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模仿游戏》根据谁的事迹改编
《模仿游戏》根据AndrewHodges所写的传记《艾伦·图灵》(AlanTuring:TheEnigma)改编。艾伦·图灵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二战中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或配密码系渣陪统Enigma,对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有一定的帮助。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是著名的同性恋之一,并因为其同性恋倾向而遭到迫害,使得他的职业如团蠢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图灵为此而报警。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
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或荷尔蒙疗法。他选择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
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很多人相信他是自杀。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论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堆放了很多化学物品。
2. 模仿游戏的影片评价
模仿游戏的影片评价是:《模仿游戏》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人物故事,破解英格玛的传奇被精彩呈现。节奏紧张,三条时间线反复穿插,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
《模仿游戏》真实地再现了艾伦·图灵,表现了他对英国历史的贡献和短暂的一生。无论是图灵的人物视角、心理活动及生活经历,还是图灵对英国历史和当代社会的持久影响力,《模仿游戏》都正确地塑造出了这两个方面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部令人全神贯注的影片,细节丰富。强大,激动人心,既带有胜利感又充满悲剧性。《模仿游戏》中,一个人改变了世界,同时世界也毁掉了这个人。这是一部具有娱乐性,手法高超的电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够更加尖锐和勇敢些
3. 模仿游戏的影片评价
《模仿游戏》是一部传记电影,应围绕作品的历史背景、真实性等方面评价。
例评:
1、伦敦国际电影节主席克莱尔·斯图尔特评
《模仿游戏》真实地再现了艾伦·图灵,表现了他对英国历史的贡献和短暂的一生。无论是图灵的人物视角、心理活动及生活经历,还是图灵对英国历史和当代社会的持久影响力,《模仿游戏》都正确地塑造出了这两个方面的人物形象。
2、腾讯网评
不论是道德、性向还是社会,影片所呈现出的这一系列密码都有些波澜不惊,好在“缺爷”极为精彩的表演能让人在字幕出现后仍久久不能忘怀。
(3)模仿游戏图灵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
影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密码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艾伦·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就是其中之一。
破解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亚历山大(马修·古迪饰)为首的组员和领导的排斥,幸而军情六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马克·斯特朗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并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克拉克(凯拉·奈特莉饰)开始艰难的工作。
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了德军密码。
4. 《模仿游戏》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影片《模仿游戏》编剧格拉汉姆·摩尔是艾伦·图灵的狂热粉丝,在他青少年时期参加的美国太空营和计算机编程夏令营里,这位数学家的影响无处不在。意识到图灵对自己的巨大启发后,摩尔就一直在寻找将图灵搬上银幕的机会。当《艾伦·图灵传》的版权被制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后,摩尔马上签了剧本合约,而且一分钱酬劳都不要。 创作时,"还原一个真实的图灵"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但准确并不容易,图灵的大量工作记录都在二战中被销毁,仅存的残片也成为了高度机密。摩尔只好从外部寻找细节以及这些组织对他造成的影响。结果令人颇为吃惊的是,关于图灵在破解密码后与军情六局间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资料来源于《007》作者伊安·弗兰明的日记。电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也不得不做一些夸张处理。片中,图灵将他研发的机器命名为"Christopher(图灵初恋情人的名字)",而现实中,那台机器的名字是Bombe,编剧虚构了这个桥段。因为原著作者安德鲁·霍奇斯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图灵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与他和Morcom之间的感情密不可分。加入这段情节,是为了充分表现图灵这份真实存在的绵长痴迷而做的艺术夸张。而片中Hugh Alexander的角色原型,一半是Hugh Alexander,一半是团队里另一个数学家Gordon Welchman。电影中审问图灵的警官Nock,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象征那个时代被制度化的恐同心理,以表现逮捕与迫害图灵的人不是残忍的疯子而是最普通的人。同时也为了保护现实中曾经审讯过图灵的那位警官,摩尔因此给了角色一个假名。
