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基督者的幕后花絮
影片原计划在2005年上映,但是制片人皮特·阿尔贝克·詹森(Peter Aalb?k Jensen)却不甚提前泄露了影片的结尾。盛怒的拉斯·冯·提尔一气之下停止了影片的拍摄,腾出时间来重新编写了剧本。
影片只有两个演员: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而且他们在影片里名字只是“他”和“她”。
影片是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
影片在德国克隆边上的一片小树林理取景。
全片的投资只有1100万美元。其中,丹麦电影学院投资了150万。其他的资金几乎来自全世界的各个独立电影公司。这些公司遍及德国、立陶宛、巴西、俄罗斯、爱沙尼亚、波兰、意大利、印度、伊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拉斯·冯·提尔自己的电影公司也投资了一部分资金。
影片中使用的那些动物——鹿、狐狸和乌鸦,先前在捷克接受了训练。
如果算上本片,那么拉斯·冯·提尔已经有10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且有8部电影参加了主竞赛单元。
因为厌恶飞行,拉斯·冯·提尔是乘坐汽车从丹麦来到戛纳的。
本片是拉斯·冯·提尔患上抑郁症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在片尾打上的“向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致敬”。这一字幕在戛纳招致了哄笑和嘘声。
《反基督者》这个标题来自尼采的同名著作。
在《反基督者》里,拉斯·冯·提尔使用了蒙克的名画《呐喊》和亨德尔的歌剧《里尔纳多》的选段。
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凭借着自己在电影里的出色发挥获得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㈡ 寻找一部电影
是这个,撒旦的生日是6月6号
新天魔666
◆中文片名:新天魔666/凶兆
◆英文片名:The Omen
◆年 代:2006
◆首映日期:2006年6月6日
◆国 家:美国
◆类 型:恐怖/惊悚
◆导 演:约翰·摩尔 John Moore
◆编 剧:大卫·塞尔策 David Seltzer
◆主 演:朱莉娅·斯黛尔斯 Julia Stiles
里夫·施雷伯 Liev Schreiber
米娅·法罗 Mia Farrow
西缪斯·达维-费兹帕特里克 Seamus Davey-Fitzpatrick
◆级 别:R(暴力恐怖画面)
◆片 长:105分钟
◆发 行:20世纪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语 言:英语
◆IMDB评分 5.3/10 (9,256 votes)
◆影片简介:敌基督降临
"......他从永恒之海升起,在岸的一旁建立军队;他将人类变成弟兄,直至他们灭亡......"不少人相信《圣经》中的《启示录》是对未来或部分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出预言,那些隐藏的记号已发生在我们身边:恐怖袭击、反常气候......灾难层出不穷。《启示录》的其中一节指出 "敌基督"(Anti-Christ, 基督教名词,指基督的大敌) 的来临,并以数字"666"作为兽的记号。敌基督将直接从撒旦获得力量,藉此在人间建立一个虚有其表的帝国,宣布世界末日正式来临。
资深美国外交官罗伯特(里夫·施雷伯 饰)对《启示录》的黑暗预言没有在意,因为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刚刚遭遇流产的妻子凯瑟琳(朱莉娅·斯黛尔斯
饰)。为了不想给第三度流产的妻子造成沉重打击,罗伯特听从医院神职人员斯比利多神父的建议,当晚接收一位母亲难产而死的孤儿当作妻子的初生儿子戴米安,更将夭折一事对她隐瞒。蒙在鼓里的凯瑟琳悉心抚育着戴米安,罗伯特暗自庆幸当晚的果断决定并无不妥。
罗伯特晋升为驻英大使,举家迁移到伦敦郊区居住。连串令人不安的怪事在5岁的戴米安(西缪斯·达维-费兹帕特里克 饰)身边不断发生:保姆在他的生日 Party 上自缢身亡、到动物园参观惹来大恐慌、在上教堂途中神经失常、多张朦胧相片竟预兆了被摄者的死亡......身份神秘的布瑞南神父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饰)对罗伯特一家做出了警告,而职业摄影师凯斯(大卫·瑟利斯 饰) 因在生日Party上捕捉到奇怪图像也卷入进来。
麻烦事愈来愈多,矛头直指年幼的戴米安。新上任的保姆贝洛克太太(米娅·法罗 饰)像命中注定般守护着戴米安,更不幸的事情同时接踵而至......背后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罗伯特和凯瑟琳弄清儿子的真正身份居然是敌基督,夫妇二人誓要做出最大的牺牲以阻止儿子为祸人间。预言已明示,征兆已千真万确:世界末日即将降临——2006年6月6日,凶兆现形,人类终极恐惧已无法避免......
