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好象是关于耶酥的后面还很多人都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有谁知道这的名称是什么
我看过一部叫《耶稣受难记》的,非常压抑的一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你想找的。
Ⅱ 为什么说《最后的晚餐》是划时代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两个含义:
《最后的晚餐》指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前一晚,与十二使徒共进晚餐之事。在《圣经 新约》的四卷福音书中均有记载。对基督教而言,这一事件有两个重要含义:
在这幅画中,通过头顶的十字光环,我们可以分辨出坐在画面左侧的人物就是耶稣。画家将使徒们排在一起,其中,耶稣右侧是使徒中年龄最大的彼得,缩在彼得身后之人很可能就是犹大,而画面右侧最年轻的使徒应该是约翰。但想要区分其余的人物就十分困难了,因为《圣经•新约》中并没有记载“最后的晚餐”的人物席位。
桌子上画着耶稣的象征——鱼。这是出于基督教尚被禁止的古罗马时期,将希腊语翻译的《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救世主”的首字母排列起来,就形成了“鱼”的单词,因而成了信徒们使用的符号。
Ⅲ 可不可以介绍几部有关宗教的电影,类似第九道门这样的
此类最强影片当然非《宾虚》莫数
所谓宗教电影,大致有两大流派:一种直接拿《圣经》当剧本,辅以适当的想象和猜测,将其中的故事影象化;另一种则是以基督教教义打底,叙述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
推荐几部好看的引发争议的宗教电影
《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
争议的原因:本片堪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宗教电影,导演马丁彻底颠覆了耶稣慈爱的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个拥有情欲的凡人。怯弱犹疑,喜欢幻想,容易被错误诱惑,甚至象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而叛徒犹大则摇身变为忍辱负重的圣人。
《耶稣受难记》(2004)
争议的原因:影片以极其冷静的镜头语言,叙述了耶稣在拿撒勒度过的最后12个小时,以及受难的全过程。由于影片将耶稣受难场面拍摄的过于逼真血腥,导致很多观众深感不适,并传出一名女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的新闻,更因将耶稣之死完全归咎于犹太人,引发犹太学者和宗教团体的强烈声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著名演员梅尔.吉布森。
《软乳酪》(1963)
争议的原因:这部电影是帕索里尼最重要的宗教题材作品之一,影片采用戏中戏方法,表现了一个扮演耶稣的群众演员,戏外由于极度饥饿而食用了过多的软乳酪,结果在拍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场景时,自己也因为腹胀而猝死。这个结局将神圣和世俗两种等同结果讽刺的融为一体,遭到了宗教团体的强烈攻击。导演也因“渎神”和“反耶稣”而被叛入狱4个月。
《十日谈》(1971)
争议的原因:对宗教电影极度狂热的帕索里尼,从薄伽丘名著《十日谈》中,精选了9个故事拍摄成电影: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在修女的引诱下与其发生性关系;用鬼话哄骗神父的小混混,死后却被尊为“圣徒”;农夫要求神父惩罚自己的妻子,神父去对其妻极尽猥亵。导演再次对神职人员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导致宗教人士大为光火,强烈呼吁把他再度扔进监狱。
《怒犯天条》(1999)
争议的原因:别放逐的两个天使,为返回天堂不择手段,来自地狱的撒旦,即将在地球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而万能的主,竟然是个女人!!!这部喜剧影片对白中充满对基督教义的刻薄讽刺,内容触及许多敏感宗教议题,更用恶搞的手法,完全颠覆了天使和耶稣的形象。
《神父》(1994)
争议的原因:影片细致刻画了一位年轻的神父的信仰危机,人世间的罪恶与无奈,使神父意志消沉,白天他在教堂中从事宗教活动,夜间则频频进出男同性恋者聚集的场所,寻找真爱。
《阿罗马神父之罪》(2002)
争议的原因:影片根据葡萄牙作家同名小说改编,并将背景移至当代墨西哥,以性、毒品、丑闻为切入点,大胆揭露教会机构的内部腐败,一经面世便在教会势力强大的墨西哥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宗教人士不仅长期对影片进行强烈抗议,更要求将所有主创人员开除教籍。尽管声讨四起,这部极具话题性的宗教影片却一举成为墨西哥最卖座的本土电影,并成功入闱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马德莲叛逆少女》(2002)
争议的原因: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着力表现主持马德莲收容所里的修女们,如何对别她们冠以“淫荡”、“堕落”的少女进行严酷的惩罚和虐待。导演对天主教修道院黑幕的无情揭露,引起罗马教廷的极大抗议。
《达芬奇密码》
《耶稣传》
《耶稣诞生记》
《圣痕》
Ⅳ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另一部争议之作 7个字的
梅尔吉布森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2004年02月03日20:23:22 网易娱乐 Henry
编剧/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维泽James Caviezel - 耶稣
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 抹大拉
美娅·摩根斯坦Maia Morgenstern - 玛丽亚
卢卡·里奥奈洛Luca Lionello - 犹大
类型:剧情
级别:R级(暴力镜头)
发行:新市场影业公司Newmarket Film Group
映期:2004年2月25日
官方网站:ThePassionoftheChrist.com
[剧情:基督受难再现银幕]
耶稣基督受难前的最后12个小时。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让世人知道了耶稣在蒙难前如何坦然面对这场必然的死亡。身处光明中的耶稣手持酒杯和薄饼,对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谈;而躲在黑暗处的犹大则是一脸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拥抱将会让面前这位睿智的贤者陷入死亡的漩涡……
这些都是油画中所描绘的。2004年2月,一部描述耶稣受难的影片将会被搬上银幕。
故事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抗拒了魔鬼的诱惑,然后被罗马士兵带到了耶路撒冷城内犹太法利塞教众的面前。他的言语被当成了僭越狂妄的疯话,大祭司和教众就这样宣判了耶稣的死罪。接着,耶稣又被带到执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识到自己的审判将无可避免的带来政治上的冲突,于是他决定听从希律王的旨意。希律王让百姓在耶稣和罪犯巴拉巴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巴拉巴被无罪释放,而耶稣将接受惩罚。耶稣就这样被交到了罗马士兵的手中,饱受鞭笞之苦。然而,盲目的百姓仍然认为对耶稣的处罚远远不够。直到此时,比拉多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得不将耶稣推向刑场。
