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第一部可考有声电影

第一部可考有声电影

发布时间:2023-05-07 21:14:50

A. 希区柯克有哪些经典的影视或文学作品

http://ke..com/view/22583.html?wtp=tt,这是他的简介中文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英文名:Alfred Hitchcock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29日
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6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
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他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衡渣永远的惊悚大师——希区柯克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咐核悄疑惊悚的代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
称呼这位由英国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导演为恐怖大师,他当之无愧!相信只要是喜爱心理惊悚恐怖剧的观众,一定会对“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师以后的许多相同类型剧,或多或少都会被拿来与希区柯克做研究比较一翻。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永远的惊悚代名词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电影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电影,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制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这就是希区柯克!
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希区柯克为我们营造的恐怖悬疑世界吧!
[编辑本段]【生平简氏烂历】

好莱坞之前

希区柯克于1899年生于伦敦东部某小镇的一个天主教家庭,9岁时被送到名为圣·伊格纳修斯公学的基督教学校上学,他在那里接受的是一种将罪恶无处不在观念和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育。有一部名为《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的传记,描绘了那所学校体罚学生的情景和学生们在接受惩罚时的微妙心理:违反校规的学生将遭到鞭打,但他可以自己选择受罚时间,可以在早餐前、中午或晚上临睡前。通常孩子们总是尽量把那个可怕的时刻向后推到晚上,在受罚前的一整天里都处于焦虑、恐惧之中。这种心理体验对希区柯克后来的导演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总是让观众在恐惧、期待中等待凶杀场面的出现。在题为《我为何惧怕黑暗》的文章中,希区柯克认为,在电影艺术形式中,营造悬念的关键在于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并知道如何在故事发展进程中,在导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共谋。他把“惊骇”和“悬念”做了比较:惊骇可以使观众惊慌地跳起来,但悬念则使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焦虑的状态。希区柯克曾就此对人作了进一步解释: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坐在房间里漫无边际地聊天,房间里有一颗炸弹轰然爆炸,观众会大惊失色,但这种紧张或许只能持续15秒;现在换一种方法,还是在同样的场景,插入一个炸弹的镜头,告诉观众炸弹放在那儿,并且肯定会在1点钟爆炸,然后再插入一个挂在墙上的钟的镜头,显示现在是差10分1点,再切回到谈话场面。我们仍在闲聊中,对面临的危险浑然不觉,但观众却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一直处于紧张焦虑之中。
1914年,希区柯克的父亲去世,他离开圣·伊格纳修斯公学,去学习工程学,后来到一家制造公司的广告部从事绘画工作。1919年他投身电影界,加入英国的拉斯基影星公司,为公司设计电影字幕卡。在那里,他结识了女友阿尔玛,并于1926年12月与阿尔玛举行了婚礼。
在拉斯基公司,希区柯克平生第一次有机会当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的喜剧片《十三号》(1922年),后又拍摄了《经常告诉你的妻子》(1923年)。在这之后希区柯克又被英国的培根·萨维尔·弗雷德曼电影公司聘用,并导演了《乐园》(1925年)和《山鹰》(1926年)等。1926年他导演了《房客》,该片的情节设计有点类似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一点在希区柯克以后拍摄的《深闺疑云》(1941年)和《疑影》(1943年)中也有所体现。
20世纪初,电影正处于无声片时代。希区柯克初期拍摄的影片都是无声片。他认为,拍摄无声影片,要通过巧妙地构图、剪辑并适当地插入一些文字说明来叙述故事。拍摄无声电影也使希区柯克在制造视觉效果方面的非凡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房客》中,他用了一张玻璃板,把摄影机放在玻璃板下面,拍摄演员行走时的脚底板,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气氛;拍摄《轻浮的德行》时,他请了一位壁画家来改进背景幕布。他曾说,背景幕布的妙处在于,它可以使你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随着对有声电影的了解,希区柯克也开始在他的影片中刻意、谨慎地使用音响效果。1929年希区柯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讹诈》,获得观众的喜爱和影评家的一致好评。
希区柯克在英国的导演生涯极为成功,这期间他的主要作品有《知情太多的人》(1934年)、《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失踪的女人》(1938年)等。
1938年,制片商大卫·塞尔兹尼克邀请希区柯克到好莱坞拍摄一部以沉船故事为背景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希区柯克于是偕妻子阿尔玛和女儿帕特来到美国,从此定居洛杉矶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拍摄《泰坦尼克号》号的计划因故搁浅,希区柯克转而拍摄《蝴蝶梦》(1940年),这是一部由琼·芳登和劳伦斯·奥立弗共同演绎的浪漫故事。在该片拍摄过程中,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希望希区柯克能像当时好莱坞大多数导演那样先拍摄各种镜头,然后再把这些镜头重新剪接。但是希区柯克则坚持严格按照剧本拍摄,并按他自己的意图剪接。正如《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写的:“希区柯克(拍摄出来)的素材,就像一幅拼图,只能用一种方法拼出来,那就是希区柯克的方法。”