5. 电影《模仿游戏》影评
影片拥有一个让所有电影人看了都为之心动的绝好题材。阿兰·图灵的传奇人生,以及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诸多特质,都天然地构成了一部好戏所应有的诸多因素。阿兰·图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图灵机的发明人,被誉为AI(人工智能)之父及计算机之父。他最早发明的能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帮助盟军解除了德国人的英格玛密码机,为盟军取得二战胜利功不可没。当然,他还是个著名的同性恋,因为不容于社会被强行化学阉割。后又因为吃了浸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据说乔布斯苹果公司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就阿兰·图灵的 故事 而言,首先他是个天才的科学家,计算机学科的奠基人,仅此一点就已经是一部相当有料的传记故事了,再加上他另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身份,被当时的世俗社会所不容所糟受的迫害更为他的悲剧故事锦上添花。更重要的,他还解除了二战时德国的英格玛密码机,为英国的军情六处工作过……科学天才、著名同性恋、神秘间谍,诸多身份让阿兰·图灵的故事充满了悲情和悬念。难怪在2011年好莱坞评选的未拍摄的最优秀剧本中,本片剧本排名第一。
只可惜《美丽心灵》珠玉在前,又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纵使阿兰·图灵的故事再精彩,要取得《美丽心灵》当年的成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两个故事确有很多类同之处,两部影片都是关于天才数学家的故事,而且都患有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约翰·纳什有妄想症,阿兰·图灵是个同性恋;纳什妄想自己一直为军方破译密码,而图灵确实在为军方破译密码;纳什和图灵都在很年轻时就完成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科学成就,而他们的成就又都在很晚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发扬光大。将两部影片相对照,《美丽心灵》着重演绎了纳什的妄想症故事,由此为一部普通的传记影片增加了诸多悬疑成份,你可以说影片的悬疑气质多多少少遮盖了影片作为传记电影的严肃性,但不可否认,影片在忠于真实故事的情况下确实将纳什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我们甚至忽略了纳什患病的痛苦以至于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解谜氛围中。虽然图灵的故事在悬疑性上比纳什的故事不知强出多少倍,但在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模仿游戏》的悬疑精彩程度并不比《美丽心灵》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导演对于故事的掌控能力的问题,莫腾·泰杜姆在玩弄剧情上的功夫是无法与朗·霍华德相抗衡的。但并不能说《模仿游戏》的可看性就弱于《美丽心灵》,前者更具有英国片的稳重特质,不夸张,不卖弄,让悬念暗流涌动,完全不似好莱坞的浮夸气质。
虽然图灵的真实故事远远比纳什的精彩,但我们仍可看到导演在剧情方面的力不从心。影片虚构了一个酒吧的场景,让图灵在未婚妻闺蜜的身上找到了解除英格玛密码的灵感,这个桥断跟《美丽心灵》中纳什从美女身上获得纳什均衡的灵感如出一辙。不管是否抄袭,不知有意无意,前者珠玉在前,导演都应该避免相似桥断的产生,而这种生涩的模仿并不能成为“模仿游戏”的戒口。
再者,影片基于史实拍摄,但导演为了增加戏剧性却作出了很多有违史实的情节设置。在当时的布莱切利园,各部门完全分开,当时的苏联间谍确实存在,但跟图灵并不属于一个部门,图灵压根儿可能都没见过这个苏联间谍,更谈不上如影片所讲,图灵跟苏联间谍作了一个交易,图灵帮助隐瞒同事的间谍身份,而同事则隐瞒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以说,这个无中生有的虚构情节是导演所强加于影片,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影片的悬疑程度。但另一方面却对阿兰·图灵本人造成了一定的曲解,甚至可以说是人身污辱。因为真实的图灵是一个极其勇敢又勇于担当的人,他并没有特意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在1950年代因性侵向问题受审时,他明知自己将要受刑,却在所写的陈诉材料中对于性细节露骨而直接。对于同性恋身份,真实的图灵并不似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软弱,更何况隐瞒苏联间谍的事实等同于叛国罪,现实中的图灵真有那么胆小吗?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对图灵是一种污蔑。而更可笑的是,影片中的图灵团队居然在解除密码之余居然代替军方处理德军密电,一群科学家居然可以决定哪条密电可以上报,哪条不报,甚至跟军情六处一起代替军方作出战略布局。更可笑的是军情六处的长官居然对图灵说“你终于成了我一直期待的那个人”硬生生地将一个科学天才演绎成了007。稍有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这段有违史实了。
电影对史实的合理演绎是可以的,但影片有些地方确实显得夸张了些。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冲突而对史实的歪曲为影片减分不少。不过也有些相当出彩的虚构情节,比如将图灵的计算机命名为“克里斯托弗”由此勾连出图灵对初恋男友的思念。
无论如何,在成片上看起来,影片都是上成之作,尤其突出的是影片齐头并进的三条故事线,互为应照避免了单线叙事的乏味也为我们较为完整地演绎了图灵的一生。再就是影片的表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图灵,既天才霸道,又呆萌可怜,较快的语速加上略微口吃的毛病将图灵的性格描画得丝丝入扣。
能获得这么多奥斯卡提名,相信《模仿游戏》这部电影一定很精彩!
