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风雨哈佛路的女主角后来怎样了
风雨哈佛路的女主角莉丝·默里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如愿上了哈佛。
(1)一部电影讲哈佛女孩扩展阅读:
简介:
《风雨哈佛路》主人公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尽管父母吸毒,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偶尔,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爸妈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泪坐在妈妈的病床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侪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
一日复一日,她活在一个没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里。母亲去世时,她跑到大厦的楼顶,在天空飘下的雨中无助地抽泣。她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
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她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动容!‘
⑵ 《风雨哈佛路》:即使生于绝望,也要活出希望
《风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执导,索拉·伯奇(Thora Birch)、迈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译名《最贫穷的哈佛女孩》,上映于2003年4月7日,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电影。
《风雨哈佛路》以莉丝·默里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
出生于贫民窟的女孩莉丝,她的童年充斥着毒品、饥饿、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无助、挣扎和自我放弃的边缘。当她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也进了收容所时,她不再选择和克里斯街头流浪,而是奋起和命运反抗。莉丝边打工边学习,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同时获得了《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实现生命的逆袭。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情节上没有故意设置什么情感冲突,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单从影片内容入手,无法将这部电影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我会从电影手法以及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解读影片女主莉丝逆袭奋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莉丝的转变,我会谈一谈生于绝望时,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01 、独白、对白的穿插使用,转隐喻的相互呼应,观众理解影片内容,彰显电影情节精神的同时丰富影片艺术价值,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①独白➕对白
独白是相对于旁白来说的,旁白是一个固定的人,不参与电影演出,只介绍剧情和渲染气氛。而独白则指某个出演人物自己面对观众说的话,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动。
《风雨哈佛路》影片开头勾勒了一副场景:被途花的墙壁、街头用破烂被子包裹着躺着睡觉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写的针头弯了的针管。
与这幅画面不衬的是一个好听的声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丝的声音,她以冷漠,不带有任何情绪的声音缓缓讲述着她的故事。
转身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盯着镜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虽然她曾经做过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总是这样……
她没有起伏的声音,没有任何煽情,向观众道出了她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让观众明白了她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现状,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接下来要讲什么一个故事呢?
电影对白源于生活,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刻画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于深刻把握影片主题。
在影片结尾,以莉丝被评选为《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获得者,与一个记者的对白结束:
记者了三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你会改变些什么,如果你可以的话?
这三个问题也是观影最后观众的心声,借记者与莉丝的对话让观众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节,使整个电影更立体化。
②转隐喻结合
隐喻是源于通过映射方式对目标域的概念化表达,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转喻是指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隐喻与转喻也称为双喻,既丰富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增加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更深层次的理解电影背后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风雨哈佛路》开头,莉丝母亲疯狂的抢走了家中仅剩的一百美金,莉丝和父亲追出家门,走过污水横流的街道时,父亲告诉莉丝,政府已经不再修理这些管道了。这里的污水转喻了贫民窟生活的贫穷和环境的混乱,这个混乱的环境使得莉丝的母亲堕落,并且难以逃脱。
父亲说政府已经不再修理了,隐喻父亲等待着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吗?不。由于学校老师报告莉丝又没有去学校,政府帮扶人员来到莉丝家中,想要帮助他们一家。
但是莉丝家里的情况让政府人员大吃一惊:遍地的垃圾,装满黑水的浴缸,坏掉的窗户,疯狂的母亲,懒散不管的父亲等等。家中脏乱的环境隐喻了这一家人的懒散与自我放弃,正是这种态度,让这个家庭和社区没有希望。
莉丝经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学校被同学嫌弃嘲笑,就连莉丝自己也认为她是一个有味道的女孩,家里脏乱不堪,自己身体的清洁也熟视无睹,正是这种自我放弃的态度将这一家推到了越来越悲惨的境地。
莉丝被送管教,虽然新的地方学生打架争斗不断,充满了欺辱和恐惧,但至少教会了莉丝洗澡和洗衣服,后来莉丝再也没有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孩,这里隐喻了莉丝的新生,身体的洁净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丝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莉丝母亲去世后,她决定重返学校,于是拜托原来的邻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丝第一次去见学校校长的时候,迟到了一个小时,她告诉助理,她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铁,这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了莉丝与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离,也隐喻了莉丝的机会、光明和新生。
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和转喻,充分渲染了莉丝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奋斗的精神,鼓励着身处逆境的人“请不要闭上双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残酷的现实面前你应该勇往直前。”
02、心理学角度看莉丝从消极退避、自我放弃到奋起反抗,成功获得最高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的历程
从最初的野蛮成长到最后的优雅绽放,莉丝的心理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过程:
·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①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8岁正处于学龄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胜任感的重要时期,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她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她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她的感觉。她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她,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带走莉丝母亲时,看到莉丝家中遍地的垃圾,发黑的浴缸,对莉丝说道:“你们活的就像肮脏的动物一样。”