创作历程

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莱顿斯通(leytonstone).
1899年8月13日,蔬菜水果店老板威廉·希区柯克与妻子爱玛的第三个孩子,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
8月14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妻子艾尔玛·露西·蕾维尔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
1907年 希区柯克一家迁至伦敦。
1910年 家人把希区柯克送往伦敦市区的学校就学。从十月起到伦敦圣伊格纳修斯学校学习,在那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
1913年 希区柯克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14年 12月12日父亲威廉·希区柯克去世。进入工程航运学校接受短期培训。
1915年 希区柯克开始在亨利电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
1919年 6月,在公司创办的企业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麻醉剂》。
1920年 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开始从事设计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
1921年 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电影剪辑师艾尔玛·蕾维尔。
1922年底,最初尝试执导一部名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的影片。
1923年 拉斯基明星娱乐公司出现财政危机。迈克尔·巴尔孔、维克多·萨威尔以及约翰·弗里德曼接管伊林斯顿制片厂。在他们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 巴尔孔创办了他的盖恩斯巴洛电影公司。希区柯克在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时,一人身兼多项职务,在拍摄《恶棍》一片时,曾亲赴柏林的乌发电影制片厂工作,在那里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汲取经验。希区柯克与艾尔玛·蕾维尔订婚。
1925年 希区柯克首次独立执导影片《欢乐园》和《山鹰》。两部电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尔卡制片厂完成。
1926年 执导影片《房客》。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 为盖恩斯巴洛公司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 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7月7日女儿帕特里夏出生。开始着手改编并执导《讹诈》。
1929年 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 希区柯克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朱诺和孔雀》。在执导影片《谋杀者》和《骗局》期间,参与歌舞片《爱尔斯特的呼声》的部分导演工作。
1931年年初,为拍摄《骗局》一片与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结识。希区柯克后悔艾尔玛携女儿帕特里夏外出旅行。
1932年 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创作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 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与迈克尔·巴尔孔再次合作,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首次与家人一起到圣莫里茨欢度圣诞。
1935年 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 执导影片《破坏》。因英国高蒙公司宣告破产,希区柯克的聘用合同转到盖恩斯巴洛制片公司。
1937年 执导影片《年少无知》。赴美国进行首次访问。接着,又执导影片《失踪的女人》。
1938年 6月,再次赴美访问。7月,与独立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签定合同。同年秋天,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1939年 3月,希区柯克一家移居到美国的洛杉矶。在那里结识了托马斯·曼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同年秋天,执导影片《蝴蝶梦》。
1940年 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希区柯克赴美后第一次返回英国探亲。
1941年 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里夏在百老汇舞台上参加演出。与桑顿·怀尔德合作改编《疑影》的剧本,完成此片拍摄工作。迁入贝尔·艾尔新居。执导影片《海角擒凶》。9月26日,希区柯克的母亲在英国去世。
1943年 1月4日,希区柯克的哥哥威廉在伦敦去世。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 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其中一部引起法国抵抗组织的不满。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其间与萨尔瓦多·达利一起合作。
1945年 执导影片《美人计》。
1946年 为了摆脱塞尔兹尼克的控制,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 为塞尔兹尼克执导最后一部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 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 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 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拍成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首次在父亲执导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
1952年 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 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 执导影片《捉贼记》,在法国南部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1955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这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亲自执层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 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 秋天开始考虑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又易名为《眩晕》,不久即正式投拍。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法国人克劳德·夏布罗尔与埃里克·罗默尔出版第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论著,受到电影评论界的好评。
1959年 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 影片《不准保释法官》的拍摄计划搁浅。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
1963年 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 执导影片《玛尔妮》。由于希区柯克管理过于严厉,开始影响到他与主要演员蒂比·赫德伦的合作关系。
1965年 8月,在好莱坞接受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特别采访。谈话内容后经整理出版,书名为《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 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 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 执导影片《黄玉》。希区柯克当选为法国文人协会的理事。
1971年 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 执导影片《狂凶记》。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 执导影片《家庭阴谋》。希区柯克的身体开始受到多种疾病困扰。
1978年 从春天开始,筹划拍摄影片《短夜》。
1979年 3月,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 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退,在洛杉矶逝世。6月3日,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希区柯克举行安魂弥撒。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奇案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夺命狂凶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冲破铁
-1965-The Dark Intruder (TV Pilot)-美国《黑暗入侵者》电视剧首集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艳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惊魂记
-1960-The Gazebo-《凉亭虚惊》,又译《电话里的声音》
-1960-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传片-主持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北西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迷魂记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伸冤记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擒凶记)(翻拍)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怪尸案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电话情杀案
-1954-美国安全驾驶宣传片-演员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我坦白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列车上的陌生人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欲海惊魂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历劫佳人
- 1948 - Rope - 绳索 夺魂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凄艳断肠花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1945-《F3080》或《Memory Of The Camps》-《集中营的记忆》-顾问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又译《辣手催花》
-1943-战争债券宣传短片-导演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又译《海角擒凶》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1940-The House across the Bay -《海湾那边的屋子》(拍摄部分内容)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客栈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失踪的贵妇,又译《贵妇失踪案》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姑娘 年轻与无知,又译《年少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又译《阴谋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又译《间谍》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国防大揭密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擒凶记 知道太多的人34年版
-1934-Waltzes From Vienna-《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1932-lord Camber's Ladies-坎伯勋爵的妻妾们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1930-Mary-玛丽-(Murder!的德国版本)
-1930-Harmony Heaven-和谐天堂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B. 适合学习电影知识的经典电影有哪些推荐

一、世界电影常识

1、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成为世界上最早放映的一批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由此被誉为电影之父,开创了电影写实主义的传统。

2、1902年由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梅里爱被誉为电影魔术家,发明了很多电影特技,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等,开创了电影技术主义的传统。

3、1903年美国导演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成为最早的西部片和警匪片,出现了平行剪辑。

4、美国导携羡演格里菲斯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年《党同伐异》是两部史诗级的影片,格里菲斯在影片中成熟运用蒙太奇,尤其是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其影片片长可达三小时,镜头数量超过1000个,确立了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

5、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流派是出现于英国1910年前后的布莱顿学派。

6、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弗拉哈迪也被誉为纪录片之父。

7、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法国、德国为中心,后席卷整个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影响深远的电影运动。

8、1927年,美国拍摄的《爵士歌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9、1935年,美国拍摄的《浮华世界》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10、1937年,迪斯尼出品的《白雪公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

11、1941年,奥逊威尔斯执导的《公民凯恩》被誉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12、1967年,阿瑟佩恩执导的《邦妮和克莱德》成为新旧好莱坞电影的分水岭。