㈢ 反基督者的幕后制作
“这是部浪漫的电影”
一如既往的黑暗、一如既往的绝望、一如既往的晦涩,在新作《反基督者》里,拉斯·冯·提尔吧自己所擅长的那些视觉和戏剧元素从头到尾重新玩了个遍。这部被众多媒体和影评人称为“2009年戛纳最黑暗、最恐怖和最血腥”的电影在拉斯·冯·提尔的嘴里竟然变成了一部“浪漫爱情片”。这种巨大的反差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拉斯·冯·提尔说:“我没有拍摄过那些好莱坞人热衷的类型片,我也没有力量操控剧组,我只能指挥剧组。因为我非常反对固守成规地拍摄电影,我喜欢在一些被大家认同的电影类型里加入我个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情节与故事,或者是舞蹈和音乐。就像我以前拍摄的《破浪而出》和《黑暗中的舞者》。我自己觉得《反基督者》是一部浪漫电影,它具有一切浪漫的爱情电影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我甚至觉得这部影片的风格和爱伦·坡的世界相似。”
除了认为自己的电影“浪漫”之外,拉斯·冯·提尔还觉得自己是按照直觉和本能的指引才拍摄了这部影片。他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非要拍这部电影,我只是想这么做。这是一种奇怪的直觉。我很享受拍片的过程。这部电影只是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除此之外,我没有想表达的东西了。我不过是在努力把这个主题表达得稍微严肃一点,再稍微有趣一点而已,也许我能拍摄出一部比这个更有趣、更有逻辑、更清晰明了的电影,但是我不想那么做。在这个电影里,我放了一个自己的梦,或许这样会脱离观众甚至是票房。但是在片场我无法停止下来。”影片里充斥着大量“限制级”的令观众尖叫的镜头,这种内容完全来自于拉斯·冯·提尔的抑郁的情绪。他说:“我有整整两年的时间都非常沮丧,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者我什么都不想。这部电影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拍摄完成的,灵感来自于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惧。不过这不应该成为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沟通的桥梁,我拍电影是想表达出一种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惧,而不是让他们来体会我内心的想法。我的电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观众能不能理解它不是大问题。”
宗教和大师
影片的标题《反基督者》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谴责上帝并憎恶这个世界的人,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来自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部谴责基督教的同名著作。但是对于上帝和宗教这种敏感话题,一如拉斯·冯·提尔这样的“非正常人类”也还是小心翼翼。他说:“信不信上帝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尝试着相信他,但是从历史上看,发明宗教的是人类自己,创造神迹的是人类自己,让世界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也是人类而不是上帝。尼采的那本《反基督者》我从12岁时就开始阅读了,一直没有读完。不过我觉得我更像是喜剧大师斯德林堡。他患有严重的妄想症,他是一个希望自己能遇到上帝的家伙,但是我的妄想还没有他严重,我不过是把电影当成宗教来对待而已。”
在公开场合,拉斯·冯·提尔曾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最钦佩的电影大师是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他甚至还在自己影片的结尾打上了“向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致敬”的字样。他解释说:“当我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影片《镜子》之后,就非常喜欢他在电影里所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他的镜头语言、他对声音的处理都非常让我着迷。