在学校,莉丝由于没有经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浑身散发出一种气味被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产生了“我是个有味道的孩子”消极的自我认知,对学校产生了逃避心理,她说,她不想去学校,学校让她感到痛苦,她并不是像这群学生一样的普通人。
母亲被戒毒所带走,自己和父亲经常吃不饱,家庭的种种状态都让她没有办法向别人表达,8岁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年龄,但外界的他人评价却与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丝给自己装上了硬硬的壳,逃避普通人和学校,甚至是这个社会。
②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尽管莉丝很少去学校,但是她在考试中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也开始对她表示认可:“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你应该经常来学校的。”
老师的肯定,邻居伊瓦的鼓励以及母亲眼里的羡慕赞赏让莉丝内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她会继续选择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原因。
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莉丝的自我概念:
对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无法照顾自己,与其他普通人不同;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爱读书,获得满分的试卷;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认识——同样是贫民窟伊瓦的鼓励,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与环境的认识——被同学嫌弃嘲笑。
这些方面形成了莉丝的自我概念:她不属于那个普通人行列。所以当她获得满分,被老师、邻居和母亲肯定赞赏时,她产生了对自己能力信任感,开始自我认可。
③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常常加有附带条件,即只对符合成人价值观念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则给予否定。
这些附带条件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逐渐内化,成为儿童的行为准则,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的评价,于是与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容易产生错误知觉。
莉丝内心一直存在着对于来自父母、老师和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但是事与愿违,莉丝100分的满分试卷没有留住母亲,母亲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她以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么时,警察闯入,她被强制带离自己的家,她恳求父亲,父亲却把她推向警察,没有一点犹豫;在教养院生活,饱尝了恐惧,欺辱,无力捍卫自己尊严的时候,主管教师以她不去学校认为莉丝有纪律问题……
周围人的冷漠内化了莉丝的价值条件:无论她做什么,仍然没有人认可她,使她产生了错误知觉:她无法让别人满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当遇上同样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时,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克里斯乞讨,流浪,偷窃……
④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莉丝的周围有两种旧关系:
第一是与父母、姐姐和爷爷的血缘关系,父母亲吸毒、染艾滋,爷爷性侵妈妈和姐姐;
第二种是与朋友克里斯的关系,莉丝上学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学校,通过学习摆脱现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绝了,甚至在莉丝去参加奖学金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克里斯拉住莉丝,克里斯被教养院赶了出来,希望莉丝帮助她,并且告诉莉丝,莉丝不属于学校,她们都不属于那个圈子;
母亲艾滋病去世了,父亲住进了收容所,爷爷带走了姐姐,把她赶出家门,第一种关系破裂了;莉丝与克里斯不同,她坚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她拒绝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参加《纽约时报》奖学金面试,走上了与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种关系破裂了。
旧关系破裂的同时,莉丝也获得了新关系,第三种关系是她与戴维老师的相遇,与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相遇,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满希望的关系。
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莉丝被迫结束了旧关系,也结束了过去的自我概念与认知,与戴维老师的新关系的构造也让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03、旁观莉丝的发展史,探讨生于绝望,如何活出希望
《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于绝望,活出希望。
父母双双吸毒,染上艾滋病,最爱的母亲去世,爷爷强奸了妈妈和姐姐,这样的家庭可谓是绝望了。但是莉丝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学,摆脱绝望家庭的束缚,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点:
①坚定的目标
旁观莉丝的奋斗史,可以发现,她每个阶段,做什么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在堕落流浪的时候,她的目标是照顾母亲,在父亲和姐姐放弃母亲的时候,她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乞讨流浪,一边小心翼翼的照顾安慰母亲;
在母亲去世后,她趴在母亲的棺材上,想着为什么她不能呢?难道她要一直呆在这个圈子里吗?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她选择了学习,跳出现在的生活;
跟着戴维老师参观哈佛大学时,她看到哈佛大学来来往往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不同,她说: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不想在他们之下,于是她开始哈佛大学的申请……
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②主动争取机会
母亲去世后,莉丝决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她找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由于自己居住的地方距离学校太远,在与校长见面的第一天,她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其他人都快面试完了,校长之后还有一个会议,她没有放弃,主动说服校长助理,拿到了面试试卷,在迫切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份卷子;
最后一个人面试结束后,校长从教室出来,准备去参加会议,莉丝主动出击,拦住校长,她推了自己一把,争取到30秒的时间,获得读书的机会;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时,她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论文,在最后面试时偷偷回到爷爷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机会不是从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动争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③全力以赴
莉丝决定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后,就朝着这个目标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边打工,边读书,从17岁开始,决心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学业。
当老师告诉她:一年10门课,用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这才是活着。
她没日没夜的学习,每天最早一个到学校,最晚一个离开,边洗盘子边看墙上贴着的知识内容,用行动向老师证明她可以。
最后,在申请最高奖学金时,记者问她:莉丝,你是怎么做到的?