13、《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

14、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理论的提出者)。新浪潮代表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和戈达尔《精疲力尽》。

15、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被称为“悬念大师”,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叙述故事的结构方法——悬念的设置。代表作品:《后窗》《惊魂记》《迷魂记》。

16、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作品

17、西部片是美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标志着西部片成熟的作品为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同一年,美国还诞生了世界经典名片《乱世佳人》

18、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代表作有《战舰波将金号》。

19、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出色成就,开创了哲理电影的先河。其代表作有:《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处女泉》(1959)《呼喊与细语》(1972)。

20、《蓝色》《白色》《红色》三部曲的导演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二、中国电影常识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开始放映西方电影,被中国人称之为西洋影戏。

2、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主演。

3、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由张石川、郑正秋导演。

4、1920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5、1928年以辩肢拍后的几年,《火烧红莲寺》共拍摄了18部,成为中国电影早期最成功的系列电影

6、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导演是张石川。

7、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8、1948年,费穆导演的《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9、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大闹画室》,1926年由万氏兄弟研制。

10、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王苹,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

11、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是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

12、中国第一位女演员是严珊珊,1913年出演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的《庄子试妻》。

13、《小城之春》的导演是第二代导演费穆。(田壮壮曾经饥磨翻拍过)

14、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15、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

16、新中国第一位获奥斯卡奖的中国人是苏聪。(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音乐作曲奖,在《末代皇帝》中担任配乐)

17、首部在竞赛性国际 A 级电影节上荣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红高粱》 (1988年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8、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是《霸王别姬》。

19、中国第一位也是世界影坛第二位主演影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是巩俐。(1988年《红高粱》获金熊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获金狮奖,1993年《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

20、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2000)

三、电影节及电影市场

1、中国电影三大奖项,内地金鸡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内地电影三大奖项,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

2、中国境内唯一的A级电影节是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首次举办,,最高奖为金爵奖。

3、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狮奖。创办于1932年,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
欧洲电影三大奖分别为金狮奖,金熊奖和金棕榈奖。

4、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于1927年设立,1929年开始评选。

5、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前三分别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阿凡达》《泰坦尼克号》。

6、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前三分别为《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7、当前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分别为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索尼,派拉蒙。

8、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G级(大众级,任何人都可以观看),PG级(辅导级,该级别电影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PG—13级(特别辅导级,建议13岁后儿童观看),R级(限制级,建议17岁以上观看),NC—17级(17岁以下(包括17岁)禁止观看).

9、漫威的超级英雄人物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蜘蛛侠,黑寡妇,金刚狼,绿巨人,雷神,黑豹,死侍,蚁人,奇异博士等。

10、DC的超级英雄人物包括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海王,闪电侠,绿灯侠等。

C. 找几部经典的香港电影

1.《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3.《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4.《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5.《最佳拍挡》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挡》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挡》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挡》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6.《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8.《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9.《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10.《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D. 世界第一部华语电影是什么简单介绍下

是 定军山。

类 型: 历史 / 剧情
导 演: 安战军
编 剧: 姜薇
主要演员: 杨立新
谭元寿
梁镜珂
郝荣光
吕中
上映日期: 2006-2-20

公元1905年,此时的中国已经遭遇了八国联军以及各国列强的涂炭,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仍在签署。这块土地和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中国百姓,隐忍地接受着那些颐指气使的洋人们和他们的带来的一切。

洋人们已经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的乐土而乐不思蜀。

慈禧仍在东暖阁内垂帘……

而国家已经是内扰外攘、民不聊生……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 l00 年前的中国。

北京,天桥,热闹无比,洋人开设的西洋影戏院门庭若市,先进技术带来的新鲜玩意儿很快被民众接受,虽然年景萧索,但是,人们却依旧得在苟活中苦中作乐。同样一条街,国人任景泰家开设的西洋影戏院却明裤门可罗雀,原因只有一个,洋人的机器、洋人的片源,人家不卖你新片子,任你几部老片子放映到地老天荒,无人问津。

任景泰,曾经留洋日本学习照相技术的有识之士,京城有名的照相师傅。自从买了台摄影机,景泰心中就有了不能遏止的想法——拍国人自己的西洋影戏!用时洋人之技艺,记录自己国家之精粹。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景泰参加声震京城内外的京剧名角“谭叫天”谭鑫培的寿诞,便有了将谭鑫培之京剧拍成西洋影戏的念头。然而,就在任景泰想实视自己的理想时,一系列事端先后发生了……

故事中,任景泰拍摄西洋影戏无怨无悔赤子一样的情怀,尽现他拳拳爱国之心和正义之气。

任景泰最心仪的徒弟刘仲伦最解师傅心意,摄影机无端被毁之后,他几乎殚精竭虑地希望弥足过穴,然而事情并非都随人愿,仲伦找到撞毁摄影机的女子,却发现她也是厄运在身。从怨怼到误会冰释,处子情怀的仲伦和女子暗生情愫,然而情到浓处却被大观楼戏院的一场大火阻隔了女子的生死消息,仲伦痛苦难挡,了无生趣,生生地应承了自己是纵火之人,情若父子的一对师徒骤然成了陌路人。仲伦入狱成招,被罚作苦役。就在仲伦迟亩已经断了尘念的时候,王府特召回仲伦为即将去蒙古和亲远嫁的格格拍照。仲伦到了京城王府,在王府花园看到误以为已绝尘寰的女子正是要远嫁的雅琪格格。雅琪格格虽情深意重,但是国命难违,于是在远嫁之时,召来仲伦一别,也为仲伦留下了价值不菲的玉牌。格格远嫁,仲伦转化悲痛,将玉牌当掉,换回摄影机带给师傅,师傅也终于了解了仲伦的苦惰,师徒前嫌尽释。携手共同拍成了激旦简京剧《定军山》“请缨”等几个经典片段。

