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陵十三钗剧中的歌曲是什么
歌曲《墨玉》
作词:王鸣飞
作曲:赵杰
演唱:王鸣飞
歌词
烈火拂过我的灰烬,你是否会想起灼人的笑颜
凋谢是祭奠我的错觉,浮沉梦呓般
一瞬间却诀别,风雨为你敲开灵魂
满脸泪痕洗净铅华满身,原谅太匆匆
尘世生死无由,此生追踪残缺笑容
一生一世同宿一枝,难入梦
跌落在深秋冷海沉沦,望你容颜变
侬语清唱有谁怜,梦寐难休归途只求不朽
一生一世同宿一枝,永无悔
浮浮沉沉,分分离离又轮回
穿越喜与悲,吟唱又何为
唯乎灵魂为我指引迷途,迷途
歌曲《墨玉》演唱者王鸣飞,电影导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2012年,由其独立执导的电影《梦幻岛》获得了第八届中美电影节最佳电影入围奖,王鸣飞凭借该电影赢得了第八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新晋导演奖。2013年,《梦幻岛》又成功入围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王鸣飞再一次荣获了“最佳青年导演奖”。
B. 金陵十三钗电影的观后感100字
金陵十三钗电影的观后感:
整部电影的背景很压抑。小日本满南京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全裸的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学生看不起妓女,妓女不屑于和学生一般计较。
一直是这样,其实,一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不知不觉,书娟竟然带着女学生避开妓女们躲藏的地窖往楼上跑,妓女们最后也替代了女学生,奔赴遥不可知的地狱。身边的女孩不停的在抹眼泪、吸鼻涕。
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带着大家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开战争。
实在是很喜欢约翰神父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反响不是很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
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
即使最后,那个爱猫的妓女低声的控诉“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时的挣扎都让我对他们有了更高的敬意。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害怕、哭泣,让妓女的敢爱敢恨又更一步地栩栩如生。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
C. 《秦淮景》是苏州评弹吗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包括音乐。《金陵十三钗》引起观影热潮,片中插曲根据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原曲“侉侉调”改编的《秦淮景》感染了无数影迷和音乐爱好者。可以想见,这首用方言演唱的歌曲必将会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又一经典。在网上,我看到有很多人在谈论这首曲子,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在争论,演唱这首曲子所用的方言,究竟是苏州话呢还是无锡话,或者南京话?也有很多人问我,《秦淮景》算不算是苏州评弹?有趣的是,其中还有二位朋友是苏州人。评弹是我国传统曲艺的一种,又分评话和弹词。评话只说不唱,弹词有说有唱。用苏州话说唱的评弹叫苏州评弹。用扬州话说唱的叫扬州评弹,用南京话说唱的,叫南京白局。《秦淮景》用的是苏州评弹的咬字和发音方式,但须说明的是,苏州评弹的咬字发音,和我们平时在街头听到的苏州话发音是有点区别的,前者“文读”较多,“官话音”要重一些。无锡话和苏州话相近,都属吴语方言,所以,有人觉得《秦淮景》是无锡话也就不足不为奇了。苏州无锡南京同处江南,但南京话却属于北方官话,性质不一样。有人质疑《金陵十三钗》全片用的都是南京话,为何《秦淮景》却独要用苏州话演唱?这并不难解释,因为当年确有这样的风气,高级一点的妓女都以能说苏州话会哼唱几句吴歌小曲为时髦。更何况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也不一定都是南京本地人,历史上有名的“秦淮八艳”,就有多个本是说吴语的女子。 那么,《秦淮景》究竟算不算评弹(弹词)音乐呢?我认为不算,它只是一首包含了较多评弹音乐元素的歌曲,我们可以称之为“评歌”,但不是评弹。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首曲子在电影里,看不出和评弹有任何关系,而且也没有任何剧情能说明,十三钗们不仅是妓女,还是评弹艺人或者票友。这和《色-戒》不同,《色-戒》里确有评弹表演,那些汉奸太太们去茶馆,就是为了去听评弹的。我们都知道,评弹和电影一样,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讲故事的,故事是核心,只是讲故事的方法有所不同,评弹有评弹的“讲法”,电影有电影的“讲法”,一个属于传统舞台艺术,一个属于现代视听艺术,各有各的特点。无论是评弹音乐还是电影音乐,都不是独立的音乐,都是为“讲故事”服务的。离开了电影的音乐不是电影音乐,同样,离开了评弹表演的音乐也不能叫评弹。