莉丝回答:我怎么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
记者接着又问: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
莉丝答:对不起?在地铁里睡觉,吃丢弃的事物,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运是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被从身体里抛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须向前看,没有退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
一旦决定了目标,就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给自己留下后路,看看前面会发生什么。
04、写在最后
“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妥协现状。”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评价很高的影片,它不仅在当时创下了票房记录,也获得了多项奖项。影片内容引人深思,其中蕴藏着原生家庭、教师教育、如何拼搏奋斗的深刻意义,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激励,更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生活的选择,人生的选择。
即使生于绝望,也要拼命活出希望,愿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启迪,像莉丝一样顽强生长。
⑶ 美国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
美国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
推荐理由:如果你正在一条路上踌躇不前,这部电影一定会让你拥有一直走下去的勇气。
中文片名:《风雨哈佛路》
英文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导演:Peter Levin
主演:索拉·伯奇、迈克·里雷、艾伦·佩吉
剧情简介:父母**、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一曲励志向上的美国影片;托拉·伯奇演绎了一个女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刻画了人物;影片《风雨哈佛路》传递给人的除了心灵的震撼,还有深深的感动。
莉斯,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拥有金色头发的女孩,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莉斯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头。
不久,母亲去世了。母亲**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她静静地在心里对母亲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点滴的幸福时光。母亲已经离她而去,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励志电影 m.taiks.com)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如果沉沦下去,她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她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2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风雨哈佛路》堪称美国一部催人惊醒的电影,根据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的亲笔传记《Breaking Night》(中文版《风雨哈佛路》现已出版)改编。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⑷ 一部关于中国女孩在哈佛的电影
由一个在哈佛留学的女生的小说改编的,叫《时差七小时》
时差七小时 《时差七小时》是改编自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 2004年的李倩妮,《时差七小时》中的妞妞,凭借家里的权势强迫深圳市全体中小学生去看她演的电影,结果弄巧成拙激起众怒,电影被全线撤片。
中文片名:《时差7小时》
英文片名:《Life translated》
导 演:阿 甘
制片主任:居 晔
编 剧:妞 妞 阿 甘
类 型:青春成长
主演演员:妞 妞 陈冠希
Cary 焦 阳
16岁的妞妞(妞妞饰)从中国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机场,她认识了被学校安排来接机的香港留学生DJ(陈冠希饰),也为青春期萌动的一段感情拉开了序幕。
从恐怖到青春
著名导演阿甘继去年的恐怖片《天黑请闭眼》后,突然扭转方向,转向青春校园题材,看中了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并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去年10月在英国开拍。
电影《时差七小时》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女主角16岁只身到英国求学的经历。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阿甘不惜花2100万英镑重金在英国全景拍摄,除了妞妞和陈冠希两位男女主角外,还有几个从各个地方去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其他演员和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国人。在英国选景时,阿甘发现一所将要被拍卖的女子学校,那里有着英国古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宽阔的橄榄球场,园内幽静的小树林,而且这里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一切堪称完美,这里也就成了影片的拍摄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甘坦露了他冒险拍摄这部昂贵的青春校园片的想法。他说:“近两年,产生了韩寒、郭敬明等几个高销量的青少年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妞妞是这些青少年作家中唯一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她的视界开阔,历史包袱轻,文笔明显轻快而且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这是我看完小说就想把它变成电影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把外国学校想象成天堂,对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这类题材的影视剧,是市场上没有的,所以我敢冒这个险,花2100万到英国拍这样一部昂贵的青春电影。”