是年,某月,某日,京城的某开阔地,任景泰、刘仲伦拍摄的《定军山》影戏为百姓免费放映。一时间,万人空巷,大家聚拢至一处,观看《定军山》。情至酣处,出现了众人齐唱《定军山》,为谭鑫培影戏配唱的感人场面。在酣唱中,任景泰刘仲伦师徒二人终于释然,泪落如雨……

至此,中国第一部电影产生了。

踞今整整 100 年。

此片是以为记,谨献小国电影百年。

(转)

E.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培拦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亮中蠢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敬陪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後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於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後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於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F. 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底推理小说的影片是什么

Die Abenteuer, G.m.b.H.(1928)
导演:Fred Sauer
演员:Carlo Aldini(汤米?贝德福德),Eve Gray(杜本斯?贝德福德)
令人值得记住的是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在这个案子中,主要素材来自汤米和杜本斯系列小说《秘密敌手》(1922)。标题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冒险公司”,这是贝德福德夫妇为了调查案件成立的一家很有趣的公司。

Alibi(不在场证明,1931)
导演:Leslie S.Hiscott
演员:Austin Trevor(波洛),Harvey Braban(戴维斯探长),Franklin Dayall(罗杰?埃克洛伊德),J.H.Roberts(谢泼德医生)
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克里斯蒂有声电影,“不在场证明”基于1928年的舞台剧“不在场证明”(这是改编自1926年克里斯蒂的小说《罗杰疑案》)。导演Leslie Hiscott也是“The Passing of Mr. Quinn”(1928)的编剧。这部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Austin Trevor扮演了赫尔克里?波洛,这是Trevor三次扮演比利时侦探的第一次。评论者指出Trevor扮演这位侦探有点显得太年轻了,最不应该的就是他扮演的波洛没有那传说中的小胡子。

The Alphabet Murder(字母谋杀案,1966)
导演:Frank Tashlin
演员:Tony Randall(波洛), Robert Morley(海斯廷斯), Anita Ekberg(Amanda Beatrice Cross), Maurice Denham(贾普), Guy Rolfe(Duncan Doncaster), Sheila Allen(Lady Diane), James Villiers(Franklin), Julian Glover(Don Fortune), Grazina Frame(Betty Barnard), Austin Trevor(Judson)
一部铺张的MGM电影,某些地方过于的滑稽化(尤其是出现紧张环节的地方,而这些在原著中占了主要的地位),其中对于这位比利时侦探开玩笑的做法简直是一种亵渎。剧本中的满是红绯鱼、插科打诨、疯狂的追捕、乏味的台词——波洛在调查犯罪现场并注意到凶手留下的各种各样的线索时的对白。
Teny Radall扮演的波洛强枯扒并调了他的怪癖,他的外表富于好奇心,但是与波洛的特点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之,电影使人失望是因为没有忠于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扮演过马普尔小姐的Margaret Rutherford(这部影片的编剧也为MGM的Rutherford扮演的马普尔小姐系列电影写过剧本)。
电影史学家称“字母谋杀案”最初并不是Teny Radall的电影。实际上,根据Philip Jenkinson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电影》(收录于《Agatha Christie: First Lady of Crime》,1977)中称,最初的版本,就叫“ABC谋杀案”,由没迹Zero Mostel扮演波洛。因为没有严格按照小说改编,而且包含了令人十分吃惊的波洛的卧室戏(bedroom scene),最后被克里斯蒂女爵士否定了。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无人生还,此敬1945)
导演:Rene Clair
演员:Walter Huston(Dr.Armstrong), Barry Fitzgerald(Judge Quincannon[法官的名字变了]), Louis Hayward(Philip Lombard), Roland Young(Detective Blore), June Duprez(Vera Claythorne), C.Aubrey Smith(General Sir John Mandrake[将军名字变了]), Judith Anderson(Emily Brent), Mischa Auer(Prince Nikki Starloff[原著的安东尼?詹姆斯?马斯顿?]), Richard Haydn(Rogers,管家), Queenie Leonard(Mrs.Rogers)
一般认为是早期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改编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无人生还”基于小说《十个小黑人》(1939)。由20世纪福克斯出品,编剧是Rene Clair和Dudley Nichols,布景是Ernest Ferge,服装是Rene Hubert。
时髦的风格,快速的节奏,以及悬疑色彩,甚至对于那些此前看过这部电影或者对原著很熟悉的人来说,“无人生还”把握住了印第安岛可怕的气氛和客人们绝望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他们同病相怜,被人下了套,面对着一个冷酷无情的凶手。
影片的结尾被Rene Clair故意改掉了,不同于原著而是变为克里斯蒂1943年舞台剧的结尾。作者想把小说无情的结尾变得令人高兴些,浪漫化,以满足观众,而且对于读过小说的读者也更为吃惊。结局——那是根据Steptimus Winner1868年的童谣“十个小印第安人”——基于同样原因被Clair改动了。评论者指出尽管Clair违背了原著结尾的主旨和样式,但是克里斯蒂自己已经在此前她根据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里就变更了原来的故事。