即便某首曲子是评弹界公认的经典开篇或者选段,当它不再服务于剧情的时候,它就是一首歌,一首有评弹演员演唱的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评弹老前辈在教授年轻演员时总要反复强调,光学唱是没用的,讲不了故事,唱了最好也上不了台。相反,一段音乐,如果能服务于评弹的故事,我认为,即便这段音乐不是按照评弹界传统的流派唱腔曲调创作和演唱的,也应该算作是评弹音乐。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历来优秀的评弹艺人,在继承评弹传统音乐的同时,都会借鉴、吸收其他门类的音乐,服务于自己的说表,如徐云志先生的徐调对江南俗曲的吸收,张鉴庭的张调对京剧的借鉴,等等。我们甚至还可以从邢晏芝先生的唱腔里听出一些流行音乐的味道来。不明白这个道理,评弹的继承和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在我看来,评弹艺术最核心的特征,其实也就八个字“跳进跳出”“有说有唱”,只要符合了这八个字,甭管如何进出,如何说唱,都是评弹。用苏州话说唱的,叫苏州评弹。如果有用普通话说唱的,完全可以叫中国评弹。而评弹的实质就是叙事。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的这个道理,其中也包括许多评弹艺人。他们整天喊着保护啊保护,却也不想想究竟要保护什么,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是不值得保护的,什么是可以保护的,什么又是无法保护的。 更让人汗颜的是,同样是叙事艺术,电影才一百多年,已从当初的黑白默片,发展到了现在的3D时代,内容和主题更是无所不包,而评弹呢?还在死抱着那些所谓的经典流派和唱腔,也不想想,那些唱腔和流派当初又是怎样产生的,不也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出现的吗?早期的黑白电影是电影,现在的3D电影难道就不是电影了?关键还是在于,是否了解评弹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与其他艺术,最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同样是曲艺,周立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成功并是因为他表演传统滑稽剧目演了有多好,师傅是谁,哪个流派,是否正宗,而是他可能确实明白了上海滑稽的精髓——也有可能是误打误撞,并予以了发扬。他说他是“海派清口”,新创立的,但敢说不是上海滑稽吗? 我也曾和一些评弹艺人讨论过,《秦淮景》究竟算不算评弹?有说是,有说不是。但无论是不是,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去考虑,而是纠缠于《秦淮景》里的那些评弹元素,是否像他们经常演唱的那些曲子(开篇或者选曲),如,咬字发音,曲牌曲调,句式结构,器乐,等等。如此,是不会得出正确结果的,甚至还会钻进牛角尖。
D. 《金陵十三钗》里的超长镜头是如何拍摄的
这个长镜头我认为比第一个长镜头更加高级,不是特效的高级,而是对空间探索的高级,明明可以正反打去拍摄,为什么要去用长镜头。长镜头中镜子的反射,同一个画面能同时出现多人的面孔,使得画面荒诞,但是在理发店镜子又是这种摆设,合乎情理同时又增加影视效果。同时这个长镜头拍摄也非常有难度,要演员时时刻刻明白自己的走位,记住自己的站姿才能在镜头里出现。这个长镜头又能复原真实的世界,就像我们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一个厉害的导演最厉害的地方是用独特的方法去还原真实的世界,这就是影像的艺术。希望能多出现这种对影视高标准的导演,不光只存在于电影中。
E. 《金陵十三钗》里的《秦淮景》是属于苏州弹词吗
《金陵十三钗》的《秦淮景》属于苏州弹词。
《秦淮景》是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除了南京话对白,影片中倪妮等12位“谋女郎”还以苏州话用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演绎了歌曲《秦淮景》,深深打动了观众。据悉,这首民歌小调是根据《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中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让观众对六朝金粉的南京有了更多的认识。
(5)金陵十三钗电影片段音乐分析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秦淮景》是为了配合一群能歌善舞的江南艺伎的而作的地方民歌小调。由于南京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纯属南京的东西或者性格不鲜明,或者没有得到当地人群的共识。
为此,电影制作方不得不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江苏省。经过很多论证和筛选,最终决定以民歌侉侉调(《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并根据影片需要,更名为《秦淮景》。
另外,秦淮艺伎历史著名,很多女子在歌舞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此导演决定让她们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南京地处吴地,母语也为吴语,虽然后期语言受到其他地区不同程度的同化和影响,但自古保留下的吴调小曲。