6. 《模仿游戏》
电影《模仿游戏》分了三条主线来讲述图灵的故事。其一,是青年时代在学校读书;其二,是二战时期为英国政府破解德国纳粹的“英格玛”。其三,是图灵生命最后的时光。
在第一条主线,电影所展现的图灵是孤僻,被其他同学欺负的(为什么总感觉天才总是自带这些属性...)。而这个时候唯一向图灵伸出援手的是一位叫克里斯托弗的同学,也是图灵青年时代的挚友(很有可能是基友,真正的基友...),为了纪念他,甚至把自己制作的破译“英格玛”的机器取名为克里斯托弗。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扮演图灵的演员有点那啥...可是,当我在维基网络看到了图灵青年时代的照片,我只能说导演这个角色选的很尊重史实...
第二条主线是影片重点讲述的内容,以下是电影里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几个情节。
首先是图灵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图灵是否认为自己是天才。图灵说不是,面试官问为什么,图灵举了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例子,说他们在自己这个年龄取得的成就是自己无法超越的。额(⊙o⊙)…原来在图灵眼里,天才的定义是这样的。
然后是图灵申请购买机器的资金被以服从上级的命令为由拒绝时,图灵于是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丘吉尔投诉,找上级的上级的上级投诉...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问题要找领导反映,不能解决的话就找领导的上级,然后直到问题解决。不过,要冒着得罪直接领导的风险,就像图灵这样,其结果是被直接领导记恨了,随时准备抓住把柄然后炒你鱿鱼,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得罪领导啊(尤其是你的直属领导)。。。
图灵新招收的同事琼,在得知图灵与其他同事相处不愉快的时候(天才因为自以为比其他人都聪明,当然这也是事实,就容易目中无人,再加上天才的性格一般比较孤僻,自然也就难免和周围的人相处不好,图灵就是其中之一)。琼便鼓励图灵去同事们搞好关系,劝说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你工作中难免不时的需要同事的帮助,如果关系不好,别人凭什么帮你呢?