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他的电影。我想,塔可夫斯基就是上帝本人吧。”当被问及哪些大师对他有影响时,拉斯·冯·提尔表示在他的导演生涯里,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对自己的影响最大。他说:“塔可夫斯基已经表达出了他所想表达的那些东西,写出了他的所思和所想。在很多方面他是一点先行者,开创了很多电影的先河。”不过还是有人质疑他的这部电影是在颠覆塔可夫斯基开创的诗意电影的传统,面对这种疑问,拉斯·冯·提尔说:“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某些片段、某些拍摄手法已经接近了塔可夫斯基,所以写上致敬,就没有人会说我在抄袭了。”
没有剧本的拍摄
除了电影本身,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引人瞩目。此前影片有剧情提前泄露的事故发生,拉斯·冯·提尔一气之下完全重新编写了剧本,为了防止再次提前泄密,这次,拉斯·冯·提尔把整个剧本的长度控制在了60页——而几乎没有对白。他说:“我不是一个暴君、也不是一个喜欢下命令的人,我在片场做的就是接近演员,和他们交流一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电影的拍摄”。
影片的女主角夏洛特·甘斯布说:“我对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毫无准备的,演起来也的确很有难度。她有裸露的镜头、有内心的挣扎、有肉体的痛苦还有复杂的情绪,这可能是我演过的最难以捉摸的角色了。我做的其实就是听从导演的引导,他从来不要求我做什么,自己去体会人物,然后表演出来。”
谈到和导演的合作,美国演员威廉·达福深有感触,他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导演,而他的拍摄方式也是我闻所未闻的。没有一个完善的剧本,没有指定的台词。我一走进片场他就喊‘开拍’,这听起来是有点可笑,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会给你什么限制,他不会事先告诉你摄影机会怎么走位,也不会限制你要怎么做怎么做的。一切都任由我自己发挥。我们按照这种独特的方式去拍戏,时间一久,我们就能自然地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并且放开手去拍摄那些大尺度的镜头了。”
拉斯·冯·提尔向来不喜欢解释自己的电影,他称《反基督者》为“一场关于罪与性的黑暗梦境”,是他两年前患抑郁症时的心理体验。冯·提尔承认:“看这部电影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就像一场灾难,但这是我为自己拍的电影,引发一些讨论很正常,我也喜欢有争议。”
虽然在记者会上面对诸多的批评和指控,导演还是非常有自信:“我从来没有决定去拍什么电影,都是电影选择了我,我想这是上帝的旨意。还有,我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导演。”
本届戛纳电影节迄今为止最惊魂的电影出现了,而且,基本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是本届戛纳最让人不安,最让人难以下咽,最让人惊呼的电影。
《反基督者》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和叙事的内容上都堪称是碰触在人类生理和心理接受层面的底线。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两夫妻经历了由于自身的疏忽而带来的丧子之痛。作为心理学家的丈夫为了治疗妻子精神的崩溃,为了挖掘妻子内心恐惧的源泉,将其带到了山中名为“伊甸园”的小木屋,试图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平衡。森林中的一切俨然从美好的自然转变成神秘难以操控的魔鬼的寓所,而两人的关系也急转直下,作为精神统领如同上帝般的丈夫,也演变成了被肉欲侵蚀的妻子的牺牲品。
㈣ 关于撒旦的一部电影 请看下面
中文名称:新天魔666
英文名称:The Omen
生于6月6日6时、有着撒旦般“666”标记的达米安,注定成为撒旦之子。正直的罗伯特完全不相信所谓的征兆,但可怖的事实实在不容忽视,在凯茜不幸的凄惨身亡后,罗伯特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将会具有毁灭世界的力量!在神父布瑞南和当地新闻记者基斯的帮助下,罗伯特开始了自己的宿命,尽管阻挡在前的是所有邪恶的力量......