Appointment with Death(死亡约会,1988)
导演:Michael Winner
演员:Peter Ustinov(波洛), Piper Laurie(Emily Boynton), Nicholas Guest(Lennox Boynton), Carrie Fisher(Nadine Boynton), John Terlesky(Raymond Boynton), Valerie Richards(Carol Boynton), Amber Bezer(Ginevra Boynton), David Soul(Jefferson Cope), Jenny Seagrove(Dr.Sarah King), Lauren Bacall(Lady Westholme), John Girelgud(Colonel Carbury)
最后一部波洛题材的宽银幕电影(此后以波洛为题材的影像化作品均为电视片),“死亡约会”是Peter Ustinov扮演伟大的比利时人的第三部电影,包括电视片的话就是第六部。Anthony Shaffer是电影的编剧,这部原著小说的电影版描述了一桩精心策划的谋杀,女暴君般的Boynton夫人被杀了。Shaffer也是“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和“阳光下的罪恶”(1982)的编剧,尽管他最知名的作品的堪称杰作的“侦探”(Sleuth)。
“死亡约会”票房上令人失望,尽管拥有了一切成功的必要因素,包括异国情调的场景,华丽的服装和布景,以及明星阵容。不幸的是,差劲的导演和剪辑没有把这些元素整合好,与之前Ustinov扮演的波洛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比起来显得苍白无力。
与“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不同,“东”极其忠实原著人物,令人感到反常的是“死亡约会”的表演有时莫名其妙,被一部平庸的剧本羁绊住了。Ustinov在几部电影和电视片中有上佳表现之后对波洛的角色乐此不疲,并将自身的特性带到波洛的角色中。他扮演的波洛比其他的波洛(尤其是Albert Finney)更加小心翼翼。两个值得注意的演员名字是Lauren Bacall和John Gielgud爵士;他们同样出现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

Black Coffee(黑咖啡,1931)
导演:Leslie S.Hiscott
演员:Austin Trevor(波洛), Adrianne Allen, Richard Cooper(黑斯廷斯), Melville Cooper(贾普), C.V.France
克里斯蒂同名舞台剧(1930年首次在伦敦公演)的电影版,由Twickenhanm电影公司出品。“黑咖啡”值得注意的是Trevor Austin再次扮演赫尔克里?波洛(他此前在“不在场证明”中扮演过波洛),因为Trevor的外表与书中描述的波洛形象相去甚远,故而表演受到很大制约。总之,观众不会忘记波洛的小胡子。导演Leslie Hiscott参与了多部影片,包括“The Passing of Mr. Quin”(1928)、“不在场证明”(1931)和“埃奇韦尔爵士之死”(1934)。

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导演:John Guillermin
演员:Peter Ustinov(波洛), Mia Farrow(Jacqueline De Bellefort), Lois Chiles(Linnet Ridgeway), Simon MacCorkindale(Simon Doyle), Bette Davis(Mrs.Van Schuyler), Maggie Smith(Miss Bowers), Olivia Hussey(Rosalie Otterbourne), Jane Birkin(Louise Bourget), David Niven(Colonel Rice), Angela Lansbury(Salome Otterbourne), Jack Warden(Dr.Bessner), George Kennedy(Andrew Pennington)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大获成功,获得奥斯卡奖之后,EMI-Paramount公司期望再将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搬上银幕。于是“尼罗河上的惨案”根据1937年同名小说由Anthony Shaffer改编成电影,他也是电影“阳光下的罪恶”(1982)和“死亡约会”(1988)的编剧。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明星阵容——不过没有前者阵容强大——华丽的场地(1920年代的埃及)以及华美的服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服装由Mia Farrow和Angela Lansbury两位顶级缝纫大师制作。Lansbury的服装(诸如莎乐美?奥特伯恩作为一个醺酒者、崇尚性欲的作家的特点)极好的突出了那个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的特点。
“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得益于整体演员的表演,包括Bette Davies,值得信赖的Maggie Smith,Davie Niven,和扮演聪明的杰奎琳?德?贝尔福德的Mia Farrow。Peter Ustinov第一次扮演赫尔克里?波洛,追随着Albert Finney的鞋子(和小胡子)。
Ustinov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之后在电影和电视片中出演了5次波洛:“阳光下的罪恶”(1982);“人性纪录”(1985);“古宅迷踪”(1986);“三幕悲剧”(1986);和“死亡约会”(1988)。尽管“尼罗河上的惨案”在票房上不如“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那么好,但是也足够媲美另一部EMI出品的克里斯蒂改编电影——“迟来的报复”,Angela Lansbury扮演马普尔小姐。

Desyat negrityat(1987)
导演:Stanislav Govorukhin
演员:Vladimir Zeldin, Tatyana Drubich, Alexander Kaidanovsky, Alexei Zharkov, Anatoli Romashin, Lyudmila Maxakova, Mikhail Gluzsky, Alexei Zolotnitsky, Irina Tereschenko, Alexander Ablov
一部前苏联电影,根据《无人生还》改编,由Odessa(敖德萨,俄罗斯欧洲部分西南部城市,在黑海中的敖德萨海湾)电影公司出品。这部电影在西方完全陌生,系由导演Stanislav Govorukhin根据原著小说改编(这个说法和Delicious Death网站不同,网站上称编剧是Gennadi Engstrem)。

Endless Night(长夜,1971)
导演:Sidney Gilliat
演员:Hayley Mills(Ellie), Hywel Bennett(Michael), Britt Ekland(Greta), Per Oscarsson(Santonix), George Sanders(Lippincott)
United Artists出品,改编自克里斯蒂1967年同名浪漫侦探小说,“长夜”在英国的表现令人失望,甚至没有在美国的影院公映。对这部克里斯蒂喜欢的小说来说真是差劲的命运。和其他改编作品相比,“长夜”被批评最多的地方就是毫无活力、节奏出奇的缓慢。英国评论家残酷的说,这部电影会很快被忘记,现在它只是极其罕见的会出现在午夜的电视片或者影碟中。

