩在肚子上可能直接就选择死亡了。
当然,技术宅最大的魅力还在于无视权威。他们是真正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我们普通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焦虑,我们要养老婆孩子,我们要买车子房子,我们可能因为叫错了老板的名字而被炒鱿鱼。
当我们遇到不顺的婚姻,出轨的恋情,或者过了35还找不到对象,七大姑八大姨轮流批斗,我们陷入人际关系的琐屑挣扎里。这时候技术宅乔布斯却选择了去印度朝圣,醉心于电脑梦。
当我们在为该不该通过同性恋婚姻争论不休时,当我们在讨论寒门难出贵子,富二代官二代霸占全世界时,无数技术宅科学家却已经在思考地球总有被榨干的一天,开始研究在外太空生存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普通人听到有人被独自扔在火星了,都会想当然觉得,天哪!这人肯定就死了啊!而一个宇航员的死又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死,他牵动着NASA,牵动着美国,甚至牵动全世界。我们一定会看到铺天盖地的媒体头条登着这条消息:美国宇航员在火星不幸身亡。于是我们先要安抚媒体,安抚上层,安抚民众;于是我们当然要风风光光将他大葬。如此才不损一个大国颜面。是的,大国颜面比生命更重要。
我们谁也料不到技术宅男主给出的结局——他活下来了,很健康。自己处理了伤口,自己在火星上种土豆。唯一让他困扰的问题只有前领导在火星留下的糟糕音乐。
看到这里我不禁叹服,像我这种只能读文史哲的人,在北京,楼下就有便利店,每天过得太太平平的尚且还要自己作出些伤春悲秋来。人家都到火星上了!都快死了还天天笑得出来,只是抱怨迪斯科难听。
当他听闻NASA为了国家大义,未把他幸存的消息通知其他队友时,NASA的全体领导、工作人员都心有戚戚,捏了把汗,怕他作出什么伤感反应。然而他只是捶了墙,怒打了几个F开头的字母。在面向全世界的直播通信里,传出去了。
大家先是一愣,马上又笑了,也松了口气。技术宅总是好糊弄的,只要还有口饭吃,他就不会乱闹。不像文科生那么难管,动不动就要自由,要权利。技术宅倒也不是懦弱,他是自有他的一片天地,他在勾画他的火星家园呢,哪管得着什么平等自由。
他更不会怪他的队友,因为憎恨是需要花费不少力气的。他才没有闲情。技术宅之间喜欢互称好基友,倒也不是说多亲密,他们彼此还是很独立的,不会问对方借钱,不会为对方生生死死;他们通常是这样的关系:可以大喇喇地赤裸相对也没关系;一起玩桌游打游戏搞到后半夜随便枕着对方的身体就睡成一团;甚至一起分享毛片资源,集体观赏完之后集体撸管,比搞妹子更爽。重要的是不麻烦。
技术宅最怕麻烦。
修个电脑,通个马桶,甚至在火星种土豆,都不麻烦,因为他们就是物,安安静静在那里。
最麻烦的是人;技术宅和女生约会,送对方到家楼下,女孩期期艾艾地说,你走这么久累了吧;其实内心是期待他说,那我可以上去喝一杯吗?然而技术宅只会答:啊,是挺累的,我回去睡觉啦,你也早点歇~
技术宅摸清了整个宇宙,却可能搞不定一个女孩;更遑论什么人伦纲常,家国大义。在中国古代,技术宅可能代表着名士风度,类似竹林七贤,整天只顾炼丹喝酒,服五石散。就算皇上给他宰相做他也敢把圣旨踩在脚下。
那个躺在杯盘狼藉里的黑人天文学家,其实就是个童心未泯的技术宅,一心只顾算着公式,不管外界风风云云,天翻地覆,NASA的主管都愁翻天了,天文技术宅却还不知道他老板的尊姓大名。可是,该出成果的时候照样出。他动动笔,就想出了火星救援的关键方案。
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制定的《海商法》也显得不值一提。有谁会想到,被全世界关注的救援对象竟然成了违法的太空海盗?这更像是一种掌控宇宙的技术宅对人文世界的戏谑。阿基米德“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豪言比任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繁文缛节更动人心魄。
所以,电影里绝少刻画伦理,爱情友情亲情都是草草带过。甚至男主在火星上困那么久,爸妈都未曾出现过。因为一旦牵扯上家人,技术宅就不那么可爱了,也许电影的走向就变成《星际穿越》,父亲为了见到女儿坚持在火星活下去;丈夫为了吻一吻妻子坚持在火星上活下去。所以《星际穿越》那么壮观的特效到最后也不过是熬了一锅鸡汤。然而《火星救援》却是实实在在的火星救援。全片没煽情,没死人,没高潮。就如同技术宅脸上一成不变的表情。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男主全程对着摄像头叨逼叨。连最后的扎破宇航服在太空里乱飞也只是幽默而不是惊险。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电脑死机了,拿去给技术宅修,对方用计算机术语说了一堆死机的原因,然后又自顾自地讲述解决方法。我试图去理解,却听得云里雾里,但始终笃定他肯定能修好,最后也真的修好了。我也只能没好气地摊摊手:好啦你说怎样就怎样啦。我没法驾驭这部电影,却欣赏它的geek气息。
人类需要技术宅,一个伟人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言不虚。因为只有科学能把我们从那些灰扑扑的仕途经济里解救出来。让我们觉得这世界还是有活力的。我们还有希望,我们还有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