要知道,图灵最开始的时候,同事邀请图灵一起去吃午餐,说了三四次,图灵一幅不懂人情世故的样子(也是真的就不懂...),无动于衷。把同事的热情一点点的消磨掉了。在被琼开导之后,图灵是这么和同事打破僵局的,给同事们一人发了一个苹果,然后讲了一个笑话。但是,居然傻乎乎的说这些,都是琼教他的...当然,同事们都知道图灵的性格,尽管图灵展现的是笨拙的套路,也再次接受了这个原本他们眼中的异类。
事实也证明了琼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在图灵制作的译码器长时间没有起到效果的时候,怀恨在心的上级就迫不及待的要赶走图灵了,这个时候,正是图灵的同事们帮助图灵,争取到了一个月的时间,而这宝贵的时间也促成了最后的破译成功。
电影里也有一段关于图灵和琼的爱情故事,对于这种美女主动爱上主角的桥段,我也是见怪不怪了,可是我实在是难以想象,现实会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发生,孤僻的天才总是让身边的美女爱上他,这难道就是霍金所说的: 智慧才是性感的新潮流 。这相同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了著名数学家纳什( 提出了博弈论里著名的“纳什均衡”,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身上( 参见电影《美丽心灵》 )。当然,这两位身为天才的同时,也是帅哥。(这个万恶的看脸的世界...)对于这样的爱情故事,我开始都是抱有怀疑的态度的,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导演为了使电影更有吸引力而虚构的故事。(因为,,,想想看嘛,凭什么他们已经拥有了远超常人的智慧,又还能有如此幸福的爱情呢!对,这一定是电影虚构的。为了使电影更吸引人而虚构的!)然而,当我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这两位天才的生平时,我明白了,这个世界果然是不公平的!!!尽管史实与电影有所出入,可是他们的确有着类似的经历,有着那样美好的爱情故事...(想想单身狗的自己,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歌: 念天地 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琼的确是深爱着图灵的,即使在得知图灵是同性恋之后,依旧没有动摇自己的爱;图灵又何尝不是呢,在为了让琼能远离危险,不惜让琼怨恨自己,可惜图灵那尴尬的身份,不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是叫人惋惜和遗憾。( 咦,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纯洁的微笑】 )
人们在没有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对于舍弃小我,顾全大我,总能很高尚的表示支持。然而,当牺牲的这个小我,是你自己或是你身边的亲友的时候,你还能如此淡然的面对吗?显然,答案是不能。在图灵等人机缘巧合之下,成功破译“英格玛”的时候,为了不向德国纳粹暴露这一点,图灵等人选择牺牲当天原本可以拯救的盟军士兵,可是,这其中就有同为破译员的约翰的哥哥。尽管,约翰苦苦哀求图灵等人,希望能救自己的哥哥,可是,众人为了把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拒绝了约翰,而这也使得约翰把害死自己哥哥的责任归咎于图灵。
无论是站在图灵等人,亦或是站在约翰的立场,谁又能说他们的选择是错的呢!
当然,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图灵在二战时期的伟大贡献,也同时在说同性恋,这个问题。一位如此杰出的科学家,计算机之父,却因为同性恋而被迫害致死。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啊。幸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性恋不再被视为是一种罪恶,同性恋也逐渐的得到了平等的对待。希望,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能不再次重演啊!
PS:图灵最后是吃了含有氰化物的苹果自杀身亡的,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种流传甚广的说法:
苹果公司 的商标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源于图灵自杀时咬下的半个苹果 [16] ,但该图案的设计师 [17] 和苹果公司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18] 。而公司创办人 史蒂夫·乔布斯 在接受 史蒂芬·弗莱 问到此事时说:“上帝啊,我们希望它(LOGO向图灵致敬)是真的。但它只是巧合。”("God we wish it were. It's just a coincidence.")——摘自维基网络
7. 关于图灵的电影名
电影《模仿游戏》估计受那部讲数学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的影响过深,把图灵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图灵毕竟不是纳什——纳什是真的精神分裂症。
深度的爱情,肤浅的模仿
伟大的图灵为人类做出的所有贡献中,有两项是无与伦比的,第一是他1936年的那篇文章《可计算的数》(On Computable Numbers),其中他定义了一种机械装置,后来被他的导师丘奇(Church)称为“图灵机”,冯诺伊曼说这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哥德尔也认为图灵机比他自己的递归函数更令人信服;第二是他1950年在哲学杂志Mind上发表的文章《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其中图灵把哲学中最古老的“思维与意识”这一概念阐述得更加明确,他的手段就是把原命题转换为“机器能不能思维”的问题,这是AI (人工智能)的起源。比起这两篇文章,他的其他工作,包括他在二次大战中为破解德军密码机Enigma所做的贡献,就都变得次要了。如果没有图灵机,人类恐怕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达到今天的文明。