Evil under the Sun(阳光下的罪恶,1982)
导演:Guy Hamilton
演员:Peter Ustinov(波洛), Diana Rigg(Arlena Marshall), Roddy McDowall(Rex Brewster), Maggie Smith(Daphne Castle), Jane Birkin(Christine Redfern), Colin Blakely(Sir Horace Blatt), Nicholas Clay(Patrick Redfern), Sylvia Miles(Myra Gardener), James Mason(Odell Gardener), Dennis Quilley(Captain Marshall)
第四部有EMI改编自克里斯蒂作品的宽银幕电影(继“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和“迟来的报复”,1980之后),“阳光下的罪恶”基于1941年的同名小说。尽管之前三部电影都相当忠实于原著,但是这部电影把地点从德文郡海岸莱瑟库姆湾走私者之岛的快乐罗杰旅馆变成了更具异国情调的地中海小岛。
和上一部EMI出品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阳光下的罪恶”之所以成功有两个原因:影片质量以及全明星阵容。时髦和奢侈的服饰使得影片在细节上令人赏心悦目。“阳光下的罪恶”在某些对话方面处理不错,尤其是两位前舞台演员阿琳娜?马歇尔和达芙尼?卡斯尔之间的针锋相对的对话(恶毒的挖苦和虚伪的奉承),分别由Diana Rigg和Maggie Smith扮演。在小说中,人人有杀死阿琳娜?马歇尔的理由,演员们也将人物表演的淋漓尽致,似乎其中任何一个都无疑是嫌疑犯。特别是Jane Brikin(她也出现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扮演无助的、默默忍受着的克里斯丁娜?雷德福。影片结尾,她跑下阶梯的情景令人难忘也出乎意料。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Colin Blakely和Denis Quilley的出演,他们都出现在此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
这是Peter Ustinov第二次扮演赫尔克里?波洛,看起来有些搞笑,将波洛带入一个新的银幕巅峰,甚至表演了一个魔术。在影片的高潮处,凶手大打出手:波洛被揍了鼻子。

危険な女たち(危险的女人,1985)
导演:野村芳太郎
出演:石坂浩二,大竹しのぶ,池上季実子,和由布子,藤真利子,小沢栄太郎,北林谷栄,寺尾聡,三田村邦彦
一部日本电影,改编自原著小说《空幻之屋》,这部“危险的女人”在日本以外完全陌生。编剧为竹内铳一郎和古田求。由日本松竹映画出品。

Lord Edgware Die(埃奇韦尔爵士之死,1934)
导演:Henry Edwards
演员:Austin Trevor(波洛), Jane Carr, Richard Cooper, John Turnbull
改编自克里斯蒂的小说《人性记录》(Lord Edgware Die,1934),由Real Art电影公司摄制,Julius Hagen制片(他此前也曾为几部波洛影片效力,如“The Passing of Mr. Quin”,1928和“不在场证明”,1931。这部电影是Austin Trevor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扮演赫尔克里?波洛,再一次没有装上波洛著名的小胡子——这已成为评论者屡次批评的素材。

Love from a Stranger(陌生人的爱,1937)
导演:Rowland V.Lee
演员:Ann Harding(Carol Howard), Basil Rathbone(Gerald Lovell), Binnie Hale(Kate Meadows), Bruce Seton(Ronald Bruce), Jean Cadell(Aunt Lou), Bryan Powley(Doctro Gribble), Joan Hickson(Emmy), Donald Calthrop(Hobson), Eugene Leahy(Mr.Tuttle)
由France Marion改编自1936年Frank Vosper的舞台剧“陌生人的爱”,这部舞台剧基于克里斯蒂的短篇小说《夜莺别墅》。电影由英国Trafalgar电影公司出品,由United Artists公司在美国公映,电影中包含几位国外知名演员,如Basil Rathbone(著名的福尔摩斯扮演者)和Ann Harding。

Love from a Stranger(陌生人的爱,1947)
导演:Richrd Whorf
演员:John Hodiak(Manuel Cortez), Sylvia Sidney(Cecily Harrington), Ann Richards(Mavia), John Howard(Nigel Lawrence), Isobel Elsom(Auntie Loo-Loo), Ernest Cossart(Billings), Anita Sharp-Bolster(Ethel, the maid), Philip Tonge(Dr.Gribble), Frederick Worlock(Insp.Hobday)
颇受好评的1937年同名电影的翻版,“陌生人的爱”最初在美国公映,同年接着在英国上映,更名为“A Stranger Passes”。电影由独立制片公司Eagle-Lion公司出品,James J. Geller制片,“陌生人的爱”由Philip MacDonald改编,他在人物名字和故事情节上做了不少改动。
由于翻版的是一部仅十年前的作品,这部电影很难获得观众和评论家的喜爱。其价值也因缺乏耀眼的明星阵容而大打折扣。评论家们尖锐的指出,这部电影是失败的,它没有走出第一个版本的阴影。

The Mirror Crack’d(迟来的报复,1980)
导演:Guy Hamilton
演员:Angela Lansbury(Miss Marple), Elizabeth Taylor(Marina Rudd), Geraldine Chaplin(Ella Zielinsky), Rock Hudson(Jason Rudd), Tony Curtis(Marty N.Fenn), Edward Fox(Inspector Craddock), Kim Novak(Lola Brewster), Marella Oppenheim(Margot Bence), Wendy Morgan(Cherry), Maureen Bennett(Heather Babcock), Pierce Brosnan(An actor)
EMI电影公司出品的第三部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的电影(前两部的非常成功的波洛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和“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迟来的报复”改变了电影公司先前华美的风格。取代波洛为主角的——也取代了比利时侦探的票房价值——EMI公司制作了一部马普尔电影,基于原著小说《迟来的报复》(1962),出于电影的需要在情节上作了改动。最不可思议的是在马普尔的人选上。
没有让一个年纪大的演员来扮演这位老处女侦探,而是选择了Angela Lansbury,她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扮演奥斯博恩太太。Lansbury年纪太轻不适宜扮演这位上了年纪的侦探,因此有必要借助化妆来使她看起来年纪大些。她还要面对来自读者的挑剔,因为Margaret Rutherford扮演的马普尔还是颇受好评,她在1960年代扮演着马普尔。结果,Lansbury的演绎和华丽的演员阵容还是没有重塑前两部EMI电影的奇迹。
《迟来的报复》改编中有两个主要的困难。第一,演员们从未合作过,如同“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第二,Lansbury演绎的马普尔小姐很有趣,但和原著有差距。和Helen Hayes一样,Lansbury选择将马普尔小姐塑造的比文学上的形象要讨人喜欢更加自燃化。有时她也犯傻,眼神茫然,她也会搞点幽默,虽然是些令人害怕的幽默。表演还算出色——Lansbury从未有过差劲的表演——但是对一个真实的马普尔小姐来说还不够。
“迟来的报复”无法了“尼罗河上的惨案”一较高低,也远不如“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是克里斯蒂电影史上的转折点,电影数量逐渐缩小,转而拓展电视领域。“迟来的报复”由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制片,Jonathan Hales和Barry Sandler改编。