例如评弹这种曲调悠扬、温婉柔美,尤为体现女子之美的曲艺形式直到今天也还是在南京继续存在,故金陵十三钗用这样的演唱方式是合理且符合情境的,以增强电影的特色。
2、歌词概览:
演唱: 徐惠芬 吴健芳张建珍
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细细呀,道来,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
F. 120.《金陵十三钗》浅析
电影的开头,是在一片弥漫着烟雾的南京城废墟中展开,灰白色调让人感到窒息、压抑。
一群女学生正慌张地四处寻找能躲藏的安全地,而身后的日本兵却紧追不舍,像猎人在追逐猎物。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遇到了教导队的士兵,他们吸引日军注意力,帮助女学生们逃到了一座教堂。
教堂里,除了女学生外,还有冒充神父的酒鬼约翰,短暂停留的李教官和身负重伤士兵浦生,以及风姿绰约的秦淮女。
当这些看起来具有冲突性的元素聚在一起,通过故事情节的碰撞,人物关系和心理的不断转型,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一反常态,表达出对这群人的赞美。
镜头和画外音起先是围绕学生书娟展开,透过她的视角来展现到来的秦淮女等人。
最开始她在教堂二楼的玻璃口往下看,倒映眼帘的是肆意放荡,轻浮庸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咬牙切齿。这是女学生对她们的第一印象,也符合观众的认知。然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颠覆。
当我们跟随穿透玻璃的子弹走进秦淮女和学生之间后,我们会发现秦淮女身上也有很多不曾忘却的闪光点,电影对于人物群像的塑造非常有表现力。
比如当日军冲进教堂,玉墨非常坚决地打开地窖门,想让女学生们都进去。再比如当学生引开日军后,秦淮女们非常愧疚表示歉意。由原先的争吵变为团结的一家人。
中途浦生病重,豆蔻为了给他听一曲《秦淮景》而和香兰逃出去拿东西,长镜头与跟镜头的使用营造出真实紧张的氛围,生动表现两人对日军的恐惧。
若说片中着墨最多的人,当属玉墨和约翰了。玉墨是这里的核心,会英语,懂分寸,身处绝境却不失去希望。当其他人在嘲笑士兵只会躲地窖时,只有她四周张望拿起剪刀递了过去。当学生们想要跳楼轻生时,是她提议挺身而出代替她们去军营。
她一出场,就带有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好奇。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观众的情绪从好奇、到同情、到心疼、再到尊重。
尤其是最后那一幕地窖里化妆,原本浓郁的灰白调变成温馨的暖黄色,乍一看是温暖,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很沉重。这不过是暴雨前的平静,然而她们亦是无悔的。
影片人物另一大核心在于约翰,他本是替神父做殡葬的人,却因目睹日军无耻行径后,决心冒充神父保护女学生们的安全。
有一次他和乔治外出,明明可以借此机会坐船离开,然而道德感告诉他,要留下来。同时从光线的角度来看,原本他与教堂阴暗的环境融为一体,观众是能感受到他的恐惧和不靠谱。
但是在他挺身而出后,他身边开始出现光亮。在电影最后,导演把人物完全置于光芒中,显示人物的伟大。从阴暗到光明,光线随着人物形象不断变化,进一步揭示了本片主题。
影片里,还多次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手法。教堂二楼的那扇五彩玻璃就是贯穿全片的一条线。
书娟每次在此停留,故事都会发生转折,随着情节的缓缓推进,这扇窗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最后一幕,秦淮女们扮上了学生装,被拉入车内。镜头在她们脸上一闪而过,她们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呢?
片中的音乐也非常具有感染力,先前明明是紧张的战争,配乐却是缓慢悠远,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观众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表现了战士的英勇顽强,也反衬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破人亡的灾难。
总之,这部电影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艺术特色。导演从家国情怀的大背景下,凸显出底层人物的挣扎与不屈。同时,也让大家通过电影看到日军在当时犯下的滔天罪行,唤起我们的爱国意识。
PS:今天太忙,无时间更文,只能发之前写得电影赏析作业凑数了,唉。
G. 让你哭到昏厥的电影有没有
电影是人类的八大艺术之一,它是一门视听艺术,也是人类最年轻的艺术之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正是想借助二维的屏幕再现三维(当然也可以把作为时间的四维纳入),反映现实,或者反思现实。当今的电影当然有类型学上的区分,那么让人哭到昏厥的电影也是偏悲剧性的电影。当然,悲剧从古就有,虽然中国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有着差异性。然而,“悲剧性”却是一个共识。不少优秀的电影,或者经典电影也有着其悲剧情节,感动观众,让观众“哭到昏厥”。那么,让你哭到昏厥的电影有没有?
《金陵十三钗》让人想哭到昏厥的原因,其一便是它唤起了我们的民族创伤,再者则是所谓青楼女子的正义感让我们被打动。除此之外,也还有很多让我哭到昏厥的电影,比如说《简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