在《计算机与智能》中,图灵定义了被后人称为“图灵测试”的概念,即如何判定一个装置是否具有智能。现代版本的“图灵测试”是这样一种游戏:在一个提问人面前摆两个黑箱子,一个箱子里有个人,另一个箱子里放台机器。提问人的任务是判定两个黑箱子里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提问人通过递纸条问问题的方式同两个黑箱子沟通。如果提问人分辨不出哪个箱子是机器,那么机器就有智能。这个版本和图灵原来文章中描绘的略有不同,但实质等价。图灵曾乐观地预言说六十个码农干五十年,就能造出一台机器,pass图灵测试,把提问人糊弄过去,也就是说机器能有智能。目前六十四年过去了,已经有好几种有争议的装置自称pass了图灵测试。这里我就不一一评价了,人工智能在近年确实已成为热门学科。
《计算机与智能》那篇文章的第一节,题目叫“Imitation Game”,这是最近同名好莱坞圣诞贺岁大片的来由。该片制作公司Weinstein,近几年出了好几部又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图灵的扮演者是因演福尔摩斯出名的“卷福”Cumberbatch,他和图灵都是巨蟹座,而且还沾亲,但要回溯到1373年,他们的父系有交集,这已超出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扮演女一号琼·克拉克(Joan Clarke,图灵一度的未婚妻)的是风头正健的“85后”英国女演员兼歌手Keira Knightley。据说最早的男一号候选人是小李子迪卡普里奥,幸亏条件没谈拢,要不图灵一口美国乡下口音真让人受不了,比铁岭人学上海话阿拉内嘎达还别扭。即使梅姨斯特丽普这么广受爱戴的大师,在演撒切尔夫人时也被英国人毒舌说“她口音还真像伦敦上流(poshest),但说某些词时的表情不对”。但这玩意也没准,随着国力和票房的飞升,说不定过几年好莱坞大片得请二人转演员出演欧洲贵族。
故事的主要场景是二战时的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那是英国战时破解敌国通讯密码的机构。图灵负责破解德国海军的加密机Enigma。故事还不时穿插另外两个年代,即图灵在谢伯恩(Sherborne)中学读书时期——在那里图灵结识了他的初恋情人克里斯托弗·摩尔康(Christopher Morcom);以及图灵晚年在曼彻斯特时期——在那里他被起诉流氓罪,最终自杀身亡。图灵的生平我在《上海书评》写过文章《谜一样的图灵》(2011年12月3日),当时我的参考文献之一是安德鲁·霍奇思(Hodges)那本备受好评的图灵传记《Alan Turing: The Enigma》。霍奇思本人是数学家,也是同性恋。哲学家兼传记作家蒙克曾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本书要是我写的就好了(I wish I'd written)。”蒙克曾编过文集《伟大的哲学家》,他挑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十二位哲学家,其中有马克思、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但没有康德,最后一位,出乎意料地,竟然是图灵。他请当代专家分别为这十二位写传记兼评论,蒙克自己写了罗素,而图灵这一篇就出自霍奇思之手。
大片《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号称也取材于霍奇思这本书。片子拍得咋样暂放一边,先挑错。
图灵的初恋
在电影里,图灵从中学校长那里得知初恋摩尔康的死讯那一段颇为动人。扮演少年图灵的演员亚历克斯·劳瑟(Alex Lawther)只有十八岁,他的表演可圈可点,前途不可限量。电影院里很多中老年观众都被这段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真实的情况是,图灵并不是从校长那里得知死讯的,而且细节更加动人且有戏剧性:摩尔康生病的当天晚上,图灵和他一起去听了场音乐会,当晚图灵梦见摩尔康向他告别,六天后摩尔康病逝。尽管图灵和摩尔康一起上了好几门课,但摩尔康比图灵高一级。图灵为了和摩尔康同学,曾提前一年考剑桥。结果摩尔康得到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奖学金,而图灵没考上,等到第二年才考上了剑桥国王学院。图灵在得知死讯后,给摩尔康母亲写信要摩尔康的照片纪念,还给自己母亲写信说他和摩尔康总有一天还会碰到。在电影里,图灵用初恋情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命名在布莱切利庄园造的那台破解Enigma的机器。实际上,那台机器叫Bombe,且并不是英国人的原创,在二战前,波兰数学家就针对Enigma开发了破译机Bomba,他们感到纳粹的威胁后,在二战爆发前夜把这一成果和英国同盟共享了,Bombe是Bomba的改进型。图灵对摩尔康的爱,有点像维特根斯坦对他早期恋人品森特(Pinsent)的,除了同性相吸外,还有对彼此的智力尊重。他们都和对方的母亲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很多悲痛能将人变得更加相信宗教,但摩尔康之死却把图灵转为无神论者。