耶稣背着十字架蹒跚的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前方的路通往蒙难地高尔高沙。在蒙难地,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十字架上,耶稣经受了最后的考验——被上帝所遗弃。经受了恐惧的耶稣看着圣母玛丽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刹那间,天地失色……
[幕后:富有激情的剧组]
《耶稣受难记》拍摄开始于2002年11月4日,历时10周于2003年1月封镜,投资2千5百万美元。影片全部在意大利取景,主要的外景地选在了意大利的南部城市莫托拉和塞恩希塔工作室搭建的耶路撒冷城区中。后者中的场景包括审判耶稣的宗教法庭,比拉多的宫殿以及耶稣被鞭笞毒打的刑场。
导演梅尔·吉布森要求摄影师卡雷波·戴斯夏尔赋予影片一种卡拉瓦乔式的巴洛克风格,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一种逼真的摄影效果。这使影片看起来更为暴力,更为阴暗,每一个镜头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影片中有40%的内容是在夜间或在封闭的室内拍摄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体现出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激烈冲突。片中服装的色调以棕色、黑色和浅褐色为主,在配合场景总体色调的同时,这种色彩也能够更好的诠释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相关链接:一切都非易事]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从最开始的《激情》改为现在《耶稣受难记》,是因为米拉麦克斯公司同期将推出另一部名为《激情》的电影,系根据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改编,其背景设定为拿破仑战争期间,传闻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将加盟该片。
1988年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后诱惑》,片中因为大胆触及天主教教义而在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环球公司的高层官员汤姆·鲍洛克说:“我们收到了几百万封观众来信,2万5千人在环球公司的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我们甚至接到了一些恐吓信。”最后影片的票房进帐仅为840万美元。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题材相似的《耶稣受难记》在发行时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没有大公司愿意冒险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由曾发行过《国王不死》、《死亡幻觉》、《记忆碎片》、《鲸骑士》等片的新市场影业公司接手。正像鲍洛克所说的,吉布森的影片应该去吸引基督徒们去观看,而不是排斥他们。吉布森自己也希望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对基督徒们来说,那种感觉应该是看着一个自己的血肉挚亲被折磨了2个小时后一种让人心痛的不能自己的感觉。”
从名字上来看本片应该是《圣经》中一段情节的艺术化再现,但事实上梅尔·吉布森将其拍成了一部动作片。影片中的刑罚场面让人震撼,耶稣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过之后你就永远无法忘记受难的耶稣。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细节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人们心目中的那段历史,片中的配音就使用了两种已经失传很久的语言:亚拉姆语和拉丁语,梅尔·吉布森甚至不想为这部几乎没人能够听懂的影片配上字幕,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
[评论:疯狂?抑或讲述事实?]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可是,当梅尔·吉布森开始自编自导《耶稣受难记》时,阴影再次袭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的心头,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问题正是矛盾的来源所在。吉布森对于影片的说明更是加重了犹太人的忧心,扰乱了任何一名犹太人的正常思维:“《耶稣受难记》所带来的不安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况,但这却绝不是我拍摄影片的本来用意。我只是在讲述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有罪的人都应该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耶稣受难记》没有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明星领衔,对话也采用影片所处年代人物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的亚拉姆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虽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讲,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人们开始感到恐惧,恐惧的根源并不是畏惧吉布森口中的“事实”,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经资助一座独立于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传统天主教堂,而所谓的“传统天主教”指的是从教会分裂出来抵抗“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运动,他们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犹太人”。
迫于各种压力,梅尔·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辑了影片,赋予片中的犹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并且请来了科罗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宾夕法尼亚的宗教首脑和华盛顿的社会名流而非最具发言权的普通市民来观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对于本片是梅尔·吉布森故意煽动的疯狂之举还是出于一种让罪人的后代重新面对事实的冲动,我们仍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犹太人是否要为害死耶稣而负上千古罪名距离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