Murder at the Gallop(1963)
导演:George Pollock
演员:Margaret Rutherford(Miss Marple), Robert Morley(Hector Enderby), Flora Robson(Miss Milchrest), Charles Tingwell(Inspector Craddock), Stringer Davis(Mr.Stringer), Duncan Lamont(Hillman), Katya Douglas(Rosamund Shane), James Villiers(Michael Shane), Robert Urquhart(George Crossfield), Gordon Harris(Sergeant Bacon)
MGM(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第二部Margaret Rutherford扮演的马普尔电影,“Murder at the Gallop”由David Pursall、Jack Seddon和James Cavanagh改编自克里斯蒂的小说《葬礼之后》。这原是本波洛探案,电影将其替换为马普尔小姐,这个改变令阿加莎?克里斯蒂很是失望,称这个想法“糟糕透顶”。克里斯蒂向来对其作品改编电影评价很低,不过她也无可奈何,在英国几部小说的版权已经卖给MGM了。
情节松散的基于《葬礼之后》,不过“Murder at the Gallop”还是被认为是MGM的Rutherford系列最好的一部,这主要是因为Rutherford和扮演Hector Enderby的Morley之间的对手戏。Rutherford也受到她的丈夫——Stringer Davis——的帮助,他扮演Stringer先生,马普尔小姐的一个助手。纵观MGM的马普尔电影,“Murder at the Gallop”远没有“Murder Most Foul”(1964)和“Murder Aboy!”(1964)成功。最令人难忘的场景是马普尔小姐骑在马上的情景。

Murder Must Foul(1964)
导演:George Pollock
演员:Margaret Rutherford(Miss Marple), Ron Moody(Clifford Cosgood), Charles Tingwell(Inspector Craddock), Megs Jenkins(Mrs.Thomas), James Bolam(Bill Hanson), Stringer Davis(Mr.Stringer), Francesca Annis(Sheila Upward)
Margaret Rutherford第三次为MGM出演马普尔小姐,此前两部比较成功的电影是“Murder, She Said”(1962)和“Murder at the Gallop”(1963)。和“Murder at the Gallop”一样,“Murder Must Foul”由David Pursall和Jack Seddon改编自克里斯蒂小说“清洁女工之死”(1952);也就是说,这部原本是波洛探案的故事变成了马普尔小姐探案。情节上只是稍许和原著有关系,也省略掉波洛和奥利弗夫人(实际上Margaret Rutherford的表演更像是奥利弗夫人而不是马普尔小姐)的出场。
如果说人物和情节的改变还不足以令克里斯蒂迷们大惊小怪,那么片名就实在令人惊骇了。MGM没有保留原来的标题——Mrs McGinty’s Dead——而是换了个新的片名,选择了——也许出于偶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的名句“murder, must foul”。不幸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曾经对这样的标题表示了很消极的看法,称其为“五七八糟的”。在《伊斯特伍德先生奇遇记》(收录在《金色的机遇》,1934),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作家伊斯特伍德先生抱怨出版商经常变更他小说的标题,引用了“Murder Must Foul”(贵州版译为“最阴险的谋杀案”)作为一个糟糕的例子。
尽管有这些明显的缺点,但是“Murder Must Foul”还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电影,这多亏了Rutherford和那些有趣的场景。
“Murder Most Foul”包括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演员。String Davis,Rutherford现实生活中的丈夫,再次扮演了马普尔小姐的助手Stringer先生。年轻的Francesca Annis扮演Sheila Upward,她后来在伦敦周末电视公司(London Weekend Televison)系列片“犯罪团伙”里扮演杜本丝?贝德福德。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导演:Sidney Lumet
演员:Albert Finney(Poirot), Martin Balsam(Bianchi), Ingrid Bergman(Greta), Lauren Bacall(Mrs.Hubbard), Jacqueline Bisset(Countess Andrenyi), Sean Connery(Colonel Arbuthnot), Jean-Pierre Cassel(Pierre), John Gielgud(Beddoes), Wendy Hiller(Princess Dragomiroff), Anthony Perkins(McQueen), Vanessa Redgrave(Mary Debenham), Rachel Roberts(Hildegarde), Richard Widmark(Ratchett), Michael York(Count Andrenyi), Colin Blakely(Hardman), George Coulouris(Doctor), Dennis Quilley(Foscarelli)
基于1934年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被许多人认为是克里斯蒂作品电影改编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由Sidney Lumet导演,Paul Dehn编剧,EMI出品,Richard Godwin和John Brabourne制片。这部电影当初差点无法开拍,就是因为阿加莎?克里斯蒂拒绝再将作品版权卖给电影公司了。米高梅(MGM)1960年代拍摄的Margaret Rutherford主演的马普尔小姐电影已经令她灰心丧气了,她对未来改编电影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是EMI很想拍摄一部克里斯蒂的电影,公司主席Nat Cohen设法令克里斯蒂相信他们能够拍出一部好片子。为这部电影说情的还有Louis Mountbatten勋爵,他是菲利普王子的叔叔,二次大战海军英雄,前印度总督。Mountbatten曾经为克里斯蒂的杰作《罗杰?埃克洛伊德谋杀案》出谋划策。经过漫长的商讨,克里斯蒂回心转意,尤其是制片人John Brabourne担保决不会令她失望。
在Brabourne、Richard Goodwin、Lumet以及服装设计Tony Walton的努力之下,“东方快车谋杀案”成为了克里斯蒂改编作品中最奢侈的一部。除了华美的服装和摄影,制片方还从Compagin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lits博物馆借了真正的东方快车。
“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伦敦ABC影院首映,到场贵宾无数,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也是克里斯蒂荣耀的时刻,尤其是在Claridge饭店召开的宴会;这也是克里斯蒂去世前最后一次参加公共活动。评论家和观众都深爱此部影片,甚至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都承认对影片很满意。但是她也说对赫尔克里?波洛的小胡子表示失望。影片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又为其增誉不少:最佳演员(Finney);最佳女配角(Bergman);最佳改编(Dehn);最佳摄影(Geoffrey Unsworth);最佳音乐(Richard Rodney Bennett);最佳服装(Tony Walton)。英格利?褒曼因为出演格瑞塔?奥尔松而赢得了她第三个奥斯卡奖。