8. 《模仿游戏》: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传奇一生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腾·泰杜姆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破译德国密码系统Enigma,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1954)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图灵的一生简述如下: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52年,英国政府对图灵的同性恋取向定罪,随后图灵接受化学阉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图灵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享年41岁。2013年12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模仿游戏》于2014年上映。
《模仿游戏》作为传记电影,和《美丽心灵》(2001)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可以说是英国版的《美丽心灵》。相同的地方有:男主都是数学天才,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男主都不善言辞和处理人际关系,被同学、同事嘲笑、抵制和欺负;男主都被认为有病,被强制药物治疗;男主时刻都在想着破解难题,灵感都来自于酒吧的闲聊,图灵想到了破解英格玛的关键,即利用重复出现的词语来减少运算量,而纳什(《美丽心灵》男主)想到了博弈论。
图灵和纳什都有一个漂亮的女主的陪伴,不同的是纳什和女主结婚生子,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一生;而图灵没有和女主在一起,即便女主不介意图灵是同性恋,她觉得他们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交流,已经好过了大部分婚姻,可是图灵还是选择了放弃,为了让女主可以拥有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这种放弃也是爱吧。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国是输给了一段同性爱情。图灵命名自己创造的破解英格玛的机器为克里斯托弗,正是这台倾注了爱的机器,成功破解了德国的密码系统。爱情没有性别的差异,同性之间也存在爱情,就如图灵和克里斯托弗(图灵的中学男同学)之间,可悲的是时代不允许,最终导致了图灵英年早逝。由于研究结果在二战后还保密了五十年,他的档案是空的, 所以图灵是在默默无闻中死去的,死的时候还背负着同性恋的污名,忍受着化学阉割的痛苦,实在太惨了 。
由于与众不同,天才其实非常孤独和痛苦,因此天才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整部电影多次重现的名句是: 有时候,被世人遗弃的人,才能成就别人想像不到的大事(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
天才其实非常羡慕普通人的幸福。图灵摸着女主手上的钻石戒指,无限羡慕,这时女主已经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孤身一人的图灵因为药物治疗,连笔都抓不稳。图灵的成就归全人类,他自己得到的并不多,付出的代价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天才伟大之处,图灵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怀念。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没有尼采的天才,也没有尼采的痛苦。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天才还是平庸,但 上帝的分配很公平,天才有高贵的痛苦,凡人有平庸的幸福, 因此我们无需抱怨,珍惜现在的一切,尽力而为就行。
9. 刚看完了 电影《模仿游戏》 很震惊 是真实故事吗 如果是真的 那么就意味着第二次世界
是真实的,讲的就是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事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主要是破译敌方密码的工作。由于破译工作的需要,他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电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也有一些夸张处理。片中,图灵将他研发的机器命名为“Christopher(图灵初恋情人的名字)”。
而现实中,那台机器的名字是Bombe,编剧虚构了这个桥段。因为原著作者安德鲁·霍奇斯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图灵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与他和Morcom之间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这段情节,是为了充分表现图灵这份真实存在的绵长痴迷而做的艺术夸张。
创作背景:
影片编剧格拉汉姆·摩尔是艾伦·图灵的狂热粉丝,在他青少年时期参加的美国太空营和计算机编程夏令营里,这位数学家的影响无处不在。
意识到图灵对自己的巨大启发后,摩尔就一直在寻找将图灵搬上银幕的机会。当《艾伦·图灵传》的版权被制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后,摩尔马上签了剧本合约,而且一分钱酬劳都不要。
创作时,“还原一个真实的图灵”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但准确并不容易,图灵的大量工作记录都在二战中被销毁,仅存的残片也成为了高度机密。
摩尔只好从外部寻找细节以及这些组织对他造成的影响。结果令人颇为吃惊的是,关于图灵在破解密码后与军情六局间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资料来源于《007》作者伊安·弗兰明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