㈤ 请评价一下《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
三联生活周刊:《达·芬奇密码》之乱
玛丽·迈克尔修女是抵制《达·芬奇密码》力量中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好长一段时间,她的行踪盘踞报章:电影摄制组在新西兰取外景时,她在外景地苦修祈祷;汤姆·汉克斯一行到达英国林肯郡,她又带了200人前去抗议;电影在戛纳揭幕前,修女跪在红地毯上一个木制十字架下,低头默诵玫瑰经。修女的姿态反映了教会对《达·芬奇密码》的紧张心情,但电影导演朗·霍华德认为抗议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激烈:“在林肯郡的确有一位穿修女服的女士和一个开车送她来的小伙子在抗议。后来又来了198人,他们是等着汤姆·汉克斯为他们签
名。”
电影《达·芬奇密码》并不是为了抚慰那些抗议者,而是为了取悦喜爱这本书的人。没有一部小说像《达·芬奇密码》那样就是为了被拍成电影而写,它密集曲折的探秘过程不是由语言推进,而是画面:卢浮宫馆长赤身裸体血泊中的维特鲁威造型;巴黎街头横冲直撞的小SMART;神龛前鞭打自己的白化病苦行僧……小说人物虽然性格模糊,但丹·布朗写他们的时候就想好了找谁来演:密码学家罗伯特·兰登是“穿着苏格兰裙子的哈里森·福特”,作家还明确说过,法国警探法西就是为让·雷诺量身定做。汤姆·汉克斯取代哈里森·福特是好莱坞的选择--他那么聪明,演砸过什么电影吗?“汉克斯的智慧不能伪造,一位好的演员什么都演好,除了那种即使并非正在深思但仍给人正在深思的感觉。”电影编剧高斯曼说。汉克斯的确适合演那种经常低头不语的闷骚人物,关键他还是票房保证。女主角给了《天使爱美丽》的奥黛丽·塔图,正宗法国人,避免了《艺伎回忆录》式的女演员国籍之争。让·雷诺自然当仁不让,《达·芬奇密码》成了美国人与法国人自“9·11”关系紧张后的和好之作。
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接待过导演一行,主动示意可以帮忙打开卢浮宫的大门,不过同时也暗示希望女主角由他女儿的密友担纲,再给法国国宝让·雷诺增加片酬。幸好朗·霍华德,这位两获奥斯卡的“主旋律”导演人脉广阔,无需总统出马就进驻了卢浮宫。他们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地板上不能有血,不能用灯光直射名画,不能在《蒙娜丽莎》上直接书写密码等等。最终电影里的《蒙娜丽莎》是个复制品。这些困难比起在伦敦西敏寺教堂的遭遇都不算什么,他们根本没被允许进入教堂,只能在门外大街上拍了些外景,最终这些画面被处理成大教堂前现代车流与中古朝拜的人群交叠浮现,颇具历史感,但接下来的镜头都是在林肯教堂拍下的冒牌货。虽然困难重重,但电影也摆出了无视抗议的不妥协姿态:“傻瓜才会一方面采用这个故事,一方面却设法删去其中精彩的部分。我们之所以拍这部影片,是因为我们喜欢这本小说。”(导演语)
电影公映前的抵制热潮是对小说抵制的延续。丹·布朗讲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很广也很有煽动性的阴谋论:耶稣非神而是个普通人,他娶了玛丽·抹大拉为妻,还生了个女儿,这个女儿的血统一直留存在当今的欧洲。这让罗马天主教徒大受刺激。电影公映前,梵蒂冈的二把手再次呼吁抵制《达·芬奇密码》这本“错误、诽谤、侮辱,反基督的书籍”。被描绘成嗜血成性的天主事工会则联合美国NBC电台放映一部纪录片《解密耶稣》,该片自称准确清晰地解释了耶稣其人和他的门徒的真实经历。丹麦、日本、印度、新加坡的基督教团体则用不同方式对电影发起抵制,抗议、绝食、讲座不一而足。他们害怕颠覆基督的论调随着电影被更世俗、广泛地传播。不过这些举动除了强化了人们对电影的好奇外,只表明一件事:这部好莱坞大片又一次成功输出。