Murder, She Said(1962)
导演:George Pollock
演员:Margaret Rutherford(Miss Marple), Arthur Kennedy(Dr.Quimper), Muriel Pavlow(Emma), James Robertson Justice(Ackenthorpe), Charles Tingwell(Craddock), Ronald Howard(Eastley), Thorley Walters(Cedric), Ronnie Raymond(Alexander), Stringer Davis(Mr.Stringer), Joan Hickson(Mrs.Kidder)
第一部米高梅拍摄的Margaret Rutherford主演的马普尔小姐电影,此后又拍摄了3部:“Murder at the Gallop”(1963),“Murder Must Foul”(1964)和“Murder Ahoy!”(1964)。没有一部得到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的肯定,她认为影片缺乏高潮,甚至因影片票房不佳而感到高兴。她最初把版权卖给米高梅是希望米高梅能够比先前那些改编糟糕的电影公司能好些。他们最初想在电影之前改编成几部电视剧。接着他们决定改编《命案目睹记》(1957),还挑选了知名演员Margaret Rutherford扮演马普尔小姐。这个选择很奇怪,因为她在外形上书中描述的马普尔小姐不大相象;但是Rutherford很适合由编剧David Pursall和Jack Seddon(他们也为其他几部米高梅Rutherford电影编剧)塑造的有活力、善社交的马普尔小姐形象。阿加莎对Rutherford很尊敬,但是对她演的马普尔小姐不抱好感。
“Murder, She Said”删掉了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这个角色,而让马普尔小姐作为命案的目击者。接着她自己靠着Stringer先生——他出现在所有的米高梅马普尔电影中,由Rutherford现实中的丈夫Stringer Davis扮演——的帮助,进入了克瑞肯索普家。另外,Kidder夫人的扮演者Joan Hickson,30年后成扮演的马普尔小姐成为众人肯定的形象。

Ordeal by Innocence(奉命谋杀,1984)
导演:Desmond Davis
演员:Donald Sutherland(Dr. Arthur Calgary), Faye Dunaway(Rachel Argyle), Ian McShane(Philip Durant), Christopher Plummer(Leo Argyle), Sarah Miles(Mary Durant), Anita Carey(Martha Jessup), Annette Crosbie(Kirsten Lindstrom), George Innes(Archie Leach), Michael Maloney(Micky Argyle), Phoebe Nicholls(Tina Argyle)
Golan-Globus出品的根据1958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片子是1980年代容易被人遗忘的克里斯蒂改编作。影片的制片是Jenney Craven,编剧是Alexander Srewart,影片极其沉闷,一部分原因是演员较为平庸。不恰当的音乐——甚至奇怪的配上了爵士乐——令电影缺少气氛。Donald Sutherland尽管尽力扮演固执己见的Calgary医生,但是剧本令他的努力全

G. 可考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可考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艺术家》

有声电影,指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美国 ,有声电影使 好莱坞 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 ,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帆圆简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 日本 ,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印度 ,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H. 第一部可考的有声电影是a浮华世界b绝世歌王c红色沙漠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I. 第一部可考的有声电影是()。

第一部可考拍简的有声电影是袭汪裤()。

A.《陵橘浮华世界》

B.《绝世歌王》

C.《红色沙漠》

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正确答案:B

J. 中国现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中国现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是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

《劳工之爱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01月18日发行的一部爱情、喜剧类型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郑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儿历经时代背景的爱情故事;《劳工之爱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创立之初摄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别为《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

(10)第一部可考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编剧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一剧中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他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郑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个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动作设计简练达意又不失滑稽,拍摄画面流畅场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优秀之作。

阅读全文

与第一部可考有声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隐形男孩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1
种子小电影怎么看 浏览:261
马拉松的约定电影在哪里拍的 浏览:20
黑人吃西瓜的电影 浏览:565
电影智取威虎山色彩分析 浏览:734
电影红色高棉杀戮之地西瓜视频 浏览:42
分析电影中对于色彩和象征的运用 浏览:317
电影北京爱情故事语录 浏览:525
微信聊天电影链接可以看吗 浏览:429
2020最新电视最新电影 浏览:241
印度权力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51
下载电影可以通过微信发给 浏览:78
怎么围绕我心有党拍摄微电影 浏览:842
2014十大微电影排行榜 浏览:203
鸭之一族在线电影 浏览:441
电影世界穿梭戒指小说txt下载 浏览:676
电影下载天堂珍品迅雷 浏览:533
梅花巾老电影完整版 浏览:229
圣城被关之后去哪里电影下载网站 浏览:432
哪个电影是讲能把人变小 浏览: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