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完《悬崖之上》,我才发现《风声》是一部很优秀的谍战电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悬崖之上》必定会被观众拿来与2009年上映的电影《风声》作比较,而一个豆瓣7.6,一个豆瓣8.3,观众更喜欢哪一部电影也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悬崖之上》比《风声》差在哪呢?
不少人看完《悬崖之上》都反应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什么消失了?
哈尔滨明明是被日本占领的城市,为什么日本的元素却那么稀少甚至没有呢?
与《悬崖之上》不同,在电影《风声》里,随处可见日本人自己日本元素。
就比如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礼炮炸开,镜头自上而下移动,观众看到:印着日语的横幅,墙上插着日本国旗,人们挥舞着汪伪政府的旗帜,庆典游行队伍里有一排身着日本传统服饰的人……
这些镜头,无一不揭露了汪伪政府与日本人媾和,狼狈为奸!
最主要的是,黄晓明饰演的日本军官武田主导审讯,这就非常直白地告诉观众:日本侵略者是我们的敌人。
而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里,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观众却看不到日本元素,甚至看不到日本宪兵。
这是非常奇葩的事情!
要知道,不管是伪满洲政府,还是汪伪政府,这两个伪政府本质上都是日本人在华扶持代理人,它们代表的是日本人的利益。
那么,伪满洲政府统治下的东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通过扶持伪满洲政权占领了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
在这个期间,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伪满洲政权管辖下的中小学生大多以日语为主进行教学,官方文书采用日语和蒙语,日语使用面越来越广,地位也越来越高。
日本的目的是: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所以,《悬崖之上》里的哈尔滨,这座漂亮的大都市,那么多橱窗,居然没有摆放一些显眼的日本货。
也没有安排一些穿着和服的日本人招摇过市,或者安排日本艺妓表演,又或者让咖啡馆放一些日语歌曲……
这导致很多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这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城市,还挺和平与繁华的。
和平与繁华的从来都是假象!
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是抗日斗争最严峻的地区,日本侵略者为了镇压反抗者,制造了众多"万骨坑"和"无人区",还有731部队进行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
很可惜,日本人在东北犯下的这些的罪恶,都没有出现在《悬崖之上》的影像中。
而且,日本侵略者也仿佛消失了一般。
电影作品中的个人风格和腔调展示了导演的个性,也让观众看到了导演的标记。
比如,提起周星驰的电影我们马上想到了无厘头,而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他对影片画面之美的把控是非常卓越的,尤其是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可谓非常执着。
张艺谋在电影《满城尽在黄金甲》里大量地使用金黄色,代表了帝皇的尊贵与霸气;在《影》这部电影中,运用的黑白灰三色,让整部电影仿佛浸润在水墨画之中,典雅而又浓重。
而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里,张艺谋大量地使用了雪的白,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林海雪原之美、大雪覆盖下的哈尔滨美得像展示在橱窗里一样……
毫无疑问,张艺谋的电影画面做得真是卓绝,忽略掉故事的话,张艺谋的电影就没有一部不好看的。
(如果考虑到画面的美感,让日本侵略者有多远滚多远,这似乎也能说得通。)
《风声》就很实在,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地去描绘城市之美,并且两次移动镜头俯瞰或平视,展示了裘庄的全景,观众看到的是: 建立在悬崖边上的裘庄,在夜幕的笼罩下,更显阴森可怖。
形式之美只能是锦上添花,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而谍战片的重点是:悬疑。
《悬崖之上》的主线是:4名地下党为了保护一名知情者离开伪满洲国,他们空降到距离哈尔滨几百公里的密林,为了避免同时被抓导致任务失败,4人分成两两一组分开行动。
支线是:由于叛徒泄密,伪满洲警察明面上是在搜捕4名地下党的同时,暗地里却要查内鬼。
首先,电影交代了4位地下党为了这次任务在苏联接受了七个月的训练。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经过了七个月的特工训练,在火车上,楚良(朱亚文)居然还频频看向小兰(刘浩存),都选择分开行动,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把对方暴露?
更 搞笑 的是,小兰都暴露了,也没有人锁定小兰,居然让这个青铜耍到了最后。
还有一处,叛徒都跑到厕所改掉张宪臣(张译)留下的暗号,居然也没人锁定张宪臣?
好吧,叛徒不知道谁做的记号,也可能伪满警察想一网打尽,并借此揪出内鬼吧。
再者,张宪臣在逃跑过程中发现疑是自己孩子的小乞丐,他便以身犯险下车询问,难道他不知道,在不当的时机相认,是会将危险带给他小孩的吗?好吧, 情感 战胜理智。
好着急,论特工的职业修养哟!
青铜小兰,我敢说她绝对是拿到了王者剧本。
小姑娘在车站逃跑时都开枪打死了个落单的伪满警察,那么大的响声也招不来一个抓她的人,我也是惊呆了。
小兰的王者剧本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她成功到达了哈尔滨,成功与张宪臣会合,成功和周乙(于和伟)接头,成功完成任务。
但是吧,除了和周乙接头有相关解释,其他的情况,小兰是怎么办到的?