电影公映后,一切却变得杞人忧天。“罗马天主教可以高枕无忧了。”《新闻周刊》的影评说:“这部冗长、平淡的电影根本没有颠覆对基督教的传统认识,它只会颠覆奥黛丽·塔图进军好莱坞的野心。”小说热卖时,人们仅仅把丹·布朗的叙述技巧和平淡语言当成次要矛盾,电影一出,小说情节安排的小瑕疵连同电影的糟糕手法被放大。丹·布朗的机灵劲在于探秘过程的环环相扣,以及宗教、历史、艺术、天文、地理揉巴在一起的顺手拈来。读书可以让你知道格林尼治之前的地球子午线在哪儿,世界上任何一个蜂巢里雌蜂的数量除以雄蜂的数量都将等同于一个数,但电影把这些全部抹杀,留下的是“假”劳力士和教堂惊起的飞鸟可以救人一命,这些安排生硬又老套。电影还试图把小说20小时的故事在2小时内说完,大量回闪镜头做着徒劳的宗教科普工作,让电影拥挤、逼仄,好像一个塞得过满的布口袋。按照《新闻周刊》的说法,最致命的是,这电影缺乏人性。聪明如汤姆·汉克斯,都没能让兰登这个渊博的符号学家喘上一口气,他除了经常陷入掉进井里的童年记忆外,没有其他性格特征,唯一的功能就是个活资料库。而且,他话太多了,解起密来又像超人一样,以至于像个玩笑。手拿玫瑰密码筒苦苦思索那场,这是多么划时代的一刻,2000年的秘密,无数杀戮冤魂,即将水落石出。可就见兰登站在“岩间圣母”前,运用平生所学,小宇宙一爆发,密码就想出来了:APPLE。这不是苹果公司的广告吧?奥黛丽·塔图也全无《天使爱美丽》时的美丽灵动,作为耶稣的后裔,她面目平庸,心事重重,更遗憾的是,没有与密码学家发展出一段爱情。还有被坏人的圈套搞得团团转的警探让·雷诺,差点都把他忘了。电影唯一可爱的人物只剩下伊恩·麦凯伦扮演的宗教狂热老头雷·提宾。
说起“雷·提宾”这个人物,他的设定与《达·芬奇密码》著作权官司还有些关系。小说借雷·提宾之口讲述了“圣杯”的秘密,这正是被《圣血 圣杯》指控抄袭的内容。但后一个小说作者之一名叫理查德·雷,玩笑话说,丹·布朗设定了“雷”这么个人物,也算直接引语,不算抄袭了。两部小说都由兰登书屋出版,官司让《圣血 圣杯》一星期卖出了7000本,《达·芬奇密码》也重返排行榜,里外都不亏。官司又恰在电影上映前打响,这看上去倒像兰登书屋与索尼影业的一场宣传合谋。演“雷·提宾”的伊恩·麦凯伦说了:“如果你的电影能够每天出现在晚21点的新闻里,那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这部电影的票房呢?”
小说《达·芬奇密码》还能让宗教人士忧心忡忡,电影却一下子把视线引开:掩藏的惊天秘密是什么完全不重要,电影用故事梗概一说,就变成了美女加英雄的寻宝探险。它是宗教版的《国家宝藏》,低段数的《玫瑰之名》,欧洲版的《圣经密码战》……不过又一部好莱坞炮制的类型片。有少数富有国际感的人士认为,我们缺乏基督教传统,跟着《达·芬奇密码》是瞎起哄,电影给出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我们不关心耶稣,也关心汤姆·汉克斯。好莱坞擅长制造这样一个精于表现的空壳,往里塞上什么都能在全球热卖。有朝一日,我们的舍利子、封神榜也可以塞进去,不用担心亵渎什么,违反什么,因为《达·芬奇密码》已经证明,一放到这类电影的壳里,什么都不必当真。于萍/文
㈥ 大家给介绍几部【反基督】题材的电影。
魔鬼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