有关原著
2002年初,妞妞根据自己在英国的中学留学经历创作了15万字的处女作《长翅膀的绵羊》。该书自2002年5月出版以来,共重印8次,印数累计15万册。小说的海外华语版权于2003年7月被台湾民生报股份有限公司买下。2004年7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漫画出版面世,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2003年,妞妞将《长翅膀的绵羊》一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差七小时》(Life Translated),自己担任编剧并出演该片的女主角。这部由深圳市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出品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6岁中国少女独闯英伦的故事,反映了一代小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成长、自强、拼搏的过程和由此折射出来的阳光心态。该片是我国目前首部在国外全景拍摄的青春校园故事片,预计在2004年10月27日作国内首映。影片上映前夕,妞妞还将推出新作《触电伦敦》,从一个影视新人的角度披露电影《时差七小时》拍摄制作的点点滴滴。
2004年6月,妞妞出任电视节目《妞妞巧用英语100句》主持。
原书“名言”
考验是磨练,也是成长。在接受社会最真实的考验中,人成长得的最快,也成熟的最快。
在判逆的时期,不一定要和大人针锋相对,判逆的时期,我们也可以不叛逆。
十六岁是不分国界的。
踏入五月,灰暗低沉的天空终于被一片澄清而透明的蓝色所取代,绵绵的细雨也渐渐变成了温和的阳光。窗外,千万朵清新淡雅的黄、白小雏菊点缀着青翠欲滴的草地。微风起时,空中飘扬着蒲公英柔柔细细的花絮,悄然为初夏的校园添上了一缕不真实的浪漫。在清澈的天空下,一切的朦朦胧胧都逐渐变得清晰、透明。所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所有打不开的结,在夏天明媚的阳光下,仿佛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明朗起来。
既然已经长大,就要相信自己,依赖自己。要学会坚强,要学会为自己站起来。
走在这个校园里,根本不需要念书,就好像变聪明了。
附:《时差七小时》里妞妞念的一段莎士比亚的话
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原著好像叫《长翅膀的绵羊》
长翅膀的绵羊目录[隐藏]
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
主要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
陌生的国度里,异国的天空下,妞妞,一位十六岁的中国少女开始了她难忘的求学生涯。她跨跃了中西文化的障碍,克服了语言的难关,从最初宛如一只柔顺的小绵羊般的沉默寡言,到后来的勇敢、自信,开朗,体味着孤单的惆怅,友情的温暖,和初恋的滋味,经历着每个同龄人都必然经历的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处处流露着坦荡、真诚、和自信,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青春的朝气。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本书真实纪录一个16岁女孩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自立自尊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气息极强令人感叹不已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妞妞,全名李倩妮,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女孩,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现了小主人公在英国一个美丽小镇中学就读两年的全过程,写出了妞妞最初的胆怯与陌生,孤单与失落,写出了她与同学们有趣味的交往,英国中学的诸多制度与规矩,写出了一群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男孩女孩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总之,读《长翅膀的绵羊》,你分明是读一本英国中学生活写实,也是读一本中国女孩的心灵成长史,情感成熟史。书中一个个令人喷饭的故事,一桩桩校园恶作剧和顽童的游戏。一件件小主人公亲历的或得意或尴尬的事件,让你情不自禁地回到童年,又走向远方,与小主人公一道去体味那一剂甘苦相间的人生况味。这是一本很有质量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成长文学中的上品,留学生文学中非常独具特色的优秀之作。
[编辑本段]目录
人海茫茫
四个世纪的校园
曲奇饼的甜
我的小天地
只会说“Yes”的“跟屁虫”
“干什么就是规矩”(Rules are rules)
玩也是学习
束手无策的一节课
是“背书”还是“读书”?
Half Term,我在英国人家做客
“Stand up for Yourself”(为自己站起来)
同是天涯沦落人
源于食物的友情
我帮舍监看孩子
校园里的难以置信
古老浪漫的牛津大学
在他们眼中,我们是“Chink”
L.O.L、XOXO与情人节的玫瑰
远离父母的农历新年
参加游泳队的收获
春天,我们擦望肩而过
英国行的前夕
感受伦敦
难忘十七岁
来自剑桥大学的老师
在夏日的阳光下
夏季音乐会
学生打工一族
多事之秋
天桥上的爱
大学的门槛
梦想的翅膀
长翅膀的绵羊
未说完的话
关于作者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妞妞,全名李倩妮,小名,妞妞,英文名,Jennifer,生日4月22日。
1995年赴英留学Felsted School;
1997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Denver,攻读国际金融专业;
2001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2年完成处女作《长翅膀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