编剧和导演也不爱说,电影看完了,观众也不知道。
说好的谍战片,我以为观众最关注"怎么送出情报"的,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里却变得没那么重要。
再来看《风声》,《风声》的主线是:一次刺杀任务失败后,一名地下党被捕,在遭遇严刑逼供后,透露出司令部有地下党潜伏,代号老鬼。
以武田(黄晓明)为首的特务为了揪出老鬼,找到老枪,摧毁中共地下组织,他故意设下陷阱,让老鬼传出错误的刺杀情报。
然后,武田把5个"嫌疑人"关在密闭的山庄,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而老鬼要做的是送出"撤退"的情报,保护组织不被团灭。
《风声》设置悬疑的方式采用的是阿加莎的"暴风雪山庄"模式,相信喜欢看悬疑片的观众都不会陌生。
武田要从这五个人中找出谁是老鬼,经过三轮的试探,被老鬼用字迹误导,把目标锁定在张司令的侍卫官白小年(苏有朋)身上,经过一番不可描述的用刑之后,白小年领盒饭。
此时,剩下四个人:李宁玉(李冰冰)、顾晓梦(周迅)、金生水(英达)、吴志国(张涵予)。
老鬼知道,可能没有人能活着走出这个山庄,送情报得用非常手段。
故事节奏紧凑,观众被带入紧张的氛围中。
观众会跟着猜:究竟谁是老鬼?他要怎么送情报?
武田一开始是怀疑李宁玉的,白小年死后,他立刻锁定了李宁玉。
武田再一次使用不可描述的刑罚来摧毁李宁玉的意志,然后安排一场饭局,最终才把目标锁定在顾晓梦和吴志国身上。
在这些反复试探的过程中,敌人聪明而又狠辣,但是,因为一开始就认定了五个人中只有代号为老鬼的一个地下党,并没有考虑到老鬼的上级领导老枪也在其中,这才让地下党们有可乘之机。
最后,编剧和导演也解释了送情报的两个途径,一个是保住老枪(张涵予),让老枪传递情报,另一个老鬼自我牺牲,用自己的尸体运送情报。
《风声》在悬疑的设置上,做到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观众被剧情带着走,跟随着武田去揣测老鬼究竟是谁,参与感十足。
而《悬崖之上》的参与感就显得比较弱了,尤其是当特务科科长高彬(倪大红)在怀疑周乙是内鬼时,观众就已经知道周乙确实是地下党了,这还怎么玩?
最 搞笑 的是,结局时,高彬属下问他还查不查内鬼,他说:"到时候让他自己跳出来",一个特务头子竟然那么善良,要找足证据才抓捕内鬼?
好吧,反正我看周乙拿了小兰的毒药,可能编剧和导演要安排周乙再玩一票大的,最后才让他服毒自尽吧。
悬疑片要蒙的就是观众,如何让观众参与到解疑的痛并快乐中,这是悬疑片首要考虑的。
假如大多数观众过早猜对答案,这部悬疑片基本就失去了魅力。
《悬崖之上》还能拿到7.6的豆瓣分数,这实属占了画面精良的便宜,当然了,画面美也是一个不能否定掉的优点。
关于谍战片,除了讲清楚怎么完成任务之外,有两个问题也必须讲透彻:
1.我们在和谁斗争?
2.我们为什么斗争?
《风声》在这两问题上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第一个问题很清晰明了,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藏在顾晓梦(老鬼)的遗言里。
当李宁玉看到秀在衣服上的摩尔斯码遗言,当周迅用她轻柔的声音说出这段台词时,我相信打动了观众。
《风声》里的敌人强大而又狡诈,残忍又无情。
要打败这样可怖的敌人,需要钢铁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而《风声》用顾晓梦的遗言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升华。
老鬼、老枪,他们不是某一个人,他们是一种精神!
反观《悬崖之上》,结局处,拿着王者剧本的小兰伤感地说:"……我还没和他(楚良)好好道告别,没想到火车上远远看一眼,就是最后一面了。"
这段台词把观众带进了个人的小情小爱中,以至于不少观众看这一幕的感受是:确实有无限感慨,眼睛也有湿润,但是,眼泪愣是没能滚成珠子掉下来。
不过,老谋子把浩存妹妹拍得真美呀!我见犹怜,楚楚动人!
总之,如何不刻意煽情又能表达崇高,这也是《悬崖之上》要向《风声》取经的地方。
不管怎样,期待下一部谍战片的悬疑与形式齐美。
⑵ 电影《智取威虎山》是根据什么创作的
电影《智取威虎山》根据真实事件著作的《林海雪原》拍摄而成。
解放前侦察英雄杨子荣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梨树沟追歼顽匪丁焕章、郑三炮的战斗时,不幸中弹牺牲。
而这部小说则是曲波根据自己当年剿匪的经历创作的,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
小说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座山雕、小炉匠和栾副官等众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1960年,解放军八一电影制厂将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一节改编成电影《林海雪原》,引起了轰动;
2014年徐克又将这一情节改编成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圣诞节公映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让我们再次走进茫茫林海雪原,去重温那些熟悉的人物和一段传奇的故事。
⑶ 《智取威虎山》的翻拍,如何评价电影《林海雪原》
电影《林海雪原》是一部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剿灭东北地区土匪武装的故事,值得大家看。故事通过推进土地改革政策为前提背景,围绕杨子荣卧底威虎山展开故事情节,利用座山雕六十大寿的除夕夜百鸡宴,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匪首,清除了土改的敌对障碍,为八路军解放东北做出了阶段性贡献。
如果以现在的视角来看,电影《林海雪原》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程式化故事结构,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都难以从现代电影的艺术角度去评判,样板戏和舞台剧的痕迹也极大影响了电影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